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创新十篇

2024-07-01

城市群创新 篇1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4年11月由国务批复建设, 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 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相较于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以城市或单个园区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也要为城市群创新发展路径先行先试, 探寻推动城市群联合创新和创新资源整合的策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推动城市群联合创新的策略研究

1.1 制定总体规划, 建立协调机制, 组建区域联盟。

行政区划的“藩篱”是制约城市群联合创新的现实因素, 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需要从体制上消除限制资源流通的根源。统一制定规划、简捷协调机制和组建区域技术创新联盟, 是城市群打造创新合力、创立创新品牌和构建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最大特色是区域创新一体化, 空间布局规划和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为此, 苏南五市及高新区需要加快编制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 抓紧制定与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的对接方案, 建立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1.2 有效配置资源, 化解经济冲突, 实现共赢发展。

积极竞争、消极合作是制约城市群联合创新的体制障碍, 消除城市群内部“竞合无序”的现象, 需要厘清城市群组成城市之间的利益关系, 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化解经济协同发展的冲突, 进而实现城市群组成城市的共赢发展。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 推动产业集聚区向创新示范区提升, 依托城市群打造创新群, 是以城市群内部的高度合作和协同为前提的。为此, 苏南五市须采取兼顾式统筹、地域性协作、进程性攻关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以期达到发挥优势、虚化弱势、规避劣势的共赢效果。

1.3 细化产业分工, 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水平停滞是制约城市群联合创新的技术瓶颈, 促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 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 需要依托城市群组成城市现有的产业基础, 通过科学细化产业分工,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推动城市群联合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定位是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布局、错位发展, 建设一批各具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为此, 苏南五市需围绕一市一主导战略产业,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着力提升产品品牌化、产业高端化、市场国际化、制造绿色化水平, 推动产业在特色发展中向中高端攀升。

2 促进城市群创新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

2.1 统筹投入渠道, 增强集聚能力。

打造城市群创新合力首先需要集中城市群内的创新资源, 通过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优化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的创新资源投入比例, 配合制定资源集聚奖励政策、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规范社会资金准入等措施, 推动城市群内技术创新资源的聚集。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丰富, 创新企业集群庞大, 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资源驱动发展的主体作用不明显, 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的集中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着力培育国家级创新型领军企业, 使之成为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2.2 优化配置结构, 提高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群系统创新功能需要将其内部上下游产业链环节的创新资源链接起来, 根据城市群各组成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传统产业基础、经济发展定位, 构建有利于创新资源整合的市场和配置模式, 通过创新环境引导和自身技术发力, 推动城市群内已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效链接。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资源整合共享效率的增长趋势良好, 但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的投入产出结构不合理, 配置效率不高。需要改变以计划为主的配置方式, 通过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在保证示范区各个产业模块成功创新的基础上, 统一创新模式, 从而实现示范区创新资源的无缝链接。

2.3 构建协同机制, 实现绩效提升。

推动城市群创新成果转化需要将其内部不同类型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 在打破城市群创新资源流动限制的基础上, 定向引导创新资源流动, 通过构建创新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 减少或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投入, 配合指 ( (转转下下页页) ) 导思想的转变和创新政策的调整, 实现城市群创新资源的绩效提升。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 但苏南五市利益诉求各异, 城市发展定位同质化明显, 势必影响一体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示范区只有在集聚、链接创新资源的基础上, 完善政府的监督和协调机制, 高效整合不同区域、各种类型创新参与者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资源, 才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合作机制, 实现示范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

3 结论

城市群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提升城市群联合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资源整合, 已成为关乎城市群竞争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首要问题。提升城市群联合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建立协调机制、组建区域联盟,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化解经济冲突、实现共赢发展, 消除“竞合无序”现象;通过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 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促进创新资源整合需要通过统筹投入渠道, 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通过优化配置结构, 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构建协同机制, 实现创新资源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冉晖.“新常态”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16) :29-32.

[2]陈红.经济“新常态”下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2) :29-31.

[3]张晔.万钢:苏南要做“城市群联合创新”的旗帜[N].科技日报, 2016-7-7 (1) .

[4]张启祥.以苏南创新示范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思考[J].江南论坛, 2016 (1) :4-6.

[5]司林杰.中国城市群内部竞合行为分析与机制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6]张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4.

[7]刘蒙.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合作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13.

[8]戚, 张明, 李太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江苏创新资源整合共享效率评价[J].区域发展, 2013 (10) :101-110.

