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高实效性十篇

2024-08-26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1

一、准确定位培训内容

准确定位培训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多年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培训内容的选择应兼顾教师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解决和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具体定位培训内容的方法有四个。一是深入基层, 加强教学指导与检查, 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又善于发现共性问题, 并将其作为培训专题。二是广泛调研, 通过问卷、座谈, 了解教师的需求, 并把关键性问题作为培训专题。三是通过教师业务考试, 发现差异和问题, 并将其作为培训专题。例如, 小学英语教师转岗者较多,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培训目标不易准确定位, 据此, 我们组织了小学英语教师业务考试, 内容包括专业知识 (笔试) 和专业技能 (面试) 等, 然后按成绩将教师分入低、中、高三个不同级别的培训班, 并针对不同培训班的水平, 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四是广泛征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最终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上述四个方法既准确定位培训内容, 又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大胆创新培训模式

大胆创新培训模式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因此, 我们树立现代培训观, 不断探索、创新培训模式,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 “五环递进”研训模式。“五环”即“课堂观摩”“模仿创新”“实战训练”“成果汇展”和“异地研讨”。“课堂观摩”是指参训学员观摩、学习优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 然后小组讨论, 并全班交流。“模仿创新”是对“课堂观摩”消化、理解和吸收的过程, 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 创新教学设计, 并模仿与演练。“实战训练”是指由教研员任选不同类型的若干节课, 每个小组抽签选定一种课型, 分教学设计、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三个步骤进行训练。“成果汇展”是指由教研员选定相同的教学内容 (同课异构) , 然后, 每小组选派同等级水平的教师在全班进行试讲比赛。“异地研讨”是指将学员按地理位置划分成小组, 以便进行区域教研活动。“五环递进”培训实行“小班化教学”, 强化“研训一体”, 体现自主培训, 落实任务驱动, 突出训奖结合, 实现延展跟进, 不仅使学员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更明确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 最终充分发挥培训对教学的服务功能。

三、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为了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 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就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具体有两点。其一, 将竞争机制引入培训。例如, “五环递进”的二、三、四、五环节都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赋分划等、竞争交流, 以使学员在学员、教员和裁判员的角色转换中感受竞争的快乐, 并在竞争中反思、创造、共享与提高。其二, 突出训奖结合。例如, 将评先评优纳入培训, 以激发学员的竞争意识。具体而言, 依据培训内容, 设置评比项目 (如优秀学员、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课件等)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既让学员获得成功的体验, 又使他们明晰自我发展的价值, 还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四、专业的服务与管理

专业的服务与管理, 即将人性化服务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 具体有两点。其一, 人本关怀, 温情管理。例如:两个大报告厅、18个多媒体教室全部安装空调; 学员宿舍配备全新的实木床、高清电视和洁净的被褥;设有乒乓球室、台球室和棋牌室等娱乐功能室;洗浴室开放, 为学员提供免费的三餐, 并积极组织大型结业联欢活动。总之, 以人为本的温情管理使培训更具活力。二是强化制度, 严格奖惩。具体有三个关键: 一是所有培训实行学分制, 即将出勤、作业与考试考核纳入学分;二是大多数培训采用封闭式管理;三是出台《干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形成内容涵盖三个层次 (学员的“学”、教师的“教”和各级管理部门的“管”) 的较为科学的制度体系, 从而规范培训行为。可以说, 人性化服务与规范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使培训的开展更为有序、活泼与充实。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锻炼,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从国家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职业院校, 对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越来越重视,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实践锻炼, 教师本人可以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 拓宽眼界, 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学校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为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但是,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还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锻炼需求与管理能力的矛盾

很多高职院校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 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 比如制定实践锻炼计划、对结果进行考核、实践期间给予补贴等等, 有的学校把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人数多, 锻炼企业分散, 学校确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到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 使教师的实践锻炼实际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有相应的考核办法, 但是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应用相同考核指标, 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另外, 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评估、考核, 需要在几年内使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片面追求到企业的教师人数, 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的降低锻炼企业的门槛, 放松对实践锻炼结果的考核。

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 学校没有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能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教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践锻炼企业, 企业规模往往较小, 技术实力较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实践锻炼效果大打折扣, 也增加了管理和考核的难度。

1.2 教师的实践锻炼目标与企业利益的矛盾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但企业的态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积极。根据有关调查结果, 对于“是否愿意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 40家企业中选择“欢迎”的有7家企业, 18家企业选择“不愿接收, 但碍于情面不得不接收”, 选择“不接受”的有15家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 以生产技术保密为由, 不愿意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管理一线;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愿意接收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活动, 担心打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表面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的事实就是:企业不能从教师企业锻炼中获得企业看重的东西。对于“希望教师以哪种方式到企业实践”这一问题, 选择“技术合作”的企业最多, 表明校企合作中的技术合作对企业的诱惑力比较大, 企业迫切需要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然而,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参观、调研, 愿意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的比例都不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忙于日常教学, 没有时间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 大部分教师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企业在提供教师实践锻炼岗位后, 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教师的技术和研发帮助, 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安全因素等额外成本, 企业对教师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也就不难理解。

1.3 日常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锻炼时间上的矛盾

由于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等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 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工作量较大, 在正常工作时间派遣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对很多学校来说不太现实。学校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但假期时间短促, 很多教师还要参加招生工作和其他业务培训, 可以用于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不足3周。

但是, 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 “教师到企业实践, 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这四个要求如果真的要落到实处, 区区3个周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么短的时间对企业的情况都不能完全了解, 更谈不上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

1.4 实际教学条件与实践锻炼成果运用的矛盾

在实践锻炼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 使教师的实践锻炼效果打了折扣。此外, 就算是教师很认真地学习了, 回到学校也未必就能在教学上有成效。学校毕竟不是以生产具体的产品为目的, 大部分学校的实训场所也只是对企业工作场所的一种模拟, 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 很多生产条件学校很难具备。如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 达不到与现场作业一样的工作、成果鉴定等条件。很多实践的内容在校园这个独立的环境中无法实现, 致使教师实践的效果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

