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试论十篇

2024-09-11

方法试论 篇1

实践证明, 矿床开采过程中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主要技术经济

指标是否合理, 以及劳动强度的大小、生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均与采矿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采矿方法的选择是矿床开采设计和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采矿方法选择的基本要求

1、安全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保证工人在开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保证矿山能安全持续地进行生产, 防止井下和地表建筑物、主要设施和各种设备遭到破坏, 防止地下水灾和火灾及其他重大灾害的发生。

2、充分、合理地开采地下矿产资源。

选择的采矿方法要贫化小、矿石质量高, 有利于配矿和矿石质量控制, 满足加工部门对矿石质量的要求。

3、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

要尽可能选择生产能力大和劳动生产率高的采矿方法, 减少多阶段作业, 以利于生产安全和实施强化集中开采。

4、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选择采矿方法时, 不仅要考虑矿石回采成本, 还要考虑矿石加工成本, 使采选成本低, 综合经济效益好。

三、采矿方法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矿体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和加工技术要求。

1、矿床地质条件。

矿床地质条件对于采矿方法的选择有直接影响, 起控制作用。因此, 必须具备充分可靠的地质资料, 才能进行采矿方法的选择。

(1) 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在采矿方法选择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法、采场结构参数、采矿方法构成要素、落矿方法等。

(2) 矿体产状。矿体产状主要指倾角、厚度和形状等。

矿体倾角主要影响矿石在采场内的搬运方式。倾角大于55度的矿体可采用自重搬运, 如留矿法、阶段矿房法等。薄矿体采用留矿法时, 倾角应大于60度。30度以下的矿体, 只能采用电耙搬运矿石。30—50度的矿体可采用爆力搬运或溜槽搬运。18—15度缓倾斜矿体应采用运输机搬运矿石。

矿体厚度影响采矿方法、支护方法、落矿方式和矿块布置。厚度小于0.8米的极薄矿体要考虑分采和混采;单层崩落法一般要求矿体厚度不大于3米;分段崩落法要求厚度大于6—8米;阶段崩落法要求厚度大于15—20米。

(3) 矿石的品位及价值。开采品位较高的富矿和贵重、稀有矿产资源时, 要求采用回收率高、贫化率低的采矿方法, 如充填法。反之, 则采用成本低、效率高的采矿方法, 如崩落法或空场法。

(4) 有用矿物在矿体和围岩中的分布。若有用矿物在矿体中分布比较均匀, 一般不用选别回采的采矿方法, 如用崩落法或空场法。反之, 有用成分分布不均匀而又差别很大时, 应考虑能剔除夹石或分采的采矿方法。

(5) 矿石和围岩的自燃性与结块性。矿石和围岩中含硫高 (或硅、碳均高) , 有自燃发火倾向时, 应采用充填法或分段矿房法等, 避免采用留矿法、阶段崩落法和大量崩落矿柱的采矿方法。开采放射性矿石, 一般采用通风条件较好的充填法。具有氧化结快性的矿石, 应采用空场法或充填法, 避免采用留矿法和大量崩落采矿法, 以防止矿石结快和影响生产。

2、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1) 地表是否需要保护。当地表移动带范围内有河流、农田、居民区、公路、铁路、风景区、文化遗址和重要建筑物或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 地表不允许陷落, 需要保护, 因而不能采用崩落法或采后崩落矿柱的采矿方法。应使用充填法或支柱充填法。

(2) 技术装备与材料供应。选择某些需要大量材料 (如水泥、木材和充填料) 的采矿方法时, 需要考虑材料来源和供应情况;采矿方法与采矿设备要相适应。选择采矿方法时, 要考虑采矿设备和备品、备件的供应情况, 凿、装、运设备要配套, 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

(3) 开采深度。开采深度对采矿方法选择的限制主要与深部地压有关。开采深度很大, 会引起岩爆现象。采用空场采矿法时, 开采深度不宜超过500—800米, 否则应采用崩落法或充填法。

(4) 落矿方式。浅孔落矿常用于矿体厚度小于5—8米;中深孔用于5—8米以上厚度;深孔大爆破要求矿体厚度更大。

(5) 采矿方法所要求的技术管理水平。选择的采矿方法应力求简单, 有灵活性, 工人易掌握, 管理方便。这对中小型矿山、地方矿山尤为重要。

3、加工技术要求

矿石的品位、品级、块度是加工部门的技术要求。如可直接如炉冶炼的富铁矿石、耐火原料矿石和云母等矿石对品位、品级及有害成分、矿石块度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这些技术要求将影响到采矿方法的选择。

方法试论 篇2

在大型工业企业里,一般专门设置有为基本生产车间等部门提供产品(如水、电、一些材料)或劳务(如修理、运输)的生产车间,这就是辅助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归集后拟对外分配的费用就是辅助生产费用。根据费用分配的受益原则,辅助生产费用最终应由各受益部门承担,即应将某个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向其以外各个受益部门进行分配。目前存在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直接分配法是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部门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忽略不计的方法。这种方法计算简便,但分配结果有较大误差。因此,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不提供劳务,或提供劳务较少的情况。交互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配,其中第一阶段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服务量按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这次分配叫做交互分配;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新的费用总额直接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部门进行分配,这次分配也叫对外分配。交互分配法因为考虑了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的相互分配,比直接分配法准确,但其工作量明显高于直接分配法等其他方法。一般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较多的情况。

代数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单位费用和劳务供应情况,建立联立方程,通过解方程组计算出辅助生产劳务(产品)的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分配率,然后在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单位)之间同时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分配结果最准确,适用于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目前理论界公认代数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费用各分配方法中最精确,也是最合理的方法。

按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事先确定的劳务(产品)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实际耗用的数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分担的辅助生产费用。这种方法和代数分配法的唯一区别是费用分配率不是通过解方程组算出,而是事先计算确定的。

可以看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主要是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量大小选择的,但产品或劳务量的大小界定根本没个标准,而且没有考虑使用场合及使用目的。比如直接分配法,在辅助生产车间相互不提供产品(劳务)或提供产品(劳务)量小的情况下,一般是能保证计算结果的误差很小,但完全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相互受益显然不够科学、准确。再如交互分配法,一般是在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量较多时使用,但这种方法同样不够准确,而且工作量大,比代数分配法复杂许多,不如代数分配法容易掌握。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实行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会计工作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理论上讲用代数分配法完全能保证分配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度、数据提供的及时性。正因为如此,不少会计工作者提出要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仅用代数分配法,其他的几种方法应该淘汰。

