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思想十篇

2024-09-13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1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历史使命

当今,人们谈论的经济全球化首先发端于经济领域,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并由此导致了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经济全球化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与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现实中的民族国家疆域范围,淡化国家概念和削弱国家职能,使爱国主义存在的基本前提受到影响,进而使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挑战。

2、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在世界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一方面,国门的打开,面对中国的落后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强烈的反差会使一些人困惑。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将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推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妖魔化的手法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使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影响。

3、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必然对青年人代带来影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挑战。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不良风气,更直接、深刻地冲击当代青年的心灵,使部分青年学生迷茫、困惑,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4、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 外来的文化,尤其是在市场推动下的外来文化对青年人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和韩国的电视剧等,在中国掀起一股股热潮。“哈日”, “哈韩”一族的出现,给我们以警醒。如何对外来文化进行兼收并蓄的同时坚守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文化,如何对青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

2、集体主义教育。

市场经济是以个体利益为取向的, 经济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使人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当前,要用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教育学生。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既能够体现出以集体为本位, 又能够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实现, 达到个人与集体和谐发展。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决定了集体主义原则的充分实现,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

3、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

面对西方的发达,要从理论上讲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只有在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主义, 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 并没有也不可能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渡的历史趋势。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对经济全球化态势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信念。

4、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

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之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必然深入人心。加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竞争意识教育。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并不是等量的惠及每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获利者,必须具有竞争意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加强竞争意识教育,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6、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当属新世纪初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王永贵, 《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陈秉公,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2

(一) 市场经济的趋利欲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性资源配置的这一特殊方式,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很大程度地刺激人们的趋利欲望。它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使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思想形态出现多元化, 有的学生拼命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 甚至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 比如, 奖助学金评比中很多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 不择手段制造各种条件, 如开具虚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从而获取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造成高校贫困生认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 也出现学生不愿意还本付息的现象, 个人信用缺失, 诚信度差。有的学生感恩意识较差, 自己认为所获得的资助是应该所得, 对国家和社会没有一点感激之情。

(二) 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国际间的联系与交流不断增强, 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思想意识、文化观念, 比如一些恐怖、暴力、色情等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 特别是作为传承文化、科学研究阵地的高等学校, 大学生受到的外来各种思想文化影响更快速、更直接、更深入, 造成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 民族意识弱化, 价值观念取向更趋于功利化, 个人自我意识明显。

(三) 网络媒体的普遍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 网络化的普遍应用, 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 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等新媒体信息传递特快, 但是往往缺乏深度报道, 表面现象普遍较多, 容易使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二是西方文化在网络体系中表现出强势姿态, 直接影响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以至使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意识的影响而迷失方向;三是网络信息量呈现海量状态, 而且繁杂无序, 给学生识别带来困难, 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作用;四是网络表现出虚拟化, 模糊了学生的意识, 导致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出现人际关系淡漠, 滋生心理障碍[1]。此外, 信息科技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 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课等这类比较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等授课方式, 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一些教学方式, 比如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成为当今教学方式必然。

(四) 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 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最明显的是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 大众化教育形成, 其结果是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加之部分高校党政专职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形势,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远远未能适应发展需要, 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比如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客观,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近年来, 中央政府虽然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但由于规模庞大, 高校管理不到位, 其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 农村学生的个性突出

当前, 我国农村社会管理还比较落后, 经济、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生价值取向上造成负面影响, 表现出与城里大学生不同。主要有:一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长期以来, 落后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 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缓慢, 农村的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以及生活环境条件比较差。二是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 农村大学生来到大城市读书, 农村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与城市的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文化价值观念的落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农村大学生的内心引起较大的波动, 心理上产生不适和失调现象。三是农村教育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农村教育落后, 教学质量较差, 教育设施不齐等问题, 农村学生无法满足多种求学需求,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和多才多艺的城市大学生相比, 难免产生自卑与失落的心理[2], 比如参加同学的卡拉OK晚会, 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中。四是毕业生就业困难。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自我定位比较模糊, 就业价值取向存在偏见, 绝大部分毕业生向往城市就业, 或考办公员、大型企业外资单位就业, 不愿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工作, 在择业就业中自然给自己施加了心理压力;五是有的农村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在学校里表现为强调个人自我意识, 团队协作精神较弱, 就业个人期望值高, 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较差。

