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设问三篇

2024-06-01

高效设问 篇1

一、激发兴趣, 发现问题

上课开始, 可以采用提出激趣问题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新课密切相关的知识进行测评, 一方面发现学生的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 另一方面检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趋向程度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激活原有知识, 进行知识的迁移。这一阶段的操作, 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新颖性, 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二、选择问题, 讨论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所以, 问题提纲的设计应有启发性,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应有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问;难易要控制好, 要考虑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区别, 以不超过教材与新课标要求为原则。最关键的是必须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基础为本。同时, 设计时要有一定层次性。一是对单个知识点的设问, 使学生能直观有效、透彻全面地解决问题。二是针对课时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设疑, 培养学生归纳综合、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是针对课时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的重点联系进行贯穿设疑,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讨论探究”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环节。要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引入教学辅助手段, 如挂图、投影、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等手段,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解决难题。例如, “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其次, 提出假设: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还可能与其他外界因素有关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环环紧扣, 逐层深入, 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归纳总结, 反馈迁移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 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发展学生的智力, 又能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内容是当堂内容的重点回顾、学习内容的延展或者是当前热门问题的探究。题型有填空、识图、抢答、选择、判断等, 题量不要过大, 并控制好时间, 力求五分钟内完成。形式有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举手抢答、五分钟小练习等。在反馈总结时应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及时性。要掌握学生的情况, 及时给予评价和错误纠正。 (2) 准确性。反馈信息是教学调控的依据, 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所以必须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3) 激励性。通过反馈, 教师一方面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多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正面的反馈信息, 并适时表扬、激励,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强化学习目的, 另一方面应对教材内容作适当拓展、补充,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 学生不但参与面广, 而且课堂气氛民主宽松、活泼生动,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同时因为设计时考虑了层次性和激励性, 使学困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一定的自信心。

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学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后, 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凉拌菜、腌菜出水现象即为植物吸水、失水的表现, 提出凉拌菜渗出的水中是否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的问题;学完合理膳食的内容后, 学生结合学校的实际看学生饮食安排是否合理, 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设计出更合理的食谱;还有关注社会、关心热点问题, 如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来自哪里,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等。

适时设问 高效互动 篇2

一、疑难处,恍然大悟

学启于思,源于疑。有疑便要问,方能消解心中的困惑。抓住学生的疑问适时指导点拨,引导他们在逆向反思推理的过程中发现蛛丝马迹,定会与问题产生一定的认知焦距点。抓住焦距点,引导学生多关注文本内容,结合前后语境内容,反复阅读深入猜想,能从相应的疑点中找到相应的问题症结所在。

多鼓励学生圈画疑问难题,引导他们带着疑难阅读,带着问题深思,更利于他们获得全面感知体验。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指导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紧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场景所表现的各异情感,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做笔记的形式,找出表现不同心情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景物特征,探寻鲁迅先生有趣的童年生活。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反思,让他们在体味作者的同时,在返璞归真表达特征中获得更多的恍然,于是自然便产生“叙真趣,述真情”的心理。这是语文学习“不二法门”之大悟。

把握疑难之处,多给学生提供自我研读和深思的时间,让他们在主动尝试和自由探究中获得感性认知,引导学生结合前后语句表达,多注意语境环境氛围变化,让他们在自我尝试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理解深度。重视设问,引导学生就自己的疑难问题分步骤作答,按照一定的难易程度,主动选择相应的问题予以作答。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的表达意境,换位思考其中的表达,让他们在主动感知过程中生成灵性的思维感知,发现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二、细节处。匠心独运

从细节中挖掘深层的信息,在体味到作者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能够辨析其用法及独具匠心所在。紧扣细节,从中嗅出特有的味道,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于细节处设置一定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感受深刻文意和底蕴内涵,更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丰富思维,形成有效的感知。在细节处设置问题,能对指导学生全面思考和运用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讲授《藤野先生》时,围绕“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手法,可针对其中的事件设计一定的问题,如藤野先生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讲义,表现了其什么精神?藤野先生对“我”绘的解剖图中错误毫不留情地指出,说明了什么?从这些细节中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及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体味作者在细节运用上的匠心所在,也就自然明白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针对教学内容细节,多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留意作者的表达细节,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素材中寻找可探究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感悟体系。在问题细节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客观真实认知理解为基础,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有一定的明确思考目标和方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引导学生潜心思考和主动交流,让他们多关心细节,揣摩其中表达意图及意义。