同时, 很多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实现, 教学实训环节和企业生产实践脱节, 教师从企业回到学校后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 实践后续效用差,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教师缺少主动参加企业锻炼的紧迫感。

2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为提高企业实践实效性提供保障

要提高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性, 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高职院校要完善监管、考核制度, 加强过程管理, 同时要增加经费投入, 积极建立定点实践基地;教师本人要摆正心态, 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立法约束和激励, 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弱、参与实践锻炼时间少、企业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矛盾, 笔者认为, 必须创新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1“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实现“工学合一”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 即学习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先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然后到企业参加顶岗生产实践, 完成专业技能的提高, 然后回校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 形成理论、实践、再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习”和“工作”相结合, 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

“半工半读”是指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 然后到企业实习;或者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 学生边学习边工作, 完成学业, 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 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 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 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 既可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 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生产工艺技能, 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同时, 让企业节约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 不仅不会给企业增加负担, 而且还能为企业有效地储备人力资源,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2.2“引企入校”、“校办企业”, 实现“校企合一”

“引企入校”是指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 对口引进企业生产线,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使用生产设备, 按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使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 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校办企业”是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规划布局, 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作, 实现教学部门与企业工程部合一, 教师和师傅合一, 学习与生产合一, 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生产经营, 将企业产品转化为学校的实训课题, 从而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进度的紧密结合。同时, 校内基地可以作为企业科研的场地, 立足行业技改。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参与社会服务, 使广大教师不出校门, 也可以参与到企业最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去,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2.3“办校入企”、“企业办校”, 实现“产教合一”

依托企业、工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 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 校企共同投入, 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 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 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 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 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 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实现了企业学校的互惠共赢。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教师不积极进行企业实践锻炼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使企业锻炼由“要我去”变为“我要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惠, 企业才能自觉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企入校、办校入企, 教师日常工作过程就直接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市场亲密接触, 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 变“挤时间到企业去”为“每天都在企业”。只有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才能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基于就业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 2013 (10) .

[2]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3) .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3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学;实效;研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孔子曰:“多算胜,不算不胜。”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强,教学效果就愈好。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平时个人备课比较多,但光有个人备课,远远满足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集体备课就显得十分必要。集体备课是发挥学科所有成员的智慧,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团结协作、相互学习,达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备课形式。

一、二次备课策略

1.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实施集体备课的重要前提。吃透教材不只是说课人的事,参与集体备课的所有人员都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说课和研讨才是实实在在的,发言才能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吃透教材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内容由学科组长提前告诉同学科教师,再以后集体备课的内容在前一次的集体说课中集体确定。内容的规定一般以周为单位,或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单位,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确定内容要突出“三点”,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指的是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接受学习时难于理解或可能发生困难之处;疑点指的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的在讲授时学生会产生的疑问,在理解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

2.主备人说课

在集体备课讨论研究中,第一次由学科组长承担说课的任

务,以给其他教师做出示范,此后学科组的成员轮流说课。在说课中必须发挥自身的特长,准备要充分,过程要翔实,教法要科学,发言要有根有据、有声有色,让人心服口服。这就要求说课者在说课前必须认真反复推敲自己的教案。先由主备人进行详细的说课,且说课提纲要提前记录在集体备课记录上。说课内容包括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又包括情境导入、自学提纲、精讲点拨、课堂练习题和检测题的设计、作业题的设计以及知识结构等。

3.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就是同学科组人员就主备人的说课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钻研教材情况发表看法,共同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进行补充完善。研讨要求具体细致,注重细节,比如课堂练习题,可增加、可删减、可调整。研讨时,人人都要发言,都要谈出自己的意见,都要做好研讨记录。

4.拟定导学提纲

主备人员根据集体研讨情况,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研讨内容、同组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拟定出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有利于教师授课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设计要规范,要节省版面,印刷前送交级部领导检查。

二、质量监控策略

1.集体备课的监督检查

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任课教师全部参加,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落实。教师要根据安排按时参加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或缺席,每次备课时间不得少于一节课。教导处安排专人检查记录出勤情况。

2.集体备课的评估

集体备课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数量以出勤记录为准,教师缺席和请假皆适当扣分。质量以检查集体备课记录为准,记录详细,符合要求,根据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分等。

三、电子白板辅助策略

电子白板备课的六步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实行部分学科六步电子白板备课法。

1.确定备课内容

由各个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分单元(章节)确定备课教师,分配备课内容。

2.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主备课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意图、教学运用的策略、教材的挖掘及把握、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进行讲解,其他教师针对讲解对主备课教师的备课进行当场修改、调整、补充和反馈;

3.课前调整复备

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调整

复备。

4.教后整理反思

教师上课后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学生课堂学习的亮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教多班的要分别反思,并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

5.集体合作探究

单元或章节教学结束后,或学期教学结束后,同组教师对本单元的电子白板备课情况以及授课情况进行集体合作探究,并不断进行总结和评比。

6.精品教案

备课教师将其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收集起来,集思广益,对自己的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撰写出新的教案,并作为精品教案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参考文献:

[1]管锡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与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6.

[2]徐建敏,管锡基.教师科研有问必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7.

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 篇4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各类培训应运而生。如,全员培训,上岗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然而,在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后,培训结果离我们的预期目标仍相距甚远,一句话,培训普遍缺乏实效性。本文试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培训实效性的改进方案,以求对教育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一、当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培训缺乏针对性

师资水平和师资力量存在较大悬殊,尤其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掌握、新的教学设备的应用等方面表现更加明显。上述差异的存在要求培训工作要对症下药,然而,我们当下的师资培训却忽视了这一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大多是一刀切,导致经济不发达、交通和信息滞后地区的教师受条件限制,不能参加或完成正常培训。

(二)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教师培训活动虽然规模较大,但缺乏灵活性。常常是把上百人集中到一起搞集训,且培训时间通常安排在节假日或周末。老师们平日的工作本来就十分繁忙,让他们牺 1

牲法定休息时间去参加在他们看来可有可无的培训,其参与的积极性可想而知。于是,很多教师便想方设法的逃课,组织者便利用“点名”、“记过”等方式维持“出勤率”,这样的培训实在难以获得实效。