二、加强高校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念

转变高校思想教育观念。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下, 高校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把教育对象当作传承知识和文化的应试教育载体, 创新思想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开展, 努力做到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管理相结合, 课堂教育、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3]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要深入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 科学设置思想理论课程

科学设置两课课程。高校要针对有的大学生对“两课”学习未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工科理科的农村大学生对这方面更是看淡的情况, 结合本校实际, 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课程。实行分类设置, 分别辅导, 比如,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哲学等专业学生, 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对其他专业的学生, 注重公共政治课程设置, 如思想道德法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科学设置课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方面创新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今还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一套, 不能体现时代特点, 教育形式死板。面对网络媒体对教学方法的新挑战, 很多大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已相对滞后, 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因此, 首要问题是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创新方法, 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到课堂上, 如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互动教学法等, 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课的教学实效性。此外, 要注重实践教学, 细化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指标, 制订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利用多种实践教学平台, 比如学校实验基地、校企实习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5],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 规范校园文化阵地管理

丰富社会活动。根据农村大学生的实际,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采取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 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星级宿舍”评比、“卫生宿舍”评比和“文明使者”服务等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实地学习活动;[6]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职业规划、爱心奉献、心理疏导等校园知识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7]。

参加社团组织。大学社团组织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是依靠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的群体。高校应该鼓励农村大学生加入社团, 融入大学生生活中, 比如, 加入学生会、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职业生涯协会、励志社、自强社以及志愿者团队等, 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陶冶思想情操, 培养社交能力, 让他们在大学社团中适应时代环境, 使他们与城市学生在同一个空间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融入校园群体和环境之中[2]。

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资助学生校内课题立项, 举办科学知识、技能比赛和科研活动, 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讲坛和讲座,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网络建设, 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比如观念、制度、方法和方式等方面创新, 建立网络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网络课堂教学, 引领大学生的时代潮流[8]。

规范校园网络。利用网络媒体, 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网络信息、分析网络信息, 把握好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学会过滤利用和传递信息, 提高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识别能力、判断能力, 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促进学生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保持明智的健康心态应对社会各种现象。

(四) 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建立资格准入制度,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 构建以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及

参考文献

[1]王晓英.试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1) :58-59.[1]王晓英.试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1) :58-59.

[2]周银超.当前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观察与思考, 2012, (4) :88-89.[2]周银超.当前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观察与思考, 2012, (4) :88-8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www.hainmc.edu.cn/, 2004.[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www.hainmc.edu.cn/, 200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www.cpc.people.com.cn, 2013-01-18.[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www.cpc.people.com.cn, 2013-01-18.

[5]王晓红.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10) :189-191.[5]王晓红.基于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10) :189-191.

[6]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以生为本务实创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华南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 (9) :7-9.[6]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以生为本务实创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华南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 (9) :7-9.

[7]方堃, 麻旎.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1) :62-64.[7]方堃, 麻旎.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1) :62-64.

[8]于运国, 刘文丛, 赵欣欣.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整体性认知模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283-285.[8]于运国, 刘文丛, 赵欣欣.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整体性认知模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283-285.

浅论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教育 篇3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经济渗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质的与信息的沟通与共同行动,全球资源进而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并向政治、文化、道德等领域渗透;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看,每个人都可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开发潜能;从民众需求看,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需求,人们都可得到全球先进的、廉价的,同时也是切合个性的消费。

能否控制和引导好全球化影响,关系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其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全球化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高校思想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创新研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二、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这是世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提出的任务。

三、全球化对思想教育工作产生的挑战

从思想教育的社会学背景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教育上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的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对我国传统思想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新的挑战。

全球化首先是对教育内容的挑战。高校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的高峰期,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渴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在内容上要创新,更新和加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传媒介质触及各种信息,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点的研究,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三是对高校思想教育方法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下,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的信息环境,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已经不合时宜。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思想教育的成效受到影响。

