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背后的产业链四篇

2024-08-23

UFO背后的产业链 篇1

在诚信日益重要的今天, 为何部分网店耍起了赖皮?消费者维权难, 难道网络平台和执法部门也拿它们没办法?记者调查发现, 网店假货横行, 背后竟隐藏着巨大的灰色产业链。执法部门想要查处, 却也显得力不从心。

网店屡屡爽约, 消费者无可奈何

许多人都曾在网购中碰到过以次充好、实物与描述严重不符的情况, 更糟糕的甚至遭遇网店诈骗。然而事发后, 消费者通常遭遇维权困难的窘境, 并且因单个涉案金额较小而无法在公安部门立案, 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广州市民郭女士最近很烦恼。今年4月, 她在网店“幻想空间家居”定制了售价38500元的整套欧式家具, 并线上预付了1.1万元定金, 随后卖家邮寄多块真皮皮样供买家选样。

6月4日, 郭女士接到物流电话, 称受卖家委托代收包括4000元物流和送装费在内的31500元尾款, 并坚持只有在付清尾款后才能送货。当郭女士质疑售后维权问题时, 物流方坚称直接找网络平台或卖家即可, 并表示当地家具行业很多都采取此类线下交易的方式收取尾款。

郭女士信以为真, 遂付清了尾款。几天后, 郭女士网购的家具送到并安装完毕, 结果她发现, 家具存在多处以次充好、货不对版的情况。

“沙发、换鞋凳、餐椅应为真皮的部分均系假皮, 且定制的是蓝色, 送到的却是绿色;茶几、电视柜、角几等尺寸普遍缩水, 最大的误差近10厘米;酒柜、餐桌款式也严重走样。而单单以假皮冒充真皮这一项, 差价就近5000元。”郭女士气愤地说。

郭女士立即与卖方沟通, 卖方坚称自己用的是真皮而非假皮, 颜色不符系每批皮料存在色差, 尺寸不达标和款式不符均系定制误差在所难免, 并宣称自己很忙, 没工夫理会买家的挑剔要求, 最多赔偿500元了事。

郭女士随后联系到网络平台。但对方称自己只是一个交易平台, 对31500元的线下交易部分无能为力, 而线上交易部分因已过15天的产品售后维权期, 只能采取与卖家协商的方式替买家争取权利挽回损失。最后, 郭女士只好考虑法律途径。但她查询发现, 网店注册者和卖家竟不是同一人。对此, 郭女士一筹莫展。

记者调查发现, 类似郭女士的网购“囧途”很多人都曾遭遇。一些网购达人告诉记者, 经常在网购中碰到“宣称是正品到手却是仿品”的情况, 幸运的消费者还能够退货或退款, 另外一些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更有甚者, 一些网店还涉嫌诈骗。重庆市消委会收到的大量消费者投诉显示, 有不少网店收到货款后突然“人间蒸发”。后经消委会调查, 这类网店多为恶意欺诈, 但由于单个涉案金额较小, 一般为几百至两三千元, 无法在公安部门立案。

低价招聘兼职, 大量注册网店

网购乱象为何如此普遍?重庆市工商部门近期查处的全国首例网店虚假认证案揭开了其中“猫腻”。一些公司利用网络平台注册审核漏洞, 大量招聘兼职人员, 利用其真实身份注册网店, 并转手倒卖给他人。

不久前, 重庆一高校学生小王找到了一份兼职。单位让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 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注册了一家网店, 然后给了40元钱报酬, 并表示认证成功后, 还可以给更多的钱。小王不知道, 自己不知不觉间, 已经成为灰色利益链条中的一环。

近日, 重庆市南岸区工商分局、南岸区公安分局联合对这家名为重庆宇佳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重庆宇佳盛公司) 的单位进行了查处。该公司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招聘数百名兼职人员, 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注册500多家网店, 然后以80至200元的价格, 转手倒卖给福建莆田等地经营者。

记者查询工商部门登记信息发现, 重庆宇佳盛公司成立于2013年, 原本的经营范围为商务信息咨询、企业营销、软件技术推广及服务等, 那么该公司缘何做起了网店注册、倒卖的生意?

