质量影响与分析十篇

2024-09-12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1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影响因素,对策

在进行公路建筑施工的时候,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而且,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工期通常情况下都非常长, 因此,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施工的人员也非常多, 施工的工艺也非常的复杂, 这样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沥青路面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沥青路面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出现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同时对施工企业的信誉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因此, 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更好的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出现施工质量事故, 同时也要对出现的缺陷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 这样能够更好的采取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1 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

1.1 主观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基础部分, 同时也是进行施工的依据, 因此,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掌握, 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是进行想象, 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理论和实际是进行结合的。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 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要进行考察, 同时对土质的成分情况以及骨料指标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然后才能进入到设计的正式阶段。在很多情况下, 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对相关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工艺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 然后就开始了设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设计的文件和实际施工的情况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同时也会导致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对设计图纸进行改变的情况, 这样会导致施工进入到边施工边设计的情况下, 导致施工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会导致工期出现延长的情况, 同时也会导致工程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 沥青路面基层的平整度对整个路面质量都是很大影响, 同时,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旦出现基层没有处理好的情况, 都会导致在进行压实的时候出现铺垫的厚度不一的情况, 导致路面不够平整, 最终导致施工的质量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进行沥青铺设的时候对温度以及机械设备的吨位都是有很多的要求, 同时对碾压的次数也有具体要求,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违规的情况都会导致沥青路面的施工平整度和施工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 施工人员的素质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很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 很多的施工人员都是附近的农民, 这样就导致其施工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文化素质方面也非常低, 这样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专业性非常差的情况, 在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方面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也是导致施工中质量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 施工材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施工的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对施工质量起到的是决定性因素, 因此, 一定要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施工的进场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材料进场的时候, 由于材料检验人员的疏忽经常会出现劣质材料被用作合格材料的情况, 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同时, 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时候, 施工的质量和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 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在实验室对相关的配比进行实验,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不受到影响。

1.2 客观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 公路工程的施工都是在夏季进行的, 在这个季节进行施工, 通常都会遇到雨水天气, 这样对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有很大影响。沥青材料中, 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 这种物质的透水性和沥青混合料的间隙率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在间隙率出现过大情况的时候, 会导致其强度出现很大影响。在出现雨水天气的时候, 会导致水分进入到沥青混合料的内部, 这样就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松散的情况, 同时也会出现坑洼不平的情况。在冬季进行施工的时候也会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雪天会导致水分进入到沥青路面的基层面以下, 这样就会导致出现结冰的情况, 在温度出现回升的情况下, 会导致这些水分无法蒸发, 导致沥青混合料和集料出现剥离的情况。

沥青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决定了沥青是要受到温度影响的, 而沥青路面的施工场地是在室外, 无论是哪个季节都要照常施工, 很容易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当室外温度较低时, 沥青的粘滞度就会增强, 而强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所以强度就会增大, 而当室外温度急剧下降时, 沥青内外部就会产生拉应力, 达到拉力极限后, 路面就会出现裂缝, 大大降低了路面的施工质量;当室外温度较高时, 沥青混合料的分子运行速度也加快了, 这就会减弱了矿料之间的粘结力, 也就降低了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强度。

2 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对策

2.1 在原材料上进行把关管理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 沥青是最重要的施工原材料, 所以沥青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整个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就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做好了对原材料的管理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保证了路面的施工质量。采购原材料时必须对材料进行随机检测工作, 材料的各项指标必须是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当进入到施工现场后, 质检人员应按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规程》中的要求进行检测, 如果发现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 一律不准使用。

2.2 利用“外力”改善温度的影响

沥青和矿料的性质、相互作用决定了沥青在高温中的定性, 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 可以采用提高黏结力和内摩阻力的作用以达到效果, 比如在混合料中增加粗矿料含量, 致使粗矿料形成空间骨架, 提高内摩阻力, 或提高沥青材料的粘稠度, 比如采用活性矿粉, 添加天然橡胶等, 提高黏结力;由于沥青修补方面, 低温导致沥青层面开裂, 可以采用适当增加沥青层面的厚度来缓解开裂程度, 避免问题恶化, 也不为是个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

2.3 提高施工的技术含量

在设计方案最终稿确定之前, 应不断推敲并共同讨论, 力争选择最优方案。设计方案必须与施工实际情况相结合,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施工时要实事求是, 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工期, 保证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质量可靠的工程量。在设计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技术含量, 也要考虑工程项目的资金投资, 争取用最小的施工成本换取最优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 各个环节都应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 对于一些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施工人员都应熟记于心, 从而控制一切不稳定的因素。

3 结束语

在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 采取系统控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在思想上对质量控制进行重视, 然后将施工工程中各个部分都进行很好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 要不断的总结施工经验, 这样能够更好的找到新的方法和方式, 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静.基于实际浅析公路工程施工与养护[J].河南科技, 2013.

