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十篇

2024-06-01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篇1

一.深入研究一标一纲一题二本, 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大纲) 为命题依据的, 因次, 高考复习时我们需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同时还要立足教材。“万变不离其宗”, 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 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 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 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 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只有有计划地做事, 才能使事情, 工作有条不紊, 对于一轮复习, 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 所以制定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做到堂堂有计划, 节节有计划, 并严格执行, 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时间分配要得当: (1) 不同的知识要有所侧重, 即时间不能平均, 简单的知识时间可以缩短, 而重点知识, 可以花费更多一些时间向主干知识倾斜。 (2) 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专题, 然后最好按专题复习, 不要按章节复习。因为复习课并不是新授课的简化, 也不是新授课的合并, 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框架, 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三.重审课堂教学, 提高针对性, 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一轮复习的主战场, 是落实一轮复习目标、计划、措施的主渠道。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 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 故称“论从史出”, 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 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 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必须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概念应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 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 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 已经道出了其殖民地的实质。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否者就会缺乏概念内涵, 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如:“国民大革命”, 就应该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把因果有机的联系起来, 通过前后因果联系来加强史论的结合。例如:早期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引起的, 但各国革命的时间, 方式, 结果却不相同。我在上完这些教材后专门组织学生分析这些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史实, 把史论相接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几方面:

1、坚持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研究。

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对高考缺乏一定的掌握, 因此, 有问题应及时和大家讨论, 争取问题更好的解决。有好的想法, 及时提出供大家参考, 每部分知识、重点、难点所在, 应如何来讲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挥集体力量, 进行解决。每节课应该有本学科集体的力量, 应该体现集体研究的结果。

2、加强听课。

要想提高自己就应该做到相互听课, 学别人的长处, 找自己的不足, 同学科的注意别人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的应用, 学习他们的复习技巧和方法;注意学习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复习课的上法, 对知识的处理, 学生的课程管理等, 这对提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3、课前、课上一定要体现“精”。

课前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选择例题, 精心选择教法。”

课上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讲精练”, “讲”要突出重点, 争取做到“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过偏的问题) 。总是担心学生会疏忽, 因此, 会导致“满堂灌”。事实上, 每节科最多讲30分钟, 剩余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 效果应该更好。

4、重在“落实”。

学生下课后不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再多也没有用,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落实, 落实了, 就有好成绩, 落实不到位,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首先应狠抓知识的落实, 复习中, 可尽管我们协助学生建立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各部知识的整体网络, 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知识漏洞和遗忘问题。因此, 复习时对每节课所复习的情况要反复检验。其次狠抓错题改正落实, 对于典型易错的题目应该重视, 要通过对错题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归纳整理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 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曹启洪

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小字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 对本章内容作提示, 分析背景, 阐释难点, 揭示重点, 引导深层次的思维, 它可以指导教学。

小字部分是原始史料或补充内容, 增加教材信息量, 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 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 史与论有机结合。如《甲午中日海战》一节中补充了《马关条约》签订后, 伊藤博文对于急于占领台湾时所说的一段话, 就很形象的表达了日本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学生对当时中日双方的态度及国家的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习题, 教学中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对于优化设计上的题选做一些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 偏重能力的题, 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教学质量。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篇2

一、课本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根据地

大家都知道在高考中绝不能失掉基础分,如字音、成语、名句名篇的默写、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就像不能失掉根据地一样。高考中所考的这些内容大多见于课本,或是在此基础上的适当拓展,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本,夯实基础。如在复习语音这一考点时,我让学生每天坚持积累一定量的课文字音,特别是针对我们江苏高考的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等,而教师则在第二天的课上有重点地补充讲解,适当延伸。2010年江苏高考中涉及到的字音“六畜兴旺”“叶韵”等,我们学生都通过课本积累过,从而避免了失分。而名句名篇的默写,除了考纲要求的14篇高中和25篇初中必背篇目外,课外名句的积累我们也完全可以借助必修1~5及《论语孟子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课本进行梳理,如高考中出现的“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模考中出现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均出自这些课本,而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等也是学生必须通过积累要掌握的,如模考中出现的“见”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就可见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式“无乃……与”就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可见,在一轮复习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本,学生完全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以应对各种考试。

