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论文五篇

2024-09-07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论文 篇1

关键词:美国漫画,超级英雄,动漫文化

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 “超级英雄电影”一直扮演着宣传美国本土文化的重要角色, 这些超级英雄很多都源自于漫画, 无论是超人、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 都是从漫画走向大荧幕, 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影迷, 成为一个又一个观众心目中的荧幕偶像。此类电影之所以会成为好莱坞钟爱的题材原因有四个:首先美国有着翻拍经典的传统, 如《超人》、《蝙蝠侠》系列等都在好莱坞史上曾有过多次翻拍;其次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超级英雄”都来自于漫画, 此类漫画多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连载, 它们影响了几代人, 有自己忠实的读者, 凭借着已有的影响力, 改编成电影之后立刻就会有固定的收视人群;再次超级英雄电影情节简单, 容易“复制”, 在前期的运作上省心省力, “正邪较量邪不压正”符合观众的心理诉求;最后, 自“911”以来大部分美国人心理缺乏安全感, 他们需要精神上的英雄。因此就美国本土而言, 此类电影塑造出的英雄形象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英雄漫画”的出现与美国本土民众的心理诉求有关。

美国漫画是美国大众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 全部都是超级英雄漫画的粉丝。一本原版的《动作漫画》创刊号 (“超人”故事初次出现的漫画书) , 能卖到150万美元;一本1993年的《蝙蝠侠》也能卖到107万元” (1) 。这样的现象在美国并不罕见, 为了收集这些“孤本”的狂热粉丝从青少年到中年甚至老年数不胜数, “现代意义上的美国漫画,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是漫画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机会” (2) 。经济的萧条使得当时美国犯罪率日益飙升, 失业加上财产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证, 使得美国民众急需一个除暴安良的“英雄”, 哪怕仅仅是漫画里的超级英雄, 此时出现的“超人”正是给了人们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人物。而紧接着二战的开始使美国人更需要精神的寄托, 当然, 在这些漫画中胜利的总是力量强大的正义英雄, 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当时的漫画中达到极致。

一、超级英雄电影与漫画

这些从漫画走进荧幕的超级英雄都有共同的特点, 他们凭借着健硕的身躯、敏捷的身手、聪明的头脑、正义的心灵到处行侠仗义, 并且往往都是孤胆英雄。提到英雄漫画就不得不提DC公司和漫威公司。

早在公元20世纪80年代, DC公司的《超人》和《蝙蝠侠》系列漫画就被改编成电影, 并取得很好的反响。漫威公司紧随其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漫威向多家好莱坞电影公司出售公司漫画形象的使用权, 先后出现《刀锋战士》系列、《X战警》系列、《绿巨人》及票房大热的《蜘蛛侠》系列电影, 它们均改编自漫威公司的漫画作品。DC公司则继续与固定伙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合作, 自2004年推出并不成功的《猫女》之后, 又计划重拍经典动漫“超人”和“蝙蝠侠”系列电影。经过十年策划, 制作完成蝙蝠侠前传《蝙蝠侠诞生》, 第五部超人系列电影《超人归来》。漫画作品改编为电影获得成功的同时, 更为这两个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迄今为止, 华纳公司出品的《蝙蝠侠》系列已经达六部之多, 每一部都是围绕在高谭市的英雄蝙蝠侠和邪恶势力斗争展开的, 这样一个孤胆英雄保卫一个城市和平与安全的故事模式是好莱坞漫画电影的固定模式, 也是这些漫画英雄身上固有的特点。但是蝙蝠侠又与其他孤胆英雄有所不同, 他不像超人那样来自外星, 也不像蜘蛛侠那样有变异的身躯, 蝙蝠侠没有任何超能力, 他没有刀枪不入的钢铁身体, 也没有可以透视万物的X光眼, 更没有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功能, 他的身体是普通地球人的躯干而已, 他所凭借的仅仅是日本的空手道功夫, 以及殷实的家境而已。

好莱坞制造的这些超级英雄们虽然他们的外形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好像避免不了一种俗套模式:隐姓埋名、超能力、保护城市、异常强大的对手, 可是别管多么俗套, 这些超级英雄们每一次出现都会吸引无数观众的眼球, 好莱坞的编剧并不是傻瓜, 他们深深了解观众的内心需求, 现实中社会纷乱、政府软弱、警察无能、恶强善弱, 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安, 而且加上飓风、地震、洪水、电车出轨、飞机失事这样众多不可预见的灾难, 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恐惧感驱使人们要寻求一个能和这些对抗的强有力的正义力量帮助和保护自己。正因如此, 这些漫画和银幕的超级英雄们才会走进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二、超级英雄形象的接受

