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十篇

2024-09-12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1

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环境单元, 它处于宏观经济之“尾”, 微观经济之“首”, 中观经济之“实”, 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环节 (许青萍, 2 0 1 0) 。单一的县域经济只是国民经济体的很小组成部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县域经济缩影了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系, 牵涉到经济转型中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开放化等四重内涵 (赵伟, 2 0 0 9) ,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所有重大问题均折射于县域经济领域:1、三农问题;2、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问题;3、资源依赖的粗放式增长问题;4、贫富两极分化问题;5、经济发展和环境责任问题;6、县乡级财政困难问题;7、金融秩序稳定问题;8、市场发育不全问题;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问题。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 人造资本 (皮尔斯, 1 9 9 6) 等优势经济资源聚集于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圈, 多数的县域经济只能依靠自然资本和初级产品获得有限的经济增长, 并承担着由此引发的大部分负外部性结果。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加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难度, 滞缓了居民收入提高和社会公平的进程, 要破解这一困境, 不仅是在大都市和发达经济圈等核心区域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更重要的是在广大县域经济中, 寻找一条适合县域经济的资源、技术和区位状况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决空间上的两极分化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渡集中以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问题, 把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 推动边缘区经济的起飞 (谷书堂等, 1994) 。

因此, 作为宏观经济的最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能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 是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 为此, 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 对于推动当前经济转型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专注于经济转型、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转型方面的研究, 在县域经济研究中, 较少从绿色经济和生态富民角度出发, 研究基于环境社会责任、地球承载力和社会公平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文献资料, 县域经济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单一的问题对策研究, 侧重探讨某一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具体的发展方案, 如庄勇生 (2007) 、肖飞 (2009) 和胡坚 (2010) 等;2、对县域经济进行分类研究, 侧重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提出分类发展的模式, 如闫天池 (2 0 0 4) 、战!磊 (2010) 和吴金明 (2011) 等;3、将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一般发展规律, 如王盛章 (2 0 0 2) 、胡永洲 (2011) 等。赵伟 (2009) 、谢高地 (2010) 、毛伟 (2011) 也分别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和空间经济学角度, 研究涉及到县域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目前从理论角度直接研究绿色经济视野的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富民路径的文献处于空白阶段, 但是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 如胡鞍钢 (2011) 、厉以宁 (2010) 等从顶层设计角度, 明确提出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是追求福利最大化, 民生政策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没有县域经济一词, 研究聚焦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经济转型研究中, 存在二种思想:1、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空间平等和效率研究, 以均衡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认为依靠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 (1957) 运用累积循环模型进行研究, 结论是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和空间平衡不可兼容, 威廉姆斯 (1965) 运用增长阶段理论得出经过收入差距扩大化以后, 依据市场机制可以最终消除区域间收入不平衡现象, 而弗里德曼 (1966) 提出核心和边缘区模型, 研究表明空间平等和效率可以并行, 由此区域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经济转折点的概念;2、基于制度观的经济转型研究, 目前国外学者从制度变迁角度, 把转轨界定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同时认为转型和改革是不同的, 转型是一个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过程, 是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过程, 研究一般局限在经济转型领域 (张良等, 2 0 0 6) , 主流经济转型理论包括华盛顿共识和演化-制度学派, 华盛顿共识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 形成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的“三位一体”模式, 认为转型是大爆炸、激进的和休克式的, 否认了重大改革的秩序性, 演化-制度学派以新制度学派和演化经济学为理论依据, 认为转型是渐进式的, 因此制度转型过程的成本-收益分析成为主要手段, 该理论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已经实施大爆炸式和渐进式战略转型国家间的经济绩效差异 (孙景宇, 2010) 。虽然国外转型理论没有涉及到县域经济问题, 但其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有两种:

1、承接核心经济区的产业转移, 秉承工业化中前期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

2、以绿色经济为思路, 跳过“黑色经济”模式, 协同经济增长、生态富民和环境责任于一体, 逐步实现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的一致性。

显然, 在当前的全球背景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下, 第一条路径是不归之途, 因为经济转型有两层含义:1、产业要升级, 要采取新工艺、新技术, 节约资源, 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道路;2、劳动者素质要提高 (厉以宁, 2010) 。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生态资源稀缺的地区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推行绿色经济是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 实现生态富民和社会网络稳定的有效路径之一 (谢高地, 2010) 。

因此,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富民, 是实现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 为此, 以绿色经济为思路, 研究县域经济转型的现实路径, 为中国的经济转型, 在县域经济层面, 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

具体而言, 在面对我国经济的自然资本依赖性强、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负外部性和高速经济增长下的贫富差距等问题严峻和挑战, 从县域经济角度, 探讨环境、社会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模式。

四、结论

总之, 经济发展背面是环境问题, 经济的效率与环境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发展中过度重视速度, 忽视了发展中的质量问题, 环境问题被严重加速, 成为目前困扰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县域经济的弹性较弱, 在无约束的情况下, 更加偏重发展的数量, 使得一些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扭曲, 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整体福利的改进, 甚至削弱居民的福利, 由此可见, 改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 县域经济转型不是放弃效率, 而是在更高的效率上发展经济, 也就是注重质量, 纳环境问题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推进整个地区的居民福利增进。

摘要:县域经济转型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轨, 为此,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出县域经济转型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绿色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推进经济转型正当其时[J].当代经济, 2010, (7) .

