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乐感的认知和培养三篇

2024-05-30

歌唱乐感的认知和培养 篇1

关键词:歌唱,乐感培养,音乐,文字

歌曲的演唱是在停顿、中断、转折、延续的变化中表现感情色彩的。顿挫不仅是人的生理呼吸、心理情感的起伏变化,同时也是传情达意的需要。停顿在音乐上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如迟疑、询问、等待、惊恐等。“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顿挫手段形成的艺术效果和意境。

在一首声乐作品中,无论是重音还是顿挫,只有对它们进行巧妙地运用与完美的结合,才能共同缔造音乐的完整性,进而实现音乐与文字的完美结合,更加充分地表达情感、传递寓意。因此,塑造和培养文字的感觉,可以直接影响音乐的视觉传达与听觉传递,更有利于歌者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充分地将声音与音乐﹑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使其共同为准确得当地表述情感服务。在歌唱舞台实践中,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线索,结合语句的语法成分和上下句的转承关系,灵活自如地运用不同的音乐语言表现文字意境。这将涉及到以下三方面要素,即:音色变化、语气表现、音量表达。

一、音色对比

音色的差异产生于生理的不同构造、不同情绪的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人们的情绪、情感不同,说话的声音色彩也各不相同。歌曲是模拟人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等情感的变化而创作的,因此在完整演唱一首作品时,应有多种不同音色变化。音色的变化应根据歌曲情绪而改变:情绪欢快激昂,音色高亢明亮;情绪悲伤低落,音色就要暗淡消沉。丰富的音色变化形成流动的乐句、完整的乐段,更生动地诠释了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声乐演唱需要将歌词和音乐完美结合,将从中领悟到的情感变化巧妙地通过各种发声技巧传达给听众。只有将不同的声音色彩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才能生动地表达情感,从而展现音乐的无限魅力。

二、语气表现

语言的魅力体现在语气的抑扬顿挫:在询问及不确定的情况下,语气上扬;在坚定明确的回复中,语气下沉;在悲痛﹑忧郁﹑迟疑时,语气顿挫;在讲述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语气平和。一首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字的统一,其中音乐部分集中体现了歌唱语言的魅力;而歌词部分则集中展现了文字语言的灵魂。在用声音表述文字的过程中,应尤其注重语气的准确表达。语气的准确表达决定于情感表现﹑剧情发展﹑心理变化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诸多因素。

如何准确适度地把握不同的语气变化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正式演唱声乐作品之前,应大声朗诵歌词部分,以便于弄清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歌者应塑造的人物角色、人物性格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等,这些都将有利于准确自然地把握、运用不同的语气,以及根据不同的语气选择相应的发声技巧,实现音乐所需的多种音色的统一。

在叙事性较强的声乐作品中,一般语气较平和,语言的倾诉性较强,在讲述中应注重字正腔圆、字字酌情、字述心声。在每一乐句的讲述中,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把握好语气重音,并结合音乐的重音重拍。在有问有答的声乐作品中,应注意彰显出疑问与回答语气的对比:在疑问句中,语气上扬;回答时,语气下沉。在一些表现特定人物性格的声乐作品中,语气应根据曲中人物性格的需要而灵活转变:性格娴淑温婉,语气平和自然;性格活泼热辣,语气高亢激昂。

三、音量表达

音量的大小变换,构成了旋律线条的起伏。而音乐的美恰恰在于由音量的变化引起的音色对比、旋律线条的起伏等。音量的强弱变化是由歌唱者根据音乐的需要而灵活控制的。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声音也不能从头到尾一成不变,要有强弱对比,强中有弱、弱后渐强、强弱交替、以弱衬强,方能达到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作曲家会在谱面上标记音的强弱变化,而这些标记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决定的,它们也记录了一种特定的音乐风格。

演唱中的音量强弱变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层次:中强(mf)、强 (f)、极强 (ff)、中弱 (mp)、弱 (p)、极弱 (pp)。人们在讲话时越激动、越兴奋,声音就越大、越响亮;相反,情绪越平静、越和缓,声音就越轻、越低。同样,在演唱中,强的音量通常表达情感的强烈、情绪的炙热;弱的音量通常表达情感的平和﹑情绪的低落,以及自我沉思或者自言自语的状态。另外要注意的是,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此外,声音的渐强、渐弱还可以表现距离感:由弱到强表示由远至近,由强到弱表示由近到远。

总之,歌唱者对声音的运用应该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刚有柔、有收有放、有深有浅,才能在音色、语气、音量上形成变化对比,使抽象的音乐具象化,音乐的艺术魅力才会更加鲜明,更有感染力。