美国漫画中的这些超级英雄在结合高科技特效的基础上,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超级英雄”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偶像,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争相模仿超级英雄。从最早的《超人》略显稚嫩的技术效果到《复仇者联盟》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几乎绚丽到爆的特效, 美国的漫画超级英雄电影改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积累广大影迷和爱好者的过程。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几部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登上大银幕, 成为票房炸弹, 引爆全球。2008年的《钢铁侠》、《无敌浩克》、《蝙蝠侠:黑暗骑士》, 2010年的《钢铁侠2》, 2011年的《绿灯侠》, 再到2015年的《复仇者联盟2》, 美国的漫画超级英雄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复仇者联盟》系列所塑造出的英雄形象, 更是深入人心, 同时也在电影节树起一座丰碑。对原版漫画进行改变, 制作成为一部精良的大片, 并将其搬上大银幕, 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超级英雄电影的巨大成功同美国当前社会经济、商业、技术等各种因素密不可分, 体现出当前漫画产业正逐步实现同电影产业的融合, 体现出美国“超级大国”的优越心态, 是对自身经济文化的一种全新定位,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同时从这些漫画改编的电影中能够看到自“911”恐怖事件之后, 美国的不断反思和自我审视。

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运用高科技及强势的宣传策略, 打造出一个臆想中的理想世界, 让我们为之神往, 对那些超级英雄充满敬仰之情。依靠着合理的宣传和拍摄技巧,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商业价值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这些超级英雄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美国人将这些超级英雄置于生活中, 在拍摄手法上更贴近现实, 使得我们常常考虑我们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超级英雄, 这是美国文化的一种深层次传播。

“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救世主义等都渗透在漫画之中” (3) , 超级英雄电影改编自漫画, 漫画中的世界是基于现实通过想象力再创造的“新世界”, 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世界并行存在, 但出现在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们有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有奇装异服, 有披风、眼罩, 虽然他们都是虚构的人物形象却遵循“大众的期盼”, 惩恶扬善, 使观众沉迷其中, 仿佛他们就生活再自己身边一般。这种让人信服的艺术效果归其原因, 就是对于“新世界”的构造, 它符合现阶段的“受众需求”, 符合所谓的“文化需求”, 此类电影在构建“新世界”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地不暗示着“新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似甚至相同点, 让观众更相信影片构建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这就是把现实世界“二次陌生化”的过程:第一次陌生化是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把习惯的事物有的保留, 有的改编, 放进“新世界”, 让观众感受电影给他们构建的世界, 而且从这个“陌生化”的世界观众所看到的是他们渴求的“正义”、“安全”“暴力”、“权利”、“力量”, 于是就有了以观众为主体的主观上的第二次陌生化, 他们把“新世界”中的人与物从思想上搬运进现实世界, 并期待超级英雄们的到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 这种文化传承在民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它使大部分民众有同一的目标, 超级英雄电影正是抓住美国民众缺乏安全感渴望被保护的心理, 一步步地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即使受到时代的挑战, 美国人对于英雄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仍然没有改变, 这与美国外交政策和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正如迈克尔·亨特在《美国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中指出的那样:“美国从未受过社会革命的大震动, 也未收到过外国的入侵或占领, 同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 她享受到很大程度的社会稳定。所以, 毫不奇怪, 伴随着体制结构以及社会与政治的价值观的延续而来的是外交政策领域中意识形态的长期延续, 这在近代世界性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4) 相比那些曾经陷入全国性的文化矛盾和分裂的民族来说, 美国人更容易相信超级英雄, 也是自然的事。

三、漫画市场的改变

进入21世纪, 网络迅速发展, 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正是因为这样的方便、快捷, 对漫画公司的出版、发行规划策略造成巨大的影响, 传统纸质行业的萎靡使美国漫画公司不得不寻求改变, 美国漫画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长久以来, 美国两大漫画出版商DC公司和漫威公司牢牢控制美国漫画市场。进入21世纪, 他们主打的英雄漫画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发挥余热。两大公司虽然占据美国漫画市场, 但每年的市场总额只有2亿到3亿美元, 与之前相比大幅度下降, 可以说这个时候漫画已经不能算作很大的图书出版门类。

