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专业十篇

2024-08-24

高职软件专业 篇1

高职学院作为我国软件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 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和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以及软件行业的现状, 根据笔者总结并提出了新的合作模式。

二、高职学院软件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相对困难、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 父母对软件专业认可度较低, 了解很少。受父母影响, 受环境影响, 这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没有摸过计算机。因此对IT行业了解很少, 在填报志愿阶段学生大多喜欢填报建筑专业和财会专业, 填报软件类专业人数较少。即便部分学生填报了软件类专业在报到时还想转专业。另外由于软件类专业对学生个人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英文阅读能力, 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当有学弟学妹问到专业情况时, 他们会劝阻学弟学妹报读该专业。

在就业这块, 由于IT行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 在软件行业很难顺利就业, 因此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比较困难, 而且入职薪资也比较低。就业是出口, 招生是入口, 出口不畅必然影响入口。所以只有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才能招到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学生, 这样学院和系部才能发展。

2.学校培养的通才和企业需要的专才有脱节, 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还需要几个月就业前培训。国际上成熟的软件企业其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结构, 在现阶段国内软件产业人才结构则是橄榄形。因此, 以“软件企业”作为目标企业, 将是高职软件专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必然要求。不过由于岗位细分的原因, 企业需要的是在某个方面能够胜任商业项目的“高手”, 而现阶段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尽可能多的软件企业和岗位的“通才”。受到学时数的限制, 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让学生学习完所需掌握的全部课程。我们调查了2013年10月某日前程无忧网站的招聘职位。该网站当天共提供了18409个JAVA工程师职位, 9559个.NET工程师的职位, 6999个android工程师的职位, 867个界面美工的职位, 2596个数据库工程师职位。这些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区别很大, 都属于软件专业毕业生学习的技能范畴。对于专科学生来说, 由于在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一般也就2年半时间在学校。因此要在较短时间掌握软件开发的必要技术也的确为难了学生。但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相对较高, 这种矛盾必将影响软件专业学生就业相对较难, 企业宁愿花高薪招聘有2年以上在特定方向有经验的熟手, 也不愿意给刚毕业的学生2000元的月薪。据调研, 不少企业认为3名优秀资深程序员工作效率远超10名软件开发新人。

3.软件企业校庆合作现状。目前大多数软件企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是软件企业有项目, 但是软件企业拿到的项目又不能贸然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来做。从技术层面和时间层面, 软件企业都不敢把整个项目外包给高职学院。高职学院的师资也不很难达到企业的需要。所以现在状况就是校企合作企业有需求、学校有热情, 但是就是不能走到一起, 找不到合适的合作点。这方面在软件类专业尤其突出。

三、软件类专业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1.三方联合校庆合作订单班。三方指学校、培训机构和软件公司共同培育软件技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软件行业发展迅猛, 技术更新快, 对师资要求高, 学校有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有限。另外企业对人才要求也高。刚从学校毕业的人才很难达到软件企业开发工程师所需要的技能要求。为了缩小校企“鸿沟”, 真正做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 就要强化项目实战, 在大三阶段增加“真实项目”训练。而高职学院跟企业联系较少, 缺乏真实项目案例, 软件公司一般也不愿意让学校参与他们的商业项目。大部分院校的师资水平也达不到商业软件开发的地步, 加之软件公司对于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商业保密等方面的要求, 合作之初是不会冒险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交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这个时候培训机构就充当了纽带, 因为这些培训机构本身也有自己的软件公司, 他们会把工作中遇到的商业项目进行教学改造, 使其成为更适应教学环境的项目。另外这些培训机构大多身处一线城市, 本身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也有专门就业部门和人员深入到软件公司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尤其是像我们学院本身处在西部非省会城市, 学校不可能经常派人驻守一线城市与软件公司交流。所以在就业这块, 还需要培训机构协助学校完成就业推荐工作。总之, 通过优秀的培训机构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理论学习学时不够和商业项目实践欠缺的问题, 并帮助了同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高职学院跟IT企业直接进行订单班培养。高职学院联合一些较大规模的IT类公司 (比如联想) , 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订单班培养, 在订单班学习期间, 企业提供优秀讲师, 通过专业讲师的授课, 订单班学生学习到了业界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在班级管理方面, 订单班对班级运作模式、日常管理、定期的团队活动、阶段性考试以及与讲师的配合与沟通情况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订单班还定期组织学生分组召开晨会、进行晨练, 召开班级例会、检查宿舍, 进行考勤评比等活动。随着合作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 订单班的出现会为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企合作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能用到合适的、合格的员工, 学校能让学生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这种订单班模式为这个目标找到了答案。不过目前订单班模式也有些问题, 学校很容易被企业捆绑, 比如企业要求学校购买该企业生产的设备用于实践教学, 但是由于IT行业不断发展, 所以这种设备的投入也几乎是无止境的, 增加了学校教育成本, 而且订单班培养的人才通用性较差, 一般仅适合特定企业使用。

3.校企双方合作共建软件测试俱乐部。考虑到部分专科学生入口较低, 不适合做开发工作, 我系与北京荣泰创想公司成立了软件测试俱乐部, 把企业的实际测试项目放到学校来进行。我们从大二和大三学生中通过招聘的方式选拔学生进入俱乐部工作。俱乐部以大三的学生为主, 并且每周派1-2名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一天了解企业测试需求。选少量大二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俱乐部跟大三学生一道进行测试工作。这些大二学生会在大三学生毕业后成为俱乐部主力。企业也会定期派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工作。这种模式优点是学校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触到实际商业项目, 增强实践能力, 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益, 增强了学生成就感, 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并且这种模式是正常教学模式的补充, 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 学生还是能够学习到足够多的理论知识。