城市群创新 篇2

城市好比一部机器, 只有运转正常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管理, 充分调动城市主体——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把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同其他各种物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行。但城市运行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育、就业、治安、生态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等。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和治理来解决。

传统城市管理是以技术、生产等物的管理为中心, 是以行政命令、制度约束为主导的管理。改革开放初期, 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街头小商贩的崛起, 那时全国各地都大张旗鼓地鼓励小商贩。 (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 小商贩的发展诚然带来经济的一定发展, 并且不少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由此而引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之多。从最近几年出现的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和小商贩们的冲突案例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 只是一味的诉求规范制度的建立并不能缓解城管问题的出现, 不仅对维护秩序无益, 而且还会破坏社会生活的安定, 削弱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执法行为的信任, 甚至导致行政相对人丧失对国家决定权威的尊重与服从。 (2)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城市管理向柔性化发展, 即由传统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 从秩序诉求转向服务为本。城市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 以服务为宗旨, 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 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尊重人, 关心人, 培养人, 激励人, 开发人的潜力, 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以城市小商小贩为例, 他们的存在对城市的市容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政府和城市管理在管理方面要改革那种单一思维型、领导政绩型的“市容”观念, 转向以服务为本, 在规划过程中为这些街头小商小贩在生活区域留足空间, 考虑到他们的权利, 关心他们的需要, 不断加强城市管理自身的民主建设。

二、现代城市管理问题:以城管执法为例

(一) 城管主体定位模糊性

城管 (又称城市管理监察部门) 从出现开始, 其行政主体的地位就遭到了质疑。通常认为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 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3) 城管是否是合法的行政主体?虽然在《行政处罚法》第16条中“国务院或者经过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但是条文中显然没有赋予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的合法性。主体的合法存在, 及其是否可以行使某种权力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城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 至少可能说城管在行政法上的定位是模糊的, 主体资格是受到质疑的。

(二) 执法程序上的不规范性

城管执法中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当场处罚时, 应遵循下列程序:1.表明身份2.说明出发理由3.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4.制作笔录5.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6.备案7.执行。 (5) 行政程序的存在就是为了克制城管人员, 面对摊贩可能的过激行为、抵制态度, 城管人员乃至行政人员更应该强调以德服人, 以法服人。

(三) 执法法治理念落后性

正确的思想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秉承正确的执法法治理念对开展执法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 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 (6) 所以, 转变执法法治理念在执法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当前城市管理创新途径

(一) 加强城管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 应提高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就城管执法队伍而言, 执法人员思想素质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一个高素质的执法者, 会以身作则, 在面对民众时会懂得如何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行为粗暴、态度蛮横等, 在损害执法队伍形象同时, 也不利于执法工作的进行。作为人民的公仆, 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正确的执法理念, 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强化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上入手, 狠抓勤政廉政建设, 树立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形象。

其次, 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监督体制。城管执法是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一项新实践, 在对执法人员除了思想上进行教育外, 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严进宽出的淘汰机制, 强化全员的危机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提升进取意识。

(二) 实行人性化执法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下岗职工、进城农民生活面临着挑战, 大多数就会把置办流动摊点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这就成为城管人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并且也给城管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着这些困难, 城管执法者应切实抓好矛盾根结所在, 关注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关注民众的利益。

首先, 拓展公民表达渠道, 健全公民保障机制。拓展公民表达渠道, 利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 大力宣传城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积极的让公民参与进来, 开展交流平台, 为城管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效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安全。

其次, 在执法中实行奖励和惩罚结合。在执法过程中, 作为被管理的民众来说, 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或源泉,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驱动行为。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常常是因为不满足感或一些合理的需要没有应有的满足。所以, 在赋予城管处罚权利的同时, 也鼓励执法机关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督导等柔性执法的方工, 以充分实现执法部门从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总之, 在保障其履行处罚职权的前提下, 要把以前单项的执罚模式, 尽量改变为既合法又合理的、人性化的、文明化和服务型的新型执法模式。

(三)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现代城市要做到科学管理, 不仅在执法中管理理念要创新, 而且也要积极探寻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城市管理中, 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 没有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参与, 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 影响了它的科学性。例如在设摊问题上, 如果提前征询市民的意见, 在考虑老百姓的购买需求同时照顾一部分失业人员的生计, 也就不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所以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调动各种力量, 充分听取各方建议, 和被管理者民主协商, 形成合力达到共赢, 这就是“善治”。 (7) 善治本质上可以说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是市民社会走向前台与政府、经济社会共同分担社会治理的历史进步。换言之, 也就是从根本上使居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 加强城市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论语·子路.

[3]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

城市群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城市群;协同创新;文献综述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城市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发展了区域经济。然而,目前城市群之间各成体系,忽略了彼此之间的竞合发展。并且随着技术创新模式趋于协同创新,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群内创新要素的良好协同。区域范围内的相似和差异都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阻力,那么,如何创造性地有效利用城市之间的异同,实现城市之间的相对平衡发展,这是摆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理论界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就此已展开过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群的研究,协同创新的研究及区域协同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城市群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已对城市群展开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研究,囊括了概念、类型、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规划和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

(一)城市群的内涵及模式。城市群的研究起源于欧美。英国学者E.Howard (1898)最先在其著作中提到,田园城市能通过组合构成群体的形成来促进和协调相互的发展,这其中已有对“城市群”解析。国内对城市群的研究展开较国外有较长时滞。周一星(1980)把大都市带的概念中国化,提出了“都市连绵区”(MIR)。之后,国内学者要么沿用此提法,要么在此基础上稍作改变,如,都市连绵区,准都市连绵区,都会经济区,大都会区,城市群,城市(镇)密集地区等。国内学者在对城市群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方面,没有达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共识,但其研究方向却有共性,即均是从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城市群规模、群内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城市群的功能等方面来进行概括。

