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及课程建设十篇

2024-09-12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1

电子商务专业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前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专业也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带动了人们在思想、观念、认识、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产生了新规则、新秩序, 使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诞生了, 随着信息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全新的商务方式,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起来的一个复合型专业。它要求搭建的知识平台较高, 知识跨度较大, 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电子商务专业应树立“小电子, 大商务”的观念, 即电子商务技术是为商务所服务的, 电子技术应该与各行业紧密结合, 电子是基础, 是手段, 是为网络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的。

从市场需求上看, 我们苏北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南方和沿海城市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电子商务市场虽具雏形, 但规模相对较小, 从业者少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因此, 职业院校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技术人员和实务操作人员的培养层面上 (系统维护, 网络营销, 商务应用) , 增设部分相近专业知识与技能, 这样才会适应市场的发展, 满足市场需求。

1)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 二是坚持打好基础与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市场需求既包括数量的需求, 也包括对人才的规格的要求。突出实际操作能力是为了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打好基础是为了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可持续发展”而不会被轻易淘汰。2) 基本指导思想。与高本科院校接轨, 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商务类课程为主, 技术类为辅, 实施案例教学。3) 课程设置范围囊括了本专业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点、技能考核点的要求, 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技能, 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 适应社会需求。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安排五大板块:①文化基础课: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②商务基本类: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商务管理及信息、心理健康、会议基础、外贸单证实务。③电子商务类:金融电子化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法律与规范、网络营销、物流与配送。④计算机类: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网页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⑤实践类:电子商务实验室模拟运作、电子商务培训教程。

为了充分体现地域差异, 彰显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 提供十余门选修课。依据开课的顺序, 遵循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 制定了毕业生要考取的相应职业资格证。

三、电子商务专业设置的必备条件

1) 教学设备。要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备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2)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办好电子商务专业, 必须有一支业务过硬、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 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包括计算机技术、管理;理论、经济贸易、心理学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每一种技术的出现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会给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带来变革, 同时也带来很多机会。作为教师, 如果跟不上发展, 就会误人子弟, 社会责任重大。

四、电子商务专业与职业资格证鉴定结合的方式方法

1) 考证:取得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中, 专业课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从第四学期开始在教学中运用国家主管部门职业认证平台提供的商务实验室模拟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实务的实习与培训 (约100学时) 。第五学期 (约80学时) , 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学习网络与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数字证书、安全电子交易、电子支付方式、认证体系与实务、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知识。结束后同时考电子商务员 (助理电子商务师) ;第二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用《办公软件应用》教材, 同时第二期结束以后能通过考试获得《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证书;第四学期结束后获得《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级证书;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在第三学期获得公共外语、网页制作等资格证书;第五学期还可以考营销员等证书。

以上是在制订电子商务教学计划 (试行) 时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2) 教材使用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图像》、《电子商务师 (助) 员培训教材》均用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鉴定、指定教材, 第五学期建设使用国家经贸委的《营销员培训教材》。

五、本专业建设发展的两个阶段及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按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本专业建设分两个阶段。

1) 规范阶段。统一开设基本、主要课程, 编制出专业能力分析表, 制订出骨干学科的课程标准。2) 发展阶段。加大设备投入、师资队伍培训, 探索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实行学分互认打好基础。探索本专业学生技能形成的最佳途径。

专业现代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有专职电子商务管理人员, 管理质量和效率较高;设有学生成绩统计和教师教学业务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系列。教学资料和业务档案管理规范;构建一支素质强、业务精、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大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投入,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 如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中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好地利用到教学中去。

摘要: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首先要科学设置课程, 创设专业设置的必备条件,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实现专业管理现代化。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2

关键词:课程,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是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专项任务, 它涉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材建设、教学手段革新、教育理念转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课程建设团队认真研读了“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针对“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建设目标的要求, 深入开展调研, 吸收校内外专家以及应、往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2]。

1建设思路

以创新“深度融合、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抓手, 以学院“多元融合, 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以承建的江苏省高校食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项目为载体, 进一步深化“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吸收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 与生物技术类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 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而展开, 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活动方案设计来体现, 通过能力训练重构知识体系,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与岗位证书的融通, 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3]。

2建设成效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经过三年的建设, 建成了25门优质课程, 6个教学资源库。其中2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3门达到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14门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

2.1多渠道培养, 打造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一种特殊要求, 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 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近三年, 各课程团队先后去美国哈特兰德社区学院、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台湾环球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进行学习及职业资格培训, 共计22人次, 参加国家 (或省) 培训项目12人次, 这些培训开阔教师的眼界, 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 打造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职业技能过硬、结构合理、规模适当, 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2.2课证融通, 搭建专业课程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桥梁

各课程团队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认真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解剖分析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 以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 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 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反复推敲论证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 进行有效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如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实施免考, 采用学生学习过的三门课程《基础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和《医药学基础》成绩的平均分作为理论成绩, 如果达到60分则视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理论成绩合格, 不到60分则不能报考;同时《基础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和《医药学基础》三门课程的实验部分也与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的操作部分紧密融合, 切实做到“课证融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课证融通课程建设见表1。

2.3校企合作, 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材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各课程团队经常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开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方式, 就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广泛听取意见, 通过课程主讲教师进企业锻炼、邀请行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 不断学习交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 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材。教材注重吸收反映职业岗位 (群) 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新工艺, 并融入企业实际案例。按实际工作过程编排教材内容, 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一致。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需出版两本工学结合教材,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超额完成了任务, 出版了《生物化学》、《啤酒生产技术》、《酒精生产技术》等共8本教材, 同时根据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特殊的生源类型, 课程团队还编写了一批适应我院学生实际水平的校本教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课程建设的教材受到了校内外专家、同行院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云南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使用了黄亚东教授主编的《啤酒生产技术》教材, 一致认为该教材是工学结合的典型教材, 强调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因微而大, 建成多元立体课程网络资源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或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课程团队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设计了数目不等的微课, 形成因微而大的优势[4]。各课程团队积极依靠集体智慧, 依托建设的微课、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图片库等, 群策群力共建了满足新型教学需求的多元立体课程网络资源。2014年我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用像以前那样带大量的教学资料进班级授课, 可以直接进入课程网站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络平台享受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服务, 并可按照自身的认知情况、掌握程度对学习进行自主安排, 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 设置作业完成截至时间, 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 教师在网上实现作业的批阅, 还可以在线答疑。《啤酒生产技术》、《生物制药工艺》、《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课程网站访问数均已超过1000人次, 学生进入课程网站学习的热情高, 与任课教师作业互动频繁。