[2]大卫·皮尔斯等.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谷书堂等.空间平等与总体经济效率—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型分析[J].经济研究, 1994, (8) .

[4]谢高地, 曹淑艳.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J].资源科学, 2010, (4) .

[5]赵伟.浙江模式:一个区域经济多重转型范式[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2) .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2

伴随我国的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在解决金融问题方面, 我们已经不在使用过去的方法经济定性分析, 而是采用最先进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经济数学当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和运算方法, 在金融领域当中得到全面的发挥, 从而解决了很多以前不能解决的经济问题和纠纷, 数学经济的运用也让金融问题变得清晰明了。经济数学其实包含了很多的高度数学知识, 比如, 微积分的函数极限、导数和微积分方程式等, 这些数学上的理论知识也正是改变整个金融界的基础要素。

2 函数模型的建立与经济问题

经济数学的基础就是函数, 当我们在使用数学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 势必要与函数建立关系, 在函数的理论知识上开展数学探讨, 从而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比如, 使用数学问题解决市场经营中的提供问题, 消费人群的整体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商品种类、商品的市场价格, 这些要素都可以影响市场的经营环境。其中的价格因素是在这几个要素当中最为重要的, 因为经营就意味着金钱的活动, 所以价格就是最大的主要的要素。所以, 我们在这里可以建立需求和供给的函数关系, 即Qd = f ( p) 与Qs = g ( p) , 通常情况下需求函数是减函数, 是呈现需求量上涨而下降的趋势, 供给函数往往是增函数, 是伴随供给量上涨而加大, 从以上的函数模型中看到, 市场经营中价格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

3 经济分析与经济数学中的极限理论

经济数学知识的灵魂就是极限理论, 就算是普通的数学知识, 其大多数的概念都是在极限理论上导出的。如果用我国的古话说, 那么“一尺之锄,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就是对极限理论最形象的描述。极限理论不仅在数学概念中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在金融管理、金融投资、经济分析方面都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金融经济领域当中其实包含了很多事物, 即生物的繁衍、成长的细胞组织、放射性元素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与增长, 以上这些事物当中都包含了极限理论的思想。另外, 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领域中最为典型的运用是, 银行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举个例子说明, 一个人的一笔存款为A, 银行的年利率为r, 若想立即产生和马上结算, 那么多年后的本金利率和利息的计算就可以采用到极限理论, 如果想每年结算一次利息, 则公式为A ( 1 + r) , 如果一年是分多期进行计算, 那么年利率仍然不变, 但是每期的利率则为r/m, 这样一年后的本利和就为A ( 1 + r/m) , 具体的算法就是, 假如有100000元的资金在银行进行储存, 时间为五年, 该银行年利率为10% , 那么按照以上给出的概念, 就应该计算100000元到期后的本利, 使用连续复利的公式就可以计算, 即P = Poe” = 100000·e = 164872. 2 ( 元) 。

4 经济分析中导数的应用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 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 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 都有另一种感念, 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 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 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 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 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 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 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 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 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

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 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 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 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 其价格则为p, 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 Q = p ( 8 - 3p) ; EQ/Ep= P·Q / p = p· ( 8 - 6p) / p ( 8 - 3p) = 8 - 6p /8 - 3p。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 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 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 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

经济最优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 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就要进行经济最优化选择, 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最优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 包括最佳资源、最佳产品利润、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优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 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 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 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 ( x) = 300+ 1 /12x - 5x + 170x, 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 求能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

已知总收入R ( x) = 134x, 利润l ( x) = R ( x) C ( x) = - 1 /12x + 5x - 36x - 300,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算出: L ( x) = R ( x) - C ( x) = - 1 /4x + 10x- 36, 然后再通过导数的二阶验证法, 得出x = 36, 所以最后就可以断定当该产品的生产量为36时, 企业会得到最大利润。

5 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 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 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 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 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准确的写出。但是, 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 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 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

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 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 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 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 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 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 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6 结 论

数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就是以计算数据为基础, 其中数学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在本学科中得以运行, 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数学的各种知识都有很好的运行, 在这些行业领域中金融使用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是最为全面的, 所以我们要更全面地融合数学和经济两者之间理论知识。金融领域当中的各种数据都需要精确的计算, 从而保证企业和市场的平衡, 也是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保障, 那么经济数学技术必须变得更加成熟。

摘要:我国的经济基础正在飞快的发展, 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也随之跟上, 其中经济数学的运用在金融经济的领域中得到了空前的运用。在金融类学校的经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融入金融经济的理论知识, 让两种学科知识相结合, 这么做必定是经济数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是从实际的金融经济问题切入, 结合经济数学的课程, 对一些存在于金融经济中的问题作出客观的探讨。

关键词:金融经济,分析应用,经济数学

参考文献

[1]杨月梅.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浅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3 (2) .

