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感悟七篇

2024-05-13

孔子思想感悟 篇1

一、联想品味, 感悟品行

1.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

准字音, 读通句子后, 我引导学生用“远近闻名”“学问渊博”等词介绍孔子、老子, 既高度概括孔子、老子的品行, 又让词语的理解运用训练得到落实。

2. 从文中哪些句子中可以

看出孔子不辞劳苦, 虚心求学的品行?请画上记号, 认真读读, 体会体会。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 他离开家乡曲阜,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还不够渊博”, 怎样理解?

生1:孔子嫌自己知识少, 不如别人, 故还想学习。

生2:孔子爱学习, 总想多学点知识, 超过别人。

师:大家说的有道理, “还”说明了什么?

生:孔子博学已经远近闻名, 但他还认为不够, 觉得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大思想家老子相比还有要学习的地方, 所以, 他才去拜师。

师:这就是学无止境!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当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孔子的求学之旅是多么辛苦呀!什么叫日夜兼程?这一切都表明了孔子求学心切呀!

二、读、演之中, 研习品行

1. 读出一路艰辛, 求知若渴

品味“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一句, 学生感受到孔子虚心求学, 不辞劳苦的品行之后, 我设计了以下引读环节:

不惧山高路远, 不管风雨阻拦, 孔子一如既往, 读———

不分白天黑夜, 不畏路途艰辛, 孔子求知若渴, 读———

一路爬山涉水, 风尘仆仆!如此不辞劳苦, 虚心求学的孔子, 怎不令人感动?怎不令人心生敬意呢?

2. 演出谦虚好学, 平易近人

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 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 跟您学习, 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两人的动作、语言进行表演, 然后让学生对自己表演的角色进行诠释, 说说自己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孔子?一个什么样的老子? (孔子有礼貌、谦虚好学;老子平易近人等) 达到以读、演促思人物品行的效果。

三、换词比较, 深化品行

出示:A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候。

B多谢老师等候。

感悟孔子老师 篇2

孔子做老师,自己负责招生,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更不要说“月薪”“职称”了,但是,孔子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却十分痴恋。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都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孔子的这种“教学之恋”,大概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考虑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物质存在。

孔子之于教學,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千弟子,有教无类,没有固定的薪水,没有校办企业,学费只是一块干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恐怕连一块干肉也交不起,所以孔子生活十分拮据,常常饿肚子。但不管怎样,他对教学痴心不改。其源盖出于他对教学有着坚定的信念,认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极大快事。我们有理由这样的判断: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能终身坚持教书育人的信念。孔子为了信念,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爱。他爱教学,爱学生。爱颜回这样刻苦好学的好学生,也爱子路这样情深义重的学生。

孔子乐于教学,倡导师者应“诲人不倦”。孔子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欲能诲人不倦,必须“学而不厌”。只有“学而不厌”,才会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孔子从懂事起,就乐于学习。儿时模仿大人行“礼”,十五岁时有志于学,到五十岁,又觉得自己饱经沧桑,大概可以认真学一下那本最难懂的讲人世变化的《易》了。他勤奋读书,以致“韦编三绝”;他学思结合,因为他深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精编《诗》,整理《书》,删削《春秋》,既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也在其中提升自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他学习着,他快乐着,一不留神,学出了个大学问家,吸引数千弟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他的身边。从此,他不再寂寞,不再孤独,师生一起学,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把这种生活当作人生第一乐事。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能够赢得那么多人师从于他,除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渊博的知识,还与他讲究教学艺术密切相关。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理,教学缺乏艺术,必然没有鲜活的生命力量。在《论语》里,我们能够领略到孔子的教学思想,如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由学到知,知智统一;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学而时习,知行一致等等。这些理论一直为后世教学所借鉴。我们无缘亲见孔子讲学的情景,但是从《论语》的记录中还可以想见孔子授学的动人画面。

