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多元生成十篇

2024-09-10

课堂多元生成 篇1

一、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首先, 小班化教学班额小, 学生人数少, 操作方便, 拓展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习空间,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使得教学环节紧凑、节奏加快、周期缩短, 能凸显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其次, 学生双边共振频率增多, 有了更多主动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多向交流、多维互动, 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再次, 小班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启动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促进学生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

二、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 座位空间布置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形式, 可采用U字形、扇形、半环形、圆形、正方形、V形、T形等形式。目前, U字形、圆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形式在许多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中使用较广泛。多样化的座位排列除了能增加学生的新奇感和生生交往的密度外, 也可以使每个学生有更多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 学生集体讨论的机会多了, 学生情感交往的频率也高了, 教师的指导与关注度也多了, 从而大大缩短了师生、生生间空间与心理的距离, 有利于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参与问答的胆气。

(二) 班内学生分组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要按照班级学生性别、原有能力、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因素把学生按照好、中、差分成四人或五人同质异构小组, 每个小组要取一个新颖、有个性的名称, 如“Banana Group”“Apple Group”“Orange Group”等;小组要有响亮的口号, 如“No pain, no gain!”“No best, only better!”;要制订小组成长目标和小组纪律;要给小组内成员编号, 如四人小组中选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为1号, 兼任小组长并主持小组活动, 成绩较弱的一名学生为2号, 另外两名中等程度的学生为3号和4号, 其中3号任记录员, 记录小组发言要点, 4号为报告员, 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组际间的成员可定期轮换, 重新编组执行不同的任务。

(三) 巧用媒介资源

许多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 不仅配备有电脑、投影仪、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 而且教室内四面墙上也装有白板或小黑板。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配备一块白班或小黑板, 每块白板或小黑板实行编号供小组成员书写答案、计时编题、错误修改、听写默写、手工画图用;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用录音机进行听力训练, 用幻灯片呈现导学结构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辅助媒介资源的设置, 可以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立体、动感。

(四) 编印辅教“导学稿”

“导学稿”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可比性, 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优良载体。在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稿”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教师新课教学的目标、任务、重难点和教法, 直观地捕捉教学活动信息。它不仅可节省师生活动的时间, 加快课堂的进度, 提高课堂的效率, 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到预习、思维探究与学习的状态,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五)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师生合作设计小组、小组档案、考评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保证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前提。学期初, 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建立“成长记录袋”, 规定小组纪律, 制订小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为小组内每个成员设计一张量化考核卡片, 内容涉及音标、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综合运用、书面写作,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况以及学习成绩等。此外, 要坚持开展小组间课内、课外竞赛。当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堂学习的某一过程中有所提高或退步, 教师要及时做好记录, 做到定期反馈评价,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会诊, 对退步的学生个人和小组提出建议, 对进步的学生个人和小组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鼓励。

三、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流程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现代课堂的价值取向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现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形成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师预设→学生预习→学生思维→教师导教→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组际交流→总结评价→个体辅导”的课堂教学流程。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为:激情→入境→探究→深化→强化→拓展。

四、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 设计教学, 优化课堂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线, 科学安排全班整体教学和小组分别教学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要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任务的设计不应太多, 一般3~4个就行了, 最好是一个大任务下设计几个子任务, 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显得紧凑、完整, 一环套一环。

例如《英语 (新目标) 》 (七下) “Unit2 I want to be an actor”, 该单元以Occupations为话题, 共设计了Section A, Section B和Self check三个部分的内容。笔者在设计教学时, 整合了教学内容, 按照听说读写练的要求把整个单元分为五个课时, 即词汇教学课、听说演练课、阅读赏析课、写作提高课、综合复习课, 适当调整了Section A和Section B中某些部分的顺序, 增加了一些课外文化知识如名人轶事、格言警句、诗歌赏析等让学生感知、体验。另外, 笔者以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我要上春晚》为背景, 以My dream为主线, 设计了诸如Memory challenge, Guessing Game, Make a survey, Discussion等任务让学生谈论自己或他人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陈述理由, 学会阅读和写作招聘广告。

(二) 倡导分层, 因材施教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 在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策略。在课前,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 给A, B, C三类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心中要提前做好教学的规划, 包括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在课堂上, 教师的问题应有难有易、层次分明, 要适合各类学生的需求, 鼓励学生共同进步。

仍以《英语 (新目标) 》 (七下) “Unit2 I want to be an actor”的教学为例,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笔者设计了一些相对灵活、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来锻炼他们的洞察分析力和思维想象力, 如让学生用英语描述某一职业及其性质, 让其他同学竞相来猜;扮演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的导演来学校选拔优秀演员和工作人员展开对话;编制报纸、电视招聘广告, 做一些拓展性的练习;等等。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笔者要求他们会用“wh-”词编对话、作调查、完成表格、看图说话、计时翻译、造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笔者降低起点和难度, 减慢授课速度, 耐心诱导启发, 着重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适当开展一些基础性活动, 如Chant, Guessing game, Look and say, Read, Match等,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增加自信、找到归属感。

(三) 科学导学, 开展自学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引导员、监督员和协调员,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积极创设活动情境, 利用周围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因素开展导学, 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导学的重点。如课前, 教师可给学生发下“导学稿”, 要求他们按照“导学稿”预习导航部分的内容在家自主预习教材, 独立完成“词汇训练营”“语法大挑战”和“思维空间”, 学会查阅、搜集有关资料信息, 写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课堂上, 教师借助“导学稿”和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向学生直观地呈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结构图、任务活动、辅助教学材料 (游戏、音乐、图片、视频) ,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干, 并通过作业检查、组际竞赛、白板展示、记忆挑战等活动来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四) 围绕话题, 积极合作

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 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 易于增加用外语交流的机会, 从而加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