二、课本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主战场

高考对学生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文言文、诗歌鉴赏还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在高考这一战中的胜败。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帮助学生提高这一能力,因为我们除了必修1-5,还有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现代散文阅读》《短篇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这些就是考点设计的参考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一轮复习中充分利用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复习诗歌鉴赏时,我就让学生拿出《唐诗宋词》重新朗读、领悟、分析,然后根据常考的题型设计问题,如在复习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送别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题目设计紧扣考纲考点的要求,讲析时又补充了一些常见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和这两种题型的变式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又阐述了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除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提高分析能力之外,还针对考纲要求教会学生一些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效果显著。所以,我认为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解题能力。

三、课本是学生运用作文素材的后备保障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为缺乏素材而非常头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写作水平再高的学生如果没有素材也是徒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平时注重多阅读,积累各方面的素材那是最好不过了,但是针对一些不善于积累的学生,我们在一轮复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让它成为我们学生作文素材中的后备力量,在关键时刻加以运用。如《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农村学生素材积累的一个典范,他笔下勤劳质朴,对孩子充满爱的父亲形象不正是我们许多学生父亲的一个缩影?更何况它的排比运用得如此恰当,语言如此优美!又如胡适的《母亲》、李密的《陈情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亲情类文章素材的典范;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老舍的《想北平》等无论是其中对景的描写还是情感的流露,我们学生都可以借鉴,从而成为写作家乡类文章的素材;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当读到他们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时,你是不是想到了2010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由此可见,在一轮全面复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充分积累素材,经过自己的巧妙加工而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并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这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本能够做到,相信如能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们的学生定会在高考中胸有成竹!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反思 篇3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国庆特别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召开了以“爱国大家谈”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环节一:畅谈爱国

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其中学生李某说:“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因此,我们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李某“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观点的看法。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环节三:自觉行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这道题以时事热点“爱国”为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贴近生活是一道质量很高的探究题。从试题本身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做了几点思考。

一、环节二的思考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个环节的背景材料与给出的参考答案出现了不对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修改。

1.背景材料中用分号把整段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在审题时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是材料中第二层表述“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认为可以给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参考答案会更合理些。

2.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改动,改为“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样就更接近参考答案了。

二、環节三的思考

环节三的设问是“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该设问存在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只写两个具体的主题,而参考答案却是

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分要求: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这明显是两个主题活动,这就出现了设问的指向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我认为把设问改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更合理。

三、学生答题的思考

现在高考的探究题学生存在记不住、辨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在背诵中记忆知识

背诵是学好政治的基础。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消费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在比较中辨别知识

在阅第二问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写其他的知识,特别是“实践”在答案中出现的最多。这就说明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知识,分不清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多比较,多辨别知识。

3.在整合中归纳知识

近几年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归纳能力却比较差,导致回答时漏答比较严重。本次考试在回答第一问时就出现了学生只会回答消费的反作用,而遗漏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注意整合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4.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知识

有些学生会背诵知识却不会应用,不知道写什么作为答案,

这主要是练习不够到位造成的。有的学生第三问的答案为: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活动,理论依据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这个答案就有点牵强,把理论依据改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者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更合

理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 篇4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

一、要以课本为主 建构体系

无论是应付单科考试,还是综合考试,都要以本为本,全面理解与掌握政治学科的三门课知识,以致于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要求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2010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第二轮复习,但时间有限,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每进行完一个阶段,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在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作为高三学生要注意克服自己浮躁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认真做好第一轮的复习,不可太毛躁,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该重新记的要记一下,该做的大题要做一下,不能只看看。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平时培养,不能光用眼而不用手。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平静自己,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游刃有余,轻松制胜。