[2]程松林, 吴满.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J].河南科技, 2013.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2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影像因素,控制措施

引言

关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对于医院诊疗活动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有时由于检验质量的问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营销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把握有效的控制措施时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1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免疫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

免疫检验分析前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临床医生为诊断确定的检验要求,患者为进行检验而需要进行的准备,检验的医护人员采集样本和样本的传送。笔者认为分析前的各项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除了以上工作环节中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免疫检验的技术要素影响,具体包括样本的采集技术、标本的传递过程中的技术要素,此外还有管理上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免疫检验医护人员的管理,他们的操作对检验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免疫检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

免疫检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分析中使用的各种药剂在型号以及质量上的差异、使用方法和用量的不同、检验结果的分析参考标准不同等,都会影响到免疫检验分析的质量,但是分析中的这些影响因素也是相对容易控制的。

1.3 免疫检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

免疫检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检验结果的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审核的方法和依据存在的影响、还有就是检验结果形成后的传递过程后中受到阻碍导致无法及时的传递、检验结果的咨询服务水平较低等等[1]。

2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

笔者认为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控制要结合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在临床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不同,笔者在此提出这三个阶段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是要做好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在分析前对标本的质量控制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按照临床医生的医嘱进行严格的临床检验准备,要求患者按照检验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检验的医护人员也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标本采集和传递,要在现有的标本采集规范制度基础上不断的对操作规范、标本保存和检验、传递等进行严格过的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检验质量的可靠性。

其次,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还要注意人为的影响因素,对检验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要强化检验的医护人员对检验质量的控制意识,从自身操作角度尽量的降低误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作为医院在必要的时候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落实制度,要确立责任机制,对于出现严重误差的责任人要按照制度进行惩戒,以警示所有检验医护人员提高自身工作的规范性。

2.2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2.1 对检验科室的检验设备和检验试剂进行质量管理

检验科室的检验设备和物品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检验试剂的种类、性质进行质量上的控制,同时还要保证现有检验试剂的标准测量值能够进行详细的分析[2]。实践中应用于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就是保证检验科室的检验设备和检验医护人员对实验室的质控品进行超过20次的全面的检测并分析形成质量控制的基准数据。

2.2.2 检验结果的误差控制

针对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诸多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关键是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将检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指控数据与标准规则之间存在冲突的地方进行失控检查,确实存在失控的就要进行重新的检验,并由负责的人员进行失控报告的填写,将失控原因与问题上报到上一级部门进行审查。作为上级部门要结合多次失控报告中的原因和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容易失控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2.3 临床免疫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经过对样本的采集、检验和分析,得出检验结果后还要对样本进行保存,样本的保存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检验中有时只能反映某一项的指标水平,同时这一次的指标结果也可能存在与实际值之间较大的差异,有可能需要进行重新的检验,因此对样本进行保存对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检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和避免误差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保存中由于样本数量繁多,种类不一,一定要在做好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时间和检验项目的分别存放,对于特殊种类的样本还要进行专门的存放管理。

对于已经完成检验分析的检验结果在审核发出环节上也要做好相应的管理,这也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确保发出的检验结果经过了详细的审查并由相关人员签字后发出。

参考文献

[1]张继华,马忠慧,沈广虎.检验科标本不合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6(06):748-749.

影响产科护理质量因素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产科;护理质量;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66-02

现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关注度也变得更高,对于下一代的关注越来越多,而孕产妇几乎是每一家庭关注的重点,所以重视孕产妇的安全,保证孕产妇在医院得到适合的护理是医院应该做到的事情。因为它不仅仅是关系到产妇一个人,还会影响胎儿。本文就对我院印象产科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本次研究选取了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共1213名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共1213名作为研究对象,产妇的年龄在19到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3.2岁。。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生产的产妇共1213名作为研究对象,产妇的年龄在19到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3.2岁。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产妇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影响产妇安全,影响产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我院产科的护理质量,降低产妇生产后的危险。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 17.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的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认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孕产妇产后出现感染等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许多因素有关,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孕产妇,不同的家属,不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管理体制不同的环境及设施都会产生影响。

3 讨论

3.1 影响产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分析

3.1.1孕产妇对于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在医院的其他科室,对于病人的护理主要是护理病人的疾病,病人是处于病理状态下的,但是产科是不同的,不同于其他科室的是产科主要是护理正常的人。孕产妇的生理在妊娠期间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比如雌激素,孕激素的增加,子宫的增大等等,但都是出于正常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因注意区分。孕产妇居住的环境与生活条件要求更加的严格,比如饮食上,就讲究营养的均衡,同时应持符合孕产妇的饮食。准妈妈一方面将要迎接新生儿,是激动的心情,但是一方面,却面临着临产一个巨大的难题,几乎每个人心里都在想自己是否可以顺利的生产,是焦虑不安的心情;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也会对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如何更健康,保证胎儿也更健康产生疑问,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孕产妇耐心认真的解释。而现今,大多家庭的孕产妇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会有许多的家属与问题,在护理的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外,现今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对于自身的权利更加的重视,所以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更加的高。还有,现今产妇的多是高龄产妇,易于合并一些其他的疾病,这会给护理带来难度。

3.1.2 产科护士的知识与技能不过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产科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护理人员的素质却往往并不达标。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现今的产科护理人员也出现例如分类,但是这又好又坏,好处是护理人员的技能更加的专更加的精,但是坏处是护理人员的技能与知识面更窄了,难以适应现今孕产妇的需求。而知识与技能不过关知识一方面,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态度也不过关,现今人们在要求得到较好的护理的同时,对于护理人员的态度的要求更加的严格,,而现在的护理往往存在耐心不够,爱心不够,不能够给予孕产妇满意的护理。在这两方面不足的同时,现今的护士还缺乏法律与自身保护意识,常会因为自身话语引起医患之间的纠纷。

3.2 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3.2.1 制定合理的服务流程,是孕产妇满意

由于孕产妇對于自身生活环境的高要求,所以改善住院的环境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对环境有很高的眼球,因此,设立不同的病房,可以满足具有不同经济条件的孕产妇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系统的服务于护理流程,可以给每一名孕产妇两名责任护士,词用换班的制度,若出现问题,追究当时的族人护理,这样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即使孕产妇不是病人,也应书写病例,主要是护理的流程,并嘱咐孕产妇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护士。同时,产科可以定期开展讲座,讲授有关妊娠綦江的一切知识,帮助孕产妇了解其关心的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3.2.2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现今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缺乏法律意识与自身保护意识,所以应对 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课程的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春远,李静,邓艳波. 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中国社区医师,2009,13:194-196.

