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四篇

2024-06-09

把握文体 篇1

在开放时空中体现自主

随着泛在学习的到来, 互联时代的无处不在学习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便捷的平台。这次教育变革, 技术由后台的支持走上了学习的前台, 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主宰者、课堂中心的智者。瞬息万变的资源、开放的网络空间、灵活的学习时间, 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得以走向现实。同时, 个性化的学习还是学生采用恰当的技术、多元的学习方式自主的学习过程。

《埃及的金字塔》一课, 主要向学生介绍的是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以及它的建造过程和方法, 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数据, 进行了对比, 突出了这两个鲜明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发现单一的文字描述并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组织教学时, 我围绕“埃及的金字塔”制作了学习微视频, 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到文本叙述的相关知识体系。在课堂上, 实现学习空间的开放, 学生可以自由组团, 可以利用iPad中相关App软件进行学习,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在线拓展学习金字塔的有关知识。课后, 学生还可以利用keynote等制作学习心得, 开展主题交流会。这样学习时空与学习内容的开放,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像此类文体,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音乐之都维也纳》《莫高窟》《九寨沟》《雾凇》等。这些文本语言优美、描写细致, 读起来引人入胜, 但学生原来储备的知识有限, 影响了对内容的感悟层次。对于此类文体, 教师可以依托互联技术, 开放教学的时空, 开放教学的资源, 开放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伙伴中彰显。

在同伴融合中寻求互助

在主动学习中, 完成共同学习需要具备五个条件:积极的互相信赖、面对面的交流、个人责任心、小组或个人间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小组自我评估[1]。未来的学习应该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 但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中同伴互助学习的优势。教师在开展基于新技术的教与学中, 需要辩证地看待个性与协作的关系,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吸纳和个性表达, 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学习基础上, 通过组内自由思辨, 接纳、融合学习伙伴的意见, 形成层次更深的新感悟。从而使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更关注了学生交流、接纳能力的提升。

围绕校园文化建设, 我组织了《创想校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组建创客团队, 开展“我是校园小创客”的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们利用iPad等移动设备, 发现学校楼梯、水吧、食堂、走廊等可以参与改进的结合点, 利用“圈点”“墨迹”等App软件, 开展个性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强调“小创客”们要主动吸纳同伴的意见, 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完善。在全班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展现了团队集体设计的作品, 还用iMovie等记录了学习中同伴的思辨过程。学生团队之间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 在同伴的智慧引领下, 不少小组有了新的想法, 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修改。最后, 我让学生将电子作品上传到“padlet (网上的纸) ”上, 进行全球分享。这样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是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循环创新。

教育是在平等与自由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心与心的相互交流,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在语文学习中, 我也经常利用“啪啪”软件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后上传分享, 并对同伴的读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可以进一步提交自己的二次修改作业。还利用OneNote笔记本, 组建班级作文聚合, 学生统一使用账号, 分类上传自己的作文, 教师可以组织在线批改, 也可以组织学生间作文互评, 这些协同办公软件增进了学生间学习的合力, 实现个性与集体智慧的同生共长。

在自主创新中彰显个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也就是说, 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个性化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 必须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唤醒, 可以说“不同技术促进不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同技术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技术适用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2],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主创新。

《简称歌》是三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将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简称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编排, 在识记省名与简称的同时, 感受简称的便捷、明快。我在识记教学中利用“中国地图”软件,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 学习各省名的简称。在应用环节, 让学生两两比对, 感受使用简称的方便。最后, 我设计了“个性创编”活动, 让学生在Numberkiz软件中, 拖动省名的简称, 按照自己的识记方法, 创编属于自己的简称歌。学生有的按照区域的大小排列, 有的按照省名简称的规律编排, 还有的按照地理位置来编排。这些简称歌有三字词组, 也有五字绝句形式, 各具形态, 极具个性, 充分展示了学生在新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创新。

信息化的学习, 不能再以单一的文本展开为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文体体裁,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

在着眼未来中提升学力

学在现在, 用在未来, 学习是指向于生活的应用。当今的课堂必须是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 教学的核心任务既是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同时这些知识储备更要指向未来的生活, 也就是说, 今天的学习, 是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在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层面上来说, 学生是教师的“老师”, 这些“数字原住民”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的前沿化和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教师间, 存在着巨大的“代际鸿沟”。教师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 才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使学习着眼学生的未来。

《奇妙的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 让我们了解奇妙的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这篇文章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所介绍的内容仅仅是互联技术与应用的冰山一角,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 枯燥的文字会让这篇文章黯然失色。我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 依托互联网环境, 提供给学生移动学习设备, 围绕知识体系和学力体系着重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一是进行文本外的大量拓展,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互联网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革。淘宝购物、在线支付、远程视频、在线查询……一个个与生活关联的技术应用在学生交流中出现,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中描述的“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场景。二是关注说明文文体特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思辨作者是如何写出国际互联网“大、快、多”的特点。学生在个性理解和同伴互助中, 感悟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表达方式的巧妙应用, 同时, 开展仿写活动, 让学习得以迁移, 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面向未来的学习, 要求教师必须突破自我、适应未来, 教师要跳出文本教材, 以课程的眼光来审视学习的资源[2]。只有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融入新的教学技术, 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 指向学生未来的学习, 让学生在开放、互助、个性的学习中, 达到知识迁移、能力迁移, 实现从已知的此岸到达未知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郭际.翻转课堂:中美教育环境差异下的困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 .