高考冲刺阶段政治复习策略

第一、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二、学会对重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带动市场物价的变动”,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第三、注重政治概念的敏锐性。近几年的高考政治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高考复习政治复习六大建议

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五、时间安排

由于各学校情况不一样,所以考生的时间安排要和本学校的教学进度相吻合。下面仅以我们学校的时间安排为例给出建议,希望考生能举一反三,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控制一般在两个半月,而政治常识相对于高三应届生而言比较陌生,所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哪一部分相对薄弱,就要投入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在跟随老师同步复习的同时加大自己弱势部分的复习。找出每天中自己记忆力比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比较难记的东西,找出自己理解力比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的试题。但是要注意量,不可能花所有的课外时间去学习政治,毕竟还有其他功课,所以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比如今天有政治课,那么今天的课外时间就适当少分一点时间给政治,只需把课堂上老师讲的消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没有政治课,那就多分一些时间给政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预习下一节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单独找一些试题做一下以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

六、心态调整

完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三个方面 篇5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规律, 从而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解决生成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所考查的都是地理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原理、规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内容, 尤其考查学生对地理方法的学习和对能力提升的程度。如必修一中关于地方时、区时的计算、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候类型的判断、常见的天气系统、水循环的原理、地域分异规律; 必修二中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分析、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交通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必修三中区域空间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在地理的第一轮复习当中要比照着这些知识点逐一筛查, 不放过任何一个, 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整合, 形成体系。

1.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中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注重主干知识, 又不要忽略细节问题, 通过教材牢固记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

2. 通过教材引导和指导学生更深入透彻地弄清、弄懂、弄透各种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上, 而不是对知识进行过多的加深和拓展。

3.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地理技能, 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以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为代表的各种等值线的判读;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从各种地理资料、图表中提取有用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推理或解释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对比分析并能评价某种地理事物,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地理观念。

4. 让学生逐步了解各部分地理内容的特点, 从而根据内容, 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如必修一的内容侧重理科方面的思维, 偏重对所学过的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的应用, 运用所学的原理规律并联系实际情况来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必修二的内容侧重文科方面的思维, 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侧重对事物的看法、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的分析, 运用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来进行评价与反思; 必修三加区域的内容是文理科思维兼顾, 重点是以某一区域的图表为载体, 侧重对所涉及的地理区域、里面所蕴含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对蕴含某一区域的图像、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能、必修一、二中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高考题往往突出考查某几个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区域的比较, 多运用比较法学习。

二、通过训练促进提高

1. 单元训练要把握好“六关”: 一是命题关, 每次组题应列出“双向细目表”并由集备小组成员逐级修改完成, 不用成题。二是考试关, 做到考前有指导, 考后有总结, 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会考试。三是批阅关, 要全批全改, 最好能够面批, 要有错题统计, 以班级为单位设计专用表格, 增强针对性。四是讲评关, 根据错题统计, 归类讲解, 查漏补缺。五是纠错关, 既注重解答, 又要分析错因和解题方法。六是搞好二次过关, 要充分认识二次过关的“医治”作用, 更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单独命题, 单独组织检测。指导学生用好《典型习题积累本》, 随时收录知识点、考点、易错题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 做好一题掌握一类, 经常回顾, 熟练运用。

2. 提升的能力, 尤其是四种能力: 一是地理思维能力,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知识树。二是对地图的运用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会读图和会用图的良好习惯, 力争在地图中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特征。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能从各种资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能灵活运用。四是语言表达能力, 答卷要要点化、序号化, 答卷语言要简洁, 书写要规范, 字迹要清楚。

三、通过课堂保证效益

1. 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效益。课堂上, 教师讲什么, 讲多少, 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提倡“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指: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 学生经过自己讨论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通过巡视课堂, 发现共性问题, 辅导学生, 指导学生, 顾及全部。课堂讲解应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 要以落实教材知识为主, 重在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把自学合作还给学生, 要把思维让给学生, 要把总结提炼留给学生。

