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学有效创新十篇

2024-09-12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1

所谓开放式历史教学, 就是不拘泥于某种教学策略,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 结合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 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新颖、有趣、开放的历史教学, 让历史课“活”起来, 使学生能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氛围下积极主动探究学习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 谈几点浅见。

一、设置开放型预习思考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布置开放型预习思考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内容, 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 主动经历学习过程, 这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 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 促使学生以最大热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自主探索, 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 如上网查寻、翻阅资料、走访社会、编制历史小报等, 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逐渐增长了学习能力, 自然就学会了学习, 达到了真正“会学”。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放式教学, 可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把声像材料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表现手段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同时, 要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创造性设置, 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和知识整合的积极性, 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2. 营造开放式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放式历史教学, 可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大纲的安排创设出不同的情境, 如实物情境、表演情境、影视情境、问题情境等, 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由于历史本身的特点, 过去的历史情境、历史人物形象, 仅靠语言表达效果往往不理想。但如果借助情境的创设一步步去展现, 就可以缩短学生与久远事物的距离, 改变现代人干说历史的困境, 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 给学生一种强烈的感观、心理刺激, 使学生起疑、质疑、解疑,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 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情境中,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感受那硝烟弥漫的战争气氛, 然后再跟随老师学习或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学得愉悦, 还增强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与能力,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

三、开放历史教学内容, 扩展学生学习空间

开放式历史教学, 就是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所提供的观点、结论和论证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到博物馆、文化遗址、革命胜地去让学生直接了解历史, 增长知识;也可以看一段录像、一部电影、一本书让学生感悟历史, 开阔眼界;甚至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将课堂上的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有何启示?现在中日关系发展又怎样?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最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中出现的题目也说明重视历史知识的实践性、现实性是多么必要。如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 就是围绕中国古今农业税的变革这条线索组题设问, 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考查, 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的命题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对社会热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因此,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提供的知识背景来传授知识、应用知识,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

四、布置开放型历史作业,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开放式历史教学, 就是不拘泥于课堂、教材。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有关历史书籍, 多掌握史实, 多了解理论, 还要布置适当的开放型历史作业 (如辩论、讨论、表演、演讲等) , 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中, 感受与认识历史, 从历史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使整个历史教学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 这实际上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的导向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 真正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如教学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史时可以出一道辩论题:如何评价拿破仑?你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些学生认为是“时势造英雄”。其理由是法国当时的社会形势要求拿破仑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治, 解决资产阶级面临的问题, 维护资产阶级政权。一些学生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其理由是拿破仑采用专制权力和对外扩张解决了大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社会秩序。通过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必须考虑人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全面、客观地评价;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的作用;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但也有无数偶然性的因素, 因而历史具有多样性;历史的创造者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

五、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开放式历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其特点就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以及实践和探究为主, 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教材, 在活动的时空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各种形式 (如历史小报、历史小论文、角色扮演等) 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自评或互评,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另外, 在考试问题上还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如关于洋务运动的认识, 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学生可谈其积极、消极的作用, 也可谈其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等。这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形成和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各种潜能也得以挖掘,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2

关键词:化学,开放实验素质教育

一、开放实验教学理念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所导致的, 由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长期盛行, 导致很多教师把这一灌输的理念也应用到了化学实验教学中. 因此, 要想改变现状, 开放实验教学, 首先要从开放实验教学理念入手.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扮演学习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总是高高地端起架子, 难以与学生积极互动, 而学生则一副“逆来顺受”的被动学习的状态. 这种师生关系反映在实验教学中, 就是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或者是学生做实验, 但却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 这样无论怎样, 学生都难以摆脱教师的控制, 总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框架下活动, 难以形成自我独立的能力和意识[2]. 因此, 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落后的师生观,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 而学生则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实验的有效性.

二、开放实验内容

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下, 实验内容的开放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通过实验内容的开放,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 有效拓展实验涉及的面,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 相应的, 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 这样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讲到“环境污染”这一实验主题的时候,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就没必要一定按照实验目录进行实验活动, 而可以在实验主题不变的情况下, 结合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内容, 这样既拓展了化学实验的内容, 又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和动手的空间.