2.5检阅展示, 促进青年教师在学习、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教师是学校之本, 教学是教师之本, 而讲课则是教学之本。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教学竞赛是全面展示、培养和提高这一素质的最有效的形式。近三年,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组织课程团队参加各项教学竞赛,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时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和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各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优秀毕业项目指导, 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3前景与展望

(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经过三年的建设,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课程建设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 如何保持课程团队高涨的建设热情, 不断更新课程资源, 积极的运用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教学, 是各课程团队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所建课程的示范辐射力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示范、辐射, 带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组织各种研讨班, 或借助“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平台, 积极推广课程建设经验, 使更多的教师、学生从中受益。

(3) 加强国际交流, 提升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群) 建设的课程《啤酒生产技术》和《生物化学》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与国外相关课程缺乏交流, 国际影响力不够。因此, 一方面, 应继续为教师创造机会, 增强与国外同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 打造双语网络课程, 与国际接轨, 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路秋丽, 孙华, 田雨, 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实践探索, 2010, 4:49-54.

[2]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 4:3-12.

[3]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化[J].教育研究, 2009, 1:74-79.

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院校对专业定位模糊

在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又懂得机械又懂电气来定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和电气是两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单独将任何一个学科拿出来学习都需要学习几年,而要想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机械和电气的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中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受到上述教学目标的定位的影响,使得学生机械和电气都学不懂的情况,失去了机电一体化本身的教学意义。机电一体化其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以机械为主或者电气为主的定位。

1.2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一些理论教师其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一些实践教师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能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导致教师的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与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进而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情况发生。

1.3实践培训基地、器材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虽然具备一些实践基地和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演示。相比于企业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器材还有极大的差距,对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针对上述情况,院校领导与企业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对上述情况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4机电一体化课程有待改革

大部分中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对机械的教学过于重视,导致学生的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大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设置比例,实现电气、机械和计算机三足鼎立的课程设置。

1.5专业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社会上多淘汰的技术知识,内容陈旧各个课程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相关知识不能融合到一体。进而使得学生认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的困难。

2.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2.1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要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之后还要积极的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教育特色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现阶段,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是就业范围广但工作针对性较强的矛盾,为解决上述中的问题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化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自动化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就业。

2.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为主,以正式工作后的岗位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授。因此,中职院校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整合,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首先要加大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其次根据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学,建立一个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教学平台。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每个课堂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堂课承担起应有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和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对教课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相互协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往往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学时要将实验和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

根据上述分析,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从综合化课程和专业化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2.2.1综合化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图课程设置上,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机械图的绘制,还要让学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械图的绘制和操作。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上,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知识和兴趣。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技术等等,使机械与电气充分的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的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编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等专业特征。

2.2.2专业化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化的发展方面为基础、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目标为实现毕业生的上岗培训,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出组长对该小组进行负责。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课题设计题目,各个小组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独立完成。教师所分配的课题设计按照专业分为:开发设计类、加工制造类以及综合制造类三大类型。开发设计类的课题设计可以根据每个系统的电路来控制方式来进行相关程序的编程设计;加工设计类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以给出的零件图纸来进行加工和制作;综合制造类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后要对其进行专业课程的介绍和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例等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如果中职院校不具备培养学生实训的基地和条件,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即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有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既能解决高校实训经验不足的为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新鲜的血液,进而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对这宗校企合作加以肯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清这种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就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否合格,能否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企业参与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2.2.3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要遵循保量和适时两个原则。保量原则就是对课时进行保量,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要占到总教学课时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还要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适时原则就是根据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能力的教学要求,适时的跟上教学环节,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罗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重庆卫校专业及课程介绍 篇4

重庆卫校专业及课程介绍

(三峡联合职业大学生命科学系)

联系方式 QQ:940548145 电话:***

学院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山洞平正街50号

专业:高等护理学(代码:3019)

报读条件:主要招收已取得本专业中等教育学历证书或已具备相应从业资格的在职从业人员,仅招女生,身高1.62m以上,形象好,有较好英语基础,胆大心细,热爱护理工作。

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计算

机应用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培养目标: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护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能

在医疗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医学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医疗护理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分析:全国各省、市综合性医院、护理院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医院、保健部门、医学研究部门、高校等从事高级医护管理、教学科研工作。

专业:涉外护理(代码3021)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

知识,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从事涉外护理、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专业外文编辑翻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培养要求:1.掌握中、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

3.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涉外护理英语;具有较熟练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熟悉并掌握涉外护理的基本知识。

4.应用中医护理的辨证观、整体观理论和现代护理知识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5.掌握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

6.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7.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就业情况:国内、外医院和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学校、出版社、社区、康复疗养院等。

主要课程:护理学基础、公共英语、专业英语、涉外护理英语、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

学、护理管理学、营养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急救护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

专业:药学(代码:3020)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大学英语、有机化学、医用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用分析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病理学、生药学(含植化)、电子商务概论、公共关系学、医用英语、中医药学基础、制剂学、职业道德与药学伦理学、医药经济学、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治疗学、医药商业营销学、药学科技信息、药事管理学、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分析: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药学科

研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成为从事药物分析、临床合理用药、医药经营及管理、新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医院、医药销售公司、制药公司、科研单位等单位或部门工作。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从事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助理执业临床医师,或从事临床医学教学、科研的技术辅助人员。培养能够从事城市社区及农村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