“一次, 我加入一个QQ兼职群, 群里有个福建商人专门收购网店, 我将注册的一个网店卖给了他, 感觉这种方式赚钱快, 也不犯多大个事, 于是打定主意专门注册网店, 再转手倒卖。”该公司法人牟某称。

注册网店, 需要身份认证, 也就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为了找到足够的个人信息来注册网店, 重庆宇佳盛公司在学校、社区和网络上发布大量兼职广告:兼职者只需带上身份证、银行卡, 手机能够正常拍照和视频, 工作一天就可获得40至130元不等的收入。

据成功应聘的大学生小王介绍, 重庆宇佳盛公司给兼职人员每人提供一个邮箱, 并指导他们用真实身份和银行账户注册网上店铺。“我们只负责注册和认证, 不清楚店铺去向, 更不知道这些用自己身份信息注册的网店, 最后到底做什么用。”小王说。

倒卖网店牟利, 售假诈骗猖獗

明明可以正当经营的企业, 为何选择抛弃老本行, 做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工商部门调查发现, 网店虚假认证的背后, 隐藏着一条条巨大的灰色产业链。在催生了网店倒卖的同时, 网店虚假认证也给销售假冒产品、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 并助推了信息的非法倒卖。

第一条产业链:销售网店牟利。据牟某透露, 短短半年内, 他认证的500多个网店被销售过半。据办案人员介绍, 这些网店的价格少则几十元, 多则数百元。

调查发现, 当前网店销售已经成为一种红火的生意, 并且催生了很多专门从事网店买卖的网络平台。记者在一些网店平台上看到, 一般一个五钻的网店价格在5000元以上, 而皇冠网店的价格则可高达数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正是由于网店买卖红火且价格居高不下, 才出现了疯狂的“刷单”“炒信”等行为。目前, 一些网络平台积极规范了网店交易行为, 多要求交易者变更网店注册身份信息, 但很难全面、严格地得到执行。

第二条产业链:假货“借壳上市”。工商部门调查发现, 这些网店多数被用作了销售假冒产品。“购买者涉嫌利用这些网店销售高仿服装、鞋帽等商品。”重庆工商部门一位办案人员表示, 消费者买到假货后, 由于找不到真实的店主, 通常维权困难。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调查显示, 全国知名的制假售假地也往往是网店买卖的主要需求地。网店为假冒商品提供了绝好的销售场所, 并且大大降低了被查处的风险。

第三条产业链:催生诈骗活动。工商办案人员介绍, 一些人利用购买的店铺销售商品, 收到消费者的订购货款后却不发货, 携款消失, 消费者投诉无门。这种行为不以履行合同为目的, 已涉嫌诈骗, 对互联网交易生态构成严重危害。

重庆市消委会投诉部主任喻军告诉记者, 近年来该消委会收到大量类似投诉。部分消费者因数额小而只能任由权益被侵害;一些消费者即使投诉索赔, 但由于卖家已销声匿迹, 也很难挽回损失。

据重庆工商部门办案人员介绍, 根据对重庆宇佳盛公司电脑硬盘的数据挖掘, 发现其出售的两个网店涉嫌诈骗, 目前正在对其进行侦办。

第四条产业链:信息倒卖猖獗。工商部门调查发现, 由于“虚假认证”市场需求很大, 也直接推动了手机黑卡、公民身份信息的非法倒卖。一些不法分子大肆买卖银行卡、身份证、网盾、手机卡、开户信息等相关资料, 形成收购、销售、使用“一条龙”。

记者在QQ搜索里输入关键词“证”, 立即出现了大量办证服务提供者。其中一个网名为“办证”的人告诉记者, 不需要购买者提供任何资料, 就可以办理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一致的高仿身份证, 每个身份证收费200元, 而利用这些身份证, 恰恰可以注册网店。

市场监管困难, 亟待完善制度

调查发现, 由网店倒卖而引发的假货横行、网络诈骗等行为, 虽然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并严重危害了电子商务生态, 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缺失, 网店实名制难以有效落实, 因而给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重庆南岸区工商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工商部门在监管中早已发现此类网络店铺虚假认证的行为, 但苦于难以核实真实经营者的身份、查找到真实的违法嫌疑人。