春天到了,泗水的冰融化了,两岸桃红柳绿,芳草吐蕊。孔子带领弟子们来到河边,以水为喻,“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告诫学生年华如逝水,一去不复返,要只争朝夕,有所作为;他启发学生比较山水,感悟人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让学生围着他在岸边草地上席地而坐,先听曾点鼓瑟,以音乐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各言其志。孔子静静听着大家的发言,当曾点谈到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时孔子长叹道:“吾与点也!”他赞成曾点的理想,享受生活的淡定从容,永怀生命的恬静。每当读到这里,我都掩卷遐思,不胜感叹:多么美好的教学氛围,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拥有比孔子优越百倍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孔子这样的教学热情?有没有孔子这样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有没有孔子这样美好的人文修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一言以蔽之,我们有没有孔子般的教学之恋?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感悟 篇3

师者泛爱

——记山东访学归来有感

2017年仲夏,正值伏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历史极值。而扬州市师资培训中心正组织第二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行同仁前往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进行访学活动。学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负组织者的热心,不输这40度的高温。

山东访学行程时间紧凑,活动频密。首先参观孔庙孔府孔林,而后又参观了曲阜师范学校,并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最后又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业务上的交流讨论。在曲阜这样一座沉浸在孔子思想的古城里参观访问,所见所闻都让我们对于二千年前的孔子及其所创立的思想体系有了更为真切地体会。空间上的亲近仿佛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与孔老夫子直接对话,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和一名普通人民教师之间更多的是顶礼膜拜,更多的是学习和领悟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所创立的儒教文化。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包括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终身职业就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实践了其教育思想。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可以归为两点:

一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巧妙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和方法。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近二十年,面对种种教育怪像的诸多疑问,面对教育中的许多困惑在学习和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中慢慢释然。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我们其实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在如今的乡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不断减少,教师的直观感受就是好教的学生变少,难教的学生变多。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诸多学生情况层出不穷。在这种抱怨中,如何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所有的学生也就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试想一下,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说明当时 的生源肯定也是良莠不齐,否则网上也就不会有嘲笑孔子教学的优秀率差的段子了。但是这恰恰是孔子坚持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实例。

面对当下的情形,我们不能挑剔我们的教育对象,相比较所谓的名校,我们所在的乡村学校在生源大战中是极度弱势的,现实的乱象其实是有违教育理想的。当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渗出歧视的毒素。面对在不利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个人影响和力量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而不因为其暗淡的背景、残缺的人格,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而不因为学生薄弱的基础、后进的能力,更应该无私的奉献而不因为我们的回报不成比例,社会地位不够高尚。这次游学是对我们教育精神的一次洗礼,两千多年前的哲人都已经明白,身处二十一世纪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更应该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且能够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智慧的解决之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特别是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先天与后天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下学生的差异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总之我们都要理性地对待,冷静地分析;其次要乐观的规划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马上新带的初中的起始年级,更要让学生又一次重新起跑的机会,让他们又一次重新认识数学,热爱数学的可能。这一点上,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

教育首先是要公平,大家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是一场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人生马拉松。教育是人的最终发展。教育应该遵循人的意愿和个体差异,获得自身不同的发展,那是更高层面上的公平。也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因材施教”。它既是教育上的大战略,又是教学上的小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开头所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尊重学生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不去刻意回避“差异”。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是要细化到教学的具体措施当中去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一 课堂教学中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

二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 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孔子回答人生的108个感悟 篇4

感悟一:志存高远,任重道远 感悟二:悲天悯人,心系众生 感悟三: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感悟四:三思而行,当断则断 感悟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感悟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感悟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感悟八:匹夫之勇,难以成事 感悟九:小处不忍,必乱大谋 感悟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感悟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悟十二:以人为镜,见贤思齐 感悟十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感悟十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感悟十五:胸怀坦荡,既往不咎 感悟十六: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感悟十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感悟十八:唯利是图,与人结怨 感悟十九: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感悟二十:疾风劲草,松柏后凋

感悟二十一:泰而不骄,温和礼让 感悟二十二:至刚易折,弓满易断 感悟二十三: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感悟二十四: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感悟二十五:谨言慎行,言必有中 感悟二十六: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感悟二十七:巧言令色,不可长久 感悟二十八:良言谗语,明辨是非 感悟二十九:爱玩心计,欺人欺己 感悟三十: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感悟三十一:一日三省,有错必改 感悟三十二:知过不讳,闻过则喜 感悟三十三:与德相伴,与仁同行 感悟三十四:谦虚和顺,德才兼备 感悟三十五:成人之美,助人为乐 感悟三十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感悟三十七: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感悟三十八:色厉内荏,欺世盗名 感悟三十九:名正言顺,万事可成 感悟四十:成也由己,败也由己 感悟四十一:既不怨天,也不尤人 感悟四十二:被人轻视,泰然处之

