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言愁三篇

2024-08-20

青春不言愁 篇1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 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 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 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 语言分析是手段, 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 通过分析语言形象, 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 抓住黄土贴心窝, 一头扑进亲人怀, 是极富个性的动作, 极具特点的画面, 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他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 我们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 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 红旗的“红”色, 白羊肚手巾的“白”色, 色彩浓厚、和谐, 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构成形式上看, 以动景为主, 有气氛渲染烘托, 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 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 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系。在此, 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主要目的, 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 并不仅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 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 ”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 抒情诗中也有形象, 在此重点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 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 个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 因而, 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 又经历了安史之乱, 他的一生, 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等, 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 因而, 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 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 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 而形成了风格的不同。风格即人, 独特的个性风格, 正来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 因而刘勰说“各师成心, 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 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 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动力作用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 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 将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可以说, 就本质而言, 叙事诗不是说故事, 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设置易于抒情场面。在秋风萧瑟, 枫荻萧索之时, 于浔阳江头, 月夜送客。萧索的秋, 惹起人们的秋思;静谧的夜, 又增添了人们的别绪。这里, 时、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 可谓“景语即情语”。

沟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 ”弹奏者如此;“我从去年辞帝京”, 诗人也如此。他们都来自京都, 又都是由温暖富贵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 共同的遭遇使诗人对琵琶女的境况感同身受。所以, 一声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 撞响了诗人的心弦, 于是, 诗人“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饱蘸感情的叙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观事物, 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 让浓郁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这样, 叙事诗《琵琶行》就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从而, 做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线索作用

在诗歌中, 串联珠玉珍宝的线索是感情, 联结各幅艺术画面的线索是感情, 把形象与形象组合起来, 组成形象体系的线索也是感情, 此外, 画面的开阖变化, 结构的起承转合, 也因感情而相互联系。例如, 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 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用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 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 一齐来赞颂为人民操劳一生的“好总理”, 在祖国的心脏呼唤, 则把思绪收束起来, 让人们深切地感到:周总理没有死, 他永远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广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说, 在这首诗中, 感情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在金线联缀了全篇。

3.分析构思的独特性

构思的独特性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构思的独特角度, 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选取最有个性特点的材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三句十八字共有九个名词, 无一虚字, 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 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 使人联想无穷, 此构思可谓“妙”。自南朝萧子显“洛阳梨花落如雪” (《燕歌行》) 之句问世以来, 后人每每因袭之, 岑参反用梨花如雪的比喻, 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传世佳句, 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 可谓构思新颖、独具风神。“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一历来作家追求的境界, 恰恰反映了构思的独特性。

在把握整体艺术构思的基础上, 还要对诗的艺术形式进行认真分析, 分析的对象是语言、结构、韵律、手法等。结构、韵律、手法等姑且不论, 语言分析在诗歌分析中的要求是很高的。当然, 这里所说的不是一开始读时的语言理解, 而是最后的语言玩味: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图画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 耳听黄鹂鸣, 仰看白鹭飞, 情随物迁;远眺千里雪, 近视万里船, 胸襟廓大。一首小诗用了四种颜色相互映衬, 形象鲜明, 可谓极富有图画美。“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舒卷风云之色。”这是品味诗歌音乐美和图画美的绝佳境界。

诗歌是极富想象力的艺术,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都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去再现艺术画面, 填充艺术空白, 以有更深刻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2]白居易.与元九书.

青春不言愁 篇2

我相信,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大概都会觉得学习压力大。身为学生,我们不仅要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上学,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家长又会想方设法让我们继续“深造”——上钢琴、跳舞等特长班;学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还有些家长甚至把老师请到家里来补习……不知道,家长们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没有?我们想在院子里尽情奔跑,和伙伴们玩游戏,但事实上却被当成“学习机器”。

这样的童年与青春,快乐吗?

不过,尽管有这么多牢骚,我对于青春的态度还是积极乐观的。

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难题,会遭人莫名地误解,会常被父母训斥,有时也会不那么自信……也许在很多大人看来,我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其实,我们也不希望和大人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渴望大人用鼓励的眼神引导偶尔迷茫的我们。

当有一天,我老了,有人问我,人生中哪一段路最快乐?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在那一段路上,爱情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的,最大的挑战不过是考试。比起当今社会求职的艰难,考试的“痛苦”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而且,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并没有那么大压力。

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位青年作家的感言:“我最喜欢的对联之一: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我时常觉得,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麻烦、不快,还停留在上半联的层次上,等我们体会到下半联的滋味时,再说‘愁’字不迟。不轻言‘愁’字,这里面有没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成分?我想即便有,乐观明朗,本质上也是出于对人生的一分谦畏。”是啊!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哪有那么多忧愁呢?即便真有烦恼,我们也要学会用乐观明朗的态度去面对,如此才能健康成长。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要学会读懂青春,学会读懂成长的内涵!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年轻,我们有梦。梦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青春不言愁作文500字 篇3

蓝色的风吹过我的身子,身子变得飘然轻盈。

于是无声飞行,享受这黑夜的静。

动感的节拍让身体的每个关节响起了青春的号召。

甜蜜的微笑绽放出青春的活力。

还有那非凡的气度证明我们已成熟。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让我们享受青春。

我们的青春没有苦恼。

我们的青春没有失败。

我们的青春只有纯洁的希望。

当流星划过天空中,我们曾许下无暇的愿望。

当春天的微风吹过脸庞时。我们曾感到清新。

因为我们的青春没有失败。

只有纯洁的希望。

青春的节拍如动感的`舞姿一样让我手舞足蹈。

我想青春绽放出来的花朵。才是最美丽的。

因为那朵花是从我们的心底开出来的。

如此的纯净与清澈。

在万物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

我们正在悄悄的绽放。

我们绽放出纯洁的希望与十足的信心。

因为在我们的青春里没有失败,

只有甜蜜的微笑,只有成功的喜悦。

我爱你,爱你的一切。

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动力。

是你让我有了十足的信心。

因为我知道:

青春没有失败与惆怅。

只有甜蜜的微笑与纯洁的希望。

少年、青春、激情、热血、成功、责任这些字眼属于我们!

责任这些字眼属于我们!

在我们的欢乐中成长。

上一篇:360度下一篇:群文阅读的几点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