四、高校思想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影响牢牢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三个代表”是我们应对全球化影响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我们应以“三个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开辟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局面。

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及前沿动态

在发展中充实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教育的研究方法,建立全球视野和思维方式。信息全球化、网络化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教育实现手段具有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化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教育的信息量,使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加大思想教育的创新

不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从事思想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学,要积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改进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

首先是思想教育的机制创新,必须把思想教育看做为系统工程,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做到学校各部门、各学科群体育人;其次,要建立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机制,通过理论灌输、社团活动等途径,尽量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管理的欲望,逐步完成由他律到自律;要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制度,使物质与精神结合、攻心为上的“软教育”与严格的“硬管理”相统一。

其次是思想教育的引导创新。通过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方法、唯物史观的方法、历史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指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依然是面对复杂形势的思想指南。而对全球化思潮,我们既不能一概欢迎、全盘吸收, 又不能全盘否定、拒之门外,同时,要认识到全球化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视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规律,此外还要注意全球化思潮理论,作历史的纵向考察,注意实际调研,弄清某一思潮的危害和影响。

第三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与学生密切相关——如学习、生活、情感、人际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到思想与心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方面,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使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

第四要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从人性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思想教育突出问题在于道德说教大于科学分析,说理往往变成说教和灌输,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而人的需要背后又有各种复杂原因。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离不开行为科学的指导。经济学原理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因此,“经纪人”、“社会人”的角色对冲,“利”、“义”相争,都是符合人性的行为尺度,正确认识人性、辨识人性,从科学管理角度看待思想教育的实施,将能使高校学生工作迈上新高。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4

1.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而且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面对新的情况,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显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1.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并且能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创新,更新和加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1.3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勇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我们应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的创新,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做到学校各部门、各学科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要建立相辅相成的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灌输、榜样引导、文化熏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尽量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其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思想境界在合力的作用下逐步得到升华,逐步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再次,要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结合、攻心为上的“软教育”与严格纪律制度的“硬管理”相统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1)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要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2)进行全球意识教育。通过教育,既要使学生懂得不借鉴资本主义就不能赶上资本主义、不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又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把国家、民族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立足民族性。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运作规则,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抱和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4)要进行道德意识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又要进行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教育,如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道德等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寓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于一体的公民。

(5)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不仅要进行国内各种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和守法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诚信品质,学会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进行国际经济法规和各种国际公约的教育,用以保护国家利益。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1)要确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突出时代性。江泽民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既要提高互联网安全意识,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以吸引人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思想与心理相结合,以形成健康的心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至关重要,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源于心理问题,如由心理失衡导致的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正确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指的那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可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只有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渗透发展。灌输式的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是非常有效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拓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灌输是硬性的、单向度的,以强制为主;而渗透是软性的、互动性的,以说服为主。目前对大学生来说,一般性的灌输和说教已经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了。因此,在强调灌输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教于学、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使大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

江泽民对如何作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还是在学识学风上,教师都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只有成为理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同时,只有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观念,确定创新思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全球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形成多棱角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使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

2 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1)

3 赵艳。全球化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9)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5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法律全球化,儒家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全球化”中的“化”字,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主体、内容、方式同时交叉发生改变的、逐步变革的过程。法律全球化这样一个逐步泛“化”的过程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 从法律的制度、规定到法律思想、精神, 它们并不能统一步伐、一同“全球化”, 而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与均衡的过程中, 逐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其中, 作为一切法律规则制度的根基——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 它所继承和发扬的法律思想是历尽沉淀, 根植于这个民族的灵魂的。但是作为全球共同体的一员, 我们的法律进程和法治建设也需要与世界保持同步, 协同发展, 尽量做到求同存异, 逐步接轨。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研究与探索, 分析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 中国法治现状对于中国加入法律全球化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律现状的影响

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 中国加入法律全球化浪潮的脚步都离不开背后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言难以涵盖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点一窥究竟。