歌唱乐感的认知和培养 篇2

关键词:乐感;感受力;表现力;性格因素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79-03

乐感是歌唱的生命,反映了歌唱者对乐思的领悟和发挥的能力。对于声乐演唱者和从事声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认识乐感的重要性与研究培养乐感的方法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歌唱者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而生也”,并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6种不同的心情。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表达出的都是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对某事的感触、感想或对某事物的情怀。而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音乐感受力,还应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音乐的表现力在歌唱艺术中应该比音色、技巧更重要。歌唱当然是三者的有机组合。技巧之高,可以令人钦佩;音色之美,令人感到动听;唯有乐感之深刻才能令听者动“情”。

演唱中音乐的表现力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声乐学习与音乐素质培养才能达到的。有些缺乏音乐表现力的歌唱者会出现自己在舞台上演唱得十分投入,可是听众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投入”。这是因为歌唱者没有用恰当的表演方式和歌唱方法将内心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因此,一个内心非常有“音乐感受力”的声乐学习者,若没有较好的表现力是很遗憾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一样,是有等级可分的。拥有一流音乐表现力的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欲”,而且大多是自发的。一流的表现力,能“感人肺腑”,甚而达到令人终身难忘的程度。二流表现力,往往只能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三流的事实上已无“感”可言,只能把一首作品比较完整地唱下来,令听者不厌烦而已。

二、歌唱者性格因素与乐感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音乐表演是受表演者心理活动支配的。因此,乐感的表现与歌唱者的性格有着紧密地关系。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的歌唱者在声乐演唱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心理学上对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存在两种学说:

一种认为内向性格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性格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所以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向性格者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与他人的交流,同时减少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因此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更“聪敏”一些。

在乐感的表现上,内向型歌唱者尽管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在演唱前对作品进行较好的设计,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及“二度创作”方面能做的很好,但因为受到其内向性格的局限,往往表演得不尽完善。

内向性格的人有较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倾向。这类人平时做事就小心谨慎,在表演时更是思想紧张,肢体放不开,歌唱的情绪不易表现出来,因此,歌唱的技巧、声音的音质、甚至音准都会受到影响,歌唱的乐感更无从谈起。

内向型性格对歌唱表演的影响也可归结于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原因。对于一名音乐表演者来说心理素质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成就。因此,对于内向型歌唱者,应想办法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指导,锻炼自己表演的心理素质。他们自己心中所想与实际表演差别较大。应该尽量把握上台机会,自信地表现自己。平时也可以多听自己的录音,如果有条件的话,多看自己的录像,这样更能发现问题。相对于内向型歌唱者来说,外向型的歌唱者在乐感的表现上就完善很多。甚至在表演的各个方面外向型的歌唱者都能做的很好。

然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多都属于内向与外向兼有的双重型性格的人。只是这两种性格的表现比例不同,或者白天表现更多是外向的一面,夜晚更多是内向一面,或者遇到熟人表现是外向一面,遇到陌生人则多表现是内向一面。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歌唱者来说,需要自己去衡量和解决因为本身性格因素给歌唱带来的影响。

三、歌唱乐感的培养方式

声乐学习中的乐感问题,是困扰学生学习的大问题。有些同学尽管很努力、很用心的学习声乐,尽管歌唱技巧已经比较娴熟,音色也很不错,可唱出来的歌却总显得苍白,而有些同学尽管歌唱技巧不完善,音色也并不怎么漂亮,演绎出的作品却很有乐感。这就是属于乐感天赋的问题。

其实,天生乐感很好的人是较少的,乐感大都是属于后天培养的。在歌唱中乐感不足是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弥补和培养的。

首先,学生最主要的是多听多感受音乐。在歌唱训练时,可以学习借鉴歌唱家的情感表现方法,在演唱一首作品前,认真朗读歌词,深刻理解词作家的情怀。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创作意图、歌曲背景等,熟悉歌曲的旋律,并掌握旋律中的强弱对比等音乐处理手段。

其次,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要调整心态,妥善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问题,保持声乐学习的信心,这有助于增加自己的学习热情,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每一次鼓励,使自己在演唱中增强自信心。

作为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乐感问题如果不能顺利解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很大打击,并使其逐渐失去对声乐的兴趣。而教师该如何来培养提高学生的乐感呢?这里,每个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方法,有让学生听名家演绎的CD、磁带的,有多听老师示范的,或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有去体会自然界的美好的,或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含义、介绍歌曲的背景的。这些都可以总结为“被动的感受”。但缺乏乐感的学生,并不是体会不到美,而是表达不出来。有人说过:“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灵感,而是有灵感却表达不出来”,我觉得完全有必要从理论上让学生理解乐感的含义。