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把听说读写、口头与笔头、操练与游戏有机结合了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它在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是弱化了, 而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在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得到了尊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有较大的自由支配空间, 他们可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竞赛等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合作攻关、共同成长,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五) 交流成果, 点评反馈

小组活动体现的是集体智慧, 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当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后, 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和组际交流,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学生由于个体特质的差异, 他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情绪, 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参与积极、兴趣高涨、理解力强, 有的学生则反应迟缓、参与消极、兴趣不浓、理解力差, 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力和进步。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以及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六) 结对帮扶, 共同发展

在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班级后20%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他们之所以回避课堂, 除了心理方面的自卑、胆怯、害羞、怕失败、担心犯错被别人嘲笑、自信心不足外, 更多的是因为其在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和交际能力的欠缺。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可采用学生结对帮教的方式来解决。首先, 每个小组内部自行消化。教师安排小组长与之结成对子, 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设立预期目标, 纠正语音错误、弄懂语法要点等;其次, 鼓励各小组间展开竞争, 对于整体进步的小组给予表扬和精神奖励;再次, 进行环境诱导, 让后20%的学生定期轮换小组, 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进而触发他们学习的动因。

五、结束语

课堂多元生成 篇2

一、法律文化驱动催化机制

中国普通民众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是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止足不前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一局面不是短期内形成的, 也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 而是我国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主流的政治、文化传统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 自耕农分散经营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 农村人口仍占据国内人口的绝大多数, 广大农村, 尤其是偏远山区仍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为主, 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秩序通过亲疏关系、乡规民俗等来调整。小农经济的这种分散、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使得人们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权利观念淡薄, 使得法律距离人们的生活距离遥远,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影响很小。当下食品安全监管中许多现象都受此影响。例如, 购物时发现商场的过期食品, 很少有人去向监管部门举报来彻底杜绝后续有人买到此种不合格商品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另外选择在保质期内的产品或者不再购买。

2. 中央集权的统治形态。

在政治体制上, 中国从古至今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统治的模式。尤其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 皇权至高无上, 有着绝对的权威, 自上而下等级体系森严。个人的主体意识被压制。此外, 这种森严的等级体系还体现在, 法律只掌握在贵族或者上层社会统治者、管理者手中, 而对底层的普通大众不予开放。从中国古代的刑罚史可以看出, “重刑罚, 轻民权”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大特点。“法律不是权力的来源, 而是受权力支配的控制社会、保护国家、维护君权的工具, 因而总是以充满暴力的刑法的形式出现。”重刑轻民的这一传统使得民众对于法律存在一种恐惧的普遍心理, 使得法律与民众之间始终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感, 也是现在我国推行法治国家建设, 许多法律难以推行或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3. 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和灵魂。随着以礼入法,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儒家思想所标榜、维护的家族和阶级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这种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法律规范, 压制个人的主体、独立意识, 缺乏平等观念。从而使得人们的权利观念淡化, 对于法律的距离感进一步增加。综上可见, 由于传统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广大民众的法律观念、权利意识淡薄, 严重制约着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参与。随着改革开放, 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正向集约化发展转变。政治体制也不断向着民主法治推进, 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民众的法律观念、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的法律文化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二、利益协调融合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归根到底是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融合、利益分配问题。目前,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源头问题就在于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不均衡。

1. 监管部门方面。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分工负责, 各自承担各自的监管职责。在食品安全实际监管过程中, 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多种利益冲突。许多监管部门或其工作人员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此外, 许多监管部门除了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外, 还承担其他职责, 涉足其他领域。加之,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人力、物力不足的客观困境, 各监管部门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 基于自身直接利益, 或者在其他领域的间接利益考量, 常常采取消极应付或者不作为的态度。

2. 生产经营者方面。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导致合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利益遭受损失或者受到威胁, 也会影响他们继续从事合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因为非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的假冒伪劣食品会给消费者的正常消费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消费者自然会对市场上这一类产品产生厌恶、怀疑的态度和心理, 从而导致该类产品的需求减少, 销量下降, 从而影响到合法生产经营者的正当收益。此外, 非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的假冒伪劣食品往往成本较低, 市场价格对于合法经营着的产品形成明显优势。消费者由于专业知识有限, 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辨别食品的真假好坏, 往往选择他们所认为的“质优价廉”的食品。长此下去, 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优势, 将使得合法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难以生存, 使他们合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3. 消费者方面。

首先,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 直接的利益受损者往往是消费者。非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销售的假冒伪劣食品会给消费者带来财产利益的损失, 身体健康的受损, 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广大消费者对于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有着迫切的愿望。此外, 由于多元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健全,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也将会得到逐步提高。以有奖举报制度为例, 在举报人保护制度完善的前提下, 知情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问题举报、提供信息情报, 不仅自身原有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收益, 将会大大激发公众参与举报食品安全问题的热情。综上可见, 只有多元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形成合力, 才能促使多元主体之间利益协调融合最大程度地趋于均衡, 实现多方共赢。首先, 可以使合法生产经营者免受来自于非法生产经营者的不公平竞争压力, 维护合法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增加他们继续从事合法生产经营行为的积极性。其次, 可以使消费者避免因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而造成利益损失。再次, 监管部门也可从中受益。行业、市场环境的净化, 秩序的规范, 可以大大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管难度, 节约监管成本, 产生良好的政绩效果。

三、权利救济信任机制

多元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活动的权利救济机制, 主要包括事前的严密防范和事后的及时补救两方面内容。总体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思路, 在当前防范制度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 事后对相关主体所遭受的损失提供及时、有效地补救, 对于调动相关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活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