二、培养要求:

1、掌握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本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需的临床医学知识。

2、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3、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4、具有对急症的紧急处理的能力。

5、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可从事一定临床研究的辅助工作。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医药营销、教学及药物制作等单位从事工作。

专业名称:口腔医学技术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口腔医学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在各级口腔预防、保健和医疗第一线从事口腔卫生保健、预防和充当口腔医师助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人文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

3.掌握较为扎实的口腔卫生保健和常见病防治知识,能独立开展口腔保健预防宣教和指导,并从事社区的口腔疾病预防工作。

4.掌握口腔洁齿的基本知识和专项技能。

5.掌握充当口腔医师助手的必备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主干课程:

英语、人体解剖学、疾病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牙体学、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口腔材料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内科学和口腔外科学)、口腔医学美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

四、就业方向:

毕业后面向各级各类医院口腔科、各区、县牙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卫生保健、口腔常见病预防工作、担任口腔医师的助手。

专业名称: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专业具备鲜明特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拥有大量的市场患者群,口腔医务工作者需求量极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口腔医学的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升,显示出了日益广阔发展空间。

口腔医学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条件,为社会不断输送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

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技能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3、课程结构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主要课程是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影像学。

4、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a、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b、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c、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

d、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

5、就业面向:县乡级医院以及口腔病防治机构的临床医疗岗位。

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临床实习时间为1年

1、医学检验技术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检验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液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端型技能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针对医学检验从业人员进行不同要求的培训,通过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知识,有坚定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系统掌握生理学、病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检验相结合打下基础。

3、掌握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与寄生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卫生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多用途分析系统生物传感技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

5、能熟练修理医学检验仪器,主动掌握仪器的日常维护。

6、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

7、具有一定的自适应和自发展能力,能不断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先进技术。

三、就业方向:

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方针、能够从事城市社区及农村基层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

2、医学影像专业及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成像技术和介入放射治疗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传统X线诊断学、CT&MRI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及介入性放射学等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操作、调试、使用一般性医学影像设备和仪器。

3、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一定体育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能力。

5、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及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维护能力。

6、了解医学影像学科与现代临床学科相结合发展的动态。

三、就业方向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5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没有构建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机械产品及生产自动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类机械装备的核心技术 (电子—液压、电子—气动、PLC、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现场总线技术, 过程监控系统) 中, 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很好地综合“机”与“电”两学科的知识点, 无论是机械方面, 还是电子方面, 单方面偏重都不利于专业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独立的, 知识未能相互渗透和融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仍只占一小部分,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 教师缺少接触当今科技前沿的渠道和机会, 导致教学知识结构落后, 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着严重的限制。

3.教学实验设施陈旧, 实际训练水平过低。

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 虽然拥有教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师资和实验训练的条件, 但通常都是进行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缺少综合大型性实验和实训课程,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知识面广、动手性强, 发展快、更新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两大突出特点。由于中职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性地实施设计、规划、操作, 因此应把机械结构的原理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 突出电气化控制和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 灵活地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职业岗位变化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随区域发展情况, 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而满足区域对对口人才的需求。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要模拟生产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能力。

2.做好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场所满足实验、实训需求,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增加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实习的机会, 开设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的课程, 增加、强化实践环节, 多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学生, 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新技术的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搜索信息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3.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能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专业建设效果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应调整专业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除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拥有出色的工程应用能力, 即前文中提到“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学主管部门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班;让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地培训, 融入到企业中, 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能力;进行校企合作, 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经营项目的研发中。

4.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逐渐总结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 依此管教, 依章管理, 保证教学稳定有序进行。建立校企联姻合作, 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及评价机制, 以此达到对整个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反馈, 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 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及时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21世纪, 中国将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的中心, 先进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学科方向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这将需要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 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抓住发展机遇, 紧紧把握适应人才需求的趋势, 准确定位, 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使教学紧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趋势发展变化, 培养出真正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鹏飞.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76-77.

[2]陈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11:153+170.

[3]刘美荣, 聂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20:129-131.

[4]褚元娟.浅议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科技资讯, 2006, 20:134-135.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6

植保合作社开展“四统一” (统一药剂配方, 统一防治时间, 统一防治方法, 统一供药) 植保作业服务。合作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员, 防治的主要作物为水稻、蔺草。

1. 专业防治的效果和效益

水稻病虫害专业防治示范工作实践证明, 专业化组织防治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节省工时, 解决劳动力不足或不集中问题, 确保规范用药, 提高防治效果,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保障水稻高产丰收和产品质量安全, 从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 效果。专业组织统一防治区的水稻二化螟引发的枯心率控制在早稻0.2%以下, 晚稻0.05%以下, 非统防区早稻0.5%左右, 晚稻0.1%左右, 明显降低;卷叶螟虫害造成卷叶率, 统防区早稻控制在0.51%以下, 晚稻控制在1.6%以下, 非统防区卷叶率早稻控制在0.87%左右, 晚稻3.2%左右;稻飞虱百丛虫量统防区早稻控制在200只以下, 晚稻控制在500只以下, 非统防区早稻一般控制在300只左右, 晚稻一般500~1 000只, 少数田块出现枯槁穿顶;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同样提高20%以上。专业化防治后没有出现明显的病虫害现象, 防治效果显著。

(2) 效益。根据专业防治组织统计, 2008年专业防治区比非专业防治区年减农药成本约300元/hm2, 增收早稻约180 kg/hm2、晚稻约375 kg/hm2, 提高经济效益约900元/hm2。因此开展水稻专业防治既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又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减少农业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植保专业服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许多农户认识不足, 进一步扩大防治面积难度高。多数大户特别是重点种粮大户由于认识到了统防统治的意义, 对植保服务较为欢迎, 在自有的承包地中, 植保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但对于小户、散户来说, 由于被服务的面积少, 要与合作社履行手续、防治时要多次协商, 尽管防治的总体效果、效益较高, 但增收增效的绝对数量有限, 较难开展大规模的作业服务。