[2]庄科俊, 杨鹏辉.经济数学中微分方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5 (3) .

[3]丛树春.浅析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J].投资与合作, 2014 (2) .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3

摘 要:假日经济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假日经济”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本文在对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形成、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以使“假日经济”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消费者效用。

关键词:假日经济;制约因素;第三产业;消费

一、我国假日经济的形成及其演变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的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1995 年前,每周单休的假日使我国居民的观念里没有休假这一概念;1999年 9 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大幅度调整,将春节、劳动节、国庆3 个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 天,为居民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更多的人开启节假日生活模式,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假日经济也伴随着“黄金周”而逐步发展起来, 2008 年 1 月,国家在调整五一黄金周休假时间的基础上出台了新的节假日休假办法,取消“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同时将春节放假的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和生活需要:增加了假日的次数,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一方面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现行节假日更具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从商业角度看,三个小“黄金周”的增加缓解了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分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提高消费效率,也缓解了“黄金周”各地景区人满为患的压力。

二、假日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消费者消费观念不成熟,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消费意识不成熟,跟风随大流心理普遍。二是消费者对自身所属权利与义务缺乏明确的认识,维权意识薄弱。许多时候,在假日出游期间消费者因为旅行社的原因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更甚者商家利用节假日进行促销时发生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三是人们的消费结构仍以实物为主,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偏小。即使是城镇居民,虽然近年来收入普遍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但消费结构单一的惯性依然存在。加上中华民族崇尚勤俭的传统美德,休闲消费的普及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银行的高储蓄率便是有力的证明。(2)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不到位。目前,随着国内服务业在供给规模和接待能力上的不断改善,出行不便、食宿难寻等状况已有所缓解。但是,消费环境、市场供给层次和服务质量的变化却并不十分明显,仍无法满足假日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和部门没有因为商家营业时间的延长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难以满足居民节假日期间出行以及消费的需求。其次,市场缺乏诚信、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商品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扰乱了假日市场,制约了假日消费。此外还有强制交易现象在某些公用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严重存在、假日消费纠纷未能妥善解决或解决不及时、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3)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节假日期间,部分商家为牟取暴利,罔顾职业道德,经营出现短期行为,部分服务行业目光短浅,一味的吸引客源增加收入,以至于出现降低服务标准,甚至欺诈等短期经营行为,制约着我国假日经济整体的繁荣发展。加之假日经济形成以来,消费者主要把眼光放在旅游和购物上,致使假日经济供给的内容单调,人们可供选择的消费有限,无法与人们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相适应。

三、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助推假日经济发展。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进行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提高假日市场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如银行、公共交通等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假日营业时间延长的变动,助推假日经济的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的高峰期,政府部门及时做好假日前调查和组织协调工作,加强相关行业的联动协作,提高应变能力,充分挖掘城市各种功能的潜力。此外,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假日消费需求,组织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建立健全假期休闲信息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消费信息。(2)规避短期经营行为,丰富供给内容。加强法制规范,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相应适用的政策, 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畅通信息, 推广假日诚信服务, 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以完善和正确引导, 大力提高供给质量, 向精细服务, 多元服务方向转化, 推出更多更新的假日消费方式, 丰富假日消费市场, 使人们能有更多的选择, 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等综合要求。(3)均衡消费需求,走长期可持续道路。近几年,由于节假日过于集中,导致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拥堵,引起集中消费后的几个月部分行业各商家集中进入销售低迷期,造成消费的极度不均衡。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只有打破假日经济中的不均衡僵局,才能更好的发挥假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消费者而言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采取多样化消费方式等都有利于打破这种僵局;其次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整个节假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厉有为.应把集中冲击式假日经济转变为分散均衡式假日经济[J].中国经贸导刊,2003;(9).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明细,社会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办奥运成功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们不会愿意在某一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反而会计算在每一件事情上所投入的成本,这正是经济分析法学所要传达的精神。

经济分析法学最根本的核心是效益最大化

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的看法运用于法律分析

经济分析法学的应用与我国的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分析法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法学、社会法学三足鼎立之后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第四大法学流派,其最响亮的口号是效益最大化。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法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公平”和“正义”问题,或者说是“合法性”问题,即法律所面临的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合情地分配权利和义务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益”问题,即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由于两个学科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以一直无人将法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但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使得国家和法律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配置中去,而经济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又需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其所需要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因此便产生了经济分析法学。

美国经济学家R·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成本理论是经济分析法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被称为“科斯定理”。其主要含义是: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权利和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而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能使交易成本效应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就是说,在理想状态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合作行为,其交易成本都为零,则不管法律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社会资源都会向最大效益方向流动。

在经济分析法学中,其核心思想是“效益”,效益原则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是通过法律的参与使社会财富达到极大化的效益目标。

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法律分析。波斯那的主要贡献是从理论上对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程序法甚至cc、行政法等作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

他认为,经济分析法学“只是在以下意义上运用经济学:将经济学看作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即诉讼所要达成的理性选择,换言之,就是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花费来达成预期目标的理性选择,从而将省下的资源用于经济系统的其他领域。”