(一) 皇权至上, 司法行政合一

司法并不是西方特有的产物, 在中国历代王朝历史上, 我们可以发现早有司法机关的雏形, 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工。秦汉时已有专司纠弹百官的御史大夫和负责审案的廷尉, 隋唐时期司法机构的设置与官员职责的划分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 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分别相当于最高审判机构、司法行政机构和朝廷的监察机构, (1) 这样的制度为明清所承袭, 并在其职责上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2) 而地方上的司法机构一般也有与中央机构相对应的设置。

但是, 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长期处于中央高度集权的皇权专制下。地方上, 对百姓的管理和对百姓的审理往往都是一个人的权力;在中央, 无论司法行政抑或其他权利, 都逃不开天子的束缚。司法行政权合一是中国几千年法律思想制度变迁中始终没有彻底消除的现象, 而在我们现今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实践中仍有深刻的印记。

如此的立法与司法现状对于中国加入法律全球化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对于法律全球化是否等同于法律西方化这一点, 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限于中国国情及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若全盘借鉴西方则会水土不服, 但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思想会在以后的长期法律实践中阻碍中国与世界法学的接轨, 不仅是司法行政部分的传统, 包括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的观念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绊脚石, 同样也会对法律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 家族本位、血缘纽带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细胞的社会, 与家族相关的制度构成了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亲情义务被法律化, 尊卑之间的关系被法律严格规定下来。在秦汉的法律中已有根据血缘关系亲属尊卑不同而分别量刑的规定, 例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就规定父擅自杀、刑、髡其子的行为, 属于“非公室告”, 不予受理, 如果子告父母的, 告者有罪。晋律则正式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原则, 根据五服亲属等级原则分别定罪量刑。此外, 西周就已确立“亲亲、尊尊和有别”[ (3) 的礼制规范, “亲亲得相首匿” (4) 被看作是对“孝道”的遵从, 若违反之则为大逆不道。

当然, 在现今的中国法律中, 这些具有传统儒家思想的法律规定已经被排除在立法之外。但是, 即使规则制度已被废除, 可它们背后的思想与文化渊源仍旧留存。我们从家族本位中能够得出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中国人民历来重视集体观念。“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强调的是一个人首先在家庭中, 然后在社会中的位置, 强调他人的存在和人群整体的价值, 而并非个人的权利。

集体观念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所推崇的道德思想, 这与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等都是有所不同的。

三、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

中国人民在儒家文化与礼教思想的熏陶下发展了几千年, 重视道德规束而非法律制约, 对于等级制度有着根深蒂固的服从性。不难想象, 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立法、司法等具体环节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刑法为例, 古时候, 人们对于“刑法”的理解几乎等同于惩罚与报复。孔子曰:“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5) 无讼构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 这样的思想一直延续至现在。虽然民众已经逐渐认识到法律、尤其是刑法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惩罚罪犯, 更重要的是对犯罪的预防和对权利的保护, 包括对于被害人、潜在受害者以及加害者权利的保护。但是, 即使在立法上有了明确的规定, 正确理解法律目的与作用的观点也逐渐深入人心, 可普通公民心中固有的思想与观念不是如此轻而易举就可以改变的。这些源自我们从小就接受的千年文化积淀而来的教育思想, 源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传统。这些法律文化、法律思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立法、司法、乃至行政、管理等与法律政治有关的领域并未摆脱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 而公众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要想跳出这个框架更是困难。

四、结语

依笔者之见, 在现代法律全球化的过程中, 发生冲突和文化观的争论是正常现象,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求同存异, 在冲突的基础上寻找可以协商与融合的支点。

对于中国自身来说, 法律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几千年积淀而来的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洗礼,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内涵与精髓有着最为深刻的了解与体现, 包括法律层面。传统文化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几千年的文明, 自有其存在与发展的道理, 而且儒家的一些精髓理念对我国的国民而言, 仍然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发展速度史无前例的时代, 对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愈发要求法律能够适应时代, 能够更好地规范新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律全球化正是这样一个情形下的自然需求, 对于中国法律来说, 如何让传统法律思想中的精神为我们的发展所用, 而不是成为一种阻碍是我们未来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一味地批判甚至否定传统法律思想的作用, 甚至为了所谓的全球化而牺牲我们的传统文化, 是不明智且不可取的, 因为脱离了几千年的文化环境而贸然搭建起来的舞台是不稳当的。我们也不能要求已经习惯于一种固定思考模式的国民去立刻适应一种突如其来的崭新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认识, 这只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困扰和冲突。因此, 只有在我们加入法律全球化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探索交流协商, 慢慢寻找一条求同寻异、共同发展的道路, 才是最可取的。

参考文献

[1]方立新.传统与超越——中国司法变革源流[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12) .