(2) 收费低则难以可持续发展, 收费高则农户参加积极性差。对作物的植保次数以及用药处于变动之中, 收费不稳定因素突出。

(3) 病虫防治季节性强时间紧, 防治时人手紧张防治难。每届防治期约为7 d, 防治时间一般在3~5 d。病虫害发生期间, 往往农户都需要植保服务, 出现人手紧张局面。

3. 推进植保专业服务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1) 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鄞州区农业局在2008年开展水稻病虫专业防治和示范总结后得出, 专业防治有很多优点, 在全区农业工作会议、农技工作会议、植保工作会议上, 进行了多次宣传和部署, 大力推广, 也曾通过电视台进行了多次专题现场报道,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能了解实行水稻病虫专业防治是为农户解决水稻病虫传统分散防治劳力不足、防治水平低、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 使农户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植保员、农技员、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大户等骨干开展了病虫防治知识与施药器械使用和维修技术培训。

(2) 积极引导, 典型示范, 重点扶持。由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已有20多年, 农民种田和病虫害防治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传统分散管理模式下的防治习惯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户普遍对水稻专业防治认识不足。从种粮大户创建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开始, 进行典型示范, 由少到多, 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

(3) 搞好病虫害监测调查预报, 加强防治技术指导。为使专业防治组织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做好高质量高水平专业防治服务, 应及时提供病虫害发生、防治服务信息, 按照“统一监测预报、统一防治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防效评估”的原则, 全面有序地组织开展专业防治工作。镇农技站植保员与每个专业防治组织建立紧密的业务指导关系, 在搞好水稻病虫害监测调查预报工作的基础上, 及时深入到各专业防治组织承包的专业防治示范田进行调查和指导, 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水稻田块在每次病虫害防治适期前3~5 d将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个专业防治组织。在每次防治前, 均由植保员先行搞好田间病虫调查分析, 然后制定防治适期、主攻对象、用药配方等防治方案, 专业防治组织完全按照该方案实施操作, 在技术上为提供有力保障。

(4) 强化农药监督。全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环保、经济优质的对路农药, 对确保专业防治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专业化防治中推广使用的农药品种, 均是这几年区植保站和镇农技站植保员试验示范后筛选确认的高效、低毒、安全的对路农药品种。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7

1 我国专业文化建设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许多职业学校虽然加大了专业建设力度, 整体提升了办学条件, 但其专业文化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萌芽阶段。尽管部分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已经开始专注于特色专业文化建设, 但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而言, 专业文化还只是一个时尚概念[2]。总体而言, 我国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处于尚未正式启动、模仿性和独具特色3种状态, 且这3种状态呈橄榄状。 (1) 尚未正式启动。这类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并启动专业文化建设。这类学校数量较少, 处于橄榄的一端。 (2) 模仿性。这类学校的领导层虽然对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 但有一定局限性, 通常是移植某些示范院校的专业文化, 如将名人名言上墙、筹建部分仿真实训室, 其专业文化建设仍停留于形式和表面, 与实际教学分离, 难以取得实效。这类学校数量较多, 处于橄榄的中段。 (3) 独具特色。这类学校中从领导到教职工都认识到了专业文化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目标、方向、定位及具体内容, 能够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各专业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这类学校数量也不多, 处于橄榄的另一端。由此可见,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现状不乐观, 基本处于简单模仿阶段, 专业文化常被技能教学掩盖, 实践教学侧重技能培养, 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专业文化的意识, 因而难以形成特有的职业岗位氛围。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大多数卫生职业学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时间不长, 专业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专业文化建设更为薄弱。因此, 加强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迫在眉睫。卫生职业学校要通过专业文化建设,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 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可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 使其具备双师素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营造良好教风、学风, 以专业文化建设为驱动力, 努力塑造专业特色与品牌, 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和专业教育特点, 整合学校资源, 从提炼专业文化因子以及专业环境、专业制度、专业行为、文化建设4个层面开展专业文化建设, 实现专业文化与职场 (医院) 文化的接轨, 并为创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3.1 提炼专业文化因子

专业文化因子是师生对专业发展及情感责任的看法、态度、愿景和观念, 是存在于师生行为观念中的一种因子[3]。提炼的专业文化因子要与学校文化一致, 并融合医院文化精髓。

3.2 专业环境文化建设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点, 结合校园环境整体布局进行专业环境文化建设。

3.2.1 实训中心环境文化建设

(1) 在实训中心设计多个展示区。在专业展示区内, 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专业概况 (专业历史沿革, 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专业领域的名言警句, 合作医院简介, 市场人才需求信息, 与专业有关的报纸、画报、图片等) 以及专业建设成就;设计优秀学生展示墙, 介绍优秀毕业生事迹, 展示历届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中取得的成绩, 并定期更新, 为学生树立榜样;设计学生作品展示区, 展示学生作业、专业作品、创新作品等,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实训中心环境整体布局。根据医院康复科或康复中心建筑特点, 合理布局实训中心, 在实训中心设置康复评定室、理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等与实际康复治疗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环境;配备与实际康复治疗工作一致的实训设备和器具, 张贴醒目的各类安全标识, 促使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 了解岗位需求;在每个实训室张贴功能介绍、实训项目及内容、学习目标、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评分标准及相关职业技能认证要求等,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2.2 教室和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和宿舍环境布置要尽可能地与专业相结合。教室黑板报可定期介绍专业动态和康复治疗领域先进人物事迹, 也可根据班级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学生, 批判学习不良现象;在教室和宿舍墙上张贴专业介绍、专业名人语录、名人画像等, 潜移默化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培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爱心。