2 多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在费用分配率方面的区别

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上述不同方法主要在费用分配率的确定和计算方法方面存在区别,它们对辅助生产车间使用的费用分配率与对辅助车间以外的受益部门使用的费用分配率要么是相同的,要么是不同的。各种不同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实际上都是交互分配法(即二次分配法),只是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时用的费用分配率为0,代数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法交互分配时的分配率和对外分配时分配率相同,因而这三种方法能简化计算,都比交互分配法简单。可以用数学式变形推理的方式证明代数分配法运用的是交互分配法的原理。代数分配法建立联立方程的依据是以下等式:

本部门已归集费用+本部门耗用其他辅助部门劳务量×其他部门单位劳务成本=本部门提供劳务总量×本部门单位劳务成本

由于上式中本部门提供劳务总量=其他辅助部门耗用本部门劳务量+非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劳务量。因此上式可调整为:

本部门已归集费用+本部门耗用其他辅助部门劳务量×其他部门单位劳务成本-其他辅助部门耗用本部门劳务量×本部门单位劳务成本=非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劳务量×本部门单位劳务成本

实际上本部门耗用其他辅助部门劳务量即交互分配转入的劳务量,其他辅助部门耗用本部门劳务量即交互分配出的劳务量,非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劳务量即对外分配劳务量,由上式即可看出代数分配法也是交互分配法。

对于辅助生产车间个数为两个的情形,可以用代数方法证明各种分配方法下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时使用的分配率均不高于对外分配时的分配率,而且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时使用的分配率均也不高于用代数分配法确定的费用分配率。证明过程如下:

假设某企业仅设有甲和乙两个辅助生产车间,甲车间本月发生费用为A,乙车间本月发生费用为B;甲车间本月提供劳务总量为a,乙车间本月提供劳务总量为b;甲车间耗用乙车间劳务数量为c,乙车间耗用甲车间劳务数量为d。

由于直接分配法下交互分配时分配率为0,结论显然成立。

以下是对交互分配法下第一次分配时的分配率,即交互分配率进行证明。

根据所给资料,如果该企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采用交互分配法,则在交互分配阶段,也就是第一次分配时甲车间的费用分配率为A/a,乙车间的费用分配率为B/b;在对外分配阶段,即第二次分配时甲车间的费用分配率为:(A+c×B÷b-d×A÷a)÷(a-d)

乙车间的费用分配率为:(B+d×A÷a-c×B÷b)÷(b-c)

下面用代数方法证明:A/a<(A+c×B÷b-d×A÷a)÷(a-d)及B/b<(B+d×A÷a-c×B÷b)÷(b-c)

先看前一个不等式。

该式中必有a>0、a-d>0,故该式等价于:

上式可简化为ac×B÷b>0,此式显然成立,因此

A/a<(A+c×B÷b-d×A÷a)÷(a-d)得证,同理B/b<(B+d×A÷a-c×B÷b)÷(b-c)成立。这说明交互分配法下第一次分配时的分配率低于第二次分配时分配率是正确的。

进一步可证明A/a、B/b低于用代数分配法确定的费用分配率。

设甲车间每单位劳务成本为x,乙车间每单位劳务成本为y,则可列出两个方程式:A+cy=ax

解以上二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得:

接下来证明A/a<(Ab+Bc)/(ab-cd)及B/b<(Ba+Bc)/(ab-cd)

同样先看前一个等式。由于a>c,b>d,可知必有ab-cd>0,因此该等式等价于:A×(ab-cd)<a×(Ab+Bc)

上式可简化为Acd+Bac>0,此式显然成立,因此A/a<(Ab+Bc)/(ab-cd)得证,同理B/b<(Ba+dA)/(ab-cd)成立。

对于辅助生产车间为两个以上的情形,可以借助矩阵、数学归纳法等数学方法给予证明。

根据以上分析,代数分配法以外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法在交互分配时的分配率均是低于对辅助生产以外部门费用分配率,也是低于实际成本,即用代数分配法确定的费用分配率的。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方法的费用分配率,可以发现:由于直接分配法不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即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受益部分费用分配率为零,实际上是把各辅助生产车间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豁免债务的做法;交互分配法下第一次分配时计算费用分配率用的待分配费用是不完全的,其费用分配率是低于实际的费用分配率和对外分配率的,显然是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实行优惠待遇,减免一定债务的方法;代数分配法与按计划成本分配法下对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和非辅助生产部门用同样的费用分配率,是将辅助车间和其他部门同等对待的方法。对辅助车间使用的费用分配率各种方法下均不高于对其他部门,在费用分配率低于对其他部门的时候显然是给了辅助生产部门优惠。

3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3.1 多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根据前述,笔者认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可以根据辅助部门是否要相互实行优惠政策而选用。同为辅助部门,如果相互之间需要实行一定优惠,则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代数分配法外其他分配方法还应该继续使用。

3.2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根据前述可知,可供选择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多种,目的包括让辅助部门享受优惠或不享受优惠。辅助生产车间相互之间给于优惠对其他外部部门来说应该是一种价格歧视,那么让辅助生产部门享受优惠这样的做法有存在的合理性吗?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收费时实行优惠,利于它们资源共享,做大做强,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行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初建阶段,相比其他已成熟的车间或部门来说规模不大、资源有限,需要扶持,这时实行互惠通常是有必要的,不宜用代数分配法或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不同方法选用的原则应该是:(1)给予最大优惠,即辅助生产车间相互不收费,这时适合选用的是直接分配法。(2)给予辅助生产部门一定的、幅度不很大的优惠待遇,这时适合使用的是交互分配法。(3)将辅助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同等对待,即不给辅助部门优惠,这时就适合使用代数分配法或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摘要:该文比较了几种主要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区别,指出这些方法主要在费用分配率的计算上存在差异,通过实证得出各种分配方法下对辅助生产车间相互分配时使用的费用分配率均不高于对其他部门分配时使用的费用分配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几种主要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选用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选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79-282.

[2]吴丽新,于北方.新编成本会计(第四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6),43-56.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6),13-20.

[4]刘会卿.议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J].山西统计,2003(.12),50.

