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十篇

2024-09-13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1

一、不同性别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表现

自20 世纪60 年代起, 男女在语言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就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 并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 性别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客观存在, 在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内生动力, 对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尚建国采用文秋芳的学习动机自测量表对男女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女生英语学习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都强于男生。这是因为一方面多数女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较高, 学习英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 而且能够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 欲从事与英语直接或间接相关职业的女生多于男生, 提高英语水平可以更好地谋求个人生存和发展。这两大因素激发了她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英语的内在欲望比较强烈。

2、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角色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能力有所不同。反映在英语学习上, 男女各有所长。综合分析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通常情况下, 女生听觉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 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分配较好, 在语音学习方面有明显优势, 擅长对声音进行辨别和定位, 发音准确, 语言流畅。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男女的记忆力没有明显差别, 但记忆方式不同。男生偏好理解记忆, 词汇长时记忆效果较好; 女生偏好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 词汇短时记忆效果好。男生空间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较强, 兴趣广泛, 知识面较宽, 对语法的理解比较深透, 对篇章的逻辑分析和理解更加准确; 女生心理感受性高, 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注重整体, 善于联系上下文进行直觉推测。男生独立性、创造性较强, 在写译方面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女生文科功底较好, 富于想象力, 感情丰富, 注重连贯流畅, 书面表达能力较强。

3、学习态度和策略的性别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 男生多为任务主导型, 女生则多为兴趣主导型, 或任务和兴趣共同驱动, 这使得她们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 勤奋刻苦。她们常常自觉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提升学习效果。一项对学习策略运用的调查发现, 女生在 “自我学习目标”、“寻求学习帮助”、“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指导”、 “课堂记录”等方面都好于男生, 喜欢合作学习, 自我监控能力也较强。尚建国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 女生在英语学习中运用管理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要好于男生。

二、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英语学习水平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形成英语学习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理基础和兴趣性格不同。

研究人员对男女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正常情况下, 男女智力水平大体相当, 但大脑结构、工作机制存在差异, 因而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同优势。人的大脑分为拥有理论、逻辑分析、言语功能的左脑和拥有形象思维、情绪、艺术感知能力的右脑, 使两者协调运作的是胼胝体。胼胝体后部是视觉中枢所在位置, 同时也与语言中枢相连。女性胼胝体后方膨大, 男性相对较小, 女性被认为有语言天赋与语言中枢和胼胝体密切相关。生理学有关研究也表明, 女性的发音和受音器官比男性发育与成熟的早, 因而擅长言语听觉和口语表述, 语言表达能力与听觉感受能力强于男生。但大脑分工不是绝对的, 两半球功能需要互相补偿, 协同作用。如左半球长于记忆字词的词典性定义, 右半球则反映该字所指代的对象、情境或情感, 左右半球共同活动了解字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 女性左右半球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共同参与度高, 存在双侧加工优势, 男性存在左侧加工优势。

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者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 喜欢语言学习的女性多于男性, 这一点从高校外语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不难看出。这是因为, 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教养的不同, 男性的知觉与思维方式多以冲动型为特征, 女性多以审慎型为特征, 也被称为反思型或内省型。据卡根研究报告, 中国教师授课时多采用归纳法, 这种方法对内省型学习者更有效, 因而女生收益较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男性往往被期望是独立自信、敢于竞争、富于理性, 能够承受挫折、承担责任, 从事那些理工科为基础的、需要较强思想力、创新力、领导力的职业, 管理国家和社会; 女性则被期望是文静细腻、服从依赖、热情感性, 愿意处于从属地位, 从事那些文科为基础的职业, 服务社会和家庭。这些观念会在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期望中体现出来, 男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接受并进入性别角色, 进而影响到心理和行为, 根据自己性别角色主动寻求相应的行为模式和规则, 以便适应社会环境。

