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现状十篇

2024-09-08

培训现状 篇1

一、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

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当时是以企业内部的培训形式为主, 如中铁集团为了解决企业职工队伍的逐年老化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问题, 改革了用工制度, 招收农民工, 并对他们进行电焊、钢混、木工、隧道操作、机械驾驶等培训, 满足了施工一线的用工需要。[3]随后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下, 以劳务输出地为主体开展的农民工培训活动迅速扩大。目前, 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工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主要是2004年起由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即“阳光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阳光工程”项目在全国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4万人, 转移就业1032万人。同时, 许多地方政府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行动。如浙江省2001年开始实施“外来民工教育培训工程”;山西省提出了“双五百万”工程, 其中一个“五百万”就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万个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各地针对流动妇女开展的培训, 主要集中在缝纫、家政服务以及计生部门组织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培训等方面。

2005年10月~11月, 我们课题组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北京市和成都市重点对15岁~40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单身或已婚流动妇女开展了问卷调查。同时, 课题组还组织了小组座谈会和个案深入访谈, 以便补充和更深入地了解流动妇女的思想、生活状况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本次调查最终的有效问卷共1631份, 其中北京1008份、成都623份。基于对大量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我们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需求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在被调查对象中, 有491人回答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占总数的30.1%, 培训次数的中位数是2。流动妇女接受过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礼仪知识、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知识、非农技能 (包括计算机、家政服务、缝纫、保姆、会计、英语、销售以及餐饮培训) 和法律知识。其中部分培训是免费的, 有58.8%的人是自费参加非农业技能培训 (见表1) , 有95.9%的流动妇女认为培训对她们的工作生活很有帮助或有一定的帮助。

就培训形式而言, 由政府机构 (一般为劳务输出地政府) 和用人单位组织培训的比重较大, 多为短期培训 (2~3天) ;培训手段以讲授为主, 实际操作性差。

2.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调查中有66%的妇女希望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基于对个人技术水平和自身经历的深切认识, 多数流动妇女对于能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培训项目, 有着比较强烈的潜在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1)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较高强度地指向能帮助她们维护切身权益的法律知识, 以及劳动强度低的非农业技能 (如:计算机、会计、管理、英语等) 。座谈会上很多妇女表示只要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即使花点钱也愿意参加培训。但是, 流动妇女对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需求不太强烈。表1数据显示, 只有26.8%和23.2%的流动妇女希望获取更多的卫生防疫和生殖健康知识。事实上, 由于流动妇女相关知识的缺乏, 已造成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空白和较高的妇科疾病患病率等问题的存在。

3.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

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 政府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如表1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妇科疾病防治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的培训需求比例实际远远高于她们参加这三项培训的比例。这意味着流动妇女在生活中被相关知识的缺乏所困扰。同时, 她们提及非农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应多样化, 如对会计、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应多一些, 她们还希望能提供儿童饮食和家庭教育等知识的培训。二是培训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流动妇女普遍反映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多是普及性的, 无法满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比如: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所讲授的内容多是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缺少自我保护、妇女权益等知识的培训, 所举的实例较少, 遇到问题时仍然不知如何处理。因此, 政府及有关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选择上要从流动妇女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其也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和人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 流动妇女培训需求与实际接受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妇女认为“培训学习没什么用处”。一位妇女深有体会地说:“接受培训对找工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俺就是一个例子, 以前在老家学过缝纫手艺, 可在现在的服装厂还要从辅工做起, 因为服装的设计、生产和制作工艺等流程都与以前学习的不一样。”

另外, 还有一部分流动妇女表示“不知道去哪里接受所需的培训项目”。可见, 政府对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妇女对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更是缺乏了解。

二、影响流动妇女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因素分析

以上部分概述了流动妇女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

1.年龄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一般而言, 流动妇女的年龄是能否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关键点。所有有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与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关系都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均为负值 (分别为-0.127和-0.260) 。这说明流动妇女的年龄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有影响, 且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 接受过培训的人数比例越低, 而不想参加培训的人数比例越高。但Gamma值较小, 表明相关关系不是很强。

2.受教育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所参加培训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两者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29;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差异亦十分明显, 两者关系同样通过了卡方检验, Gamma系数为0.340。这表明流动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都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受教育水平越高, 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和希望参加培训的可能性越大。从图1可明显看出, 受过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 (超过4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超过76%) 都最高;而文盲妇女中只有4.3%的人参加过培训活动, 30.4%的人有参加培训活动的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担心听不懂或学不会培训内容, 受教育水平低的流动妇女从内心里就对培训产生畏惧感, 进而逃避培训活动。

如果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流动妇女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上的流动妇女中有60%左右的人希望参加法律知识的培训, 而文盲流动妇女中只有28.5%的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有需求;文盲流动妇女更多的希望参加城市生活常识 (57%) 和礼仪知识 (43%) 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文盲流动妇女依靠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因此, 在培训活动中, 要重视引导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 而不是片面迎合她们的培训需求。

