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无名高热五篇

2024-09-12

猪无名高热 篇1

本次发病主要集中于8~9月份。本病病程一般在10~20 d左右,猪发病后病死率较高。病猪体重在20~80 kg,其饲料单一,维生素缺乏,有少量断奶仔猪发生本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升至40~41.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皮肤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见紫红色斑块,部分患猪背部皮肤有紫色斑和出血点。患猪呼吸困难、咳嗽、喜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其呼吸急促,有的表现为喘气和不规则地呼吸。部分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其睑肿胀,出现结膜炎。有的患猪便秘,其粪便呈球状,有的下痢,尿黄、量少、混浊。患猪死亡后多见败血症变化。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变化,肺肿胀、变硬,呈弥漫性间质肺炎变化。肺部见斑纹状的褐色病变,有化脓灶,部分猪的肺部有小出血点及大叶性、出血性肺炎,肺间质明显增厚、增宽,切开后流出大量豆渣样的黄色液体;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有的病死猪肝、肺脏肿大、质脆,颜色变淡,呈黄土色,有瘀血,部分猪脾脏肿大、质脆;见多发性浆液纤维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渗出,个别猪肠浆膜与胸膜粘连。

4 病因

4.1 引起猪无名高热的主要是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其可导致混合感染、继发感染。

4.2 从外地购进未严格检疫的苗猪,将不同地区的病原体带回猪场导致了疫病发生。

4.3 免疫和保健制度不健全,只重饲养,不重保健、驱虫和预防接种,使用质量低劣的饲料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等均可引起发病。

4.4 从8月份开始当地气温偏高、少雨,发病猪场猪舍饲养密度高、通风能力差、隔热条件差造成猪发生热应激,使其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4.5 高温和潮湿环境中饲料易霉变而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能导致猪产生免疫抑制,引起免疫失败而发病。

5 诊断

对引起无名高热的猪瘟、猪流感采用ELISA方法检测,对饲料霉菌毒素用ELISA方法检测,对引起无名高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圈环病毒用RT-PCR方法检测,对分离到的细菌用生化试验进行鉴定,对弓形体、附红体分别用脾触片和血涂片进行检查。

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结果诊断本例为多病毒、细菌、支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混合感染。

引起发病的病毒以猪瘟病毒(HC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感病毒(SIV)、猪圆环病毒(PCV-II)、伪狂犬病毒(PRV)为主,引起发病的细菌主要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霍乱沙门氏菌 (SC)、猪链球菌II型(SS-11)、副猪嗜血杆菌(HP)。

6 预防

导致该病的原因复杂,若不及时进行诊治,病猪多预后不良。对无名高热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暑降温,做好预防保健,加强消毒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6.1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对购入猪进行严格检疫,以防疾病传播。

6.2 重视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6.3 猪舍及环境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6.4 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防暑降温工作,并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有毒气体浓度,保持猪舍干燥,降低饲养密度。

6.5 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或增强免疫力的中药,以降低应激对抵抗力的影响;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等。

6.6 接种疫苗应根据猪群健康状况进行,猪发烧、呼吸困难时要慎用,同时接种疫苗7 d后应在饲料中添加多维电解质或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黄芪等,以达到抗应激和提高免疫力、避免继发感染的目的。

7 治疗

7.1 西药治疗

重在预防,猪群大规模发病时,疗效一般不理想。发病猪在热应激因素影响下采食量减少,因此混饲给药困难,发病猪往往难以食入有效剂量的药物。治疗食欲下降的猪可通过饮水给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缓解呼吸道症状。

7.1.1 寄生虫使患猪抵抗力下降,进行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有一定作用。通常应在断奶仔猪转入育肥2~3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有明显效果的药物进行驱虫,如伊维菌素片,每千克体重0.3 mg,即每30 kg体重服2片。