从产业的生成机制角度来说, 把漫画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新漫画不会那么快被拍成电影。从漫画到电影, 一般都要经历中间的电视动画或剧场版等过程, 这是一个价值开发链条, 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奠定了观众基础” (5) 。虽然DC和漫威都面临着“无漫画可改”的窘境, 但是好莱坞的大力支持也使得超级英雄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 《复仇者联盟》系列及DC正在出品的《正义联盟》的出现, 给了超级英雄电影另一种表现方式。对于漫画粉丝来说, 这两个联盟登上荧屏就像是他们的“世界杯”。“作为一个漫画产业大国, 美国漫画业并不故步自封。他们从全世界吸收流行文化的精华, 引进同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进一步使自己发展壮大;同时, 他们也通过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和雄厚的资本实力打入国外市场, 真正使美国漫画成为全世界的产业” (6) 。在超级英雄电影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之前, 美国的漫画产业就已经与日本有了密切的交流, 在美国早已有了一大批的日本漫画迷, 日本漫画在美国的出版发行变相促使本国漫画不断进步。

诚然, 从《钢铁侠》开始, 华丽的特效技术已经成为超级英雄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 不过在满屏特效的超级英雄电影中, 电影创作人在影片中往往加入一些人性, 从角色的设定到情节的发展, 无处不给我们一种“超级英雄”也是人的感觉, “多个角度塑造有血有肉的新英雄, 再一次符合了当代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7) 。

漫威公司和DC公司谁都不会丢下对于漫画衍生产业的开发, 小到玩偶大到电影, 两家公司无处不透露出对于该类产业的密切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电影“返回”到漫画, 漫画公司正通过这种最先进的方式吸引观众, 使其用原始的方法再次感受英雄世界, 这样漫画和电影指之间的互相补足, 成为一种良性的攀升循环, 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电影出现在我们眼前, 也不排除会有其他的漫画公司加入这场对决中, 对于观众而言这是大饱眼福的机会。

注释

112藤条.美国动漫电影兴起之路[J].大众电影, 2012.1:44-45.

23 周伟.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文化分析[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2004.8:42-43.

34 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2.

45 谢发伟.数字好莱坞真人版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电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56 赵繤.如何生产出金矿——美国漫画产业探究[J].出版广角, 2002.9:64-65.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论文 篇2

一、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情怀

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作家曲波195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这篇小说在过去的近60年的时间里, 被改编成了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多种形式,在“文革”期间甚至倾全国最优秀的编导人才,编排成了当时仅有的八部样板戏之一,杨子荣、少剑波和203小分队的英雄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在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通过先进的设备,在银幕上重现了70年前茫茫雪原中发生的英雄事迹。杨子荣带着总部的指示协助203分队消灭威虎山土匪,他舍生取义,决定只身上山做卧底。途中遇一大虎,杨子荣凭借自身敏捷的动作,将老虎杀死,和武松打虎一样, 这一行为符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赋予英雄的定义。而上山以后的任务,则需要超人的勇气、足够的智慧和严谨的思维才能够完成。杨子荣在威虎山中,巧妙地应对座山雕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找准时机向山下的203分队递送重要情报,最终和203分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土匪座山雕部,英雄形象也就此丰富起来。203分队队长少剑波和队员们的英雄主义情怀,在夹皮沟的战斗中得到集中体现,在危险面前,他们都选择牺牲自己来保护村民和战友。英雄的定义有三层含义: (一)勇武过人的人。(二)具有英雄品质的人。(三)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而就当下我国的普世价值而言,仅拥有勇武才能和英雄品质的人并不能被称为英雄,只有心系民族、心系国家、心系人民、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人才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二、英雄道德主义在青少年一代中的失落和重拾

从1949年至今的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英雄电影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在国家的强传播下,人们普遍以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自从我国出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后,全国上下聚精会神地建设经济,我国迈上了复兴中华民族之路。与此同时,国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却有所忽略。近几年来,人们过分地追求欲望狂欢和时尚风情,导致传统的英雄道德价值逐渐从我们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我们进入了后英雄时代。后英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们将叛逆传统、反抗苦闷、挑战无奈、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者称之为英雄,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危险困难面前我后上或我不上”的反英雄论调。和平年代的英雄无私奉献。但近来却出现了见到老人摔倒不敢扶,见有人跳楼不想办法解救,甚至起哄等现象。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也开始大力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电影《智取威虎山》在两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一个是在烽火中成长的小栓子,他无疑就是当下这些逐渐失落了英雄主义道德的年轻人的写照。小栓子最开始并不服从管教,甚至对203分队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 给分队带来了不少麻烦。但看到203分队舍生忘死、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后,小栓子的性格和态度发生了变化,英雄情怀在他的心中逐渐萌芽,他也迈上了成为英雄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徐克也表达出了对现在年轻人的一种美好的期许,希望他们也能和电影中的小栓子一样,重拾英雄主义道德。另一个则是韩庚扮演的姜磊在除夕夜看到电视里播放的京剧《智取威虎山》,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片段,它表明一个观点:曾经鼓舞了几代人的东西,在几代人心中熊熊燃烧的英雄主义火种,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年轻人之中。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 篇3