3.收入水平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目前, 社会上的很多技能培训都属于自费项目, 需要流动妇女具有一定的经济支持能力, 那么,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呢?据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有影响, 两者的关系通过了卡方检验。表3数据显示, 中等以上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水平的流动妇女。收入水平与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两者的关系也通过了卡方检验, 但相关系数很小, 影响很弱。

4.工作内容对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的影响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流动妇女主要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工作。表4可以发现, 由于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 流动妇女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存在显著差别。在企事业单位打工的流动妇女参加过培训的比例 (43.0%) 和希望参加培训的比例 (79.1%) 都最高, 其较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明显高出十几或二十几个百分点。

为什么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业工作的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不强烈呢?据我们调查发现, “工作时间太长, 没有空闲时间”是她们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从事批发零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工作的妇女们, 工作时间的长短决定着她们的经济收入, 尽管她们承认培训对生活或工作有帮助, 但在面临生存压力、找工作难等现实问题时, 他们常常为保住工作和为加班能挣得更多的工资而放弃参加培训。在问卷调查现场, 我们也多次看到一些流动妇女先卖货, 没有顾客再答题的情景。事实上, 这里隐含着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即:缺少知识/技能——从事工作时间长、脏、累、差的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更缺少知识/技能。因此, 转变部分流动妇女的思想观念, 让她们从注重目前的短期效益转变为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映流动妇女个人特征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变量对其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流动妇女更有可能参加过培训, 且有更强烈的培训需求;在企事业打工的流动妇女相比于从事其他工作的流动妇女, 参加过培训的比例更高, 培训需求也更强烈;工作时间太长、没有空闲时间是多数流动妇女不想参加培训的最主要考虑因素。

三、加强流动妇女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从调查结果看, 流动妇女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很低, 加之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导致她们在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 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培训力度, 提高她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主意识,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从实际需求出发, 改革和创新培训机制

针对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应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流动妇女的个人特征, 实行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参与率, 避免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错位现象的再发生。具体措施如:短期的急需技能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相结合;根据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妇女对培训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培训内容, 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方式应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开课时间可采取半日制、全日制、夜校、周末班等形式, 为流动妇女参加培训或学习创造便利条件。

3.充分发挥劳务输入地在流动妇女培训中的作用

自2004年“阳光工程”实施以来, 劳务输出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技能培训活动。从流动人口的输出地看, 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力量都相对薄弱。与输出地相比, 在输入地开展流动妇女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培训资源丰富、易于规划和组织以及参与率更高等优势, 能使培训活动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 鼓励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发挥各自优势, 联合开展流动妇女的培训活动。

4.重视对流动妇女开展卫生防疫、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培训

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使得女性在家人的身体健康和孩子的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针对流动妇女不仅要开展以最快的速度为她们获得经济效益的职业技能培训, 还要加强对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基本卫生防疫、育儿知识、营养膳食、家庭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其中, 带孩子外出或与丈夫一起外出的流动妇女是培训的重点人群。

5.加强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目前, 培训项目主办方 (政府或企业) 往往是为了贯彻上级政策或完成任务而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往往忽略了对培训活动的评估工作。事实上, 加强对培训项目的评估工作, 是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评估项目活动应该包括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等各个环节的评估。

摘要:本文对流动妇女的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不足1/3的流动妇女在外出之前或外出期间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流动妇女的培训需求与接受过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流动妇女对法律知识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需求强烈, 流动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所从事的工作都对她们的培训行为和培训需求产生影响。

关键词:流动妇女,培训现状,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 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Z].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会议论文, 2008.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培训现状 篇2

一、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现状与发展

1. 现状与问题

根据2005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19488.01万人 (不含成人高中和中专) 、中小学专职教师1038.41万人, 其中小学专职教师为559.24万人。中小学教师课程多、负担重, 单一教学型水平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低, 学区、校区跨度大, 教师集中脱岗培训困难, 而网络培训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项互动、协作学习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它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强。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 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系统学习、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 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如何帮助教师学习并掌握这些新内容, 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任务。从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情况看, 虽然据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我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62%,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24%,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46%, 这里面小学教师以中等师范学历、中学教师以专科学历、高中以本科学历为达标标准。而国外, 就中学教师来说, 美国一些州要求中学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英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4年制教育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证书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法国要求初等教育师资至少具有大学普通教育程度, 中学教育师资至少具有大学学士水平。从中可以看出,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远远高于我国。在这些国家里, 科学发达, 科技人才辈出, 完全依赖于高要求、高标准、高规格的教育质量。由此可见, 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2. 我国网络教育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足以支持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

近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远程教育发展, 国家承认远程教育学历证书, 并不断进行网络培训的资源建设, 从而使网络培训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硬件条件方面, 从2002年起, 国家在中小学推动“校校通”工程, 到目前为止已有近90%的城市中小学建成了校园计算机网, 实现了与Internet的链接。2003年, 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总投资超过百亿元, 已使60%的农村中小学建成了不同规模的远程教育系统。