“‘虚假认证’之所以有广泛的市场, 其根本原因就是现有法律法规没有强制网店办理工商登记, 造成网店实名制无法落到实处。”这名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 某网络购物平台上注册网店, 只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电话、银行卡等个人信息, 就能注册成功, 而实际开店者与注册者是否为一人, 则无法进行验证。

记者了解到, 近年来国内各大电商平台针对自身业务特点和安全需求, 都在积极开展以实名制体系为基础的网络身份管理工作。但虚假认证正是瞄准了实名制的“七寸”, 使账号认证信息“实名”, 而使用者却另有其人。

对此,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 对于以虚假注册、虚假认证为代表的互联网灰色产业链, 一直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度, 阿里巴巴将积极配合各地执法部门, 主动提供“虚假认证”团伙线索, 协助执法部门进行严厉打击。

北京荣德律师事务所律师余学军表示, 网店没有营业执照, 但是却作为一种市场主体而存在, 并且经营规模很大, 其中更有部分不法分子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 当前确实迫切需要对其进一步规范。“网店法律性质不明、买卖规则不清、实名制无法真正落实等, 是网店难管理的最核心问题, 一旦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无法确定谁是被告。”余学军说。

余学军建议, 当务之急是对网店的法律性质进行明确, 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实名制等措施, 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 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其次, 个人也应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一些关键信息的泄露会导致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 严重的话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UFO背后的产业链 篇2

有经济界人士指出, 我国大豆产业受到美国等转基因大豆出口国极大的冲击, 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保护中国传统的大豆产业, 防止被国外的大豆彻底冲垮, 并发挥我国有机大豆产品的优势, 需要相关部门考虑。

国外大豆冲击中国市场

目前我国一半以上的食用油为大豆油, 而大豆油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转基因大豆油占据。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攀升速度非常快, 国产大豆产业不断遭受挤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称, 我国食用植物油每年需求量接近3 000万t, 实际上国内所有油料加起来只有1 000万t左右, 缺口很大。大豆进口到国内, 90%以上用来压榨的是豆油和豆粕。

海关数据显示, 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屡创新高。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超80%, 国内六成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由外资参股控股。

以黑龙江省为例, 目前超过一半以上消费的转基因大豆油和豆粕, 是由来自南方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 黑龙江也在从产区向转基因大豆进口区转变。

从价格上来看, 榨油企业目前使用国产大豆每吨比进口大豆要高出70~80元。进口大豆可以使用“信用证”贷款, 延迟3~6个月付款, 而采购国产大豆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 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更高。而且非转基因豆油、豆粕与转基因产品的价格却不相上下。

正因为国内大豆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农业部批准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 自然被视为众矢之的。但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在回应时称, 我国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 本次审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 不存在违规操作。

谁来保护我国脆弱的市场?

有分析人士认为, 国际巨头公司凭借着技术优势, 对中国大豆市场, 甚至是种子市场觊觎已久, 想尽办法打开中国市场大门。中国大豆产业显得力单势薄。

据了解, 目前中国生产的大豆, 都是非转基因大豆, 是绿色天然大豆, 还有纯天然有机大豆, 它的价位在国外要比转基因大豆贵很多, 假如经过深加工, 中国大豆产品增值有可能更高。而且全世界只有中国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 其他国家 (美国、巴西、阿根廷) 能够大宗出口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

数据显示, 近年来, 我国的有机大豆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反应出市场需求的增加。

UFO背后的产业链 篇3

随着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频发UFO目击事件,铺天盖地的是大堆加以佐证的视频和图片。真真假假背后,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一个紧紧围绕“外星文化”展开的庞大产业初具轮廓。

UFO满天飞

8月6日,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上,一个名为《广州582公交车上UFO高清抓拍》的视频首次现身。

视频全程只有4秒多,但很清晰,一个美国科幻片里常见的飞碟状物体,出现在上空。视频中呈现的物体颜色为灰白色,底部有6台“推进器”,拍摄地点显示是在岑村公路附近。视频中唯一的话语是拍摄者说了句:“我现在拍下来。”

事隔短短23天,8月30日,网上又出现一个名为《广州岑村巨型UFO 飞碟抓拍》的视频。而这一次,终于彻底刺激了网友敏感的神经——

第二个视频共30秒,这个飞碟状物体又再次出现在广州岑村池塘上空。飞碟状物体由远及近飞来,一度离水面非常近,最后一个镜头更是一个大特写,连飞碟底座的灯都看得清清楚楚。在这个视频中,出现了多名观众惊呼的声音。