感悟四十三:真才实学,立身之本 感悟四十四: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感悟四十五:博学多才,君子不器 感悟四十六:朝闻其道,夕死可矣 感悟四十七: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感悟四十八:知之好之,不如乐之 感悟四十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感悟五十:不懂装懂,贻害无穷 感悟五十一: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感悟五十二:学习做事,多动脑筋 感悟五十三:脚踏实地,空想无益 感悟五十四: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感悟五十五:学海无涯,不进则退 感悟五十六:学习悟道,随时随地 感悟五十七: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感悟五十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感悟五十九: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感悟六十:循循善诱,威而不猛 感悟六十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感悟六十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感悟六十三:心意为重,远离奢靡 感悟六十四:风度第一,比赛第二

感悟六十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感悟六十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感悟六十七:大智大勇,仁者无敌 感悟六十八:心存仁爱,爱恨分明 感悟六十九:仁不远人,仁贵有恒 感悟七十: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感悟七十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感悟七十二:多行不义,必将自毙 感悟七十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感悟七十四:为致以德,人心所向 感悟七十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感悟七十六: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感悟七十七: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感悟七十八:扬长避短,知人善任 感悟七十九: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感悟八十:守信节俭,爱惜民力 感悟八十一: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感悟八十二:政简刑清,天下太平感悟八十三:投桃报李,以心换心 感悟八十四:疑神疑鬼,荒唐至极 感悟八十五:众恶必察,众好亦察 感悟八十六:牛刀杀鸡,未尝不可

孔子思想论文 篇5

际意义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对现当代教育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力图从孔子的教学思想入手,探索孔子教学思想在当代教育教学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 教育 意义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紀,我们面临着各种考验和挑战。我们要在这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寻找发展与出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今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所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应变能力、道德品格、跨学科知识等等都离不开人的一种自觉理性和反省学习的能力。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参考和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说;“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1)

一、关注心理差异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3)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论语》(4)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三、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显,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除了以上关于教育心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纵观孔子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做法应该是:

一、认同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学个体间与群体间的差异,也有学生个体内的差异,而且学生在发展阶段上也会存在差异。对学生差异的认同,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促进每个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意味着要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得到合理待遇,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表现机遇,意味着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安全、平等、民主、尊重与接纳。

二、强调个性化教学

教师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大体上受他的“学生观”支配。孔子的学生观是从其“仁者,爱人”思想演绎而来的。人是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要把爱施于每一个学生就必须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果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获。孔子搞的是个性化教学。而个性化教学正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一种表现,也是师爱的具体表现。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身上无休无止地投入自己的精力,教师非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不可。为什么应试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因为应试教育不惜用压制学生个性,摧残学生身心的方法来提高升学率,无情地把升学无望的学生排斥到学校大门之外,这种缺乏师爱的教育,当然不能博到学生的欢迎。课堂上的教师“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课下的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这些都说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严重地侵蚀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今日新课程改革强调理想的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那么在课堂上不正需要以个性化教学作为突破口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页。

(2)(3)《论语〃述而》,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320、352页。(4)《论语〃颜渊》

(5)《论语〃述而》,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322页。(6)《论语?为政》。

论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天水市秦州区回民小学

赵文婷

天水孔庙

孔子思想探赜 篇6

孔子思想探赜

孔子思想精华与糟粕同在,唯物与唯心共存.孔子宣“从周”而明“损益”,称“不作”而实创新;信天命而疑鬼神,轻神权而崇人为;抨残虐而扬人文,尊君主而倡民主;赞先天而重后天,行教民而为治民.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孔子思想既产生过消极影响,更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作 者:蔡国相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6(6)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从周   损益   不作   创新   人文   民主   先天   后天  

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篇7

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作 者:王龙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刊 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4(3)分类号:B222关键词:论语 孔子 中庸 美学

上一篇:肌间沟阻滞麻醉下一篇:亚洲港口政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