在软件条件方面, 以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华中师大、华南师大、陕西师大、福建师大、东北师大8所试点师范大学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成立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 建立了标准化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21个省区建立了93个地 (市) 、90个县 (区) 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截至2005年上半年, 全国总共有68所高校网络学院, 其中师范类网络学院总共有7所, 已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8所师范院校共招收了远程教育学生15万名。中央电大师范专业招生人数目前已经达到50万, 每年对近10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资源建设上, 8所师范院校开发教师教育课程1181门, 共计56873学时, 其中“教师网联”成立后新增课程436门, 达24348学时。中央电大已开设教师教育专业8个, 开发课程总数370门, 新开发课件170门左右。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增教学资源约100种, 约合教学条目3万条。其次,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规划。2003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工程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 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向这些教学点约510万山村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解决师资和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 使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 基本满足农村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这项举措对我国农村地区, 特别是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 是解决教师教育问题的最好办法, 它有利于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再次, 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是由英特尔公司发起的大型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 涉及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特尔公司计划在三年内, 在我国至少完成三万名以上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使受训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并能利用技术创建新颖的教学模式, 提升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探索与思考

1. 努力构建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评价体系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评价的随机性较强, 较难诊断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各地区教育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网络培训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 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 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让学员自己通过评价工具记录自己学习的全过程。从这些记录中, 可以看到自己成长、进步和自主建构的过程。

2. 全面认识网络培训的技术功能

网络教育作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和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培训中的两个重要侧面,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思想。教师培训必须要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 形成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 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促进新型教学的实现,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来驾驭技术, 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取向, 这才是教师培训的根本目的。

3. 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网络培训模式的开展, 势必要求培训资源全面而丰富。培训中要准备的资源有:虚拟教室的开辟、数据库的建立、各种学习论坛的创建、指定培训活动中的教师角色与助教角色、制作网上学习资料等。同时要求受训的教师学员也要参与资源的建设, 要求教师参加学习论坛的讨论与交流, 发表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对培训方式的看法, 并向全班成员提供有价值的共享等资料。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条件和资源优势, 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站点, 使各具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需求各取所需, 各有所得, 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4. 加强中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

教师教育说到底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美国学者奥克肖特指出, 实践者在从事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知识实际可以分为两类: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研究表明, 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知识就是实践性知识, 以及融合在其中的教育信念、教育机智和批判性反思能力。它需要使用高度专业化的专业知识, 即教学的知识, 这种知识包括:共同的知识 (所有受良好教育的成人所需掌握的) 、特殊的知识 (只有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专业和学生的知识, 以及专业和教学的知识。现在不少中小学骨干教师教龄都在10年以上, 他们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已经老化, 急需要更新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而其他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已经陈旧, 迫切要求接受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因此, 应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的扩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及科研指导等内容的教育培训, 应把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广泛而多样的, 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愿望和不同的兴趣, 他们需要丰富的进修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教师的需要也是发展的, 教师的网络培训也要随着课程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来.国外高师教育的现代走向与我国高师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 1997 (4) .

[2]裴纯礼, 徐学峰.加快各级教师网络培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4) .

[3]李炳军, 吴霞.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策划与思考.现代教育, 2003 (11) .

[4]钟志贤, 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远程教育杂志, 2004 (4) .

[5]黄梅, 李远蓉.三维目标的知识加工与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 2010 (4) .

培训现状 篇3

【关键词】特殊工种;培训现状;创新培训方法;

特种工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在电力、煤炭、矿产等领域。每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从业人们综合素质不高是一方面。由于特种工种从业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操作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生产中相对容易突发安全事故。尤其在煤炭、采矿、建筑、爆破等领域,如果相关从业人员缺乏安全常识、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欠缺自救、互救知识,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所以说,我们要对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以期能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特殊工种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殊工种自身的特点,培训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的工作相对缺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文化总体程度低,严重制约着特殊工种培训的效果;二是人员来源复杂,特殊工种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些工作,导致用人单位无法对及时更换人员,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混乱;三是培训内容和实际的工作需要不符,联系也不大,培训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四是配需时间有时会占用生产时间,生产单位的领导不支持培新工作,抱怨考取的证件多,培训、复训所需时间太长,工学矛盾冲突严重[1]。

二、特殊工种培训的现状

为取证而培训、培训时间紧张、培训让路生产、缺乏心理疏导是目前特种工种培训的现状。

(一)为取证而培训:部分学员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证书,才来参加培训的。甚至拿培训当幌子,逃避一线辛苦的工作。没有提高工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意识,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为了应付考试,对相关的知识点采取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专研精神,也无法理解培训的实质和精神。有时,甚至带有消极情绪,不但自己学不好,还影响到他人。