三、英语自主学习策略选择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客观存在, 但在当前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下, 还没有条件使学校和教师根据性别差异设计不同教学模式, 分别施于男生女生。特别是大学期间, 更多依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很多, 提出的策略方法不尽相同。本文提出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旨在为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提供借鉴。

1. 选择学习策略的基本原则

男女英语学习者都应树立策略意识, 按照 “了解差异、自觉调整, 发挥优势、弱化劣势, 合理安排、全面训练”的原则选择并运用好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也会培养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自己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

2. 情感培育策略

情感策略是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英语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仅靠任务驱动的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男性学习者, 应该充分认识全球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及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 英语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工具越来越重要, 将会逐渐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转变观念, 克服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在英语学习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 通过自我肯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有意识地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由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

3. 脑力开发策略

脑力是英语学习的物质基础。大脑左右半球在语言学习中各有优势, 如果能够进行全脑锻炼和开发, 就会提高左右脑工作的协同性,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国内外专家已提出许多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 如进行左侧肢体的锻炼活动, 利用实物、图像、音乐等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都可开发右脑; 同样, 进行右侧肢体的锻炼活动和逻辑思维训练, 可开发左脑。刺激左视野和左耳可以训练知觉; 刺激右视野和右耳可以训练发音。活动手指、进行书法训练会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脑细胞, 促进脑力开发。

4、扬长补短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扬长补短, 提高学习技能, 会使强势更强, 弱势变强。所谓扬长, 即男女生要善于抓住机遇, 在课内外学习和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进一步锻炼和强化优势, 要善于总结对自己优势项目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坚持运用。所谓补短, 就是要强化对弱势项目的学习和训练, 积极寻求帮助, 改进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听力弱的, 要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 如听英语新闻、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等, 通过声音和图像结合增强听觉理解能力; 口语弱的, 要积极参加口语表达活动, 克服羞怯和紧张心理, 大胆开口, 并在交流中注重请教别人纠正错误; 语法弱的, 要加强理解型学习, 注意归纳、总结语法规则; 阅读弱的, 要练习运用逻辑推断和归纳、联系上下文猜测分析解决问题, 借助母语知识、图表等理解篇章; 词汇弱的, 要综合运用听、看、写、说, 结合词汇的音、形、义等, 加深对词汇理解, 促进长时记忆。此外, 要加强与异性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5、自主管理策略

管理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和控制。没有管理, 学习基础再好也不会是成功的学习者。要加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主管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目标激发自己的行动力; 其次要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明确实现学习目标的任务和办法; 第三要顽强意志, 保证学习计划的实施; 第四要通过参加考试、活动、自我测试等方式, 定期检验和评估学习情况, 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男女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是被许多研究证明了的、社会普遍认同的客观事实。本文针对男女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 提出了学习英语的策略选择, 为男女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性别差异,英语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尚建国.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高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2009 (3) .

[2]刘必平.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2 (9) .

[3]郑朝晖, 李惠红, 廖明福.左右脑半球功能研究和语言学能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4]吴丽林, 高亚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对语言学能形成的影响, 中北大学学报, 2015 (1) , 31.

[5]陈琳.语言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原因与思考,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 , 37.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2

一、信任学生, 自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 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 学生喜欢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 成为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 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 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 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 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才能在同学们面前, 在教师面前, 无拘无束, 坦露心声, 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在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 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学习目标, 如想知道王冕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为什么不跟着老师学画画;古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样的笔来画画的, 又用什么来涂颜色的;王冕是怎样刻苦学画的等等。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各自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调动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 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 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境, 我经常在上课前让学习听一段轻柔抒情的音乐或唱一首歌, 让学生轻松、平和的学习心境进入课堂。