(二)城市群的形成机制。城市群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吸引着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最开始是地理学家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进行探索,后来学者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城市群的形成机制。E.Saarinen(1918)强调城市群体的发展应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Gottman J.(1961)认为纽约都市圈的演化遵循孤立分散—弱联系—大都市带雏形—大都市带成熟,四个阶段[8]。王兴平(2002)认为都市发展和演化存在“一般城市—都市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都市带”的空间序列[9]。马志强(2003)考察了我国城市发展格局,总结了其演变路线,认为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化必然演变出跨区域的城市群,促进区域发展。钱运春(2006)认为外资的主动性加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扩散效应,强化了群内的经济联系。陈彦光,周一星(2005)从定量的角度发展和修正Northam 曲线,以此客观地计算出城市群发展进程中的三个时期:初期、加速期和后期[12]。吉昱华,马松(2004)运用总量函数模型研究在集聚状态下的城市规模,得出资本补贴是影响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政策因素的结论。

二、协同创新的研究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协同创新的理念是系统集成思想的衍射,其演变伴随着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创新的内涵、影响因素、过程及实现途径等方面。Ansoff(1965)定义了“协同”,认为协同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简单汇总形成整体,共生互长,创造价值。Abend(1979)认为协同创新管理是对创新观念、过程、人群及组织的管理和整合,协同创新的主体扩展到组织而不仅仅指企业。陈光(2005)指出,在企业发展环境下的协同创新是核心要素与支撑要素的协同,其中核心要素是技术与市场,支撑要素包括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管理、资源等。朱祖平(1998)认为协同创新包括产品、工艺、组织和文化的创新。白俊红等(2008)通过实证,指出技术、组织、文化、战略和制度等5个因素与协同创新的绩效显著相关。陈元志(2012)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从战略、知识和组织共三个维度探讨协同创新的内涵。

(二)协同创新的实现途径。姜启军(2007)把协同创新的过程归结为搜寻、合作、分享、结网共四个部分 [19]。王雪原等(2005)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包括共建机构、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共建经营实体。师永志、邓学芬(2009)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探讨了技术外包、虚拟组织、与相关企业合作和与公共科研机构合作的形式等协同创新模式。曲洪建、拓中(2013)围绕协同创新模式,梳理了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两要素协同创新模式、三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多要素协同创新模式的内容[22]。陈劲,阳银娟(2012)提出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体制改革和构建与之相适宜的文化氛围[23]。

三、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协同创新的理论逐渐应用到各层次各领域。国外已对区域协同创新内部形成机理、结构优化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此后,区域协同创新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对于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国内区域协同创新理论的刚刚起步,城市群协同创新就是其中一个角度和领域。庄士成(2007)等认为城市群协同发展,以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为主的区域合作制度是关键。覃成林(2008)提出,中原城市群需改革和创新制度,包括人口、分配、公共服务、规划、组织、绩效考核等方面。龚胜先、张涛等(2014)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仅停留在政府合作层面,涉及领域及合作形式也较为单一,提出建立规划、完善制度、发挥非政府主导作用的建议。沈玉芳(2010)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和产业群的协同状况,提出构建城域经济体、协同区和协同带的对策。解学梅(2011)创新性的把协同学运用在对区域内部都市圈的协同创新分析中,从特殊的视角提出区域内部城市间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序参量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将影响系统自组织的发展方向。Ronen Palan(2012)对中部地区部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整合的演化路径,认为武汉城市圈等中部城市群仍处于系统内的协商合作向多方协作过渡的阶段。城市群的聚合效应必须有多方作用才能完全发挥出来。徐顽强、段萱(2014)认为城市群若缺乏协同,会提高集群效用的边际递减风险,提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优化路径。

四、现有文献述评

纵观上述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和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梳理出研究综述的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研究呈现出深度发展的态势。研究领域从空间地理向经济管理延伸,研究范式由单方面、单角度向多层次和多视角转化,研究方法由理论研究向理论实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丰富,逐步演变成成熟的研究体系。但城市群作为一个综合地域空间单元,其协同创新系统纷繁复杂,研究视角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多学科的理论探索及融合上仍有一定的不足,各学科的研究自成派系,尚未整合。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功能发挥,不仅取决于各种动力机制的运行效能,而且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整体效能的释放。因此,有必要将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置于整合分析框架之中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已有部分学者在尝试以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和解释城市群的协同创新,但是研究时间较短,相关领域的涉足者在绝对数量上太少,理论深度不够。运用专业理论视角对现实城市群做深入全面剖析的研究,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Gottman J..Megalopoli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1

[2] 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规划汇刊,2002(4):56-59

[3]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 Logistic 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 Northam 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5(6):817-822

[4] Abend,C.Joshua.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Missing Link in Productivity[J].Management Review,1979,68(6):25-30

[5] 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

[6] 姜启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和形成过程[J].企业经济,2007(6):37-39

[7] 曲洪建,拓中.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32-141

[8]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9] 龚胜先,张涛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96-104