“无论一种法律制度的特定目标是什么,如果他关注经济学中旨在追求手段和目的在经济上相适应的学说,那么它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这一目的。”而且为了获取最有效益的结果,法律应该广泛干预社会生活,即法律应该通过“摹拟市场”来促进效益最大化。

波斯那定理最大的作用在于,把经济分析法扩展到法学各个部门法领域的实际运用中,而且进一步把它制度化,即明确地规定于法律制度中,并且为其普遍适用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清晰的数学公式,将繁琐、复杂的法律关系量化表示。

经济分析法的应用也会有其消极的一面。由于其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在法律领域当中,所以其适用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于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法律制度之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领域其都能涉及到;而且,即使在像侵权法或刑法这样的法律领域中,经济分析法的应用也是颇具争议的,因为这种方法所体现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法律精神与我们传统上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其在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中缺乏立足的基础,很容易会引起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的负面效应。是应用在法律推理过程中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研究方法,它对法官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工作者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也很严格,就我们现有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或法律顾问等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知识水平而言,是远远没有达到应用经济分析法的条件及要求的,因此,经济分析法的应用在现行的法制发展阶段是有着一定阻碍作用的。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5

一、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 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对于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催生了很多网络相关的行业和职位,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产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其次,网络经济的创新也深刻影响了国民产出[1]。网络创新催生了一系列信息产业,这些信息产业为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产业所占GDP的比率日渐提高逐渐超出传统行业,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创新扩散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信息技术创新扩散劳动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因为网络经济是技术性产业需要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受到欢迎并且工资待遇也更好。而且,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降低了商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其次,技术创新的扩散给国民产出带来质的飞越,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量的巨大飞跃,所以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2]。因为在生产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加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一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

首先,影响了千万家庭。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千万家庭带来深刻影响,更多的家庭选择网购的方式进行消费,网络购物时代全面来临,基于电子商务的购物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购物,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网络社区、网络移民等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根本的变化,并且通过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速度[3]。网络游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为具有广泛的大众需求促使网游和手游获得迅猛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拍卖、网络教育、网络炒股的出现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投资和教育模式,反过来又促进了网络经济产业的发展。其次,企业深受影响。第一改变了企业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的改变催生了价值链概念,企业竞争最终归结为价值链的竞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从价值链角度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追求最大价值必须通过合作共担风向、共享利益,同时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主,根据客户需求安排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CPC模式,它是通过优化价值链实现企业内部增值,最终实现产品的协同服务。CPC的技术方案很复杂,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CPC开发和应用策略。从企业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竞争和国际市场的挑战,所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网络搭建适应竞争的需求,企业各部门都要构建相应的网络组织来适应企业发展,并根据虚拟企业发展经验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到今天基本已经覆盖到全国主要的城镇,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民数量大,现在还有10%的地方没有网络。同时,随着我国网民的不断增长,必须配备更大的网络出口宽带,这样才不会影响人们使用网络的效率[4]。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研究分析世界上网络经济繁荣的国家发现,为了确保网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他们都制定了各种科学的政策和规定,比如美国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政策,日本有“IT基本法”等,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也出台了一些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但是这些政策不太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出台的地方性支持政策针对性强,对于当地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103年浙江电商交易额占全省GDP42.5%,几乎占了一半。可见,政策支持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应该加大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制定实施更多的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比如降低上网费用,刺激网络消费等。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网络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良好发展契机,文中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对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巍.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3.

[2]金裔婕.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蔡宇婷.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9(21):201~202.

关于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研究 篇6

一、对经济法的简单认识

(一)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对市场、商品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汇总和规定被称为经济法。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里,它主要以协调、规范人与人、人与法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为主,规范了一定范围内的经营协调关系。

( 二) 经济法的产生根源

我国是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仅用市场调节,受其滞后性的影响,会出现贿赂盛行、产权不清、垄断暴利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形成市场障碍,严重影响国家的社会发展。西方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现象和中国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现象,正是因为国家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 而造成的市场的失灵现象。经济法是国家统一调控无法用市场来调节的一些产业,像公共用品供给、军事国防、与国民经济命脉相关的产业等,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二、我国经济法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 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法体系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立法环节不完善,有些有争议的经济行为没有确切定义; 二是一些法律法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已被当今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的中国社会所淘汰; 三是一些法律法规独立性强,相互之间衔接性差,造成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不协调的问题。

( 二) 我国现有经济法可操作性差

立法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实体立法、程序立法。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法立法情况来看,其程序立法不仅简单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实体立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 三)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屡屡发生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为了保障其管辖区域的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执法过程中,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因而导致该现象普遍发生。与此同时,一些监督机构也因法律权限问题,对这些事情得过且过。

三、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

法律对社会具有无可厚非的作用,从主要方面看: 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法律的导向作用; 二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平等的保障社会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是塑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法对道德约束具有补充、完善的作用,中华上下五千年,素有“法礼”之说,一个社会在有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再有法律来规范,不仅利于个人发展,还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法也是如此,但经济法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一) 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功能

法律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二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 每个人在享受经济法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遵守应尽的义务,切不可影响其他人的权利。