(三)培训缺乏合理的考核制度

几乎所有的培训都是强制教师参加,培训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加之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参与培训的教师多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在他们看来,培训不过是无法逃避的额外负担。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一)选择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培训内容

培训必须把关注学员的特征放在培训的首要位臵,学员自身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因其身份特殊,这使得他们常常带着批判的心理参加学习,又渴望有所收获。但是,理论和实际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学员过于浮躁地想让培训学习立竿见影,那么培训内容会让他们失望。此外,每一个来培训的教师,都不喜欢听到空洞的套话、空话,他们期待学到与时代紧密相关的知识。那么,如何在培训中增加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呢?第一,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员开拓视野。培训教师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教育需要,传授最有效的技能,选择新鲜而富有影响力的内容。第二,立足于学员兴趣,加大对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21世纪是信息高

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多数教师都渴望多学一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第三,把培训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紧密挂钩。很多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要求一知半解,在培训中穿插新课改理念,能够体现强烈的时代气息。

(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改革培训方法

速成的知识是脆弱的,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培训不应该只贪图一时的效益,而忽略长期的影响。组织者要考虑到教师、学员的各方面因素,合理的安排培训时间,建立次数不等的“小培训”,还要定期地进行“大培训”,时间的安排还要有弹性,不能一味地占用学员的节假日。另外,在培训之后,经常有很多教师反映培训方式不够好、培训的内容不尽人意等等。在这方面,英国的教师培训方法值得参考。他们很重视教师的参与权,教师参与培训前可以和培训机构进行谈判,提出自己期待的的受训目标、适合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培训机构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制定可供教师选择的培训方案,交由教师讨论、修改,最后与培训机构协商,直至教师满意后才确定下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在改革培训方式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校本培训与机构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的目标很具体,直接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培训成果也不差,但是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对于时代先进的理论,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

而机构培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能够放宽眼界,站在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根据教师的经验,开展研讨会、主题讲座、经验交流会、实践反思活动等等,把培训的渠道扩大化,充分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和探讨问题的热情。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监督机制

首先,教育部门要确保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培训,并保证培训的质量。其次,教育部门要把教师培训结果作为激励教师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教师的学习成果,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把培训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依据,对不认真学习的学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最后,要完善教师培训监管投诉机制。目前,有些培训项目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如果有这样的教师培训单位存在,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落实情况,一经查实,立刻取消该机构的资质。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5

一、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多项研究表明, 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出现的问题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问题, 二是与教师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 三是与教师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有关的问题, 四是与教师社会适应有关的问题。由于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因此, 分析影响教师心理水平的因素尤为重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可归纳如下:

1. 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

几乎所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全体坐班。部分教师早晨六点半左右就匆匆出门赶车, 直到放学后上完晚托班, 五六点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坐车回家, 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十小时。还有学校或教育部门的研讨会, 带领学生参加科技、艺术和体育等各项比赛等, 教师还要按有关规定参加各种继续教育, 积累学分, 双休日有时比正常上班还忙、还累。

2. 上海地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上海是经济发达地区, 大量的人才和劳务人员的涌入, 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外来人员的孩子要就地上学, 但由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与本地区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距, 同时, 生活在上海的学生自我觉醒早, 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另外, 社会的激励竞争, 使得父母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 便把孩子的教育全压到教师的身上。

3. 教师自身的多重压力

上海的教师基本构成有三部分:一是从全国高校毕业的师范生, 二是从全国各地招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是上海本地区的教育者。来自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首先要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还要适应上海多元化的文化。这些人中, 年轻教师要面临恋爱、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 年长教师还要解决配偶的工作和孩子问题, 压力也不小。

4. 新课改对教师的冲击

上海地区是新课改的试点, 无数教师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在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过程中, 不少的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 如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型师生关系的不适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和相互矛盾现象带来的茫然感等。

二、教师心理健康与育人的关系

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 只有“成功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成功的学生”。

1. 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最基本的就是从物质层面关怀教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必然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对教师尊重, 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能帮助他们改善师生关系, 优化其教育教学效果, 从而增强其职业成就感。

2. 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是学生认同的楷模, 在师生日常接触中, 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也能健康地发展。教师心理问题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 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 轻则影响师生关系, 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3.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职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上, 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中介, 必须通过教师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考虑到教师的整个心理素质, 提高其心理机智, 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

三、教师心理自我调适的策略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教师自己维护。那么, 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 正确认识自我, 保持乐观心态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评价自己, 合理要求自己,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这种心态能够使教师客观地评价别人, 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积极调节自身的认知, 以保持比较长久的乐观心态。

2.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适时调节情感状态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意识, 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 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适时调节自己的情感。

3. 建立终身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因此, 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学习新的知识, 适应改革的形势就成为必然。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如人意之处, 更少地体验焦虑和挫折, 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 换个角度思考, 增强压力的免疫力

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 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 就现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 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 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了正确的认知, 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并非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 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是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的形成, 有利于教师成就大业, 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6

曾经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口头上说以“德、能、勤、绩”为参照, 但实际操作却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教师成绩”不但与教师的脸面有关, 更与教师的生存有关, 大家都拼命地“争优惧差”, 压力很大, 这种压力表现在教学状态上就是增加讲授内容, 这样可以开拓的学生“视野”。在对题目的训练难度上, 教师则会提高难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们认为:“难题做得多, 分数就考得高。”于是, 你讲得多, 我要讲得更多, 你题目做得难, 我要做得更难, 唯如此才能在竞争中占上风。很多教师都清楚自己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是错误的, 但却只能无奈地选择“加量、增难”的方法。改变“唯分数”的这一评价模式迫在眉睫。此为其一。