第一,看到大场面再也不一惊一乍了。从第一次看到蝙蝠侠里价值千万美金的豪车出场没几次就报废时的肉疼,到后来看见美队的高端飞行器出場没几分钟就掉到海里时的心痛,我的情绪几乎到了失控的边缘。可后来看到《复仇者联盟》里纽约的摩天大楼一座座倒下,人一排排死去,我就已经有了一种“任凭风雨吹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到现在成了三观极度不正,仿佛不倒个一片,不烧成一片,不从太空叫几个人下来,就不叫震撼。为此我感到很对不起政治老师。

第二,要想成为英雄,你得有一颗百折不挠、硬度堪比金刚钻的积极乐观的心。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英雄也不例外,在光鲜背后,每个人都有一把辛酸泪。有的死了爸,死了妈,死了叔叔,死了女友;有的承受了身体改造的彻骨之痛,一觉醒来,女友已经老成了能做自己的奶奶;有的因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差点把自己丑死。但他们无疑都挺过来了,破而后立,涅口重生。所以别太羡慕英雄,他们只是吃了平凡人无法承受的苦,靠着自己的勇气和努力,在血与泪中成功了;也别太鄙视反派,他们只是在吃苦的过程中心神混乱,对自己的无助和被社会的遗弃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开始用鲜血祭奠自己的苦难。

第三,尽管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以暴制暴的暴力美学我并不赞同,但我还是被英雄们在拯救众生时具备的责任感和路见不平时的正义感震撼了。他们不是参悟大道后无悲无喜的佛陀,也没有因为获得超能力而以万物为刍狗,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爱国爱民。看到混乱,他们会焦急;看到死亡,他们会自责。他们有寻常人的缺点,更有满腔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他们临危受命,救万民于水火。

金庸曾借郭靖道出了他心中大侠的标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与美国超级英雄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蝙蝠侠最后自己带着核弹飞走,钢铁侠抱着炸弹冲向外太空,美国队长更是爱国主义的象征,三观正得就像从教科书里出来似的。再看金庸笔下的英雄,《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和《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个战死襄阳,一个自杀以免两国生灵涂炭。这些英雄功成身殒,留给后人一声绵长的叹息、一段千古的佳话,还有一点不灭的烛光。

第四,随着系列电影一部部地上映,我十分担心这些英雄电影会走到油尽灯枯的一天。难道拯救完世界后,他们就得内斗了?超人、蝙蝠侠相互打起来了,美队、冬兵、钢铁侠打起来了。我害怕之后再来个什么绿巨人大战黑寡妇,蜘蛛侠与金刚狼相爱相杀之类。再严重一点,复仇者联盟和正义联盟直接扛上家伙,来个人类大战,那地球就真的危险了,我们也只能去外太空找雷神兄弟了。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观后感 篇4

2、斯坦李老爷子这次客串的是一个公交车上看报纸的老头。

3、新的无限宝石出现了!就是奇异博士的法器——阿戈摩托之眼!

4、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复联大厦!要仔细点才看得见哦!

5、电影是双彩蛋!双彩蛋!双彩蛋!

第一个彩蛋,奇异博士在纽约的圣所内招待雷神,愉快寒暄,斯特兰奇用法术变出了阿斯加德的啤酒。奇异博士表示他现在的身份是地球保护者,他整理了一份监视名单,其中的威胁人物包括洛基。

第二个就不剧透了,总要留点悬念嘛!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论文 篇5

关键词: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中国元素

无论是中国书法篆刻还是中国武术、京剧脸谱等艺术形式早已被刻上中国烙印走向世界舞台。迪士尼和梦工厂作为美国典型的动画公司,分别在1998年完成了《花木兰》,2008年完成了三维动画《功夫熊猫》,以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作为商业动画的新灵感,成功诠释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华文明,也赋予了美国动画新的元素和激情。

1 美国动画感官设计中的“中西合璧”

1.1 角色造型的中国风

迪士尼动画作为美国动画的先锋和代表,成功的动画片中有一大部分来自改编经典童话,从早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到90年代的《人猿泰山》《小美人鱼》,再到汲取不同民族的传统故事的《花木兰》《埃及王子》,迪士尼的动画师对人物造型的设计一直延续着简单、唯美的风格。在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中的木兰却是一个黝黑、浓眉,有着单眼皮、吊眼梢的女孩,这样的设计与东方审美大相径庭。而这个动画形象的原型恰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美人刘玉玲。显然,动画师从西方人的审美角度赋予了木兰他们眼中的东方美。