7.1.2 发病严重的可配合使用针剂。体温较高,肺部感染严重的可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塞呋钠、头孢氨苄西林钠配合黄芪多糖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4 d。可选用氟苯尼考或氟苯欣配合,每天一次,连用3~4 d,也可用磺胺类药配合黄芪多糖交替使用。

7.2 中药治疗

7.2.1 对发病规模不大、病症较轻的可采用中药“消喘方或定喘方”(成分:板蓝根、青黛、杏仁、麻黄、桔梗、山豆根、黄芪、浙贝、葶苈子、甘草)配合“清瘟败毒散”(成分:黄连、黄芩、黄柏、银花、连翘、鱼腥草、玄参、赤芍),每头每次50~100 g拌料饲喂,每天2次,连用5~7 d,用以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各类瘟毒症败血症等。

7.2.2 对发病规模大、症状较重的可结合针剂治疗。患猪病情减轻,开始吃食时,可用中药“麻杏石甘汤”(成分:银花、连翘、麻黄、杏仁、桔梗、石膏、枯芩、黄连、大黄、甘草)配合“复方黄芪散”(成分:黄芪、猪苓、茯芩、鱼腥草、青蒿、黄柏、紫花地丁、柴胡),每天100~200 g/头/次,连用5~7 d。二方可治疗和预防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猪瘟、流感、急慢性呼吸道疾病、胸膜肺炎的混合感染。

7.2.3 中药预防和保健。仔猪进入育肥期间可在饲料中少量添加“四味穿心莲散”加减(成分:黄芪、当归、大青叶、板蓝根、连翘、穿心莲、葫芦茶、桔梗、鱼腥草、青蒿、甘草),以预防和治疗流感、传支、肺炎、萎缩性鼻炎及霉形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同时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猪无名高热 篇2

1 发病特点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夏季至初秋, 饲养管理水平较高, 通风降温设备完善, 免疫、治疗规范的大中猪场发病率相对较低, 而小规模的专业户、散养户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此外该病传染快, 治愈率低。基础免疫好的猪群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少, 有的即使发病, 控制起来也相对容易, 反之基础免疫不好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少部分从未接受过免疫注射的病猪。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 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 患猪皮肤发红, 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 呈紫红色;呼吸困难, 喜伏卧, 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 气喘急促, 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 大部分猪有泪斑, 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 粪便秘结, 呈球状, 尿黄而少、混浊, 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 出现贫血现象, 被毛粗乱, 部分病猪后肢无力, 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 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 有的猪场甚至高达50%~90%。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 (100~110d) 出现流产, 产死胎, 弱仔和木乃伊。

3 剖检变化

肺部肿胀、变硬, 如不能收缩的呈橡皮状肺, 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 肺部呈现斑驳状至褐色病变似大理石样;大多数混合感染肺炎, 有化脓灶, 部分肺脏出血, 呈出血性肺炎, 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肿大, 尤其以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最为严重。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 颜色变淡, 有的肝脏呈黄土色、质脆。个别猪肾、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等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肿大, 颜色变深, 呈褐色或土黄色, 质地较脆, 有淤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组织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病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呈纤维素性粘连。

4 防制措施

该病病原复杂,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暑降温, 强化基础免疫, 及时淘汰病死猪, 对症治疗消除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抗病能力

规模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 要结合实际, 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做好驱虫、消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要保证充足的干净饮水, 并在饮水里添加保健液, 同时在饲料中适当多添加点保健液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提高猪体抵抗力。

4.2 坚持自繁自养

规模化养猪场应建立稳定健康的种猪群, 实行自繁自养。如果必须引进种猪和仔猪时, 应只从确定的一个场进猪, 万不可从多个场购猪。如从多个场进猪危险有两点, 一是每个场可能有一种病, 多个场的猪混在一起也就是多个病聚在一起, 就打破了原来猪只对本场病的适应, 引起发病;二是只要有1头带毒活猪混入, 就可能引起全群感染, 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可能性。

