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学生的心理养成三篇

2024-07-22

空管学生的心理养成 篇1

1.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早就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1]、心理障碍、心理矛盾和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就业心理[2]、恋爱心理等, 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有些不同。当前, 高职学生容易受个人和环境的影响出现种种不良职业心理, 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异。

1.1 自我认知心理偏差。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自身学历比本科生低一等、矮一截, 并没有看到自身的优势在于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气,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与其他人进行竞争, 未能充分展示自身优势, 因屡次受挫而产生强烈自卑感;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 择业期望值过高, 过度自信, 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 以自我满足为第一需要, 把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薪酬待遇等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 使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差距拉大。

1.2 盲目攀比心理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某些高职生往往拿自己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比;某些学生喜欢随波逐流, 盲目加入专升本、考公务员等行列;某些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性格、气质和兴趣选择岗位, 而是喜欢往热门行业、热门岗位上挤, 盲目追求“大公司、大企业、铁饭碗”;某些学生对一般的工作岗位热情不高, 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持鄙视态度,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个别学生注重比别人好的职位或者待遇, 这些心理状态都会导致学生错失就业良机, 不利于自己职业前途的发展。

1.3 自主择业意识不够。

高职学生自主意识较强, 但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他们坚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念, 认为工作、就业不着急;某些高职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 总想依赖社会关系, 依赖学校和老师, 父母和亲属, 出现问题马上向父母、老师求助;某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正确的生涯规划, 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某些学生总是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夸大外界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不能从主观上寻求突破;某些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应靠学校提供, 不愿主动搜寻招聘信息, 参与竞争, 从而耽误不少获取各种经验、寻找理想岗位的机会。

1.4 求职浮躁心理凸显。

职场如战场。用人单位对职业人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竞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使得高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导致求职浮躁心理凸显, 急功近利现象多发。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职业方向模糊, 无的放矢;部分学生目标缺失, 过于关注薪水及待遇等问题;部分学生刚参加工作时, 会表现出一种积极, 进取的心态, 然而, 在短期内没有看到回报, 就会心烦气躁, 频繁“跳槽”。

1.5 抵抗挫折能力较弱。

对于某些高职毕业生来说, 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步入工作岗位之后, 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 很多大学生不能积极应付、化解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造成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造成痛苦、焦虑、紧张, 缺乏动力, 没有激情, 生活懒惰, 思想懈怠, 甚至导致自卑、自闭、抑郁等。据调查:80%新入职的高职生不适应本职工作[3]。某些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拔, 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便选择自我逃避, 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某些学生因个人理想职位与个人能力之间不匹配而屡遭挫折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心理;某些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等行为。

2. 高职院校拓展职业心理培养的途径

2.1 适时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与其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高职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与企业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偏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也违背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 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是各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自1994年以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 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并迅猛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个别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有的就是简单进行几场测试、开展几场讲座;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课程化;有的只是对心理有障碍、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学生职业心理的重要性, 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度上来, 纳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健全人格, 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理念结合, 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2 有效创新载体, 积极推进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外, 多样化的培养途径是不可或缺的。首先, 学校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为学生多开设与职业心理素质有关的讲座或活动。例如, 可以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请优秀毕业生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给学生开讲座。其次, 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教育途径, 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良好的土壤。例如, 主题班会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 把职业心理素质中的相关内容转化为某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实际情景。再次, 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例如, 经常鼓励、表扬、称赞学生, 让学生充满自信。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水平, 还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学校应该从多方面着手, 加强社会实践工作。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际情况, 加强科学规划和指导, 推动社会实践层次化发展, 使学生在校三年做到年年有实践、年年有发展。