( 二) 传递经济信息的功能

当今市场经济信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信息可以使个人作出正确的经济行为,在经济法的调控下,人们理性地“自利”行为可以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法可以合理地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市场运行得当。

( 三) 能够降低交易的成本

随着人们对效率的重视,社会分工不断完善,人们之间的交易也相应的增多,各项交易均离不开交易费用,使得交易费用也逐渐增多。而经济法为个人提供必要的各种经济信息,有效的降低了一项信息的成本; 同时也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每个人的交易行为,减少了制假造假,减少了人们鉴定的不必花费。

( 四) 能够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

法律是保障信用的基础的前提,能够促使人们守法。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促进和激励,影响其最终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法体系在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现存的经济问题,在总结国内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使我国的经济法体系在面对复杂经济市场的考验时可以站稳脚跟,同时还要对经济法的内容、构架等不断调整做到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得心应手。只有做到了这些,我国的经济法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水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J].法学评论,2004,02:36-42.

[2]肖京.经济法的经济社会二元功能之冲突与平衡[J].法学论坛,2012,06:76-82.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7

在现代化、工业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具有时间约束的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涌现了大量高附加值、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 如何在第一时间将产品送交客户, 迅速占领市场, 成为企业的现实需求。同时新技术的产生又突破了资源分布对企业布局的限制, 使企业的区位选择偏好发生改变。而航空运输凭借其快速、安全的优势使企业的区位选择目标开始指向机场。由此形成以大型机场为核心, 以服务于航空运输相关产业和具有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组成的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体系, 并不断吸引相同、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及生产和生活服务性企业进驻, 进而形成临空经济区。

临空经济也叫空港经济, 是依托机场资源的一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 率先出现在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上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区域的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

据20世纪90年代国际机场协会 (ACI) 研究调查数据, 每年100万航空旅客运输量相当于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和增加2500个就业岗位, 机场规模越大, 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越大。正因如此, 国际机场协会将机场喻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依托机场资源发展区域经济, 纷纷在机场周边建设临空经济区, 包括工业区、物流园区、自由区和商务区等, 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戴高乐等国际机场。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局面, 各地都争先利用机场优势, 大力发展空港经济,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中, 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区、上海虹桥机场临空经济园区、成都双流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空港物流园区等等。广州、深圳、西安、青岛等城市, 纷纷进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引资源, 发展高端产业, 使得机场周边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核心, 全球经济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二、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临空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为例, 2006年临空经济区实现增加值253.3亿元, 同比增长17.8%, 占全市经济总量3.2%。以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总产值5年实现翻两番, 2006年达到870亿元, 占全市总量的11%。预计到2010年, 临空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 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20年, 经济总量达到1600亿元。顺义临空经济区正在成为推动首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 服务东北亚、面向世界的“自由贸易港区”。

1.临空经济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由于机场通常都被设置在远离市区的地带, 很长时间内逐渐形成了区域的一个经济空白区。临空经济的出现, 使这一经济空间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临空经济带来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 加强了机场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机场及其相关的产业和服务又扩大了区域的就业机会和人口规模, 由此又带动了各种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出现。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伴随着临空经济接踵而来, 使得空港地区成为区域开发中最活跃的地区。它不仅成为区域间联系的枢纽, 同时由于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 正在成为区域内外人、财、物、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为其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临空经济带动区域临空产业崛起,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机场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的交通方式和遍布全球的航空网络, 这种独特资源决定了临空经济区能够吸引高端产业向机场周边聚集。 (1) 对航空运输依赖性较大的航空产业包括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服务业等, 航空制造业本身就是为航空运输服务, 设在机场周边才能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 (2) 高科技制造业。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 还是产成品的销售, 都以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市场变化快等特点而几乎全部采用航空运输, 正是这种对航空运输较高的依赖性使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临空指向性。 (3) 国际会展业。会展中心接近机场为展商参与会展活动提供便捷的交通连接和运输途径, 降低参展商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保证了展品安全、准时、可靠的到达, 降低了展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延误或损坏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 还有国际商务、综合物流、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休闲旅游等知识密集型和高端服务型产业。它们都有着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征, 非常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转型, 带动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 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3.临空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价值链的创新,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临空经济区以其与全球各地之间便捷的航空网络吸引了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机场周围集中, 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在此集聚, 形成由大企业及其供应商组成的、多样化的产业集群。而不断创新是高科技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创新的来源主要是缄默知识和粘性知识, 这类知识的溢出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 其传播依赖于所处的环境氛围, 因而最好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地、重复地接触与联系。临空产业集群内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了这种知识的传播与扩散, 为产业链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 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4.临空经济使区域经济接轨全球产业链, 加速了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

“时间竞争”概念使企业竞争的重点集中压缩在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直到交付在内的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 以获取竞争优势。航空运输以其高效、安全的运输方案克服了其他运输方式在跨国运输中的时间长、多次转换、安全性差等缺点, 大大缩短了各个企业之间的运输时间, 从而帮助供应链突破距离的限制, 广泛利用全球资源, 推动了其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临空经济的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开放程度高、国际合作多等诸多特点, 尤其是构成临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大型枢纽机场、国际航空运输公司以及外向型的高科技公司, 其运作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准则, 市场和客户要面向国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三、临空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1.设施完备的机场

