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开放十篇

2024-09-13

经济转型开放 篇1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概念,外贸企业,机遇挑战,发展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对于特定的经济体而言,其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属于“开放型”或“封闭型”,主要差异在于外部经济联系、交换及影响的密切程度。 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程度较深入,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自身经济体制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较高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和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二)开放型经济特点

1.强调开放式创新。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来看,有两个词始终伴随着它———开放和创新。开放和创新都是比较宽泛的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开放和创新这两大因素正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开放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又对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开放型经济的创新主要强调了制度模式创新和生产要素创新两个方面。

2.强调市场主体性地位。十八大报告的核心是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而开放型经济恰恰强调的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可见开放型经济的鲜明特点就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表现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减少对经济行为的行政干预,包括要谨慎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经济运行创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等。

3.强调“走出去”战略。强调“走出去” 战略,达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平衡。 如果说过去的开放型经济主要侧重于招商引资的话,那么今后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则更加强调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承揽承包境外工程作业、转让技术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等,旨在使中国经济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二、外贸企业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开放型经济强调市场主体性地位, 为外贸企业创造了公平发展的良机。十八大报告的核心是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而开放型经济恰恰强调的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可见开放型经济的鲜明特点就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表现在: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减少对经济行为的行政干预,包括要谨慎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经济运行创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等。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来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的方式并不能真正促使我国外贸企业的自我健康发展,相反还会出现产品滞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国与欧盟发生的光伏产业贸易摩擦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因此,强调市场的主体地位,其实是为外贸企业创造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大好机遇。

2.开放型经济强调“走出去”,为拓展新兴市场贸易空间扫清了障碍。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同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但是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并成持续增长的态势。例如,2010年,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值高达2927.8亿美元,而中日的双边贸易总值为2977.7美元,发展迅猛的态势可见一斑。从总体上来看,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比重仍然不高,发生的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所以外贸企业在新兴市场贸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复苏,我国与其之间的贸易往来必将日益频繁,外贸企业应该重视和把握新兴市场贸易这一新机遇。

3.开放型经济强调自主和创新,有利于发挥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的优势。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重视发展新兴产业,使我国加快了工业化进程,逐步完善了工业体系,提高了加工制造和产品配套能力,这也成为了外贸企业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基础。外贸出口企业大多以生产中低档的商品为主,需求弹性较小, 所以受危机冲击的力度也较小,再加上产品的性价比高,在这特殊的发展时期, 国外的消费者在面对高档次的产品时, 更会关注于中国的中低档商品,使外贸企业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欧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爆发后,部分的外国公司为了缓解经营困难,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国际合作意愿,带动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产品出口。中国的外贸企业正在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为全球的经济复苏做出贡献,这也成为了企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良好机遇。

(二)存在的挑战

1.品牌意识仍然较差,在开放型经济下缺乏国际话语权。很多出口商品是在中国加工组装以满足国外订单,出口商品自主品牌少,使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虽然我国出口额巨大,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一直较低,与巨大的对外贸易额形成鲜明的反差。由于长期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知名的“品牌”几乎没有,大部分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 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更难以适应个性化、品牌化、流行化和多样化的国际市场需要。

2.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在开放型经济下缺乏持续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的传统优势行业,如服装加工业,其生产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此类产品国际价格较低,获利微薄。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外贸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不少外贸企业缺乏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外贸生产企业如服装、玩具等,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市场的总体趋势是供过于求。由于绝大多数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商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跌,外贸企业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损失的利润,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出口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企业盲目扩张业务规模,又转而导致外贸企业重规模轻质量的业务发展模式。

3.生产力要素普遍缺乏,在开放型经济下缺乏内生性动力。一是发展中普遍缺乏资本的注入。我国外贸企业的构成里,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瓶颈。金融机构多热衷于对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对中小企业则设置种种限制和行为约束,提高融资门槛,从而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歧视。即使能够获得融资,中小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也高于大企业。二是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人才流失严重。懂外语、懂业务和懂技术的“三合一”人才在外贸企业奇缺,靠个别骨干支撑业务的局面,在多数企业普遍存在。 由于外贸企业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松懈, 当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高薪聘请时, 这些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大量流失,还往往带走客户和市场,使得公司蒙受重大损失。三是技术研发力度不够。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办法普遍还是依靠人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而缺乏对技术的重视。事实上,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依赖于技术,提升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许是外贸企业的必由之路。

三、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的转型路径

(一)市场方向转型,由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我国企业出口的两大传统市场———美国和欧洲,正深陷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导致我国对这两大市场的出口额大幅下降。同时,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市场打击的对象。因此,外贸企业应果断调整,抓住时机,积极开拓新市场。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需求旺盛,消费者购买力不断增强, 应成为我国企业大力开发的主要市场。 但是,新兴市场的成熟度不高、法制尚不健全、信用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应警惕的方面。另外,相对于出口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市场需求已趋于成熟,外贸企业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扩大出口转内销。

(二)产业链延伸转型,通过双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是向前延伸产业链,加强产品供应管理来提升竞争力。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必须摆脱“制造工厂”的帽子, 要从制造环节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主动加入产品设计与研发等前端环节中。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改进生产工艺,从根本上降低产品成本和原材料消耗,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降低对贴牌加工和零件加工的依赖性。

其次是向后延伸产业链,最大程度开发产品自身价值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手段,独立开发新的产品客户和原材料供应商,增强对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的话语权,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价格主动,改变充当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廉价加工厂”的现状。

(三)产品标准转型,全力争取国际标准的制定权

经济转型开放 篇2

一、坚持开放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1. 坚持开放发展是党的开放路线和政策延续和丰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断, 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征程。自此, 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的对外贸易都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轨道, 尤其是2001年, 中国作为第143个成员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一度以2位数的增长速度攀升,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09年, 中国成为了第一大贸易国, 2010年, 中国又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 我国又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大国。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还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可以说, 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然高度重视对外开放, 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逐步形成了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开放的发展理念, 而且开放发展的内容更丰富、开放发展的层次更高端、开放发展的措施更新颖, 坚持开放发展是我们党的开放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延续和丰富。

