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十篇

2024-08-26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1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化率也逐年提高, 而且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与世界城市化的规律是一致的。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现象, 这标志着数千年来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 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改革以来, 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工业化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 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改革开放后,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农村工业化也成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数量快速上升, 从1978年到2002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了5.45倍, 乡镇企业及就业人数也急剧上升,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同时, 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产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小城镇逐渐发展起来, 其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直接动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乡镇财政方面的收入, 从而可以为小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 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进入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为顺应这种潮流, 国家在政策上为小城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区划以及投资体制等方面改革, 提高了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小城镇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2、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 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都在不断提高, 许多城乡青年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还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998年开始, 我国各类教育规模均有大幅度提高, 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及其毕业生数均有大幅增长;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也有所发展。本文虽然没有得到农村生源增长的具体数字资料, 但我们可以大致估计, 在国家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 更多的农村青年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而也创造了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学生不但接受了高等教育获得了知识, 也使自身成为了城市非农业人口, 并从事于非农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水平。

3、人口流动增强了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经济发达的地区, 不但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最有利的生产关系, 还集中了许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以及著名的大企业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地区具有带头作用, 是新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城市特有的集聚功能促使城市成为地区发展的领头军, 城市中的先进技术、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优质产业企业对进城务工农民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农民在城市中受到先进文明的熏陶, 自身素质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其各方面的能力也逐渐接近城市水平, 从而也会促进农村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是中青年, 他们中的许多人有自己的思想, 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善于接受新观念。因此这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传播者, 他们把城市先进的思想理念、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等等带回农村, 有助于农村产业的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现代城镇化道路。在发展速度方面, 我们需要结合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并积极借鉴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最终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但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人口多, 资源少, 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少, 而且农村人口多土地资源却相对短缺, 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尤其在贫困落后的地区, 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气候极其恶劣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地区要实现城镇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农民就业问题阻碍城镇化发展。

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大部分都是充当临时工,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更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 很多农民工都没有公司提供的法定保险, 而且目前对广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欠账, 可能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压力,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城镇化的发展。

3、传统户籍管理方法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传统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农民工虽然进程工作, 但并没有成为真正城市居民, 他们仍然是农村户口, 即使生活在城市也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 从而不能真正融入城市, 这也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 城镇化率依然较低。

我国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远远比不上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 没有发生根本彻底的改观, 城镇化滞后现象仍然是目前我国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滞后城镇化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导致出现了不少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1、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发展缓慢, 农村滞留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滞留于农业内部, 然而我国又存在农用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多而耕地较少的局面, 从而不仅导致了人地关系紧张, 而且使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等难以实行, 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益等都难以得到提高,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遭到阻碍, 也导致农村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

2、我国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无组织无计划的向东部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快速扩张, 导致这些地区城镇人口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 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短缺, 这种情况超出了城镇提供就业的能力以及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这种过度膨胀的城镇化会给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一定程度也会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 同时也使中西部某些中小城市地区的宝贵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3、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持续扩大, 据统计,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2011年已经扩大到的3.13∶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一些非货币因素考虑在内,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会更大。这也导致了城乡间消费断层的出现。整体而言, 农村居民现在的消费水平仅仅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是相当的, 落后了20年, 并且还有很多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更低, 这严重影响了国内需求的扩展与升级, 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对于城镇化起点不高的国家, 城镇化进程最初会表现为一个量的扩张, 包括增加城镇的数量, 扩展城镇的总面积, 提高城镇人口数量等等一些列增加速度的举措, 这在世界城镇化发展史上是经常出现的。城镇化, 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则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速度愈快,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就会更加快速;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会越高。经过10多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三、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市场作用不断扩大, 但并不能因此忽视政府的作用, 社会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政府的制度变迁, 也导致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出现了改变。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政府一定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加大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 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1、不要盲目追求城镇化的数量和发展速度

我国应该尽量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但应警惕杜绝某些官员为追求政绩指标, 盲目扩大城镇数量及城镇人口。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城镇化发展速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不但要加强城镇的硬件设施建没, 还要重视城镇的软件建设, 如稳定社会治安、科学规划管理等等, 力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和财税体制, 为农村的发展确立公平的权利与责任, 建立城乡平等的财政制度。首先要废除城乡二元财政的体系制度, 建立统一的财政体制。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基本建设应由国家财政进行统一的预算和负担, 政府应适当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付, 力求为农民提供义务教育、社保、优抚等基本的公共必需品。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依据公平原则, 取消农业“两税”后农民还应履行纳税义务, 但要在全国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 这样有利于在财政制度上使农民尽快融入到全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中去。