2. 注重练习的效益。“练”主要练重点、练难点、练疑点, 以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当堂所学的知识。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这些学生的练习题, 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引导他们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思考出题时会从那个点上出, 会用到哪些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 会用到哪些地理技能等, 力求做一道题目, 举一反三, 突破一个考点, 达到一个新高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原创题或者整合一些类似的题目, 从多个考查的角度改变问题的方式, 多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围绕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 通过典型习题练习, 巩固当堂内容, 完成学习任务。讲练结合、学练结合, 以练代学、以练代讲, 促成目标达成。课堂训练的设计, 讲究“趁热打铁”, 讲求实效性, 当堂内容当堂训练, 不能后拖。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例题和思考探究习题, 带动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和探究, 力求实现“当堂清”“课课清”, 不留尾巴, 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提高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3. 注重试题讲评的效益。一是讲评课要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通过讲评分析错因, 找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的漏洞和解答此类题目存在的方法技能问题, 如何防止所谓的眼高手低、看到A却选B、做对却写错等非智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 并利用典型习题本整理反思所考查题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 有哪些规律、方法等。二是教师要引领学生找问题, 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对试题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让学生思考此题考什么、此题用课本哪些知识来解决, 指导学生怎样审题、怎样获得解题思路、如何答题、规范表达。三是讲评课要做到“五讲”:引导学生入门, 即讲“审题”;教给学生解题的钥匙, 即讲“思路”和“方法”; 举一反三, 即讲“拓展”; 科学分析, 即讲“误区”;严格要求, 即讲“规范”。

摘要: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 熟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规律, 从而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解决生成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篇6

高三复习备考一般要经历三轮复习,每年的三月之前为一轮复习,三月至五月初为二轮复习,五月初至考前为三轮复习。在三轮的复习中一轮最为重要,是备考复习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增强一轮复习的高效性、时效性,需要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一轮的主旨。

(一)温故

温故就是要系统复习高一高二已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梳理出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知识点要全、细,并力求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记忆,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归纳、相互展示,教师补充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二)知新

教师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辨析,充分掌握学科思想和主干体系,在同类知识的归纳、相似易混知识的辨析中发展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知识,明确已学知识的新理解、新运用。

(三)夯实基本技巧和能力

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要加强训练,通过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他们掌握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技巧,提升基本能力。在训练中,教师要拓宽视野、变换角度,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课堂教学要加大训练量和学生参与量(一题多人、多组来做),多采用合作展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地变化条件和设问,要精选习题,多选经典题,增加新题型,教师要强化通识、通法的训练,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

(四)提升综合、思辨能力

在温故知新和强化训练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科综合、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归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展示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一轮复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和精心点拨上,不仅让学生记忆、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还要让其理解这些知识点产生的过程和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五)规范应试的基本素养

在一轮训练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做答中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还要强化时限训练,培养学生的准确率和解题速度,尽可能让学生会做的求完整、规范,不会做的也能拿几分。

二、一轮复习的策略

(一)整合策略

整合策略就是整合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高三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多次温习、反复巩固高一高二已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归类、综合基本的知识点,区分、辨析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力求实现温故而知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

(二)拓展策略

学生在高一高二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限,到了高三后,无论是从视野方面还是从基本技巧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一些高一高二必须采用的方法,到此时就可以优化和改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角度和广度,以便减少计算量,提高运算速度,改善学习方法。

(三)滚动策略

一轮复习的核心是把教材读厚,尽可能地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由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局限性,教师必须采取滚动策略,不能期望一课或者一次复习就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记忆,多次巩固,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和穿插,只有不断滚动地复习,才能厚实“双基”。

(四)跟踪策略

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高度重视“课课清、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单元知识的检测、过关。要反复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对学生易错易混重点知识要反复纠正、跟踪,直至学生掌握理解。

(五)差异策略

虽然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尽可能查漏补缺缩小差异,但是学生的基础和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和训练要大胆取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一轮复习的“五忌”