2. 坚持开放发展是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世界经济萧条, 全球经济进入疲软期。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 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纷纷登台。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发达国家更是采用各种手段阻止“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TPP和TIPP两个协议就像两坎栅栏欲将中国隔离在合作组织之外, 而日本政府却不顾各方代表的极力反对, 不顾本国发展成本的约束, 为了博得美国青睐, 执意加入TPP。欧盟等国也是从各个方面出台政策来制约我国产品的出口, 新兴经济体为了本国经济的稳定与复苏, 也是调整自身政策应对各国竞争。同时, 全球各经济体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经济步入经济新常态, 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恶化, 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显得越来越紧迫。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经济动力转换升级亟需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亟需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在更广的领域内, 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3. 坚持开放发展是带动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 彼此是互为关系相辅相成的。坚持开放发展是引领我国对外开放向深层次领域的新理念。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带动创新发展、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推动绿色发展, 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促进共享发展, 确保改革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因此说, 开放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动力源和试验场。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 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的对外开放将更加全面, 迈向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步伐也更加稳健。同时, 坚持开放发展也会给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新一轮的动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活力。

二、坚持开放发展促进对外开放转型升级路径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对外开放政策和战略、创新对外开放政策和战略。为此, 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坚持开放发展从六个方面做出了谋划和部署, 其核心目标就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 促进对外开放转型升级。

1.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促进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 实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共同富裕, 在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上, 推行有点到线、有线到面的开放布局, 政策上向沿海城市开放倾斜, 而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却相对迟缓。因此, 我们要补齐“区域短板”, 着总关注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 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的步伐, 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各有侧重的开放地域布局。

同样, 在对外贸易结构上, 我们一度倡导“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在外贸方面, 更多的偏重“出口”, 而进口则没有得到同水平的发展, 导致进出口失衡、经常项目逆差。因此, 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促使进出口平衡。促使对外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使中国从由外贸大国逐步向贸易强国转变。

2. 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促进对外开放体制的转型升级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对外开放体制, 但是在对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现有的对外开放体制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1) 要完善对外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迅速发展, 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机制需要得到创新和发展, 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应进一步健全。同时, 也要全面实施相应的贸易协作机制, 提高传统贸易模式的经济效率。

(2) 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在新的国际投资规则背景下, 我们将在天津、上海、广东和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试验的基础上, 更大范围的推广这一制度直至在全国实行, 从而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来我国投资。

(3) 要进一步创新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当今, 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对外投资大国, 过去十年,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5, 600亿余美元, 投资足迹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 金融、能源、钢铁和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交易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要尽快完善境外投资管理, 健全金融、保险、法律、领事等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同时, 也要不断地促进服务业、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3.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转型升级

全球经济治理正处在深刻变革期、调整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机遇, 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更加公平、更加合理, 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合作共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是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一项具体而有力的措施。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在为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增添了新的力量的同时, 我国的举起也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过度“关注”。“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不恰当的言论都纷纷指向中国。甚至, 有些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政策来约束和限制我国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未来我们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妙笔佳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 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 实现合作经济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同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 我国要与世界其他各国共享更多的利益, 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关于全球安全、全球公共卫生、气候稳定、跨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跨国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 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到生产成本的分担、利益的分配问题, 在短期内却很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我们积极承担起相关的国际责任。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 中国为全球做出了表率, 为推动世界各国牵手并进、凝心聚力、达成共识, 我们做出了努力。未来, 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共商共建共享, 做好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安全, 为人类事业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5-11-04 (2) .

[2]卓尚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里程碑[N].金融时报, 2016-01-18.

[3]赖满瑢.“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战略对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33) .

龙永图以金融开放促经济转型 篇3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首先需要市场观念的变革,需要政府政策目标优先秩序的调整。”龙永图指出,这就需用我们把过去经济发展当中更多地关注量的增长,转变到更多地关注质量的增长,“所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第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把更多的关注数量转移到关注经济的质量”。

他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第二点是政府在优先秩序的调整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过去更多地关注税收财富的增长,现在要转变到更加关注民生,更多地关注老百姓的实惠。当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些基本面的改变,有很多基本的东西是不能变的……这个基本面就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是由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这三个主要的力量推动的,这样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不能变”,在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要忘记基本面,不要忘记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20至30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对于今后二十年、三十年,中国经济依然可以在这三个动力的基础上保持8%以上的作为,那么我们可以对任何困难都表示一种能够克服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金融开放发展之策

“201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所以我想借此机会讲一下金融的开放问题。我认为我们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可能会对整个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龙永图说,在1998至1999年和美国、欧盟的入世谈判当中,最难的就是金融业的开放,因为当时处在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国内的金融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中央决断在开放资本市场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开拓整个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方面坚决说“不”,因而中国入世谈判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金融开放这样一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当时我们确实处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但是正是在这样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推动之下,中央下定决心加强对于国有银行和国有金融业的支持。所以从1998年到2002年,中央连续三次注资中国银行业,大概注资了3万亿人民币以上,而且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样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和保险业逐步地走出了困境”。

“到了现在,应该说我们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的银行总资产已经排列到全世界第三位,我们的银行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盈利的银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我们中国整个金融业对内对外的开放提到日程上来……我们怎么样能够加强我们银行业、金融业的对外、对内开放,进一步通过结构的调整,来解决我们金融开放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龙永图指出,我们现在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还是高度垄断的,但经过了国家十年的大力扶持,已经有能力、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来继续对内、对外开放了,“继续对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开放,我认为是完全具备条件的。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结构,加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对内开放”。

“大家知道,美国差不多有八千多家银行,它的前十名银行只不过占整个金融资产的30%。这八千多家银行主要是为美国各个州、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从结构上来讲,我们中国两百多家银行,私家银行占了7%以上的金融资产,这样的现象肯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来解决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问题”,龙永图说。

以金融的开放促进经济的转型

当然,我们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结构调整,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银行业应该怎样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服务?“我们大的银行从结构上就没有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服务的机制,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够打造一些新的银行来满足中小、微型企业的要求,而解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是涉及到我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整个社会稳定环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决定我们整个经济转型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现在要把支持中小型、微型企业当成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龙永图说。

“温家宝总理在温州考察的时候,认为支持中小企业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问题。中央从来没有对支持中小企业提得那么高。既然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那么我们的银行业、保险业就应该为这个大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服务。所以,怎么样加快银行业结构的改组,加快它的改革、开放步伐,比别的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再打造几个像民生银行这样大的民营银行,我想对改善整个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都会是非常大的进展——当然,我们的国有银行也要改善他们的机制,来适应这一新的要求”,龙永图指出:“我们的银行业、保险业如果能进一步进行改革,进一步进行对内、对外开放,就能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至于我们的老百姓都跑到股市、跑到房市上,从而也减轻了整个股市、房市的压力”。