[2]顾元.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1) .

[4]郭建, 姚荣涛, 王志强.中国法制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2) .

[5]郭建.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M].吉林:长春出版社, 2004, (1) .

[6]秦强.法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定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6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09年12月23日报道,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 (OECD&CERI) 近期出版了《通往2030年的高等教育———第二卷:全球化》一书, 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现状, 预测了从现在到2030年之间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带来日益加速的知识流动、人才与资金的跨国合作和竞争。这些变化将对高等教育产生哪些机会与挑战?国家及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并从中受益?本书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综合性与结构化的视角。书中探讨了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教师和机构流动性方面的交叉议题, 以及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管理机制的问题, 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以及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最新情况。该书将中国与印度喻为“醒来的巨人”, 特别介绍了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和未来发展趋势, 对欧洲博洛尼亚教育改革进程进行了反思。

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在2008年出版了《通往2030年的高等教育———第一卷:人口》, 该书重点关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老龄化问题及移民和少数群体情况。通过具体详实的数据显示人口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制度和机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包括学生入学、教育程度、教学人员和政策选择等, 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应采取哪些措施抓住机遇, 面对挑战。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7

关键词: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表现。全球化正在日益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它使教育进入了一种新潮流,把教育拖进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认识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新挑战,全球化对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定位等问题,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全球化是什么

全球化是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试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全球化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是在多层面、多领域上发生的。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也正处于全球化漩涡之中,那么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呢?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使教育与外界联系加强,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得到确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教育之间乃至各个国家与各个国家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 教育与全球问题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良莠并存,既不能指望全球化能够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规模上则具有全球性。教育作为一种与形成人的思想信念、态度情感、认识等密切相关的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3. 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反映在教育上则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

以全球化、高速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着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形成了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的首选对象,培养“国际人”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

4. 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些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达到空前激烈的地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势必会诱发各种各样的矛盾,使教育的结构、形式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些矛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全球化是在扩大边界,而本土化是在强调边界。(2)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与既有的传统总是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突,它不能完全认同传统。(3)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教育上的全球化处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进程之中,它对其他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因社会结构变迁的不平衡,将给教育带来种种冲突。(4)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如正规教育的大量发展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矛盾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全球化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全球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作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全球化的影响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基础教育更是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基础教育对全球化的改革也应是全方位的。对中国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课程目标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在课程内容的体现上就比较散漫、随意,往往凭借教师对原有内容的阐释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开发。所以,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国际素质要求。

2. 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

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课程负担,如何在保证全球性知识的获得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题。在我国,课程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学生课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即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种是内涵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学术中心”的结果。

3. 课程管理要张扬权力分享。

我国的课程管理要真正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与世界全球化接轨,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复制型与考试型的课程管理向目标型和发展型转变,而且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摆脱“围着课本转”的怪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全球问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形成接受变革、勇于变革的精神。这不仅对全球化课程的开发有利,而且对任何新课程变革的推动有利。

4. 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从宏观层面说,主要体现为淡化、精简和应变的三方面。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学科课程内容的繁、难、多、旧的现象。从微观层次说,传统上对所谓教材的处理,只是顺序的调整、内容的详略而已。全球化的课程标准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利一定程度上下放到教材编写者乃至教师手里,尤其应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充分挖掘校园、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不能局限于国内,而要立足于世界,因此各方要对教育理念达成共识。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即立足本国———面向现代化,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展望未来———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展开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才能为我们民族,为人类持续、和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澜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4版.