又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 我把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黄山风光, 使学生兴趣盎然, 然后理出课文重点段的结构特点,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 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相互学习、交流, 共同提高。通过读读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在读中自悟) 、想想 (展开想象, 黄山的奇石还有哪些模样) 、谈谈 (看录像, 自由谈感受) 、画画 (用简笔画体现黄山的奇石) 、演演 (当导游, 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语言) 等活动, 使学生领会作者瑰丽的文笔, 感受黄山的风光美, 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这样,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 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三、提供平台, 鼓励自我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特别需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 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 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 积极地参与, 主动地发展。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一课中, 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教学时从实物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 全方位感受各种水果的特点, 然后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可以从样子、颜色和味道等方面入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全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从而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拓展延伸, 促进自主发展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多广阔, 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有多么广阔, 因此, 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 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 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获得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 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 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 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天地, 我们班级办了手抄报, 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如讲故事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等。

谈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3

关键词选择性学习提供调动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各层次学生自主发展,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重要前提。选择性学习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了自我表现、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供学生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学习目标稍作调整,或通过师生合作制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之后,问学生:“大家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你想知道这些朋友的什么情况?”学生发言时我适时点拨、筛选,引出本节的学习目标:(1)我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即知道它们的名称;(2)我想知道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即知道它们的特征;(3)我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即能借助物体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允许学生从浅层次的目标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实现高层次的目标,并通过自评和互评,及时对能实现目标的学生给予肯定,对能实现高层次目标和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选择学习目标的能力后,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的意识和能力。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进行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即允许学优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相关的、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允许学困生暂时放弃一部分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放弃的内容及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或通过“一帮一”活动帮其补上。

《1~5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学习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这两个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允许他们选择第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即重点帮助他们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防止他们因学习内容过多而产生混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采用“加餐”的办法:在他们学习教材全部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提供一些提高题给他们选择学习,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小测验、互相考查等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再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通过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习方法,适宜的学习形式,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39的“做一做”时,我发给学生有关的水果卡片之后说:“这些小朋友不小心走散了,你能帮他们找找伙伴吗?你打算怎样帮它们?自己想也行,跟别人合作也行,动手摆一摆也行,讨论讨论也行,大家尽管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帮它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又快又好?”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探究、有的观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有的动手、有的争辩……各施其法,各尽其能,学得津津有味,很快便发现了好几种分法,有的还把思考的过程和感受简单地表述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同一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探究,让学习能力接近的学生组成一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4

《新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变“指令性”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这样,才能使“教育回归到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充分展开选择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选择,乐于探究。

一、设置“课堂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1、让学生自设学习目标。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制定统一的目标。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异,兴趣爱好有别,因此,这个目标可能使差生可望而不可及,而优生可能对这个学习目标索然无味。在“自主选择”学习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能一刀切,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来获得成功。在学习第二册《我是国宝》一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认知水平,提出了许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①大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可爱吗?

②为什么说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③大熊猫生活在哪里?我到哪可以看到大熊猫呢?

④大熊猫会爬树吗?

⑤大熊猫喜欢吃什么?它吃小动物吗?

⑥我很喜欢大熊猫,可不知道外国人喜不喜欢?

⑦我们国家的大熊猫现在有多少呢?

我就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读。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高涨,当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当小朋友模仿大熊猫说话的语气活灵活现,这些学习的小主人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课文中没有介绍的知识,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把有限的`课堂阅读延伸到广阔的课外阅读。

2、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都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在公开课上,学习《北京亮起来了》时,我让学生从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紫禁城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欣赏揣摩。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书上北京的夜景结合起来,学得有滋有味。在当导游时,把北京夜景的各个景点讲得绘声绘色,找到了“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

3、让学生自选学习方式,在研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与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共同讨论研究问题,也可以找老师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在学习第二册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们兴味盎然。在自主参与、江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使他们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学生自选学习伙伴。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二、设置“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因此,教师应设计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5