3、确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要根据我国各地区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 确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制定不同的城镇化战略目标及相应的政策, 力求使我国的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中央政府要依据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城镇化分类。例如, 东部地区应着重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应重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则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提高人口聚集能力, 多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此外, 还要对耕地资源实施相应保护政策, 杜绝盲目占用耕地面积用以充当建筑用地的现象。城镇化发展也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管理并改造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 科学合理的管理现有城镇, 使城镇人口数量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

4、完善公共教育体系

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方面的不断提升, 农村居民科学知识和技术素质的提升及其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目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机会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条件的教育。为进一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公共教育制度, 在城乡公平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 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招生制度等等, 使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首先在城乡之间平等分配各种教育资源, 尽力消除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的教育差距。其次要采取平等的招生培育制度, 城市中小学应平等招收农村子女, 此外高等教育招生也应该采取全民一体化政策, 废除某些城市独享的优惠政策。最后, 城市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 培训机制合理完善, 因此城市职业以及技术培训应在政策上优惠农民, 使更多的农民可以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

5、加强农民的就业保障

农村与城市的发展适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动力, 我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 但城镇却没有如此大的接受能力, 其原因包括城市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就业政策歧视农民等多方面的原因。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首先政府与相关单位要平等看待农民, 消除歧视观念,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同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制度, 还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进城, 政府就必须能够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只有为进城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才能使农民真正慢慢融入城市生活, 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 2008.2

[2]孔凡文, 许世卫.论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J].城市问题, 2005.5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2

(一) 教育制度

我国教育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 我国教育制度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够。二是教育不公平。三是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尤其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资源还不能够及时与城镇化进程速度向匹配, 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 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此外, 农村与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存在很大差距, 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到农村就业, 也无法将最先进的教育方法等带到农村去,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很难接轨, 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改革, 才能使我国教育体制呈良性循环向上发展。

(二) 医疗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是人们最为感同身受的问题, 一个病人从挂号到就诊再到吃药住院等, 需要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 多数医院的药品都采取垄断的形式, 而且除了较高的药物费用, 高额的住院费也让人们望而生畏。近几年来, 政府为控制医疗费用, 也推出了一下惠民政策和措施, 例如“医药分开制”等,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此外, 我国的医疗资源在配置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医疗资源的配置与人们的健康需求严重脱节, 而且与疾病模式、医学模式也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构成, 另外, 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较早, 而且具有玩呗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手段, 相对于其他医疗方式更为成熟。但是由于国家法律法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缺乏, 加之许多商业医疗保险附加险存在的原因, 导致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也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急需民生制度的创新来应对和解决。

(三) 住房制度

古语云安居才能乐业, “住有所居”一直以来都是民生领域的重中之重, 可见, 住房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自2003年以来, 我国城市房价一路飙升, 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高昂的房价使许多中低收入的家庭面临买不起房、住不起房的困境, 而且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不仅造成许多城市边缘地区成为“鬼城”, 烂尾楼也随处可见, 也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如果住房保障长期得不到保障, 势必会对城市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尽管近几年我国房价趋于理性化发展, 但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仍然是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

(四)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更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社会福利以及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最低保障等为基础的基本框架。但是全民覆盖的基本社会保障医疗制度仍然还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才较大的差距, 国家只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业合作医疗等几项出台了相应的制度, 制度体系还是相对“碎片化”。此外, 城镇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征地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比较大, 没有制度的制约就会滋生一下社会问题, 所以,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二、民生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始终是人民和政府备重视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民生问题虽然得到了改善, 但总是没有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制度的约束。完善的民生制度可以在民生问题上起到强制和规范作用,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和制度来解决民生问题, 但这些制度大多具有针对性而不全面。因此, 创新民生制度建设对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 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