这个视频后经网友“三好青年RO-COCO”在新浪微博发布后,短时间内被转载了8万多次,评论达数万条。

短短几小时过后,第一个分析帖高调现身。

在这篇名为《广州582公交车高清UFO》的分析帖中,发帖人自称是一个专业从事摄像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员,其用专业的口吻逐一解读了该视频:一.镜头感、视觉差配合得天衣无缝;二.前后景合成全无破绽;三.市民频繁推拉变焦情况;四.材质纹理异常真实。

最后,该网友得出结论:“视频应该是真实的,要是国人有能力做出这种水平的短片,那科幻特效就轮不到好莱坞一家独大了。”

如此专业的判断,迅速得到了大批网友的支持。

在视频发布13小时后,知名民间科普组织松鼠会也站出来说话,但提出的却是跟上述发帖人截然相反的观点。

之后几天,各路媒体和专家纷纷介入。有媒体甚至亲赴当地寻找目击者,而动漫专家、电视台制作人、中科院等专家教授也从各角度对视频进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8月20日,我国多个地方的目击者声称自己看到了UFO,一时间产生了大量的UFO图片和视频材料。没想到仅一个月之隔的9月26日,我国再次出现奇异UFO事件……

几乎每一个目击者都声称自己提供的证据绝无半点造假,事实是否真如他们所言,UFO们竟然集体选择在今年探访中国?

UFO的飞行逻辑

试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确切证据的UFO记载少之又少,为何一直到商业文明突飞猛进的近十几年,这样的事件才开始层出不穷?

“这不可能只是出于个人兴趣,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眼球炒作!”

当记者联系到国内知名网络营销策划师艳影帝,对于本次UFO事件,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仔细观察这次UFO传播事件,的确能从中发现诸多人为操作的痕迹。

据艳影帝透露,任何炒作行为都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假定事件或人物真实存在。只有在确定了这一点过后,才能产生争议的焦点。如果一开始就能明确知道事情有假,事件也就缺乏了讨论的意义。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艳影帝曾受相关方委托炒作今年中国达人秀亚军“菜花甜妈”,因为如今的观众对于完全出身草根的明星具有天生的好感,但如何证明呢?就让她去卖菜,那怕是只卖一天,只要把她在卖菜时的视频拍摄下来作为证据上传,基本上就能在第一时间赢得网民的信任。之后当然会有几个回合的真假之辨,这恰恰是炒作方希望得到的结果,毕竟有讨论才预示着炒作行为成功的可能性。

这事实上构成了事件炒作的第一环,这一环上潜伏着大量的推广公司,他们作为事件内容和证据的生产者,承担的是制作素材、第一时间发布及初期人气维护的功能。

跟事件炒作相比,炒作人物的利润来源更直接,不仅仅是被炒作者需要支付炒作费用,业内如尔玛一样的推广公司在炒红了人物之后,还会参与人物的商业活动从中赚取经纪费。

但一个UFO视频中间未植入任何的商业信息,又如何获取利润?

曾震惊中外的“罗斯维尔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其中一条参考路径:一名自称是美军摄影师的人,将号称是以16毫米柯达黑白胶片拍摄的90分钟现场纪录片以十万美元卖给了英国影片发行人雷•桑蒂利,并将之翻制成录像带,卖给各国各地电视台。当然,事后被证明这纯粹是一个骗局。

当然,要想做到直接卖片子版权挣钱,对于技术和制作成本的要求过高,而普通的公司或者个人根本无法达到足以乱真的效果。另一种形式的商业合作应运而生。

2008年3月,一个浑身散发着蓝色光芒的飞行体出现在杭州萧山地区上空,一个小时后,名叫“猪猪”的网友在某论坛上发布了自己目击UFO的帖子,随帖还上传了多张照片,之后出现了跟本次UFO视频事件类似的讨论局面。就在大家为照片真假争论不休之际,某地产商果断站出来辟谣称照片中所示“UFO”实为他们公司用来宣传的夜光热气球。