一、精心设计三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任务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好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重在学生自学的预习任务,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为课堂教学指导提供依据。2.重在设计把教材中的“学习点”以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形式让学生预先思考和学习的预习任务,以期从中暴露学生理解的过程,便于组织课堂学习。3.重在设计对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对方法进行温故沟通,对认知进行铺垫的预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恰当设计与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任务,是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1.主题突出,能以关键的问题整合教师口头提问中的零散问题,能够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不仅局限于结果。2.设计的问题应该被完全结构化,形成具有连贯性、序列性和关联性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炼和升华,促进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建构,服务于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3.课堂任务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学情出发,设计以大问题为线索的任务组合来承载学生的学习,给学生的合作探索留足空间和时间,与预习任务相配合,形成一条“展开”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台阶。

(三)精心设计课后整理任务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常规性整理,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急速遗忘,还能让他们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扎实。课后任务整理可以围绕以下两点:1.一节课的知识整理。利用每天的作业整理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学习整理,回忆当天学过的知识———指导看书中的例题及笔记———说说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让学生做作业。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整理了。

2. 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的知识复习。

教给学生一些复习方法,列表法或画图法,可以画知识结构网络图、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其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结构图。最后引导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修改和完善知识体系并不定期地复习。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对于个别问题,可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补缺。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

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过生日想买蛋糕,随即课件出示两款材料、价格均一致的差不多大的圆锥体蛋糕和圆柱体蛋糕图片,选择哪款才合算呢?谁能帮助老师?学生都知道买体积大的才合算。根据已学知识,学生很快算出圆柱体蛋糕体积,却无法计算圆锥体蛋糕体积。这时部分学生提出“圆锥体体积怎么算?”“它和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能否把圆锥体转化成圆柱体,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等问题。为了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顺利进入到自主探究“圆锥体体积”的学习中。

(二)拓展探究维度

在数学教学中,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从多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 在知识的衔接点引领探究。

如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引领学生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联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引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

2. 在知识的矛盾点引领探究。

在原有知识的结构上或认知上出现了矛盾,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创造矛盾,引领学生去探究。如学习可能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有5个白球,6个黄球,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当学生回答摸出的白球的可能性大时,教师提问“老师刚才摸了几次,摸到的都是白球,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会觉得这与“可能性”大小有矛盾,然后让学生在困惑、质疑、反思与感悟中体会只有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可能性大小的体现才能更加充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

3. 在知识的应用处引领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架、篮球架、三角板、篱笆等,为什么都设计成三角形;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而不是正方形或椭圆;身份证号码为什么这么长,为什么每个人的出生年月都在里头?为什么同一地方的前六个数字都相同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6