试论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篇3

分析方法,就是在思想上把系统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加以研究,以便从事物的整体深入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通过逐一认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环节:首先,分解整体;其次,寻求个性;最后,个性联络。分析方法可以引导我们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未知过渡到已知,使我们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同时,也显示出分析方法在物理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方法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联合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以便进一步揭示出事物所遵循的基本规律的思维方法。在运用综合方法研究事物时,我们则应侧重于研究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个要素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一般与普遍、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而将我们在分析时得到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基本特点和属性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

综合是把分析的结果联系起来,使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脱离以前的游离并列状态而呈现出有机的联系。可见,综合绝对不是分析过程的简单逆向回复,而是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回复,是事物复杂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体,因而综合更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更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普遍规律。

分析与综合方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与归纳和演绎的关系一样,分析与综合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分析总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化整为零,由未知追溯已知;而综合则是把部分联合为整体,化零为整,从全局上把握事物的整体,由已知引导到未知。分析是为了综合,这样,分析才更有意义。综合中含有分析,这样,综合才更加完美。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既需要分析又离不开综合。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

试论物理教学方法 篇4

摘  要  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 ── 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兼收并蓄,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 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 ── 系统教学法。

一 、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 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 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 随堂实验  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 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 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二 、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 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 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 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 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物理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第一、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物理世界;第二、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物理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第三、强调完成两个“飞跃”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教学要以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3. 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 奥苏伯尔语)。

4. 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5. 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6. 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7.强调有序构建

物理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社会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物理认知结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物理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度。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三要思考(包括对物理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8.加强范例教学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题。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9. 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10. 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 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据此,我们设计出系统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课内外“四环三习三追忆”。其中,“四环”是指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和评价矫正(作业反馈阶段)四个环节;“三习”是指学生在课外要做到复习、练习和预习;“三追忆”是指对新课题的即时追忆、复习前追忆和复习后追忆。

1. 自学探究 ── 知觉选择阶段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 串联精讲 ── 理解领会阶段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 整理吸收 ── 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 练习巩固 ── 作业反馈阶段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对我们所倡导的“系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美]罗伯特・M・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试论林业资源现状与造林方法 篇5

1. 1森林资源总量少

随着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在社会经济中, 对林产品需求量较大, 加上人造板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情况, 故林产品加工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非常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森林资源。

1. 2 森林资源不断壮大

目前, 我国森林资源正在开始转变, 森林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在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大力重视下,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势头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正在冲破过去的“窘态”, 数量上正在以200 万hm2的速度年年递增, 之前的消耗高于增长的趋势已得到控制, 森林的面积也在渐渐地扩大, 也在有条不紊地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

2 改善林业资源的措施

关于我国林业资源存在短缺的问题, 务必应尽早改善森林资源短缺的局面, 进而确保我国的林业产业和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为了拓宽林业经济, 发展林业产业,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 一定要知道培育林业资源的有效方法。当前, 培育林业资源的方法主要有: 人工种植培育法。此为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短缺现状下所运用的最有效的办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栽植和培育所需的森林资源种类。天然林资源保护法。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 严控森林资源非正常的流失。

3 合理造林, 规范造林方法

因造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故一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选择适宜的造林土地, 经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可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和林木的立地条件、增加造林的成活率、保持水土、推动幼林的发育和生长。另外, 还应提高降低造林生产投入、创新造林管理, 用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造林树种。黑龙江省主要采用3 种造林方法:

3. 1 分殖造林法

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节省育苗费用和时间, 操作容易, 成活率较高, 造林技术简单, 幼树初期可较快生长, 并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可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 同时分植造林材料来源, 受分布状况与母树的数量的限制,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营养繁殖的树种。

3. 2 植苗造林法

俗称植树造林, 栽植造林, 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它的特点是生长稳定, 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 故对造林地立条件的规定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 可是, 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挤坟变形或受损伤和失水, 故栽植技术要求高, 务必先育苗, 也可节省种子, 总之, 植苗造林法受造林绿地条件和树种的限制较少, 是最广泛应用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 主要是移植苗, 播种苗和营养繁殖苗, 在采伐地上有时进行人工更新时, 可以利用野生苗, 近年来, 个别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植苗造林后, 苗木是否成活, 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是关键, 故以在造林过程中, 从苗圃起苗, 分级, 造苗, 假植, 包装到运输, 造林前修剪, 直至定植全过程均应保护苗木不要失水过多, 随起苗随栽植是最佳的, 尽最大可能缩短时间, 各环节应保持苗根湿润。

3. 3 人工播种造林

又称直播造林, 是在造林地把林木种子直接播种进行造林的方法。此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 且施工容易, 在大面积造林地上便于进行造林。直播的种子一定要经过精选和检验, 在播种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播种造林地必须搂穴整地, 穴面直径50cm, 揭去草皮, 翻动土壤, 搂去枯枝落叶, 深度20~ 30cm, 播种前踩好底格子, 播种后踏实覆土, 覆土厚度通常为小粒种子直径的3 ~ 5 倍左右, 大粒种子直径的3 倍左右。播种量要按照播种方法、发芽率和造林密度的不同而定, 这样即有利于出全苗又能节约种子。荒山荒地可播种榆树、桦树、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播种量: 落叶松0. 75 ~ 1. 00kg /hm2, 樟子松1. 00 ~ 1. 25kg /hm2, 白桦0. 20 ~ 0. 30kg /hm2, 榆树2. 00 ~ 3. 00kg /hm2。疏林冠下可播种红松等树种。播种量: 红松10. 00 ~ 15. 00kg / hm2。

4 造林依据的原则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造林技术规程》指出: 应坚持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造林立地条件相一致的原则。按照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选择造林树种的原则。坚持合理的树种比例, 选择多树种混交造林的原则。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生产潜力大和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的原则。坚持分类经营, 按经营目的不同选择树种的原则。

摘要:在净化环境方面森林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大量开采, 造成生态系统的损坏, 造成了森林资源短缺现象。因此, 需要对现有的林地进行植树造林、平整。本文试论了现有林业资源的现状, 并指出了目前林业资源相适应的造林方法。

试论我国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篇6

一、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购买法是指母公司为了取得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用现金、其他资产、票据, 以及发行债券或优先股, 按商定的购买价格收购对方股份时, 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实施合并的企业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收到的资产和债务, 其中购买成本高于被并企业公允净资产值的部分记于商誉;实施合并的企业的留存收益包括当年本身实现的留存收益和被并企业合并日后的留存收益。其优点是:采用公允价值核算, 更能反映企业合并是讨价还价的公平交易的结果;有利于避免企业操纵利润, 通过企业合并迅速增利。其缺点是:计价基础不一致, 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按账面价值, 而被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却以公允价值来计价, 只确认被并企业的商誉, 而不确认合并企业的商誉;我国目前市场信息不够充分, 资产负债的公允计价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过高的估价会给企业今后的经营带来负担。