(二)培训时间紧张:由于特殊工种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生产单位又存在用工短缺的现象,为了尽快使从业人员进入生产的第一线,生产单位往往会缩短培训、复训的时间。由于特殊工种理论知识繁重,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学员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更无法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2]。除了一些公共科目的授课时间,学员们培训时间非常紧张,培训没有机会体系化、专业化,培训效果也差强人气。

(三)培训让路生产:生产时间和培训时间冲突时,生产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总是一拖再拖,推三阻四。只有极少数的生产单位能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培训。为了保证各个岗位的齐装满员,有时培训不得不为生产让路,这既有生产单位重视生产,忽视培训的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用工紧张问题。

(四)缺乏心理疏导:由于特种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某些工作任务繁重,特种工作的从业人员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精神压力大、厌倦消极情绪、心理素质脆弱、侥幸心理、逆反心理、怠慢心理是最主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影响着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容易带来安全隐患。缺乏心理辅导,不能对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是现阶段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增加心理培训的内容既是培训创新的要求,也有利于员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新特殊工种培训的方法

(一)强化特殊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除了进行常规的安全培训外,还应该对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自救知识、互救方式方法进行培训。特别是安全技术的培训,这应是培训的重点。只有一线的工作人员掌握了一定安全技术,才能为单位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强特殊工种培训管理力度: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并建立一套奖优罚劣的考核体系,以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员向爱学习、爱专研、责任心强、品行好、安全意识强、技术专业的方向发展。让从业人员认识到所在行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自我提升的意识。加强学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考勤和考核制度,严格把控培训的效果,考核不合格或参加培训课程不够的,重新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培训内容要根据现场的生产情况和学员的实际需求,以保证培训内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得到运用,并根据实际生产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调整,形成良好培训到工作,工作到培训的互动循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生产单位相结合,使培训学习纳入到工作考核的范围内,比如将培训考核成绩和工作中的绩效工资、奖金挂钩,督促学员们好好学习[3]。

(三)创新培训方法方式: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下,要尽量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使培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去。在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比如,实行培训老师和生产单位经验丰富、技术专业的员工结合教学的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和生产现场结合,理论培训和岗位培训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还能缩短培训时间,缓解生产和培训在时间上的冲突。在培训的方式上进行创新,注重多媒体的利用、增加案例分析、模拟工作场景。总之,要不断地在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四)开设心理培训课程:特殊工种的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培训的机会,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和心理状态,并加强引导和培训。对于不安心理、倦怠心理或者其它心理问题,有针对地进行一些心理培训。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给学员给予最专业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能抛下心理负担,投入的工作中去。在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员的的自信心进行引导和锻炼。

四、结束语

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众多,工作环境又有一定的风险,而特殊工种培训不仅能增强学员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好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使他们遵守章程进行作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继而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倩,国企特殊工种退休员从业人员力资源再开发研究——重庆川维国有企业实证调研[D],重庆大学,2007

[2]李玺,关于我国退役运动员体育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培训现状 篇4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农机培训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篇5

一、加强农机培训的客观必然性

加强农机培训工作,是有效提高当代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农机化专业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事关农机化健康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由我国目前的农机化现状客观要求决定的。

(一) 人的决定因素所要求。人的因素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是人。农机安全生产、农机作业质量、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所有农业机械化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离开了人,再好的农业机械也是死物,发挥不了作用,只有加强农机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的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水平,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机化发展。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这便从客观上要求加强培训,提高农机驾驶员和操作员的素质。

(二) 农机安全生产所要求。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农机能否安全生产,归根结底在广大农机驾驶员的德和能,即文明生产意识和过硬的驾驶和操作技能,而德和能都需要不断的灌输和加强,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不间断的强化培训,把安全生产培训列入重要培训内容,提高广大农机驾驶员的驾驶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 农机作业质量所要求。农机作业质量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具驾驶员和操作员低素质就会造成农机作业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技术要求,农机耕整地会存在耕深不够、漏耕、重耕等;种植机作业会存在漏放、放不均匀、浮种等;机收作业会存在漏割、谷粒浪费等。结果应增收的变减产,应收回的浪费掉,致使农业增产效果和农机化节本增效的优势不明显,对农业推进机械化间接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农机具的不断更新换代,机手需要掌握新的操作技能。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强化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广大驾驶员和操作员的技术水平。

(四) 农机社会化服务所要求。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机化必须走向市场,实现经营者各方互利共赢。这就需要广大农机驾驶员从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经营模式中走出来,接受新的经营模式,如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入股经营、土地流转等,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新经营观念和服务农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灌输培养,是解决“谁来种田”的必然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农机培训。

二、影响农机培训开展的因素

不言而喻,农机培训是提高农机驾驶员队伍素质的根本和有效途径,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的内在要求。如龙州县农机局2013年共开办各类农机专业培训班11期,受训农民428人次,对提高农机驾驶员队伍素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培训的数量与质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全县农机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机培训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拖拉机驾驶培训难度大。部分农民从经济上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参训生源少;有些农民心存侥幸逃避培训办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参训合格持证驾驶就是守法遵章的要求,给拖拉机驾驶培训带来较大的难度,给农机安全生产留下了隐患,也影响了农机生产效率。

