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立教

2024-09-13

问题立教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础的单位, 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集合体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每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都对学校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广大教师更新理念,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落实三维目标,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大面积提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 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的现象仍然存在,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 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论学”, 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 很少体现“学生应该怎样学, 教师应该怎样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满堂灌, 学生围着教师转, 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 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间。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 主体性逐渐丧失, 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实现三维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因此, 在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基本饱和的状态下, 大力开展课堂创新研究, 提高课堂效率, 改革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以优化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 大力推进“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 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率, 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 跳出“学科本位”, 站在学生生命整体生成的高度进行“综合性教学”, 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

(2) 依据学生学情, 确立教学目的,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 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教学过程各环节问题的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1.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问题切入就是抓住关键的难点、疑点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课堂导入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复习导入、设问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具有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的问题导入设计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重点

问题启发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而不是只是教师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启发式学习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不断刺激学生求知的渴望性, 通过不同阶段的刺激,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提高提问的艺术, 要在理解教材的关键之处, 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之处设置问题,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

问题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激疑阶段——教师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2) 探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 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释疑阶段——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 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

4.问题拓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难点

问题拓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其他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

问题拓展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整体, 课堂的内容与拓展的内容有相关性和类比性。教师在拓展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方向, 拓展合理, 有激发和启示的作用, 避免脱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5.问题反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问题反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当堂检测,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测试的内容应为本堂课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 对教师来讲可以把课堂上反馈到的学习缺陷及时总结、及时矫正, 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它也是学生了解本人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师还应注意对检测后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积累, 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 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 弥补不足。

此外, 还有问题答疑。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一堂课结束, 学生对教学内容会存在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问题, 积极提出问题。通过答疑,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如何突破城市化中学习的难点。

【背景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 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 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 (如迁移方向相反, 则为逆城市化) 。掌握本节内容, 还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 (“热岛效应”等) , 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如曲线的斜率) , 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 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分不清楚“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个概念, 如何来解决呢?

【处理过程】在讲课时列出了以下问题:

(1) 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展示,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及再城市化?” (问题切入)

学生看书, 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含义。

(2) 这三种现象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启发、探究)

学生讨论, 探究, 回答。郊区城市化:居民、工商业迁往郊区, 城市面积扩大, 人口增多, 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 中心区人口减少, 郊区人口增多。

逆城市化:居民、工商业迁往更遥远的乡村, 整个城市人口减少, 中心区人口减少, 出现衰落的现象, 即“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一些国家和地区,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3) 这三种现象的突出特征主要有什么区别?从哪些角度可以反映出来? (问题拓展)

学生回答:从迁移方向、城市面积变化、城市人口变化等三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郊区城市化是指居民、工商业迁往郊区, 城市面积扩大, 人口增多, 郊区与城市融为一体。

逆城市化是指居民、工商业迁往更遥远的乡村, 整个城市人口减少, 中心区人口减少, 出现衰落的现象。

再城市化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 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

另外, 通过示意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屏幕上演示什么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之后找其他同学改正之后, 教师再讲解。

问题立教 篇2

一、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影响和塑造学生

(1) 榜样力量之奠基作用。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 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 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 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 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 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 “成人”才能“成才”。

(2) 榜样力量之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 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 他应满腔热忱, 关心爱护学生。其次, 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 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 “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二、以崇高的职业情感关心和热爱学生

为师者不仅要有知识, 更要有美德。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外, 还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营造“爱”的教育、营造“爱”的环境。可以说, 没有真诚的爱, 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别名,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 千百年来,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 就是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是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 特别是面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 我们更应付之以爱。常言说的好“亲其师, 信其道”嘛!

三、以全新的知识理念启发和传授学生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发展完善自己, 加强自身学识的修养, 致力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富有活力的知识理念。小而言之, 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 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作较为深入的钻研;大而言之, 应当具有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 知识面广博, 对相关学科亦有所了解;如果想得更长远些, 应当随着时代和科学发展的步伐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使之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趋势。只有让自己适应时代的潮流, 才能丰富学生的头脑,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

上一篇:增值会计理论下一篇:微弱信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