[2]方彤.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3]韩保江.全球化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8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发展

新自由主义是市场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用以控制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种较为系统的学说。其理论内容及实践模式,在当今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美国作为新自由主义积极支持者和执行者,当前金融危机的发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引起新一轮对新自由主义的探讨。

一、新自由主义是什么样的理论

对于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各不相同。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完成形态则是所谓“华盛顿共识”。我国学术界则普遍达成共识: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广义上的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繁杂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这些学派虽然侧重点各异,但从整体上来说,它们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中,新自由主义支持私有制的呼声最高,他们推崇的市场机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极力反对公有制的。雅赛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一就是所有权都是私有的。

新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发展生产的最充分动力。因为,私有制更好地保证了每个人拥有相同的致富机会。个人只要通过努力就有可能富有,因此,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就可以调动起来。同时,新自由主义还认为,私有制较之公有制更能保障个人的自由。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正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这个唯一的缘故,才没有人来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在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或是属于独裁者,谁操有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2.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者以“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的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坚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是完善的,市场可以通过自由放任的经济自动调节社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所有人就业需求,从而达到完美的瓦尔拉斯均衡。

同时,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他们认为,市场竞争具有为技术进步提供活力的功效,国家对经济干预会扭曲市场价格、损害市场资源的配置,破坏市场活力,从而降低经济效率;同时会限制私人的经济活动,破坏政治民主,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3.控制工会组织,削减国家福利

新自由主义主张维持市场竞争,反对垄断,要求垄断组织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活动。但新自由主义不仅不反对垄断资本,反而将工会和垄断组织等同起来,断言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会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工资高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水平,因而影响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

新自由主义倡导健全的财政原则,即开支力求节约,税收力求缩小,量入为出,实现收支平衡。其中所谓的开支力求节约,主要是指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新自由主义认为福利国家具有短视和低效的倾向,庞大的福利开支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基于高税收政策的福利制度使资本家减少投资、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最终降低生产效率、削弱国际竞争力;良好的养老、就业和医疗的福利摧毁了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助长人的惰性,摧毁人的自由。

4.宣扬自由贸易,鼓吹经济全球化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理论,追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化市场。声称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是世界资源的最优组合,是对双方均有利的“正和游戏”而非“零和”甚至“负和”博弈。

但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经济理念向其他地区扩张,或者说将别国经济制度和模式强行纳入西方所预想的轨道。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这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投机的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实力不同造成获利不均,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国家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二、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的运用及其影响

1.新自由主义导致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及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削弱工会力量,使得工人在与资本博弈中处于劣势;同时,社会没有为工人提供相应的援助政策,导致工人工资不升反降,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流入少数富有阶层手中。根据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2007年8月4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全美国最富有的2% 的人净资产从1984年到2005年翻了一番,但是最穷的1/4的人2005年的净资产——如果使用恒等美元计算的话——相对于1984年是减少的。

长期以来,美国工薪阶层实际工资保持原状以及由此带来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个人消费的增长,而这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在此背景下,特别是“9?11”事件后,美联储更是将银行利息降至1%,无限量地向金融机构放贷,以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美国超前消费的文化促使公民過度消费,负债率大大提高。

当债务高到一定程度,工薪阶层难以再靠其收入进行正常借贷,也无力偿还以前债务的时候,就引发了危机。而危机刚显露时,政府又遵循新自由主义所谓的有限政府原则,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调控,从而使得工薪阶层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不断缩水,更加剧其相对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2.新自由主义导致国家极端推行私有化、解除市场监管,使得虚拟经济不断膨胀

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1982年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监管的局面,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0 年12 月,美国又通过了解除对许多复杂金融衍生品管制的法案。这更加便于美国金融机构从事投机业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例如,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利润只占非金融部门的20%,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5%;金融企业的股票市值在2004年为非金融企业的29%,在过去的25年里,这一数值增长了4倍。而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在最近20年内家庭收入的增长大部分也来源于各种资产和有价证券的收益。这导致了经济体系在生产上投资不足,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20世纪6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2.7%左右,而1990年~2004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只有不到2%。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被打破后,经济泡沫的出现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

其次,美国遵照新自由主义私有化政策,削减社会福利,导致许多人不得不通过贷款买房。当金融市场放开后,私人金融机构内部监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在业绩压力和奖励的诱惑下, 诱使毫无购买能力及消费信用不良的人购房,从而将房贷以金融商品的形式打包出售,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当资金链发生断裂,有关房贷的资产无法转移给投资者,必然出现不良资产,酿成次贷危机,演化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3.新自由主义导致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