三、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

在如今的高中实验教学中, 大多数的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 通过验证性的实验, 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和巩固化学概念、理解化学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然而, 这种验证性的实验由于其封闭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禁锢. 因此, 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倡导大力开展探究性的实验. 探究性的实验可以是对原有实验的改进型实验, 也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化实验, 还可以是对课堂实验的拓展性实验, 总之, 就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自我探究和思索来完成实验, 达到实验能力的提升. 例如, 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了硝酸的氧化性并进行了实验演示, 待实验结论出来以后, 班级中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产生的硝酸铜溶液是绿色的, 而稀硝酸与铜发生反应得到的硝酸铜溶液却是蓝色的? 事实上, 这个疑问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都有, 这个学生的提问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学生对该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意愿. 于是, 笔者借着学生所提的这一问题, 带领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实验. 通过一步步的实验、探究、讨论, 最终得出了结论, 不仅帮助学生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的表现也使得学生多方面的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拓展实验的空间和时间

长久以来, 高中阶段实施的化学实验多是局限在教室或者实验室之中, 且实验时间也十分有限, 一般只有一节课, 最多两节课的时间, 由于实验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 导致很多化学实验在内容、形式以及水平上都受到了限制. 因此, 我们在开放化的实验教学中, 要努力打破这种实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让实验的空间由教室、实验室逐渐向校园、家庭乃至社会、大自然拓展, 而实验时间也由原来的一两节课变成更加灵活充足的实验时间.这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实验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得以保证.为了达到拓展实验空间和时间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现如今, 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都不是对外开放的, 而仅仅是在上化学课期间提供给师生使用, 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课下实验的机会, 也大大浪费了实验室资源. 因此, 开放学校实验室, 通过一定的制度管理, 让实验室能够在课余时间也对师生开放, 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 还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二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方面比初中生要更加成熟, 他们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意愿也更强[3]. 因此, 教师要积极发挥高中生的年龄优势, 鼓励他们在课下多开展一些课外实验, 通过课外实验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也是化学实验本身发展的要求, 只有开放, 才能让化学实验与外界保持信息的畅通, 从而维护实验教学的生命力. 作为教师, 我们要把开放理念融入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通过开放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来带动整个化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延芳, 石立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3

关键词:教学;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6-01

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科研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习创新都离不开创新能力。中小学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发展相当重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开放教育观念,创设开放情境

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以讲授知识为主,阻碍学生创造力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提出的,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手段开放五个特征。其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可否认开放式教学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那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呢?

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共同发展符合学生发展、成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模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好的情境” 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而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景如何搜集加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把单向信息的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合作寻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自主探究,学有所获;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2、引导学生乐于合作

创造性人才除了具有个人的努力钻研及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进的基础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共同探索使学生互助、互为、互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展其长,发挥集体的力量。

3、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出一组射线,犹如夜空中一道道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

三、创设开放性实践活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直观性教学和动手实践情境都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开展开放式教学顺应了课改“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数学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或策略,达到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与合作氛围下的群体思维活动,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激活内驱力,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迸发创造的灵感。教师经常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思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实践活动引进平时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4

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校在进行创新教 育基地建设的同r认真组织实施实验室开放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 者:李振键 金军 邓慧云 彭绍春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北京,100081刊 名:实验技术与管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421(2)分类号:G642.1关键词:实验室开放 创新人才 途径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5

动态生成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

内容实效性

1. 关注个体实际巧妙整合资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益, 教学资源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 严格筛选、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例如, 在《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哥本哈根大会、沙尘暴、电影《龙卷风》等资源, 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巧妙的整合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 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思考力。

2.开放文本解读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于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因此, 我们必须顺应新课标“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以《囚绿记》教学为例, 一学生提出“爱, 不是占有”这个主题, 笔者巧妙利用这个契机,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 课堂达成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预设。

适时巧妙设置疑问, 增强教学

过程活跃性

1. 以提问为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欲强, 以问题为引导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独到理解能力。例如, 在《死海不死》的教学中, 教师在设置了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意义相同吗?”“‘死’与‘不死’是否矛盾?”“如若不同, 两个‘死’又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一系列的疑问,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带着疑问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深刻理解了“死”字的三个不同含义, 也全面掌握了课文内容。

2. 以问题为中心锻炼学生想像力

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通过思考寻求多元途径来解决, 通过观点的集合和摩擦, 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 提升对于问题的认识并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追求拟为奔流不息的流水, 寓意自己将执着地向着梦想前进, 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在明确水的流势都是自高往低后, 立刻有学生提出反对之前观点的看法:流水虽然在不停的追求, 但是总趋势却是每况愈下, 并且逐渐失去自我, 所以以流水喻为追求谈不上有高远目标, 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屈服。