[10] 沈玉芳,刘曙华,张婧,王能洲.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5):778-783

[11] 解学梅.都市圈协同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区域创新观[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1):95-99

[12] Ronen Palan.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temporary Theories[M].New York: Rutledge,2012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篇4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城市群创新 篇5

制度创新是所有创新活动的支点和保障, 理论和实践表明, 制度和体制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制度及体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甚至比科技创新更为重要, 也更带有基础性, 离开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支撑, 任何企业都将寸步难行。当前要发挥好制度资源对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放思想,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现阶段, 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 以人为本、求实求效, 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心就是把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从“办事”“管人”具体性事务中解放出来, 把工作重点从“忙忙碌碌”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优化发展环境上来, 转变到制定战略措施和制度体制建设上来, 突显党政机关在把握方针、制定政策、优化环境以实现公平效率等方面的职能, 充分认识制度及体制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职能的实现就是对生产力地促进, 而且是非常现实性的、更具效率的生产力。政府机关应以制定公平高效的政策、制度、环境为目标, 以研究创新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发展规划、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提高创新服务水平为已任, 从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讲一是通过建立和优化创新体制及制度环境, 通过具有一定力度的激励奖励措施, 凝聚创新人才, 促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发育和成长, 使城市成为创新的有力支撑;二是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 优化城市创新空间, 促进创新性人才网络和企业创新平台地形成, 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搭建有效的网络化体系和研发平台;三是要借助信息技术建立精简高效而富有弹性的政府组织形式, 提高政府为创新服务的效能。

二、强化服务, 促进管理体制创新

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改革的理论热点, 也是政府职能的基石, 就笔者的切身体会, 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建立服务型政府, 促进管理体制创新, 就是将政府管理职能的着眼点放在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城市的创建上, 放在研究创新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发展规划、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提高创新服务水平上。现阶段,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体制重点, 一是科学布局城市创新空间, 在政策引领下促进人才网络和企业创新平台的形成, 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搭建高效的政策平台。二是提高政府创新服务的效能, 强化服务职能和管理制度创新, 适时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引导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 以科技进步为导向, 以市场为“风向标”, 以利税效益为基准参考值, 建立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同时, 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定期向社会公布, 提升自主创新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使创新动机有响应, 创新实践有动力, 创新产品有市场, 一方面促进了创新个体、创新实体的良性循环, 也彰显了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职能作用。

三、政策支撑,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政府加大对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全市范围内, 以各类科技计划和全市创新建设任务目标为蓝本, 规划各类科技活动, 突出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 引导和支持具市场潜质的技术创新、发明专利、特色项目, 充分发挥当地科技和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同时,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与服务,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引导扶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建立研发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工作站、科技孵化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究开发机构。

四、科学规划, 健全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 以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为切入点, 整合优化现有政策规章, 特别是在审批环节, 能省则省, 能减则减, 既要有利于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又要有利于突显市场化的效率效益, 完善在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制定出特色高效的创新性政策法规, 给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为宽松、自主的空间。加快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向产业化过渡的无缝衔接, 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 与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成立校 (院) 与企业科技合作机构, 逐步形成规范、顺畅的技术转移体系。政策体系建设还应重视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的作用, 充分发挥金融合作的优势, 对有一定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同时, 加大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以及风险基金的引进、导出制度, 拓宽科技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和技术型企业, 在税收、用地、水电、用工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设立风险基金, 鼓励风险资本投资于起步期的创业企业, 使创新型工程有支撑、有市场、高效率、见效益。

五、以人为本,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人才强市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证明了得第一选择。不论是英国的哈德斯费尔德, 还是韩国的大田, 不论是美国的纽约、硅谷, 还是印度班的加罗尔、德国的柏林和日本东京等无一例外。因此, 以本地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 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人才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用制度形式保障人才“出的来、用的上”“善其身、尽其力”, 比如, 以政策扶持、薪酬优势、对口工作、安家补助等多种途径, 努力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 还可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在体制上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拓展招才引智渠道。

留得住人才的根本在于“人尽其心、才尽其用”, 开辟多思路多渠道用好人才的途径, 重点围绕使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出台更多的保障措施, 如专家、特殊贡献科技人员 (特别是企业一线科技人员) 定期回访制度、每月一定数额的奖励津贴等。同时, 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制度, 一方面技术要素可参与收入分配, 体现智力成果的物化优势。另一方面, 干的好坏让市场说了算、让效益说了算,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市场好、效益高、拿大奖”成为风尚和标杆, 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 增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技智力支撑。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理念, 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优化环境为动力、职能转变为抓手, 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体系, 抢抓机遇, 创新举措, 努力开创建设幸福石家庄市创新型城市新局面。

摘要:制度创新是所有创新活动的支点和保障, 理论和实践表明, 制度和体制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制度及体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甚至比科技创新更为重要, 也更带有基础性, 离开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支撑, 任何企业都将寸步难行。当前要发挥好制度资源对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应做到:解放思想,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促进管理体制创新;政策支撑%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健全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以人为本%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智慧城市的创新案例 篇6