(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轮复习要求教师梳理、综合已学知识点,要紧抓学科骨干知识和基本方法,既不能将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翻版,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努力做到主题突出、活而不杂、多而不乱,既要突出重点还能兼顾细节。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尽可能采取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相互展示,教师要在引导、点拨、深化上下足功夫。

(二)忌无计划

一轮复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材、考纲、学生实际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有计划才能有目标、有方向、有检测,否则就会时紧时松、前松后紧,盲目乱撞,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明确任务和努力方向,切实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

(三)忌脱离教材

一轮复习的关键是紧扣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原理,形成知识的网络化。没有对教材基本概念的清晰、深刻理解,就会造成解题的盲目性。教材的习题、例题都是学科的基本题型、经典题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这些题型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要学会对各种题型进行反思,只有对习题拓展和延伸,才能掌握通识通法。

(四)忌好高骛远

一轮复习的核心是识记和理解全部知识点并形成网络,如何检验,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充足的典型习题进行训练和检验。夯实“双基”是根本目标,不能用训练代替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更不能选择难题代替通识、通法的运用和深化。好高骛远会造成基本概念模糊和基础知识漏洞,结果就是考试时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学生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临场发挥不好,实际上是概念模糊、知识漏洞的必然结果。

(五)忌不做错因反思

高三的训练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学生看到题就有思路,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准确完成,这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基本方法掌握较好,这类的知识点不需要反复、多次复习,保持良好的记忆就完全可以。第二类是看到题有思路,但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者不能准确完成,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模糊不清,基本方法还不够熟练、灵活、准确,这就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巩固和训练。第三类是看到题无思路,这就需要加强基本知识点、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拓宽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归因反思,并建立纠错笔记,可以逐步减轻负担,突出重点,可以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品质,错因反思是高三教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任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篇7

关键词: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函数概念

函数知识中包含着许多数学解题的思想,这部分知识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函数知识不仅是高中学生掌握解答数学难题的关键武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三数学第一轮的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函数概念的教学,在实际复习中,教师要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为下一轮的全面复习中实现系统以及灵活运用函数知识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对于函数的概念复习,教师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的构成要素,理解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并且能够计算一些比较简单类型的函数定义域与值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函数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知识与对应关系的方式刻画函数概念,为进一步的学习运用函数思想解答题目做准备[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实际教学情境引导出函数概念,如设置问题情境,先求解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函数是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来定义这样的一个函数?这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例题来帮助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A(-3,0),B(4,0),点C为直线y=4上任意一点,那么所形成的三角形ABC的面积与C点横坐标之间的关系怎样表达?

这是一道引导学生对函数知识进行回顾的题目,教师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函数的思维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函数有关的知识点,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函数的知识.

由此可以得知一般情况下对函数的定义,假如A与B分别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根据某一对应的法则f使得集合A中的元素x都能够在集合B中存在一个与之唯一对应的y元素,那么这样的关系就叫做A到B的函数,可以将其记为y=f(x),x∈A,那么x所组成的集合A就可以称之为函数y=f(x)的定义域.由此可见,函数的本质是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用于描述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将复习的知识落实在教材中,要求学生用集合的方式描述城市一天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这就能够体现函数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即函数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与工作中的便利.

二、教师要安排适当的练习题目巩固函数概念的基本知识

由于函数知识本身属于高中数学中的一个教学重难点,而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中,由于复习中的压力比较大,学习的任务量也比较大,再加上对于函数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到充分的掌握,所以学生在函数学习中一定会产生遗忘的问题.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刻产生,而遗忘的速度在开始阶段十分快,以后就会逐渐的降低[2],他经过具体的实验后得出关于遗忘时间x与记忆率y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地表达为y=1-0.56x0.06.由此告诉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遗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进程是先快后慢,并随着时间变化,遗忘速度会逐渐地降低.如果人们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地复习,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在复习函数概念之后及时地组织一些练习题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降低遗忘率,另一方面还通过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关注学生出错的部分,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题目:函数y=x2-3x+1,其定义域是{0,1,2,3},那么值域是多少?