其二, 本县现有英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有些教师上课的模式比较单一、传统, 通常就是上课先带读单词, 单词学完了教学新的短语, 然后是课文, 逐字逐句地翻译, 跟着录音读、齐读, 一篇课文就算结束了。一个学期下来几乎一成不变。因此, 学习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 颠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县教育局党委看到这一现状后, 依托浙师大, 由继续教育中心组织, 教研室参与举办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并开展了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旨在聚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参加了开课教师的磨课、做课过程, 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研究过程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 教师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 执教者独立备课。本次活动推荐青年教师朱丽英执教, 先由执教者独立备课, 并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教学设计。 (2) 执教者第一次公开授课。由本人牵头安排时间、地点、班级公开讲课。呈现执教者“原生态的英语课堂”, 邀请实验中学英语组教师参与听课。 (3) 针对主题交流、探讨。全体英语教师结合听课记录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分析、交流、讨论, 完善教案。 (4) 执教者第二次公开授课, 再诊断评析。英语组教师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在完善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观察诊断

围绕同一课题, 在两次课堂观察中, 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 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1) 歌曲激趣, 引入新课。

T:Are you happy?Let’s enjoy a video. (播放“Ali Baba’s Farm”的一段录像)

T: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幻灯打出“Let’s have a memory test”)

这时的学生傻眼了, 刚才脸上的灿烂霎时变成了乌云, 完全被动感欢快的音乐、漂亮的画面给吸引了, 一片轻松的“哈哈哈”之后换来的是一阵紧张。课堂瞬间寂静无声, 低头回避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

第二次执教:

T:Hello!Do you like watching a video?S:Yes, I do. (齐声大声回答)

T:Do you like animals?S:Yes, I do. (声音更齐更响亮了)

T: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I like dogs.S2:I like pandas.S3:I like老虎. (哈哈哈……学生开心的笑声)

T:OK, now let’s enjoy a video about Ali Baba’s Farm.There are many animals on his farm.Watch carefully. And we’ll have a memory test.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瞪大眼睛, 显得兴趣十足, 为赛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评议:课前的热身运动是关系到后面整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如是说。的确, 一个好的开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两次同一新课的不同导入, 虽然教师都试图采用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次执教时, 执教者问学生:你快乐吗?学习毕竟是艰苦的劳动, 何况下课10 分钟的嬉笑玩闹远比上课要快乐得多, 这是明知故问, 学生没办法回答, 真实回答“NO”怕老师不高兴, 不真实回答“Yes”又太违心了, 这给了学生第一个措手不及。听歌看动画是每个孩子的最爱, 当孩子沉浸在无比的享受中, 此时是无忧无虑的。在没有有意注意的情况下, 执教者抛出了What animals can you see?这样一个话题, 学生是诚惶诚恐的。因为那时的他是把自己置身于“影院”般的写意, 教师有要为后面的动物单词学习作铺垫的意向, 却没有适时地把学习目标分配给学生, 本想用欢快、活泼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却因此弄巧成拙,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和紧张感, 无形中为师生间的互动设立了一道障碍。

第二次执教注重了课前热身的“质量”, 如是不是与课文话题相符, 是不是为后面的学习展开进行铺垫。教师不再是为热身而热身, 特意把“Do you like watching a video?Do you like animals?What animals do you like?What animals can you see?”四个问题先抛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心中有数, 这样就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 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积极地调动起来。同时, 从学生的回答“I like老虎”中适时地捕捉时机进行动物单词的教学, 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英语学习的状态中, 为师生间的互动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

(2) 横比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模块以“动物”为话题, 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动物以及其栖息地、习性等,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下面是两次执教过程中由单词到句型教学的片断:

第一次执教:分别呈现动物图片。

1) T:What’s this?Ss:It’s a monkey.

T:Monkey.Ss:Monkey, monkey, monkey.

2) T:And what’s this?Ss:It’s a panda.

T:Can you spell panda?Ss:Yes, p-a-n-d-a, panda.

T:Panda.Ss:Panda, panda, panda.

3) T:Is this a panda?Ss:No, it’s a bear.

T:Bear.Ss:Bear, bear, bear.

4) 依次教学elephant, lion, camel, zebra, giraffe, polar bear, snake.

教师用以上句型把12 个动物生词通过领读、全班齐读、抽读、小组读开火车个人朗读形式教授完毕。

5) 教师呈现一张猴子图片。

T:What’s this?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frica?S:学生哑然。

T:Africa means非洲. No, it doesn’t. (教师自答)

T: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sia? (教师边指着图上单词Asia边问)

T&Ss:Yes, it does.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答)

T:Does the monkey eat fruit?Ss:Yes, it does.

T:Does the monkey eat meat?Ss:No, it doesn’t.

T&Ss:It eats fruit.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答)

6) 教师呈现一张老虎图片。

T:Does the tiger come from…?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comes from Asia.

T:Does the tiger eat…?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meat.

7) 教师呈现本节课新学动物图片, 带领学生操练以下句型。

A.—Does the…come from…?

—Yes, it does./No, it doesn’t, It comes from…?

B.—Does the…eat…?

—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8) Game:Guess animal!

Does it eat____________?Does it come from____________?

Does it have____________ (big/long…) ?

Does it like to____________ (swim/run/…) ?

Is it____________? (long/smart/thin/fierce/…)

9) Interview time.

A.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B.Where does it come from?

C.What does it eat?D.What does it like to do?

评议:第一次执教整体上教师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整合教学资源, 借助五彩斑斓的动物图片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 但是忽视了学生视觉疲劳这一现象, 大量的图片信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正是验证了枯燥、乏味、低效的形容学生单词记忆过程的常用词汇;词汇教学提倡在文本中学, 综合一定的语境, 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运用, 真正做到“要学单词, 不要单学词”。

第二次执教:

1) T:Do you like animals?

T:If you want to see animals,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see?Ss:Zoos, of course.

T:Great Which Zoo have you been to?Ss…

T:Anybody who has been to Beijing Zoo?Ss:No.

T:OK. Today I’d like to take you to Beijing Zoo. Here’s the guide of the Zoo.

2) T:It comes from China.It eats bamboo.What is it?

Ss:It’s a panda. (PPT中打出panda的图片)

T:Yes, panda.Ss:Panda, panda, panda.

3) T:What’s this?Ss:It’s a snake.

T:What does it look like?