龙永图指出,过去我国更多地重视了吸引外资,现在则需要加快对海外的投资。在海外进行资本的运作,购买大量的像石油、铁矿石这样的战略性物资,支持企业“走出去”,都需要中国金融业作出重大的贡献。总之,金融业现在的对内、对外开放,包括它的改革、结构调整,都是要进一步服务于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金融需求;进一步增加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广大老百姓的投资需求,“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的金融业能够坚持这样一个方向,坚持我们在十年前就开始的这样一个进程,那么我们的金融业不仅会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会对所有行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从而使我们国家能够朝着一个平稳、健康、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摄影/SMEIF记者 池艳秋)

图说:龙永图在CIHAF2011中国地产金融(国际)论坛上陈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篇4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

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开放 篇5

1 传统运输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的比较

1.1 概念界定

传统运输企业, 是指利用其专业性物流资源如运输工具为企业完成原材料和产品 (产成品) 的运输、装卸搬运等环节服务的企业。从物流的功能属性来看, 传统的运输企业的功能比较单一, 以铁路、公路运输方式为主, 运输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重较大;服务品种也比较单一, 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 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服务方式也比较粗放, 服务和质量意识较差, 缺乏以顾客为导向的精细化服务内容;传统运输企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企业的管理手段以经验为主,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促进和推动了运输方式的变革, 新型运输形态的大量出现, 对传统运输方式形成了有力挑战, 传统的运输企业已不得不进行经营结构的调整, 否则将难以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

传统运输企业的优势在于服务地域广、垄断性强;服务对象广泛;具有公益性。运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在道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 这些投入为运输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物流企业, 是指能够提供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服务, 并能将这些物流功能集成于一体, 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 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其宗旨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能实现企业的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集成物流的多项功能, 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从运输功能上看, 集成了多种运输方式, 实现了多式联运, 提高了运输的效率;从服务理念上看, 树立起以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服务更加精细化, 服务流程更加标准化, 关注运输流程的管理, 注重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的应用。

1.2 传统物流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的区别

从总体上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传统运输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营实力和经营规模。从客观来看, 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满足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但与现代物流企业相比差距比较大, 传统运输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有:

(1)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传统运输企业以“我”为中心, 缺乏服务意识, 主要体现在服务规范性和时效性等方面不足。现代物流企业是建立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 因此, 无论是从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质量方面, 传统的运输企业都无法与现代物流企业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相比[3]。

(2) 传统运输企业管理重心在于任务导向, 不太关注服务的质量和过程。而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重心在于顾客体验, 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定制服务流程, 真正做到个性化服务, 并在服务的规范性方面做到统一, 即无论需求如何不同, 最终顾客得到的服务的质量标准是一致的。

(3) 传统运输企业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没有建立信息网络。道路运输成本占较大比重。而现代物流企业则是运用先进的运输和装卸工具、采用高效的运输方式, 大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得以充分的应用, 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 运输线路得以优化和运输成本大大的降低。

(4) 传统运输企业的市场定位只是依靠计划指令来安排运输和提供服务, 运作模式僵化。而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再是以完成运输计划为主, 企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 提供增值服务, 运作模式灵活, 以赢得顾客的满意来赢得市场。

(5) 传统运输企业不注重人力成本的投入。现代物流企业以人为本, 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 强调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重视人才引进和员工的在职教育, 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其具体表现见表1。

2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模式及适用对象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正处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大环境下, 国家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现代物流是在整合传统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通过物流资源集成, 将社会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物流企业。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开放合作与创新是必要的路径。其中最典型的转型研究对象即为传统运输企业, 如前所述, 传统运输企业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 如何转型, 首先要对转型的模式进行探讨,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如机制、要素等, 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 深入探索转型的路径及模式。

2.1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模式分析

目前,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传统运输企业的转型及其模式研究进行专门研究。布卢门塔尔[4]研究了企业转型的具体内容及转型的模式分类, 转型模式分为运营改进、企业自我革新和战略转型三种。运营改进是指通过流程再造, 达到降低成本、简化流程的目标;自我革新是指建立学习型组织, 不间断改进, 创造能适应变化的组织;战略转型是指拓展新竞争能力,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李烨和李传昭[5]研究了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企业转型的主流模式, 把企业转型的模式分为为:重组式、再造式、革新式和再生式,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传统物流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分的, 突出技术、员工行为、认知及企业全面认知的改变, 这些变化会促使企业去改善经营和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熊青和贺美兰[6]在分析了日本大和运输株式会社和广州宝供物流公司的案例后总结出传统运输企业转型的四种类型:进化型、转基因型、嫁接型和再生型。

张涛[7]从企业实践中提出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基本模式:单一运输环节上向上下游延伸模式、集策略成战略模式、整合重组模式、服务增值模式。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途径有很多, 如有一些企业首先在经营观念在进行转变, 然后改变其落后的经营格局;有的企业从战略的层面进行目标定位, 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有物流服务目标, 不断地改进物流服务质量而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中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在原有单一的运输业务基础上向上游和下游进行拓展, 增加物流增值服务内容。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按照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对企业的物流流程进行流程再造, 成功转型成为新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总而言之, 物流模式落后以及物流资源集成度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是传统运输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 本文总结出四种转换模式:渐进改进、开放合作、合资共建和第四方物流。

2.1.1 模式一:渐进改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的不断壮大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企业在壮大过程中离不开转型。渐进改进模式是企业转型最常用的模式。

一般而言, 需要进行渐进改进的运输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资源优势。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实现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全面改造, 技术相对落后, 也缺少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由于缺乏大量的资金支持, 所以只能逐渐改进, 逐渐转变观念, 应用新技术,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员工素质等, 慢慢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传统运输企业逐渐改进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 确定转型目标, 分阶段, 按步骤进行; (2) 转型的前提是企业的生存要稳定; (3) 在稳定的基础上, 寻求新的利润点, 再逐渐转型, 最终实现完全转型。逐渐改进的运作模式如图1。