把握文体特点,落实语用 篇2

关键词:情感;求异;笔盘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途径主要是“实践”,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则往往是“综合的”。因而,把握文体特点,落实语用,亟待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择要准确,要有针对性。下面笔者尝试用把握文体特点的“情感妙点盘活语用”观点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语用”,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一、巧引情感悟“语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把握文体特点,紧扣情感妙点,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说得简单,其实做起来实属不易,要求教师用心地研读文本,细细体会,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教材的特点来寻找训练点。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应是五好,即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识字教学必须科学化,必须按照汉字科学讲解汉字,遵循汉字系统规律教学汉字。如学习古文中的“君”字,可先引导学生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字方法分析字形,系统识字:“尹,甲骨文■像手执权杖,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①造字本义:发号施令,执政治国。本义只见于古文,后来甲骨文■加■(口,命令),另造“君”代替。②名词:主政者,最高统治者。词语:君临,君权,君王,君主,君临天下;而金文■、■将甲骨文的手和权杖■连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使用带刃的木制武器的首领叫“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叫“王”*;称文治天下的首领叫“君”;称头戴金冠之王叫“皇”*。③名词:有德性的人,对人的尊称。由此体会出古文以‘夫子对应‘君,礼貌而得体;引申‘君子——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接着请学有余力的学生谈谈自己对引申义的见解,教师补充相关的生活实例,喻理与情,从而达到识字写字、阅读、习作教学相融共长,“认知”“情感”与“语用”携手并进,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畅读求异妙“语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把握文体特点,紧扣情感妙点,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

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更加注重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听”,要培养倾听的习惯,大胆提出疑问与他人讨论;“说”,要能说得清楚、完整、具体;“读”,要注意朗读的方式与层次。特别是自学性朗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益所必须注重的语文特性。

三、巧练笔盘活“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叶圣陶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小学语文就是儿童语文——基础的语文训练,只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

1.趣味先导

汉字如花,汉字有韵,每个汉字都包含着张力,富含情感妙点。科学地安排语言文字训练,既营造出彰显汉字张力的学习乐趣,又能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识字、写字教好,还要教体验,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读后画出觉得该记住、该思考的语句,想象入境,换位入情,进而积累妙语佳句,为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习《大家都快乐》一课,课前先引领学生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再顺势引导学生由说到写。“ 玩,更 ,不仅可以 ,还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体验的回忆。倾听着学生的交流,绘声绘色,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学生的眼中有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围绕文体的情感支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积极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使之学习生活变得充实又快乐。

2.彰显汉字魅力

(1)巧练句式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好在哪,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说法,不好在哪?一句诗为什么要用这一个字,为什么不能换一个字。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拽住文体的情感妙点分析文章或诗词中词句的运用,如:老师或学生根据语境需要,即兴表演,学生认真观察后学着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等句式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运用的不俗之处。

(2)妙笔生花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言文字理解力实际上主要是语境理解力。因为人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阅读与交际都基本是动态的,语境基本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學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语言文字理解力,当然才有可能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练笔“小动物”后,顺势推出“写你的头”,学生看到题目都乐开花,乘势扣住问题的情感支点引导讨论如何围绕着中心词描述写。在探究“快乐金点子”时因势利导至“妙笔生花”,写自己最熟悉、最想诉说的内容,尽情表达,尽兴而写。那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习作在心灵告白中展现生命风采,“语用”植根习作“乐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语文课,最高的境界还是“言意兼得”,既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把握住文本的人文之美,体会到文字的内涵。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时要“巧”,也就是巧妙地将“得言”与“得意”结合在一起,在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让“情感妙点盘活语用”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9-01.