(二) 教育培训机制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农机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应该与时俱进,处于动态之中。农机驾驶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主性强、监督性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性心态呈多元化、散发性,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而目前我们在对农机驾驶员教育培训方面的两大缺陷为:一是教育培训缺乏经济、行政、法律手段,驾驶员可参加可不参加,不少农机部门的教育培训制度形同虚设,实质性效果不大;二是内容过于呆板、教学形式单一,方法上仍袭用过去通过开会、集中学习等一些简单教育模式,很难入眼、入耳、入心,做的大多是无用功。结果是驾驶员的素质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 农机培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整个农机系统人员老化、农机培训队伍出现断层,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力量薄弱,已是不争之实。以龙州县为例,目前,县农机校的专职农机教员仅有6人,且大部分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影响教学质量,与全县的4507名在册拖拉机驾驶员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机培训人员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很难完成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维修服务、安全生产等教育培训任务。

三、提高农机培训质量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农机化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有效提高农机培训质量。

(一) 加强农机校建设管理。农机校是培训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对农机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农机培训学校的建设,要在建立健全农机培训学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机培训工作市场化、规范化和正规化建设。县农机部门要对农机校的培训时间、内容、方式、要求、收费标准、教学设施、训练质量、训练效果等进行检验审查,从根本上把好教育培训质量关。

(二) 稳定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师资队伍,这是农机培训的前提,更是基础。首先,要确定相应的农机教师事业编制,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其二,要引进、培养复合型年轻农机人才,使农机培训人才队伍向年轻化、知识化方向迈进;其三,要抓好农机系统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为农机教师进修、学习深造提供便利条件,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农机培训工作的需要。

(三) 创新培训模式。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驾驶员、操作员不断增多,要根据农机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创新培训模式,把教育新型农机专业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和突破口,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可采取区、市两级农机校对县级农机校职员进行短期或挂职学习培训,培养更多适应各类新型农机驾驶、操作、维修要求的专业人才。

(四) 保证资金投入。投入与产出成正比。首先,根据中央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上级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机培训工作的投入,为农机培训机构购置先进适用的培训设备,逐步改善培训条件,这应该是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延伸,以保证农机具作用的充分发挥。其二,要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建议进一步增加培训计划名额,增加农机培训种类。

(五) 形成社会化培训格局。农机培训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今后农机培训应以基层农机局为主,农机局要积极协调农机各单位和相关部门,形成各部门密切合作,农机社会培训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开展的格局,从根本上保证培训质量,切实提高驾驶员队伍素质。

摘要:农机培训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客观必然性;分析了当前农机培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五项措施。

浅析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篇6

1.1 农机教育培训的特点

1.1.1 培训对象的广泛性。

农机教育培训一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实用的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的技术人才, 为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农机培训人员数量多, 分布广, 直接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 这是农机教育培训对象的基本特点。

1.1.2 培训任务的长期性。

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农机设备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 对农机人才队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决定了农机培训任务的长期性。

1.1.3 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农机基层人员中具有农机操作人员, 也有农机管理人员, 还有农机服务人员;有服务传统农业的也有服务高效农业的, 培训人员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1.1.4 培训方式的特殊性。

农机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的义务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教学中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且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决定了其特殊性。

1.2 现状

长期以来, 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单位一直承担着原所辖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农机操作及驾驶人员的培训,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主要工作是培训大中小拖拉机驾驶员及联合收割机驾驶员, 做好农机基层人员培训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工作。培训中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培训, 在培训教学过程上理论和实践能有机结合, 为县区以下输送了大批合格实用的农机技术人才。

1.3 主要问题

1.3.1 培训领域不宽, 培训内容陈旧。

最近几年培训主要工作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传统农机具驾驶操作培训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农机基层人员培训方面。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农机科技知识更新很快, 而农机培训内容不够先进,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影响着农机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1.3.2 培训设备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 农机购置补贴、秸秆还田、获证奖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但是各级政府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一直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 很多农机培训单位教学设备陈旧, 办学条件落后,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同时部分基层学校培训经费远远不足, 培训教师待遇不能得到保障, 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单一, 知识老化严重, 缺少专业性进修, 对新型农业机械状况缺乏深入了解, 掌握的知识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要求。

1.3.3农机培训教育工作教师岗位分散, 教师不专。

从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缺乏明确分工, 人员交叉, 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同时又限制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专,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再提高, 影响教师搞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1.3.4 农机从业人员对农机培训工作认识性不够。

现在的农民由于相对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对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认识不足, 这些就从一定程度上一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1.3.5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与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够。

农机教育培训部门与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业及劳动就业部门协作不够紧密, 工作中的协调不到位, 不利于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农机教育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单位根据现在的农机培训现状, 依靠自身的发展壮大相当困难, 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 加大培训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才能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