4.以高校的科技社团为载体加强校企合作。学院成立CSDN程序员俱乐部, 招聘的学生作为俱乐部主席。在俱乐部中成立移动开发项目组和web设计项目组。在大三的学生中招聘学生作为项目组长或者俱乐部主席。聘请企业工程师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指导。企业得到的实惠就是俱乐部同学研发的项目有商业化的可能。学校得到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研发的项目得到了企业指点, 更接近市场需求。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我们鼓励学生通过俱乐部积极申报创业大赛。通过企业的指点实现项目运作成功。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灵活, 企业有兴趣, 学生有热情。

5.与公司共同研发推进校企合作。企业还可以将一些门槛相对较低的项目交给学校师生做。企业把一些不涉密项目模块交予学校进行仿真开发。当技术成熟时, 学校就进行软件公司的商业项目的B方案 (备用方案) 研发, 若B方案研发成功, 甚至可以替代项目的A方案进行市场运作。为了进行校企合作, 我们首先邀请大型软件公司的高管和技术骨干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 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做讲座。加强了跟企业的联系。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也加深了对学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有步骤地让软件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系按照这种模式与四川虹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软件项目, 使校企合作有步骤逐步深入进行。

6.依托当地职教集团介入, 走政校企研四位一体的合作道路。例如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依托绵阳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专委会成员单位, 联合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专业,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 按照生产过程的需要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过程适当超前于生产过程, 企业可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等源头开始, 全程参与集团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达到“专业引导产业, 产业支撑专业”的互动效果, 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人才培养的纽带持续不断地推进校企共同的育人价值观建设。基于职业教育集团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企业, 而是针对一个行业, 学生在行业中就业的能力就会比某个企业订单班适用性更好。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各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百花齐放, 我们不能照搬他人的校企合作模式, 也不能固守自己的合作办法。根据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 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软件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在其他某些专业很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软件专业不一定适用。在某些地区很成功的模式, 在另外的地区也不一定成功。笔者仅仅是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周边的行业环境, 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做了总结和分析,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大批人才,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戚斌.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 2011, 28.

[2]李良.“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 5.

[3]刘珍.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现在企业教育, 2012, 3.

[4]朱宝华.基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0.

高职软件专业 篇2

1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可见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的不断渗入,为生活、工作带来诸多方便,成了不得缺少的应用工具,也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如何才能为经济发展与转型提供有力的软件人才保障,如何才能创新、改变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同型,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等,凸现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分析

近年来,软件行业随着信息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得到迅猛发展,其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各学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模式需求、模式老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2.1 培养目标、方向不明确,同质无特色

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熟悉软件开发流程,掌握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成为合格的高级软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维护人员。有些为了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盲目引进企业技术与意见,对产业发展与转型不了解,不熟悉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倾向,重眼睛利益轻长期效应,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发展需要。

2.2 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差

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课程体系基本一致,除了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课程外,基本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编程课程比重较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部分学校为了实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盲目引进企业一些管理信息化事实作为教学案例,不研究、分析各工作与软件的关系,使得产业需求与开发人员需求脱离,制约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2.3 专业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科学性

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两纲(或课程标准)随便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变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制约软件专业人才培养。

2.4 片面追求强调校企合作,教学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的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变相成了培训人才市场,学校成了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2.5 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软件企业能一次大量引进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使得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变化工作、单位很多,致使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中仍不能从根本去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3 更新观念,突破框架,建立“前后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现在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重新建立科学、可行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软件专业人才。

3.1 重新定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的发展与应用,须借助产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与推动,软件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发展。必须意识到软件是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必须与各行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紧密协作,共同实现信息化生产与服务。

为此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中高级软件人员。

3.2 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实施“前后台”模式

为了更好的发挥软件的作用,更好的为各专业服务,特提出实施“前后台”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基础的软件人员。

“前台”是指:学生进校后根据自己意愿分散到其他专业学习,重点掌握和学习所学专业基本知识、工作流程、管理流程等,在学习中析取能实现CAD、CAM、MIS等的问题和机会,其学习时间可以控制为1.5或者2年。

“后台”是指:集中学习软件开发基础与技术课程,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及一种工具,能实施不少于1项以上的真实专业业务软件开发,学习时间为半年或者1年。但在后台学习期间必须有0.5年的时间结合前台专业工作实际从事软件开发实践(如改良工作、工艺、管理等流程),实现专业融合,体现出软件为其他专业发展带来的优势。

3.3 改革课程体系,突重点抓核心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多、杂、乱、新,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实现分类课程,又要注重课程协助,整个课程体系可以分公共课程、前台课程、后台课程。

1)公共课程主要由大学生政治修养、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健康修养等课程组成,分散到前后台学习期间。

2)前台课程主要由3-5门核心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组成,目标是保证学生熟悉所选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清楚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流程等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改进的地方,为后台学习和综合实践打下基础和提出问题。本类课程门数不易很多,保证连贯。

3)后台课程主要设置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开发语言或工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要求学生掌握问题需求分析、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编码等关键技能,以实际工作案例开发(以日常管理为主,相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主线。其中语言课程不能太多,最多两门,重点掌握一门(JAVA或.NET);综合实践课程必须结合前台专业完成一个问题信息化分析与解决,实现前后台融合。