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保证教学

结果高效性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要讲究实用性和时代性。教师利用语文课堂活动课, 将语文应用的各个途径和领域带进学生学习中, 鲜明的生活色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2. 教学方式方面

语文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适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完《愚公移山》一文后, 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一场“移山好?搬家好?”的辩论会, 部分学生认为愚公过于迂腐, 完全可以选择搬家而不需移山, 或者选择利用高山发展特色经济;部分学生极力支持愚公这种执着的精神, 年轻人就是缺少这种精神, 我们要向愚公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引入现代经济理念和环保观念, 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是高成本低效益的错误经济活动, 也会造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视听与教学相结合, 促进教学

活动生动性

语文教学要对知识进行发散性的延伸,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积极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逐渐提升自我的理性认识。笔者在讲《长城》专题时, 先让学生听《长城长》, 再让学生欣赏孟姜女庙、八达岭长城等一组图片, 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情境, 然后开始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的雄伟, 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美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充分领悟到长城的美学意蕴。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6

关键词:开放,物理实验,自主创新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实施的。物理实验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园地。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行全方位, 多层次的开放式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开放实验教育观念, 实施自主创新教育

转变“以书为纲”的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实施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中, 转变教师本位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真正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行开放教学。不能为教材或课本所困, 应大胆补充新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教学机制与理念、拓展教学视野, 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空间、内容、材料等,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实验的自由度, 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淡化教师角色, 开展师生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制造错误, 要求学生去发现、解决,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整个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内容, 实施自主创新教育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 实验内容陈旧, 内容单一的实验多, 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少, 且多为验证性实验, 即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传统、经典的实验多, 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少;并且教材改革滞后于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有些实验和学生专业毫不相关, 学生兴趣不浓, 参与性不高,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更新实验内容,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 既要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 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 充实一些与现代生产联系密切的实用性实验, 并且有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和综合实验项目。充分拓宽学生实验思路, 实验方法, 步骤多样, 打破过去墨守成规的实验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用性实验的内容是将物理与现代生活和生产实际或专业实际结合起来, 如数字电路、无线电通信等实验, 既使学生开阔眼界, 又能将物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和生活融合起来, 可以给出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根据实验条件, 独立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自己选择调试, 独立解决实验中的困难, 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开放实验管理模式, 实施自主创新教育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实验课程沿用传统的方法, 实验教学主体仍是老师, 老师给定实验仪器、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缺乏创新环境, 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和创新精神, 生搬硬套, 毫无实验兴趣。对实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建立先进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迫切要求。

1.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的网络化, 保证开放式实验的顺利进行。利用校园网开发建立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实验预习、选题、预约、选导师、查看成绩以及和老师交流等等, 向有经验的学校借鉴学习。建立物理实验教学网站, 网站可提供多方面的物理实验资源, 如网上仿真实验、实验课程和项目设置、实验预约和选课、实验导师介绍、实验教学安排、实验成绩考核等等。这样的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环境给学生以自主创新的自由氛围, 给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先进的实验管理系统使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和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2.开放实验方式, 给自主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开放式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和课堂内进行, 还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科学兴趣小组, 共同解决实验中或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对学生实验方式给以任何的约束, 无论是独自完成还是多人组成团体合作完成, 都不加以限制。独立实验可以锻炼他们独立思考, 自主创新能力;团体合作实验可培养团队精神和交流合作能力, 在集体中更能激发人的创新灵感, 培养创新热情。

3.开放实验资源, 为创新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资源对学生全面开放, 发动学生和教师搜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利用废旧仪器设备建成综合开放式物理实验室, 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4.开放实验时间, 为创新教育提供自由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实验时间, 然后进行网上预约。有些实验室也可以对学生自由开放, 不限制时间, 如建立自主加工, 制作实验室。在这种人性化, 自由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灵感, 充分施展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7

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和增强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 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比如, 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等, 这些使得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比较封闭, 这些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采用开放性教学, 以改变现状,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建构理论。学习者不应被看成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积极的心态和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构建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再造过程。

2.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马斯洛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观念与冲动, 对未知的事物更开放, 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整合。

3.集体教学理论。只有在集体交往中, 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 才能有所启发, 有所补充, 才能充分调动个体和集体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4.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他强调,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提倡“教学做合一”, 将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学。

三、理论假说和研究目标

(一) 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有渴望尊重、自主、独立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潜能。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运用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 开展紧贴生活的实践活动, 便能有效地激发这种需要和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研究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树立学生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 研究开放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