2.2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要选拔具有专业对口的较高学历、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所急需的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 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做到“无实践部教学”的原则。同时积极参加省市农机局组织的专业技术交流和师资力量培训, 利用各种渠道提高农机培训教员的执教能力。

2.3 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要系统化、多元化、规范化, 拓宽农机教育培训范围, 更好的为农业机械化服务。针对农机相关人员的具体领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对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其他传统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和培训的要从机器的特性、操作、保养、结构、维修、使用方法等一个体系来完成, 要注重理论实践强调安全。对农机基层人员的培训侧重农机管理和监理、农机新知识等方面。通过学习农机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 加快知识更新, 弄清自己所面临的农机发展方向和思路,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指导自身工作, 有效引导当地农机化发展, 做到科学管理, 有效服务。对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就要从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能力出发, 根据“干什么给他培训什么”针对性的提高人员的技能水平。

2.4 加强管理, 健全农机教育培训制度

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单位结合当地农机化事业发展要求, 明确培训任务, 根据任务制定出规范的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 并有合理的教学大纲。同时有计划的组织培训, 在培训工程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保证教学质量。

2.5 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开展培训

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单位可通过销售单位联系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和维修人员, 参与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通过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提高了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提高农机教育培训人员专业知识积累。

2.6 借助专业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开展培训

基层农机培训单位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 了解国内外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以及如何促进现代农业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把先进的知识传递给农民, 让科技知识武装农民, 当农民真正能意识到参与农机培训的甜头, 会大大提高农民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

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 更需要从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全体人员努力。因此, 农机教育培训者要在发展中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办学思路, 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人才队伍, 促进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仲波.当前基层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 2013, (7) :62-63.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现状的研究 篇7

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者不重视培训。

一些管理者认为:培训不能增强企业员工才干,反而耗费员工工作时间;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已足够企业使用,培训只增长员工才干,对企业没有多大益处,即投入小于产出。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是走形式、赶过场,多是以应付为主,由于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期以往员工培训就被渐渐视为无用。

2. 管理者不了解受训员工真实的需求。

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前,没有进行培训分析,盲目地派员工去接受培训,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效果不良。

3. 培训方法单一。

企业员工培训一直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同时我们很多的培训师也还习惯于单纯的理论讲授,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训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培训效率低下。

4. 培训课程没有针对性。

由于企业和培训机构缺乏沟通,培训机构不了解企业和员工的真正需求,向企业提供的课程忽视了企业实际和培训对象的特点。

5. 培训控制、效果评价滞后。

某些企业在员工培训活动中,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上没有严格的效果评价体系,员工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不得而知。

6. 缺乏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制度。

某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按照企业的培训制度,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需求评估、培训需求策划、培训效果评价等。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

在内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其管理者的能力也不高,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外部,值得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加之国内对中小企业员工培训还缺乏相应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所以使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以致出现员工培训极度贫乏。

2. 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资不足。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员工培训是一项“不经济”的投资行为。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做员工培训并不划算。一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有的甚至认为员工的成长与能力的提高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二是员工培训有一定的风险,培训好的人才另谋高就,会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基于以上考虑,许多经营者认为解决用人问题还是招聘更合适。

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于是干脆忽略人力资源管理。

4.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要做好员工培训这一工作,就应把它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即采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使培训活动能符合企业的目标,让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员工个人、工作任务和企业组织本身三方面的优化。

三、改进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1.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在经营管理环境日趋竞争与复杂的情况下,需要有更高素质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讲座、视听、研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导师计划等方式来提高来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2.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有关制度建设。

要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应对企业各类不同的人员分别建立一套不同的培训制度。企业或培训机构应对各类人员制定标准,按照标准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同时将考核标准作为员工职务晋升的依据。另外,提供透明而具诱惑力的发展前景,是员工培训制度最好的补充。同时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手段,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密切结合是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3. 积极拓展培训制度内涵。

企业要把全员培训和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并完善培训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就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好的职业培训肯定是和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企业短期的岗位需求有密切的联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孤立和随意的,而是企业持续培训计划中的每一环,必须都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服务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依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工作压力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

4,创造自觉学习的氛围。

企业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全员学习型文化,进而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是企业创新思想的来源,关键要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观念的转变来形成公司高层、普通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建设,对培训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对培训结果有效利用,以学习型文化来引导企业的员工培训行为。

参考文献

[1]孙琳.国际经验给中小企业培训的启示[J].人力资源,2004,(9):28~9

培训现状 篇8

关键词:企业职工培训 创新策略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力逐渐由传统的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变成了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显得非常的重要,也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首要问题。纵观现在国内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培训制度、质量、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还是略显不足,针对性不是很强。只有培训制度、质量、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培训质量、才可以让企业达到稳步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我国职工培训的现状