可引导学生通过把各个x的值分别代入函数的表达式可得到相应的y值为1,-1,-1,1.所以函数y=x2-3x+1值域是﹛-1,1﹜.

解:由题意可以得到3-x≥0,同时x+1>0,由此得到-1<x≤3,所以f(x)的定义域为(-1,3].

通过以上这两道比较简单的题目分析和解答,一方面可以保证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成功的解答,保持了学生对函数知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是这两道简单的函数题目中设计求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3],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从而能够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函数知识,以及画相应的函数图像提供重要指导.

三、教师要在课后总结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取得的效果

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中,重点是帮助学生打基础.所以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复习,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揭示一些基本数学概念的本质、发展与运用,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在高三的数学复习中,时间比较紧迫、任务量也比较大,学生的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中积极地变换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教师要对每一堂课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要将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想办法有效地解决.对函数概念的复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可以为学生进入第二轮的复习打牢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在复习之后可以增加一些函数题目的难度,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做好知识的准备.

总之,在高三阶段数学函数的复习中,第一轮的复习重点是掌握基本的函数概念以及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帮助高三学生夯实函数的基础知识,首先需要教师严格地按照数学教材的内容开展复习函数的教学工作,将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的运用在实际的解题中,从而帮助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数学函数概念的知识;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各种资料进行整合与改编,让学生通过做足够多的习题进行基础训练,最终能够让学生达到巩固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函数的学习要求,为下一轮的复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覃尚猷,姚晓洁.探究性学习在高考数学复习中的策略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5(6):132-134.

[2]邵玉兰.科学有效复习提升数学能力——浅谈高三数学总复习课堂教学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10):319.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思路 篇8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認识、理解和应用,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

(3)结合各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和答题速度;

(4)提高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

2 备考策略

2.1 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变化中有不变,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是不会变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今年江苏物理试卷选择第4题“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此外,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对新课程知识要有意识强化理解、落实训练内容.例如第13题“贮液池中的光学问题”第 14题“直升飞机的运动问题”.

2.2 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学会“渔”而不仅仅是得到“鱼”.为什么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自己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的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微元法更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近两年的电磁感应的计算题几乎都考查了这方面的问题.

2.3 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和归纳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摒弃“满堂灌”、高难度、大题量的应试训练.突出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用好教学案,确保例题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不要采用在黑板上给出简单的示意图和几个物理量的方式出示题目,以给学生最原始的信息,给以学生审题的时间,启发和指导学生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从而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充分利用好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例如流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示波器中的电偏转、磁偏转,质谱仪,电磁流量计,回旋加速器等.这些都是联系实际的典范,认真选编课外练习题,每周一练要有系统性、滚动性、层次性,通过适度的训练使学生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2.4 切实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变通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命题己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联系实际,联系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同时近几年高考物理有力地冲击了照本宣科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代表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要更加重视课本中的实验,高考的实验题都是以规定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写出来的.例如,今年江苏物理试题两道实验题第13题“用传感器研究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第12题“描绘某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只有真正挖掘和理解了课本中的实验,才能为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课本中的实验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行地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规程,但它决不是唯一可行的,也不一定是最佳实验方案.我们应该着重从中领悟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及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从实际出发做合理的变通和大胆的改进,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控制的条件、实验仪器等方法,让学生动手去做,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设计新的物理实验的能力.例如今年江苏物理试题中,表面上看试题不难,但拿全分不容易.由此可见,在高三物理实验复习中,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器材使用的基础上,透彻地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进而培养其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回归课本,只有充分挖掘课本才能充分理解教材,才能在遇到新题凭借扎实的基本知识从容解决实际问题.

2.5 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高考主观题分值的增加,说明对思维的科学性,解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实上往往是年级越高,规范化程度越低,不少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为此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对解题的规范性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在平时作业与考试中严格执行,好的要传阅,差的要限期改正,甚至曝光.

②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自身要加强规范化的示范,对部分例题要有完整的解答.

③在考试阅卷时,对解题的规范化要分配较大的分值,对学生形成一种导向.