深圳将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已被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3网融合试点城市。

2、南京。

南京提出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全力建设“智慧南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3、沈阳。

沈阳是全国著名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的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4、武汉。

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圈的综合协调与一体化建设,实现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5、昆山。

江苏昆山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它未来将继续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昆山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服务型电子政务等方面,为城市运营和管理提供指导能力、管控能力。昆山通过实施城市控管指挥中心、政府并联审批、城市节能减碳等3大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搞定城市管理的诸多现实问题。

6、宁波。

全力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它们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7、佛山。

为打造“智慧佛山”,其提出10大重点工程,包括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U-佛山建设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城市数字管理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

8、上海。

城市群创新 篇7

继2008年深圳市成为首个国家级创新城市试点后,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再次部署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16个城市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新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实证来评价城市创新效率,衡量转化为城市创新力的软硬件投入的有效性,都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创新型城市及其创新效率的衡量

在现代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如城市竞争力、城市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中,创新已经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

1.1 创新型城市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的主要提法包括: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城市等。这些提法虽各有特色,其根本还是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或理念,即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主要是指依靠科技、人才智力、知识文化、制度管理等创新要素作为其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城市[1]。构成创新的要素有创新资源、机构、制度、环境等,具体来说软硬件主要有人力、信息、知识等及其构筑基础的设施环境等。衡量创新型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主要就从构成要素方面来进行构建。

1.2 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衡量

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展开,关于创新型城市及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越来越多,具代表性的相关成果主要有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和哈金斯(Robert Huggins)的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克拉索和倪鹏飞等人编写的城市竞争力系列报告等。国内学者张立柱等构建了具体指标评价和衡量创新型城市能力,将城市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并用相应的指标对细分出的四种能力进行考核[2]。由于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安排和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创新城市体系;周纳从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五大要素出发设计了相关5个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3];也有学者以城市为样本,进行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估。但总体而言,仍较缺乏对创新型城市整体创新绩效和规模效率的实证检验和评价体系。

本文依据DEA法,参考已有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就创新型城市这一复杂支持系统的创新投入,以及在此创新系统下所得的创新输出,建立模型规划,对上述17个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和绩效评估,并提出建议。

2 DEA及CCR模型

2.1 DEA概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也称数据包络分析)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于1978年提出[4]。它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输入或者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即DEA是对其决策单元的投入规模、技术有效性作出评价,如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后,对其产出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一个相对有效性评价。

DEA方法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者多个输出,且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由于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须任何权重假设,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2.2 DEA的CCR模型

运用线性规划,如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可构造CCR基本模型,如:

{maxhj0=r=1suryrjoi=1mvixijs.t.r=1suryrji=1mvixij1j=1,2,nu0v0

xij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xij>0;yrj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rj>0;vi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ur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i=1,2,…,m;j=1,2,…,n;r=1,2,…,s。其中xij、yrj为已知数据,vi、ur为变量。

Charnes通过引入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成功解决了计算和技术上的困难,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CCR模型。对基本CCR模型,利用Charnes-Cooper[5]变换引进松弛变量s-和s+,可以得到等价的最终的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型,如:

{min[θ-ε(j=1ms-+j=1rs+)]=vd(ε)s.t.j=1nxjλj+s-=θx0j=1nyjλj-s+=y0λj0s+0,s-0

2.3 CCR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CCR模型里,松弛变量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中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一种纯的过剩量(s-)或不足量(s+),θ则表示DMU离有效前沿面或包络面的一种径向优化量或“距离”。

DEA有效性检验。当θ=1时,称所对应的DMU为弱DEA有效。进一步,如果s-=s+=0成立,称该DMU为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当θ<1时,称其为DEA无效——或不为技术有效,或不为规模有效。

技术有效性检验。如果s-=s+=0,则所对应的生产活动从技术角度看,资源获得了充分利用,投入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效果,称其为技术有效;否则称技术无效。

规模有效性检验。令k=1/θ×∑λj,称k为DMU的规模收益值。当k=1时,该DMU规模收益不变;k<l时,规模收益递增;k>l时,规模收益递减。

对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以通过“投影定理”适当改进,使其转变为DEA有效。改进公式为:x=θx-s-,y=y+s+。

3 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实证

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做实证分析进行总体评价。选取四大类16个指标作为创新投入来反映衡量各地支持创新的软硬件条件,主要包括科研投入、公共环境、教育支持、信息化投入;创新产出主要为高新技术产值、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利数,如表1所示,并由模型写出对应的松弛变量。

3.1 创新型城市DEA评价

对17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从《城市统计年鉴》选取上述指标体系数据,利用DEAP处理数据得到结果(如表2),并分析经济学意义。总体来看,深圳、大连等8市创新绩效较好,一半左右城市效率尚可,有9个城市在当前创新投入下技术效率无效,即创新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且规模效益值都小于1,表明规模效益在现阶段都是递增的。

3.2 松弛变量评价

根据DEA模型,可以得到松弛变量:过剩量s-和不足量s+。根据“投影定理”,通过减去过剩量,或者加上不足量,对决策单元进行调整得到DEA有效。对9个技术效率需改进的城市进行松弛变量分析如表3、4所示。