T&Ss:It is long.It has no feet.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回答)

4) 利用声音猜出动物tiger, elephant, monkey和lion.

PPT分别出示上述动物图片进行词汇教学。

5) “动物世界”片段视频欣赏。

T:What animals can you find out? (十二个动物生词全部学完)

6) Memory test.

7) PPT分别呈现图片并作进一步操练。

T:Does the monkey come from Africa/Asia?

Ss:No, it doesn’t.It comes from Asia./Yes, it does.

T:Does the monkey eat fruit/meat?

Ss:Yes, it does./No, it doesn’t.It eats fruit.

(该活动是语言输出性活动, 是上一活动的扩展。)

8) Game.

T: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What is it?

I am the tiger’s cousin. (cat/lion)

I am brown or black and I live in the forest. (bear)

I am big and I have a very long nose. (elephant)

I can walk a long way without drinking. (camel)

9) Group work.

T:It’s a lovely and fat animal.It’s black and white. It eats bamboo.

It comes from China.It’s my favourite animal.What is it?

Ss…

10) Interview Time.

A.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B.Where does it come from?

C.What does it eat?D.What does it like to do?

评议:第二次执教时教师打破了机械教单词的局面, 采用了趣味词汇教学, 以其独有的特色和灵活多变的形式为机械的传统词汇教学注入了清新的元素。通过猜谜语设计一定的“信息沟”, 让学生来挖掘信息获取知识;通过声音猜动物,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缓解情绪, 起到复习与回顾的作用, 同时为下面句型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活动设计丰富多彩, 遵循由易到难原则、循循善诱, 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3) 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英语语言结构。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有了充足的语言输入之后, 从而进行有效的目标语言的输出, 真正体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理念。

第一次执教:

T:Let’s report to your classmates.

第二次执教:

T:Let’s share our ideas.

My friend’s favourite animal____________________.

T:Animals are our friends.Let’s protect animals.

评议: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把铺垫工作做好作为前提, 放手让学生写作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构成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 保护动物也是教师的天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使教学在生动的德育主题中结束。

四、研究活动反思

课堂不是舞台, 学生不是道具, 教案不是剧本, 教学不是表演。 (1)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 课堂需要评价, 学生需要激励。 (2) 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是充满亲和力的过程, 教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对话、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仔细听;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时, 教师要用心体会学生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 或随机点拨启发, 或听取补充解释, 用商讨或建议的口吻“I think…”“I’m afraid…”……这样, 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不失教师的点拨作用。 (3) 悉心研课, 让常态课与公开课一样绽放精彩。教学设计能体现向师生互动、教学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理念靠拢,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努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华东师大一位教授说:“有些人教了三年书有很多经验, 而有些人教了三十年书却只有经历, 而没有经验。”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会是好士兵, 同理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不会是一名好教师。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教学是一门值得人不断琢磨、不断完善的艺术, 越能研究反思的人, 在教学中越会发现更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康艳, 程晓堂.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新框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03) .

[2]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7

一、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根据骨干教师的特点和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主要涉及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培训需求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调查表96份, 收回92份, 回收率95.8%, 其中有效问卷92份, 有效率100%。

(一) 教师的授课情况

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主要从教龄、职称、在校职务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1。

参培教师基本上处于成熟阶段, 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技巧, 同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求生存阶段和调整阶段的教师不同的是, 他们不再对教学感到新奇, 而是致力于追求专业成长。

1. 教学方法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 少部分老师仍采用“较便捷的传统教学方法”。33.80%的老师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 24.77%的老师选择“小组合作学习”, 26.43%的老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

该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初中化学骨干教师愿意尝试新方法, 少部分骨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较为乐观。多数教师会使用课件、自制教具、挂图等手段进行教学。部分教龄在十五年以上的教师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经过走访了解到这部分老师认为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和不使用先进教学手段, 效果相差无几。

(二) 培训需求情况

对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主要从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专业能力以及教师对培训的期待三个方面进行。

1. 学科专业知识需求

调查分析显示:在学科专业方面, 学科教学改革思路方法是初中化学教师认为最为需要的知识, 具体见图2。

初中化学教师关注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学科教学的改革, 期望从培训中得到有关学科前沿的动态信息。

2. 教学专业能力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24.09%的学员认为最欠缺的是教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 16.79%的学员认为比较需求的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说明绝大部分学员开始重视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的提高, 并意识到自身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水平。

3. 培训的期待

针对培训的期待, 21.14%的教师希望获得适用的知识;27.64%的教师希望获得新的理念;12.20%的教师希望理顺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29.27%的教师希望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9.76%的希望帮助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以上数据表明:参训学员希望通过培训对自身专业素养、教学方法都有所提高。

二、提升培训实效性的建议

(一) 优化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 它有赖于教师教育的配合和保证。因此, 教师的培养也应当是一个有计划的、系统的和长期的过程。

据此, 提出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应当向选择性教师培训模式靠拢。根据“按需施训”的原则, 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教师在职培训, 使在职教师能够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

(二) 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思考

1. 合理构建培训内容, 提高培训的实施水平。

必须合理又系统地规划教师培训内容, 努力使新课程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应明确培训的重点是教师人格素养的提高,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等。

2. 开设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提高教师的运用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即CAI课堂) 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 特别是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堂教学,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其强大的模拟功能, 突破了课堂教学重难点。开设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使教师学会并使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现代媒体技术、现代智能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 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 注重培训过程的灵活性与反思性

1. 培训过程中应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反思型教师。因此, 在教师培训中倡导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教无定法”, 当然, 反思也无定法。化学教学中, 有一些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反思方法。例如:撰写教学日志、录像反思、循环式问答活动、参与式观察。

2. 培训形式灵活化。

没有一种培训形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培训环境。因此, 培训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或专家讲座。而应该在培训过程的不同阶段, 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培训, 如课堂探究、合作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教学示范、实验实习、读书活动、参观访问、撰写论文报告、成果展览、组织演讲等。

三、结语

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化学教师培训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是要把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需求方向。有效的教师培训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 切实把握教师现状, 根据教师自身需要和发展需要开展化学教师培训工作。

摘要:采用调查研究法, 对2014年参加“国培计划”的四川省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授课情况、教育形式与自我提高能力情况和对培训的需求、期待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着重分析四川省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 针对培训模式、培训课程设置以及培训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初中化学教师培训的改进建议, 旨在提高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国培计划”典型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1.