4)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必须给基础、心课程足够学时,切忌为了学分、完成课程而压缩学时数,确保比备知识和技能人人过关。同时计算机类课程避免追求高、新版本,忽略服务对象需求水平。

5)各类课程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确保基本知识与技能、素质培养目标实现,同时兼顾个性发展。

6)课程设置后,应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加强教材、教辅、指导书的研发,加强工作流程的序化和目标化,切实完成好课程教学。

3.4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一条线的工程实践锻炼

为了解决软件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可持续建立的局限性,可以在校内建立产销一条线的软件开发实践基地。

1)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等的开发与设计,积极承担软件开发工程,提升教师素质。

2)成立工程研发中心,选配具有综合能力强、企业经营理念的教师为主任,注册成立一加软件研发公司,严格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实施。其中成员为前后台专业课程教师。

3)从各专业中选出可以利用软件改进生产工艺、管理流程、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仿真、全真教学案例和工程项目。有目的的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实施软件开发。同时用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外研业务。

4)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及服务的过程进行,实现产、销一套龙模式。

3.5 量化目标考核,实施重点突破,实现培养目标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至关重要,必须科学、有效的控制与实施,确保软件专业学生能有效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在考核中主要做好一下几点:

1)公共课程重在品德、行为考核、基本常识考核,特别是品德、行为表现必须合格,由学校统一决定。

2)前台课程考核由各专业结合CAD、MIS、CAM等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人人考核过关(不能简单以60分为标准,以100分为标准),不过关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其余课程考核达到基本点。比如财务管理必须掌握帐务处理流程,才能为以后财务软件开发做好准备。

3)后台课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一门软件开发语言、一种系统设计工具、系统基本维护等必须考核,实现基本目标人人过关考核;而综合实践课程分前台专业目标实施必须熟悉一个项目开发全过程过关考核,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实践训练。

4)学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考核必须贯穿在各课程、生活、活动中,实施否决制,确保培养的人才有合格、过硬的人品。

3.6 实施立体校企合作,稳定学生就业。

现在的校企合作很分散、单打独斗,不利用学生就业,不能确保长期稳定的工作。为此提出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突破专业界限、实施专业对接就业。学校必须抓重点企业,找准企业人才需求量与要求,尽可能的实现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合作,充分挖掘软件专业学生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需求,积极向企业推荐采取“前后台”培养模式的学生,让企业意识到软件专业不单是只懂计算机,而是还懂企业产品技术专业的,这样就不需要企业在花大量人、财、物去培养CAD、MIS等员工,有效的分散到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售后等服务中,从而稳定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合作不是一个专业或专业群,而是专业产业一条龙。

4 结束语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各学校、社会团体都在不断改革,需要各学校结合实际,科学、项目的实施改革,不得随便调整、改变,必须符合个人成长规律,必须结合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软件人才。

摘要: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此对各高职学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建立一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融合的“前后台”培养模式,更好的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具有专业背景的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软件专业,前后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涂刚,蒋道霞,刘华清.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2]杨旭东.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界,2010(8).

浅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3

【关键词】软件 技术 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应按照“学软件,用软件、做软件”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针对软件工程和软件维护的各个技术环节,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服务技能的方向进行改革。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传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起初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作一定的精简。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满足“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开课原则。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还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四阶段模式开设课程。这样的模式,从表面上体现了学习层次的递进,但实际上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学生在每门课程中学习的只是孤立的知识点,没有连成线,更谈不上达到面或体,传统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只从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去考虑,而忽视从课程体系整体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导致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间存在着较多重复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模糊,不能起到培养专业技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形成“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次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以往的课程结构由于门类较多,致使理论学时过长,挤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课程体系联系不紧,造成不必要的过度与重复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综合化,既能使课程自身的特长得以发挥,又能使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得到避免。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可使认知体系更为合理,更能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最后设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环节,确保实践学时不低于理论学时。通过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建立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无缝过渡。

课程体系改革方向应以一个主流技术方向为主线,难易度适中,即Java技术或.NET技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期周期为3年制,6个学习期,3个大阶段:第1阶段为基础期,开设基础性的非可视化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第2阶段为提升期,开设可视化核心课程,包括网页设计、Java或.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网络安全等。第3阶段为实训期,开设实战课程完成软件技术项目系统分析、编码、测试、实施等过程。课程改革并非一劳永逸之事,课程设置要紧跟软件技术行业发展变化而定期调整,课程内容要保证技术知识的先进性。课与课之间在内容上应紧密衔接,鼓励教师编写符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讲义。

二、改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上存在课程的规划,而教学中应该淡化课程概念,增强课程间的联系并注重过程化考核方式。开设校内软件技术项目实训课程,课程采用对学生分组、分角色的方式,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充当项目经理角色给学生下发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工作岗位,以其实训期间的表现对其过程化考核。实习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这环节中通常学生会找到相应的企业通过实习而最终得到企业的“实习证明”来结束最后环节。然而,这一环节中我们通常忽略了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管,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参与和企业共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需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人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针对不同学生实习状态适当批评和鼓励,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实习效果,最终考核不过只是一纸证明,应以教师给实习成绩和企业给实习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好校外实习这门课程教师要做到备课充分,组织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实习环节,只有把它当作课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实习课程的成功改革。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的薄弱,应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与再进修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要有计划的组织进行“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请进学校”的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技术行业技能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兼职工作,把最新的软件技术知识带进课堂,鼓励教师编写校内讲义,收集企业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发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大纲编写和课程制定,并定期修订。同时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来院校执教。发挥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精神,淡化“一课一教师”的概念,培养“一师多能”型教育人才,除引进必要的软件技术实验系统外,应组织教师合作研发软件技术教学系统,并给予一定研发经费,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研合理结合之路。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重担,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企业需求不等人,改革步伐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理应为国家软件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科学教学才能培养出技能强、上手快、职业素质高的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高职软件专业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的IT人才缺口扩大。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实践载体,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点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软件以单机处理为特点,与当前的网络化、云计算等特点不相符合,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岗位群有:软件开发岗、软件测试岗、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岗。其中软件开发岗位主要有: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编程、Android方向、IOS方向、HTML5方向等,不同的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过程有不同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IT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主流编程语言、方法和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理论,能够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技术性工作,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使学生具备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人员。