十年后梦工厂的三维动画《功夫熊猫》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从片名便知这是中国国宝大熊猫和国粹功夫的故事。主角阿宝虽与中国人心中温顺、可愛的熊猫稍有出入,但憨态可掬,贪吃幽默。其他的形象如老虎、螳螂、仙鹤、猴子、蛇也都是根据中国功夫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拳法,用象征的手法来设计的。片中的大师——乌龟,在中国的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而在动画中其沧桑感表现在他感悟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可见导演马克·奥斯本对中国文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1.2 配饰中的龙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装饰艺术。图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美好”。在动画片《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中,龙纹的图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动画的设计中。“龙”是虚构出来的神兽,在中西方的文化意识中对“龙”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认为龙即神圣、高贵的象征,掌管水务,统治者多以龙自居,它是权力、神圣、祥瑞等多种意义的综合体。与之相反的西方龙(dragon)通常指以邪恶的、强大的火龙居多。正因为东西方的差异出现了《花木兰》里配角——“木须龙”,作为动画片中的调味剂,起到调节气氛、增添动画片整体幽默感的作用。但追溯中国历史渊源,“木须龙”的设计就与中国的龙图腾文化产生了神奇的碰撞。了解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文化服务,《功夫熊猫》中的“龙”出现在宫殿的天花板、柱子以及地面上,是神圣、庄重的象征,可见导演马克·奥斯本在动画的前期做了大量研究的工作。

2 美国动画中的中国艺术

2.1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我国民族体育的精髓,几千年来人们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中国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很早就传到了国外,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等拳法都深受中国武术的影响,而在西方更是掀起了“功夫热”的浪潮。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更少不了对中国功夫的表现。在动画片《花木兰》中,将士们操练习武,反击匈奴侵略,木兰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击退了匈奴的紧逼,这里对武术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无畏和智慧。而在《功夫熊猫》中,当太郎和阿波发现最终的功夫秘籍竟是一本无字天书时,整部动画对功夫的领会就变得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无招胜有招”的武术境界。

2.2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也是中国符号化的代表,是黑白组合的构成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木兰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当时盛行带有隶书韵味的魏碑体。在动画片《花木兰》中选秀的情节中可以看到木兰手掌上的小抄用类似魏碑的书体书写,但又类似于日本文字;木兰入祖先祠堂的石碑上的文字是采用大篆书体书写,而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常用书体,距北魏有约六百年到一千多年的时间。《功夫熊猫》中,仙鹤写过一个“禅”,一方面文字自身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文字有传达情感的作用,而书法情节的设计为故事增色不少。

3 美国动画思维的“中西合璧”

3.1 中西合璧的美式幽默

中国人是内敛的,中国人讲故事喜欢用反讽的风格,不会一目了然地讲笑话。譬如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道理很深刻,但不直接告诉你。美国人喜欢通过夸大角色动作、加强视觉冲击力来表达幽默。例如,《汤姆和杰瑞》中主角的动作弹性很大,感官性很强,可以说美国人是奔放的。《功夫熊猫》中,阿宝的性格中有中国人的内秀,经过美式幽默的含蓄铺垫,自然且不经意流露,同时也融入了美国人的奔放与疯狂,不然怎么会做出为看功夫点燃爆竹让自己飞上天的壮举。

3.2 美国精神与道家思想

美国商业动画通常会散发“真、善、美”的气息。《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都充斥着正能量,美国人的热情、勇往直前的精神始终贯穿在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动画中。《花木兰》中,木兰从选秀的失落到切断长发,换上戎装,替父出征,她的身上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化中忠孝的观念,也饱含证明自己潜质的信心。但她在剧中说,也许这是为她自己,又表现了美国人崇尚独立和自由、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赋予了美国动画乐观、幻想的特点。在《功夫熊猫》中,无字的“神龙秘籍”,阿波爸爸的秘方都阐释了“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天人合一”的道家观点,而这个观点与美国思维的追求真我、自我超越的精神相辅相成,而演绎出中西文化糅杂的现象。

动画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美国的中国题材商业动画潜移默化地将本土的美国精神植入中国风的主体内,得到的不仅是可观的票房,更是文化的疏导与融合。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存在于其承载的表象,要继承和发扬必须理解和深入中华文化。对于中国动画人,中国动画的发展并不缺少好的故事与内涵,更需要中国动画人超越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铁.美国动画史[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 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6).

[3] 赵仕才,杜洁.论《功夫熊猫》的中国意蕴[J].电影评介,2008.

上一篇:减隔震支座下一篇:搅拌器内流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