2.1.2 模式二:开放合作

开放合作, 它是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一种新型模式。通过开放合作, 如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联盟的企业可以对其专属资产进行优化配置, 获得全新的一种物流组织形式, 服务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得以创新, 同时构筑供应链系统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传统的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向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延伸来形成合作实体, 开放合作的关系十分广泛, 甚至还可能包括竞争对手。这种做法是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跨越发展的最快途径。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是全方面的合作, 但更多时候合作是基于某一特定的目的、在某一特定方面所进行的合作。

目前我国的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在形成合作联盟时, 企业必须依靠自身不同的资源优势或核心能力来组建物流联盟。与传统运输企业单一的物流服务目标不同, 通过开放合作构建的新型物流组织, 其组织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不再是仅仅提供单一的物流运输功能, 而是为客户设计整套的物流解决方案, 把客户的利益与自己的综合物流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间通过开放合作组建物流联盟, 是实现我国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跨越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要充分利用传统运输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 对企业的物流资源进行集成, 注意发挥各个物流企业的特长, 资源互补, 优胜劣汰, 运用战略联盟模式, 对供应链进行优化, 并向上下游延伸, 拓展服务能力, 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 完成转型。其运行模式如图2

2.1.3 模式三:合资共建

传统运输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优势, 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 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传统运输企业一般都与大型实业企业建立着良好的合作, 双方的资源互补性、良好合作的基础及传统运输企业所具备的实力、优势、信誉, 待条件成熟后, 建立更加稳固的、以资产为纽带的、具有整合功能的、以大型实业企业为主体客户的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商, 建立产权清晰、结构合理、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物流服务商。合资公司具体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人事安排、组织构架、管理制度、利益分配等需要进一步协商确定。

以资产为纽带, 传统运输企业与大型实业企业通过各自拥有的优质资产、资源 (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或资金作价入股, 建立产权清晰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公司, 统一对仓储、运输及其它物流业务进行管理和运作, 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可以减少中间环节, 减少管理协调的复杂性与难度, 提高物流效率和响应速度, 还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的运作, 有利于更好的协调各方的利益。大型实业企业可集中精力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提高其主业核心竞争力。以资产为纽带的合资物流公司的模式如图所示。

2.1.4 模式四:第四方物流

传统的运输企业通常意义被认为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或向第三方物流进行发展, 但服务的功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输服务, 因此, 越来越多的运输企业开始整合更多的物流活动,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 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咨询服务及解决方案, 有的企业不仅提供基本的整合的物流活动, 还进军物流金融领域, 提供更高层次的增值业务,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全面参与整个供应链的服务及规划, 进一步打造成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一是集中所有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以满足客户复杂和多样化的需要, 进而有效而全方位地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运输企业转型要求第四方物流提供商不仅要炼好内功, 而且要全面的整合物流资源, 如集成管理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地设计出客户价值最大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这也是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价值所在。第四方物流的特点之二是不仅能为客户带来利益, 还能够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因为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要整合围绕供应链的所有企业资源, 实现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增值, 即为供应链提供服务的企业, 如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叫中心、电信增殖服务商以及客户等等, 整合的过程即是供应链价值增值的过程。

总而言之, 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通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来解决企业当今所面临的广泛而又复杂的问题或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既能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 同时通过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 又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其运作模式如下图。

2.2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其适应对象

2.2.1 模式一的SWOT分析及适用对象

通过以上分析, 这些传统运输企业转型缺乏资源优势, 如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 因此在考虑这类企业转型时, 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 首先保证企业生存与稳定发展, 渐进性地实施改革步伐, 从而实施转型, 这类企业多以中小型传统运输企业为主。

2.2.2 模式二的SWOT分析及适用对象

采用此模式的企业实现转型的共同点也是中小型运输企业, 但这类企业相比模式一的企业, 有一定范围的竞争优势,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渐进式的改革会错失机遇, 通过实施开放合作战略, 强强联合, 相互补充, 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 基于我国目前运输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的情形下, 这种模式具有普遍应用价值。

2.2.3 模式三的SWOT分析及适用对象

实施该种模式企业共同特点是这些都是大中型传统物流企业, 其业务范围广、资金雄厚、信誉良好、社会认知度高、有大量固定的客户。为了留住这些大型的客户, 常常与这些固定的客户合资共建产权清晰、结构合理、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能够保证客户流量, 而且也可了却合作商物流上的后顾之忧。

2.2.4 模式四的SWOT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 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 一般是该行业的领袖级别的大型物流企业, 它提供的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 可以发挥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 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第四方物流发展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但实现的路径是艰难的。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 通过物流资源集成, 实现物流信息充分共享及社会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 我国现代物流产业要实现跨越性发展, 第四方物流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第四方物流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和提升的助力器。

3 结语

基于本文提出的四种模式, 不能说哪一种最好, 企业应根据自己资源状况来选择。关于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研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但其研究还是不够深入。本文以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转型为研究对象, 对传统运输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出了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四种模式, 通过对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 得出了每种模式的适用对象。虽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未能够对转型中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建立转型的绩效指评价标体系等, 这些方面研究都还不足, 以期能够在未来更进一步探究。

摘要:文中研究以在开放合作的环境下传统运输业如何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传统运输业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传统运输企业的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结出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四种模式, 并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四种模式各自适用的情形。

关键词:传统运输企业,现代物流,转型模式,适用对象

参考文献

[1]GB/T19680—2005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Z].国家标准, 2005.3.

[2]罗开富.从传统运输迈向现代物流[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1, (2) :33-36.

[3]余世平.传统运输企业如何转型现代物流企业[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03) :50-51.

[4]李烨, 李传昭.透析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J].管理现代化, 2004, (3) .

[5]李兰冰, 刘秉镰.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J].物流技术, 2005, (4) :15-18.

[6]熊青, 贺美兰.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07, (4) 78-79.

[7]张涛.传统运输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24.

[8]刘宏亮.浅谈传统物流企业转型中的变革策略[J].现代商业, 2009, (18) :6-7.

[9]索卢生.关于物流的译法一谈“PD”与“Logistics”的不同[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58.

[10]Dov, Yves L&Hamel, Gray.Alliance Advantag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p28.