二、软件人才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网站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等内容。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而得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毕业时符合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校内通过项目实战丰富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经验,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能力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能熟练使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过程中的工具和方法,能熟练使用某个编程语言、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对软件及数据库进行建模、熟练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等。

(三)素质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素质,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课程安排的原则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浅入深、由模块到整体”,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能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本文以软件技术.NET开发方向为例,对该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描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五大部分。通过对各类型课程的分析,结合用人企业对.NET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对.NET开发方向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四、以证书为导向,促进学习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证书可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般考取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为目标,具体如表2所示。

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2学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4学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6学分。

五、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及原则、软件人才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及证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NET方向对五类课程进行了具体的细化,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建议。后续还要对校企合作、校中厂、校中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殷佳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12):114115.

[2]丁德成,张倩,颜云生.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02):5053.

[3]罗莎.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7,(01):217218.

[4]范新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三育人”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10):9495.

高职软件专业 篇5

当前, 我国各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环境管理、工程勘测设计等领域对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 各个行业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对地理信息提出迫切需求;政府决策、公共应急、节能减排等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需要, 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方面, 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产品持续增长。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我国地信发展的强劲势头已呈明显趋势, 所以, 对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进行如何定位及确定培养方向, 是未来高职院校紧随行业发展不可缺失的一步。

2. 地理信息软件学习的必要性

2.1 专业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 对于大多数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讲, 学习的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 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硬件设施好的学校, 配备有GPS接收机, 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做到提供给大批学生实习使用。在地理信息专业学习这一块学生所能涉及到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 地信软件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相当匮乏, 个别学校即便有此软件的学习, 也只能做到对软件功能的简单认知, 根本达不到应用操作的程度。所以, 如何在目前测绘发展趋势的情况之下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理论够用, 实践为重, 就需要我们在这一方面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比重。

2.2 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需求

随着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发展, 人在外业工作中所占工作量的比例越来越小, 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小, 而更多的是被电子仪器所替代。地理信息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科学。目前, 它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 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 在测绘、地矿、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些作用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来完成。例如建立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摄影测量及遥感数据的处理等, 尤其是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GIS软件从GPS及RS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综合集成, 使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针对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学生的教学以及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讲, 数字化测绘这项工作, 目前常规的测量手段仍然需要借助于全站仪、RTK等仪器进行有码或无码作业, 工作程序一般为白天野外测量, 晚上内业成图, 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外业, 耗时费力。随着3D激光扫描仪的使用, 节省了大量的外业时间和人力, 通过外业的工作量转移到内业中来:即减少仪器测量的工作量, 增加成图的工作量。而一般的高职院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这些学习测绘软件的环境,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跟不上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一块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所占比重。

2.3 项目实践应用的需求

目前, 地理信息领域方面的软件也比较多, 应用也比较广泛, 像MapGis、ArcGis、SuperMap等等, 测绘方面的绘图软件主要是南方CASS及AUTOCAD。同时, 由于很多不同软件制作完成的电子图件之间的数据格式可以相互转换, 所以利用各个软件的优点来完成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整理, 第一步需要测量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 第二步可用cass进行内业展点绘制实测图, 第三步可用Arc Gis处理影像图, 第四步可用MapGis绘制现状图, 第五步可用cass或cad绘制规划图, 在此过程中可用Super Map这个软件进行土地权属统计。最后, 可用相关的工程造价软件 (如智多星或广联达) 进行经费预算, 直至最后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的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此过程中很大的工作量需要软件来完成。

3. 在课堂中开展专业软件学习的对策

测绘软件的学习是伴随着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入而设立的, 要求是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之下做到重在应用、重在实践。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开设门类, 现将《数字化测绘》、《控制测量》、《地籍测量》, 《GIS原理及应用》这四门课程作为例子来说明, 通过调查省内几所开设测绘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以上四门课时量总时数设置情况, 大致可得出其理论时数、仪器操作时数、软件操作时数比重值大致如下:

此表反应了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实习侧重于对仪器的操作, 为满足现今测绘行业朝地理信息产业大步迈进的趋势及满足测绘行业未来人才的需求, 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突出和加强软件教学所占课时在总课时中的的比重, 同样以以上四门课程为例, 对调整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设置如下:

4. 结论

综上所述, 针对目前省内大多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仍以理论学习和仪器操作作为教学内容及现今地理信息产业的大量需求, 有必要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加强软件应用实习的比重, 使其紧跟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但如何才能使这种比重调到一个最佳的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廷臣, 顾磊.多媒体技术辅助测绘专业教学研究[J].测绘科学, 2008 (11) :226-228

[2]褚喆, 陈贺.中等职业学校测绘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09:648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唐保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A].科教平台, 2006 (1) :67-68

高职软件专业 篇6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市场, 2011年教育部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排行榜中,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计算机专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