④在平时练习中、不准用计算器,且要运算到相应的位数.结果要规范.尤其现在实行网上阅卷更应在规定的地方答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中国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习重难点】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温故知新】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我国国家的利益注意包括哪些?

【预习案】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一)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的含义:

2、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是                              的基本条件,

维护世界和平将给                  和               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二战后和平成为时代潮流及其原因:(本部分内容从书中找出来标记好)

4、当今世界不安宁的原因(或表现): 1)         和          仍然存在;2)             和         此起彼伏;3)国际各种形式的         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     等问题更加突出

(二)发展问题

1、发展问题的含义:是指                ,特别是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及其表现:(本部分内容从书中找出来标记好)

3、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或表现):

(1)当今世界仍是         的世界,           和          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不公正、不合理的                  还在危害着               的利益。

(3)全球发展最突出问题是

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

1、和平与发展问题解决的现状:一个也没解决

2、主要障碍是

3、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反对                         改变               (归根结底)建立以              为基础的                       。

1)  如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保障四种权利”的内容)

保障                                                  的权利

保障                                                  的权利

保障                                              的权利

保障                                              的权利

4、了解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主张,体会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探究案】

探究一:

材料一: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有33个,伤亡3000余万人,死亡1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2700多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7个国家卷入战火,死亡5100多万人,物质损失达4万亿美元。20世纪下半叶,经过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

材料二:叶夫根尼·武切季奇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而创作了一座雕塑,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

根据材料一思考:

(1)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何不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思考:你认为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

探究二: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否说天下就太平、平安无事了呢?那么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呢?

探究三:

战后50年多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末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不要太过乐观,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大,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北半球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16%,却占全球收入的80%;相反南半球的情况是目前,低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财富只占全球的6%。

根据材料分析,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四:

根据教材99页请你分析,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探究五:

中国国际新秩序的提出表明了什么?中国国际新秩序的提出有何意义?

【检测案】

1.第六十四届联大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累计免除49个穷国债务,对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这些措施(   )

①反映了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②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体现了我国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     ④表明了国际旧秩序已经瓦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在联大开幕的各国首脑峰会上,国家主席先后发表了《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维护安理会权威,加强集体安全机制》、《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与《坚持民主协商,蠕动改革进程》等多个讲话,这些讲话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维护主权独立,互不干涉内政           B.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中东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关注的焦点,而中东问题的存在则说明(   )

A.地区冲突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B.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C.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威胁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

D.总体紧张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总趋势

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根本途径是(   )

A.南北发展不平衡 建立国际新秩序         B.世界环境日益恶化 建立国际新秩序

C.世界贸易条件恶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D.南北发展不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5.中国支持加强南南合作、建立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等重要主张,以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这里的全球性问题是(   )

A.和平问题         B.发展问题        C.合作问题         D.结盟问题

参考答案:

探究一

(1)不同: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劫难;20世纪下半叶,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乱,但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

原因:是战后一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而且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2)不会。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探究二: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局部冲突,突出问题

探究三: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原因: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的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

探究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途径:(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探究五: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反映了……,

赢得了……。教材100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篇10

关键词:落实基础,深挖教材,数学复习教学

2008年高考结束后, 学生反映数学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仔细做一做便发现:试题的小题大都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 大题的含参运算多, 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要求高, 所以难度大。但是从选择、填空到解答题都能从课本中找到试题的影子。这对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 落实基础”, 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实际上, 题目的综合性越强, 无疑对基础的要求越高, 基础落实越重要。

一、不要忽视最基本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

所谓“基础”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所谓“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真正提高能力。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有一句名言:数学就是理解。“学好数学”就意味着理解:即把教科书里的内容包括其中所有的习题学得“深透”, 演得烂熟, 真正做到没有一个定理不会证, 没有一个习题不会做的程度, 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由此可见,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是二轮复习提高能力的关键。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教师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一是往往认为这概念也简单、那性质也容易, 都没有扎实复习!而恰恰这些地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模糊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基础学习阶段时, 往往是就题解题, 由于课程多, 再加上好些学校赶进度, 学生基础不是很好, 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好多是一知半解, 解题技能差。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达不到熟练化, 自动化。