3.3 专业制度文化建设

(1) 在教学管理制度中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培养其刻苦学习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尤其是要重点建设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文化, 使实训中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要求, 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如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设备物资由专人管理, 明确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中心管理员工作职责, 突出安全卫生制度等, 保障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进行。 (2) 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紧密结合, 在严格管理同时,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使其养成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习惯。 (3) 在后勤管理制度中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借还、登记习惯和正确使用器材设备、自觉爱护公物行为。 (4) 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 使各项制度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形成良好班风、学风。

3.4 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专业行为文化主体是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专业文化的执行者,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做专业文化的践行者。

3.4.1 教师层面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 了解康复治疗技术前沿知识与技能;根据专业发展需要, 选送专业教师到医院康复治疗岗位锻炼, 熟悉专业岗位技能与文化;定期邀请康复治疗专家到学校讲学, 以开拓教师视野;建立专业名师工作室, 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 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办学竞争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等比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增强专业归属感。

3.4.2 学生层面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组织开展系列教育, 使学生认同专业核心价值观, 逐步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 (1) 入学教育。介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勉励学生将康复治疗、守护生命作为自己的天职, 以仁爱之心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2) 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发展史及现状、专业杰出人物代表、康复治疗基本概念、课程设置、康复治疗师基本素质及行为规范等,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3) 班级教育。明确学生职责, 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教育, 及时分析、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职业观。 (4) 开设选修课。开设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疼痛治疗、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 提高从业能力。 (5)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兴趣小组活动等,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修养, 完善人格。 (6) 开展社会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 (如课外为社区居民、教师和学生进行康复保健) 等活动,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4 新时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展望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战略重心已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方面。深化专业文化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既有独立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又涉及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 还包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与工程学等内容[4]。许多职业学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尚未正式启动或处于模仿阶段, 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任重道远, 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潜心钻研, 分工负责, 集思广益。通过专业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成长, 不断提升专业内涵与实力, 为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中, 通过提炼专业文化因子以及专业环境、专业制度、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实现专业文化与医院文化的接轨, 推动专业良性发展。

摘要: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炼专业文化因子以及专业环境、专业制度、专业行为文化建设, 实现专业文化与医院文化的接轨, 推进专业良性发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要借助专业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师生心灵,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文化建设,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发仁, 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2) :51-53.

[2]周会青.关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63-66.

[3]朱安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J].职业时空, 2013, 9 (4) :21-23.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8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师资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24-02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在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学校定位等方面对于传统的研究以及学术性大学有所区别,但是当前,在学校发展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定位方面比较清晰,但是如何通过定位,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团队,是当前教育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师资建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性

师资团队是我国高等院校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基础,在一定程度决定了院校的发展和经营,因此,无论是世界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对师资建设十分重视。高校开展师资建设具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些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学科建设,研究能力是开展师资建设的关键,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师资团队的应用能力,因此,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充分结合的思路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师资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建设情况的分析调查

1.问卷统计

为了充分了解当前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师资建设情况,采取了问卷式调查,从分配研究和教学时间、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教授十二人、副教授五十人、讲师七十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到百分之五十,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到百分之二十。

2.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受访教师中绝大多数人都感到科研任务重以及教学压力大,这反映了当前院校在师资管理和建设中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当前,现有师资团队只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院校没有给与学科建设以充分的重视,只是停留在普通的本科教学层面,而对学生的教学也局限与课堂中,没有和社会发展充分结合。

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的相应对策

1.明确师资建设目标

高校要充分重视师资团队建设,在思想上认识到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形式,在能力、水平、职称、年龄以及学历等方面构建一只教学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从总体分析,良好的师资团队不仅可以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需求,而且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规划师资建设思路

高校要树立“教师为本”的建设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以及教学方面的关键作用,高校一定要明确两点:第一,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哪些相关能力;第二,要如何将培养人才和教师能力紧密结合到一起。

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分析,应用型人才一定要具备三项基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专业操作能力。同时,师资团队也要相应的具备专业操作能力、整合问题能力、经验传播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高校要通过课题研究、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将人才培养和师资团队能力充分结合。

当前,由于应用型院校师资团队是由不同能力、兴趣、学历、经验、职称的教师组成,其中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上述三种能力,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对教师团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训。

3.师资建设具体措施

首先,高校要根据招生规模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师资团队建设的年度计划和总体规模,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师水平建设方案的要求进行教师团队的配备工作,教师团队中具有博士以及硕士学位的教师要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其次,院校要科学定位师资团队的结构,以教授为教学龙头,起到带头作用,以副教授为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以讲师为教学的学科以及专业团队。科学的师资团队结构不仅要充分体现在职称方面,还要在能力上进行体现。应用型院校进行师资建设一定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对教师开展教学型、研究型以及研究教学型三个层次的科学定位,让有能力、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产生科研成果的教师负责课题研究,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其他教师可以从事普通的理论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将教师的能力和兴趣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发挥教师在某个领域的优势,形成科学的师资团队。

最后,要根据教师能力确定工作岗位,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师资管理和建设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教师陷入科研以及教学的压力中,院校在科学确定岗位的同时,还要对现有师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整合,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工作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责是为社会输送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充分结合,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亚平,崔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及对策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119-122.

[2]陆军,宋筱平,陆叔云等.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2-15.