1.“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社会公众是各类食品的直接消费者和食品安全监管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利益救济、保障的得力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活动的积极性。公众权利的救济应坚持“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的观念, 将主要精力花在事前预防上, 最大限度地将侵害公众利益的倾向、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避免公众权益受损的事件发生后, 再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弥补。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和公众的救济主要还是事后救济, 即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公众的权益受到实际损失后, 才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 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举报人保护制度、保密制度等保障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 使得公众权利的事前救济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以消费者知情权为例。消费者知情权, 是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充分、准确、适当信息的权利。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可以使得消费者在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风险降低, 损失减少, 从而维护消费者利益。其次, 也有助于扼制和防范非法生产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起到净化行业、市场环境的作用。有关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第20条及《产品质量法》第27条、第28条等法条中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规定。

2.“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公众在食品购买、消费过程中, 其利益可能会遭到损害。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活动中, 其自身利益也会遭到侵害或者面临遭受损失的威胁和风险。此时, 能够有便捷有效的渠道或者可靠的制度保障, 让公众能够及时顺利的得到补偿, 挽回利益损失, 减少或者消除潜在的利益损失威胁和风险, 与前文防患于未然同等重要。从以救济的主体来划分主要包括公众自我救济和公益诉讼、消费者团体组织等外界的救济。对于个人自我救济的保障, 目前阶段, 我国诸多法律法规都已作出了规定。例如:《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罚金”。《食品安全法》第97条、第98条关于民事赔偿责任及刑事责任追究的规定也体现了对公众权利救济的重视。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是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 对消费者权利救济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9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 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 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关于虚假广告致使消费者遭受损失的规定、第55条关于经营者欺诈行为致使消费者损害的规定等也都体现了对消费者权利的救济。对于公益诉讼的救济, 2012年修正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 我国民事诉讼法首次将公益诉讼纳入其中。通过该规定可以看出, 公益诉讼的范围包括了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一规定又为公众群体救济开辟了一条通道。目前, 我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 权利受到侵害时, 绝大多数人是以个体方式进行救济。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导致公众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 公众、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个人自救的效果难以保障。相比之下, 团体组织就具有专业知识、人力、物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因此, 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除了承担《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救济职责外, 对于个体公众消费者权利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形也应赋予其权力, 使他们承担一定的职责。

四、权力监控安全机制

目前,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着多重原因,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监管不力不是由于监管部门权力过小引起的, 相反, 恰恰是监管部门权力过大所造成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权力资源, 再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 权力机关实际上拥有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杀予夺”大权, 过度膨胀的权力导致生产经营者以政府权力机关马首是瞻。这种状态致使许多监管机关或工作人员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自身利益作祟, 很多情况下不仅自身监管工作消极应对、不作为, 对于相关主体参与监管还存在排斥心理。所以, 在政府公权机关监管无力的情况下, 相关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在对政府公权机关形成制约和监督的同时, 还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打击到非法生产经营者。相关主体参与监管发挥作用具有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影响面广等特点和优势。

1. 新闻舆论监控。

新闻舆论监督凭借其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等特点, 会对全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具有强大威力。目前依然是监督和制约权力机关、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者的有力手段。

2. 网络平台监控。

目前网络监督日渐成为反腐败、监督权力机关的重要力量。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网络监督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广泛等特点。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将有关信息在网络上曝光, 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注意。 (3) 其他形式监控。除了新闻舆论, 网络平台等形式外, 还可以通过电话举报、信访、听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监管活动中来, 发挥作用, 形成对权力部门的监督和制约。

摘要: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 单靠政府干预难以解决食品安全日趋恶化的趋势。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 实现公共利益持续增加的过程和机制, 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共同协作治理。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生成机制的分析, 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多元参与,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多元对话 生成能力 篇3

其实,这里言及的“对话”,已绎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而言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由此看来,对话的要义,不在形式,而在是否体现了“相互作用”,亦即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一、语文教学对话的主要构成

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对话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文本。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对话者,他比学生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富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体,不仅需要具有阅读的相关知识,更需要感受与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独特的愉悦。文本是语文和谐教学中特殊的对话者。语文和皆教学对话的真正实现,首先是文本的解放。

二、语文教学中“对话”的表现形式

1.人本对话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读者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现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状念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其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将自身阅读过程中独特体验融注到表达意向、感情、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世界”的作品中的过程。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同时,学生对“他人世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的一个发现,对自我潜在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

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存在着许多事实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时空上,学生面对的文本,或生成丁久远的年代或生成于大洋的彼岸。其次体现在思想认知上,学生面对的文本,多是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的思想,而学生则人多是人生阅历尚浅,知识水平不高的未成年人。此外对话的双方生活背景、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不同,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差距。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差距,教师作为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就要先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作为学生与文本的中介,起导向作用。

2.师生对话

教育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语文教学的对话目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目标会随着对话不断调整。它们是动态的,是流动的,但又指向共同的方向——完善人、发展人。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和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于文本对话之后的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更表现为相互的交流与探讨、独自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师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逐步获得文本及文本之外的深层东西。

3.生生对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是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合作探讨的一种规定。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就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疑惑,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让每个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上锤炼言语、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语文和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4.自我对话

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么三个“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所构成的。在我们看来,这些“我”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就是一种自我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对话,语文和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也就是通过自我对话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三、精心的预设促成精彩的生成

“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课前预设,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变化往往是教师无法预期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往往出人意料,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自己的教学能够灵活适应预变化了的学情。”(钱梦龙)其实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外,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

课堂多元生成 篇4

内容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有效的作业设计直接影响着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美术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同学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对完成美术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为突出的是,学生的作业形式多样、凸显个性、富有创意,基本摆脱了“程式化、秩序化、笼统化”的束缚,作业整体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实践表明,利用多元化的美术作业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以多种载体、多种类型展开的作业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性的生成。也使同学们的美术知识得到丰富,美术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 作业设计 有效性 生成 正 文:

美术课的作业设计是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作业实践过程对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也是最最有效的。为此,笔者以有效的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尝试、摸索、实践,反复实验、提取、锤炼,从中获取有益的教学经验。以“美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为主题,结合自身上课、听课、科研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优化美术作业设计,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