1 高职院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或脱离了市场需求。还有的高职院校甚至照搬了部分本科院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 办学缺乏阶梯性、特色性与实用性, 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1.2 实践课任务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尽管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比例进行配置, 但教师与学生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了理论课上, 实践课任务不具体, 内容不充实, 学生上机盲目。

1.3 缺乏“双师型”教师

高校IT教师大多数直接毕业于高等院校, 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丰富, 但缺乏实际项目经历。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实践课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

1.4 校企合作未能深度展开

尽管与多家企业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 但开展力度有限, 学生即使被录用, 要么任职非专业的岗位, 要么企业要花上半年的时间进行再培训才能上岗, 企业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IT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是高校与企业 (社会) 双赢的模式之一。[2]校企合作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 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有些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工作不重视, 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 缺乏长远眼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 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二, 企业以赢利为目标, 由于顾虑到生产任务紧、技术保护、竞争激烈、劳动安全、场所限制、人员紧张等等因素, 或者是考虑到没有助学义务、得不偿失、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等等因素, 不能积极甚至拒绝向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追求经济效益, 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3]。

近年来软件培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每年吸引着大批的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 通过对大、中、小城市的软件培训机构分层次采样调查发现, 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师资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面向市场, 即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就培养什么人才, 工作岗位中需要用什么, 就教授什么。由于培训公司商业化地运作机制, 依赖于市场而生存, 市场的需求就是公司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 由市场决定专业, 岗位决定课程, 制订的课程体系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讲师多是来自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 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熟练, 能快速地用最简捷的方法完成案例, 并在教学中将最实用的技能传授给学员。另外, 培训公司本身就是商业机构, 对外承接软件项目, 学生可以在校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提高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 毕业后立刻就能承担项目开发, 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

3 高职院校与软件公司合作的实施方案

软件培训公司代表企业进入高职院校, 是校企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高职院校有着师资、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资源优势:教师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经过公司的短期培训, 能够迅速打造出一个“双师型”教学团队;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完善;社会认可度高。公司借助自己的优势。与高职院校联手, 进行专业共建共管, 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3.1 合作方式

采用专业共建共管方式。即合作专业学生归属于高职院校, 合作专业的对外宣传、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日常管理、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等过程均由双方共同协商进行。

3.2 合作组织结构

高职与培训公司合作, 共同完成对共建专业的招生、教学、学管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由于涉及到双方共管, 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细化分工, 实现共管。图1显示了合作专业的组织结构。图1中的相应岗位职责在表1中进行说明

3.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 (群) 流程分析

以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 对岗位的工作流程予以分解, 依据能力要求, 确定学习模块。具体流程分析见图2。

2) 课程体系架构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

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见图3。

3.4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合作专业课程的开设严格采用理论、上机1:1的方式, 上机时间必须紧接着理论课之后, 确保上机环节与理论课的知识点步调一致。学生在学完每门课程之后, 根据岗位目标完成若干课程结业项目;在学完每个阶段, 根据岗位任务完成若干阶段项目;在学完三个阶段后, 根据岗位需求完成若干结业项目;最后选择毕业课题并完成提交。实现过程见图4。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以下列举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16种教学方法。

◆3W1H

◆课堂陷阱

◆视频教学法

◆现场提问和设问

◆对比教学

◆现场编程

◆任务分解

◆分散贯穿

◆小组竞赛

◆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阶段评测

◆分散集中

◆两段教学◆

◆总分总

◆断点追踪

3.5 学生考核测评

学生成绩不仅仅取决于简单的笔试或上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核。

4 专业合作过程中的按需应变

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的专业共建, 是对双方资源的整合与优势的互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尤其对于软件技术专业, 一定要有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明确思路, 合作双方应在相互沟通、协商的情况下根据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来不断调整其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例如, 专业计划的修订、教师能力的提高、实训实验的更新……, 都需要做好按年、甚至按学期更新升级的准备。例如开发工具、版本、新技术、实训环境等-——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对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的及时响应, 保证毕业的学生毕业即就业。这样的专业才能有市场, 才能走的长远。

摘要:软件培训机构的崛起, 给高职IT教育带来了新思路。高职院校与软件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模式, 双方借助自身优势, 以培养市场需求的IT人才为目标,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该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结合目前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合作办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迅猛规模达300亿元[EB/OL].http://money.163.com/11/0716/19/793VT39500253B0H.html.

[2]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巾心深刻领会和把握I5号文件精神切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张小建副部长在高技能人才政策培训班上的讲话[EB/OL]. (2006-07-04) .http://www.lm.gov.cn/gb/training/2006-07/04/content_122083.htm.

高职软件专业 篇7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目前, 软件产业蓬勃发展, 国家鼓励软件学院、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 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有些部门和领导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办软件技术专业有点不合时宜、不务正业。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重视不够。温家宝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要更加依靠科技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 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农业的研究和应用, 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2007年, 农业部就印发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007-2015年) 》的通知, 要求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通知要求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 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求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 加强信息技术创新,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知还要求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 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中明确指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支农信息服务工程、农民网校示范工程、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 培养熟悉农业、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应当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不足目前, 农业类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设备简单陈旧、升级缓慢, 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类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的“瓶颈”。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农业信息技术, 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的开发手段, 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的研究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不准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这是一个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过程中, 割裂了农业与软件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 出现了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教育要面向行业, 专业要联系职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 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应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 培养智能农业的开拓者、农业软件的开发者、农村信息的管理者、农村网络的维护者。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目前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找到专业建设的抓手, 专业建设观念落后、举措不力、发展缓慢。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