[11]Teece.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经济转型下的“渡口经济”探析 篇6

传统的渡口经济, 是指以渡口或港口为依托, 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快速发展其经济的一种模式。本文所说的“渡口经济”采用的是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对渡口经济的定义, 其有别于传统的渡口经济。吴晓波认为:“大凡国营资本或权贵资本, 一般不会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而是寻找流通环节中的交易节点, 以政府的名义和行政手段进行管制, 然后以特许经营 (牌照、指标) 的方式加以‘寻租’, 这类节点好比一个‘渡口’, 占据其点, 则可以雁过拔毛, 坐享其利。”凡是符合这种经济格局的都可以将其归为“渡口经济”。

二对“渡口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每一阶段的渡口经济的形成, 都是国营资本、权贵资本、民营资本和政府的博弈结果。而这四种势力也构成了中国商业利益博弈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围绕着不同时代形成的“渡口”领域, 都充斥着这四种势力的身影, 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比较大的几次渡口博弈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围绕着以物价为核心的博弈;20世纪90年代末, 以产权制改革为中心的产权博弈;2000年以来, 政商博弈的焦点主要在金融和资源等两大类产业方面。每一次的博弈, 国营资本凭借其强势地位和政府支持, 在博弈中都占据有利地位, 而权贵资本在国营资本之后大肆获利。例如, 在1993年中国政府在金融整顿运动中, 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种种尝试, 被冠以“金融投机倒把”而被打退。随后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国营资本占据中国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必经的“渡口”, 在其后的很长时间内大获其利。

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渡口”

进入2000年以来, “渡口经济”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金融领域, 二是资源领域。金融领域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牢牢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资源领域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例如在资源领域, NBA转播权属于社会资源方面的渡口;而国有资本对电力、石油、食盐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控制则更为明显。

近年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使得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 (如制造业和零售业) 造成了近乎革命性的打击。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得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民营资本迅速发展。尤为重要的是BAT通过支付再造方式, 以及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 (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 打破了一直固若金汤的金融领域的“渡口经济”, 国有资本对民营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渗入却无力防守。因此,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的“渡口经济”正在形成, 这将是国营资本、权贵资本、民营资本以及政府未来一段时期博弈的聚焦地 (如前一段时间各大银行对余额宝进行“围攻”) 。

四经济转型下围绕新“渡口”而进行的政商博弈新特征

近年来, 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增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 应当看到, 在资源领域, 由于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未被打破, 其市场化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因此国有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控制地位在短期内不会被打破。相比之下, 政府在金融领域改革进行了强有力的推进。首先是, 国家允许银行可以倒闭, 银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 (例如以阿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尝试开办网络虚拟银行以及四大民营银行获批) 。其次, 保险基金、证券和信托业等各项金融领域急剧扩容。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使得金融“渡口”与互联网“渡口”交叉重叠, 情况更为复杂, 增加了政商在新的“渡口”博弈的不确定性。

由于当前的情况较之以往更为复杂, 使得博弈参与方对当前形势都显得有点举足无措, 各方都在试探、摸索中进行博弈, 因此, 新一轮的政商博弈不可避免地会呈现新的特征:

1.新的博弈将会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渡口”, 是由民营资本最早掀起的, 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渡口”已造成革命性的打击。在这一领域, 国营资本一度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以前那种国营资本全面压制民营资本的局面不大可能在互联网“渡口”出现。但是由于政府的支持, 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可能会“和解”, 与金融监管系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由于技术壁垒和政府的市场化改革, 在新一轮的政商博弈中, 权贵资本可能会处于劣势, 而很难有所作为。

2.在博弈中, 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均衡点)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 政府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以及互联网经济在金融领域的渗透, 使得在这一领域控制多年的国营资本难以招架。而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控制与渗透。可以预见国有资本以及政治权力在未来的互联网“渡口”绝不可能甘心处于被动, 它们将不断地通过其自身权力或影响力与民营资本进行交锋和妥协, 以求找到政府、国有资本以及民营资本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3.在新的格局形成前, 博弈参与方将“摩擦”不断。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自己“地盘”内的互联网“产品”采取了谨慎管制的举措 (例如银监会叫停虚拟信用卡, 交通部门对“滴滴”打车进行诸多限制等) 。可以预见, 在未来诸如此类的摩擦还将不断, 并将呈现“常态化”, 在冲突与调整的过程中, 博弈边界将会慢慢呈现, 直到新的格局形成之前, 这种状态将一直持续。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浩荡两千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经济转型开放 篇7

(一)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会计职能变化。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它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 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会计发展史上, 自从有了会计的“算”, 同时便有了会计的“管”, 会计在形成初期就具有以对内管理为目的的重要职能, 但由于早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企业所处的环境比较简单, 加上管理学科还不够发达, 会计的职能单纯表现为核算与监督, 管理职能一直隐藏在核算与监督职能之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引发了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的变革, 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发生了变化, 会计在企业管理领域的职能逐渐受到重视, 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会计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内部管理功能凸显。可以说, 经济越发展, 会计的管理职能越突出, 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催生会计职能转型。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拓展了会计工作领域, 赋予了企业会计工作新的内涵。首先,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强化内部管理, 提升市场竞争力, 需要会计在发挥传统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同时, 主动参与企业内部管理, 从传统的“管账型”向“管理型”转变;其次, 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和内部管理当局对信息的差异化需求, 客观上要求会计部门将企业经济数据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有效会计信息, 向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的同时, 也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和业绩考评所需的内部管理信息。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变是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三) 经济全球化助推会计职能转型。

经济全球化使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而调整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有着不解之缘, 可以借助会计信息使经营管理活动科学化并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经济全球化突破传统会计观念, 迫切需要重新构建核算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会计体系, 强化会计内部管理功能, 转变会计工作重心, 加快会计人员从擅长数字运算的管家角色向擅长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角色转变, 创造性地把数据变成管理信息,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经济全球化对企业会计的冲击, 推动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变。

(四) 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职能转型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会计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 很多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和网络完成, 极大地减轻了会计核算工作量, 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帮助企业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会计职能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会计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管理职能;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也有效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会计的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不断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为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多方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平台, 为会计职能转型创造了条件。

二、会计职能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

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当前, 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管理会计意识, 不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大作用, 没有发自内心地需要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因此很少有企业建立相应的管理会计组织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 更谈不上赋予会计人员企业战略决策的话语权并使之成为企业战略的参与者。企业管理人员长期以来重核算轻管理的陈旧观念, 忽视了更高决策层次会计职能的发挥, 导致会计职能的拓展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会计人员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和积极性, 企业会计的业务重心仍囿于传统的核算与监督。