1、设计分层式作业,符合个性差异,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课程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课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不再是单纯的绘画技法,而是要利用美术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各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化,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因为能力差异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不同。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可以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布置作业,给学生一定自主权,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内容和形式。陶行知先生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他提出的这些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匹配,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美术课堂作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力求在每节课上都能使学生有实践尝试的体验。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实践体验中来。比如课例《椅凳设计》,可以设计两类作业让学生自选:1)基础型:在原有基础上添加或删减,设计修改出你喜欢的椅凳,写好设计说明。2)提高型:设计一把新颖的椅子或凳子,写好设计说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设计活动式作业,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丰富美术作业方式

针对学生应付式地完成美术作业的现状,美术老师除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外,还应从作业设计上入手,打破传统的静态作业方式,通过动态作业——美术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创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的课堂作业可以采取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成,能力强的同学做工艺复杂和技能要求高的作业,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相对简单的部分。从不同人员组合上可设计为独立完成、小组完成、全班完成。一般的课堂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但有时也可分组、全班共同完成。在课例《鱼的剪纸》一课时,由学生独立完成个体制作,然后分组集体组拼成海洋世界。学习《展示我们的成果》一课时,设计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可以平面、立体形式,也可以舞台展示等。再如《奇妙的点》这一课,让学生上台摆造型,六七个同学上台,既强调点的体现又有舞台的表现,如果要求再高点,不仅有高低层次,还有队形、摆造型的体现,融合艺术。在《服装设计》设计一课也能够体现,以往的作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这就是单纯的美术课,实际上可以将实体做出来,而且还可以加上表演,这样可能就体现了艺术的融合,当然,还包括京剧这一课,都可以很好的去融合,现在关键是怎样结合的更有效。指导学生明确各自的分工和学习任务,各尽其职、各显其能,让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懂得怎样与他人合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设计趣味式作业,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创设好与不好,情景是比较重要的 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说《京剧脸谱》让学生感到意外,用自己的石膏头像,学生的兴趣点就来了,怎么做出来的?学生感兴趣,接下去的课就能很好的贯穿下去,前面这节课的作业可能平时作业只是让她们单纯在纸上画出来,效果不是很好,现在我的作业设计让大家画在自己的石膏像上,接下去,对自己画自己的脸谱,学生很有兴趣,作业布置还是要体现在难点上,最后的作业还是上颜色,怎么上颜色,通过前面学生的那个感兴趣,积极性提高了,作业效果也显影体现出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我个人认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是体现作业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有兴趣了,作业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就要积极挖掘兴趣点,课题较多,把一些不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深挖,老师积极去找到其能够产生的兴趣点去展开。

4、作业布置时间:从时间上可将作业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尾。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考虑过这样一个课题,比如八年级《亲近陶瓷艺术》这一单元,有一项收集资料(了解各种造型陶器)的作业安排在课前,这样后面的教学目标能更深入地进行。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快速地画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彩陶的形象,之后教师再开始讲授彩陶的一般结构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不足或遗漏加以改正和注意;接着通过出示各种造型的陶罐,要学生在已画的基本形状上思考并添画有创意的陶罐,使学生既掌握了杯子的基本要素又能有所创新。接下来,再展示一些彩陶纹饰,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创意彩陶上添加纹饰,课尾时教师再设计一个“展销会”让各个小组继续“推出自己的新产品”并展示到黑板上。这样每个学生又有了不断创作的新动力。这样把作业安排在课中、课尾,三次作业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性就看这堂课的作业设计的好与不好,作业效果好不好,主要体现在情感、创意和美感三个方面,其中最真实的在于美感,作业的美感又离不开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因此,课堂作业设计针对性强的就是教师本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在作业操作实践时候定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作业设计中本堂课的难点解决体现出来了没有,难点解决了,就是作业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具体的难点的提出,只是作业好看,就不能说是有效,反之,作业很好却没有难点的体现,就是说难点定的不准,还可以拔高。如《校运会吉祥物设计》一课,作业的设计要求是按照装饰画去完成,重点是装饰画配色,难点定的一定有针对性,适应学生,才能谈的上作业是有效的,比如这节课就是解决作业上色,上色选什么难点,如何上颜色可以是难点,颜色的鲜艳、和谐的,另一个,材料不一样,可能定的难点也不一样,比如水粉画颜色和水溶性彩棒的性能区别,那这样,重点该怎么定,应该采用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有相应的措施,通过老师的示范、演示去解决,难点甚至可以定到油画棒的勾线,勾线如何解决,通过讲解,学生作业能体现出来,应针对学生这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体现出来,就是有效,如果没什么要求,就是画的好看,并不能说明问题,这阶段要学什么掌握什么,通过教学手段体现了,就是有效。

总之,通过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同学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对完成美术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美术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有效课堂中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有效课堂带来的成功体验,是我们每一个美术老师必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C]》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3、《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多元生成 篇5

一、生成性教学应该在预设的前提下开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计划, 有目标的活动。生成性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按照课前预设实施。生成性教学是不是可以完全脱离开课前预设?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 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信息技术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 所以在生成性教学中一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操作, 根本没有办法去课前预设,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使用不同于教师讲授的方法, 得出和教师讲解不同的结论, 这让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 精心预设。

二、生成性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的生成可能往往在于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质疑或者是教师的一个失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平等的与学生相处, 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民主的氛围, 学生就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生成性教学则无从谈起。只有在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才敢于质疑老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氛围,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精彩的课堂教学资源才能生成, 生成性教学才能开展。那么怎么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呢?这要求教师能放下自己的架子, 尊重学生的思考, 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教学。教师对待学生能够一视同仁, 教师会“蹲下身子倾听”, 让学生敢于同教师对话, 乐于同教师对话。这样才能为生成性的教学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生成性教学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课堂教学应该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生成的时候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不能把绝大部分的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听众。要想让大部分学生都成参与进课堂生成,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 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的摸底, 对于学生的基础和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精心准备素材, 教学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生成资源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 大部分学生才有积极参与动力。