权益结合法是指母公司为了取得对子公司的控制股权, 完全用自己的普通股去交换对方普通股, 按双方权益的账面价值入账, 这时在会计处理上采用的方法它视企业合并为经济资源的联合, 是原有企业所有者风险和利益的联合。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参与合并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按账面价值入账, 合并时不存在公允价值的测算、评估, 无商誉的确认问题;参与合并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要全部包括在合并后的企业中, 同样, 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企业。它的优点有: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和持续经营观念, 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已实施了计提资产减值的政策, 因此资产被高估的可能性不大;操作简便, 成本较低, 有利于企业通过合并迅速扩大盈利规模。其缺点是:缺乏合理的概念基础, 易导致滥用;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合并, 迅速增利;不能反映合并的经济实质。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差异分析

1、所依据的理论假设不同。

购买法方式下的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了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事项。主购方与被购方存在着经济资源的流入流出。并且合并后, 经济资源的流出方获得了对被合并企业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而被合并方则丧失了对原有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因此, 购买法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是非持续经营假设。而在权益结合法方式下, 参与合并的一方购买了另一方, 合并各方没有经济资源的流入流出, 因此, 不存在购买价格, 也就不存在新的计价基础。所以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2、对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影响不同。

购买法提供了关于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而公允价值一般是按变现价值、重置成本、评估价值等确定的。采用的计量属性主要有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因此, 和权益结合法下按历史成本反映的账面价值相比较,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较强而可靠性弱;与之相反, 账面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强而相关性较弱。

3、对利润的影响不同。

一方面, 在购买法下, 重估后资产的公允价值通常高于账面价值, 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 资产中的土地、建筑物等升值幅度很大, 这些增值的资产确认后将在以后年度转化为成本或费用, 从而导致购买法下的成本费用较权益结合法要多。另一方面, 购买法下, 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仅仅包括购买日后被合并企业实现的利润;而在权益结合法下, 合并企业当年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整个年度的利润。因此,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 可以看出, 权益结合法在增加利润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不同。

在权益结合法下, 并入的所有者权益低于购买法, 而合并后的利润又大于购买法。所以, 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相反购买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

5、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要求不同。

购买法要求披露被并企业的名称及简况;企业兼并所用的会计方法;被兼并企业经营成果列入合并企业利润的起讫期限;被并企业的成本或代价;对兼并时所发生的商誉、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的说明;在企业兼并协议中规定的不能发生的付款、期权或承诺事项以及可能的会计处理方法等。权益法要求披露参与兼并企业的名称和简况 (除非该公司的名称仍然为兼并后企业所沿用) ;处理兼并企业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兼并时发出股份的摘要和股数;参与合并企业包括合并后企业的本期损益表中的年受益、非常事项和净收益;参与合并企业各股东所有权的变化;参与合并企业改变其会计年度, 应说明年收入、费用、非常事项和净收益的相应变化等。

三、购买法与权益法的会计处理选择

如上所述, 购买法与权益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 企业合并到底应该是选择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呢?支持运用购买法的学者认为:第一, 在绝大多数企业合并业务中, 客观存在着购买行为, 因此, 应按照购买法来处理;第二, 企业合并是经过讨价还价的公平交易的结果, 因此在作账时应按公允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代价入账;第三, 通过换股获得被并企业的控制权, 只是改变了并购所付代价的支付方式, 不能成为改变会计方法的理由;第四, 购买法可以反映合并业务的经济实质, 而权益结合法缺乏明确的适用范围。支持权益结合法的学者则认为, 当合并采用的是换股的方式时就应采用权益结合法, 因为新企业是原有各企业的继续, 保持原有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后企业账目计算的基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次, 权益结合法符合原始成本会计和持续经营概念, 并有易于操作的好处;第三, 运用权益结合法可以确保主并企业和被并企业的财务数据是一致的, 有很好的可比性。

笔者认为, 企业合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会计方法, 不能一刀切。在购买法下, 企业不会形成较高的净资产回报率。由于采用公允价值入账, 也不会给企业留下巨大的操纵利润的空间, 不过购买法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交易标的公允价值。所以在公允价值相对容易确定的情况下, 在无形资产占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 如高科技产业, 应优先采用购买法。而权益结合法也有它的优点, 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特别是权益结合法的应用有利于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为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即经济成长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期较短, 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企业的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很不平衡, 大多数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为增强其竞争力, 努力扩大规模, 通常使用企业合并的形式, 因而企业合并在我国已成为一股浪潮。但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购并企业的实力, 要扩大企业规模, 必须先经过联合, 即参股合并, 才能达到其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采用权益结合法,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也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所以在现阶段, 我国还不能盲目坚持国际趋同, 像美国一样取消权益法, 而是应立足本国实际, 在一些经济实质是控股合并的企业中采用权益结合法。当然, 针对权益结合法所带来的弊端, 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其应用条件予以限制, 防止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出现无序局面。

具体来说, 一是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选用应保持互斥关系。一旦企业合并符合权益结合法的规定条件, 就只能使用权益结合法, 而不能使用购买法;反之, 就只能使用购买法。这样可以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二是应设法缩小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之间的差异, 使得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反映的结果趋于相似。三是要防止企业合并中人为滥用权益结合法, 避免由此导致的经济资源分配不公。四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考虑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 确保准则易于为广大的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所理解和操作。保留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格局是一种合乎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这样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合并的深层目标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通常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各有其优缺点。我国企业合并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会计方法, 不能一刀切。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购买法,权益法

参考文献

[1]、苗俊美.浅析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影响.现代企业教育, 2007 (9) .

[2]、许绍双.浅析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的几个认识误区;财会月刊, 2003 (17) .