[2]张华.王亚军.洪弋力.教师教育研究, 2013, 04:26-31

[3]唐玉光.教师教育研究, 2002, 05:35-40.

[4]王和金.化学教育, 2006, 11:41-42.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8

一、端正态度敬业奉献

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喜爱,做精工作的基础是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在喜爱“教师”这个普通职业的基础上,热爱“思想政治课教师”这一特殊教师岗位。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忠于教育、热爱学生、钻研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教学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结合教材编写详实教案,深究教案体系的完整性和细节的完善性;根据教学制作精致课件,注重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和形式的可观性。新学期开学,即使是沿用已往的教材,也必须要对原有教案和课件进行充实和修改,把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最新的理论带进课堂。课堂上,学生们听讲过程中流露出的认可表情,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肯定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会体会到辛苦过后的充实与快乐。

二、积极探索锐意改革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正的有所认识、有所触动,甚至有所改变,这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突破的难题。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从标题来看,关于理想信念,学生觉得距离实际生活很远,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教学难度很大。如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是本章讲授的关键。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安排学生进行“隐藏青年”的讨论,把社会上的典型问题拿到课堂上,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有追求有理想”,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想和追求,不能是只为自身利益的实现,而应该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课程进行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对于理想信念的确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改变的程度。在这个环节上,再把一位大学生的心酸历程讲述分析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如果大学四年都是无所事事漫无目标,终有一天会后悔自己的虚度光阴。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改变,使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充分发挥。

其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强化实践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指导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学中,除了进行理论讲授外,还要围绕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开展了“走进先进人物”、“走进社区”等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逐步提升道德品行和政治素养。例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展“感想传递”的实践活动。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把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分析讲解给周围的同学,既有感人肺腑的榜样事例,也有发人深省的反面事例,既有高大人物的示范,也有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学生分析得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这样更好地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和引领作用,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使道德教育更具实际效果。

再次,努力拓宽教学平台,利用网络环境同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机会非常有限,学生渴望老师的帮助和督促,有意愿与师长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个人思政博客,既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又能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和博客讨论区精心准备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选题如果贴近社會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观点客观评价,正确加以引导,从而拓宽了教学平台,实现了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再教育的效果。

三、关爱学生潜心育人

思政课教师,不仅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教育和影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除了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担任班导师,与任课班级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思想和实际困扰。如果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工作学习缺少以往的热情,可以尽力多与学生接触,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困惑,帮助他解决思想和实际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更加信任老师,甚至会主动把学习、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向老师倾诉,愿意听取老师的建议。

总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一是教师要端正态度,敬业奉献;二是教师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三是教师要用关爱学生,潜心育人。教师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编辑郑云东)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9

嘉善高级中学褚宝福(314100)

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一线教师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是如何备好课。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突出的是“生成性”,因而备课只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学的轮廓和线条就行,重点放在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上。本人认为既然是备课也就应该重心放在上课前,要做到“生成”,没有充分的“预约”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成”要充分的展现,没有足够准备的“预约”是不可想象的,至多是一些零星的“生成性”火花。

为此本人认为教师备课时还须做到如孔子所说的“三思而后行”。

一思“谁在学习?”——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教师在备课中真正从学生主体考虑安排教学却相当难。首先需要充分全面地考虑每一教学班学习主体的特性:至少从下列三个角度分析,其一是同一年龄段的共同特征,其二是不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其三是不同个体的特征。每个角度又从三个层次分析:其一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二是学生的认知特征包括认知水平、认知层次、认知能力等,其三是学生的情感特点、价值观特点等。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其次需要教师设法找到把握学习主体实际特征的有效途径。考试?个别谈心?日常行为检查?还是不记名问卷调查?这些确实是比较有用的途径之一,但下述方法或许能给我们了解学生主体特征以新的启示:本人在《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教师到教室“卖笔”,其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格而且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价格,甚至带有强制出售的性质。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事后还要求同学对教师的行为提出意见并说出理由。

后来的课堂实录证明:教师事先不露痕迹地创设一种场景并和学生一起扮演角色,给学生以真实的经历,充分的体验。学生会通过行为、言语和文字充分而且自然流露出其真实的全部的实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看待人生的人生观;学生情感世界的真实实际。而教师则就可以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充分有效地备课,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二思“怎样学?”——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已经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常识,但问题是这里的“渔”究竟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应该怎样授?这是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想明白的事。

我对本校近100名学生进行过有关高中政治课学习的预测性调查。下述的调查统计数字给人以启发:1)你喜欢上政治课吗?——7.3%;2)学习政治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占74%、书本和时政知识占94%。3)怎样学习思想政治课:背出教材概念和问占87%、背出加理解的占97%。

据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解决好“渔”涉及内容时,至少应该包括解决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其二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其三是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学?”

备课时如何准备引导呢?

本人以新课标思想为指导,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吸收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完善、提升自我知识、自我情感、自我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而教师备课时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及相关时势材料等、学习环境、教与学的策略。备课时做到:一备学习教材,主要是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知识点、能力点、伦理点道德点、思想点等;二备学习环境,主要是充分考虑相关知识学习时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及地方特色环境等;三备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备教师教的策略和引导学生学会学的策略。其次是从实际教学过程的设置看应将上述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教学以落实怎样学的问题。具体是第一步:将相关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感悟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将学习和生活二者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将学习异化,将学习功利化和目的化。以此解决“为什么要学”的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作理性思考:学习生活里到底有什么?我应该从学习生活中得到些什么?也就是首先让每个个体学生独立去思考面对学习生活到底要学些什么。然后设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明确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以此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三步,设置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学习生活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以提升自己素质。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具体如何运用上述方法、运用到何种程度等等,教师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来安排。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同样如高一下册第七课第一节第二框《市场交易的原则》内容备课时首先在上面虚拟教学情景基础上,设置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交易事件,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做理性思考。包括思考交易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交易是否成功及理由、交易是否吃亏或便宜及理由等。其次引导学生个体自学教材知识分析虚拟教学情景和“交易事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导学生以简单合作方式(如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上述发现的问题并探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市场交易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思“学得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取得进步。