四、生成性教学需要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 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由于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 在运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 在选择生成资源时, 教师如果不加选择任由学生自己发挥的话, 那么可能会出现课堂的氛围非常热闹, 师生互动也很频繁, 但是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会发现这节课什么都没学会, 什么都没学到这样的状况。这样的教学生成只是为了生成而生成, 完全偏离了生成性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课堂, 要牢牢记住教学目标, 对于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生成资源要学会放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互动, 教师需要采取措施, 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引导课堂重心重新回到教学目标上来。

五、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能在教学过程中妥善利用生成资源, 把握生成时机, 有效促进教学生成。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能够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生成资源, 并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取舍,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这样的专业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师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提升自己。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更要时刻去关注去学习最新的知识, 将自己变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

教学过程中生成资源非常丰富,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效利用各种生成资源, 为课堂教学服务, 提升教学质量。当然生成性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艺术, 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关注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华.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生成性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数教育, 2012 (10) .

[2]木热提江·莫明.生成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15 (02) .

课堂多元生成 篇6

课堂学习的前奏是精心预设,通过合理创设情境,有效奠定数学教学生成的基础, 为生成起航. 创设情境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角度、方法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为方向,以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为目标,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为指导, 基于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展开科学的情境创设,奠定生成基础.

例如:学习“走进图形世界”,教师创设实物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验. 结合拆分、展开、折叠等方法,分析图形的变化,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立体图形,画出观察得出的图形, 激发学生立体思维,之后展开“设计包装纸箱”的动手实践分析.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矛盾情境、 实验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通过创设情境,奠定生成基础,有效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二、巧妙提问,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激活课堂,点石成金. 通过巧妙提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运转、交流互动. 教学进行过程中,在学生思维矛盾处、转折处,知识衔接处、总结处,方法点拨处,实施巧妙提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思考、互动与实践探究.

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经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之后,利用动态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圆内、圆上与圆外”,并且分析得出已学知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相切与相离的关系. 继而,教师巧妙提问“结合已学知识,能不能进一步推导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师基于之前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动态图,在点外作圆,转换不同的角度与距离,得出圆与圆有内含、内切、外切、外离四种关系.

三、互动交流,鼓励实践探究

互动交流与实践探究是动态生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互动、实践探究,运用已学知识与方法,不断猜想、探索、分析与验证,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强化知识与技能,验证思维与方法, 并培养科学态度与素养. 互动交流可以基于课题研究、 实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结合数学知识与方法,展开小组合作分析、动手实验与实践探究.

例如: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展开课题研究. 提出问题“我们丢弃了多少塑料袋”,之后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动手实践. 结合统计图、统计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得出一年内一个家庭会丢弃多少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的最终去处, 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互动交流与实践探究,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归纳,促进延伸拓展

总结归纳是知识的总结过程,也是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同时,在这个阶段,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反思,从知识、 经验与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课堂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沿着一点出发,不断延伸、拓展,而始终不会到达知识的末端. 只会不断拓展、不断建构,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素养. 基于此,要加强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以一点而引导学生扩散,以一种方法而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建构知识与能力网络.

例如:在经过讨论、实验、交流与验证的学习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拓展得出四边形、 五边形以及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 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学习的基础,学生互助合作、延伸拓展,利用拆分、组合的方法,将多边形拆分为n - 2个三角形,之后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 - 2)度. 基于科学预设,有效动态生成,总结归纳得出当堂课的知识,再经过思维发散,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考与实践探究,进一步提升知识与能力.

总结

课堂多元生成 篇7

一、注重收集课堂中的动态信息资源

如今, 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想开拓动态生成课堂, 打造动态教学模式, 就一定要积极研究如何有效收集更多的动态信息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们提高资源汲取效率。通过对动态课堂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新知识表现出完全的陌生感, 而是在其固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实现再创造和再升华, 也就是说小学生们并不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们的知识讲解, 而是应该以自主获取信息为主, 这样才能将他们的学习思维完全调动起来, 学生们才能够更多地接触广阔的数学信息资源、拓宽数学视野等等。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收集动态信息资源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进入教学改革的新阶段后, 教师们完全可以摆脱书本教材的条件限制, 灵活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 实现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该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保持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度, 尤其要仔细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这样才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出来, 使他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氛围中。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书本教材中给予的漫画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自身生活周围中涉及到角的事物, 例如“足球门、教学楼、单杠”等等, 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们思考角的意义的重要途径, 学生们往往在这些动态的生活化信息中能够对角产生独特的感性认识。这就是灵活利用生活资源的典型代表,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贯彻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理念, 并投身于理论与生活资源的链接过程中, 提高数学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往往与学生需要一个二向多元互动过程, 这样能够将整体小学数学资源整体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资源渗透理解能力。小学生们在数学学习阶段中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差异, 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有效整合, 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层次并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认知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流失。因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数学资源, 帮助学生们获得长足进展, 不断通过信息收集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动态资源, 使其能够完全掌握在动态生成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法。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生活中的“分数”思维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课堂的学习。例如,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将一个西瓜切成几瓣, 分给大家吃, 因而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切西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分数思想, 让他们在“切西瓜”这一动态数学信息中思考分数该如何用具体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等等。

三、注重把握动态课堂中的知识结构

学生们在动态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 教师们也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和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 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认识到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 让学生们在动态资源的展现过程中去自主发现问题, 并自我探究出数学问题的结论, 以此让学生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1. 课前生成体验