[2]王妙芬. 产科护理工作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121-123.

[3]王群,孔建红,付媛玲,等. 产科护理中常见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临床合理用药,2011,24:220-222.

[4]郭晓琴,刘晓英,韩芳,等.产科护理风险规范在新护士及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B):463-464.

[5]曾秀华,刘伟雯,黄莩莎. 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2):61 -62.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篇4

(一)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原理对投资项目的有关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及所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的拟建方案和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预测和论证,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依据。在此过程中,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因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影响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

2.项目决策

项目决策阶段是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做出决策,使项目的建设充分反映业主的意思,并与地区环境相适应,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所以,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

3.工程勘察、设计

工程的地质勘察是为建设场地的选择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地质资料依据。而工程设计师根据建设项目总体需求(包括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和地质勘察报告,对工程的外形和内在的实体进行筹划、研究、构思、设计和描绘,形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等相关文件,使得质量目标和水平具体化,为施工提供直接依据。

工程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图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规划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的完美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建设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与环境保护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4.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建成最终产品的活动。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保证,以及外表观管能否体现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定性环节。

5.工程竣工验收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5

我国高师教育作为培养幼师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摇篮, 在当今已经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学生家长对幼儿教育及学校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也使得高师教育对其培养出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师钢琴教学是我国高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师院校近年来的扩招政策使学生的入学规模呈上升趋势, 难免使学生的平均入学水平有所下降, 如果不协调好钢琴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就很容易对高师钢琴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 在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院校中针对钢琴专业学生的教学中, 钢琴教学的形式多以“一对一”为主;但是在一些普通的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幼师专业中所开设的钢琴课程大多以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出现。

影响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

若想在目前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 分析对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1.影响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及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不断的提高, 需求量不断上升,

各个高师院校也纷纷进行了扩招, 扩招虽然让更多学生有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大量需求, 但是也因此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入学新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与扩招之前相比有所下降;新生扩招人数的增加, 在工作量上带给钢琴教师更大的挑战, 导致教师很难把目光平均的放在每个同学身上;以及由于学生入学时专业水平的差距拉大, 学生各自对日后就业的规划等原因, 造成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2.提高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对策

(1) 结合学生自身水平及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

由于扩招导致的学生入学水平及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在高师钢琴教学中, 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的高师钢琴教学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例如:音乐学专业, 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中都有开设, 该专业钢琴教学特点为学生主修钢琴, 授课大多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当然, 音乐学专业中, 声乐、器乐等方向的学生及舞蹈学学生虽然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但在高师院校中, 这些学生也大都副修或者选修钢琴课, 以增加自身的专业修养, 副修或者选修钢琴的学生在大部分高师院校中其钢琴授课以“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以及小组课的形式出现, 在以上这些钢琴教学活动中, 由于每位教师每课时面对的学生数极少, 很容易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及听课状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内心所想及课下的练琴方法, 从而更好的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应当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从曲目难度到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上给予学生更为专业和有深度的指导, 通过学习使学生拥有能够对大多数曲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除了以上所说的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专业外, 高师钢琴教育还存在于一些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在钢琴学习上属于“零基础”状态, 甚至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也很陌生, 课堂授课多以钢琴集体课为主,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的专业老师要从最基本的乐理及规范的触键方式入手, 让学生面对钢琴课程不至于感到慌张无措, 增加学习钢琴的信心。与此同时,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计划将授课形式由单一的钢琴集体课变为集体课与“一对一”单独授课相结合, 新授课与回课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结合既可提高学生对于钢琴课程的重视, 更能够使每个学生得到单独辅导和提问的机会, 不再盲目的进行学习。

(2) 调动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钢琴教师不难发现好多学生一提到练琴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甚至毫无头绪, 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犯难, 无从下手, 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作为钢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演奏的规范性

作为高师院校,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要讲究“规范性”, 高师钢琴教学更是如此, 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到音乐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规范性, 教师讲解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到我们的学生在日后工作当中的授课态度和教学效果。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就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弹奏基础上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到规范的练习方法, 这样当学生自己在课下练琴时便会有意识的按照规范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大大提高练琴效率。

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与钢琴演奏和教学相关的书籍

在日常的钢琴教学过程中, 经常听学生说练琴效果不是很好, 甚至不知道自

己练习的对与错, 为了提高练琴率, 增强练琴效果, 钢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弹奏水平的学生推荐适合的关于钢琴演奏与教学相关的书籍, 这样,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理论学习, 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 可以从中检验自己的练琴效果。

(3) 恰当处理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a.教师的榜样力量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大的。钢琴教育家应诗真曾经在《钢琴教学法》一书中的第一章就提到钢琴教学与钢琴教师, “钢琴教学的主要上课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个别教授, 相互接触的时间多, 师生间的互相了解也较深入、细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力量, 因此, 为人师表是对一个钢琴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1可见, 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语言及魅力都会吸引和影响到学生学习甚至成为学生走上讲台后的范本。有些刚开始对钢琴课程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是被钢琴教师的热情和人格魅力所吸引而逐渐进入对钢琴学习的喜爱, 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授课魅力, 恰当运用授课语言艺术, 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于钢琴课程的关注与兴趣。

b.轻松愉快的授课气氛

钢琴教师除了交给学生规范的专业知识外, 更要注意为课堂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曾经说过“教任何一种乐器表演 (我们把人声也看作一种乐器) 的教师首先应该教音乐, 也就是说, 首先应该是音乐的讲解者。”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无论是针对弹奏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针对弹奏基础薄弱的学生, 作为钢琴教师, 我们得首要任务是通过课堂的讲授, 传递给学生“音乐是美的”这样一种理念, 相信有这种理念作为指导, 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高师钢琴教学的发展前景