2.3 加强就业指导, 优化学生职业心理提升条件。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要指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 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 找到与自身职业兴趣、从业能力、性格特征相匹配的就业岗位。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书本知识的学习到关心整个社会, 整个职业世界。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 了解各个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要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情况, 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和评估的方法, 找出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巩固职业技能, 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合作的方法。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和政策, 了解就业程序, 学会就业压力调试。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 定期实施职业心理测验, 包括个性分析、面试、情景性测试等,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职业指导人员以此为导向, 引导他们作自我评价, 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避免许多不良职业心理的产生。要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 开展团体咨询和指导。要因人而异地开展个体咨询, 如针对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针对学生面试焦虑、怕困难等问题, 引导他们消除紧张, 积极应对各种面试情景、职业环境等。这样可以弥补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在优化学生职业心理上的不足,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 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积极寻求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突出职业技能和较强职业心理素质的优秀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 不仅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职业素质、促进顺利就业、实现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是高职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体现。本文基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现状的分析, 阐述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养成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28-29.

[2]何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 :79-82.

激励不当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 篇2

过去我认为,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没有坏处,只有好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是当前课改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如:我在教学生做思考题和拓展题时,我常说:“看谁最聪明,能自己独立把这道题做出来。”其实能做这类题的,一般也只有几个特别好的学生,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我评讲完题后问:“是这样做的举手?”好多没做对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可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还是表扬了他们。慢慢地,当做这类题时,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是等着老师讲了以后,他照着做。我不知道我这样教学失败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我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赏识不当也是伤害》。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学者在北欧某国一位教授家做客时,抚摸着教授小女儿的头发说,你长得多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说着便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了她,小女孩微笑致谢。教授等女儿退走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小,不会分辨,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的孩子,这就走人了误区。不过你不要这樣沮丧,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看了这个故事,我认真分析了一下,我发现我的评语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小学生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比较弱,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老师说我行我就行,老师说我比别人能干那别人就不如我,往往具有较强的盲从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暗示,“你比他们更能干”“你最聪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惟我独尊的不良心态,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老师让大家对某位同学的表现作评价时,很多学生站起来会说同一句话: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我觉得他写得不好,我觉得他说得不好,我觉得他做得不好……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而不是优点,别人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试想,小学生在这种不良心态的长期影响下,能养成谦虚好学,敢于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好品质吗?

前面的教学案例中,不管学生做对与否,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能虚心地向能做的同学学习。而能做的同学心里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做得对做不对都一样能得到老师的夸赞,我何必去动脑筋想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不经意地犯这样的错误,一方面会使部分学生养成自吹自擂,瞧不起别人的坏毛病,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愿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和称赞。为了得到老师的称赞,他们会用撤谎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能干、行。

而还有一种可能,未得到表扬的同学是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就是同学们争相要做到的。一旦这种赞尝给了个别或部分同学,会对大多数同学造成压抑,如果这些同学发现受表扬的同学是做假得到的表扬,会误导其他同学下次一样作假,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这种不良的习惯。

空管学生的心理养成 篇3

养成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后进学生,用尽各种措施均不见效,文章提出了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设想,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行动的根源,只有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有效进行养成教育。有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在哪个实验室学到的东西最重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出人意料的回答:“幼儿园”。记者又不解地问“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老人神色严肃地回答:“幼儿园的老师教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道歉,要学会观察大自然等等。”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功意义有多么深远。有人讲养成教育是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事,职业高中搞养成教育没多大必要,果真如此吗?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目前的违法犯罪呈低龄化,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犯罪率正逐年上升,很多职高学生跨出校门进入牢门。我们调查了几个案例,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学生违法犯罪看似偶然的,其实是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很多学生在出事之前,老师根据他平时的表现就断言:这个学生迟早要出事的,真的被不幸言中。这类同学经常出入网吧、游戏机室,钱不够向同学强拿强借,经常出言不逊顶撞教师,不服管理,满口哥们义气,江湖习气浓厚。这说明在校期间较差的养成习惯是诱发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抓好养成教育已刻不容缓。