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民生问题主要是教育、住房、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 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 更是社会体制衍生出来的制度问题,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必须要对民生制度进行创新。建国初期, 我国建立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社会资源得到国家的有效控制, 民生建设方面也体现出更多地国家意志。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所有制结构也随之改变, 更引起了社会结构关系的分化和调整。社会资源国家管理和分配的格局被打破, 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社会资源、社会利益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而且教育、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 只有民生制度的创新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二) 提高民生质量的需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民生问题已不单单是温饱问题, 人们的精神生活、生存环境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民生问题不仅内容更为丰富, 而且具有了时代特色,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对民生问题, 我们不能再从狭义上去理解, 仅仅把它看成是衣食住行这些关系到人民基本生计的问题, 而应从广义上去考虑, 把民生看成包含递进关系的几个层次。衣食住行只是满足人们生活基本, 这些问题满足之后就会对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权力产生新的需求。当前,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在继续关注基本需求的同时, 人民群众对民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也带来了社会利益的深刻调整,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 这对民生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可以说, 制度的滞后和短缺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 使民生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 只有建立完善的民生制度来规范市场分配行为, 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在解决好民生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 “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时期, 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一大批科技文化成果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也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各方面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制度要基本形成。人民民主需要更加健全, 基本形成法治政府, 人民的产权和人权都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 “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是是全民参保, 基本实现全民社保的实现, 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此外, 建议还提出全民进行医疗保障改革, 破除旧机制, 全民是是大病保险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健康服务业中, 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合理完整的养老保障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三、中国民生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一) 调整民生制度内容、提高民生制度完整性

合理而健全的民生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残缺而零碎的制度不仅无法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甚至会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障碍。我国的民生制度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 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民生制度部分缺失和不完整性。我国民生制度至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体系, 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 这很容易导致人们在民生问题上无法可依, 民生服务部门也会因为缺少制度的规范而工作懈怠而产生“踢皮球”问题。因此, 只有尽快调整民生制度的内容, 建立全面性和覆盖性的民生制度体系, 弥补民生制度中的缺口、调整低效率的制度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路径, 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民生问题的产生和出现, 才能提高民生服务水平, 才能使民生事业顺应时代潮流, 在新时期稳步前进。

(二) 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民生制度的协调配合

健全的民生制度不仅需要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而且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否则就会出现民生制度无法落到实处以及政策和制度从贯彻到实施过程中产生冲突和扭曲等问题。民生系统复杂而庞大, 这就导致我国在民生制度问题上往往独立制定缺少配合。例如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 如果二者无法协调配合就容易产生冲突, 就会导致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再比如许多看不起病的问题往往就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间的空隙而产生的, 许多病人往往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得到补偿。所以, 民生制度不能只由各部门单独制度, 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生制度才能真正使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三) 注重民生制度时效性和动态性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而变化, 因此固定民生制度也不可能一直在民生事业中发挥有效作用, 而且制度与法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 出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 因此民生制度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 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才能够发挥其最佳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速度之快, 使社会产生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导致国家和政府在民生问题上应接不暇。所以, 只有注重民生制度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改善民生政策和制度, 扩大民生制度的覆盖范围, 做到未雨绸缪, 才能更好地应对民生问题。

(四) “互联网+民生”领域的制度完善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3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这就是温家宝总理的著名“舰队速度理论”。这个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民生与经济发展速度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轻重取合。

以“舰队”来比喻中国民生状况,它的发展速度不是由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不富裕的那邯分人群,这就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应忽视尚未富裕起来的人群。相信“舰队速度理论”是对不富裕人群的最有效的关怀和鼓励,希望他们努力致富,为推动民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是对当前所谓“唯速度论”的有力回应。

在今年两会上,民生首次作为重要问题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来,以多达五分之一的篇幅加以阐述,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生与发展速度历来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令全世界瞩目,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两高”和“两低”(高增长和高能耗、低产出和低效益)是始终困扰中国经济的弱势,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资源消耗过大等等,使得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是服务于民生的,二者不能本末倒置,但现状的确如此。在城市,广大工薪阶层由于物价飞涨而面临买房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诸多难题。国情如此,如果撇开民生,发展速度必将成为空谈。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民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改善民生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民生就是民心。民心向背取决于民生状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威廉姆·福格尔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预测中国在2040年经济总量将超过12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以特殊利益集团的“速度”即“最快船只”的“速度”,作为衡量整个中国社会和经济“战略速度”的最高准则。那么,衡量民生的最高准则又在哪里呢?温总理的“舰队速度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对“主流经济学家”的哲学意义上的否定。