[3]李小年,方学礼.地方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13-16.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9

实习实训课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为了更好规范我校各类实训实习活动的教学管理,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规范与标准是严格依照《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立足我校办学特点和总结实践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对我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性文件。

第二条 实习实训,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设定的所有实践教学活动,包括专业(课程)见习、实习与生产实训、校内外社会实践、师范类教育实习、高职类生产顶岗实习、毕业论(设计)等。

第三条 本规范与标准的体例按实践教学活动大类编排,由教学规范、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 专业(课程)实习与实训

主要指安排在课程教学中的校外(内)短期见习、实习、生产实训与考察活动,分为课程见习和专业综合见习两种形式。

第四条 实习实训规范

1.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计划)的规定,在既定的时间和时段如期进行。实习实训内容明确,时间与理论教学同步;基地(企事业单位或特定地域)的选择相对稳定,符合专业(课程)教学要求。

2.实习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或选用适当的实习实训指导教材,编写实习指导书、实训课教案和讲义。

(2)提前将实习(训)指导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训课之前进行预习;举行一次实习(训)讲座,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实习(训)目的、内容、要求及安全事项。

(3)拟订学生分组名单。准备实习(训)中所必需的图表、工艺卡片等教学用品,以及实习(训)需要使用的工具、量具、材料等。(4)对实习(训)设施和场地进行安全运行检查,保证实训场所环境安全和实训场所的整洁;制定实习实训的安全预案,确保实习实训活动安全有序。

(5)须以书面报告形式,在实习实训前严格履行审批备案程序。时间为1天,当天返校的由教学院系审批;时间为2-3天需在外食宿,需要学校提供车辆或交通费补助的,由教务处长和分管校长逐级审批;时间为3天以上的由校长终审,并签订相关协议和安全责任书。

3.实习实训的施行

(1)第一次实训课,要对学生明确讲解实习实训的目标、内容、方案及要求,分配学生实习岗位(或工种),介绍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工艺要求、工量具使用方法等内容。必须进行安全教育。

(2)对每一个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具体讲解或示范,说明技术方法和操作要领,指导学生掌握实习实训的基本方法。在生产实训操作前,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核,考核合格后,再进行独立操作。

(3)实习实训过程中,要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要启发引导学生勤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善于解决实习实训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4)严明纪律,严格考勤,对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提出批评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5)实习实训期间,教师每天指导学生的时间不少于6学时。

(6)要求学生做好规范、完整的实习(训)记录,写实习实训日记。实习结束后,完成一份质量较好的实习实训报告。

(7)实习(训)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要全批全改,并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学习和纪律表现,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综合评定实习(训)成绩。有下列情况者,实习实训成绩做另行规定:

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或重大安全问题,实习(训)成绩以零分记;

学生实习(训)时间不足应实训时间2/3的,实习(训)成绩为不及格。(8)由实习(训)指导教师负责撰写实习总结,收集实习实训的文档材料,组织召开实习实训总结会议。

(9)学生因特殊原因确实不能参加实习(训)的,应提出免修申请,由主管教学校长审批后,可免于实习(训),另行安排学习任务。

第五条 实习实训质量标准

1.实习实训的时间时段、主题内容、基地选择、方案设计和技术方法等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或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完全相符。

2.实习实训前,实习实训指导教材或指导书、实训教案、教学参考资料等教 2 学文件完善,实习实训工具、器材等准备充分,学生实习(训)分组合理,审批程序健全,安全预案可行。

3.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的知识与经验预习或准备充分全面,举行扎实深刻的专题教学讲座,召开实习动员会,学生基本明白实习实训的目的、内容、方案、要求和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

4.实习指导教师对重点内容的讲解熟练透彻,关键技术的示范规范正确,技术指导得力,启发引导有效,答疑解难,深度点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5.学生实习实训的兴趣浓厚,勤于训练,善于观察,主动探究,能够及时发现各种现象和问题,分析解决种种专业技术问题,较好的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印证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6.严格学生管理,关心学生生活。学生纪律良好,未发生严重违纪或重大安全问题,实习实训过程安全有序。

7.实习实训记录和报告的质量高,实习(训)报告全批全改,实习(训)成绩良好。

8.完成实习实训总结材料,实习(训)总结会议及时有效。9.实习实训的文档材料齐全,整理规范,存档及时。

第三章 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第六条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及质量标准

1.开展学生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岗位实践活动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尽快增强其适应社会的心理素养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实践活动需兼顾素质拓展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统一,坚持社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原则。

2.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一个月。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期活动计划,具体安排实践岗位、对口专业、学生数及时间时段等,负责实践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院系推荐实践学生名单,做好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员教育、文档存档等工作;学生实践部门负责实践活动具体实施、学生管理及评价考核工作。

3.学生实践部门要指派专人负责实践活动管理,悉心指导教师学生实践活动;要具体制定实践活动计划,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要求及考核标准;要做好学生实践活动中的安全保密工作。

4.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符,突出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职业性。5.教务处负责,院系密切配合,检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监控质量效果。6.要求学生端正实践态度,虚心学习,勤于实践锻炼,提升能力;要服从管 理,遵守工作规则,确保无明显工作失误和安全事故。

7.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总结,实践部门根据学生表现和实践效果,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实践成绩,在《学生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上填写鉴定评语。

8.院系收集整理学生实践活动材料,并做好统计、存档工作。第七条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及质量标准

1.开展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及早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在暑假组织,要求全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2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0天。

2.实践内容基本符合学生专业成长要求,内容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践、工艺设计、义务支教、政策宣讲、法律援助、野外写生等。采取集中或分散、组团或个体等形式进行,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3.学校统一部署,院系具体实施。院系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提供活动选题,安排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严格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践活动安全进行。

4.院(系)要安排关于社会实践(调查)的专题知识讲座,让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的基本程序和科学方法,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备的基本生活常识和安全知识,确保学生安全。

5.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实行“导师制”管理。实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题、调研方法等方面的集中指导,以现场指导或以通讯、网络等手段进行远程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设计)。

6.各院系至少建立2个示范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带队、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适合各院系专业特点和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假期的科研活动。

8.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向所在院系提交1篇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组队合作实践的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报告或论文),要求报告(论文)格式规范、质量较高、字数为3000字左右;开展企业实践的学生(组)完成1项科技制作 4 或工艺流程改进性设计,提交1份完整的文本、图表或模型成果等;美术专业学生可提供5幅以上的写生或创作作品。

9.组织实践成果评审,推荐优秀作品、优秀论文(设计)等实践成果发表与评奖。

10.撰写工作总结,召开专题会议,做好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收集、整理实践活动材料,做好文档归档工作。