教师备课,准备教与学的过程是主要内容。但教师在备课时思考设法把握教与学的结果也相当重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绝大多数时候被人为地分开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和考试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程序。因而教师备课时很少将教与学的结果划入备课的视野。更谈不上思考如何去了解结果和把握结果了。更为甚者由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教师、学校手中,学生只知有关结果的结论,而不知结果是怎么来的,更不能领悟得出结果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因而学生并没有把自己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至少是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没有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是看作一种教师或家长给自己的一种负担,或者是为了将来谋生所必须的一种工具即将学习功利化倾向。“还权于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掌握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才能进步,小思小进,大思大进,不思不进。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考虑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应该完成这样两大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明确反思什么?依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教师备课时同样必须明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认知内容掌握程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思自己对获取知识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及事物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程度。其次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实践中本人一般设置这样一些形式:1)教师布置基础性、理解性和能力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自解决,事后提供相关参考答案要点,要求学生自我批改找出不足之处或错误所在并记录在固定的本子上,说明出错的原因。2)教师提供或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情景,先独自分析后组织讨论或辩论,最后又自己小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记录、有原因分析。3)设置模拟场景(学生事先知道或不知道),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是一个极好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应用能力、感情、情操、价值观极好的方法。

教师提高实效性 篇10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保障, 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软黄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也是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不仅能为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而且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院教师评价工作坚持院、系、学生三级评价体系, 学院在教师评价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省级获奖成果《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为教师教学活动评价工作提供了客观的质量标准和行动依据。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由于评价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 大量的机械工作和重复劳动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而且极易造成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公正,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研究是在办公系统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上, 重点探索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化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解决教师评价与管理工作中的操作难题, 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通过对评价管理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在工作实践中印证评价管理信息化的简易性和可操作性。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 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集”,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必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根据, 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农村建设培养高级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教育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技术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高级技工学校及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本课题研究中所论及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指占主体地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隶属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1]。

2.2 高职院校教师。

本课题研究中的高职院校教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当前学界公认高职院校教师除要具备一般高校教师的共性特征外, 还应具备“双师素质”, 能满足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 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职教育领域中, 同时具有“双师素质”的内涵本质属性和取得“双证”的外延资格表征, 并且经常性从事本专业教学与较高技术领域实践工作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是指教师同时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具备教学与工程 (或其它技术职称系列) 双重素质。“双证”是指取得讲师及以上职称证书和工程师为代表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证书[2]。“双师型”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鲜明特色, 因此,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客观地包含了对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活动的评价。

2.3 教师教学评价。

评价本质上指依据特定的标准, 运用量化和质性方法, 对某一事物或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笔者所谈及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既定的指标体系, 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 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3]。

2.4 信息化。

本文所谈及的信息化是在办公系统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 构建教师教学评价的网络化评价体系, 探索教师教学评价网络化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解决教师评价与管理工作中的操作难题, 增强教师教学评价的信度、效度、效率和实效, 实现无纸化、节约型办公。

3. 对传统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弊端分析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校情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基本采用了院级领导 (督导) 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级评价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仍是传统的全手工操作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而这样的评价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印刷调查问卷, 而后进行数据统计、测算和分析, 容易造成难以恢复的错误与误差, 极易造成评价信息采集不全面, 信息统计不准确, 从而造成评价结果信度、效度不高, 难以服众, 且评价均多以学期为周期, 不仅造成办公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工作效率低下, 信息反馈滞后, 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笔者亲历了我院学期教师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也了解了部分高职院校在评教方面的一些做法, 深刻体会到手工操作式的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

3.1 评价信息采集不够全面、客观。

这一劣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在万人左右, 一般学生评教活动都安排在学期末集中进行, 如果全部学生都参与教学评价, 在时间地点安排方面都困难较大, 且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介入。以我院为例, 2009年度在校生为11900人, 以每个行政班级50个学生计算, 共计238个班级, 同时进行评教困难可想而知。即使是分批进行,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组织起来也相当困难。所以大部分院校学生评教的一般做法是:从每个行政班级随即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 (一般为1/3) 参加评教。亦即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少部分学生的标准为参照的。不仅如此, 在学生集中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同伴之间的言语影响很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公正。学生不能全面参与评价成为影响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信息统计、测算历时较长, 信度不够高。

在对院级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信息采集完毕后, 工作人员要对三级评价信息进行统计、测算和分析。其间涉及大量的评价量表的统计和数据输入。我院2008—2009第二学期共收到各级评价信息数据表约7300份, 按每份评价数据表涉及10位教师的评价等级信息, 共需统计73000人次的评价信息, 后期的成绩测算涉及600多位教师。如此大量的统计和测算工作全部依靠人工操作完成, 两名工作人员每天工作10小时仍需耗时一个月之久。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机械工作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由于是手工操作, 难免出现统计误差, 从而造成结果统计的失效。

3.3 信息反馈不及时, 不利于教师改进工作。

教师评价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从而提高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但历时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数据统计与测算造成了评价结果反馈严重滞后, 难以起到“建、改、管”的效果, 使得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 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手段的特点是数据处理迅速、数据统计准确、反应灵敏, 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而且能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和效率, 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客观, 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4.1 实现院级、同行、学生全面参与。

利用校园网教学管理评价系统, 院领导、同行及全体学生可全面参与, 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全面的评价, 且教师同行、学生个体均独立在网上完成评价活动, 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2 实现无纸化办公, 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师评价, 评价工作全部依靠网络完成, 无需印刷数量巨大的调查问卷和评价表, 能节约物力。数据统计、处理、计算自动生成, 瞬间完成, 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 数据永久性储存, 为教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原始评价数据的输入虽然复杂缓慢, 但相关数据库一旦生成, 便可实现永久性的储存, 而管理人员就可随时对数据进行调用、汇总、分析、对比, 为院校教学质量奖评定、教师个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岗位津贴定级、课时津贴发放和评先选优提供重要依据, 亦可为教师的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即时的参照依据。