论中国房价与民生 篇4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昨日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关键词:房价;民生;

一、我国当前房价形势

细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从供给到需求来衡量,如果按平均每人30平方米的需求标准看,我们的房屋建造数量已经足够17亿人居住,当前城镇市场中商品房的数量是绝对超出市场需求的,从中刨除大面积商品房与别墅等,与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速度看,按现行每年商品房市场的供应补给数量计算,市场供应量也完全够用,并且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市场供应量却根本无法满足住有其居的市场需求,其根源就在于资源配置不公,市场制度不公,让投机行为垄断了市场,而后由投机需求与‘经济需求’哄抬房价导致普通家庭购买力无法参与市场的现状。

当经济危机发生后,我们的房价不断暴涨,而我们的失业率在不断攀升,以目前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失业率从03月份的9.4%上升到8月份的9.7%,年底可能超过10%,其透支消费的市场格局已经彻底改变,因此为解决就业与输送膨胀,向我们筑起贸易的壁垒,第一宗特保案也就发生了,尽管这样的做法对美国的收益并不大,但无疑将挽救部分就业率,因此,这样的案例以及同等性质的事件很可能继续在其他领域上演,与此同时,在美国如此做法的带动下,整个市场将自然与之协从,中国就业率居高不下的神话也很可能将因此被颠覆,最终出口压力继续加剧,就业压力加剧,被输入性膨胀难阻,成为这一轮经济危机最大的买家。

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我们都避免不了民穷的现实,而当前的商品房市场需求者,也多数是这些无法改变的穷人,房价暴涨只能让其离市场越来越远,但是投机需求的最终目的却是希望最后能让这些名义上的中产阶级,实质上的穷人将所有泡沫虹吸。以此看在当前就业压力偏大,实体经济难以回暖又不断受到贸易打压的情况下,依靠泡沫带动经济的做法,只能让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脆弱,直到最终崩溃。

综上所述,我们当前的经济非但不是被房地产拯救,反而是被房地产所拖累,细数当前刚性需求者,因收入下降房价上涨而造成的购房压力逐渐加剧,楼市也因此变 得隐忧重重,最可怕的后果就是所谓的内需市场,在中产阶级为买房而紧衣缩食,实体产业又出现大量的过剩产能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并没有退去,经济结构彻底失去外需依赖时,最可怕的事也就在步步逼近,其中不光有经济,还有民生与稳定。

二、房价过高的原因

在国外因土地增值要收地产税(房产税、物业税,什么名称不重要),国外土地是私有化的业主拥有所有权,业主自己的土地增值了,国外的业主非常高兴,当然愿意交地产税。中国也准备征税,但问题是房是每年都在折旧跌价,中国的土地全部都是国家所有的,老百姓仅仅只有使用权而已。但土地又是持续增值,增值部份也是国家的土地增值,问题是增值部份的物业税应该向谁征税?地方政府找中央政府征收?不可能。去找老百姓征收,但老百姓的房在折旧贬值,转而只有转嫁去抬高房的价格,造成房价爆涨。涨价不是房涨价,房是每年都要折旧,增值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而持续增值的。

同时兼顾上半年宏观政策下天量信贷的流动性对楼市的洗刷,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的事实早已形成,无疑加剧了房价泡沫。然而就在此时我们那些伟大的专家,还在释放未婚同居推高房价、二奶推高房价甚至丈母娘推高房价的市场呼声。而实质上当前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北京、南京、等很多地区,商品房的隐性空置率却在节节升高,成交后大量的未入住、未装修、未出租的空置现象普遍存在,无疑这些商品房都是在投机需求下成交的,不但使商品房失去了居住功能的本性,还对供需市场形成了隐患,假如恶性通胀来临后,受民穷所致房价出现滞涨,介于信贷推动的巨大成交量本身就不稳定,巨大的市场隐患也就可能随时发生。

政策短期影响房价很难说,因国家未实质解决保障房的供求矛盾,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调控,就变相抬高一次成本,越抬越高,最后还是老百姓去买单。所以长期来说是看涨的。

这一切都是有理有据有根可循,中国的许多危机也在此隐藏,而就在这一切不断上演的同时,广渠门地王、佛山地王、南京地王、杭州地王等等,直至上海的长风地王在接连诞生,为房地产市场再次释放出更加危险的信号,楼面地价接近周边房价,甚至超过周边房价,最终的唯一可能就是推高房价,即便地王难以为房企圆梦,但是地王效应却难以驱除。