一、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首先面对教材, 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 信任学生, 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方法传给学生, 把感悟留给学生, 一句话, 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倘若你老是觉得不讲不放心, 则实验很难取得成功。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 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 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例如, 老师讲“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节, 同学们课下制作了很多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锥、圆柱等, 通过亲自动手裁剪, 了解他们的结构、平面展开图, 尤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同学们剪出很多种一一展示, 并且通过观察总结出展开图的形式有141型、132型、222型、33型, 这样任意一个平面展开图学生就能正确无误的判出它能否折叠成正方体。“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 它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 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 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 教师不必花时间再去讲解。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留“空白”, 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尝试新知,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 让他们去自行探究, 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⑴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提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出现难解时留“空白”。例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 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按要求动手裁一三角形, 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 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时应适时留“空白”) ,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尝试, 设计出了六种方案: (1) 两边相等; (2) 两角相等; (3) 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 (4) 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 (5) 中线和高线重合; (6) 两边上的高相等。如何证明设想的合理性? (这时留“空白”) 通过进一步交流研讨, 学生找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这时留“空白”) 在总结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总结为: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再留“空白”) 。学生们发现:还没判定出来它是等腰三角形之前, 不能用“底角”这一专用名词。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们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 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 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 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 教师决不暗示, 包办代替, 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 多一点活动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欢乐,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二、变“学为教服务”为“教为学服务”, 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大纲、教参、教材进行备课, 依据教案上课。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是为老师顺利完成教案内容服务的。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结果, 依据课程标准, 进行教材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使备课备学生落到实处, 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课堂教学从学生需要出发, 为学生发展考虑, 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受到学生的欢迎。以前备课、研究的是教材, 考虑的是教法, 真正想到学生的很少。新的教学方式, 要求我们从备课到讲课, 考虑得最多的是学生, 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讲他们最需要听的问题。不再拘泥于教材, 而是运用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 使我们的教学成为由学生带着走进教材,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例如, 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实习作业一节, 很多学生对“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因势利导: (1) 指导学生自己选题:有的选学校旗杆、电线杆的高度、通讯信息接收塔, 还有的测量六层居民住房的高度, 学生交上来的实习作业上的测量对象真可谓丰富多彩。 (2) 组织学生自制测倾器, 我自己先把教学用的量角器用螺丝钉、螺母和一根长1.4米的木杆连在一起, 改制一个简易的测倾器, 讲清制作方法后, 要求学生回家自制。学生有的用半圆形木板、有的用半圆形厚包装盒, 并标上刻度, 完成测倾器的制作。 (3) 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 进行测量活动, 并如实填好实习报告。 (4) 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让学生的优秀实习报告在班级数学园地进行张贴, 供学生课后讨论思考, 这样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付出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也将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 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中, 师生之间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那些学习跟不上,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时常会出现与老师对立的言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科学, 并与学生一起去做科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发表独立见解, 敢于与老师争论, 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 开始重新认识学生, 由衷的欣赏学生, 更多的激励学生。教师有了“分身术”, 使更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 取得了进步, 获得了自信。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避免了机械的、重复的、不太有效的劳动, 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灵活的、变化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民主和谐的气愤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 思维也活跃了, 态度表现积极了。有一次, 我班喜欢插嘴的学生 (嘉伟) , 他头脑灵活, 心理想什么嘴上就讲什么, 一次板演 (关于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全班同学安静地演算, 他突然大叫“难道我错了吗?”发现他的答案与黑板不一致, 当时我有点“火”, 至少可以批评他“大声喧哗, 破坏课堂纪律”。而我没有这样做, 先去看他的结果也对, 只是表达形式不同。为什么要大叫呢?我想, 他很不容易把问题解决, 结果与黑板答案不一致有点失望, 所以他不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是“情不自禁”, 这是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老师要理解学生, 宣扬民主才能使学生乐学。

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天窗 篇7

学习的自主性, 就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引导、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要去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 让这种能力充分地融汇到学习中去。而怎样引导、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土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也是学生可以快乐学习的重要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见解。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其次,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带进课堂, 把竞争带进课堂。要面向全体施教,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要善于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一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要轻易否定, 不要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和想象, 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讲多练, 那很可能事倍功半, 而在学习过程中加进说和操作, 提供学生语言和实践的机会, 开辟领悟和运用思维的天地,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常用的活动方式。

第一, 让学生互相说, 交流。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看一本书, 每天看8页, 4天看了这本书的25%, 小明看这本书一共要看多少天?

生1:我用4×8=32 (页) , 求出4天一共看了32页, 再用32÷25%=128 (页) , 求出这本书一共有128页, 最后用128÷8=16 (天) 。

生2:我用1÷25%=4, 这本书看成单位“1”, 单位“1”有这样的4份, 就有这样的4天, 用4×4=16 (天) 。

生3:我直接用4÷25%=16 (天) 。用具体的数量除以对应的分率, 就等于看完单位“1”所需要的天数。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必说;学生能发现的规律, 教师更不必说;学生说不清楚的,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后再让学生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发现的品质, 促使学生养成肯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第二, 让学生在课堂上辩一辩。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一练时, 我先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解答,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产生了分歧。我让学生辩一辩, 经过辩论, 学生达到了共识。学生的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又动手。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梯形剪一剪, 拼一拼, 折一折, 使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 推导出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经验, 通过不断的剪、拼、折的探索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启发, 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

