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五篇

2024-08-08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1

关键词: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

患有肿瘤者大多数是高龄病人, 且身体虚弱, 很多时候因为反复的静脉穿刺, 引起浅静脉壁瘢痕出现, 甚至硬化, 最终失去弹性, 使得再次穿刺出现困难[1]。本文将普通盲探穿刺法 (CO) 和超声引导下穿刺 (OB) 作对比观察, 发现OB效果突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4年2月于本院行深静脉穿刺者136例, 男79例, 女57例, 年龄18~90岁, 平均年龄55岁, 随机分为CO组与OB组。其中颈内CO/OB为28/34, 锁骨下CO/OB为18/24, 股下CO/OB为14/18。各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统一采用同型号的中心静脉双腔管, 直径R=16G, 全长20cm,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 (1) 颈内静脉穿刺。OB组:用穿刺针 (18G) 在甲状软骨附近的水平进针 (30°~45°角) , 确保穿刺针和探头侧缘彼此紧贴, 这样才能保证行针走向和超声束高度一致;CO组:选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和锁骨围成三角形的顶点作为穿刺点, 动脉搏动外侧0.5cm左右入针, 针尖朝外向下 (30°~45°角) , 穿刺成功后的后续操作和OB组所述相同。 (2) 锁骨下静脉穿刺。OB组:选6~13MHz线阵列探头, 用穿刺针沿超声探头外侧, 扎破病人表皮肌肤予以进针, 待回抽有血后, 依常规置管步骤完成下续步骤;CO组:选择病人锁骨下方约1cm位置取点穿刺进针。 (3) 股静脉穿刺。OB组:用超声定位出血管, 并仔细观察其周围的组织结构, 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法, 通过超声确定出针头已经刺入股静脉, 接下来的操作同颈内OB组[2]。CO组:自腹股沟韧带中点起, 向下2~3cm, 在此附近确定进针处, 以能够触碰到股动脉搏动为准 (距其内侧约0.5~1cm) , 穿刺角度控制在30°~45°, 沿进针点指向心脏连线走向, 放置管。

1.3 穿刺效果评判标准

(1) 优:直接刺进血管, 放置管后, 滴液顺畅, 5min内完成; (2) 良:经皮下校正或二次穿刺才刺入血管, 放置管后, 滴液顺畅, 10~20min完成操作; (3) 差:满足下述任意一项或多项, (1) 行多次 (3次或以上) 穿刺后才刺进血管; (2) 置管后, 滴液不顺; (3) 用时超过20min。

1.4 并发症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各组的气胸、血胸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现象。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深静脉穿刺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普通盲探穿刺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高达10%[3], 本文显示的3组CO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11.1%和14.3%, 与理论基本相符合。近年来, 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穿刺逐渐兴起, 其优点有: (1) 操作简便、安全、没有污染、有可重复性; (2) 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以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 有助于选择出合适的静脉入路来进行穿刺; (3) 实时监控, 可以直观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静脉, 极大地减少并发症; (4) 一次性穿刺成功几率大, 有效减轻了病人痛苦; (5) 随时可以检查置管部位, 避免因使用X线检查带来的放射性辐射伤害; (6) 对深静脉穿刺困难者尤为适用。

注:CO和OB组比较, *P<0.05, #P<0.01。

参考文献

[1]邓达治, 黄向红.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管腔内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8) :725-727.

[2]陈华.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5) :7461-7462.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常规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后采取PICC置管化疗。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 (院内护理) 65例和对照组 (家庭护理) 5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

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行外周静脉置管, 套管穿刺一般选择右侧静脉, 固定穿刺位置后抽出穿刺针, 然后将套管推送至上腔静脉上端并抽出套管鞘, 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后连接输液器静脉滴注药物[2]。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置管护理, 包括置管前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置管配合和置管后护理。 (1) 置管前健康指导。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热情接待, 向患者讲解病理知识和置管重要性, 耐心回答患者疑问,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置管操作。 (2)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较为严重以及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易产生多种负面情绪, 不仅对置管产生恐惧, 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不信任感[2]。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解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 (3) 置管配合。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置管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根据治疗方案选择外周静脉规范穿刺, 保证一次置管成功[3]。 (4) 置管后护理。置管成功后密切监测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出血等异常情况, 并进行X线复查PICC置管位置是否正常。

两组患者化疗间歇期, 试验组患者置管后继续留院治疗, 接受院内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回家治疗, 接受家庭护理, 患者及家属均接受护理知识指导, 护理措施与试验组相同。具体如下:定期更换贴膜, 每次注射药物后均使用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洗套管, 预防凝血。注意套管肝素帽发生破损及时更换。定期进行X线检查, 确定PICC置管位置是否正常。沐浴时使用保鲜膜缠绕PICC置管末端避免浸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穿刺点红肿、渗血、静脉滴注时渗漏以及套管弯折等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处理措施[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破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 化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临床手段, 临床疗效确切。传统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由于对患者血管损伤较大, 穿刺过程中损伤肺叶风险较高且置管后易发生移位, 重新置管又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因此已经逐渐被PICC置管所取代。PICC置管对血管创伤小、操作简单、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痛苦较小[5]。但需要注意的是, 需定期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 确定PICC置管正确, 以确保药物顺利进入静脉内[6];每次注射药物后需进行0.9%氯化钠溶液冲洗和肝素帽封口, 避免形成血凝块和发生感染;沐浴时也需要使用保鲜膜包裹, 避免浸水引发感染。