[3]、裘益政, 谢枫.另一种角度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

试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方法 篇7

1、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所在

项目工程全程从始到终贯穿着项目造价控制, 具体涉及到:决策、设计以及施工、完工四个项目工程阶段, 均对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有着直接性关联。通过项目工程实际造价控制表明, 实施项目工程前的工程决策及设计阶段是管理好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 工程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工程设计是其关键环节。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有效预防投资成本限额的同时, 更好的管理项目工程的建设、实施以及设计, 并充分利用相关有限的建设资源, 从而创造最佳的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对此, 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对国内经济建设的保障及加速意义非凡。

2、建立一支专业性、实力强的控制工程造价团队

2.1 针对项目造价控制所包含的计算项

目工程量的规则、额定子项目施工及其范围、政策规定、计算项目造价的程序, 需专业造价人员熟练掌握与应用的同时, 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能合理化建议施工作业人员, 及其质疑项目签证中存有的不规范之处。

2.2 专业造价人员需端正自身的工作态

度, 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适时现场勘查施工情况, 主动与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交流, 加深彼此间的了解, 及时掌握工程相关的变更信息及动态情况。目前, 大多数项目工程场地变数不小, 若造价人员与场地施工人员严重脱节, 势必造成工程部分更改环节无法控制造价, 施工签证的精确数大幅减少, 与合同价相对比, 结算价将高出很多, 结算价也因签证而降低, 增加了此时索赔的难易程度。

3、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方面

站在施工方的角度来讲, 自身的经济效益由造价管理来决定, 对此, 全员的造价控制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工程与施工负责人, 需彻底转变传统管理工程造价只是专业造价人员的工作的片面意识, 让全员了解工程造价并时时关心工程造价, 有机结合管理施工及管理工程造价。

3.1 项目工程实际施工阶段, 控制项目

的直接费用是控制工程造价较大成效且体现最为直接的环节。对此, 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具体措施有:

管理职员。一方面, 企业职员的工资紧密结合着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合理设立施工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机械设施, 在符合施工需求指标的基础上, 职员需勤干高效。另一方面, 针对控制职员的费用方面, 相关部门需按照内部预算规定指标, 参照比价招标办法以及对应的劳务分包规定条例, 招标比价分包队伍, 投资的职员施工费用需在内部预算收入的范围内;在管理职员团队中, 需重视合同管理的加强, 施工作业人员的作业范围、质量指标以及造价承包等方面需严格严格介定, 绝不漏掉任何相关的能量化内容, 确保工程施工作业的质量。

管理材料。建立于核算内部成本消耗的基础上, 采购库存量需严格控制, 真正落实造价控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针对控制材料费情况, 需重点参照相关的内部文件, 实施规范的工程量与造价控制策略。如项目工程有一定的施工图, 需依据预先规划进行工程量的有效控制, 并适时按照变更工程的具体情况, 确定最终的实际提报计划。同时, 依据最终实际提报计划, 明确消耗性材料。针对造价控制情况, 不可轻视采购员的业务素质提高, 以采购管理加强为主线, 在项目工程质量未受影响的基础上, 相关专业采购人员要需进一步拓展采购渠道, 并对比说明新选用厂家的采购材料, 通过预算人员对比内部预算价格, 并认可之后, 方可采购。

管理机械。基于设施调遣费、使用费的前提下, 设施的使用需尽可能发挥。管理机械的控制措施有:管理机械部门需确保机械完好无损, 保证处于完好状态下使用机械;施工作业人员与配合人员之间的写作关系需加强, 调动施工的积极性, 保持良好的施工状态;场地施工严重不饱满, 处于半停滞状态的机械较多, 负责机械的相关部门需实施积极性应对策略, 拓展好外部市场, 保持相对均衡的价格比值。

3.2 施工签证工作需特别关注

工程的签证工作需落实到位。场地签证办理需符合四个条件:增加的费用是否与合同相一致;增加费用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承包商的过失而造成的;依据相关合同规定, 承包商不应承担风险;在事发之后, 承包商已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书面形式提出了相应的索赔意向。针对符合此四个条件的情况, 可进行签证结算办理, 相反的, 则不可办理。

对于签证隐蔽的情况, 需参照工程图纸, 隐蔽的项目、工艺以及完成质量情况等部分需标注出;若在图纸上标注的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为不定值, 则需标注被隐蔽部分的具体尺寸或原始值, 而不能简单的将项目工程量及项目造价在签证中签写, 有效规避与管理工程造价相关规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进而提供准确的工程造价参考依据。

4、管理工程造价, 需加强索赔意识, 落实项目工程结算工作

管理项目工程造价, 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索赔。当前, 较为流行的竞争市场的施工索赔形式是“中标低, 索赔高”。针对未符合合同预先规定支付的各种费用要求的情况, 建设企业需延长工期, 赔偿损失, 施工单位需按照合同签订的时间, 及时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相关的签字及盖章流程尽快办好, 签订合同之后, 参照合同规定内容, 充分使用有利的合同款项, 特别是与结算相关的条例规定。日常工程时, 以局面手段, 甲乙双方进行信息沟通, 并及时保存、记录信息, 为施工结算夯实坚定基础。

5、管理项目工程造价的决算阶段

审核工程决算阶段是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尤为重要的工作, 对双方间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性关联。

合同是工程决算的出发点。建设、施工单位间的权利及义务规定主要由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来体现, 对此, 施工合同内相关的支付、结算条例约定需特别重视, 抓牢时机, 及时结算。

6、结束语

概括而言, 建立于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 提高造价人员的整体素质, 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投资成本, 进而大力推进国内经济发展。

摘要:处于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 项目工程造价的经济意识加强, 切实可行的造价控制管理机制构建, 全面落实造价控制管理的工程全程工作, 是目前项目工程管理尤为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工程,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赵莹华.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实务.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6) .[1]赵莹华.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实务.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6) .

[2]王建波.荀志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 .[2]王建波.荀志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 .

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训诂方法 篇8

关键词:《孟子正义》 词义 训诂方法

训诂方法通常是指考求古文献中词义的手段。郭在贻先生说:“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的训诂方法实际是释词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摆在面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由未知变为已知的手段便是我们说的方法。”[1](P157)但训诂实践是受体式需要和具体训释内容限定的,因此,焦循《孟子正义》(以下简称《正义》)在继承传统训诂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正义”这种注疏体的需要,不仅考求了词义,而且辨明了注解的是与非,同时又运用了一些切合经书注解“随文释义”特点的训诂方法。现将焦循《孟子正义》的训诂方法归纳如下:

一、以形索义

即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的结构分析来探求汉字所记录词的本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以形索义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原始的汉字是据义造形的。汉字与所记录的词义,具有形义统一的特点。如:

(1)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章句上·41》)

《正义》:叔从又,故为拾取之正训。

(2)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告子章句上·7》)

《正义》:《说文·草部》云:“蒉,草器也。臾,古文蒉,象形。”又《子罕篇》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集解引包曰:“篑,土笼也。”篑与蒉通。草器盖即盛土之笼,于臾之象形,可知其状也。