这成为当下事件炒作的一条普遍路径,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埋单”效应,当一个事件炒火之后,谁站出来埋单,谁就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住眼球。当然,这些埋单者即是藏在推手公司幕后的客户。

果不其然,就在《广州岑村巨型UFO 飞碟抓拍》视频发布后第七天,一个名为“广州蜕变设计”的视频制作工作室站出来为视频埋单。

本刊记者联系到了这两个UFO视频的制作者廖光华,对于该UFO视频,廖光华的说法是:“完全出于个人兴趣。”这样一个视频,制作时间不到一天,无论是从制作难度还是制作成本上讲,绝对不值一提。

作为整个事件中最靠近真相的一环,事实是否真如廖光华所言,只是一场自娱自乐的小把戏?如果不是,那么接下来要站出来埋单的商家又会是谁?

藏在深处的庄家

事实却是,据相关机构统计,截止到目前,全球共发生过大约11万起有“证据”的UFO事件,这个数字并以平均每年1000起的数量递增。而其中90%以上被揭穿假相,其间既没有植入任何商业信息,最终又无商家站出来埋单,那么这些制作方炒作UFO的动机又是什么?

有利益,才会有动机。

要找到答案,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先分析UFO事件炒热之后,最终获得利益的是那些人。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键入“UFO”,出现结果最多的除了各式各样的UFO目击新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星玩具厂商广告,就在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上,几个以《全球最畅销飞碟玩具》作为标题的宣传视频点击量同样不低。UFO的大热无疑为其产品的销售带来最直接的带动和影响。

而在文化产业领域,大凡贴上“外星人、UFO”标签的电影和书籍必定受到市场热捧,远到上世纪推出的《外星人ET》,近到刚刚上映的《牛仔和外星人》,外星题材下诞生的票房冠军不胜枚举。

就在2009年11月,电影《2012》上映期间,艳影帝所在的机构曾受到湖南省院线的联合委托,在湖南省范围内进行电影宣传。当时他们进行了为期15天的炒作,但整个炒作过程完全未提到电影《2012》。

产业园区运营背后的问题 篇4

聚焦当前产业园区升温背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重房产,轻产业。宜居宜业,配套完善是园区建设方面达成的共识,但是部分园区存在舍本逐末,过度强调地产项目开发,而轻视产业环境搭建的问题,随之带来空置率高企,新区变成“鬼城”。

二是投机迹象显现。由于工业用地价格较低,不少开发商采用以工业项目立项,然后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开发商用和住宅项目,或者二次转让获取高额土地升值收益。从市场来看,由于住宅地产投资空间受到挤压,不少投资力量开始转移方向,工业地产成为热钱和游资躲开调控的新避风港。

三是园区用地低价出让。当前,一线城市工业用地稀缺性逐渐显现,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大幅上涨;而二线城市为吸引更多投资,同时加大各开发区的建设力度,工业用地价格普遍有所下调。在激烈的招商竞争中,较不发达地区不得不祭出土地作为吸引企业的筹码,甚至一些地方为了讨好大房企,故意低价把园区用地卖给开发商,进行所谓的招商引资。

四是只招商,不择商。由于大部分园区都由政府主导开发,出于政绩和招商压力,在招商过程中,不少园区违背产业规划,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最终造成项目不落地形成企业空巢,或是产业链条混乱成为大杂院,带来土地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

五是园区政策履约难。为吸引企业入园,部分园区管理者在企业入园之初承诺大量优惠政策,但在入园之后,出现违约,造成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园区公信力下降,制约园区的持续发展。

六是企业创新成本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轨道交通的延伸,曾经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园区逐渐城区化,其地价也逐渐提高,这既削弱了园区的竞争力,也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创新成本的提高。

七是忽视环保,工业园区成污染重灾区。为留住企业,不少园区放宽入园标准,忽视园区企业的排污治污。园区管理者监管缺位,甚至与污染企业形成利益同盟,造成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不但破坏了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甚至已威胁到当地人口的身体健康。

总体来说,中国产业园区开发还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量多质差等问题,资源浪费和粗放发展的园区依然比比皆是,许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定位不清楚,部分园区产业集群弱,产业关联性低,研发能力不强,创新环境建设滞后。即便是一些比较成熟的园区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上一篇:电动机过热论文下一篇:会计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