由于PICC置管属于介入性操作, 增加了细菌入侵的风险, 同时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或其他因素选择化疗间歇期回家休养, 出院后接受家庭护理。虽然患者及家属经过本院护理知识指导, 但并未进行系统培训, 在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如患者由于出汗较多或其他原因导致贴膜潮湿时并未注意, 耽误了更换时机;患者缺乏自我护理维护意识[7];家人对肝素帽损坏、导管弯折等危险因素不重视均增加了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相同置管前、后护理措施, 院内护理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家庭护理组, 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家庭护理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目前, 多数妇科肿瘤化疗患者选择进行家庭护理, 为改善家庭护理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建议患者家属接受医院定期护理培训, 增强并发症危险因素防范意识, 提高护理措施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 院内PICC置管护理较家庭护理引发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 护理质量更佳,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家庭护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中慧.PICC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452-453.

[2] 杜霖.妇科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和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12) :1515-1516.

[3] 张玉君, 周玲玲, 李霞.肿瘤患者PICC置管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2 (8) :100-101.

[4] 李青荷, 陈立萍, 徐霞.护理干预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的依从性[J].江苏医药, 2010, 36 (3) :287-289.

[5] 吴红娟, 陈雪峰, 张美英, 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34-135.

[6] Wilson TJ, Brown DL, Meurer WJ, 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large vein thrombosis in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 (2) :272-278.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3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深静脉置管 护理

資料与方法

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实施深静脉置管共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5~82岁,留置深静脉置管时间8~24天,平均16天。深静脉置管部位颈内静脉5例,锁骨下静脉25例。

结 果

30例深静脉置管病人在拔管后剪下导管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病原菌,1例出现导管堵塞,无静脉炎出现。

讨 论

预防感染:感染是深静脉置管术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穿刺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周围皮肤要严格消毒,穿刺现场应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男患者行颈静脉穿刺应刮净颈部胡须。穿刺点上的敷料应每日更换,潮湿后要立即更换,并按正确方法进行消毒,更换敷料时应注意观察局部的皮肤有无红肿,当发现穿刺部位皮肤红肿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时,均应考虑置管感染的可能,必要时拔出导管。若患者病情稳定,应尽早拔除导管。导管输液应采用密闭式,导管衔接部位要用无菌敷料包裹,在静脉推注药物和衔接导管前用75%酒精消毒衔接处,病房每天通风2次。

防止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病人中心静脉压为负值,且输液器液体输完或者导管接头脱落时。为此,我们每次都于液体快输完时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联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之不漏气或掉落。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阻断静脉留置管,待确保导管各接头都连接好并无漏气现象时,再打开留置管的阻断阈,经此处理,全部病例均未出现空气栓塞的并发症。

避免导管阻塞或凝血:所有导管均接上肝素帽,并于每天输液完毕时用1000U/ml的3~4ml肝素溶液冲洗并封闭,病人输液后应予25U/ml肝素稀释液封注导管。封管时,用注射器吸取肝素稀释液2ml,消毒肝素栓后,针头插入肝素栓0.5cm,先缓慢注入1ml,再快速推入0.5ml,最后0.5ml边注入,针头边退出。封管动作要快速,以免时间过长造成管内凝血。再次输液时,要先回抽,检查管腔有无栓塞。为避免造成导管内凝血阻塞,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管道衔接处有无脱离。此外,一些成分黏稠的液体(如全血、血小板、脂肪乳等)易在管壁沉积发生管内阻塞或凝血,故在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冲净导管。

预防导管滑落:除了导管固定不妥,病人意外拔脱的原因外,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内压瞬间升高,导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①加强巡视,做好床边交接班,将导管留在皮肤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内容,便于及时确认导管有否移位。②固定好导管:缝皮时应打双结固定,换敷料时应动作轻柔,适度按压。③加强呼吸道护理:教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方法,必要时可予雾化吸入,防止因频繁咳嗽致导管滑脱。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篇4

置管后的护理问题

1、导管护理:导管要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和扭曲,防止机械性堵塞。如血液回流到导管内时间过长,可因凝血引起堵塞导管。

2、导管冲洗:每次静脉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冲管,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做正压封管(研究表明, 肝素盐水能显著降低细菌群落聚集。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3、置管部位护理: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护理置管部位时,要注意消毒双手,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以碘伏棉球消毒, 面积10cm ×10cm, 待干2m in, 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部位并注明更换日期。置管部位一旦被污染,应立即严格消毒。更换透明贴膜时,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防止导管脱出。