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企业的壮大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企业的职工培训教育就是早(造)就高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实现的方法。无论是新老职工还是转职的职工,都需要在技能鉴定之前进行一定的教育培训,培训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通过简单的书本材料和寻找技能材料,通过粗略学习经过一张简单的试卷就可以完成了。对于培训工作结束之后,职工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掌控情况又是另一码事。在企业看来,至少培训工作是做到了,但是这样的培训工作太注重于形式工作,和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合,并且部分的职工积极性并不高,最终导致企业就不再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通过对职工培训工作的调查发现,企业每年都会在年初的时候制定相应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工作的实施和落实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就可以随便完成的,需要的是所有部门联合在一起的有效配合。但是很多情况都是上级领导安排好培训计划之后,下级部门的落实并不到位。大部分部门都会认为培训工作只关乎到培训部门,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就影响了培训工作受到一定的被动影响,那么培训的效果更是无法评估。

二、培训模式的创新

1.体验模式的创新。体验模式就是“我们能记住的知识只有20%,听完之后记住的知识有30%,但是通过亲身体验的知识我们可以记住85%。”这是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分析的。从这样的记忆效果来看,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于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体验模式培训工作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培训模式中的一个主流模式。所谓的体验模式就是“先行后知”。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和职工的积极参与,获取个人的知识收获,然后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之下,团队就可以形成了一种共同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极大的提升了职工的认识。当前,体验模式教育培训工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培训效果在众多培训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国际方面,体验模式教育培训工作被认可的活动有:沙盘模拟、教练法和行为学习法等。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在世界的前沿。

2.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案例培训就是一种互动性非常强的教育方法,这种模式很好的克服了教育理论中的注重传授和轻视实务的不足,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的激发出职工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寻找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通过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让职工在讨论和思考的时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对实际工作进行回味和反省,目的就是达到一种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案例的学习,让职工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锻炼点了职工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好的打破了僵硬化的学习态度。职工通过对案例的深度阅读和分析,还有在团体中的探究和讨论,可以寻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案,满足精益求精的要求。

3.网络模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企业可以完全掌控内部信息数据的优势,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增加培训的手段,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用在教育培训工作中,为企业职工开设一条知识共享的途径。可以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在线解答平台、在线多媒体教育培训等,鼓励职工踊跃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当中。

当然,培训模式的创新一定会引起职工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说,在培训的时候,必须注意企业内部的培训模式不断创新的时候,还需要适当的聘请专业的专家到企业中组织和引导培训工作的进行。这样的话不但开阔了职工的视野,也提高了企业职业培训的质量。

三、总结

实践证明,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生产里的有力保障。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职工培训的教育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是我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自身的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创新培训的模式,不断的更新培训的内容,使得职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桐.浅谈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意义[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6):120-130.

[2]林志城.浅谈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西部科技.2011,(26):101-103.

[3]应姿.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10,(14):99-100.

论农民工培训现状与对策 篇9

时间:2011-07-03 作者:秩名

导读::农民工培训是实施民生工程之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败,农民培训是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把农民培训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三农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进,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主要突出变现为:

1、对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当前,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训资金却只占整个教育投入很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受财政实力的影响,致使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根据中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要有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而目前培训的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滞后。根据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等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3、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畜牧、林果、农机、教育等部门均涉及农民培训工作,但都不承担主要职责,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加之部门分散、职责不清、培训场所限制,导致培训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4、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意识不强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5、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大多冠以某某工程、某某项目来推进,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另外,以此种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导致培训缺乏持续性。

6、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

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实事,政府很多部门基于各自职责正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在条线众多、标准不

一、相互掺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规避个别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实施培训时内容不讲针对性、师资不重能力型、培训对象随意拉等这种“走过场”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工的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1、明确培训重点三农,实施分类培训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摘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论文开题报告。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3、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卡)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木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5、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

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明确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起到农民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6、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7、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8、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关于双阳区农民培训现状的思考 篇10

1 双阳区农民知识结构现状

1.1 年龄结构

双阳区务农农民有16万人, 其中45以上的占65%, 45岁以下的占35%。在家务农的45岁以上的占农村劳动力80%, 而25~45岁的农民, 基本出外打工。

1.2 文化教育结构

45岁以上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介于小学和初中文化之间, 45岁以下的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基本达到了初中水平或初中以上水平。

1.3 受训结构

近几年,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 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逐年增加, 各级政府培训力度也逐年加大。但由于参训的农民年龄结构偏大, 知识水平偏低, 虽然各个行业在农村都举办了各种培训, 但是真正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并发挥作用的数量有限, 技术能够掌握全面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也还是很少。

2 农民培训现状

自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以来, 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标准良田建设项目、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等,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对农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类培训和技术指导。

2.1 阳光工程

阳光工程培训特点是: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 如农机购置补贴、沼气工程等;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开展培训, 着力培养创业型农民;围绕规范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开展培训, 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能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围绕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开展培训, 如农村经纪人、机防手等;围绕农产品加工开展培训。适应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开展特色职业农民培训;围绕提高农民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引导性培训。