4.3 强化免疫, 确保效果

“猪高热病”症候群主要包括:猪流感、猪蓝耳病、非典型性猪瘟,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虫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等。我们根据本地猪病发生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数种疫苗加以预防。尤其是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等的免疫注射, 确保“头头免疫, 不留死角”。新购进的生猪及时补免, 确保免疫效果。

4.4 消毒灭原, 净化环境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全方位封闭猪场, 实行封闭饲养, 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 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 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搞好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粪便及废弃物, 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 增加猪舍和周边环境的消毒, “高热病”发生期间每天消毒, 交替使用数种消毒药, 并利用药物添加剂和纱窗减少猪舍蝇蚊。

4.5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抗病力

养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 不同品种、日龄的猪分群饲养;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 提供充足清凉饮水, 水中加入适量人工补液盐和维生素;保持猪舍干燥,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不使用泔水、变质饲料喂猪, 尤其是霉变污染的饲料,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多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保证充足营养。

4.6 合理用药, 减少损失

因对“高热病”缺乏深入了解, 存在大剂量和超疗程使用兽药的现象, 尤其是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的过量使用, 这样就使得猪的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的生理水平, 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同时易造成猪药物中毒, 引起实质器官受损衰竭, 加快生猪死亡。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可能造成变异病毒的产生。所以在治疗时考虑病畜的体质、体况等情况, 适时适量给予营养、强心等药物, 减轻毒副反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病程稍长的高热疾病, 应用清瘟败毒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 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5 治疗小结

本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日趋严重, 各地一定要严格实行准调制度, 确保从非疫区调入动物, 调入的动物及时报检, 验证查物、强制免疫后, 最好留栏观察7 d后, 确定健康后再合群饲养或出售;切实加强生猪的肉品检疫, 严禁病猪、死猪上市;教育养殖户要规范地处理病死生猪;加强环境消毒。

猪无名高热症的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猪无名高热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185-1

猪无名高热症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症候群,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目前它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

1 发病特点

猪的高热病多发在气温较高的季节,而且病程长,一般在5-20天左右,病死率高,可达到90%。

猪的体重一般在20-80kg时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乱用药可能使死亡率更高。

猪场的防疫制度不健全、技术人员不按规程操作,发病后没有严格封闭猪场、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免疫的猪场发病更加严重。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患猪皮肤发红,耳后及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皮肤有紫红色斑块;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群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场甚至高达90%。部分母猪在怀孕100天左右可能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综合上述情况,有的专家将其归纳为“猪高热病”。这是一种多疾病综合症,所以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3 病理变化

肺肿胀、变硬,呈现橡皮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肺间质明显增宽;大多数都是混合感染性肺炎,有的有化脓灶,有的表现出血性肺炎;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呈土黄色、质脆;个别猪肾、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等处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个别猪出现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规模养猪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做到分娩、保育、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过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要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驱虫、消毒、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要保证充足的干净饮水,同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提高猪体抵抗力。

4.2 强化免疫接种

“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瘟、猪链球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症候群。养殖户应加强对猪瘟和猪链球菌等传染病的免疫注射,提高整群猪的免疫水平,对新购进的生猪要及时补免,确保免疫效果。

4.3 猪舍及环境均需定期消毒

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药不敏感,所以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中午时可带猪(连猪一起)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第10天开始,可加大一倍稀释进行消毒,减少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病毒的机会,以防止本病扩散蔓延。

4.4 药物防治

该病重在预防,当猪群大规模发病时,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应在疫病未发生之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进行预防。当疫病发生时,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应及早采取措施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投药,结合注射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目前,猪场临床较敏感药物有支原净等,猪场可根据本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办法,制定本场的预防免疫计划。

4.4.1 对已发生猪高热病的猪群 可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300克/吨;同时在饮水中加药,使用对细菌和病毒均有效的抗菌素和中药提取物复合制剂,让猪群自由饮用5-7天。对已发病的猪只应隔离饲养,精心护理,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1天2次,连用3-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对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果断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4.4.2 对生长育肥期的猪群 在12-13周龄和17-18周龄使用有效药品进行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或甲风霉素+强力霉素250克/吨,也可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可采用脉冲给药的方式(连用1周,停药1周后,再用药1周)。