而回归到市场内部结构,我们会发现不止是另人惊讶,当前楼市成交的真实状况也另人感到凉风瑟瑟,少数人手中拥有大量的房产,其中仅有很少用于自住,部分用于出租,最大部分就是空置,买家的投机行为已经彻底绑架了楼市,与宏观政策一同成为房价暴涨与地王频现的最大根源。也成为经济的掣肘,民生的劫难。

再次回到我们的民生,再次分析当前楼市的刚性需求群体,我们无法改变的是,这群刚性需求者中已经不再存在多少成功商人,仅剩下被城市化的农民与大学生,两者从经济收入上讲都是穷人,与当前的资本家相比甚至属于赤贫,对当前的楼市来讲,根本无力支撑。

三、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温总理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议上提出了稳定房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更是从民生的角度、民生的发展、民生的希望发出的要求,提出了政府的责任,那么各级政府不但要将此当做责任,更应该当做民生需求,当做经济发展的加油站,而不应认为高房价才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房价越稳定越能提高发展的效率,越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民生需要出发,而不是不顾及民生,只顾及经济发展,如果是这样,经济发展只能脱离实际,与民生互相脱离,形成两张皮,而不是一个整体,更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例:有人去市场花100大洋买了一只小猪认养10年,1年后长成可以卖1000大洋的大猪,有一社团组织告诉你这猪的增值部份不但你1文钱不能拿,而且每年还要再征收你把猪养大了的养猪增值税100大洋。就是这种税,请问你认为应采用何种形式征收?呵呵。社团组织对猪的打压的政策就是明白告诉要抢劫,有本事你就别去买猪,看猪价会不会下跌。但猪涉及民生问题,有很多人需要买来吃或养,社团组织如果从源头上解决有大量的小猪、大猪的供求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社团组织是否愿这么干?而不是单一去研究下一步如何抢劫的办法。否则抢劫一次,猪价的成本被抬高一次。

稳定房价就是稳定民生、稳定百姓情绪,更能促进民生的发展,那么各级政府在将稳定房价当做自己的重要责任的同时,更要顾及民生发展的需求,如是,房价才会真正稳定下来,才是真正牵住了房价上涨的牛鼻子。国家新政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是要求房价继续上涨,但不要涨得太快。房价下跌不符合国家新的政策,新政本来就是不需房价下跌,但需和谐的温和上涨。

保障民生才能维系发展,农民脱贫才能国富民安,在无数农民被城市化的时代里,有民生才能有稳定,有稳定才能有发展,然而我们就连一个生存所需的居住权利都不留给这群刚性需求者,城市化却成了这群人最大的生存危机,我们又于心何安。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发展的需求,民生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想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民生需求出发,稳定房价,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 篇5

一、民生内涵的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 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辞海》把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 就是有关人民生活的事情。在古代, 最大的民生就是民以食为天。在近代, 民生首先涉及到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关于民生内涵的界定, 学术界的观点比较多,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孙中山先生的界说。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人民的生活主要是衣、食、住、行四要素。第二种是《辞海》的界说。民生即所谓“民众的生计、生活”、“平民的生计”。主要是指民众的日常日用生活内容, 是一种对生活现象和内容的表达和描绘。第三种是狭义和广义界说。民生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民生观, 是指对于人民生计问题, 即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思想、观点。广义民生观, 是指在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 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们的公平正义期待等基本思想和观点。第四种是全方位、高层次界说。

本文认为民生的内涵具有时代性, 它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而发展。民生问题不是简单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它会随着经济社会越是发展, 民生问题的内涵就越扩展。因此, 我们对于民生内涵的理解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十八大以来民生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之外, 有民主与社会和谐, 从物质到精神, 从精神到政治、文化, 民主与法制, 体面与尊严, 都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不仅关注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 而且关注人们政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仅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关注人们生命、生存、发展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不仅关注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 而且关注人们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把民生建设作为治国方略, 而且把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崇高使命。其较之以往狭义民生观, 更加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和前瞻性。本文主要是从广义上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实践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善民生的前提就是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 必须靠经济的高速发展来满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要改善民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因此, 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蛋糕”做大。