三、为学生引一条自主学习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提倡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数学教材中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先复习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利用你们身边的三角形纸, 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求出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动手操作, 有的独立思考, 有的两三个学生一组, 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操作、讨论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但是, 每一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答案, 再通过师生分析, 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让给了学生,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们学得愉快。而且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得到的结论, 教师永远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忘记。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选课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NITJY-201035)。

【中图分类号】O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93-0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放物理实验室,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提高性实验,提供延伸课内实验内容的条件,以尽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求知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物理实验课程按照以上要求,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开展了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让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实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部分实验的改革。

1.自主选择部分实验改革的基本内容

我校是一所独立学院,物理实验室于2002年初开始筹建,2002年9月投入使用,现已通过浙江省实验室合格评估,共能开出30余个实验项目。物理实验室承担了学院工科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任务,每学年实验学生人数容量约1400人。每学期约有500名学生修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甲类课程),每周3学时。课程由15次实验,再加上关于实验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绪论课和考试组成[1]。学生根据排定的实验轮续表依次完成实验。这些实验共分为3轮,每轮实验时,同时开出5个实验。学生分成小班按顺序完成5个实验后,再进行下一轮。另外,还开有学时较少的乙类物理实验课程,该课程并没有参与本次改革。

从2010年开始,我校物理实验课程开始实施学生自选部分实验、引入论文答辩的改革。改革后,安排学生完成12次基本实验(分为2轮),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用3周(共9学时)时间完成1组选做实验(1-2个实验),形成小论文,并且经申请可参加答辩。课程最终成绩由基本实验(60%)、选做实验(20%)、考试(20%)构成。另外,尝试实施分层次教学,在完成前6个最基本实验后,预选一些优秀学生(每学期约20名),即安排以团队(2-3人一组)的形式选做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1组,最终完成小论文,参加答辩。

为达到以上改革的要求,我们根据物理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时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业水平,精选了12个基础性必做实验。这些实验分属力、热、声、光、电和近代物理各学科,并涵盖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我们将物理实验室还能开出的20余个实验合理拆解和分组,编写实验简介,作为学生的选做实验。有一些实验比较复杂,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我们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分解。例如,迈克耳孙干涉仪相关实验[2]可以分解成:组装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氦氖激光波长、观察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测量钠光的黄光双线波长差和相干长度、利用白光干涉测量透明薄片折射率、测量空气折射率、法布里-佩罗干涉。有一些实验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完成,我们将原理相近的进行合组,使得每组大约需要9学时左右。例如,电桥相关实验有双臂电桥、非平衡电桥和交流电桥,合为一组;密立根的实验:油滴实验、光电效应实验合为一组。

我们制订了网上选课规则,依托学校教务处的选课系统,建立选课网页,规范选课程序。期末,分时段安排学生答辩,每组实验项目挑选1组优秀学生上讲台讲解实验,所有同学均参与听讲和提问环节。

我们还挑选了一些实验作为小课题实验。这些实验通常需要2-3位同学进行探究式学习,花上9周(27学时)时间完成。这些实验中,有一些實验内容综合性较强、对基础知识要求较多的实验,其实验的原理,在非物理类大学物理课程中并不涉及,学生需要在课内课外研读相关的资料,例如偏振光、塞曼效应等实验。有一些不适合在面上开设的实验,实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影响,例如全息照相实验,只能在不同时段,安排少量学生参加实验。有一些探索性实验,其确切实验结果未知,只能安排少数同学参与,例如照相法制作菲涅耳波带片、探究小球在平面上的碰撞等实验。