过剩量s-是现有产出不变下投入量需要减少的数量,不足量s+是投入量不变情况下产出需要增加的量。由表3,这9个城市中,科研投入中的科学支出,尤其是专利授权应用只有少数城市有过剩量,即专利应用方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是相对缺乏的。以现有创新产出水平来说,公共支持以及教育支持的多数指标投入量都是有过剩的,特别是在教育支持中,在校学生即未来进入社会的知识型人才都未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城市网络建设比较超前,信息化工具的利用程度则需大幅提高。

由于城市软硬件建设一般为城市发展先做铺垫,拥有良好的基础创新环境,进而才能提升创新能力,松弛变量的过剩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使用过剩的设施指标量。在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对不足量的分析从另一方面指示了创新型城市投入后所应有的创新产出成果。如表4,创新效率不足的9个城市中,绝大多数在专利方面的产出量是明显不足的,而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产品产值发展各有所欠缺。这也就说明这9个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投入过剩量能够支持更大的创新产出量,而没有达到最有效的状态,需进一步提高。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要想能够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必然要通过一个创新投入过剩转化成有效成果的过程,而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一定时间内创新产出将会持续提高。

4 总结和建议

运用DEA法的CCR模型对中国17个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8个城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达到较优状态;进一步对技术效率不足的9个城市分析其松弛变量,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和建议:创新投入方面,科技研发在已有专利应用基本没有过剩,政府科学支出利用比较充分,但在技术创新服务等人员上有较大冗余。在公共支持投入创新环境建设中,人才的利用不足,尤其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实现其价值上也尚不能做到最有效配置。人尽其才在创新型城市发展尤应得到重视,城市创新能力才能经由人创造力的发挥不断提高。硬件资

源方面,信息网络、科研院校、图书馆设施等还有待得到进一步利用。在创新产出方面,规模效益是递增的,体现创新能力的专利发明这一项指标表明,较多城市应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和科技成果,才能更有效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态势较为良好,与资源投入较匹配。

参考文献

[1]C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1st editi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2]张立柱,郭中华,李玉珍.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75-79.

[3]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9):21-23.

[4]A CHARNES,COOPER W W,E 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城市化驱动创新 篇8

欲望是如何升级的

本刊讨论过从马斯洛的“需要五层塔”看人的欲望五层次(详见本刊2012年12期《企业家基因是游戏欲》),企业家的创新与城市化的进程存在内在关联。在欲望层次很低的农业文明时期,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目标仅仅是活着,几乎没有更高欲望,所以并非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家阶层与工业文明共生,但直到都市文明的时代才真正进入主流社会的权贵阶层。

在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千年(公元0001—1000年),人均寿命仅24岁,每三个婴儿就有一个在出生时夭折,所以多数人在财富欲望产生之前就告别世界了。欧洲的达芬奇和中国的周文王都是伟大的发明家,当时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因为社会缺乏对财富的渴望。据统计,全球的人均寿命在公元1800年之后才达到34岁,由此人类社会的财富欲望才普遍形成。而当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人类走进了欲望都市。200年前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100年前不到15%,如今超过了50%。中国1949年的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10.55%,直到1980年才突破20%,2011年达到51.27%。由此推算,中国的城市化将在2025年后完成,城市人口达到10亿以上。

创新的另一个解释

从人性的欲望层次看欲望都市,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人的欲望升级。从社会职能角度看,企业家是欲望开发者。无论是主动开发还是被动开发,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就是消费者的欲望开发,因此著名定位大师杰克·特劳特说:“定位,就是让你的客户迷失心智!”

人在欲望升级之时才会迷失心智,心甘情愿地接受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被忽悠”。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乔布斯开发的iPhone智能手机。手机的本源属性是通讯工具,但通讯功能(通话+短信)的成本100元足矣,人们为什么愿意花五六千元买iPhone呢?显然并非需要,而是因为想要,想要就是欲望的升级,是从生存需要的层次进入游戏欲和社交欲的层次,再升级就可能上升到奢侈欲及自我实现的欲望,价值几十万元的超豪华手机就会出现。消费者于是从至高无上的上帝成为企业家的玩具,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新——被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

企业家的基因是游戏欲,消费者的欲望是新玩具,二者同处于人性欲望的第三层次。所以,普通人一旦被开发为消费者,就一定还有待开发的更高欲望,从而走向城市化创造的内需型社会。人的欲望不断升级,不断产生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让更多的人走进欲望都市,所以人们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度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作为欲望开发者的使命,是让更多的人被开发为成熟消费者,在欲望升级的过程中“迷失心智”,从而产生学习欲、社交欲、游戏欲、竞争欲、奢侈欲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计划经济的人性基础就是贫困和无知,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是自由和选择,所以独裁者创造愚昧,企业家开发欲望。1949年之后,中国的商业模式一度是“两化”:去城市化和去货币化,所以中国城市化进程被中止,知识青年被迫上山下乡。计划经济的时代,中国不会有独立的企业家阶层。正是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城市化、货币化、全球化,一个独立的企业家阶层在中国应运而生,才能通过城市化的消费升级创造成熟的消费者,让人们在自由选择的市场中驱动创新。所以说:民族复兴看市场,大国崛起靠创新。