2、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 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 比较好地统筹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承认民生的正当需求,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自身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 由于把经济增长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处处以“GDP”为衡量标准,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相应地注重发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 没有很好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 “蛋糕”做大了, 但是却没有分好, 致使由于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引发了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等诸多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因此, 必须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相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相统一, 从而有效地解决新时期的民生新问题。

3、必须立足国情实际, 抓住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

民生问题既是历史的, 又是具体的, 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不同的。现阶段, 我国人民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生活阶段, 基本做到衣食无忧了, 当前的民生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生态等发展层面的问题。历史因素对民生问题的影响在逐步弱化, 而现实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却在持续上升。此时, 改善民生的重点就不能再停留在满足民众的温饱需求上, 而应集中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全方位保障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及时地采取了多项惠民政策, 抓住了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 适应了环境和形势变化的新要求,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因而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决制止与民争利的腐败行为

我们党来自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的必然要求。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可以说,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腐败现象与改善民生则是水火不容的。因此, 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力度, 坚决制止戕害民生的腐败行为。

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为解决新时期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蒋锦洪,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M].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3]吴宁.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维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4]董永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3) .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6

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务院在去年底及时推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 并紧急追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与上世纪#"年代末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举措相比, 此次投资项目既有“老面孔”———剑指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有一批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面孔”。

在民生项目的投资中, 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这项工作位列国务院十大措施首位。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 还体现在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善上学、看病、文化生活等条件的社会事业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认真解决好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 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 本次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中, 安排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投资1571亿元, 预计可解决规划内!$%!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7

1. 政治局及常委会领导“改革领导小组”

党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 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教授表示,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 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级别最高的改革领导机构, 这体现要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该小组在政治局及常委会领导下工作, 权威性更强, 在推进改革方面的执行力也会更强。

各地可能会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为范本, 成立相应负责改革的机构。据媒体报道, 三中全会闭幕后, 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已经明确将组建全面深化改革小组, 在市委常委会或省委常委会领导下工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对各地各部门成立的改革机构起到示范作用, 在纵向上能统筹改革工作, 横向上可以促进各地和中央进行更好的交流。

2. 改革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

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 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 明年和近期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 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 制定具体改革策略, 全面统筹和审定后, 明年适时加以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 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 找出规律, 凝聚共识, 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对全会提出的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 需要修改完善法律的也要加强研究、尽快启动。

高尚全教授说, 对于改革难度比较大的“硬骨头”, 由于涉及到既得利益格局, 阻力会比较大, 这需要对改革方案进行测算或者设立试点。例如中央地方事权的划分, 要使事权和财权进行匹配, 具体方案需要经过测算才能知道各占多少比例才能实现共赢, 不是说发号施令就能马上执行。

对于一些地方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 则可以推进得比较快。例如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 政府需要放权、限权和分权, 凡是归市场管的, 地方可以把权放给市场, 凡是归企业管的, 可以把权放给企业。

3. 要实现不会带来后遗症的经济增速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要坚持稳中求进,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 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近期, 学者、智库频繁发声, 对经济形势作预测。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 不同机构对经济增速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 而各界对于经济增速的预测渐趋一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2013年10月作出的预测分别是7.3%和7.7%。此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代表课题组介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时预测2014年的经济增速是7.7%。而国家信息中心近期公布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2014) 》与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对2014年经济增速的预测都是7.5%。

中国速度作文 篇8

记得那天下午停课了。晚上,我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砰砰砰”的声响惊醒,勉强撑起惺忪的睡眼,循着声响的方向看去,窗户在猛烈地晃动着,像一个巨人在使劲拍打它想破窗而入。风从缝隙钻进来,吹着得意的口哨,这尖锐刺耳、高低起伏的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我壮了壮胆,战战兢兢地靠近窗前,借着昏黄的路灯,窥见了“莫兰蒂”作威作福的景象:窗外的树枝像狂舞的鞭子,胡乱摆动;树上的枯叶仿佛无帆无桨的小船,任凭狂风将它们带向别处。风力一阵大过一阵,台风像一个顽劣的孩子,把所有东西狠狠抛向高空,然后重重摔在地上。“呜呜”“砰砰”“哐哐”,台风演奏的交响曲扰得人心烦意乱。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我就翻下床奔向窗前,我怔住了,目之所及遍地狼藉:一棵棵行道树被拦腰折断或拔地而起,被摧残的玻璃窗户、广告牌更是随处可见。大概好几天都不能上学了吧,我心想。出乎意料的是,隔天我们就恢复上课了。上学途中,许多园林工人在道路两旁修剪倒伏的大树,那一双双手,一公里又一公里,疏通了一条又一条道路。有些树干是带刺的,即使戴着手套,那些刺依然会刺穿手套扎进手里,又痛又痒,可园林工人们却没有停下。老师们也都戴起了志愿者的红袖章,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和那些杂乱的树枝之间搭起一道“人墙”,引导我们安全地进入校园。