三、比较处,纵横捭阖

比较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产生深刻印象,便于理解识记和加深运用。运用纵向比较,能使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考感悟,利于他们在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整体通盘考虑的打算。运用横向对比,能使学生在拓面深思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查找问题,形成有效的探知策略与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主动交流,能使留白更有情趣性。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可建议学生纵向比较思考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以及宣布散学后,前后心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思考韩麦尔先生以及许多听课的人们在最后一堂课上心情有什么不同,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设问,并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自然就会明白母语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和爱国的桥梁,学好母语就是爱国的最好表现。

在比较提问过程中,应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策略方法,让他们有自我思考参照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应该突出一定的开放向,让学生能够针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前后纵向比较,推理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横向的对比发现更加有意义的现象,剖析其中的原因。关注学生的沉默,在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时,可引导学生针对某种现象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尝试对比的方法,帮助他们剖析其中的原因,让他们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理性思考的内驱动力。

四、主旨处,提纲挈领

抓住主旨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整体性的主旨问题为导向,能使学生在领悟表达用意的基础上,在提纲挈领的筛选信息中获得更为全面的感知体验。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主题引导问题,能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全面品味的过程中掌握表达的精髓。多给学生提出主旨类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去主动思考感知,更能使他们在开阔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展现无尽活力。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可结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扭曲,揭露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主旨大意,引导学生就范进在中举前后不同神情以及其岳父和乡邻的态度变化,深入思考:造成如此大的悬殊,说明了怎样的世态?这样炎凉的世态,社会根源在哪?学生通过这样的主旨式提问,能围绕问题设计意图主动拓展延伸,加深感知。

教师在针对主旨处设计问题时,应该不忘作者、文本人物等表达初衷,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和作者以及文本人物对话,让他们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不断拓展思维。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可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感悟和生活阅历进行主动归纳,让他们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用技能。

精设问题,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篇3

精设问题,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文/张高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因此,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是促进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问题情境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精设问题,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下展开文本阅读,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阅读教学;巧设问题;高效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源头是教师创设的系列化高质量问题。问题是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高效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领的高效课堂中,问题的创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阶段、课堂学习阶段和课后延伸阶段。

一、精设课前问题,激励学生主动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借助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而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又直接决定着课堂上他对课文钻研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坦腹东床”“东床快婿”的典故大家听过吗?这个典故的主人公的`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的经典书法作品又是什么呢?这一书法作品其实不仅仅具有冠绝今古的书法艺术,而且在文学上也堪称一绝,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对我们如何对待生命这一人生大命题具有极强的启示性。大家若想一睹它的风采,请阅读课文《兰亭集序》并查阅作者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设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课前积极地查资料,赏书法,读课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精设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1.问题创设要注重趣味性

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一定要注重趣味性,(www.fwsir.Com)有趣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深爱自己女人的男人他会抛弃自己的所爱吗?如果你是唐玄宗,在马嵬兵变时会怎样做?课文结尾写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课文是否在讴歌李杨忠贞不渝的爱情?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发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讨课文主旨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也明晰了课文的主旨。

2.问题创设要体现梯级性

阅读教学的展开总是由老师精设的一系列发问和学生的思考讨论组合而成。如,有老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自然段时,精设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一段交代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课文为何说“晋秦”而不说“秦晋”?(3)这一段写烛之武用了什么手法?(4)从这一段中我们会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由对段落的整体把握深入到烛之武形象的分析,而塑造烛之武,突出烛之武的过人才智和说辩艺术正是这一文的主要目的。

3.问题创设要富含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巧妙的设问,对学习新知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孔乙己》一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什么字就伴随他?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什么问题?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课文,你真的觉得可笑吗?这些问题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4.问题创设要突出实效性

教师巧设问题,突出问题的实效性,不能仅仅为有问而问,为教学环节的需要而问,像“对吗?”“是不是?”“听懂了么?”这类问题,完全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精设课后问题,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但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训练能力,也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更能提供一个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机会。如,学习了《长恨歌》一文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文学家钟爱的题材,清代戏剧家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是《长恨歌》之外最著名的一部,它的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细腻,请大家课外阅读这部作品,想想这部戏剧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在情节和主题上有何异同?进而体会诗歌与戏剧不同的艺术魅力。

总之,创设问题,用问题导引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是新课程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在用精设的问题引领下的高效课堂中,学生兴趣浓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04)。

[2]张乐亭,魏守文。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前沿与探索,(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上一篇:儿童口臭的原因及处理下一篇:零售的社区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