我国钢琴教育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继续前行的潜力也非常大, 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以下几点见解希望能对高师钢琴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培养教师

高师钢琴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教学水平的提高必定会给钢琴教学带来更多的益处与乐趣。因此, 钢琴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学习不断充实自身, 了解钢琴教学学术前沿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能够开阔自己和学生的眼界, 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理念,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 又可以让长期进行教学的教师重新回归学生的角度, 这种角色的交替对今后教学中了解学生心态也会大有帮助。

增强教学与学生实践的针对性

学校能够在学生接受高师教育阶段, 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毕业意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实习, 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 尽早为毕业后做出合理的就业规划。

定期的学术及教学交流

音乐无国界, 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能够积极地与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国际交换生”等国际交流合作, 与国际钢琴教学现况接轨,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的钢琴教学理念, 会给我们得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相信会给我们的高师钢琴教学带来更多新元素与惊喜!

参考文献

[1]《钢琴教学法》.应诗真著.—2版 (修订版)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8

[2]《论钢琴表演艺术》 (苏) 涅高兹著;汪启璋, 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3.1第1版.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6

1.1 工程设计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工作主要包括设计方法、施工程序、施工设备、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标准与规范的建立等, 这些因素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统筹指挥的作用。所以, 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直接关系到该工程项目的质量关了你及控制。

以建筑的钢结构体系设计为例, 在开始施工之前, 应该对钢结构施工点进行实地勘察, 在结合结构使用功能要求以及美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若在设计过程中仅仅追求外墙造型的新颖、奇特, 将钢结构设计成为造型奇特但是结构稳定性不高的形式时, 将直接增加施工难度, 不但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而且不会对建筑使用功能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 致使钢结构出现不正常变形、自由移动等问题。这不但有违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影响到建筑结构造型的基本规律, 导致容易导致钢结构出现钢架扭曲、结构体系松散等问题。所以, 设计因素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因素, 在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

1.2 机械设备因素

当前建筑施工已经进入到了机械化施工阶段, 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施工量较大、难以采用人工直接操作的施工项目, 施工机械设备尤为重要。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该对多种因素予以考虑, 包括施工的组织设计、现场环境、施工工艺等。以现场的实际需要选择功率、作业空间以及作业性能都满足施工环境的机械设备, 并保证合理使用。尤其是当前一些基础性工程, 例如桩基施工, 大多都采用机械施工方式, 一旦存在质量问题, 将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造成重要影响。

1.3 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工程的基本物质, 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物质基础。一旦建筑材料方面出现问题, 例如使用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材料, 将使得建筑质量整体控制不达标。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在实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一直将材料质量的控制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当前, 随着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 高科技、新型材料大量出现, 对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方面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使用高科技、新型材料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把材料质量关。

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2.1 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部门

当前,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通常是由施工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以及质检单位共同完成的, 而各个单位在行政地位方面处于平行位置, 没有完全的隶属关系, 工作过程中通过相互质检的合理交流与沟通来共同完成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但是, 由于三个独立的部门在利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工程施工部门受到在工作过程中将经济利益作为基础, 在质量监督和控制过程中容易将经济利益作为工作重点;质量监督部门则属于第三方部门, 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 确保其达到业主要求以及国家相关标准, 因为我国的监督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 其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加之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存在差异, 导致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并不完善;而质检部门则是国家质量检测机构, 虽然其属于质量监督的专门机构, 但是因为没有执法权力,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没有形成全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因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周期, 对应的工程质量体系也必须覆盖整个施工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从近些年一些建筑质量问题来看, 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体系, 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或者施工结束之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导致工程质量管理方不能在事故发生前做出有效的预测, 也没有形成合理的预防手段。

3 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若干策略

3.1 提高施工技术, 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施工图纸确定之后, 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会同施工员, 在结合建筑工程功能需要的基础上, 对图纸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 将图纸中存在的施工问题、难点以及错误一并支出, 同时在图纸会审及修改过程中予以彻底解决, 保证其施工指导的正确性。同时, 要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难点或需要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新的施工工艺才能够达到对应质量阿德施工内容予以标注, 积极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 编制专门的作业指导书, 从而为这部分工程的施工形成技术指导。

施工管理人员在图纸、施工方案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综合指导下, 对施工工序、施工人员等进行合理安排, 同时向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将质量控制计划、质量管理目标予以落实, 尤其是对部分施工难点和特殊要求部分, 要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班组甚至施工个人, 让他们了解该次施工的具体流程、进度、要求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等, 是他们心中有数, 从而确保施工操作完全按照施工要求进行, 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3.2 保证材料质量, 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 必须在材料进场之前, 要求材料供应商提供随货的产品质量保证书以及合格证, 同时做好钢材、水泥等重要材料的质量测试与分析报告。在确保材料分析报告合格之后方能进入施工使用阶段。

同时, 材料管理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施工单位的相关文件、质量控制体系的相关规定, 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操作。对于直接采购的原材料购 (配) 件、半成品等, 则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验收与送检制度, 坚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门外。在材料供应与使用过程中, 要做好“四验”、“三把关”工作, 即“验规格、验品种、验数量、验质量”以及“材料接收人员把关、材料试验人员把关、操作人员把关”, 这样才能达到保证材料优质的目的。

3.3 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整个施工过程

当前, 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为ISO—9001系列质量体系标准, 而且大多数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都开始引入该标准。而当前,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落实上述标准制度, 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使得该质量体系能够完全发挥其质量管理作用。而不是将之作为一个装饰的门面, 或者为了应付检查而形成的“空制度”。一旦质量事故发生, 不论是普通事故还是重大事故, 都必须落实责任到人。且针对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必须采用预防为主的方式, 增强相关人的质量意识, 督促其积极主动的进行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

摘要:从施工技术以及质量管理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因素。本文以建筑钢结构施工项目为例, 以保证建筑工程钢结构项目质量为目的, 提出了对应的质量控制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易翩.浅谈建筑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2 (9) .