1、 歌唱中的情感,是歌唱艺术的魅力所在。歌唱艺术总是通过激情去感染人。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感情色彩,教学总是包含着师生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和渗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就教的方面看,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没有真挚、热烈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成功。情感也是学生乐学、爱学、巧学的内在动力。

2、声乐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歌唱中的乐感也来源于歌唱者的自信心。自信可以调动人的激情,唤起人内心潜在的音乐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不应让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声乐演唱的不足。我们的声乐教学是抽象的,比喻、引导式教学,其中包含着许多不易掌握的概念,演唱时的呼吸、用气、拉紧声带、放松喉头、真假声结合等许多技巧的讲授也不像做广播体操那么直观清晰。歌唱技巧的传授本来就是为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习惯,因此,这些歌唱技巧需要让学生在老师长期的指导下潜移默化的接受。让学生过多的关注自己技巧的不足,会分散他对乐感的注意力,增加其的思想负担,给其带来不自信,甚至自卑。许多老师在学生上台演唱之前会告诉他:“站在台上,你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歌声最动听的人”,以此鼓励。因此,对于多数声乐演唱程度不高的学生,让他们用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去演唱,会比那些十分清楚自己各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日常的声乐学习应把声音技巧作为重点,而舞台表演应把乐感放在第一位。

当然,声音技巧的训练也决不能忽视。因为提高歌唱乐感的最重要手段的就是提高歌唱者的声音技巧。“声”是为“情”服务的。乐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和“情”划等号的,因为乐感是“情”表达的基点。“情”的表达深度往往是乐感级别的鉴定准绳。没有声音技巧就谈不上演唱,“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技巧越高,就越有增加歌唱乐感的条件,学生演唱水平,就自然会有更大的提高。

3、声乐演唱中的乐感也并不完全是通过声音表现的,它也体现在歌唱时的体态表演、面部表情等方面。不同风格的歌曲需要不同风格的表情去配合,总体上是要求达到“声情合一”,为观众带来整体的听觉和视觉美感。声乐表演是无法将声音、表情及动作截然分开的。表情是人们内心世界通向外界最敞亮的一扇灵魂窗口,它永远是内心感情最直接、最鲜明、最形象的表现。人们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一切细腻的内心情绪,即使他有意识地加以掩饰,也会在富于表情的面部和动作姿态中,透出或明或暗、或浓或淡的影子。当你站在舞台上表演时,你的乐感便赋予了新的内容。五彩的聚光灯投在脸上,使你无法回避观众的视线,你必须使观众安静下来,对你的演唱发生兴趣,并接受你的感情传递。在这一瞬间,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将面部的表情语言与声音语言和谐统一起来,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听觉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从而更容易引导观众进入自己的音乐情感中,这样自然也能使自己的演唱乐感体现得更加完美。

责任编辑:陈达波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周海宏,邢维凯.音乐美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青主.音乐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吉联抗,阴法鲁.乐记译注[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4]音乐语言[M].茅于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音乐社会学[M].杨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To Recognize and Cultivate the Musicality in Process of Singing

Zou Huim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wo aspects of musicality as well as several issues of cultivating musicality caus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tention.

Key words:

歌唱乐感的认知和培养 篇3

一、选材多元化,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教师在展开歌唱教学前要精心挑选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且能满足低段学生情感需求的歌曲。歌曲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在歌唱的基础上,丰富低段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歌曲的演唱,让低段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

二、理解生活化,感悟歌曲情感 让学生会唱歌很简单,但是如何使歌曲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析,再去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法等。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去欣赏音乐,才会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受到心灵的滋润。1.善用故事“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用讲故事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用“奇幻的森林之旅”的故事贯穿教学,引导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角色学唱,学生就能很快投入其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歌曲的情感。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教师要找准“结合点”,把生活融入歌唱教学,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如在教唱《小雨沙沙》时,让学生用“风声、雨声、雷声”进行节奏创编,通过层层推进,我们表现出了可爱的、生气的、顽皮的等不同版本的《小雨沙沙》。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歌唱。

三、妙语激情化,激发歌唱兴趣 美妙的语言是音乐艺术的基础,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它把语言分成了两类:1.有声语言。所谓有声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神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语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在低段教学中,我经常以故事教学法或一些拟人化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找出黑板上旋律谱中节奏相似的地方时我会说:“让我们找出双胞胎姐妹。”在让学生体会升记号的时候我会说:“让我们把升记号拿掉”和“把它请回来”等。语言的童趣化,不仅激发了学生歌唱的兴趣,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2.无声语言。在音乐课堂中,无声语言被称为肢体语言,是用身体的动作或姿势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歌唱时适当地借助身体动作,能更好地使感情外化。体态律动这一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低年级的歌唱教学,因为低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自然韵律来进行律动,用形象感染学生,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性下一篇:晚期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