我从新闻中得知,全市基础设施破坏极其严重,大面积停水停电,大量绿化树木倒伏,在救援队、解放军、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许多主要路段第二天就恢复了通行,面目全非的城市也有了生气。

“莫兰蒂”过去两年多了,时间抹去了它给厦门带来的累累伤痕,却磨灭不了人们记忆中的那些恐惧,但同时也带不走我们心中的感动。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9

近日, 2014年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该展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科技部批准,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主办并承办的安防专业展会, 在北京每两年举办一次。

本届博览会以“平安中国、智慧安防、创新应用、服务民生”为主题, 以“服务行业, 搭建平台、引领发展”为宗旨, 全方位多角度集中展示近年来安全防范技术与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展示安全防范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与平安建设中的应用成果。

本届安博会历时三天, 通过展览展示为促进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和经贸往来搭建平台, 为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展览内容上, 主要涵盖了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防爆安检等所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安全防范技术与产品, 并进一步拓展警用通信产品、人体生物特征识别产品与公安技防应用成果展示。

中国民生与中国速度 篇10

显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拉大, 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以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从2006年起开始实行对农业免税,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农业的激励和补贴政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加强了这些惠农政策。但是, 对农业部门的刺激和补贴并非是万全之策而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总体上来说, 在过去的几年中, 中国最主要的基本粮食谷物的外贸逆差是不严重的, 从价值上来说, 中国的谷物贸易在1998年, 1999年, 2002年都是顺差, 在2000年, 2001年, 2003年是逆差, 在2003年由于自然灾害, 中国谷物生产降到10年的最低点 (4亿吨) 谷物逆差达到出口的17% (The FAO Trade Yearbook 2003) , 创了历史记录, 但在200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就回升了, 其实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利用自身的优势, 出口一些价格较高的粮食比如大米, 进口一些比较便宜的粮食如小麦, 在一些年份中是实现了贸易顺差的 (有资料表明在2004年中国进口的粮食的总价值是92亿美元, 而出口粮食的总价值却是189亿美元) 。但是随着各种补贴和刺激政策的实施, 农产品的价格提高, 这样会导致在逆差的年份会产生更大的逆差, 在本应该实现顺差的年份, 由于价格的提高, 中国粮食的竞争力会减弱, 国际市场上对中国粮食的需求会减少, 可能会产生较小的顺差甚至是逆差。并且如果按照著名经济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所说:经济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这一过程中, 资源必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但是一旦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成本提高, 就会导致很大一部分收入流向农业, 这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再者, 这种农业补贴是具有刚性的, 也就是说这种补贴只能增加, 不能下降更不能取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这样会导致一些对劳动力有大量需求的城市出现“民工荒”,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这些城市的第二, 第三产业的发展。

所以中国在未来应该谨慎的使用对农业的补贴与刺激, 因此要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更健康的发展农业, 必须要加速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化, 实施统筹城乡, 优化传统农业, 建立新型农村。

传统农业使城乡差距加大, 从经济结构上看, 2008年中国第一产业 (包括农业, 渔业, 牧业, 矿产业) 占GDP比重下降至10.8%, 第二产业 (制造业, 工业) 为48.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为41.8%, 但发达国家中, 日本农业只占GDP1.3% (2004) , 韩国只占3.2% (2004) 台湾只占2% (2002) , 而中国的工业化正在接近高潮,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正在接近其最高点, 由此可见, 未来农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将回持续下降, 占中国人口50%以上的农民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占GDP的比重却远远小于50%, 所以城乡差距会加大。此外传统农业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由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本身具有需求无弹性的特点, 农民的收入很难随着粮食的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反, 当较多的粮食投入到市场上时, 会产生供过于求而导致粮食的价格下降可能使农民收入降低, 也就是所说的“谷贱伤农”, 并且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即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对土地环境的依赖, 加之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缓慢, 农作物生长周期固定且较长, 导致了农产品的增长较为缓慢, 远远低于第二, 第三产业, 故农民的收入便增长缓慢。在制造业中, 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工人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而在传统农业中, 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土地上所需要的农民的数量减少, 所以大量农民涌向城市, 况且在目前, 农民工中80, 90后占大多数, 他们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不象他们的父辈那样有太多的眷恋, 他们受过一定的教育, 有感于城乡差距, 向往城市生活, 要求公平待遇, 这些都驱使他们离开农村, 进入城市, 成为新生代的农民工, 他们来到城市多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种行为背后必然潜在着农民工生存问题, 公平问题, 户籍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这也必将回导致相当大的社会压力。