[2]刘长江.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浅议[J].建材发展导向, 2011, 12.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7

自美国H.I.Thompson Corporation公司率先进行工业化生产以来, 高硅氧玻纤制品以其优异的性能和相对的价格优势, 已广泛应用于防热烧蚀、高温密封、金属融化过滤等方面, 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1]。随着世界各国纷纷禁止石棉限制陶瓷纤维的应用, 使高硅氧玻纤制品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得到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

高硅氧玻纤制品生产是选用合适的原始玻璃成分, 按普通玻纤制品的生产工艺, 经酸沥滤、水洗、烘干、热烧结等后工序处理, 即得到耐高温性能接近石英纤维制品的高硅氧玻纤制品。目前对于生产高硅氧原始玻璃组成有三种:1) Si O2—Na2O二元系统玻璃, 2) E无碱玻璃, 3) Na2O—B2O3—Si O2三元系统玻璃。我国生产高硅氧玻纤制品主要采用三元系统, 即纳硼硅酸盐玻璃。其原理为:因Na2O—B2O3—Si O2三元玻璃组成在熔融过程中极易分为两相, 一相几乎全是Si O2另一相则富有B2O3和Na2O, 将此玻璃融制拉丝成纤、织造成布等各种原始玻璃成分制品, 经酸沥滤、易使制品中的B2O3和Na2O组分从制品中沥滤出来转入酸溶液中、经水洗、烘干、热烧结等工序, 即生产出Si O2富集量≥96%的微孔硅氧骨架结构的高硅氧玻纤制品, 再经600℃~800℃的高温烧结定型, 使硅氧骨架结构微孔闭合, 结构趋于紧密稳定, 成为软化点接近1700℃, 可长期在900℃环境下使用的高硅氧玻纤制品。如图一高硅氧玻纤制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从图一可看出生产高硅氧玻纤制品工艺流程长、工序环节多、所以影响该产品质量的因素也多, 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通过有效的质量过程控制及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才能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高硅氧玻纤制品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过程控制, 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1 原料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

熔制优质的原始玻璃是生产高硅氧玻纤制品的首要条件, 原始玻璃的化学组成不但影响高硅氧玻纤制造工艺, 而且对最终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会有很大影响[2]。Na2O—B2O3—Si O2三元系统原始玻璃熔融制球, 生产高硅氧玻纤材料是复杂系统工程, 每个环节都应严格细致的操作与控制, 特别是化工材料的选用及工艺的执行尤为重要, 在玻璃配料熔制过程中、称料磅秤的精度、配料的误差、玻璃成分中H3BO3的挥发及耐火材料的浸蚀等极易造成玻璃成分的不稳定, 会给后续的产品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生产高硅氧玻纤制品原理是利用玻璃在熔融过程中的分相而生产的, 由于玻璃成分的不稳定, 使熔融的玻璃不能完全分相, 使制品经酸沥滤后Si O2含量达不到≥96%, 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因此, 当制作高硅氧玻璃组成成份工艺确定后, 必须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按公差范围要求准确称量各种原料, 严格控制玻璃成份及材料混合均匀度, 减少材料波动性, 加强原材料和玻璃成份的化验及分析力度, 提高玻璃的熔制质量, 使原始玻璃成份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2 原始织物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

原始织物质量的好坏, 强力的高低, 是影响高硅氧产品质量及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织造前的纱线必须按质量标准进行外观质量检验, 观察产品是否有磨损、毛纱、松纱、缺股、等现象, 检测单丝直径、可燃物含量及单丝强力等理化性能指标, 经检验合格的纱线方可上机织造, 在织造过程中严格控制纱线与设备的磨损, 防止缺股及减少纱线接头, 提高纱线张力一致性及布面张力均匀度, 可稳定提高酸沥滤后的产品质量。

3 酸沥滤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

酸沥滤工序是高硅氧玻纤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 原始玻纤制品经酸沥滤后成为高硅氧玻纤制品, 所以酸沥滤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高硅氧玻纤制品的质量及使用要求。目前酸沥滤常用的材料主要有硫酸、硝酸及盐酸, 也有用有机酸或无机盐类的, 应根据不同的原始玻璃组成成分, 来确定选用那种酸。Na2O—B2O3—Si O2三元系统原始玻璃成分组成常用的是盐酸。在酸沥滤过程中影响制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酸的浓度、温度及时间。

3.1 酸液浓度、温度及时间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

1) 酸的浓度决定酸沥滤的速度, 浓度大加快了酸液中离子交换的速度, 但浓度过高会降低高硅氧制品的强力, 因高硅氧制品的单纤维直径很细, 当酸液浓度过高离子反应速度过快过于激烈, 会使纤维表面微裂纹缺陷增大, 易造成制品强力下降, 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制品, 不同的单纤维直径来确定酸液的浓度, 酸液的质量浓度一般控制在6Wt%~19Wt%之间。如图二Si O2含量与酸液浓度关系示意图。

2) 酸液的温度可加快酸沥滤的速度可提高生产效率, 温度越高其离子交换越快越彻底, 有利于提高制品的质量, 当温度≥85℃时酸沥滤速度变化不大, 温度过低会影响酸沥滤的速度及质量, 因此酸液的温度可控制在70℃~90℃之间。