责任编辑:孙春艳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创新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明需求的扩大,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快速的提高,因此对物业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现今公司化进行专业的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其中不乏很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且无比重要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生活小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了现代化新居。然而,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难题,比如居民原生活习惯,小区周边环境,小区内部居民素质的良莠不齐,小区居民对自身居住环境要求的参差不齐,几乎每一个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难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的介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水平真正步入现代化不足二十年的国家来说,对城市小区实行良好的物业管理,有着很多制约和阻挠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情决定的居民生活习惯,我们必须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物业管理模式,才能起到我们所希望的效果,进而促进城市化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滞后的原因

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与之伴随的是住进现代化小区的居民再不仅仅是所谓的“有钱人”,普通群众包括众多原来生活在农村的群众,也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拆迁范围的不断扩大化而进入城市化小区的居民群体。如此一来,城市小区居民的复杂程度加深了,居民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此外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子越来越多的成为很多人投资的一种途径而不再是居住的场所,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大量中西部人口具有的吸引效力,使出租房从原来的低端概念延伸到城市小区。种种这一切,均导致目前的城市小区物业管理严重滞后,居民普遍存在对小区物业管理的不满,综合来看,导致目前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城市小区住户日益复杂

以前城市化水平不高,现代化城市小区数量不多,大部分群众都是居住在各种类型的平房或者老新村,各种管理需求并不旺盛。现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十几年前有了质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各类平房和老新村的大量拆迁,与之伴随的就是城市小区的迅速增多,以及小区居民的日益复杂化。之前居民大多都是本地人,生活习惯大致相同,物业管理也相对比较容易。现在由于城市小区已经成为了居住场所的主力军,其住户范围自然也有了很明显的扩大,并且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成为了各城市小区的居住者。住户复杂了,生活习惯也相差很大,对小区的物业管理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差异很大。比如很多原先在农村生活的居民,习惯了自己种些蔬菜之类的农耕生活,住进城市小区后,看到某些楼房背后有空闲的草坪,就会喜欢重些蔬菜,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在他们看来这是充分利用小区资源,可是在其他不习惯这种生活方式的居民眼中就是破坏他们生活的环境。再比如说现在城市中很多人喜欢饲养各类宠物,其中尤其以猫狗居多,几乎每天主人都会带着宠物出来闲逛,其排泄物有些人是及时处理掉,有些则视而不见,这在有饲养宠物习惯的人眼中稀松平常,可是在没有这种习惯的人眼中就是眼中破坏其生活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了其对小区物业管理的要求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难度。

2、城市小区功能的改变,出租房的日益增多。

以前的城市化小区一般都是居民自己购买自己居住,自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自然会要求比较高,同时也会自发的加以维护。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么多人口的涌入必然会大大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对住房的需求首先增加的肯定是购买房屋的需求,买房需求井喷后自然刺激了开发商建房子的欲望,买的人多了自然价格也会上涨,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投资行为的滋生。所以目前中国房产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以提供居住为其功能的市场,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投资场所,投资的目的自然是不断增值而不是自己居住,于是各城市化小区的出租房现象越来越多。对于出租者来说,房子不是自己在住,当然不会过多关心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承租者来说吗,房子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暂时居住在这里,同样不会过多关心环境等问题,更不会对小区物业管理有太多的要求,这导致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困难。

二、城市小区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

1、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健全各类机制。目前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各类城市化问题很多,小区物业管理滞后就是其中之一,由城市化发展导致的,政府就应当承担起提高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责任。通过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进一步健全各类机制,从而解决困扰目前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差的症结,进而全面提高城市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应该进一步明确对各类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标准,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根据本小区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物业管理必须达到何种程度的标准,并且设置一定的巡视制度,同时对巡视结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起到对担任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既约束又激励的机制。此外,这一举措还能让居民对自己小区物业管理应达到哪些方面的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居民对物业公司的监督。

2、城市小区物业公司集团化、统一化、专业化。同为城市小区,其质量和档次也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的物业管理方式,必然也有所不同。作为政府需要根据各类城市小区的特点制定各自相关的物业管理标准。作为物业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区类型进行管理,在这一基础上逐步集团化。如此就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客户明确,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后,自然就能形成更好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具体管理方式法制化、规范化。物业公司的具体管理是困扰小区物业管理效果的一大难题,尤其体现在住户对物业公司相关规定的遵守力不够以及小区周边环境物业公司无力管理这两方面。很多小区都多少存在着物业公司明文规定的条款,某些住户就是不遵守,物业公司对此除了一再通知尽快改进外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对具体管理方法进行规范化、法制化,并不是上升到在国家法律中对此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范,而是指通过与住户签订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力,原因就在于其管理不具备强制性,对住户没有任何规范性约束条款。签订协议后,明确规定了日常中的各种方面,明确了住户和物业公司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以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形式明确了违约责任,自然可以解决物业公司平时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使住户可以更好的监督物业公司,更具有主人翁意识,如此双向规范,互相监督,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4、同步社会各类配套制度改革的深化