4、导管固定:导管一定药妥善固定,严防折断、脱落或空气栓塞发生,当患者睡眠、翻身、更衣、沐浴、活动时严加注意。

5、误穿: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或误入动脉,可减少置管引起的出血、血肿,也有部分患者因凝血功能差而致出血,此时应局部压迫止血30 min 后用沙袋压迫12 h 以上,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止血药。若置管位置在股静脉,应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

穿刺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观察

1、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熟练的穿刺技术可避免,穿刺毕嘱患者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局部 加压包扎,观察有无渗血及血肿,置管术后24 h 可适当握拳,做肢体屈伸活动。

2、静脉炎: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即机械性损伤有关,为物理性静脉炎,如操作中损伤血管内膜、手套上滑石粉未冲洗干净、患者血管条件差、深静脉置管后血流缓慢、导管在血管内导物刺激有关;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如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或是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而引起静脉炎,为化学性静脉炎。

预防措施: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机械性刺激;选择合适导管;如果病人有静脉炎史,应告知医师,以便使用非类固醇消炎类药进行预防或辅助治疗;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3、导管堵塞:与导管的正确维护、输入药物种类及输注血制品有关。常见于血凝块堵塞。置管后所有导管均应接上肝素帽,掌握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输液前后必须用肝素液脉冲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清洁和漂净导管,上机时,要先回抽,检查管腔有无栓塞。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5

【关键词】隧道式;锁骨下静脉置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23-0124-01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ius catheter CV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作中心静脉压监测、特殊药物输入以及肠外营养的通路。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很多,一般有4种途径: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容易固定,置管后病人的活动不受影响,便于病人携带,在临床上采用的比较多,但也常常因感染或导管脱出而缩短留置时间,我们在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基础上增加一皮下隧道有效地减少了此现象的发生。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对128例长期隧道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年龄36~72岁,平均42.6岁。置管17—384天,包括胃肠手术后患者69例,晚期癌症患者57例,短肠综合征患者2例。

1.2 置管方法 经患者右或左侧锁骨中点下方1.5cm处穿刺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通过皮下隧道由前胸壁穿出。置管过程严格操作规程,置管均一次性成功,颈部切口缝线7天后拆除,胸前壁导管出口处皮肤缝线4周后拆除。

2 护理措施与体会

2.1 早期全身情况的观察 尤其是生命体征的观察,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情况,每15—30minl次。能够进食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的患者,予以静脉补充营养。

2.2 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交谈,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感。强调长期带管的重要性,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这是一条“生命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导管护理。鼓励其参加一定的社会工作及活动,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2.3 导管出口处皮肤的护理

2.3.1 局部换药的护理 伤口未愈合前,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周换药1~2次,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用0.5%碘伏棉球擦洗出口处皮肤及导管,更换无菌棉质敷料。伤口愈合后可拆除敷料不再换药,每日用碘伏棉签消毒即可。不主张用抗生素软膏,有研究表明抗生素软膏的应用与链球菌感染增加有关。

2.3.2 洗澡时导管的护理 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生菌。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防止细菌在导管周围皮肤繁殖引起感染。洗澡前用清洁的保鲜膜包裹导管头,然后将肝素帽头朝上固定于胸壁,可避免污水逆流入导管。用肥皂液和清水洗净导管出口处皮肤,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洗毕用0.5%碘伏棉球消毒即可。

2.4 导管的护理

2.4.1 预防导管脱出 导管脱出的主要原因是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我们在导管出口处用缝线将导管作皮下固定,平时导管尾端须盘曲后用胶布妥善固定于胸壁上,粘贴之胶布在导管上包绕一周,以增加导管的稳定性,防止牵拉导管时脱管。

2.4.2 导管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深静脉置管放置时间愈长,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愈多,超过8周几乎100%感染。我们在确保各种药物及营养液质量的前提下,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松动及时更换。输液装置每天更换。使用导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可能为导管感染所致,不必立即拔除导管,可先采血培养,并暂停使用导管,用广谱抗生素封管。之后根据血培养的报告,再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封管,并进行全身抗菌治疗,控制感染后,重新启用导管。

2.4.3 预防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经常遇到的难题,常常由此而换管。致导管堵塞的原因主要有:①未按时封管或封管方法不当;②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③血液凝集形成血栓;④药物沉积。曾有肝素稀释液封管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因此我们在患者无高凝状态的情况下,每次输液前用0.9%Nacl注射液冲洗导管,输液完毕用0.9%Nacl注射液5ml-10ml经肝素帽注入,做到正压封管,建议使用10ml的注射器封管。遇有导管欠畅,管壁有附着物即向导管内注入0.5mmol/L浓度的氢氧化钠0.5—0.7ml(相当于管腔内容积),保留1—2小时,回抽见棕黄色混悬液,提示其附着物已完全溶解吸出,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并可预防性每月按上述方法冲洗导管一次。由于浓度小、剂量少、溶解后又及时吸出,对全身未发现任何副作用,经临床观察使用效果良好。

3 讨论

上一篇:园林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下一篇:保卫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