3. 建立和谐、民主、轻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操作模式。

4. 促进师生素质的互动发展。

四、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开放课堂教学, 构建“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形式等, 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主要落实三条课堂教学策略:设景激情、迁移探究、整合内化。

1. 设景激情。

紧密结合学生所熟知或关心的事物,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形成学生的探索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 迁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新颖有趣、轻松和谐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并围绕学习内容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大胆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进行讨论,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 整合内化。

引导学生把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研究、观念等进行分析、归纳, 并整理成数学模型, 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结构, 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习题训练, 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二) 激发学习内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认为, 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情况是检验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指标。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新奇好问, 具有自我探求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而这种好问与冲动, 往往被教师的过度“组织调控”和“一言堂”所阻隔, 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也有碍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并且,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部分学习时间的权利, 让他们有时间说、想、问、议, 有自己的自主学习空间。

1. 培养学生的目标性提问能力。

每堂课初始, 教师要善于构建学习的积极心境, 注意将书本知识重新整合,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创设一个模拟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自主观察、自我发现、生成问题, 感知到学习的意义, 自然地确立目标。

2.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提问能力。

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需要, 采用探究性自悟学习正是满足这一愿望和需要的有效方式。这种自悟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自我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重组冲突。在认知冲突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产生一系列问题:哪些知识已经认识?哪些知识是新知识?怎么理解新知识?哪些知识不太理解?新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学生提问时间, 征询探究性的提问, 引导讨论思辨、互助求解。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性提问能力。

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学是一种师生一起寻找结论的开放模式, 这种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强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结论进行大胆质疑提问, 积极求异, 创设表达独特想法的条件和环境。

(三) 多元化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同时, 在评价的时候, 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即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1.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即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比如,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各种形式, 此外, 注意评价形式的结合,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2. 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在评价内容上, 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客观性评价, 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评价, 比如,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各方面, 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在评价中一般要注意多运用鼓励性语言, 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即在评价时, 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又要对学生小组学习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更要注意学生独创性的成果, 需要对其进行表扬、鼓励, 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 我们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 拓展视野, 向他人学习, 向其他学科学习, 向国外学习, 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均可作为借鉴, 以求从中得到启发, 获取有益的养料,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从众、不照搬, 为我所用、用有所创、创有所得。唯此, 才有可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创新型教师, 时时上出创新的课, 培养创新的人。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8

传统认为,音乐素养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与曲式结构感等,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音乐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所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文化知识;个体可以顺利完成的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个体对音乐的社会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态度。在初级中学开展音乐美术共同互通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音美协作教学也是实现艺术文化主体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激发兴趣,保证学习的可持续性

教学伊始,学生们对古筝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有一种迫切求成之心,他们都想尽快在琴上弹出小曲来。我先教会学生演奏几首简单优美动听的小曲,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的启蒙阶段,我选用一些把技巧性融于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格调清晰、短小精悍的乐曲之中的教材,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当然我也和美术结合起来,从古筝的材料选择、构造、雕花等方面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古筝制成这种形状加上各种特色雕花,是与乐器的音色相符合的。我还与学生一起分享酷爱古筝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银顺老师的故事。每当节假日,在街道的树阴下,或在凉风习习的河堤上,只见几十名七八岁的女孩在一位精神矍铄老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娴熟自如的弹奏着古筝,音色纯正,音质优美,疾如暴风骤雨,缓如行云流水,让游人听得心旷神怡,久久不愿离去。他就是镇原县秦剧团退休职工王银顺,女孩们弹奏的古筝也是他精雕细刻的。学生们都很爱听这样的故事,更能感受古筝的美。

二、营造浓厚氛围进行音乐教学

在我的音乐课室里,我不但挂了音乐名家的挂画,也有一些美术名家梵高、莫奈等的头像。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广州的博物馆或者名画家的书画展览现场观摩。进行《魅力音乐剧》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和美术老师商量好,希望她配合教授在舞台上色彩的搭配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内容,并且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一幅猫的图片。上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画钉在音乐课室里。在欣赏到邋遢猫的音乐片段时,我让几个学生在墙上找出他认为的邋遢猫的形象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学生把灰色、褐色或者黑色的猫的图片交到了我的手上。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认识到,艺术真的是共通的,美术可以通过色彩描绘人物形象,而音乐可以用速度的快慢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音美协作,体验成功,提升自信