2.自主选择部分实验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这样的改革,在抓住基本实验的同时,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实施分层次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试、小论文、答辩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安排用多次课时完成一组实验,2-3人一组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内容,教学效果更好。而且,这也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提高了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常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开端和基础。在这门基础性的实践课程中,学生经历从选题、实验、总结报告、答辩交流的全过程,为后续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特别是其中的答辩环节。学生通过答辩互相交流,发现原来各自实验中有些相关的内容,例如,法布里佩罗干涉、塞曼效应实验、偏振光实验都涉及到多光束干涉的现象和原理,迈克耳孙干涉实验和全息照相都涉及光路的设计和调整等等,可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物理实验室除需要开设基本实验之外,还需要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和一些近代物理实验项目。其仪器价格昂贵,实验室仅能少量购置。例如,我校虚拟仪器ELVIS实验仅配置2套。安排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然后通过答辩相互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课程需求。学生分散到各个实验,也可以减少对该类仪器套数的需求,提高仪器利用率。

3.结束语

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让学生在保证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部分实验,并且在课程中引入了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室的仪器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守川,杜金潮,沈剑峰.新编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浙江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4-141, 221-223.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9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由于他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及相应的知识也不会完全一样。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解决问题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有的用图形,有的用符号,有的用字母表示……教师没有局限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化,百花齐放。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的潜能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展示才智,发挥特长,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和同伴共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季亚琴科说: “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根据华国栋的同组异质理论,将学生根据水平分组,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组,形成互补。在分组中,每组由组长开始,按1、2、3、4、5、6号编好,1号为组长,学习较好,6号为潜能生,2、3、4、5号同学学习水平相当。每次小组讨论,由小组长主持,让潜能生先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帮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自己独立观察、操作、思考中的不足,同学之间在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对于潜能生来说更易理解、接受同伴的见解。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抽潜能生代表本组发言,根据潜能生的回答情况给小组加分。这样小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得同组同学之间必须互相帮助,这样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作业,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功的自我体验

1. 设计体现层次性的课堂练习与作业,兼顾学生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的学生“吃不了”,教师很难兼顾学习困难生和优等生。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作业设计,并根据教学目标将作业设计成A、B、C三类。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则介于二者之间。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完成的作业,增加了作业的弹性,多了选择的空间,也多了主动的权利。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 设计实践性作业,让每个人收获成功的喜悦

实践性作业因其形式的多样,内容的开放和可选择性,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的内容。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如在学完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 ( 1) 本班学生最爱吃的水果;( 2) 每天看电视的时间; ( 3) 学校各班戴眼镜的人数等,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主题,从不同的视角想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尤其是潜能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学生的世界,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当学生问到: “生活中为什么都用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呢?”教师及时肯定,并让学生猜猜: “千分数长得什么样? 你能试着写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自己心中的千分数,黑板上出现了十多种写法。教师随即组织全班学生欣赏黑板上的作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他们渴望老师的赞许。教师及时用“有意思”“与众不同,有创见”等激励性评价语言和掌声赞赏了学生。教师通过积极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的极大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摘要:新的课程教育目标提出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也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策略 篇10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 被动接受抑制了学生的个性自主。把孩子们的梦撕得支离破碎, 导致出现一批输送到高一级学校的学生“高分低能”, 无法继续学习下去的局面。童年是多梦的春天, 在平时的语文课中, “荷花会与我共舞”, “我想请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来做客”, “我好像长出一对翅膀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应融为一体, 始终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对其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加以赞许, “你们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作家, 你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这些赞许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 增强了其积极向上的欲望,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责任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策划。

一、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1. 促进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准备, 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得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要使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可分六步预习。第一是找。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第二是查。查字词典, 尽力弄懂字词句;第三是问。向他人或教师请教, 尽量在课前弄懂词句;第四是读。读熟课文, 弄懂段落、段意和主要内容;第五是答。试答课后的问题;第六是想。试着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以便带着问题听老师讲。