例(1)中,焦氏通过分析“叔”字的意符“又”,得出结论:“拾取”是“叔”的正训,即本义。《说文·又部》“叔,拾也,从又尗声。”“又,手也。”焦氏的说解与《说文》相符。例(2)中,焦氏引《说文》说明“蒉”的古文形体为象形字,因而“于臾之象形,可知其状也。”

二、因声求义

王宁关于因声求义的定义是:“运用文献语言的材料,依循语音变化的规律,寻找同源字之间音变的轨迹和确定借用字之间音异的状况,以进行推源、系源和溯本的工作,达到探求文献词义的目的,这个方法叫因声求义。”[2](P159)因声求义成为训诂方法的根据是古人对语言音义关系的认识,这就是“义存乎声”。清代,随着古音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学者对音义关系的认识更加明晰,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论断。焦循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雕菰集·读书三十二赞》中说:“训诂声音,经之门户。不通声音,不知训诂。训诂不知,大道乃沮。”[3](P212)《正义》中 “因声求义”的例子随处可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揭明通假。即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王引之《经义述闻序》云:“训诂之旨,存乎声音。故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蘧为病矣。”这正说明了在训诂实践中揭明通假的重要性。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梁惠王章句下·1》)

《正义》:由与犹通用。阮氏元《校勘记》:“石经、宋本、岳本、咸淳衢州本、孔本、《考文》古本由作‘犹’。”

(4)《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亦。赵注:膺,击也。(《滕文公章句上·4》)

《正义》:引诗在《鲁颂·閟宫》第三章。毛传云:“膺,当也。”……毛氏读膺为应,故以当释之。《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引作“戎狄是应”。《音义》出“膺击”,云:“丁本作‘应’云。”按古训应训当,此注训击,盖以当对是击敌之义,故转训耳。……是应有击义,赵氏亦读膺为应矣。”

乱讲通假,就会弄得音无不通,字无不借,使语言失去客观约定性。所以,焦循对待通假的态度是相当慎重的。以上两例,由、犹同为余母幽部,音同;应、膺同为影母蒸部,音同。这样就有了通假的先决条件,随后他又参之文献材料加以核证,确实做到了信而有征。例(3)是古代文献习见的通假字,例(4)指明“膺”读为“应”方有“击”义。

(二)说明同源通用。“凡同源字,因其意义相近或相承,声音又相同或相似,因而时常有互相通用的现象。”[4](P124)《正义》中有大量用同源字互相解释的用例。

(5)四海遏密八音。赵注:密,无声也。(《万章章句上·4》)

《正义》:《说文》言部云:“谧,静语也,一曰无声也。”《诗·周颂》“夙夜基命宥密”,《礼记·孔子闲居》引此诗注云:“密,静也。”贾子《新书·礼容篇》引诗作“宥谧”。赵氏读密为谧,故云无声也。

(6)既而幡然改曰。赵注:幡,反也。(《万章章句上·7》)

《正义》:《音义》云:“幡,张云:‘与翻同’。”《荀子·强国篇》云:“反然举恶桀纣而贵汤武”,注云:“反,音翻。翻然,改变貌。”幡然即翻然,翻然即反然。

以上密、谧同为明母质部,音同;反、翻、幡同为帮系寒韵,音同。从焦氏征引的文献可见,字与字之间在意义上有关涉,又可通用,是同源字。

除了以同源字相释,他还尝试以声音为线索探求语源。

(7)孟子之滕,馆于上宫。赵注:上宫,楼也。(《尽心章句下·30》)

《正义》:刘熙《释名·释宫室》云:“楼,牅户之间射孔楼楼然也。”然则楼之为名取于娄,丽廔以闿明释之,即玲珑之转声。盖其制狭窄而高,四面开窗牅,以上为称,而下言牅上,故以为楼也。

焦循以为“玲珑”声转而为“丽廔”。《说文》:“廔,屋丽廔也。”徐锴《说文系传》:“窗疏之属丽廔,犹玲珑也。”所以“楼之为名,取于娄”,也即“丽廔”的玲珑通亮之义。

三、故训觅义

当文献中某个词的意义不容易理解时,可以先到故训材料中去查一查,看看有没有该词的释义也适合于此文,就叫故训觅义。《正义》中,焦循博取众家之说,将这种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如:

(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梁惠王章句上·7》)

《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左传》云“然据有异焉”,贾氏注云:“异,犹怪也。”《史记·鲁世家》“有异焉”,集解引服虔云:“异,犹怪也。”是异之义与怪同。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章句上·7》)

《正义》:《礼记·大学篇》云:“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注云:“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此老吾老幼吾幼,犹云老老长长。

这种训诂方法在《正义》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其原因正是孙雍长先生在《训诂原理》中论及的“训诂学发展到清代,学术之重点已由两汉的传注训诂和词书训诂转移到考释训诂。考释训诂之有别于传注训诂和词书训诂,其中一点即是:它于训诂不仅要明其然,更要明其所以然。就是说,它不仅要解释语言现象、词义问题,更要判断分析其解释的正误,并进而充分说明和论证如此判断的道理、依据和价值、意义等。”[5](P410)毫无疑问,经过时间检验的故训材料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也正是清学重考据、强调于古有征的原因之一。

四、对文推义

古人行文,一句之中词语往往两两对称,上下几个文句中又多做对偶并列,其中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称为对文。具有对文关系的词,不但要求语法功能相当,而且还要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具有相同的词性,词义也要相同、相近或者相对、相反。正因为对文在词义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就为据词义已知的一方推求未知的一方、据词性已知的一方推求未知的一方等等提供了可能性。清代训诂学家对对文推义的认识更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训诂实践中的运用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有“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如其类以解之,则较若画一,否则上下参差而失其本指矣。”[6](P210)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有“两字对文而误解例”,指出:“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然亦有其义稍晦,致失其解者。”[7](P129)说的都是“对文”的问题。《正义》也很注重运用这种方法。如:

(10)事之以皮币,不得免也;事之以犬马,不得免也;事之以珠玉,不得免也。赵注:币,缯帛之货也。(《梁惠王章句下·15》)

《正义》:然则皮马玉帛,皆通名为币;乃此皮币对举,下别言“犬马”“珠玉”,则币非统名,故以缯帛释之。

(11)安其危而利其葘。(《离娄章句上·9》)