(二)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尚无法满足会计职能转型的需要。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严重制约了会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首先, 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过于偏重财务会计, 忽视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传输, 管理会计得不到重视, 培养的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低下, 管理会计观念淡化, 管理技能匮乏;其次, 当前既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 又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精通计算机技术、拥有管理技能、具备系统运用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经验、能够融业务分析、运营分析、战略分析和财务分析为一体的会计人员更少, 多数在职会计人员知识层次较低, 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 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们缺乏主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 没有能力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思维, 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 不能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决策信息和切实解决方案, 无法真正发挥价值创造师的作用。

(三)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职能转型。

会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效益决策的基础数据主要源于财务会计, 管理决策信息有时是财务会计资料的直接使用, 有时则是财务会计资料的调整和延伸, 会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取决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 更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保障。当前, 我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 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并普遍存在。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 使得管理决策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 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严重削弱了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 影响会计内部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 缺乏个性化的管理型会计软件限制会计职能转型。

为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受到广泛重视。为满足软件的可推广性, 大而全的商品化软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商品化管理型会计软件大多设有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多项管理功能, 具备ERP系统的诸多管理能力, 功能完善且普适性强, 能满足大众化需求。但是, 商品化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最大弊病是过度强调通用性, 没有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软件的特殊需求, 软件针对性不强, 缺乏专用性、独特性和灵活性, 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需要, 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导致软件效用无从发挥, 限制了会计职能向管理型转变。

三、强化会计内部管理功能的对策

(一) 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会计意识, 为会计职能转型创造条件。

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管理会计意识, 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以及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中的重要地位, 为会计人员行使管理职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为此, 首先要根据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设置管理会计课程, 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其次, 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时, 可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培养管理会计意识, 改变管理层对会计的认识, 自觉将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力助手。此外, 在经济师等经济管理类相关职称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 引导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强化管理会计意识, 主动支持和推进管理会计工作。

(二) 完善知识结构, 强化管理会计教育, 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

要切实发挥会计内部管理功能, 实现由“管账”到“管理”的转型, “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为此, 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出长期以来一直囿于财务会计的误区, 更新会计教育理念, 转换会计教育目标,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拓宽课程设置, 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进一步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 强化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 又具有管理会计知识和战略管理理念, 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创造性的运用, 主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加财富;此外,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在岗培训, 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业务培训和交流, 及时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 积极拓展职业能力, 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紧贴业务、强化服务, 促进会计工作职能转变。

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为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型升级, 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角色, 加强服务意识, 主动融入业务前端, 自觉将会计工作延伸到业务部门, 提供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业务建议与支持全方位的服务, 促成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 将业务分析、运营分析、战略分析、财务分析诸方面合而为一, 把战略思维、管理思维以及财务思维有机统一, 有效推动管理思维传达渗透至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不断规划和调整企业业务发展,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有效发挥会计内部管理功能。

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 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是会计内部管理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整顿内部经济环境,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监督力度, 切实解决会计规范和信息失真问题, 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建立以管理为重点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为企业经营决策和业绩考评及时提供有效信息, 满足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 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 提高管理型会计软件使用效率, 切实发挥会计内部管理功能。

不同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的企业, 对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为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与管理理念, 管理型会计软件必须突破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一些固有枷锁, 在原有核算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 重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融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按照企业规模、管理模式、企业性质等开发管理型会计软件, 不断改善软件服务能力, 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深加工信息, 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多极化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现管理型会计软件定向开发并定期升级, 没条件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对软件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 增加个性化服务功能, 提高软件的专用性和适用性, 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需要, 确保软件使用效率, 促进会计内部管理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S

参考文献

[1].李翔.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会计职能拓展[J].会计研究, 2005, (6) .

[2].徐丽.经济转型期管理会计应用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05, (7) .

[3].方恩慧.管理会计在制造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会计之友, 2007, (1) .

推动乌鲁木齐市开放转型势在必行 篇8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西部开发和沿边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市实施“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以推动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为主,深化国际旅游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带动疆外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成为乌鲁木齐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

“十二五”以来,乌鲁木齐市进出口总额增长显著。从“十一五”末的60亿美元增长到132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21.8%。其中,2014年乌鲁木齐外贸进出口总额132亿美元,增长10%。“十二五”以来,国家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稳定出口,鼓励进口,乌鲁木齐市进口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趋势与国家鼓励进口的外贸政策相符。

从进口看,“十二五”以来增幅显著。2011—2012年,乌鲁木齐市进口均超过2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值。2013年进口数据出现下滑,仅为14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40%。2014年1—11月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进口总额仅为9.6亿美元,进口总额仍有收窄趋势。(见图1)

从出口看,“十二五”以来,乌鲁木齐市出口总额显著增长。2012年,乌鲁木齐市出口总额达到历史最高的80.6亿美元。2013年乌鲁木齐市出口显著放缓,同比下降20%。截止到2014年11月,乌鲁木齐市出口额为近70亿美元。

从进出口商品的国别结构看,2013年,自治区出口最高的五国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和美国。除美国外,其他各国出口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对伊朗出口在2013年中爆发式增长,蹿升至乌鲁木齐第四大出口地。

(二)实际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绩,本地企业走出去带动产业链合作

“十二五”以来,乌鲁木齐市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较为平稳,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首次突破两亿美元,达到2.23亿美元,增长15.5%。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增长15.7%,占新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0%。

“走出去”实现新突破。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效应和“走出去”的鼓励支持政策,乌鲁木齐市境外投资呈井喷式增长。呈现出境外投资积极性高涨、步伐加快、大项目增多、投资国别趋于多元化等特点。对外投资由“十一五”末的3.69亿美元达到2014年的5.20亿美元,增长超过40%;但投资总额呈现较大波动,在2013年出现大幅下降,仅为0.5亿美元。(见图2)

2014年新设境外投资项目17个、投资总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倍。截止目前,乌鲁木齐市有境外投资项目94个,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17个国家和地区。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将会带动乌鲁木齐市贸易转型,深化投资合作,搭建产业链合作机遇。