4.4.3 对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的母猪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洛美沙星1000克/吨 。

4.4.4 对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4周的仔猪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200克/吨。

猪无名高热 篇4

猪“高热病 ”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确定,根据发病省份、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兽医诊断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本病发生主要是由病毒(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细菌(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等)和寄生虫(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体的 2种或多种混合感染造成的。

1强化环境卫生消毒

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避免外人进入场内,尤其是收猪车要在距场 500米外彻底消毒后方可接近猪场,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保持环境清洁。每个星期对猪场环境及圈舍进行 2~3次彻底消毒,以降低并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在高温季节应增加消毒次数,发病猪舍每天要消毒 1~2次,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控制病原的传入和传播。猪舍及环境均需要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其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

类消毒剂,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此外灭蝇、灭蚊、灭鼠工作要常抓不懈,一般每 3个月全场驱虫 1次。

2开展免疫预防

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饲养户应主动联系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请教专家制定适合本场的合理免疫程序,保证疫(菌)苗确实有效,并免疫到位,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猪肺疫、猪丹毒、猪伪狂犬、链球菌 Ⅱ型、大肠杆菌苗、仔猪副伤寒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具体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3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

坚决制止猪患病就卖掉的做法,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正确处理病死尸体,病死尸体一定要进行焚烧深埋,禁止食用或出售,防止疫病的传播。4药物预防

要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无传染病时不要用抗生素,倡导用益生素、中药保健;有传染病时,在隔离病猪的同时,结合消毒对同群及全场猪进行药物保健(包括使用抗生素),但不可长时间用抗生素进行保健。对有病的猪只给予退烧、消炎的同时,选用清热解毒和提高免疫力的中药制剂,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在当地畜禽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采集病猪内脏(肺、脾、肾)无菌制成自家苗,以 2毫升 /头的剂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病情较重的猪,应使用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用黄芪多糖与长效磺胺类药物,1天 1~2次,连用 3天,也可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如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则治疗效果不佳,应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及时、果断淘汰,防止疫病传播。

5加强

养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种猪、育肥猪分开饲养,相对隔离,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 “全进全出 ”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 1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必须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猪。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尽量降低猪舍温度,营造凉爽、洁净、安静的小气候环境。育成舍安装大功率电风扇,加大猪舍通风量和用凉水喷雾等降温措施,通过对流促进蒸发和散热;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在生长和育成猪舍的露天运动场上搭建凉棚,铺设遮阳网,气温较高时用冷水冲洗猪体或加装喷雾装置,每天喷洒 4~6次;有条件的可安装水帘降温系统,一般舍温可降低 5℃左右。应做好猪舍周围环境的绿化工作,植树绿化能有效调节小气候环境,有效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猪群转群和混群次数,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 1.2平方米 /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 10~12头左右。饲喂合理配比的预混料或全价饲料,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可考虑添加 0.2%~0.3%小苏打,提高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的添加量,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6小结

笔者通过多年和饲养户的接触发现,当猪场暴发“高热病 ”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

猪无名高热 篇5

1 及时进行病、健康猪分群

根据猪的体温高低 (高于或等于39.5℃) 、精神与健康状况和食欲情况来分群隔离, 并对猪舍进行消毒。猪舍、饲具消毒用2%的甲醛溶液, 周围环境用白石灰消毒。

从病猪群中分出的健康猪群要及时注射精制浓缩抗多病免疫球蛋白 (IgG) , 每天1次, 根据体重每次2~5支。可以阻断净化或消除无名高热病原, 并可控制传染病病原在健康猪群中蔓延, 连用2d, 第三天视其健康情况, 每头及时注射4头份的猪瘟单苗, 选购猪瘟疫苗应选2~4个厂家的产品混用。接种时提倡用一次性注射器, 严禁几十头猪共用大瓶稀释液。