。小区物业管理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小区的问题,因为小区环境本身就包括小区周边外环境。困扰目前很多城市小区物业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周边往往会比较杂乱,各类小商贩较多。每到清晨和傍晚各种摊贩云集,严重拥堵小区出入口并且造成大量城市垃圾,对此住户怨声载道而物业公司却无力改变,因为小区外道路等并不在物业公司管理权限范围内。

对此一方面需要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巡视力度和处理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授予物业公司一定的周边环境管理权并定期检查其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并且可以将该部分内容一并计入对物业公司整体的各类优惠与奖励考核中,如此便可以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管理人员长期在小区的优势,进行常态化管理,只有常态化管理,才能彻底改变小区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三、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几个关键点。

1、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流程重点的改变

。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的流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重点在于中期在于关注具体日常管理阶段,目前针对城市小区的特点,进行良好的物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前期的规划计划和后期的跟踪调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者并重。

1.1充分做好前期的管理规划和计划。通过走访了多个不同类型城市小区,发现其物业管理都基本没有任何事前的规划和计划,很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不合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又出现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做好事前的规划和计划,充分了解本小区的特点,包括周边环境、内部住户构成、管理定位、管理目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严格的物业管理计划,并向全体业主通报,逐一与住户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保证管理效果的有效实现。

1.2充分做好后期的跟踪调查物业公司的后期跟踪调查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城市小区物业管理都没有后期调查这一环节。物业公司的管理规划和计划做得再好,毕竟只是一种事前的规划计划,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事前所没有了解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持续的后期跟踪调查,这些问题很难被发现,自然也就很难被改变,长期下去,问题将越来越多。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来加强常态化的后期跟踪调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及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向全体业主通报,这样既能持续提高自身的物业管理水平,又能让业主知道物业公司做好本小区物业管理的诚意,增强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赖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2、物业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时对其服务对象的必要权力

。物业公司在行使其管理职能时,不可避免的会与某些业主产生矛盾和摩擦。由于目前城市小区住户的日益复杂性以及越来越多的出租房现象,导致很多城市小区普遍存在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在很多方面无法达成共识或者住户漠视物业公司规定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物业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表明物业公司应该重视前期的规划与计划,并且与业主签订相关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如果仍然有住户未能按照协议的要求行事导致物业管理遇到阻碍,必须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惩罚措施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有了惩罚措施,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条约的执行效果。要真正提高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赋予物业公司一定的处理处罚权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完成物业管理目标。

3、物业公司之间进行适当合并以及与其它行业进行联盟。

3.1加大品牌物业公司市场占有份额,提升优质服务覆盖面。现物业公司存在着数量多、实力弱的现状。要想真正全方位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同时保证物业公司自身的良性经济运作,必须进行适当合并以收获以下好处:(1)解决物业公司资金需求的困难。现代社会,无论是进行高科技投资,还是引进有发展潜力,有领导才能的高素质人才,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制约着物业公司的发展,合并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资金问题。(2)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承接能力。目前很多物业公司都只面向几家甚至一家小区,规模小,成本压缩,管理水平严重不足。合并后规模扩大,提供的服务范围自然也能迅速扩大。物业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区类型进行管理,客户群体特点一致,更便于其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划和计划,在统一化的规划计划下进行统一化的管理,效率效果都将得到大大提升。(3)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增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实力。

3.2物业公司与其他行业进行联盟。目前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跨行业合作的趋势,物业公司也应当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与其他行业进行联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可以与快递行业联盟。通过该联盟可以让业主通过本公司直接进行相关快递收发业务;比如也可以与外卖行业进行联盟,从而业主通过本公司可以直接进行外卖下单业务,比如还可以与医疗行业进行联盟,从而业主可以通过本公司直接获得常规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跨行业联盟可以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诸如快递、外卖、小区医疗等现代化城市小区常规化程度很高的领域进行更好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业主的满意度,业主满意度上来了,对物业公司的自身物业管理自然是大有裨益。

创新2.0与智慧生态城市 篇10

创新2.0时代也是 社会活力 充分激发 ,用户创新 、开放创新 、大众创新、协 同创新成 为常态 ,创新涌现 的时代。 《办公自动 化》杂志与移 动政务实 验室 (m Gov Lab China)“下一代创 新研究” 微信公众号 合作推出 创新2.0与智慧生 态城市专 题 ,持续跟踪 关注创新2.0时代智慧 生态城市 建设背景 下产业发 展、政府 治理、环 境建设、 社会服务等 各领域的 创新转型 机遇与实 践。

本期我们推出信息动态“创新战略与国 家繁荣 :创新2.0”专题研讨以及两篇专题报告,“吴甘沙: 创新2.0的3个阶段”,“方兴东:‘互联网+’热潮中,政府需要敬畏什 么? ”本期还分享 创新2.0研究群围绕开源开放与创新2.0时代合作民主的讨论。

上一篇:车载定位跟踪器设计下一篇:采取有效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