(三)国际旅游合作成为亮点和特点

“十二五”以来,随着乌鲁木齐市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国际旅游人数大幅上涨,2013年较2010年增长33.3%。其中,2011年同比增长近50%,人数达到近40万人。尽管2012年人数有所回落,但截止2013年仍然每年超出“十一五”末近10万人。旅游人数增加带动旅游收入的快速上涨。2013年旅游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其中,201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比增长近80%。四年来,乌鲁木齐市旅游收入累计增长119%。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双双增长,表明乌鲁木齐市对外开放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人员流动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

(四)亚欧博览会的开放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亚欧博览会作为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其综合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首脑外交的重要平台,二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平台,三是推动新疆(乌鲁木齐市)与周边国家(地区)合作的重要渠道,四是展示新疆(乌鲁木齐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金融及物流建设的落实,新疆(乌鲁木齐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逐步夯实。

二、从外向型转向开放型:乌鲁木齐市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前提

“一带一路”昭示的是“以远谋近”的增长观、发展观和开放观。从地理位置看,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似乎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但这种认识误读了新的开放观,不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内外联动发展格局。“一带一路”确实隐含着一定的发展路径,但更代表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从国内看,是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更加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开放,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营商环境,制度预期。从全球和地区看,是主动推进与大周边大区域合作,在资金、技术、优势产业走出去时,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从新疆看,亟需借“一带一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疆域治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新疆乌鲁木齐市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塑造与“一带一路”相衔接的市场机制和制度预期。

(一)对内开放夯实对外开放基础

进一步放大新疆通道功能,将“通道经济”转变为“加工贸易经济”,需要切实解决制约新疆发展的内外“市场不足”问题。从国内看,应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消除行政分割和碎片化,推动新疆乌鲁木齐市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解决实现通道功能上所需的“货”的问题。从外部看,应提升合作水平,着力制度化建设。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沿路一些项目已进入谋划阶段,亚投行、丝路基金都是为推动大交通大物流的先期启动而共同谋划的机制性安排。这有利于将沿海内地的物流优势与新疆的通道功能叠加,加快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而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提升乌鲁木齐市开放水平。

(二)空间开放提升综合竞争力

新疆在“一带一路”中承载的是国家在空间上的开放功能,是向西开放和沿边开放的叠加,远非只是向西平面开放之意。对新疆而言,既是空间开放范畴,更是国家探索陆疆治理的客观需要,确立与中亚地区共同发展的长期目标,着力提升新疆在陆疆治理中的实力和影响力,让外界因素从干扰者变成利益攸关者,将新疆建成带动中亚地区发展增长极,在国家推动亚欧合作战略格局中,先期发挥示范作用、影响力和带动力将成为新常态。新疆可以获得更多来自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以“产业高地”和“政策洼地”,服务于“信息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经济金融中心”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并走出与西安兰州不同的开放道路既是可能,更是必须。

(三)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是加快服务业开放。乌鲁木齐市在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医疗等领域的独特优势逐步显现。国家重视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开放,为新疆推进与中亚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领域合作提供空间和动力。二是推动相关领域对外投资。新疆可以联合第三方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增强地区影响力。三是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开放。既可以深化产业、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合作,还可以借力打造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稳定制度预期,释放制度红利。“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为资本双向流动聚集地,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服务业的复杂性、特殊性、动力性决定了服务业开放收益与风险相伴。管控好因市场开放和规则对接可能产生的冲击是乌鲁木齐市需要重视的问题。

(四)全方位开放凸显地缘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承载的是全面开放、统筹发展、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和崇高使命,在国际、区域、国内等多层次多角度有不同内涵。就新疆而言,凸显经济优势、人文优势、安全屏障等战略功能,服务国家改善陆疆治理和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战略需要,需要有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从政策取向看,一是做实物流大通道,需要支持乌鲁木齐市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需要一些先行先试的方案和举措。二是支持区市政府机构及时增设国际合作处室,承担国际合作职能。三是支持区市两级加快建设新型智库,尽速补上智库建设短板,发挥其在文化建设、舆情宣传、政策决策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四是支持区市两级加快加大教育和引智投入力度。第一,需要推动新疆和乌鲁木齐市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向型人才;第二,支持新疆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第三,制定“人才强疆”战略,引进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国家担当的各类人才,服务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改革开放。

开放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发展的唯一出路,但从合作现状看,还不能盲目乐现。一是周边国家都是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市场空间有限。二是新疆远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沿边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利用海运直达国外较为困难,为发展“大交通”带动“大物流”的对内对外开放模式提出挑战。

三、战略思路

“十三五”期间,新疆乌鲁木齐市应紧紧围绕“聚人才、强基础、建机制、造环境、拓空间、控风险、惠民生”的基本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对内开放,做大做实经济优势、人文优势、安全屏障等战略功能,服务国家改善陆疆治理和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战略需要。为发挥首府功能,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要特别彰显:注重共识、互补为先,协同作战的理念,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目标(经济国际化),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城市国际化)为平台,着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规则国际化)。进一步做强市场化优势,进一步叠加国际化、法治化新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依靠法治、创新、消费和人才驱动。

(一)发展方向

加快对内开放,为建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从而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创造出市场联通、道路畅通、物流流通的“三通”局面;加快空间开放,将新疆乌鲁木齐市对亚欧合作优势转变成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开放,推动相关领域对外投资带动大周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开放,推动资金和规则走出去,提升合作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全方位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地缘战略价值。加快人才开放。引进有“国家担当”的三类人:一是支撑区市中长期发展的金融法律人才,二是懂经营懂管理懂国际化运营的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三是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二)发展重点

1、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建立综合保税区,推动出口加工工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的开放重点向口岸布局。二是鼓励企业以境内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资源开发、软件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竞争。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把乌鲁木齐作为集散地,积极引导国内游客赴中亚和欧洲旅游。四是建立与中亚和欧洲国家政府高、中、低层对话机制。五是提升经贸合作层次。深化供应链、价值链合作,优化贸易分工格局。六是深化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开放平台功能。七是将乌鲁木齐市出口加工龙头企业家纳入到国家高层出访团队中,培养国际视野和国家担当意识,先期推动人才开放。

2、加快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

一是充分依托沿海内地的存量优势,开展产业链协同。通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同关系,共同开辟国际市场。二是加快合作平台建设。以产业园区和港口合作发展为依托,推进陆上经济走廊建设。通过联合办厂,联合开发资源、开展补偿贸易等方式,取长补短,推进新疆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形成“拳头”产品,提升综合竞争力。三是及早研究申请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向中亚开放的体制机制高地,为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积累开放合作经验。