2 抢救病猪如何使用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根据病猪体重大小和病状, 每头每次用量为1~5支。断奶仔猪一次1支, 母猪一次5支。

每天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两次, 静脉滴注效果更佳。连用2~3d。经以上用药后, 有80%的病猪一般将转危为安, 吃喝正常后, 于第15d可注射多厂家4头份剂量的猪瘟优质脾淋苗。用猪用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抢救病猪时, 因为在打苗阶段, 有的猪体有可能已染上致病性病毒, 此时可能正处于疫病的潜伏期, 所以在此过程中, 可能诱发传染病的发作, 因此, 一旦猪群使用免疫球蛋白后, 主管人员 (或兽医) 应密切观察猪群到平安无事, 待整体猪群转为无病状态时才能接种疫苗。

若病猪病期较长, 已伤其元气, 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若猪体表发红, 则要加大注射剂量。对于价格昂贵的种猪, 采用静脉滴注, 效果显著。

约有20%的稍有好转但又未彻底好转的猪, 应再进行1~2d的治疗, 其用量同前。

3 配合用药

在发病初期, 配合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地塞米松、硫酸庆大霉素, 进行综合治疗。以上三种辅助药混合在一起, 小猪各注射一支, 大猪各注射两支。每天两次, 连用3d, 效果比较满意。没有配合使用其它药物的, 则可将球蛋白作单独静滴, 效果较好。

猪群饮食正常, 耳尖与体表无瘀血出血、无红斑点, 大小便正常, 在转入正常后的第15d左右, 一定要接种多个厂家4倍量的猪瘟单苗。

群体在作春秋疫苗接种时, 个别猪在接种疫苗后, 有发热、不吃、不喝或猪体表有发红、发紫等现象, 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可有效地控制多种病原 (病毒或细菌) 在群体中蔓延。

此外, 近期猪发热病较多, 20~80kg的猪都有发生, 其中以30kg左右的猪发病较多。根据化验结果分析, 引起猪高热的病因比较复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渗出性皮炎 (葡萄球菌病) 、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霉玉米中毒、附红细胞体病、寄生虫病等都可能引起发热, 有些猪往往是混合感染。有的猪同时感染3~4种病原。

多种病原感染并在体内繁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病原的大量繁殖侵入血液后会引起病毒 (菌毒) 血症, 造成皮肤出血、充血或坏死。

病原的侵入还会导致呼吸道炎症, 影响氧气的交换, 表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同时猪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 呼吸加快, 后期抑制, 出现心力衰竭, 运动失调, 痉挛, 昏迷, 感觉丧失。

炎症导致猪体发热。一是食欲减退或不食, 同时脂肪、糖、蛋白分解加快, VC和VB消耗增加, 猪体营养不足。二是胃肠蠕动减弱, 粪便在肠道蓄积, 猪粪便干燥。三是高温和毒素可导致猪昏迷。

由于肾小球、肾小管上皮发炎变性, 可排蛋白尿。也可因肾小管的渗透增强引起水肿。

4 防治对策建议

首先要搞好防疫。对蓝耳病, 后备母猪及公猪于断奶后肌肉注射蓝耳病病毒疫苗4ml, 间隔30d后再注射4ml;经产母猪在配种前20~30d注射1次, 产前15~20d再注射1次, 每次都要深部肌肉注射4ml;成年公猪每半年注射1次;3周龄以上仔猪注射2毫升。对伪狂犬病, 30d龄以上猪每头注射2ml, 公、母猪于配种前20~30d注射3ml, 产前15~20d再注射1次。对乙脑, 经产母猪和成年公猪每年5月份注射1次, 注射2ml;青年公、母猪间隔10~15d再注射1次。对猪瘟, 种公、母猪每年免疫两次, 在配种前1周接种;仔猪在21~30d龄和60~65d龄各注射1次猪瘟单苗。

上一篇:小儿气道论文下一篇:应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