3) 酸沥滤的时间与酸液的温度及浓度有关, 取决于制品中Si O2含量是否达到要求, 也就是离子交换是否结束。因此, 当酸液的温度、浓度及织物的薄厚确定后, 以离子交换结束来确定时间, 一般控制在1小时~20小时, 当离子交换结束, 还继续酸沥滤反而会降低制品的强力, 因此酸沥滤的时间应根据检测结果, Si O2含量是否达到要求, 来确定不同制品酸沥滤的具体时间。

3.2 酸液中H3BO3含量及水洗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3]

1) 随着酸沥滤的进行, 酸液中H3BO3含量逐渐增加, 当H3BO3含量增加到一定量时, 会降低酸沥滤的速度及制品的强力, 加大水洗的负担。所以根据不同的制品, 不同的单纤维直径来确定酸液中H3BO3含量, 一般控制在≤20Kg/M3。

2) 水洗是酸沥滤后很重要的环节, 清洗的效果对制品的内在质量影响很大, 如果在制品上存在未清洗掉的B2O3, 在高温烧结时, B2O3与Si O2结合易生成低熔点的材料, 使局部变脆降低织物强力, 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制品, 不同的单纤维直径来确定水洗时间, 当制品强力达到标准, 还继续水洗、强力增加不大, 会造成水资源浪费, 所以一定要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最佳的水洗时间, 一般在1小时~10小时。

3.3 酸沥滤工艺、热烧结及后处理对产品的影响与控制

1) 目前生产高硅氧玻纤制品酸沥滤工艺方式有两种, 一种连续式, 一种间歇式。应根据实际情况, 不同的制品, 不同的单纤维直径, 选择不同的酸沥滤工艺, 根据制品的要求, 确定酸沥滤的浓度、温度及时间,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制品的质量。

2) 经过酸沥滤的高硅氧玻纤制品成为微孔硅氧骨架结构, 这种结构极易吸附水分, 形成了多孔的水合结构, 在高温条件下, 这些微孔中的结构水和吸附水便会蒸发逸出, 使微孔闭合制品收缩。所以为了满足制品在高温条件的使用要求, 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制品收缩, 所以高硅氧玻纤制品必须进行热烧结使其充分脱水、使微孔闭合成为稳定结构。高硅氧玻纤制品经800℃长时间的热烧结, 制品的收缩率为5%~15%, 如果升到1000℃, 制品还可以再收缩3%~5%, 但热烧结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严重影响制品的强力, 所以热烧结的定型温度及时间一般为600℃~800℃、1小时~10小时之间。

3) 高硅氧玻纤制品经过表面涂覆处理后, 其强力耐温性能会有很大提高, 制品表面耐磨性能会有很大改善。常用的涂覆材料有蛭石、PTFE、丙烯酸树脂等, 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材料的特性选择不同的涂覆材料及工艺, 使产品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4 结论

高硅氧玻纤制品生产工序多效率低, 酸沥滤、热烧结等工序是影响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的瓶颈, 因此, 要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 必须从产品的源头开始进行全面的质量过程控制, 使每一个不利于产品质量的因素都不能放过, 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及生产制造高质量的高硅氧玻纤制品。

参考文献

[1]李铖, 仇小伟.高硅氧玻璃纤维研究现状及前景.玻璃纤维, 2004.

[2]张耀明, 李巨白, 姜肇中.玻璃纤维与矿物棉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杉木种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杉木;种子;质量

杉木,是我国南部特有的商品用树种,其生长迅速且材质致密,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且天然具有良好的抗虫耐腐蚀特征,因此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是当前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由于其每年更新面积较大,因此对其种子需求量同样较大,因此对于杉木种子的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 杉木树种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杉木以及很多树种而言,种子繁殖都是一条经济快捷的方式,而在这个繁殖方式中,种子自身的质量对于繁殖工作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针对杉木种子的状态和形成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力求能够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产出更为健康的杉木种子。

对于种子质量的考察,通常主要考察空籽率、涩籽率、健全籽率以及千粒籽重几个因素,这几个数据直接反映了种子的健康状态,并且直接影响到发芽率。通常将只有两层种皮而没有胚的种子定义为空籽;将虽然种子饱满但是其内部并无健康的胚组织,而只是存在有黑色物质的种子定义为涩籽,通常在剖开过程中有硬脆感;而健康的种子,应当具有完整的胚和胚乳,并且呈现出淡黄色或白色,质地均匀,易于剖开。

通过多年对于杉木繁殖过程有关数据的关注,可以发现其种子的形成主要受到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杉木的种子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通常而言,杉木散粉期通常聚集在3月,最盛时通常为3天,不同气候和地处环境以及树龄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杉木每年具体的散粉时间。通常散粉时间能够延续半个月左右,并且在第十天之后逐步进入鼎盛,维持3-4天后基本结束。对于杉木而言,散粉时间长短以及花粉总量直接影响到种子的成熟状况,然而这两项数据都直接收到树木健康状况的影响,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状况,雨水丰沛状况等因素。通过既往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降水天数、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对于树木的花粉质量影响最为明显,其年差异可以达到12%。