有特色的“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专业建设理念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成都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 秉承“亲农之情不变、事农之心不改、兴农之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 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千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乡镇、村社级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 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与服务推广工作。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质量高, 办学特色明显, 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可。2009年11月, 该专业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2012年6月又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特色专业, 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最具活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坚持把专业办到企业去, 把企业引进学院来, 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人才共培、互惠双赢”, 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 共同推进学生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2008年10月, 学院与新加坡天荣公司合作, 共同组成理事会,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 共建“天荣电子信息学院”。企业投资近五千万元, 在温江区海峡科技园单独建立了一个校区。学院将电子信息分院学生学费的70%划转天荣公司, 由企业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费用。学院的院长由企业代表担任, 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 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大力推行“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三双”是指“学生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 教师兼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 分院领导兼学校领导与企业经理双重责任”, “四走”是指“专业跟着行业走, 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 课程跟着工作过程走, 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2012年4月, 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电子信息分院与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北软天荣有限公司组建了“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与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农院知用软件开发室”。企业全程参与分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农业科研等, “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分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特色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反复调研, 由企业参与, 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NET、JAVA和C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对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优化整合, 运用“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等理念与方法, 打造了一批项目化教学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为突破口,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秉承学院“为三农服务, 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电子信息分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温江区花卉交易网等网站的建设, 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都市农委领导下, 多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软件技术专业师生还坚持利用假期在“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为街办、农村社区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服务与推广, 使高校教育积极、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中。2012年3月,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分院把“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智能农业研究的载体。建设智能温室大棚, 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 基于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对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电子信息分院密切联系企业工程师、农学专业教师, 共同开发、推广智能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学院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理念, 开展国际从业资格的培训、认证, 与国外有关院校交流合作, 互认学分, 开展“双学历”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当前,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正面临生源下降、教育同质化的巨大挑战, 办出有特色的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 是我院电子信息分院师生员工不断努力探索的奋斗目标, 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2) :3.

[2]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1.

[3]韦泰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创意农业助力[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10 (1) :1.

[4]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9) :10-12.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高职软件专业 篇8

【关键词】“332”教学模式;高职软件专业;项目驱动

随着国家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对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在35所本科院校试办了软件学院和35所专科高职学校试办了示范高职软件学院,而且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软件蓝领人才难相当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招生和企业的发展。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职软件专业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企业的需求,缺少真正的项目工程管理和开发的能力,必须推进基于项目需求的课程改革。

一、传统软件专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从企业需求和项目需求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很多高职软件专业仍然套用传统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过多强调理论性,课程之间很少衔接在一起,很多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学生不明白开设课程在本专业中实际的意义和地位,不能把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更不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案例”和“实际项目”的课程教学就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只能够用各种语言编写代码,而不明白:软件也是个产品,也有生命周期;更不习惯书写软件文档,做需求分析;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就空白。学生严重缺乏实际项目分析和动手能力。其主要原因:没有搭建一个可运行的基于实际项目需求的教学平台。

二、基于项目需求的“332”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模式是把软件项目工程管理和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规律,分三个阶段,即学生学习的三个时间周期段——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以提升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技能三个技能为导向进行培养,逐渐让学生的对软件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两种能力的培养目标。这种三个阶段、三种技能和两种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我们简称“332”教学模式,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此模型中,以项目训练为主线,提升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但是,三个阶段、三种技能的培养联系紧密,相互相称缺一不可。编程思维训练是基础,主要是从软件专业的基本技能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思维能力、书写程序的习惯、能够表示常见的数据和编写常见的算法。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等重要课程。模拟项目训练,主要从软件专业的核心技能入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核心技术,了解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理及其应用、数据访问技术、framework架构程序设计等重要课程。在二年级上半期完成以上核心课程后,二年级下半期利用所学的技术完成模拟项目,让学生真正接触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项目训练,主要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际项目中,让学生对项目的开发的整个过程完整的了解,让学生实际感受项目开发的环境和气氛,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

三、项目驱动模式教学

上述“332”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最好是零适应的软件专业学生,要达到零适应,学生就应当在进入企业前即在学校期间去参与和适应相应的项目工作,因此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教学是“332”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它完全按照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进行训练,主要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验收”等阶段,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组成开发团队,每个组推选一个组长作为项目经理协调该组的工作。教师分阶段为每个团队分配任务,每个组接受任务后,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根据项目计划对任务进行分工,然后,利用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对项目进展进行实时跟踪。每个阶段教师对任务进行验收,如果通过方能够进行后续工作的开发,否则继续前期工作直到通过为止。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作品的对比演示,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驱动模式教学中的项目主要分为:模拟项目和实际项目,模拟项目是教师从实际应用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虚拟项目;实际项目是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承接的项目。这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区别。

(一)模拟项目驱动教学

模拟项目指教师根据自己情况,组成教师开发团队,模拟某个实际需求开发的软件。然后,以立项的形式完成的项目。通过学校审核后,便可以按照实际项目开发流程方式进行教学。通常此类项目教师对需求和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开发难度不是很多,教师比较容易控制开发的进度、任务的分配以及对学生进行考核。