我们遵循引导-放手-实践-总结的教学路线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鼓励、支持学生正常的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与集体活动中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或实践活动。再如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唱得最棒,表演、创编得最好。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增强自信心。

这学期我和美术老师进行了一节协作尝试课。我们的课题是《走进春天》。经过反复的商议,我们最终确定整节课分四步。第一步,我先教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这首曲子比较简单,大概10分钟学生已经唱得很好了。第二步,美术老师教学生如何利用画笔表现春天,大概5分钟。第三步,分组练习,我们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美术组及音乐组,分别进行指导。音乐组分器乐表演组及演唱组。器乐组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几个矿泉水瓶装的沙子、几个碗里面装的黄豆、绿豆等作为表现春雨的乐器进行排练。演唱组的学生对着谱子自己打着节奏轻声的唱着歌曲。美术组人数相对少些,他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画纸上绘画着。这个环节有15分钟。最后环节是协作展示,音乐组的器乐配着伴奏和着演唱组美妙的歌声,学生们在我的指挥下随着音乐轻轻律动,感受音乐的美。美术组的学生作品很棒,有个学生画的是父母带着孩子放风筝,好一幅和谐美丽的春日幸福家庭画。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没有闲着,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而且都很尽心尽责地完成。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地表现自己。最后的总结环节,我们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虽然很多时候不切实际,但那正是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知识的开端。美术需要幻想,而音乐能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音乐和美术都追求节奏感,需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做的正是在音乐课上渗透美术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有序培养欣赏、演唱技能,进行相关音乐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科间的互相浸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

音乐与美术,是农村中学生接收到的学习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在音乐课堂中借助相关美术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学生获得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音乐文化的理解,多维审美体验的获得,情知、意的相互协调统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放式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摘要】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那么,如何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本文中,笔者提出开放式作文训练的一些独到见解,以及多样训练、提倡创新、展示作品,形成竞争、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等方法。并且提出了开放式作文的批改、讲评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开放作文 作文创新

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夸大其辞,内容失真荒诞,生活积累少,思想深度不够,阅读面偏窄,缺乏技巧等问题。导致一提到作文,往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我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尝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开放式的作文训练

(1)多样训练,提倡创新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形式多样,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作文题目不必固定,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作文题。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赛,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拓展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再如,临近中考,离别在即,很多学生偷偷利用上课时间写纪念册留言。显然,严厉禁止不可行,于是,作文课上我请同学们推出几本文采颇佳的留言册,请留言的同学谈谈留言的初衷和感想,引导学生回顾了初中三年自己难忘的人和事,课后写成文章。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发言积极踊跃,课后习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可感。

(2)展示作品,形成竞争

习作发表,最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愉悦感,会更加热爱写作,乐于写作,这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教育规律。为此,我特别在黑板报设置了“佳作欣赏”,展示周记或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作品,每周更新一次。同时,鼓励学生向校刊《白沙》投稿。看到自己的习作荣登每月一期的《白沙》校刊,学生们引以为豪。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思考人生,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要胸中有物,源头有活水,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自信,自然不会再将写作文视为一件苦差事。

2.开放式的作文批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传统的作文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处于被批评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如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鉴赏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生批改作文,教师要切实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教师首先要做好做足示范,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要求:一看思想内容。如中心是否明确,所选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服务,详略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鲜明等。二看表达形式。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流畅生动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评分就不会随意了。

为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组织学生批改的方法宜多样化:①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独立自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自改,力求悟出为文之道,有所提高;最后综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语。②分组互改,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水平高的搭配水平低的,四人一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③组织学生集体改,即抽样批改,挑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好差兼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批改。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在各组间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批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推选范文和拟写评语,另一方面,可随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批改中出现的问题。

3.开放式的作文讲评

开放式的作文讲评的目标是及时仔细审阅整理,总结经验得失。作文训练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环,就是对学生作文进行评讲。作文讲评是作文批改的延续和发展。作文讲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明了自己作文和全班作文的情况,确实知道“不该怎样写”,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它既是本次作文的终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启,它能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讲评中我力求典型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典型讲评用以指导全班,以优秀带动一般,对典型作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明优劣,明得失。学生讲评则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优秀习作的作者现身说法,汇报自己的写作经过和心得体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得失,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对于佳作交流的学生,每次要轮换,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10