机场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机场的大小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临空经济的影响范围, 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临空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 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临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机场的设施完备有软硬环境两个方面, 硬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跑道、候机楼、维修后勤等设施, 软件条件包括机场的航线资源和发达的航空运输网络、服务质量和政府的执行能力等, 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具备之后, 临空经济的发展才有基础。

2.便利的交通条件

便捷的地面交通是机场客流和货流畅通流动的关键性条件, 这种能够提供顺畅流通环境的能力是企业选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直观地讲, 地面交通越畅通, 机场的辐射能力越强, 临空经济发展越有条件。

3.良好的自然环境

由于临空经济区多为高科技企业, 聚集了较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很高的要求, 例如空气清新、绿化率高、气候温和、风光优美等等。同时, 企业出于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4.相对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

成熟的临空经济的发展, 将吸引很多的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机构的集聚, 这就需要相应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配套, 为临空经济区提供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促进生产力与科技的结合。

5.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政策支持

临空经济区所处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临空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良好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诱导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也会影响临空经济的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知临空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而区域经济的诸多因素也制约着临空经济的产业构成与发展水平, 因此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目前中国国内航空货运量平均每年以26.8%的速度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临空经济的巨大潜力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国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临空经济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而我国整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地探求和吸收发达国家发展临空经济的经验,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努力为临空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以实现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健康、稳健的发展。

摘要:航空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临空经济这一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得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一开始单纯的运输经济向带动产业集聚和推动机场周边城市经济转变, 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临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然后分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并结合临空经济发展要素指出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临空经济,临空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洋.谈临空经济与临空经济区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08 (15) .

[2]刘雪妮.价值链转移对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 2008 (3) .

[2]李明芳.临空经济研究进展[J].市场经纬, 2007 (15) .

[3]刘雪妮, 宁宣熙.临空经济与供应链的相互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2) .

[4]肖李春.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技术与市场, 2006 (11) .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8

关键词:实体经济结构银行结构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齐美东(2008)将银行业结构定义为,构成银行业的卖者(银行)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集团之间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简单来说,银行结构反映了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结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令各位学者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是,经济增长依赖于垄断的银行结构还是分散的银行结构。Guzman(2000)就类似的讨论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Petersen和Rajan、Zingales,认为垄断的银行市场结构会通过选择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麻烦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然而,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所带来的成本很有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好处(Guzman,2000;Cetorelli and Peretto,2000)。

学者们之所以争论不休大多是因为忽略了金融结构(这里特指银行业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匹配问题。所谓实体经济结构,是指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结构。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3)认为,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作用,只能通过它是否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来判断,即二者是否匹配,而不能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割裂开来,抽象的讨论金融体系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银行业结构才算做是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呢?林毅夫、姜烨(2006)认为,以资本较为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结构应当配备较集中的银行业结构,以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结构应当配备较分散的银行业结构。原因有二:从规模经济来看,大银行给大企业贷款有利于降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信息优势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如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有信息上的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01)。

除了在理论界争论不休之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林毅夫等人通过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经验分析,证明了一国银行结构必须要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实体经济中大企业比重越大,银行结构越趋于集中。王红(2005)通过1986-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我国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苏国强(2007)、马钦玉等(2008)也认为我国银行结构表现出的较垄断的特性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而秦凤鸣(2004)则认为合意的银行业结构既不是自由竞争也不是高度垄断,现在很多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趋同性。林毅夫、孙希芳(2008)克服银行业结构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运用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构造了工具变量,最后得出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还未有学者将某省份作为对象来研究实体经济结构、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该领域的实证分析,试图得出湖北省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是否匹配的结论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模型与数据

1.模型及变量的设定

我们以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利用湖北省1985-2007年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基本的计量模型为:

在该方程中, 是截距项, 是残差项。GDP为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L为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用以表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BS是银行结构,本文选取四大国有银行的本币存款余额与所有银行本币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是: ;ES是表征实体经济结构的变量,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比值越大表示该实体经济结构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的。

除上述变量外,根据林毅夫的研究模型,我们还使用了BS*ES这一交叉变量,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的匹配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数据的选择

有关表征实体经济结构变量的数据是选自1985-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经济辉煌15年》,有关金融数据选择2006年《湖北省金融年鉴》、1985-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还有一些缺失的数据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www.bjinfobank.com)。将这些资料汇总,计算、编制出湖北省1985-2007年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此特别说明,2000年~2002年的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的中国建设银行以及2006~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湖北省的当年存款余额无法得到,故适当使用趋势预测法结合指数模型预测法进行了合理预测。

四、计量结果和分析

1.计量模型的建立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Dependent Variable: Ln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5.2437763.280197-1.5986160.1273