3、加快完善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

一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国际化水平,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二是进一步提升依法建区水平,以一流法治增创开放新优势。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国际化水平,形成开放、便利、有亲和力的工作生活条件。探索建立一站式涉外服务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出入境便利化,提高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四是进一步提升人文环境国际化水平,实现市民素质和城市品牌的共同进步,不断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培育。

4、加快加大教育和引智投入力度

一是国家应采取特别措施,从整体上提高外经贸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二是要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广泛招贤纳士。三是大力发展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市场,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和较高素质的员工。四是高度重视引进外国智力工作,加大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的力度,并力求实效。建议制定新疆地区开放型人才教育发展规划。开展边疆地区人才使用的改革试点工作。

5、加快推动全方位能力建设

推动人的对外开放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关键是要新疆各界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这所大学校里,学会生财、聚财、用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学习借鉴沿海内地市场化改革的有益经验,缩短追赶时间,同时应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市场意识,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型人才。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依靠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才是推动边疆地区市场经济前行的不竭动力。

6、特别亟需补上智库建设短板

智库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民生、激励民族精神方面承载着独特功能。“十三五”时期,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建议市发改委及早成立研究中心,加强研判能力。同时,希望国家能在新疆设立国家级的、具有新疆地域特色,能够立足区内国内,又放眼世界的一流智库。推进智库间、智库与政府部门、智库与企业等合作的机制化,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国际合作网络,助力新疆“三位一体、五大领域”务实推进。

四、保障措施

为充分发挥新疆优势,国家应尽速打破互联互通瓶颈,还要打造上合组织平台、亚欧博览会平台、经济园区平台,服务国家外交和经济发展需要。

(一)思想保障

“一带一路”为新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注入的是外在动力。要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有赖于各族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转变,行动上的广泛支持。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主题词是建立法制,依法治国,逐步建立与新一轮高标准改革相一致的治理结构、开放结构、增长结构。增长动力将来自“新三驾马车”: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保障民生。认识到位,才能制定切实惠及百姓的改革开放方案,才能将发展机遇转变成治理陆疆和造福的实际行动。

(二)组织保障

一是加大中央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的指导力度。建议国家及早成立推进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层协调推动小组。且保证有新疆区市领导、干部参与其中。增强中央地方两级联动效应。二是研究确定乌鲁木齐市在国家改善陆疆治理中的战略定位。新疆地位需要有点面结合予以支撑。建议国家支持乌鲁木齐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以突显其在疆内、地区合作中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承担陆疆治理和舆情宣传功能。三是在区市一些政府机构,抓紧补设国际合作处(室),承担管理及服务功能。

(三)制度保障

“一带一路”弥补了外界对新疆制度预期的短板。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推动开放转型的重要内涵。进一步简政放权,研究推进“清单化审核,备案化管理”的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全市主要口岸“十三五”时期实现“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动喀什、霍尔果斯、乌鲁木齐市开展“三个互”工作试点(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主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确立企业及个人的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投资备案、外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制约,以体制机制等制度环境建设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保障

对新疆乌鲁木齐市而言,一定的政策保障既有合理性,更有必要性。鉴于其改革开放的任务很重,改革又不能急于求成,市场化进程中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是由近谋远与以远谋近相结合的现实选择。应加强对“重大问题与政策支持体系”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出台切实可行政策。政策着力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所需,如支持新疆乌鲁木齐市及早开展“行业混改”,以此赢得“企业混改”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开放所需,如加快推进在乌鲁木齐市设立欧亚经济合作试验区,促进与喀什与霍尔果斯形成联动效应。三是防控风险所需。相比企业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改革开放蕴藏着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尽早探索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着力增加政策研究成本,以降低改革和调整时投入的纠偏成本。

(五)人才保障

经济社会转型成功,重在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服务驱动。人才保障是诸多保障的核心及首要。重视人才包括三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人才引进,三是加大引智力度。近年来,中关村在人才体制机制上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议在乌鲁木齐市深入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完善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以人才引领创新创业,为新疆打造“五中心”提供人才支撑,为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创造条件。

(六)智库保障

改革开放,法制引领。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智库在未来改革开放中,在文化建设、舆情宣传、政策决策等方面要发挥支撑作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尤其如此。

经济转型开放 篇9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有: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③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叉渗透形成全球社会再生产。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

二、国际经济-开放经济之经济全球化练习题

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说法正确的有( )。

A.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B. 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内在的微观基础是全球资源配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国际间流动更加便利;

D. 由于经济规则制度的制定权和解释权被操纵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应该反对经济全球化;

E.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经济转型与汽车转弯 篇10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 取得了很大成就, 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经济转型好比汽车转弯, 车越大, 速度越快, 越难转弯。中国经济这辆车, GDP近39万亿元, “重量”全球第二;增长多年保持10%左右, 速度居世界之最。这样的重量, 这样的速度, 转型谈何容易。经济转型要像汽车转弯一样, 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要控制好速度。速度太快, 转弯太急, 容易翻车。过去一贯重视GDP, 使各地只重速度, 不重质量, 这样的速度, 本身就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务之急是控制好发展速度。实际上控制发展速度在长三角已经开始。2月14日举行的江苏“两会”传出信息, 该省“十二五”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10%左右, 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此前, 上海和浙江相继宣布“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均为8%。在经历多年领跑之后, 有中国经济“龙头”之称的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将整体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通道。

二是要绕开障碍。汽车转弯时, 除了控制速度, 还要观察好是否有障碍。中国经济转型, 障碍多多。既有体制方面的, 也有市场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如何化解或绕开这些障碍, 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三是要以人为本。汽车转弯, 安全第一, 安全之外, 还有一个如何让乘客安稳的问题。经济转型也一样,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这辆巨车的“乘客”——普通群众感受。不要因为转型影响就业、影响物价、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不要以转型为借口, 盘剥群众的利益。

本期封面文章, 我们聚焦甘肃, 看一个边远、落后的西部省份是如何发展的, 看甘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 做了怎样的部署和实践。本期的“经济论坛”栏目, 我们编发的,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内容, 是经济学家们理论交锋。

上一篇:自我补偿下一篇:生物科学与我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