有效教学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起初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引进到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渐趋成熟。有研究者专门对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做过统计综述,研究得出: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有效教学的含义、影响因素及策略三个方面。[1]有学者依据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但是这些论述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评价体系。有少数研究者综合其他研究成果,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尝试总结得出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关于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尤其是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然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已经大范围普及,远程教育的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增强网上教学的有效性是关键。制定系统的、可测量的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网上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也是衡量网上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在目前国内有效教学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远程网络教学的特征,构建制定现代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建构

2.1 建构思路

综观国内外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研究对象均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框架大多是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是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依托于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远程教学不同于面对面的基础教育教学,它是一个包含教师、学习者、媒体技术、教学资源、过程监控、学习评价在内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制定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片面地从某个要素入手,要运用系统方法,将远程教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综合考虑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框架。建构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科学有效地实施远程网上教学提供依据,切实改善远程网络教学质量普遍低下的局面,进而提高远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监测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2 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的建构

影响远程网上教学的因素主要有网络课程的设计、课程责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及结果以及网上学习过程的监控力度等,网上教学是否有效,既取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也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导学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网络教学平台的监控功能是否完善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教学的最终效果由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体现。综合远程网上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1所示的评价体系示意图。

(1)科学合理的网络课程设计是网上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2],国家开放大学主要依托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科学的网络课程设计是网上教学有效性开展的前提。网络课程包含某个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析选择教学内容,内容确定要结合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实际,选取教学计划中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以专题或单元形式组织呈现。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可观察,目标的定位要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尽最大可能地建构学习者与学习之间的有意义联系。[3]远程教学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网上自学为主,网络课程应结合学习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给学习者方法方面的提示。网络课程由一系列学习活动组成,学习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任务、活动目标、活动时长、操作步骤、学习资源及活动评价。学习活动是针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设计的,因此每一个学习活动必须呈现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操作步骤,便于学习者操作及自检。远程教学的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档、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音频等,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应被恰当地整合于学习活动之中,课程设计者要根据活动的内容需要,将学习资源进行片段截取或加工拓展,增强资源的实用性。远程网上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典型教学模式,网络课程设计应融合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策略,能有效引导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设计在线交互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程度,交互环节可被融于学习活动的某个具体步骤,学习者通过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达到参与学习的目的。网络课程可嵌入的在线交互工具有在线测验(练习),在线论坛,WIKI,QQ等。

(2)课程责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网上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远程教学的教师,不同于传统面对面课堂中的教师,其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督促者和帮助者。远程教师传授讲解知识的功能弱化,引导、组织学习的功能凸显。担任远程学习课程辅导的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都是成人,但网上自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要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给学生足够的情感关怀,明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课程责任教师需具备三方面的知识:1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对学习者提出的各种学习疑问进行正确的解答;2信息技术操作知识。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知识是远程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简单的网络知识,熟知网络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身实施网上远程教学,另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生的技术疑问;3信息化导学知识。课程责任教师要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知识,掌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技巧,灵活变通教学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3)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是网上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学习者的学习参与程度可用一系列学习过程性数据反映,如选课率、在线时长、在线交互频率、资源点击率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这些客观的数据可说明学习者是否愿意投入情感和精力进行网上学习,反映学习者对课程教学的喜好程度,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标准。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依据远程网上教学的目标,远程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应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如果学习者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远程网上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这充分证明教学是有效的。通过有效的远程网上教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学习者的过程性表现和工作技能的提升程度是判断远程网上教学最重要的指标。

(4)网上学习的过程监控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量化标尺。严格全面的过程监控是保证网上有效教学的保障[4],是教学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测量手段。网络教学平台需具备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统计学生学习行为参数的功能,该功能使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可量化、可测量,便于网上教学的质量监控。过程监控系统需具备四种功能:1对学习者个人的课程在线时长、资源点击次数、发帖数、在线测验成绩等进行统计,按照考核标准核算汇总形成成绩;2对学习者整体的选课率、资源点击率、互动率进行总体统计分析,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网上教学情况;3对教师的在线指导时长、上传学习资源数目、答疑学生问题等教学行为参数统计;4提供面向学习者、课程责任教师、技术人员等不同对象的数据统计入口,方便不同人员提取、统计所需的网上教学数据。

3 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框架

结合前面构建的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将评价项目确定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化为一些可观测的评价指标,依据各个指标在远程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为其赋予相应的分值,按照得分范围将教学有效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制定得出远程环境下网上有效教学的量化评价标准框架,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上一篇:快乐童心下一篇:停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