在动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们更加需要一个课前生成体验过程, 这样就能够对即将要学的内容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势下,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前多做类似主题的题目, 在做题过程中产生感性的认知体系, 持续性累积数学理论经验。

比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课前就给学生们安排了用条形图进行统计的任务, 使其能够逐步融入到条形统计的学习氛围中, 我让学生们就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 将小到中雨、大到暴雨、晴天、阴转多云等多种天气状况记录下来, 通过条形统计的方式进行结果探究, 以此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有效加快动态课堂教学进程。

2. 认知结构生成

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学生们进行数学认知的主要生成过程, 学生们需要在这45分钟里进行长足体验与感受, 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能够以动态思维角度去分析课堂上的问题, 并能够自主思考、探究以及推理等等。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改革过程中, 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根本, 在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这一坚实的基础, 并紧密结合新版小学数学教材, 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理论架构, 提高数学知识框架意识。同时, 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们融入到数学动态生成课堂中, 提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焕发出新时期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光彩。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关系到新课程教学背景中基础文化体系的发展, 如今小学教育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 教师一定要着力于动态课堂的构建和创造, 让数学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出生命活力, 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乐趣。但是, 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动态课堂的构建经验, 笔者将结合自身小学数学动态课堂构建经验, 谈谈如何有效生产动态课堂,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动态课堂,课堂活力,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关注课堂生成,演绎精彩 篇8

——听课后再读崔波校长写的《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文后的反思

作者:国玉虎

5月下旬,我十分荣幸到喀喇沁旗锦山第一小学参加了赤峰市第十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听课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赤峰市各旗县区21位教师的语文课。在5天的听课活动中,让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大。诸位赛课教师的精准提问和学生们的精彩回答言犹在耳,那一幕幕近乎完美的课堂预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行,我收益颇丰。回到学校后,我再读了贝子府中心学校崔波校长的《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不能言述的疑惑和感受,立刻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串串文字符号,可谓茅塞顿开。这时,我悟到了“课堂生成”这个词语。就此方面而言,21节课中,每一位授课教师都用心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力求完美,多数教师反复磨课。在实际赛课中,有的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下抓住了课堂生成,演绎出了精彩。也有近乎四成的教师与精彩的课堂生成擦肩而过。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课堂预设”走,不惜抹杀掉孩子们的“视角和思路”。上课之初,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言论空间”,偶时,有的学生利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且精彩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时,有的教师往往用了一句“你再想想吧,看谁说的更好”等语言让正在回答问题的孩子“闭嘴”,直到有的学生切合了教师下一步“预设”才罢休,在课程运作中,教师的角色根本没有有效地实施转变。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无疑成为“课堂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推进,而应是因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不断调整的过程。

《女娲补天》的一节课堂教学中,来自敖汉旗贝子府中心学校的赵志荣老师在抑扬顿挫的引导中,便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演绎出了精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谈及发现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我发现女娲非常了不起!”赵老师立刻追问:“他发现了女娲很了不起,那么,我们从哪些语言可以读出女娲很了不起呢?请再读,并作批注。”之后,教室里开始充斥着刷刷的写字声和郎朗的读书声。在激烈的汇报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女娲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她将炼好的的特殊液体“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自此以后,便在天边留下了五彩的云霞。赵老师便微笑着说道:“你真善于发现,的确很了不起。他说自此以后,便在天边留下了五彩的云霞,多美多神奇呀,请你大胆地想象一下女娲补天后的情景,拿出笔来写一写。”至此,非常顺畅地开始了课堂练笔,再次地演绎出了精彩。

这样的课堂生成处理,成就了一堂堂精彩的课,给听课者以真正的享受。与此反之。在《三个儿子》的一节课堂教学中,教师让3名学生到前面演绎3位母亲的语言,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研读关于三个儿子的文字时,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个儿子?”霎时,小手全部举了起来,一致地喜欢第三个儿子。谈及理由时,有孩子说:“我喜欢第三个儿子的理由是因为他孝顺,同时他也有一位好母亲。”教师示意该生坐下,继续问:“谁能说的更全面一些呢?”后来,一位学生回答道:“他孝顺父母,懂得感恩”。教师终于露出了微笑,便要求大家送给他掌声。原来,这位同学的回答切合了教师的预设。“他还有一位好母亲”,难道不可以作为这位同学喜欢第三个孩子的理由吗?为了导出自己的预设,进行板书。教师没有任何评价地忽略了这样的课堂生成。试想,如果这位教师抓住前者学生的那句“他还有一位好母亲”,势必会引出三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态度差异,继而利用课堂生成地拓展了文本。在《鱼游到了纸上》的一节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练笔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围观“画”的人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展示中,有三位学生进行汇报。第一位学生的语言抓住了描写,第二位学生抓住了细节,第三位学生语言的精彩体现在了用词上。教师一一点评:“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好了,你真棒!”。因为教师完成了预设,对于生成的习作特色,教师却错失了“方法与技巧”的整合和指导机会……

赛前,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的李卫东老师作了一节示范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课中,李老师让学生提疑难问题时,有学生提出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读不懂,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李老师笑了,让男女同学分角色读这句话。并问:“作者问这句话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养花给别人看?”有的学生起立回答:“没有,他认为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同时,女房东也没有想过养花给自己看。”李老师立刻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问道:“你从哪里发现了女房东也没有想过养花给自己看?”学生回道:“我从‘莞尔一笑’这个词看出来的。”李老师就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莞尔一笑”一词,并找学生到前面表演“莞尔一笑”,立刻引发了连连笑声,课堂再次演绎精彩。