(二)实际项目驱动教学

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公司运作模式推进项目,让学生全程参与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实际项目模型如图2所示。由计算机系组建、统筹和管理教师项目团队,并且成立实业部面向社会和企业承接软件项目,同时制定完整的监管模式。在此过程中,系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提供软件定制服务;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项目开发平台。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合理的搭建这种基于项目需求的教学平台,并且使之持久正常的运作,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就至关重要。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际项目模式教学”在软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如果学生一旦缺失开发实际项目的机会,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大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实际项目开发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多的了解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以后的专业方向和定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际项目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和开发的进度都存在诸多变化的因素,因此直接利用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会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教学的监管和实施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3.实际项目教学的要求较高。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队和学生的选择都必须合理,否则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教师最好有充沛的精力和精湛的业务水平,学生最好是既掌握了相关技术,又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的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

4.学生的考核。实际项目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完成项目任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考核,而且有些周期又长又大的项目,学生也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细节性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总结

基于项目需求的“332”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革,使学生学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回归到实际应用场景,从而深刻体会到其重要性;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独立分析、思考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驾驭和开发实际项目的能力会有实效性地提高,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是对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共赢操作模式,值得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彭灿明.谈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教育发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9):78-78.

[2]王建.从中小型软件企业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8(2):155-156.

[3]杜小丹,易勇,李焰,等.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计算机教育,2008(24):57-59.

软件专业简历模版 篇9

个人技能:

 精通J2EE体系结构以及MVC设计模式

 精通HTML、Servlet、JavaScript、JSP、AJAX、DWR、JQuery等web端技术,熟练使用JSTL标签及struts2标签

 精通SQL语言,熟练使用Oracle,MySql等主流数据库产品,掌握基于Oracle(10g)的数据库编程

 熟练应用struts1,struts2,spring,hibernate的开源框架

 熟练配置、调试Java应用服务器Apache Tomcat进行Java程序的开发部署  熟悉3层架构体系项目开发经验,熟悉UML,掌握单例、工厂、代理等设计模式  熟悉各类文档的书写,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经验:

 项目一:XX省商品监管监控系统项目

 项目周期:2013/06—2013/09

 开发技术 :spring+struts2+jdbc+jquery

 服务器:tomcat+apache集群

 数据库:oracle 10g

 操作系统 :linux

 项目描述:

该系统主要是方便工商管理局对企事业单位的商品的监督和管理, 实现对商品的管理批发,规范零售,最终实现建设经营者自律、执法者监管、消费者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一次备案、处处流通”,通过监管企业的商品流向,保障商品流通的安全性。

 项目细节: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工商子系统和商户子系统。

工商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审核商户录入的信息、检查商户各种许可证的有效性及合法性。用户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商品信息的备案,证照信息的上传,商品的进、销、存、退,实现了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 责任描述:

用户的登录:多个角色,每个角色有多个权限。 yangqiangxi2215@163.com

用户管理与系统维护:该模块包含了,工商部门管理,工商部门用户管理,工商部门用户权限管理。

工商部门管理:主要是针对登录用户下属部门进行管理,可以对其下属一级部门进行查询,增加,删除(先把部门下的员工都删除,然后再删除部门),修改,还可以显示当前部门所有的直属上级部门(TreeView)。

工商部门用户管理:对登录用户的部门及下属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可以查询该用户已有角色和未有的角色,对该用户的角色进行设置。

工商部门角色权限管理:对后台角色及角色所对应的权限的管理。

 项目总结:

在进行页面设计时,通过使用Ajax的框架dwr而代替Ajax,可以减少代码冗余,提高用户体验。

在显示部门信息时,使用tree,使其层级结构更加分明,使用Jquery的treeView插件,用户体验得到优化。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服务器的负荷,提高代码的运行效率而配置了tomcat +apache集群。

项目二:XX省商品安全检测监控系统项目

 项目周期:2013/02—2013/06

 开发技术 :servlet +JSP+JDBC +AJAX +JavaScript+Dwr

 服务器:tomcat

 数据库:oracle10g

 操作系统 :linux

 项目描述:

该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工商部门对于市场流通的商品进行有效快速的监管,实现政府监督

部门分工明确,切实做到执法过程公开透明,对于违规商家进行处理通报,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目的。

主要特征:主要针对省市区所工商局开展检查工作时的任务分配以及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统计,并将结果公开到门户网站上接受人民监督。

其主要功能是:上级部门将任务分发给各个直属下级部门,下级直属部门通过登录查询任

务,然后将任务分配到具体部门实施,并且按规定日期提交检查结果,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将成果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系统主要模块:系统管理,任务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录入,修改和上报以及查询。

 责任描述:

用户登录模块:该系统后台主要针对工商局工作人员进行任务分配及对检测数据分析总

结,首页展示通报台,消保动态,检测标准,法律法规,友情链接。

系统管理:主要实现新闻信息的添加和修改,用户注册,添加下级等功能,其中添加下级

先将当前所有的直属下级部门查询出来用分页技术显示到当前页面,并且可以删除其直属下级部门。

用户注册模块:查询出所有直属下级用户和部门,当前登录用户可选择其直属下级部门并往该部门注册用户。

任务管理模块:下达任务,查收任务,发出委托,接受委托,上报检测结果,查看结果。 项目总结:

通过过滤器解决了整个项目中存在的中文乱码问题。

在进行分页处理时,分页导航栏实现了指定位置的跳转。

项目三:学生检查考试系统

 项目周期:2012/07—2012/09

 开发技术:servlet +JSP+DBCP +AJAX +JavaScript+Dwr

 服务器:tomcat

 数据库:oracle10g

 操作系统 :linux

 项目描述:

该考试系统是为了方便学校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督促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目的。

主要功能:由学校各科老师出题,学生进行考试,检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最后给以总结,提出意见,公布到该学校的网站上。