自2004年双阳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以来, 全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累计有62个, 培训人数将近4万余人次。占全区劳动力的25%。经过培训后的农民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化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创业农民有所增加,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速度较快, 农民的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主要是在全区建设一支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此满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增强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施推广玉米、水稻、特色种植、绿色蔬菜和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种养殖技术。全区选用100名技术指导员, 覆盖全区134个行政村, 指导1000个科技示范户, 每个示范户带动10个普通户, 最终实现“指导员带农户, 农户带亲朋, 辐射带动10000户, 建设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 这样的农技推广新方式。对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传播方式主要言传身教, 面对面的示范讲解, 走以点带面, 扩大影响的道路。

2.3 结合项目培训

结合项目培训的特点:培训组织单位以区乡两级政府部门为主, 培训方式以集中办班为主, 培训内容是围绕项目涉及的技术为主, 培训对象为项目参与者及乡村干部。项目培训的另一个特点是宣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以电视讲座等媒体为重要传播途径, 技术培训、宣传和营造气氛3结合。根据项目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写知识手册, 供项目参与者需要。设立咨询电话, 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举办现场会, 在关键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现场培训。宣传横幅提出项目意义及技术口号。宣传图解及技术挂历, 将主要技术通过图解和日历的形式送给项目参与者。

2.4 大农业小科目培训

农业系统包括农业、农机、农源、农经等几个方面科目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以涉及本站、办、校等服务权限范围内的技术、政策等内容为主, 在培训中紧紧围绕本站、办、校等的服务权限, 设定培训内容, 培训路线主要是走政府部门组织、技术部门培训的路线, 培训对象主要为乡村社干部及技术骨干, 培训内容比较广泛, 工作任务性比较强, 培训对象存在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去听等问题。

2.5 应邀培训

主要是基层农业合作组织, 针对合作组织的生产项目、技术需求, 有目的的量体裁衣式的培训。如平湖有机稻米生产基地, 在各个农时对其进行用物理方法防病、生物方法防虫、稻田养鸭除草等特种种植技术培训;奢岭文澜植保农民合作社, 对其进行玉米、水稻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

3 培训经验

3.1 培训目的明确

基本转变了过去那种“一炮轰”、“大锅煮”等一刀切式培训, 基本做到量体裁衣式培训, 农民干什么, 培训什么学习什么, 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 培训效果更加突出和明显。

3.2 培训方法和方式多样化

改变过去说教式培训, 培训方式更灵活, 有常规课堂式培训, 有现场实地操作演练、有奖知识问答、趣味知识竞赛等, 增添了农民学习的热情和接受能力。

3.3 解决农民交通等问题

阳光工程培训是国家实施的惠农项目, 解决了农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参加培训的交通和误餐费用, 受训农民更加积极参加, 受训人数迅速增加, 受训面更为广泛。

3.4 培训机构日渐规范, 培训师资力量逐渐增强

根据项目需要培训机构经历了不完善到完善, 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培训老师经历了从专业技术人才到专业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5 转变了教与学的传统观念

变过去死板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为朋友、亲人关系, 使培训对象更愿意和培训老师沟通和学习。

4 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4.1 培训对象

年龄老化, 观念陈腐, 科技意识不强, 自觉接受能力差;文化层次偏低, 接受能力差。

4.2 培训主体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训主体受利益的驱使其培训目的、出发点不同, 培训主体比较庞杂, 良莠难辨, 有的培训主动性差, 有的培训经济目的更为明显。

4.3 培训内容

结合项目的培训, 培训内容比较专一、固定, 整体不够平衡, 有的地方有死角。

4.4 培训路线

培训多项为政府部门组织, 走区、乡、村、社的培训路线, 各级政府存在只当政治任务来完成, 并非真正提高农民素质, 造成培训主动性差。

4.5 培训场所

培训基本无固定场所, 区乡两级培训能够租借到会议室, 基本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培训, 但村社级培训组织最好的也只是能够借到小学的课堂和村部, 有的有座位有的站着听, 培训条件极差。

5 几点建议

5.1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长抓不懈

虽然阳光工程培训解决了农民参加学习的交通和误餐问题, 激发了农民学习的热情, 但随之而来的是没有政府补贴的其他培训增加了组织难度, 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培训指标有限, 每年受训人员仅占全区农民的2.5%, 解决不了全区农民培训的需要。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农民培训资金投入, 建立固定培训教室和阅览室, 使农民培训以村为单位固定下来。

5.2 广泛拓展培训渠道, 培训形式多样化

加强媒体传播途径, 进一步发挥电视台的影音培训功效。利用互联网, 开展网上教学。

5.3 政策倾斜, 实施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培训激励政策, 对参加培训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农民, 颁发毕业证书, 并在农业项目领办、创办、贷款、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对村级农技指导员给予资金补助, 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提高全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5.4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 开办农民田间学校

选择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的特点, 开展多种内容的技术培训, 开办专业农民田间学校, 进行专业化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职能水平。

5.5 成立师资团队, 强化师资力量

上一篇:人员操作管理下一篇: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