《正义》:危即葘也。安之即利之也。故赵氏于“利其葘”不复注。

“币”在上古汉语中,既可指“馈赠别人的束帛”,也可泛指“财物”。例(10)中的“币”到底作何解?焦氏正是看到“皮币”与下句的“犬马”“珠玉”对举,故而排除了泛指皮马玉帛的义项,求得确诂;例(11)中,“安其危”和“利其葘”为对文关系,所以“危即菑也”“安之即利之也。”

五、异文知义

异文是指同一句话中的某个字,在不同版本或者篇目中换用了另一字,这两个字往往是意义相同的,或者本来就是同一个词,只是使用的书面记录符号不同而已(如使用了异体字或通假字而形成的异文)。因而,可以据其中一个字的意义推知另一个字也有相同的意义。《正义》中有不少这样的用例:

(12)《赵注·章指》言:故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怀之。(《公孙丑章句上·3》)

《正义》:《论语·季氏篇》文。足利本“怀”作“来”,韩本同。

(13)出而哇之。(《滕文公章句下·10》)

《正义》:《论衡·刺孟子篇》述此文作“出而吐之”。以哇代吐,是哇即吐也。

例(12)比較的是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例(13)比较的是不同的文献。通过比较异文,不用再费文墨,词义已昭然若揭。

六、语法析义

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语法的萌芽,不过古代汉语毕竟没有系统完整的语法理论,也没有严密准确的语法术语,人们往往在训诂中表达自己的语法观念。不可否认,词义与词的语法作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对句子的内部语法关系理解的不同,对词义、句义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其真义如何,只能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关系来求得。《正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释虚词

古汉语中存在大量虚词,因其用法灵活,历来成为训释的难点。焦循虽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但他对一些虚词用法的研究值得重视。

(14)《梁惠王章句上·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赵注:固,辞也。言小弱固不如强大。

《正义》:高诱注《国策》及《吕氏春秋》,皆训固为必,固然者,必然之辞。固不如强大,即必不如强大。

“固”,赵注仅仅指明是“辞”,即虚词,而《正义》则进一步揭明了该虚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为“必然之辞。”

(二)明使动用法

(15)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离娄章句下·2》)

《正义》:《周礼·秋官条狼氏》“掌鞭以趋辟,王出入则把人夹道”,注云:“趋辟,趋而辟行人。”《秋官野庐氏》“凡有爵者及有节者至,则为之辟”,注云:“辟,辟行人。”《小尔雅·广言》云:“辟,除也。”是辟人即辟除人,谓屏人使避之。

“辟人”即上层人物外出,鸣锣开道的意思,焦氏以“谓屏人使避之”解释,正说明“辟”的使动用法。

(三)明被动结构

(16)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赵注:孔子弃富不仁之君者。(《滕文公章句下·10》)

《正义》:不仁之君解君不行仁政,富不仁之君解而富之,谓富此不行仁政之君也。赵氏于经文,每颠倒解之。

《正义》以“赵氏于经文,每颠倒解之”解释,正说明“弃于孔子”是由“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结构。

(四)明词性

(17)无耻之耻,无耻也。赵注:人能耻己之之无所耻,是为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也。(《尽心章句上·6》)

《正义》:按此无耻之耻,谓由无耻改变而适于耻。赵氏以改行解之,正以之为之字、之卦之之也。

《正义》指明这里的“之”是动词。

七、复语明义

古人说话行文,或者为使语言更加明确,或者出于节奏上的需要,或者为了加强语势等等,常常喜欢连用同义的词语,这种连用的同义词语就叫做复语,也称为重言、连语、同义连文等。既然复语中的词语有着同义的关系,那么,如果有某个未明意义的词语一旦能够判定其适用于复语中,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复语中另一个意义已知的词语来推求它的大概意思了。所以,考察复语能较为便捷地训释词义。《正义》中,焦氏很普遍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对赵岐注、故训材料及《孟子》原文中的同义连用都有体认。

(18)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滕文公章句上·4》)赵注:乃物之性情也。

《正义》:《易·文言传》云:“利贞者,性情也。”亦性情并称,赵氏以性释情。

(19)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赵注:子都,古之姣好者也,倘无目者,乃不知子都好耳。(《告子上·7》)

《正义》:《荀子·非相篇》云:“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姣与美连文,姣即美。

(20)《正义》: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即《尧典》之“教育”,教育连文,育即是教。(《离娄章句上·7》)

例(18)中,《正义》指明赵注的“性情”并称实即以“情”释“性”,性情同义连用;例(19)中,《正义》引用《荀子》中的“姣美”说明“姣好”也是连文,姣、美、好三词均指人貌美;例(20),指明《孟子》正文中的“教育”是同义连用。从词汇发展角度看,现代的同义复词正是从古代两个同义词的连用即焦氏所说的“连文”或“连称”凝固而成的,焦氏虽未直接说明,但他利用两字同义的现象来解释单音词,说明他对同义复词是有所洞察的。

综上所述,焦氏训诂方法的运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坚持贯彻“随文释义”的传统训诂原则,表现出良好的“语境观”。清代学者讲究训诂要安于“文义”,合于“文理”,讲究据辞例以求义。《正义》的词义训释对这些理论做了很好的贯彻。第二,掌握了丰富的故训材料,充分继承了前代的训诂成果。面对浩瀚的古代文献材料,只要有助于解决注疏问题,《正义》都能择善而从,显示了清学质朴、扎实、广博的学风。

注 释:

[1]郭在贻.郭在贻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3]焦循.雕菰楼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孙雍长.训诂原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6]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7]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试论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9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材与专业相脱节

中职数学教材是选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有通用性和系统性。在教材内容上,数学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数学课的知识与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脱节。有时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中早就学过了,学生已经遗忘了;有时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数学课里还没有讲到。数学教材不能与专业要求相适应,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形成。

2.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背景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挑战,我认为中职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应由四个部分组成:数学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信息素质。现在,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不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背景知识,无法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不能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度,不能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课服务,从而影响到应用性教学的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教学过程中重在理论讲解,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理论,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以概念、理论为主,注重运算的技巧,致使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

二、中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应用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是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中职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而是为了应用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繁琐的纯数学推导,注重概念,注重结论的应用,同时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专业,多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让学生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精练,边讲边练,通过练习,严格要求学生熟记公式,学会应用。

2.正确认识教学和学生,课堂以学生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有思想的,无论是简单知识,还是复杂知识,要使学生掌握,必须通过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内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加强数学基础训练