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前台管理(学生),后台管理

 责任描述:(前台管理)

1.注册模块:

该模块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尚未注册时,先注册,注册成功后,跳转到登陆界面进行登录。(DWR和日历插件)

2.登录模块:

该模块是学生登录成功后,先核对个人信息,可以查询以前的考试成绩,修改密码。

3.系统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考试功能,选择科目,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若时间到后,还未提交,系统将会自动提交。

4.退出系统

此模块主要实现当学生退出系统时会对系统有一个评价,维护人员会定期查看,根据学生的评价,做出相应的操作。

 项目总结:

1.该项目注册模块中,籍贯属性的选择利用DWR对省市县级联操作和使用日历插件填写生日属性。

2.利用synchronized对application保持线程同步,记录学生登录的次数。

3.在此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对表的设计是一个难点,通过学生抽提在查出自己的考试成绩,三张表联合查询,符合三大范式。

4.在此项目中还用到了分页技术,每页显示一道题。

5.在拼接sql语句的时候,利用StringBuffer进行拼接。

在校经历:

 基于智能移动平台的Andriod手机软件开发

 参加院学生会以及为在校师生服务的网维之星社团

教育培训经历:

 2011年09月 – 2013年07月兰州理工大学

所获证书:

 高级软件工程师颁发单位: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

 高级数据库工程师颁发单位: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

 二等奖学金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度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  三等奖学金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度第三学期与第四学期个人爱好:

 喜欢羽毛球,网球

自我评价:

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正直,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强。

 学习方面善于钻研,肯于吃苦,喜欢挑战。

 具备创新意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职软件专业 篇10

在中国, IT人才结构严重失衡, 缺在“两头”:既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更缺乏能够把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基础技术人才、产业人才。人才的严重匮乏, 已成为制约中国IT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所学课程又偏重于基础教育,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观念与职业素养, 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IT职场。有关专家指出这种人才供求关系的矛盾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需要加强社会IT职业化教育, 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学校的企业化教育, 使学校的职业化和校园化能够更好的融合。但就教育企业化而言, 如今企、校双方仍未真正成功对接。

职业化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的“T型人才”, 其最大特色在于, 它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践为特色, 直接面向企业应用的IT人才培养工程, 所培养出的人才兼具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并具有很强的专业化能力。因此, 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IT职场的基础技术人才, 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必然选择。据此, 我院计算机专业探索了“项目实战+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 具体如下:

1 突出项目实战

1.1 软件专业分方向教学。

通过跟踪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分析目前主流的软件开发语言, 结合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 并根据当前IT企业就业的热门方向, 我们将软件专业的技能培养划分成两个方向:Java方向和.Net方向。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之后, 分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课, 分别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一个方向上学专、学深。通过分方向教学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更专、更精, 满足了现今软件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1.2 专业课程校企共建。

为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 并能够了解目前软件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 我们与北京青鸟软件教育机构合作, 通过他们与一些大的软件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软件企业, 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进行应用性实践。通过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 让学生尽快熟练和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 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3 主干课程项目式教学。

对原有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加以改革, 采取项目实战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以项目为主线, 通过实战的形式, 把实际开发软件项目的全过程贯穿在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课程中所学、所练、所作的内容就是今后所用的知识, 是为今后就业所提供的实践演练, 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开发培养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我们以以实践教学为主,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实战的方式进行项目综合实战, 教学生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做起, 经过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实施和维护, 一步步全面体验软件开发全过程。真正将一个项目从头做到尾, 通过这个完整的项目实战, 提高学生的编程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进入软件企业能够很快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项目实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使学生的编程技能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1 针对教学要求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具有软件编程和软件构架能力、熟悉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的运用能力、运用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等综合知识的能力, 成为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技术创新意识, 并能够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开发、软件维护等工作的应用性技术人才。

2.2 针对就业岗位的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培训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 毕业后可适应软件系统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可以从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金融、证券、安全等部门所需的计算机人才。

3 精选课程设置

3.1 软件工程贯穿教学。

学生在学习和项目实战环节, 全面体验软件工程全过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

3.2专业课精品课程 (分方向) 。

Java方向:HTML、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SQL Server数据库、Java Script、Java OOP、JSP等。

.NET方向:.NET平台与C#编程、SQL Server数据库、在.NET框架下开发三层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ASP.NET、Ajax等。

3.3 职业素质教学中的渗透。

在课程体系中, 我们建立技术知识和职业素质结合的培养体系, 全面提升学员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3]。

4 强化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 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独当一面,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学生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 熟悉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工作氛围, 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实现毕业与就业顺利过渡的关键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 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提高, 逐渐进入角色, 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接受实践的检验, 同时, 实习也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补充了新知识, 学会了新技能。

学院为了顶岗实习更加规范, 建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 指导学生初步完成由“生手”到“熟手”、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将学院管理模式与企业要求相结合, 企业把顶岗实习学生与普通员工同步管理, 由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同时, 学院还通过个别谈心、集体谈话、召开座谈会和由带队导师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等措施, 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状况。

结束语

我院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这种校企合作“项目实战”+“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在几年的模式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就必须针对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教学中心, 以教学改革为重点, 在教学模式方面主动探究、研究、大胆实践, 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不懈探索计算机软件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改革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离不开教师们的努力, 离不开广大学生的热情参与。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开拓创新, 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 办有专业特色的高职发展道路, 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志刚.论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9) .

[2]徐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33) .

上一篇:大国、全球化与冒险家下一篇:现代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