新自由主义者一直倡导经济全球化及自由化政策,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以至一国出现经济危机势必影响别国经济。

长久以来,美国视资本与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为支柱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属于劣势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美国大量输入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及产品,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致使贸易赤字与日俱增。为了解决出问题,美国滥用新自由主义所“构建”的自由化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体制,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使各国的实体资源不断流入美国,从而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愈发严重,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世界经济衰退。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使资本的国际流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其结果必然致使虚拟资本剧烈膨胀,呈现越来越多的经济泡沫,加剧经济危机。

三、启示

新自由主义从产生、兴起到大行其道占据主流地位,在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它毕竟无法舒解困难、缓和矛盾,甚至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积累了矛盾。当前美國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深刻反思,进而逐渐认识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实质是一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再者,无论是拉美失去的“十年”、还是97年亚洲金融风暴抑或当前美国金融危机都表明:新自由主义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发展理应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与人民大众的福祉联系起来,而不是偏信某一思潮。

参考文献:

[1]诺姆·乔姆斯基,罗伯特·迈克杰尼斯.《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4

[2]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辨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4

[3]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5

[4]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01

[5]梅荣政,张晓红.《新自由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7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9

学院:内蒙古大学大鄂尔多斯学院

专业:08级旅游管理

学号:00860018

姓名:韩曦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老师:程宝华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08级旅游管理专业 韩曦 00860018)

【内容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多维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之维,近

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转型之维,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及其实践运动发展之维,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多维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而毛泽东思想则处于这一宏大的历史定位中。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正 文】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这些新的变化,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考验。能否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关系到党能否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因此,充分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系列新变化,导致一些人对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因此,还必须把握变动中的现实,理解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找准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切入点,在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衡量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尺度,并在理论上厘清毛泽东思想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一脉相承之联系,从而明确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旗帜上永不褪色的内容。

一、现实与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开放的理论与变动的实践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当代中国现实,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面对这些深刻变动中的现实,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恒久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而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显然,这两个时代是不能也是无法割裂的,后者是前者历史演绎的必然结果。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连接了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

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回答了包括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道路、步骤、前途等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至今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可见,时代主题的变化,不仅不会导致毛泽东思想的不合时宜,反而会更加充分地层现其持久的生命力。

(二)毛泽东思想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凸显,网络的普及导致强势国家、民族与政治团体之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辐射效用剧增。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弱势的国家与民族,一方面必须主动实行对外开放,以积极应对全球化之大潮,从而通过跨越式的发展来赶超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的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沦为大国的附庸,并导致与

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曾经成功指引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同样可以正确指引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境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毛泽东思想与改革

1978年以来的改革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目共睹。从模式选择来看,改革显然是对延续二十多年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否定。但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决不意味着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苏联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但是,几乎在实施苏联模式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成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内在逻辑来看,毛泽东思想与当前的改革的关系,并不是相悖的,而是相一致的。

从毛泽东思想与改革的历史关联来看:毛泽东思想直接指引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革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而1978年以后的改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当然是关联于而不是脱离于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的。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也是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鲜活体现。

二、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直接的价值与意义

如果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的标尺来量度毛泽东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可将其分成四类:第一类,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权、动力、对象、性质与前途、道路等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一种存留于历史的珍贵遗产;第二类,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活的灵魂”,具有长久的指导价值;第三类,如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联,需要进一步梳理与解读,以发掘其中曾被忽视的价值,澄清被误解的问题;第四类,是针对中国社会而提出的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方面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构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一,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此外,近年来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也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第二,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只能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项不可移易的基本制度之上,而关于这些基本制度的阐述,正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化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向科学进军”,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工作,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外交。毛泽东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三个世界的划分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