要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加强复习可以巩固已学的内容, 加深理解和记忆,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时应着重教会学生课堂复习、课后复习、单元复习、阶段复习、综合复习等方法。养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随堂复习, 教师可在每课讲完后留一定时间, 出示课件习题, 习题大多是已学知识和刚学的新知识的对比性复习。课后复习, 可让学生抄写好词佳句, 背诵一些好句和段篇来加强识记, 单元复习, 要综合单元要点进行。阶段复习, 要抓住字、词、句、篇进行, 以加强系统性复习, 期末复习要加强分类复习。总之, 复习可按读、分析、总结和记忆的步骤进行,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复习的习惯。

2. 促进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和课外书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是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预习时, 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教会学生遇到不会读和不理解的字词, 可以查字词典自主学习;在听课时, 可让学生查字词典和查阅资料等;在阅读课外书时可让学生查字词典和查阅相关资料来理解内容。

课外读物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看书报时, 先看目录和要点, 看报纸先整体浏览, 再选重要的细读, 并且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提问的策略

1. 把握时机提问

教师应当在保证学生对课文充分自主阅读后再提问题。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但不是让学生凭经验完全自由地泛读。有的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读, 然后用一句“你们都读得很认真很有情感”而结束了一节课。这种做法是扭曲了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内涵。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才初读课文时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如“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理解等等。学生呢, 急于得到答案就阅读起来, 然后寻找答案。例如, 《灰雀》是一篇通过列宁爱鸟, 小男孩也爱鸟, 启发小男孩放鸟归林的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在学生朗读后就执意提问:“那只灰雀不见了, 到底哪儿去了?你有什么发现?列宁是怎么么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了呢?”授课者在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语言时空的情况下, 匆忙组织学生谈阅读的发现和问题, 结果学生只可能得到一些与课文主要内容近乎无关的“发现”, 课堂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2.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去发现问题。例如, 在《灰雀》的阅读教学中采取先让学生熟读之后, 让学生自主提问题, 然后请同学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随后提醒学生“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部分, 要慢慢地读, 细细体会”。接着课件出示课文2~10自然段, 教师引导:“我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 特别是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部分, 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们刚才把课文读了几遍, 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这时学生马上议论起来,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

(1) 那只灰雀不见了, 到底飞到哪儿去了呢?

(2) 男孩为什么肯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的!”

(3) 列宁为什么不去问男孩, 反而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这样, 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导到课文内容的情景中去发现问题。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评价的策略

“我亲爱的同学们”, “你很棒, 真的很棒”等语句是大多数教师经常在课堂中应用的评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固然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在实际中也有赞赏过头的情况, 在一片欢欣的景象之后, 听不到瑕疵, 教师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有时还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 赞扬之语却已脱口而出。这种过于频繁的激励性评价, 可能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功感, 使他们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评语的激励作用就大打折扣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评语应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不可以过于单调。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 理解“到处”一词, 表现乌鸦口渴难熬的心情, 教师叫一名女生到讲台前表演, 这名学生表演得不错, 老师表扬了她, 话音未落, 一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男生举起手来说, “我表演得比她还要好!”, 老师马上鼓励说:“真勇敢, 你来吧!”, 果然这名学生创造性地把当时天气热, 大地干涸表演出来了, 赢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时时激发学生进取, 让学生“我读得比他好!”、“我能超过他!”。

此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放弃过去一味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某篇文章一定要得出“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表现什么”的结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不是完全放任或纵容学生, 引导“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如在学习《大海的歌》一课时, 课前学生质疑“大海会唱歌吗?唱什么歌?“是不是海浪的声音就是大海的歌?”, 教师点头说:“教师也想知道这些, 咱们一起读课文找答案吧!”, 学生带着疑问, 自觉地去读、去找, 读后学生有所疑问地说:“大海的歌不单是指海浪的声音, 好像还有更深的意思, 但是说不清楚。”教师接着说:“那么咱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把问题彻底弄明白好吗?”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边读边提问:“为什么开头写蓝天、白云和朝阳!”一节课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课文, 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HTML5安全研究下一篇:传播学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