第四章 师范专业教育实习

第八条 教育实习规范

1.采取组团顶岗实习、校内模拟实习、自主实习等多种有效方式,并逐年增大顶岗实习的学生比例。

2.实习时间为16周,分为实习准备4周、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实习10周、实习总结2周。

3.实习内容: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

4.在第五学期末考试前,扎实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包括:

(1)教务处发布教育实习指导意见,确定实习总体方案,全面部署实习工作。

(2)院系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习计划,召开实习动员会,具体安排实习工作;学生分组,确定实习方式和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签订实习协议和安全责任书等。

(3)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教案、组织试讲。实习教案不少于5课时/生,试讲不少于2课时/生,每课试讲2次以上并达到教学质量标准要求。

(4)做好实习期间的交通、食宿、安全等方面的准备工作。5.教育实习的施行(第六学期1-10周)。

(1)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实习包括见习(1周)、顶岗实习(8周)、总结(1周)三个环节。

(2)进校第1周,实习学校指配指导教师,安排实习班级及教学时间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备课,修改完善教案,组织试讲并达到一定水平,参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见习。

(3)第2-9周,按计划进行实习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实习,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不少于5课时(不包括重复课),班主任工作实习不少于4周,组织学生班会和主题活动不少于3次。(4)及时收集实习中的典型案例、活动片段等素材,深入分析思考各种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撰写实习工作日记、心得文章不少于10篇,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

(5)第10周进行实习工作小结,评定实习成绩,进行学生实习鉴定,填写《教育实习登记表》。

(6)办理实习学校离校手续,安全返校。

(7)学校统一安排,院系配合,指派相关人员巡回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各院系和学生实习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妥善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育实习总结(11-12周)

(1)院系终评学生实习成绩,组织学生实习鉴定,撰写学生教育实习总结和院系教育实习工作总结。收集整理学生实习文档材料并存档。

(2)召开院系教育实习总结与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扩大教育实习成果。(3)教务处形成学校教育实习工作总结。第九条 教育实习质量标准

1.教育实习的安排部署科学,组织机构及制度健全,计划合理,环节紧凑,组织得力,工作准备充分。

2.纪律严明,职责明确,管理严格,建立了安全预警预案机制,保障措施到位。

3.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扎实,学生教案编写与试讲达到数量,符合质量要求。4.实习指导教师及辅导员态度端正,认真负责,指导得法,效果显著。5.学生实习态度端正,扎实认真,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实习训练了知识运用的能力,掌握了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达到了教育实习的目标。

6.实习环节完善,工作有序,完成实习任务,效果良好。无重大工作问题和安全事故发生。

7.实习工作总结及时,肯定成绩客观,查找问题准确,提出的改进方案可行。8.文档收集整理全面,归档及时。

第十条

教学实习及班主任实习的质量标准。1.教学实习

(1)教学态度端正,备课认真,正确领会和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处理得当,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得当。教案格式规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围绕教学目标,恰当运用教学原则、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讲授知识简单明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发展学生智力。

6(3)教学组织严密,环节安排合理,语言规范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演示操作熟练规范,板书工整,布局合理,教态自然大方。

(4)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能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5)积极参加教学评议活动,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和评价教学工作,诚恳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虚心听取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2.班主任工作实习

(1)工作态度端正,能根据学校及班级工作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班级或团(队)工作计划。

(2)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能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作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注意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家访工作。

(3)认真组织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教育意义;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文体活动,班级工作生动、活泼。

(4)以身作责,为人师表,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5)虚心接受原班主任的指导,主动开展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第五章 高职专业顶岗实习

第十一条 高职专业顶岗实习规范

1.高职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校外生产顶岗实习形式,在第5、6学期进行,时间不少于8个月。

2.按照费效兼顾原则,合理选择实习地点和场所,一般优先选择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相对稳定,符合专业特点及教学的条件要求。个别专业因专业特点、个别学生因特殊原因,须经院系和教务处审批同意后,可由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

3.生产顶岗实习的内容、程序流程及时间时段等,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实习的规定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和增删,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至少提前一个月报告,由学校审批。

4.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实习的要求,确定实习计划,编制实习指导书,明确规定实习目标、内容、程序及要求等内容。

(2)提前将实习(训)指导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习前进行预习;召开实习动员会,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实训目的、内容、要求及安全事项。(3)安排学生编队分组名单。准备实习必需品,领取《学生顶岗实习登记表》。

(4)对实习设施和场地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实训场所环境安全和实训场所的整洁;制定实习安全预案,签订相关协议和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分工和责任,确保实习安全有序。

(5)以书面形式,提请教务处、分管校长和校长审批,备案相关材料。5.顶岗实习的施行

(1)实习第一周,实习单位指派学生实习负责人和实习指导教师,召开专题会议,具体安排顶岗实习计划,讲解实习实训的目标、内容、方案及要求,分配学生实习岗位(或工种),介绍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工艺要求、工量具使用方法等内容。必须进行安全教育。

(2)实习单位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和流程,逐项实施实习工作任务。(3)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重视讲解示范,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4)指导教师应热情鼓励和支持学生思考和发现实际操作中值得探索或改进的技术问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实习单位要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对违纪的学生提出批评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实习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要求学生做好规范、完整的实习记录,撰写实习日记。

(7)实习期间,学校安排相关人员巡回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各院系和学生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妥善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8)实习最后一周,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纪律表现,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协助实习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登记表》上填写实习鉴定。

有下列情况者,实习实训成绩做另行规定:

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或重大安全问题,实习(训)成绩以零分记;

学生实习(训)时间不足应实训时间2/3的,实习(训)成绩为不及格。(9)实习结束后,学生办理与实习单位的离开手续,按时安全返校。6.实习工作总结

(1)院系终评学生实习成绩,撰写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收集整理学生实习文档材料并存档。

(2)召开院系实习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扩大实习成果。(3)教务处形成学校实习工作总结。