4.4 保密性强。

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评价, 参与同行评价的教师凭自己的教工帐号和密码参与评价和查询评价结果, 学生凭学号和密码参与评教。管理人员通过权限设置可实现评价结果的保密, 避免教师之间互相攀比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数据反馈可以根据需要实施, 保密性和促进作用明显, 不需要通过第三者就可以将测评结果反馈给被测评人员。

5. 信息化教师教学评价系统介绍

我院教师教学评价系统是学院《教学评价方案》与KINGOSOIFT教务管理系统中教学考评子系统的完美结合。通过多重功能嵌入, 信息化教师教学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全面化、评价轮次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化、评价结果准确化。实践证明, 信息化教师教学评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工作效率, 提高了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降低了教师评价的运作成本,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 探索无纸化办公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系统全称为教学考评子系统, 是我院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 主要功能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系统共分为评价设置、评价安排、评价处理、评价结果和附加功能五大模块。管理员通过对各个模块的相关权限、时限等的设置, 实现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全程监控与管理。图1为教学考评子系统模块的构成。

5.1 评价设置模块。

评价设置模块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开端, 为评价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全面性提供了可靠保证。在评价设置模块中, 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设置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权重、评价主体成员, 以及评价范围、评价问卷题目、评价指标等级、评价质量等级、评价量化办法、评价指标体系、复制评价指标体系, 等等 (见图2) 。

首先设置学年学期规定评价的总时间范围。设置评价主体可以实现院领导评价、院系两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四个层面。学生评价采取先评教、后选课的办法, 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评教。管理员只需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开放评价系统、关闭选课系统即可实现该功能。

评价主体权重指领导、督导、同行、学生四个层面在评价信息测算时所占的比例, 可根据院校实际需要和惯例设置, 一般为领导和督导评价占30%, 同行占30%, 而学生作为主要的评价主体和教学的见证者占有较大的比例40%。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形式的比例, 根据需要而定。

评价主体成员及范围规定了由哪一个评价主体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对从事理论教学或担任实践指导或毕业环节指导的教师进行评价。根据高职院校教学情况的实际安排, 一般对教师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教学均要进行评价。评价问卷题目嵌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方案》中规定的评价量表, 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均设计了合理、科学、可测性强的末级指标。评价等级依据各末级指标的权重分配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这就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等内容。

评价量化办法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说明了评价信息统计和计算原理及最终的量化办法。本系统的评价量化办法参照《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评价方案》的数据处理原理, 即根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权重和各评价主体的评分结果, 建立数学模型 (=MMULT (MMULT (M1, M2SUM (M3) ) , TRANSPOSE (M4) ) ) , 运用矩阵计算法累求解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4] (见图3) 。

最后按算术平均进行量化。当评价主体为学生时, 可去掉一定比例的最高分与最低分, 当实评价人数达不到应评价人数的一定比例时, 便不予量化, 从而实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复制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的是管理员在学期内评价主体间和学期间按教学评价改革要求复制、更改、增加或删减相应指标体系, 形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同一学期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因此, 设置某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通过复制并少量地增/删/改, 即可简便、快捷地形成其它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期同一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即继承性) , 因此, 设置某一学期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通过复制并少量地增删/改, 即可简便、快捷地形成另一学期相应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5.2 评价安排模块。

评价安排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设置评价轮次, 分现行评价轮次设置评价主体成员的评价范围、生成评价主体成员的评价安排。管理员根据学期理论、实践教学进程安排分评价轮次批量设置或零散调整学生或分学生评价主体成员的评价范围和听课安排 (见图4) 。

提供两种评价方式:非指标评价与指标评价 (分课程类别/环节类别采用不同评价指标体系) , 非指标评价又分为问卷调查与听课记录, 指标评价又分为过程性与终结性两种类型;可根据需要在一个学期内设定多个评价轮次, 相应评价轮次的时间区段由管理人员设定。

5.3 评价处理模块。

该模块是根据学期教学进程安排, 各个评价主体成员通过校园网/互联网操作平台、依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问卷题目, 将相应评价范围内非学生评价主体对担任某一课程或环节得教师评价信息录入系统, 按学生或按课程/环节处理学生的评价信息。刷新评价结果, 瞬间生成评价结果数据 (见图5) 。

5.4 评价结果模块。

评价结果模块是评价的结束部分, 供评价主体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个体查阅评价结果信息, 为管理人员提供教师评价结果和排名信息等 (见图6) 。

用户查看评价结果信息需凭评价主体、教师个人的用户名和密码方可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个人评价结果数据保密, 保护了教师的个人隐私, 避免了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管理人员与评价对象之间及评价对象之间关系紧张。

5.5 附加功能模块。

附加功能模块可根据院校实际需要和教学改革需要嵌入功能 (见图7) 。

如查看评价结果时可嵌入分行政班级查看教师排名、分教学系查看教师排名、分年级专业查看排名等, 也可增添领导评价结果、督导评价结果、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价结果等, 为教师发扬优点、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等提供参考。

6. 结语

我院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化的实践证明, 利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教师教学评价的网络化, 既符合信息时代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潮流, 又是高职院校推进信息化建设、革新教学评价与管理模式、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化的推行, 我院教师教学评价与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人性化, 从而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使教师教学评价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摘要:传统教师教学评价由于采用全手工操作, 极易造成信息采集不全面, 信息统计不准确, 从而造成评价结果信度、效度不够高, 难以服众;且评价均以学期为周期, 不仅造成办公资源的极大浪费, 且效率低下, 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使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评价采用信息化手段, 克服了手工操作式的教师教学评价带来的弊端, 提高了教师教学评价的信度、效度和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8.

[2]张小军, 夏小华, 卢兵.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06, (S1) :47.

[3]赵公民, 刘爽英.教师的评价与教师队伍的管理[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3) :43.

上一篇: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下一篇:知识点重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