1.2 生态因素

在杉木散粉授粉的过程中,花粉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受精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影响着整体种子的质量。对于杉木类树木散粉过程的研究数据表明,进入珠孔的花粉粒平均应达到1.2以上,才能满足植物受精要求。但是对于杉木幼株而言,是很难达到这样的花粉密度的。根据杉木种子园的统计数据,通常杉木要长到6龄,其单株雄花量才能达到200个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花粉基本保持在20-30kg/hm2的水平。以3年树龄的杉木园为例,平均每个胚珠所含花粉尚不足0.7粒,如果单独依靠自身育种,难以完成育种任务。同时注意,对于种子品质同样有着显著影响,与异交种子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数据的支持之下可以看出,自交所得到的健康籽率要比异交的低20%以上,涩籽率比异交提升40%以上,空子率并未发现明显相关。

2 提高杉木种子品质的若干建议

通过对杉木种子成长所受到的两个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方式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主要措施,借以改进杉木种子质量:

2.1 关注散粉季节气象信息

不仅仅散粉期间下雨会直接影响到花粉的传播,对于过大的空气湿度也会对花粉传播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可能遭遇天气问题,可以提前针对花粉比较盛的植株进行人工花粉采集,并且选择良好天气促进授粉。

2.2 合理安排种植布局

针对于不足6龄杉木花粉并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在种植的时候对不同树龄的树木交错安排,即在树种种植的时候,保持相邻区域之间的树龄差距在10年左右,这样旁边相对较为成熟的杉木可以对相对幼小的树苗从花粉角度实现补给,对于种子形成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

2.3 人工辅助授粉

人工授粉对于提高健康种子的比率有着显著作用,由于人工授粉会刻意避免自交现象的产生,因此对于种子千粒重种子整体进化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于6年以下的低龄杉木而言更是如此。以2年杉木为例,单从千粒重角度看,有数据支持可以冲4.95g提升到5.74g,健全率则可以从不足30%提升到50%左右。

3 结论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9

在高分辨率TDICCD相机的成像过程中,偏流角和速高比的变化都会影响相机的成像质量.根据卫星的运动状态,分别推导了偏流角和速高比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由其引起的附加像移.结合实际的卫星轨道参数,详细计算了偏流角和速高比随纬度的变换规律以及它们在不同积分级数下引起的像移对相机像质的影响程度,给出了像移调制传递函数大于0.95时允许的最大偏流角和相机侧摆角度.结果表明,随着积分级数的增加,由偏流角和侧摆引起的像移对相机像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当积分级数N=32、MTF像移 >0.95时,允许的最大偏流角和侧摆角度分别为0.62°和29.5°.

作 者:樊超 李英才 王锋 梁义涛 FAN Chao LI Ying-cai WANG Feng LIANG Yi-tao 作者单位:樊超,王锋,梁义涛,FAN Chao,WANG Feng,LIANG Yi-tao(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李英才,LI Ying-cai(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8)

质量影响与分析 篇10

产品质量是树立国家形象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途径, 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维持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15年质量管理工作要点》中强调要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 努力推进中国质量“双提高、双满意”。所以, 中国制造要从数量走向质量, 从产品走向品牌, 必须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质量监管。然而近年来产品质量事件的曝光, 充分暴露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漏洞。因此, 针对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从多角度探究影响产品质量监管的因素,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产品质量监管进行了大量研究, 涉及领域较多, 研究成果较成熟。Cadman (2012) [1]和Thorsten Wuest等 (2014) [2], 从政府自身角度研究, 指出政府监管存在能力不足、权责不明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导致监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Garcia等 (2007) [3]从企业和政府角度研究, 认为无论是政府的公共监管还是企业的私人监管都存在缺陷, 有必要形成两者协调配合、共同行动的联合监管系统;Grajzl等 (2007) [4]从立法权力分配方面, 探讨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低效的政府监管比低效的企业自律现象更为普遍;Chen Y等 (2014) [5]在引入声誉机制和贝叶斯方法基础上, 提出政府监管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 并给出了量化政府监管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指标。

我国学者对产品质量监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孙吉胜 (2005) [6]和郑立伟等 (2015) [7]分析了国外先进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赵农等 (2005) [8]分析了进入管制下管制力度、非特许经营厂商的进入以及厂商的质量决策对均衡质量水平和市场平均质量水平的影响;王洛忠等 (2009) [9]提出了我国监管模式的弊端是在中央层面缺少权威的监管协调机构、执行中监管职能缺位或重叠、监管责任难以落实等;颜海娜等 (2009) [10]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迁的解释框架, 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刘鹏 (2010) [11]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建国以来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具体特征以及体制弊端进行了归纳总结;胡求光等 (2012) [12]提出在企业诚信缺失、政府监管不到位情况下, 网络媒体监管至关重要, 引入第三方或行业协会监管会有更好效果。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国内外监管体制的比较和分行业、分产品的质量监管方面, 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的成果较少, 缺少具有系统性、一般性的研究成果。

因此, 本文主要有以下两点与之前的研究不同: (1) 从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三个角度考察和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监管的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产品质量监管的对策。 (2) 针对影响产品质量监管的因素, 构建了评价产品质量监管水平的指标体系, 为产品质量监管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不断完善, 法律制度、监管手段方面有较大改进,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质量监管工作仍存在不足。

2.1 多头监管现象严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000年) 的相关规定,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主体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地方部门。这种多头监管机制, 容易产生权责不清、互相推诿问题, 影响产品质量监管效率。2001年, 国务院提出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段监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生产环节,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 形成“分块监管、条块结合”的产品质量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形式上看能有效避免多头监管、权责不清问题, 但在生产实践中, 生产和流通往往紧密相连, 并没有明显界限, 因此监管模糊地带、监管真空出现。

2.2 行政执法效率不高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无法可依问题突出。基层监管部门出于维持地方经济发展, 保持GDP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等各方面考虑, 有时会选择放松监管, 以期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之间达成动态平衡, 从而导致有法不依问题产生。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 而产品质量标准更新速度明显滞后, 按照原有质量标准进行监管已不能满足人们当前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高要求, 从而使执法监督部门陷入有法难依的困局。有些传统工艺和新兴技术产品缺乏国家和行业标准, 导致实际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