在未来, 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统筹城乡工作力度, 建立新型农村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通过发展新型农业和优化传统农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通过开拓农村市场, 发展农民教育来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小社会压力。

早在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就是要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来协调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联动, 实现共同繁荣, 要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 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促进劳动力向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 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以统筹城乡管理制度来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 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要以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来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如果说统筹城乡是在政策上为减小城乡差距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那么新型农村的出现便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而大力推广新村的建设便是一条减小城乡差距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有学者分析中国的新型农村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郊区涌现出的一大批由快速公共交通和市中心联系在一起的新型农村, 他们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低的价格必定会吸引大批的资金投入到该地区的第二, 第三产业之中,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 这种新村会越来越多。第二类就是已经在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地出现的工业新村, 如江苏的华西村, 山东的大王庄, 他们都靠近港口和工业区, 无论在交通还是劳动力成本和工业配套方面都能获得相当的竞争优势。第三类是以正在开发的某些新型农业如蔬菜、水果、茶叶等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中心如加工、保鲜、包装和运输等, 以及为这些企业职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生产聚集地和居民生活休闲区。第四类是以旅游、度假景点为主要依托的新型农村, 它们可以依靠名胜古迹存在, 也可以用传统文化做招牌, 更可以以民间工艺、美食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始广泛的出现。这些新村中的农民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由于自身优势的存在, 伴随着统筹城乡的进行, 他们的收入必将大大提高, 进而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我们应当大力优化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型农业, 针对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大、产量增长缓慢, 我们要进行传统农业的优化和升级。优化传统农业首先就是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就是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 通过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来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第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 大力推广转基因的新品种作物。而针对传统农产品的需求无弹性的情况, 我们应当在保证基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这一的新型农业是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新型经济作物的农业, 比如:东北的大米、陕西的苹果、山东的蔬菜、云南的花卉、杭州大的金鱼、内蒙的肥羊、沿海的养殖业、精品茶叶 (云南普洱、西湖龙井) 等, 和收入弹性低的传统作物不同, 这些新型农业的作物收入弹性很高, 因此市场的需求弹性也较高, 所以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它们都有比传统作物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从事新型农业的农民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快的收入增长。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拓展农村市场, 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实施大家电、汽车等下乡的制度来刺激农村消费, 力图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反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把农民工就业的环境有放回到了农村, 相信通过统筹城乡、优化传统农业、发展新农业、建立新农村, 农村必定会成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理想地点, 必定会为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无限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而我们进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对农民工, 特别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必要特殊的教育,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制定这种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应与解决“三农问题”一并考虑, 应该主要开展对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 (如养猪、养蟹、养花、种磨菇、种药材、食品加工、使用电脑等)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信息教育及创业教育, 力图通过教育使农民工就业及创业的过程尽量平滑、自然。

可以预见, 未来的中国农业的发展应该是农业多元化 (新农村、新农业) 、农业资本集中化 (优化传统) 、农村城市化及农民高素质化。

摘要:随着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 然而对农业的补贴与刺激不是万能的且有一定的缺陷, 所以要想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能单单靠简单的惠农政策, 在未来,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统筹城乡工作力度, 建立新型农村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通过发展新型农业和优化传统农业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通过开拓农村市场, 发展农民教育来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小社会压力。

关键词:城乡差距,农业补贴与刺激,统筹城乡,新型农村,新型农业,优化传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格尔.为什么中国有可能实现其增长目标

[2]黄朝翰杨沐.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的三农问题

上一篇:中国红木家具市场调研下一篇:湿润冷凉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