第十二条 顶岗实习质量标准

1.实习安排部署科学,组织机构及制度健全,计划合理,组织得力,工作准备充分。

2.实习单位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无学生重大工作问题和安全事故发生。

3.实习单位能够履行协议,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指导教师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细心指导学生,全面完成实习工作任务。

4.学生实习态度端正,工作扎实认真。通过实习进一步树立了职业观念,增强了职业热情,基本掌握了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达到实习目标。

5.院系实习工作总结扎实,肯定成绩客观,查找问题准确,提出的改进方案可行。

6.文档收集整理全面,归档及时。第十三条 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1.实习工作态度端正,能够按照实习计划和指导教师(人员)的安排,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2.吃苦耐劳,勤于训练,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及操作规范,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实习项目中的职业能力。

3.实习中操作严谨细致,工作认真负责;遇到疑难能及时请教指导人员。

4.虚心学习、服从指导、尊重领导和老师,团结同伴、合作协调,有团队意识。

5.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报告指导教师、征得支持后开展研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6.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7.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专业实习成绩视为不及格:(1)缺勤时间达实习期间应出勤时间1/3及以上者;(2)实习期间有违纪违规行为而受纪律、法规处分者;(3)不能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效果未达基本要求者。8.学生考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标准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认真执行。

专业及课程建设 篇10

1 高职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的社会与行业需求

1.1 社会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畜牧业在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转化粮食、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民族饮食结构、稳定物价、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引进饲料生产设备和技术, 畜牧业生产、加工、管理和生产模式在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兽医卫生防疫、兽药残留和饲料安全监控等方面从法规制定到执法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 这给兽医临床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和要求。

从人类“非典”到猪的蓝耳病、从欧洲疯牛病到亚洲禽流感、从韩国牛肉风波到三鹿奶粉事件、从各级畜牧局改成畜牧兽医局到首席兽医官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的很多大事件都与动物养殖、卫生保健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和A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以来, 国家加大了动物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的力度, 对兽医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动物疾病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 必须提高动物医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1.2 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 我国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 质量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养殖小区发展加快, 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体系薄弱、饲料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牧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安全、质量、科技、规模、生态和效益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畜牧业发展进入质、量并重阶段。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兽医临床工作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在诊疗方式上, 由从偏重门诊到门诊与往诊相结合;在诊疗动物种类上, 由偏重牛马等大动物到牛猪犬禽大中小动物并重;在动物疾病种类上, 由主要面向普通病到普通病与群发病并重;在对疾病的处理方式上, 由偏重诊治到诊治与防控相结合;在就业岗位类型上, 由以动物诊所疾病诊疗岗位为主到门诊岗位和公司技术服务与养殖场疾病防治指导岗位相结合。这一系列行业的发展变化使带有明显学科特征的高职高专动物医疗课程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因此, 改革现有的高职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高职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学科型课程体系很大程度受本科教育的影响, 按照学科分类习惯, 以理论学习为主线, 将高职动物医疗专业课程区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主要由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组成。这种课程体系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 各门课程的内容选自相应的科学领域, 按照学科的独立性加以组织, 并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逻辑性设计课程的先后顺序。学科课程的优势是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动物医学基础知识, 系统地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但是各门课程之间, 尤其是各实践教学组成部分之间整体性较差, 课程体系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应用技术教学不利, 毕业生有明显的后熟期。这种课程体系比较适合学制和校内学习时间较长的传统教学, 但却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

综合型课程体系是一种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关系比较密切、相互配合的学科加以综合, 组成综合性课程。例如, 将动物解剖与动物组织胚胎融合为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 将动物病理和动物药理等融合为兽医基础等, 在进行课程各项基本建设和实施教学时不只考虑单个学科的逻辑结构和排列顺序, 而是全面考虑两门以上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使传统意义上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结合成一个相对较大的整体。其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来说, 获得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对教师来说, 能从跨学科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和传授知识, 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这类课程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学科体系的影响, 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活动型课程体系是以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以学生通过直接经验, 掌握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主, 课程依据认知的心理顺序安排, 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检查与督促者。高职动物医疗专业活动型课程通常由原来隶属于学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发展而成, 主要有动物解剖技术、动物微生物识别与检验技术等课程。活动型课程的优势主要在于实践性和自主性,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 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活动型课程体系虽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但从各地动物医疗专业的教学改革实际情况来看,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科课程的基本框架, 并且与理论教学和工作过程尚有一定的距离。

3 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院校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千差万别, 各具特色, 但分析起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1 没能彻底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

我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从普通教育转化而来, 学科体系的影响根深蒂固。动物医疗专业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概念层面, 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中经常使用而能力本位课程中不存在的概念。在很多专业培养计划中, 课程设计还是按照这个基本逻辑进行的, 课程还是划分为公共课、基础课、技术课和技术训练课四大块, 并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的转换。一些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弄清学科体系和能力教育体系的区别。

3.2 没能真正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当前, 各高职院校动物医疗专业课程设置, 似乎是以能力本位设置课程, 特别是实践课程的相对独立化,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课程体系建设与社会需求及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 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的现象, 没能真正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岗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需要, 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融为一体, 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符合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 没能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是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扩招速度快于质量提高的社会背景下,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出现这种现象的现实原因一是学生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三是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工作需要与管理者及实践者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四是机械地照搬国外套路, 简单地在各类专业套用一个新理论使得人们的思想认识比较混乱。

3.3 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具有浓重学科色彩的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课程, 即所谓“内外产传寄”五大临床课, 在课程体系中仍然处于宝塔尖上的位置。具有学科倾向的临床课程, 在动物医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 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其原因主要是它在医学相关领域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在医疗类专业 (尤其是人类医疗) 教育体系中反映了课程与临床实际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 人医与兽医工作对象种类数量的不同、本科与高职的不同、普教与职教的不同、门诊与往诊及技术指导的不同、传统兽医与现代动物医疗工作者工作内涵的不同都长期地被动物医疗专业课程体系所忽略。

上一篇:电脱盐污水下一篇:信号放大处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