把握文体 篇3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创。《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包诗,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质疑和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构建诗意课堂

良好的情境好比乐曲的基调,又如美术作品的背景底色。这篇课文景美、情深,如果教师重视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人情入境。

上课伊始,伴随情意绵绵的《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制作精美的课件领着学生走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来到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面对浩浩长江一睹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情景,再配上深情的古诗范读。许许多多潜伏于学生脑海的模糊意象,瞬间便映射移植成《黄鹤楼送别》的清晰映象,学生自主学习求知的欲望也被同时激发。

课文的第三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又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同时注意勾连古诗名句,更为注重对学生诗文积淀的调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情感参与。我引导学生切入思考题:“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临黄鹤楼去切身感受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流露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再现话别场面。学生表演很投入,动作、语言等都惟妙惟肖。表演时,学生吟诵出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有效地丰富了课堂的语言积淀,切实地体会了李孟二人的情感。此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由表及里,步步进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课末,出示古诗今唱《烟花三月》的视频歌曲,学生一起学唱,借助歌曲升华情感,让浓浓的朋友深情余味悠长。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有利于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开展对话,构建了一个诗意的课堂。

二、抓关键词,体悟惜别真情

一篇优秀的文耄,总有那么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引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这条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谊。课上,紧扣“依依”,让学生体会惜别之意。教师引导:“两位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依依惜别”。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找出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谈感受。根据学生回答的“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相关语段,紧扣每个场景关键的字眼“藏”“满”“伫立”“凝视”“孤帆”,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去咀嚼、品味,潜心感悟二位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真情,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演绎一场诗意的离别。

可以这样说,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细节,在让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小学生阅读能力。

三、巧用资源,与人物共鸣情感

文包诗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对古诗创作背景了解的欠缺,他们很难与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这就要求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或对诗词进行补充,或了解相关的故事。尤其是课文《黄鹤楼送别》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和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呢?教学此段落时,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学生通过对拓展阅读材料的探究,了解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才华和“高山仰止”的品德,从而拉近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四、想象补白,升华送别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课文《黄鹤楼送别》“目送吟诗”这一场景时,我紧紧抓住“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一句中的省略号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说——;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想——;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祝愿——„„在一次又一次的人情入境的想象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这正是新课标“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把握文体 篇4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语文;文体特色;教学策略

所谓文体,指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作品在创作时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作品结构形式的类别。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体主要包含四大类,分别是叙事类、说明性、诗歌类和非连续性作品。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目标,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这四种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文体特色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根据文体的特色进行教学,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根据文体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特色来指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不同的文体特色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根据一篇的方法,从而学会这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文体特色进行研究。

一、叙事类文体教学,应重视事件、人物和场景

叙事类文体指的是记录一件事从发生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的文学形式。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叙事类文体主要以故事、小说、散文等形式出现。这类文体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形象的人物、一波三折的情节、发人深省的内涵等鲜明的特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轮廓、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叙事类文体的特点,设计出教学重点和训练要点。首先阅读全文,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抓住与中心思想相关的段落进行精读,尽可能地从作者的视角理解全文。在该文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通过事件抓住人物的特点

时间、人物、场景和事件是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而这四大要素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紧紧地抓住这两大要素。

2.抓住重点的细节进行精读,体会文章意境

文章中的重点细节,是读者能够感悟作者、体会文章意境的切入点。通过对细节的精读,能够帮助学生在推敲品味中感悟真谛。

3.读写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反复阅读文章,不仅是为了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写迁移,把在阅读中看到的好的表现形式与好的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会鼓励学生把好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先是让学生模仿着进行造句,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量时,再鼓励学生对段落进行模仿,最后到一整篇的练习模仿,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说明性文体教学,感受说明的方法和表达的准确性

说明性文章是常见的文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具体的实体或事物进行说明的文章,另一大类是抽象说理性的文章。说明文教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说明文体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三点进行把握。

1.引导学生领悟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只要教师进行启发式引导,学生就能够轻松地掌握说明文说明的顺序、说明所运用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生说明性的文章时,针对一句话,会问学生这句话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可能是比喻、比较等。针对一段,笔者会问学生作者针对这个事物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通过简单的点拨,学生很快便能学会说明文的特点和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表达的准确性

许多抽象说理性的文章,用词十分严谨。例如,笔者在针对这类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删掉特定的关键词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删掉关键词的句子和原来的句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便能感受到用词准确的重要性。

3.练写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笔者在通过教材中的句子教会学生比喻、比较的说明方法之后,便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练习。

三、诗歌类文体教学,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类文体,主要是指我国的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魅力。

四、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拓宽小学生学习的视野

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阅读材料主要由文本、图、表等组成,是一种广泛的文本形式,具有实用性强、概括简明性强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体、图、表等材料中搜寻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许红琴.适度关注文体特征开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4).

[2]陈寿江.语文读写教学岂能“超越”文体——与徐江先生商榷[J].语文建设,2010(11).

【把握文体】推荐阅读:

文体比赛08-14

各种文体05-29

文体选择06-04

音乐文体06-06

文体风格06-11

新文体06-14

功能文体06-27

文体设施07-08

议论文体08-04

文体要求08-14

上一篇:微粒子活性炭下一篇:802.11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