Ln(L)1.1554400.4827162.3936250.0278

Ln(K)0.5804790.0780137.4408020.0000

BS1.9968491.0288031.9409440.0681

BS*ES-2.1801401.200763-1.8156290.0861

R-squared0.990069Mean dependent var8.172130

Adjusted R-squared0.987862S.D. dependent var0.900556

S.E. of regression0.099217Akaike info criterion-1.593348

Sum squared resid0.177193Schwarz criterion-1.346501

Log likelihood23.32350F-statistic448.6154

Durbin-Watson stat1.017322Prob(F-statistic)0.000000

表1显示BS和BS*ES两个变量未通过t检验,但是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对GDP 的影响程度却高达0.99(R²),除此之外,相对于单个解释变量对GDP的回归而言,上述模型中Ln(L)和Ln(K)的参数值被改变较大,所以认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客观上存在优于现存模型的模型。

下面,采用逐步回归法改进模型,根据新加入的变量如能明显改进原模型的R²就将其保留这一原则,最后确定了Ln(K)和Ln(L)为模型的基础变量。在此基础上,当加入BS时,虽未明显改进R²,但却未对模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保留BS。但当加入BS*ES变量时,模型的R²显著减小,且原模型中显著的Ln(K)和Ln(L)变量也不再显著。另外,当单独做LnGDP和BS*ES的回归时,该解释变量也没有通过t检验(如表2),因此,模型中应剔除该变量。

表2

Dependent Variable: Ln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12.184190.42550228.634880.0071

X-9.0466380.941146-9.6123610.1530

R-squared0.814811Mean dependent var8.172130

Adjusted R-squared0.805992S.D. dependent var0.900556

S.E. of regression0.396662Akaike info criterion1.071475

Sum squared resid3.304151Schwarz criterion1.170214

Log likelihood-10.32197F-statistic92.39749

Durbin-Watson stat1.101465Prob(F-statistic)0.000000

综上所述,模型最后的形式为:

2.对模型结果分析

保留了BS变量,说明银行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率,而BS*ES变量的剔除则说明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并不匹配,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工业的支柱作用非常明显,其实体经济特性是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干,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配套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因此,湖北省一直以大力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为主要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湖北省的实体经济结构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看出来(如表3,显示2004年湖北省17个市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7126,大于非国有企业与GDP相关系数0.7123。

表3

综上所述,湖北省的基本情况是银行集中度虽仍然较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50%,但是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银行结构是日趋分散的。而实体经济结构却仍是国有大企业占主导地位,说明湖北省的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不匹配,未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五、政策建议

我国近几年倡导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但是在湖北省却呈现了二者不同步的现状——银行集中度下降,中小银行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实体经济结构却未与银行结构匹配,国有大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贷款难、难发展的瓶颈。因此,作者建议湖北省应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立足比较优势——资本,培养竞争优势——劳动力,从而使银行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促进我省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5.

[2] 秦凤鸣.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合意性[J].金融研究,2004.

[3]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

[4]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

[5]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

[6] 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

[7] 马钦玉,邱真.我国银行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2008.

[8] 苏国强.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7.

[9] Guzman,Mark G (2000):”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 Second Quarter,2000.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9

【摘要】社会经济要科学发展,必须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国策。对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本文提出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并列举两个可靠的企业案例加以佐证。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路径 案例研究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科学的态势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要符合我国国情,应转变发展观念,进行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走自己的路。

一、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和必然性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天源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推动了主导产品的顺利跨越或发展,而且,循环经济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不计算节约的堆放费(罚金)外,仅以电石渣为原料一项,就比传统水泥厂的生产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艺上的创新带来了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国内同类厂家耗能低8%以上。再与传统水泥厂相比,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粉碎尘埃污染、噪声等问题得到解决,成本也将降低一半以上。在环保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打产品的废弃物电石渣的资源转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要堆置废弃物而占用大量场地、土地的问题,关键还解决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问题,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护作用。天源集团公司首家建成中国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环保工程,成功地创新了中国氯碱行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电石、化工、建材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假日经济的分析研究 篇10

1.1 以事业方式统筹公路管理的模式

对于该种模式来说, 符合当前我国金融的环境, 通过利用政府的信用, 以低融资成本获取足够的公路建设资金。将非盈利事业机构作为公路经济管理主体, 这种模式与当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相符合, 以免管理主体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并且可以使行业管理政策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但是, 将交通厅作为融资的主体是这种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因为这种模式不符合有关现行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所实行的统贷统还, 会对社会资金的广泛利用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 以事业方式统筹公路管理的模式, 存在政事不分以及自我监督等问题, 从而会大大降低管理的效率。

1.2 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

我国山东省大部分公路干线是将省公路局作为公路管理的主体, 对公路建设、资金统贷统还和运营进行管理。对于该模式来说, 集中统一进行管理, 具有较高的行业管理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公路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 以此提高公路运输的服务性。同时, 这种模式是对投融资多元化的一种尝试。但是, 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还存在一些弊端, 如公路管理机构基本上承担了所有的国省干线的建设和管理职能, 且具有较大的管理范围, 会导致事企不分现象的产生, 从而会降低管理的效率。另外, 对于运营管理阶段来说, 所采用的省地条块结合管理模式, 会导致权责不对应以及机构臃肿问题的产生。