巧用生成,精彩课堂 篇9

一、借质疑, 以生成促高效

学生的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生成, 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 截取有效生成,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 我把鹳雀楼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 并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诗人这时已经在二楼上了, 可还要‘更上一层楼’, 这样楼就应该有三层, 可图上为什么只有两层?”莫非是挂图有误了?我愣了一下, 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教学的契机, 接着说:“是图错了呢, 还是诗写错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接着点拨:“‘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 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还要再登一层的行为呢?”于是,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可能这句诗是诗人一边上楼一边想到的。”有的说:“也可能是诗人上了楼, 觉得这楼不够高, 看不到远处的景色, 所以希望有第三层。”……课堂显得动态而高效。

对于课堂中的学生质疑, 我们该如何面对?我觉得应该是:追求和拥有教育智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能根据学生的反应,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使自己和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其次, 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 教师不应敷衍了事, 而应该因势利导, 充分“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直到成功。

二、抓错误, 以生成促思维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信息传输交流过程, 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 随时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学生中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的错误是另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当我让学生交流对人物的点评时, 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白骨精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她两次都没有把孙悟空赶走, 但她都没有泄气。”对此答案, 我没有立即给予评价, 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 反问道:“白骨精不泄气是为做好事, 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气, 干的坏事就越多, 于是, 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回答, 白骨精的不放弃其实是一种诡计多端、狡诈贪婪,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一教学环节中, 受思维局限性的制约, 学生起初只考虑到了白骨精的行为表象, 而没有顾及行为的后果, 这种感悟显然是错误的。我的追问激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 自然而然地明辨了是非, 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 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面对课堂的错误生成, 教师要独具慧眼, 引导学生在思考、争论中领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掌握思考的方法与技巧。

三、设悬念, 以生成促拓展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课本知识的“生长点”是隐性的生成形式, 却是进行课外拓展的优秀素材,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例如, 在教《詹天佑》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座座现代化的铁路, 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座铁路上,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这是什么铁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说明这条铁路的特征, 再体会课文中的“人字形铁路”的作用和詹天佑设计修建铁路的艰辛, 让学生亲手去画一画两种开凿隧道方式的示意图和“人”字开线路的示意图。接着, 我再问:“这样设计, 有哪些好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延长教学时空, 丰富学生的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展现生成教学的核心精神。

四、多对话, 以生成促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和学生一起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知识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 教师此时要做学生, 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 课前我准备了与本课有关的一些星座的资料。当教完课文后, 我迫不及待地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这时有学生追问:“老师, 前面我们学到的牛郎星、织女星在什么星座?”“老师, 北斗星是什么星座的?”没想到, 学生对星座的知识如此好奇, 我一时语塞, 脑中怎么也搜索不出这么多天文知识。我觉得很惭愧, 这类知识实在太多, 我了解得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我如实“交代”, 并引导学生:“今天, 我们学了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 但有更多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我建议同学们回去查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明天我们就来一个大汇总。”于是, 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外书、网络进行收集整理, 交流时让我大开眼界, 受益匪浅。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有人形容课堂生成是“无法约束的美丽”, 这句话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随机性和复杂性。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后反思, 提炼引导课堂生成的有效方式, 激活语文课堂,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动态生成的精彩!

动态教学,生成活力课堂 篇10

一、生活—动态生成的舞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 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动态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不断充盈知识, 丰富情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而且促使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的价值。

新英语教材七上Unit 7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谈论服装。在学习了服装的颜色和价格后, 我让学生模拟服装商场大甩卖的宣传。学生纷纷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服装商场尽兴出招, 如买一送一、换季打折、买衣送小礼品等, 课堂俨然被活跃的氛围充盈。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 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环节:

T:We students have many beautiful and colorful clothes, but what about the students in poor areas?They may have only a few pieces of clothes all the year round. (进行德育渗透 ) And I know most of you can donate some clothes to the poor children.So let’shave a clothes donation now.让学生扮演募捐者, 并说明捐赠这件衣服的原因, 如价格合理、颜色鲜艳、长短大小适中等。三分钟准备时间后, 募捐者陆续登场。

S1:Hello, everyone.I have a long purple dress for only 50yuan.This is my favorite dress.I think it’s very beautiful for girls. (看到这位学生为了山区小朋友 , 把自己心爱的长裙都捐赠了, 其他学生也有了一种想冲上来的感觉。 )

S2::Morning, boys and girls.I have a pair of sports shoes.It’sa birthday gift from my mother.It’s very“帅气的”. (学生一阵哄笑, 发言的学生一急把cool都给忘了。) The shoes can help them play sports well.

S3:My clothes are too big.But I have many snacks. (小胖此话一出, 立刻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但是他并不在意, 继续派发他的零食。 ) I have lots boxes of milk and yougert, many cookies and hamburgers. (看得出他的诚心, 同学们也都慢慢静下来细听了。 )

初一学生活泼积极, 表现欲强, 喜欢形象思维, 让学生亲自进行生活化的活动表演, 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平面个体, 而是个性飞扬在舞台上的立体生命。上台的学生个个说得真心诚意, 博得了观看学生的阵阵共鸣, 把课堂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 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景中, 触景生情, 表达思想的欲望被快速激发, 而且学会了语言, 实践了语言, 落实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体验了生活的快乐, 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巧妙地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 并融入人文关怀的德育渗透, 真正实现了语言教学在生活中学, 为生活而用。教师生活化的设计, 生成并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使课堂充满了动态的活力。

二、宽容—动态生成的粮仓

学外语最忌母语的干扰。由于受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汉语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维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利用错误, 潜移默化地激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与活动, 则不失为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宽容并辅以有效的管理, 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每个班级里, 总有那么几个比较害羞、不敢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我们班的小勇由于基础不够扎实, 经常不敢抬头回答问题。但是, 经过那次之后, 我时常在课堂上看到他求知的眼神。记得是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通过学习将来时态, 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未来。我设计了“明日之星”的活动, 四人一组讨论“What will you be in 20 years?”,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使大家对新知识更有兴趣。一想到自己的前途, 大家都有点心动, 期盼着能将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大家分享。当轮到小勇时, 他站起来一脸通红, 低着头小声地说:“I will be a reporter after 20 years.”话音一落下, 教室里发出“啊”的声音, 纷纷投去怀疑的目光。有些不同的声音说着:in 20 years.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 小勇的脸红到耳根。我示意学生安静, 并请小勇先坐下, 然后板书小勇说的句子。

T:Xiaoyong has a great dream, and I’m sure he will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 with his hard work and willing heart.