关系的改善集中体现了上述外交思想的灵活应用,而这又为1978年以后的中国外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结合当前党的执政条件的变化,毛泽东党建思想中一些理论观点值得关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还适时提出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包括“两个务必”、反对官僚主义,防止特权阶层,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等等。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施,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切入点:“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能否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能否在现实中得到展开与广泛认同。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其必然选择;相应地,也应以其作为权衡毛泽东思想价值的切入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多维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之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转型之维,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及其实践运动发展之维,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多维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而毛泽东思想则处于这一宏大的历史定位中。

从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其中,毛泽东思想是这个一脉相承的思想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令马克思主义真正植入中国大地,并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又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提供了前导。概括来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所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实现此二者相互结合的思维方法,这表现为下列六个方面的同一。

证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关系,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恒久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正如其所前承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亦如其所后启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源于其科学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参考文献:《毛泽东文选》,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教育全球化思想 篇10

一、我国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

我国新闻媒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国新闻媒体能够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定位与属性决定了我国新闻媒体需要承担起并可以发挥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职责与功能。这一功能不仅表现为我国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理论宣传来强化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共识,而且表现为我国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话题报道与讨论来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进行引领;其次,我国新闻媒体能够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自强。我国新闻媒体能够通过日常新闻报道来传递传统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的重要根基,这一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能够唤起受众的文化自觉、强化受众文化自信,而且能够推动我国文化自强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强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应当着眼于世界范围,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新闻媒体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对国际舆论进行整合与解读,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国内受众;强化国际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发出自身的声音,通过对国内新闻事件作出真实披露来应对西方媒体进行的歪曲。为此,我国新闻媒体不仅要强化自身建设,同时要迎接国际传播带给自身的挑战。

首先,新闻媒体需要对国际舆论传播形式做出了解。在对外传播过程总,对自身对外传播能力现状以及对外传播环境现状做出客观的了解,能够让新闻媒体自身做出正确的定位。具体而言,当前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仍旧掌握在西方媒体受众,虽然这些媒体具有着不同的国家背景,但是却具有着相似甚至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对于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以及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产生着一定的压制作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却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从发展方向来看,我国新闻媒体应当重视驻外记者的培养,从而实现自身综合报道能力的提升;同时,我国新闻媒体对转载的内容经验进行严格的审核,并避免简单翻译和全文照搬,从而避免社会大众受到不良思想或者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新闻媒体应当解决传播技巧较差、受众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从而通过提升对外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来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并提升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认同度。

其次,新闻媒体需要在国际舆论传播中积极发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受众对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接受,是新闻媒体发挥自身教育功能的前提,而如果新闻媒体欠缺在国际舆论传播中的参与性,则不仅难以实现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且也难以获得国际受众的认同,因此,我国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舆论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全球性的议题,我国新闻媒体更是应当做到主动发声。而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中国新闻媒体形象以及中国新闻事件的歪曲,我国英语新闻媒体也应当用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积极应对,在避免被西方舆论抹黑的同时,引导国际受众对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新闻媒体以及中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做出客观且全面的了解。

最后,新闻媒体需要对国际舆论进行有效整合。在国际舆论传播市场中,我国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话语权明显弱于西方媒体,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国新闻媒体所开展的新闻报道,不得不对西方媒体的报道内容作出引用。但是在引用西方媒体报道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还需要在坚持中方立场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确保这些内容的报道能够发挥出正面的教育功能。如在《环球时报》的新闻传播中,就是以国际重大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其中,“关注中国”这一板块的希望表现出的定位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一板块中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呈现出世界媒体对中国所持有的态度,因此,其内容也多是国外媒体对中国所作出的报道。当然,这些报道都经过了《环球时报》的筛选与编译,而这一过程也体现出了《环球时报》对中国舆论形式的认知。通过对西方涉华新闻所作出的整合,《环球时报》能够有效引导受众对中国形象以及国际舆论传播环境做出认知,并潜移默化的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

三、结语

总之,提升我国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国新闻媒体还有必要对国际舆论传播形式做出了解、在国际舆论传播中积极发声、对国际舆论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在提升自身对外传播能力的基础上促使自身适应全球化环境为教育功能发挥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摘要:我国新闻媒体具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只有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才能够为这些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前提与保障。因此,本文在对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强化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发挥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洋.浅谈正确发挥广播影视等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上一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下一篇:识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