很多学校已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将端正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开展三面循环红旗评比,以班级为单位,用量化打分的方法评出优胜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明辨是非,约束自己的行为。对那些明知故犯、屡教屡犯、一犯再犯的学生,班主任不知所措,只能犯一次骂一次;第一次写保证书,第二次公开检讨,再不行就状告家长,最后的杀手锏是纪律处分,直至开除。整个过程都是以责问、训斥、强压的方式进行的,形式简单化,内容单一化,工作理想化,手段情绪化,效果适得其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从校门到校门,大学生的心理,教师的身份,读的是普通高中,教的是职业高中;用普高生的知识标准衡量职高生,难免出现标准过高,学生难以达到目标,设想与现实的偏差较大,老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大受影响。这是很多职校存在的现象。

其实职高生大多是中考落榜者,大多存在着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尤其严重,他们思想空虚,精神不振,抱着混世度日的态度,由学不好到不愿学,以至发展到破罐子破摔,失去了中学生应有的信心,在竞争中,甘愿沉沦,听天由命,有个别学生甚至心理严重扭曲,愤世嫉俗,一旦心理空虚,畸变,必然引发精神消极,颓废,一步步滑向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马斯洛认为:当个体的某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身心就会失衡,产生心理病态,低质次需求的匮乏,会直接阻碍个体更高质次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求美的需求)的产生和增强。

一般来说,缺乏良好家庭教育,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生活适应能力较差,长期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较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情绪消极多变,人际关系紧张,常常得不到同学的接纳;表现出退缩、逃避等消极行为,有的表面上看十足是“一匹北方的狼”的样子,独来独往,清高孤傲,但内疚、难过、失望等情绪却时常袭上心头,陷入惆怅和苦闷之中,这时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觅到“知音”,进行心换心的沟通交流,使他人了解自己,得到帮助与关怀,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无成就感,无法平衡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又无法在学习和技能等竞争中获胜,无法凭其正当行为获得满足,于是表现出某些不正当行为和违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失当行为是他获取满足的一种方式。

纯粹地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方式,就像玩翘翘板,这头下去,那头又上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结果是事倍功半;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病源,才能制定解决的办法,所以要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内因,确定症结,一剂猛药或釜底抽薪,才能药到病除。如何才能做到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质疑的威信,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时刻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其它教育前提的观念。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就不能根本解决。要提高教师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师要多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学校要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进行指导。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只重普遍性,忽略特殊性的方式,有的教师认为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看不到学生心理个性的差异,教育缺乏针对性。不同的心理特征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教师认真备好每一门课,精心的上好每一节课,耐心的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知识,俗话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现在来说,还要指示给学生一条江。这就是要求教师应博学。平

等而善意的每一次谈话,都会在学生的心里深处留下痕迹,都可能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

3、要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具备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很多资料表明,教师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物欲横流的社会与淡泊名利的教师职业的反差,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与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学校、家长的高要求形成的无形压力等因素,使很多教师的心理出现了恐惧、焦虑、多疑等病态心理;三面红旗竞赛中,自己班级被扣分不是从班级工作中去找原因,却认为是值周教师或值周学生故意刁难他,内心表现出不服气,甚至责问值周教师或学生,搞得工作被动,人际关系紧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多疑、猜测的病态心理在作祟。如果教师带着这样一种心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不言而喻,不但达不到任何目的,反而会使得健康心理的学生受到影响,因此,要搞好养成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4、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对犯错误的学生或后进生一味地批评责问,起不到较大的教育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做了楷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学生拿着一块砖头正要砸向另一个学生,被陶先生及时制止了,并要打人的学生到办公室去等候处理,当陶先生到办公室的时候,那位学生已先到了,陶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说:“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人,你尊重了我的意见,这一块糖是奖励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二块糖说:“据我了解,你之所以打那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别人,你很正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说:“我叫你到办公室来等候,你准时到了,很守信用,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这时那个学生哭了,承认了错误,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主动承认错误,有承认和改正的勇气,再奖励给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是教育的艺术,陶先生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心悦诚服。如果我们仅仅是简单粗暴的训斥或处分学生,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教师平时要多观察多关注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变化点”,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点”,适时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抓好后进生养成教育的关键。