1.3 由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

我国四川省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负责全省公路建设管理和融资, 以及经营、资产和养护管理等, 这种模式将川高公司作为省交通厅下属的企业, 并且承担着建设监管、路政管理等职能, 该模式与以事业型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企业改造相类似, 这样可以使行业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 确保管理的统一性, 从而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

1.4 由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

我国江苏省公路采取以省领导小组为决策、省高指监管、公司筹资以及市高指建设的模式, 这样以来, 会形成一种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相分开的格局。当全省公路管理资源经过重组后, 所成立的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主要对筹资和经营管理进行负责。这种模式最为突出的优点:对政府主导下的内部分工具有明确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并且实现了统一领导以及各司其职的目标, 从而使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 由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公路指挥部模式与传统的监管模式相一致, 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由于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从而与公路的社会公益性相违背。由于公路集团公司直属省政府领导, 与省交通厅同处于一个行政序列中, 这样就会造成交通行业缺乏管理手段, 从而无法实施必要的行业监管手段。

2 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 我国尚未有一套健全统一专门适用于公路的法律法规体系, 而我国公路执法主要是根据1997年7月制定以及1999年10月修正的《公路法》, 这部法律从原则性上规定了公路的建设以及所要收费的公路, 却没有具体规定公路管理的内容、管理手段以及执法主体等, 缺乏针对性, 从而在执行过程中具有较差的适应性, 并且缺少一定的管理力度, 这样以来, 就无法满足公路建设和运营的需要。由于地方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与《公路法》的一些相关规定存在差异性, 这样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例, 所产生的处理结果就会不同, 以此会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出现。对于《公路法》来说, 基本上涉及不到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方面的规定, 在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上, 会导致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产生职能交叉以及权责不清的问题。另外, 在路政管理上, 没有对公路路政部门进行深入的研究, 造成路政管理职责不清、路政管理和交通路政执法范围不明确问题的产生, 并且缺乏可靠的执法依据, 以此会使执法力度得到大大地降低。

2.2 管理机构设置过于重复

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朝着多元化发展, 从而导致我国公路管理机构出现多样性, 存在着政、事、企等多种管理主体, 如有国企性质的、中外合资性质的、有限责任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由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造成我国公路管理体制采取多种模式管理, 以此导致公路建设与运营混乱现象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路机构出现重复设置以及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另外, 在公路管理机构设置上, 我国公路机构重复设置是主要的问题, 如一些省、市不仅设置公路管理局, 而且设置了公路项目办公室, 并且在政府授权下, 直接进行支配国有资产投资公路集团公司等的组建。对于公路机构重复设置来说, 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 会导致几个职能交叉公路管理机构现象的产生, 以此在工作上会出现相互扯皮、推诿以及政令不通达等问题。

2.3 路政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存在脱钩

由于公路的性质对公路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公路管理应坚持集中、高校、统一和特管等原则, 对于公路管理来说, 主要内容包括:收费管理、路政管理、养护管理、通信管理、服务管理以及交通安全管理等, 而这些管理职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我国各省市常将交通安全管理从公路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根据我国1987年国务院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全国公路事业, 而我国1990年3月公安部发布的《公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指出了公安机关是公路交通管理的主管机关。因此, 在立法上, 造成了我国公路管理权力和职能出现了含糊不清的问题, 并且其权利和职能被割裂开来。

3 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3.1 法律手段

3.1.1 立法方面

发达国家公路管理的有序性以及公路健康的发展, 与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路管理工作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从而导致了公路投资和普通公路管理等普遍存在问题, 这样以来, 公路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必须做好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 以此提高公路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3.1.2 执法方面

公路执法是实现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公路执法主体的繁多以及效率低, 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公路的发展。因此, 必须对公路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尤其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同时, 还要对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 制定一套完善的公路交通管理体系, 并建立统一、高效的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以此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3.2 经济与行政手段

公路作为我国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依靠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建设的。由于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较大, 施工工期较长, 投资回收较慢, 同时公路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以及规模性等, 这样以来, 一般企业无法承担起经营, 并且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 一些企业不愿涉及。因此, 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措施, 将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承担起来, 通过公路建设的组织建设, 做好公路的管理工作, 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同时, 将垄断经营权赋予特定的企业, 是使企业进行独家垄断, 允许企业对某条公路的经营进行垄断, 并对该条公路进行治理。另外, 政府对公路经营进行规制, 不仅满足了我国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 而且使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此确保我国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 必须做好公路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公路经济管理水平, 确保公路管理的合理性, 提高公路的服务性, 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我国交通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管理体制是实现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可以确保公路快速、健康和持续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满足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需要, 应制定有效的公路发展策略, 科学合理地使用公路建设投资资金, 确保公路事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 在新时期背景下, 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对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 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 以此促进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将对公路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管理,经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郑红青.公路建设中工程项目的有关经济管理问题探讨[J].决策与信息, 2011.

[2]贾元华.我国收费公路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适应性浅析[J].公路交通科技, 2011 (2) .

上一篇:高素质劳动力下一篇:独立阅读能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