二是让学生吃知识点的“压缩饼干”。如: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左加右减”, “奇异偶同, 象限定号”, “同增异减”等, 靠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就是让学生只会用结论解题, 不管这些结论来历, 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 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所以在做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弱, 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 就容易出错。其症结就是吃不透, “消化不良”。

1. 对概念、性质理解要深刻。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问题1. (2006年全国文1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奇函数的定义, 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奇函数的定义, 更重要的是理解定义的本质, 即f (x)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奇函数的意思是:f (-0) =-f (0) , ∴f (0) =0可得

由此可见, 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基础, 不少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性质都模糊不清, 导致解题不严谨、不细致。

2. 对函数图象及其变换认识要具体、深刻。

问题2.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 上的交点有 ()

A.4个B.3个C.2个D.1个

误解: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易知有3个交点, 所以选B.

分析: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出函数图象不够精确, 忽视了在 () 时tanx>sinx.

因为在 (0, ) 上tanx>sinx是恒成立的, 即在 (0, ) 上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没有交点, 同理在 (, 0) 上两曲线也没有交点 (两函数同为奇函数也说明当 (, 0) 时sinx>tanx.故只有一个交点。

反思: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时, 我们虽然画的是草图, 但是关键的条件、特殊点的变化的趋势必须表达正确。否则将会判断失误。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变换过程, 从而理解性记忆。教师在这里应多下功夫。

二、要深挖教材知识点的内涵

因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产生于中学数学课本, 高考题的“根”又深深扎在数学课本里, 而近年的高考题又特别注重这一点, 通过系统复习中学数学内容之后, 学生能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认真体会总结教材和考纲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中学数学课本是落实基础的最好资料。

1. 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课本中讲到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属于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 高考要考它们的运用,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恰恰在于忽视对数学本原意义的理解,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 所以做题感觉很吃力。

掌握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以及它们的产生背景和推导过程。

课本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是“倒序求和”, 其根据是因为性质:m+n=p+q (m, n∈N) , 则am+an=ap+aq, 本质是等差数列的定义。解决本题的核心并不是在于知道“倒序求和”, 而是为什么要用倒序求和, 也就是数列求和公式的产生背景即等差数列特征, 如果单纯的只记住“倒序求和”, 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公式的产生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深挖例习题的内涵。

问题1. (课本109页例5)

本题不仅要会证明, 更要理解本题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问题3. (2008年全国理3)

三、不要回避课本中的难点

因为课本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难点。所以课本中的难点不能放过。2008年的高考试题20题是由课本第三册选修Ⅱ54页B组2题改编的。课本第2题的叙述比较冗长, 这对阅读能力差的同学, 无疑是一个难点, 好多学生搞不清每个人试验的次数, 另一个难点是不能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一、对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

随机变量与函数有一定的联系, 所谓的随机变量, 实际上是用变量对试验结果的一种刻画, 是试验的结果与实数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这与函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 只不过在函数概念中, 函数f (x) 的自变量是实数, 而随机变量的概念中, 随机变量的自变量是试验的结果。

问题4.将一颗骰子均匀掷两次, 随机变量为 ()

A.第一次出现的点数

B.第二次出现的点数

C.两次出现的点数之和

D.两次出现相同点的种数

常出现的错误选A或B, 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试验是什么?“将一颗骰子均匀的掷两次”是试验, 随机变量是用变量表示试验的结果, 试验的结果是针对“掷两次”而不是其中的一次。选C

难点二、函数与反函数概念的本质理解。

问题5. (2008年全国6) 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y=1n姨x+1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则f (x) =

本质是由y=f (x-1) 的解析式求y=f (x) 的解析式。

反函数也是函数, 而且也是研究函数及有关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对考查学生逆向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唤醒心中沉睡的天使下一篇:医用胶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