中职学生整体数学基础差,学生之间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低悬殊,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选准起点放慢进度,关心学困生,使学生基本上能懂会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如,在讲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时,首先从具体数字入手,然后过渡到一般字母的证明,进而解决有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中职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反应都比较慢,因此在课堂上要“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集中注意力。

4.组织变式训练

运用概念变式、背景复杂化及配置实际运用环境等手段,编好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方面的尝试,培养学生形成“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练习必须防止一味地机械模仿,要向学生提供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条件的机会,提高训练效率。但也应结合中职生的实际,不做过难过深的题目,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能主动将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讲“集合”知识时,可以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例。全班学生能否组成一个集合?“全班学生”(集合A)与“全班男生”(集合B)有何关系?这样举例学生感到有趣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有用处,增加学习的动力。

6.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养成看书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选择教材中叙述比较详细、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思考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在阅读时动脑思考,集中注意力,锻炼思维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7.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简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讲究语言艺术

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要规范,同时要有趣味性。数学教师的言语幽默,首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其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

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哪个最优,哪个最佳的问题,只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结合自己的实际,坚持实践,遇到困难不畏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可以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理想效果。

总之,中职数学教育要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要迎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变过去惯用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出发、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把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学数学、主动学数学。

参考文献:

帅立玲。略论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学院学报,(03)。

试论影响体操教学因素及解决方法 篇10

1 . 1外因

1.1.1体操场地、器材利用率低

我国学校几乎没有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的体操器材设备,而体操教学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体操器材直接不符合标准,一些学校的体操场地又存在管理不善的现象,所以很多长期暴露在外的单双杠损坏严重,管理工作却跟不上,大型设备和器材无人负责,管理人员不检查、不保养,器材坏了不维修现象严重,这就缩短了器材的使用寿命,最后的结果就是报废,老师和学生对器材望而生畏,不敢做更不愿意做,因此现有的体操器械利用率非常低,这就直接导致无法进行良好的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场地器材利用率不高对体操教学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经费。由于利用率低,体操类的投入在学校的投入构成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大多数学校就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其他的项目中去。

1.1.2场地、器材配置不合理

现如今,社会开始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整个场地和环境间的协调,器材的摆放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场地面积对人的制约,不同的器材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有不同要求等方面。所以学校场地和器材的布局要围绕着体操教学这一环节。目前,大多数的学校体操器材设备是按专业竞技运动设定的标准器材设备,在练习时, 学生肯定会遇到与体能不相适应的问题,所以成绩自然低,长期如此,学生就对体操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和信心。

1 . 2内因

1.2.1学生自身因素

体操运动项目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技巧众多,动作复杂。许多专业的如转体、回环、腾越等动作都需要身体在不正常状态下或者器械上完成,所以体操运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对于体重较大的学生,在练习体操动作时会很困难而且有一定的危险,对于正常体型的学生在学习体操时也会困难,所以在这样的困难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恐惧、逆反心理,这些不利因素必定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动作练习时,运动的情感、记忆、感知等方面会出现异常和困难,这就会引起学生对体操课的消极态度和不良反应,会为自己找更多的理由和借口而逃避,这些因素就直接影响到体操教学的顺利正常进行。

1.2.2教师的自身水平

1.2.2.1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的基础,是教师教导学生必备的素养。故此体操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师素养, 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严格说来,体操教学能力可以分为如下种类: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与应变能力;教师基于体操知识与素养下的演示教导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表现所应有的预见能力,以及保护意识;教师设计课堂并且对教案进行反复编写与印证的能力。由此可见,体操教学能力是一种由多种教学能力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能力与素养的集成,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与时代变化的接轨,达成优质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不仅仅是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教学理念的要求,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对自身进行全面的提升,于内在于教学观念和意识的更换,于外在于各项工作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积累。

体育教师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较为明显地充当演示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因而教师素质高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几乎超越了其他科目。换而言之,教师素质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须得提升教师素质。其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操要领的掌握程度。众所周知,体操教学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教师保护得当就会让学生心理更加放松,因此,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进度,而要考虑学生对动作的实际掌握情况。

1.2.2.2教师的心理

在反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和外界的因素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不仅不利于教师形象的树立,反而会进一步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体操教学中,常会出现下列反应。

(1)压抑厌烦: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分散是很常见的问题, 这样教师的内心产生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内心厌烦并感到失望又不想在课堂上发泄,这样就会造成教学情绪低落、压抑,形式单调枯燥,教学热情降低,学生气氛沉闷。

(2)惊慌失措:一些年轻教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产生一种混乱状态,或是心理出现胆怯,或是行为失控、思维混乱等,这种负面状态会令教师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进而错失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甚至是直接失去了应有的领导能力,最终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3)恼羞成怒:在接触新动作或者是新课程时,学生往往会因为动作的难度或是潜在的危险性而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敢练习或练习不到位直接延长了教学期间,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时,部分教师为了急于求成,往往会多次引导或是督促学生参与练习,反复如此,教师可能会失去耐心,继而出现一系列过激行为,轻者对学生进行呵斥责难,重则变相体罚学生,这都是恼羞成怒的表现。

1.2.3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把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利用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创新的关键。教师的思想常常受制于体操教学环境,包含文化氛围、知识结构程度、专业水平、环境要求等。所以,体操教师的专业思想固有好坏之分,专业思想的好坏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之间成正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专业思想对于教学的意义,并且学会如何积极地克服一些难题,一方面避免不利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思想水平,以此对体操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2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法

2 .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力量是教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关键在于所有的教学活动均要依靠教师才能完成,这对于体操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作为相对新兴的一门课程,教师人才本身相对匮乏,客观造成了整个教师队伍入门槛较低,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高校作为人才汇集与甄选使用的场所,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为教师升华创造条件。这不仅要求提供相应的深造机会,同时也要求学校制定一系列的标准约束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打造能够胜任高校体操教学的高素质专业性体操教师团队。

2 . 2完善体操教学体系, 树立起健康的教学观念

我国教育由来注重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制定体操教学内容,下达相应标准时,需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基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要求和目标,同时尽可能地全面锻造学生,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稳抓基础性教学,令学生由浅入深地积累相关知识技能。如此逐步实现健康教学和科学培养。例如自由体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教师可利用学生所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学会观察什么样的动作最美,怎样才能找到动作的关键。

2 . 3教学方法的创新

上一篇: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下一篇:激活数学课堂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