2.3 监管能力不足

政府往往对产品质量监管承担了“无限”的责任。被监管对象数量大, 问题隐蔽, 监管人员却数量少, 任务多, 导致现有监管力量不足。在监督抽查基层, 执法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数量严重不足, 信息网络建设落后, 严重影响检测效率和执法公正。

2.4 质量违法成本低

目前, 我国民事纠纷处罚力度较低, 关于产品责任的赔偿还是损害赔偿, 没有惩罚性赔偿内容。在生产劣质产品所获利润高于违法罚款, 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情况下, 制度规章的框架并不能震慑违规者, 不能阻止违法行为发生。

2.5 监管理念落后

我国政府产品质量监管主要倾向于事前审批和控制。种类繁多的许可证加大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 一旦投入生产, 证后监管力度微乎其微。这种运行体制下, 薄弱的证后监管为质量违法行为提供了生长空间。

3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影响因素分析

从概念上来说, 质量监督分为企业内部的微观质量监督和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企业外部的宏观质量监督主要指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和社会消费者实施的“社会监督”。因此, 从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三个角度研究产品质量监管的影响因素。

3.1 政府监管角度

3.1.1 政府监管政策与法规数量

政府监管政策与法规数量体现了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依然存在监管政策和法规数量匮乏、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 如强制性标准与非强制性标准划分模糊, 以致监管力量弱化, 监管效率降低。

3.1.2 监管人员受教育程度

政府监管人员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基层监管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低, 并没有完全掌握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方法, 抽检工作通常只是“走过场”。

3.1.3 监管投入费用

行政执法机关经费不足问题日益明显。产品质量监管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很少涉及流通领域。对流通领域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需购买第三方产品样品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技术和服务, 成本较高。考虑到成本因素, 生产领域产品抽检次数也会减少, 难以形成系统、动态监管。

3.1.4 监管人员数量

由于受公务员职位编制影响, 目前监管力量远达不到有效监管的要求, 按现有人才资源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监管。

3.2 企业检验角度

3.2.1 检验费用

企业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我国生产企业的工作目标还只是停留在达到基本的产品质量标准, 检验费用所占比例较低, 不会为提高检验水平而增加检验费用。

3.2.2 检验部门人员数量

生产企业检验部门人员数量须保证质量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否则将加大检验难度, 使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3.2.3 抽检频次

企业应在检验成本和检验次数之间寻求平衡, 既不能为提高质量无限制地增加抽检频次, 也不能因节约成本放弃产品抽检, 导致劣质产品流通市场。应合理确定抽检频次,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2.4 抽检合格率

抽检合格率有效反映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状况。监管资源有限, 政府应依照企业抽检情况合理确定监管力度, 突出重点, 分主次, 分类分级管理, 加大对生产不规范、质量水平低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3.3 社会消费者角度

3.3.1 消费者质量偏好

发达国家产品的高品质与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严格偏好是密不可分的。与国际人口收入相比, 我国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相对来说“价格敏感型”顾客多。消费者愿意为假冒伪劣产品买单的消费心理为劣质产品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

3.3.2 社会媒体报道数量

社会媒体具有引导消费的作用。通过媒体对质量安全事件的报道, 加大质量信息披露程度,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宣传作用, 努力提高公众质量意识和打假意识, 可成功营造一个关注产品质量的消费环境。

3.3.3 消费者参与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质量法的行为, 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这对建全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全社会成员参与质量监管起到促进作用。但是, 仅赋予公众监督权是不够的, 必须采取奖励措施激励群众检举揭发质量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对检举人的保护。

根据以上影响产品质量监管的因素, 构建了评价产品质量监管水平的指标体系 (见图1) , 对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对策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所以, 产品质量监管应不断完善, 才能更好地营造追求产品质量的企业生态环境。

4.1 完善监管机制, 加大监管投入

解决监管机构散乱, 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须构建一个统一、高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 对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品统一进行质量监督检测。一种产品只能由一个监管部门监管, 既能规避多头监管问题, 又能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节省监管费用。

我国应增加产品质量监管资金投入, 更新监管设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形成统一、规范、覆盖面广的质量标准体系, 否则潜在的质量问题将无法被现有监管基础设备识别和界定。

4.2 转变监管理念, 强化责任意识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应转变监管理念, 创新监管模式;放宽市场准入, 建立全过程监管模式;降低市场进入的门槛, 促使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得到改进;摒弃传统的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监管理念, 实现全程跟踪式监管。同时由监管为主向监管和服务并重转变。

政府应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素质修养。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 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政府工作重心由规制、服务向收费倾斜。

4.3 切断利益纽带, 加强人才培养

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纽带是提升我国质量监管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假冒伪劣产品的举报给予经济奖励和刺激, 利用民间力量协助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工作, 既可缓解地方政府经费紧张, 又能加大监督力度。

企业应抽出经费用于员工培训, 创造条件让员工更新质量观念, 汲取新知识, 学习新技能, 以更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精神参与到产品质量管理的队伍中。

4.4 发挥各方作用, 营造质量氛围

提高违法行为发生的支付成本, 使违法者进行利弊分析, 自觉提升产品质量。增加惩罚性赔偿条款, 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建立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 实现全国质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及时更新数据信息, 消除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质量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 及时向社会报导最新产品质量动态信息, 面向全社会普及质量知识, 宣传质量辨别方法, 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辨别假冒伪劣产品能力。

5 结语

上一篇:除名制度下一篇:小儿急腹症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