此时板书一句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补充课外英语知识。 ) 由于受到关注, 此时小勇稍稍抬头, 注意力十分集中。

T:Pay attention, not “after 20 years”, but“in 20 years”.

T: 英文和汉语不同 , 这里的after并不对等于汉语中的“在…… (时间) 后”, 而要用介词in, 感谢小勇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和一个伟大的梦想。

(全班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小勇身上, 小勇好像如释重负。 )

接下来的这堂课中, 小勇听得特别认真, 在最后设计的“Give a report”中, 他们小组集体推选小勇作报告, 开玩笑说当做记者前的实习。小勇准确地报道了组内每个成员未来的职业和梦想, 眼神里发出异样的光彩。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出错, 课程才能生成, 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 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 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和乐观的期待。正因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 才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神圣的光彩, 使课堂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民主—动态生成的源泉

要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不应该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不一样, 课堂上会引发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如果教师能换一种独特的视角, 借题发挥, 往往能生成意想不到的、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

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的Reading:“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后 , 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 :What should you do to relax yourself? 此时, 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Dear teacher, we don’twant to study.We just like robots, do the unpleasant homework again and again.It’s so boring.”, 一些学生在底下暗暗窃笑。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时我为这位学生的抱怨而扰乱课堂秩序感到非常生气。我迟疑了一下,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何不顺水推舟, 把问题还给学生。于是, 我微笑着说:“Where are robots?Are they in the classroom?Why I can’t see them.I just know my lovely students are sitting here now.”被我这么一幽默, 学生讨论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于是我顺着他们的话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T:When do you feel under pressure?

S1:When we’re going to have a test, I feel terrible.

S2:When we have too much homework, I feel so bad.

T:These are really pressure for you, so what should you do to relax?

S3:I think we should listen to music or play sports to relax.

S4:We should tell jokes for fun, it’s a good way.

S5:We should hang out with friends and go shopping.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淡化了厌学情绪, 反而更加积极地想办法怎样做到劳逸结合。那位学生在讨论中也非常投入, 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消除了不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教师善于灵活处理生成性偶发事件, 正面启发,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与学生进行民主对话, 平等交流, 不仅可激活课堂气氛, 而且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机智—动态生成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多项信息交流活动, 充满着各种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有些意外行为乍看起来极不协调, 甚至滑稽可笑, 但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联系上课内容, 巧妙地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 则可变被动为主动, 点燃瞬间熄灭的火花, 引发学生共鸣, 给课堂带来精彩。说到这里, 脑海中不禁闪现一节课的情形: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 在教授本单元第三课时, 围绕早中餐的问题, 与学生在课前预热中发生的小插曲。

我的课在第一节, 一些没吃早饭的学生会在路上狼吞虎咽地塞上几口就匆匆赶来上课。那天, 当我在课前开始复习单词时, 发现小军同学正埋头猛啃面包。于是我停下来看着他, 此时四周的目光突然齐刷刷地看向他。他似乎很尴尬, 立即回了一句:“我没吃早饭!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语气中带着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 一句话使我呆在教室中央, 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让我找到了重做“焦点”的感觉。我当下接上他的话:“Do you like bread for breakfast?Look, the diver Sun Yang also likes bread for breakfast, too.”学生的目光即刻转移到图片上。“But I think only bread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have a box of milk, too.Do you think so?”, 小军此时已放下手中的面包 , 抬头望着我, 接下来我把话题延伸到全班同学身上。

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S1:I like eggs and bananas for breakfast.

S2:Chicken legs and orange juice are my favorite breakfast.

S3:I like bread.Only bread for breakfast. (这位调皮的学生说完之后, 用挑逗的目光看了小军一眼, 此时小军微微脸红并不好意思地一笑, 其他同学也都捂嘴窃笑着。 )

面对学生的小兴奋, 我灵机一动, 这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好时机。

T:Eating bread for breakfast is the habbit of western countries.Do you know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breakfas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s:We don’t know. (学生似乎很有兴趣, 个个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 )

T:Breakfast means“早餐”.Western countries focus on“餐”, which means the food for breakfast should be tasty.We Chinese focus on“早”, which means we should eat breakfast on time.So as a Chinese, I think we all should have a good breakfast on time. ( 我用中文翻译了一下, 边说边微笑着看着小军, 只见他听得认真, 带着一丝惭愧。 )

教师以欲进先退, 欲扬先抑, 变换角度的点拨, 扭转了学生的观念, 巧妙地处理了可能发生的师生矛盾。这种转化饱含着课堂上的平等、民主、尊重、理解与关爱。那位学生红彤彤的小脸, 后来目不转睛听课的模样生动迷人。教师的宽容和尊重, 让该生重新审视自我, 也让他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课堂, 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存在感, 课堂里闪现了一道纯净、疏朗、温馨的火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意想不到的高潮, 教师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 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持积极的促进态度, 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设身处地, 变换角色, 体会学生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思考,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师生共融一体, 共同演绎创造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课改下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也是充满未知动态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把各种生成和变化的信息, 化作活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得深、把握得准,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撞击和生发, 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学。这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它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 而是实现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因此, 除了预知的精彩以外, 动态活动的展开会让师生真正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关键词:英语课堂,动态教学,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06.

[2]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课程与教学, 2003 (6) .

[3]沈倩.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4]朱小英.英语课堂, 因生成而更精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上一篇:项目管理方法论下一篇:水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