欧洲有一句名言:一切成就,一切财富,始于健康的心理。《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具体来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多给予一些尊重与理解,激发后进生的上进激情。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后进生由于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往往得不到师长、同学的尊重,这就与其内心的渴望形成反差,致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加速下滑,因此我们应更多尊重与理解他们。

尊重与理解后进生应从其人格上入手,职高生处于青春期初期,其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反对师长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预,特别是后进生,师长过多的干预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给他们的叛逆性格再添把火,而真诚地与其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友谊观,分析犯错误时的背景,鼓励他从头做起,把自己的缺点逐渐改掉,可以使其产生希望上进的激情。

给后进生以尊重和理解,爱也是一剂良药。爱既是教育者的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教育者搞好教育的巨大动力和成功的条件。教师的爱,在学生中引起积极的心理反馈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沟通师生间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的指导,使学生的行为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某校有位电脑维护专业的学生,是一位电脑游戏迷,整天变着法上网,班主任软硬兼施,好话说了一大筐,仍不见效,有一天晚上,该生起来上厕所,不小心跌倒,头破了一个口子,流血不止,班主任知道后连夜起来替他包扎,并掏钱陪他去医院缝合伤口,为使他增加营养,班主任买来鸡蛋给他吃,这个学生感动了,决心为了班主任痛改前非,与网吧一刀两断,后该生当了班里的纪律委员。

2、多利用一些暗示,激励后进生向前奋进。

后进生大多不是智力存在的问题,除学习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自信心不强。制造一个全方位的暗示空间,让后进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老师、同学并没有鄙视他嫌弃他,使他看到希望,赞扬他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不忽视,这会成为后进生向前奋进的动力。

有一学生顽皮好动,上课总是不安分,上课时老师班干部也经常提醒,一般也只能保持十来分钟,批评提醒多了,他也就更无所谓了。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发现他对计算机还是很感兴趣,于是就与教计算机的任课老师商量,请她对这个学生特别留意一下,然后就暗示这位男生,计算机老师特别喜欢他,认为他聪明,理解快,是个好苗子。后来这男生上计算机课就认真起来,而他的每一次的进步都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肯定,渐渐地他真的进步很快,不但计算机课,其他课的课堂纪律也能遵守了。

当然,用暗示法激励后进生奋进,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尽可能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开始时对后进生的期望值不应太高,第一步成功后再逐渐加重砝码,否则后进生就会发现你的目标他们根本无法实现,认为你脱离实际,你的计划也就失败了。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健全后进生的心理。

后进生由于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易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如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当,他们易出现“亚健康状态”,即“心理感冒”。如何使他们恢复健康,对于后进生来说,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大课外,开展个体心理辅导效果更佳。在个别辅导时,要遵循保密原则,只有取得学生的信任,他们才会倾吐心声;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作为心理辅导的第一要义。

有两位学生,涉足“早恋”,因在校园拥抱而被纪律处分。教师要指导他们了解科学的性生理、心理发展知识、性保健知识、性道德及性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性保护,教育他们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坚持在集体中交往,避免一对一的密切关系;第二坚持男女之间文明交往,明白轻佻的语言和行为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表现。

4、适时利用孔雀效应,强化后进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

人们在异性面前,特别是同龄的异性面前,希望表现得特别好,懂礼貌,讲卫生,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点,把缺点隐藏起来,这就是孔雀效应。一般地女生寝室内务总是比男生好,特别是有后进生的男生寝室内务尤其差。某校一班主任化许多力气整顿了一男生寝室内务,因这一寝室集中了两个后进生,所以效果总不太明显,稍一放松,就故态复萌,有一天她组织了一次男女生互相参观宿舍的活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其他男生寝室内务更上了一层楼,这一寝室内务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她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男女生都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自己宿舍内务。

5、把握纠正的最佳时间,找准转化后进生的契机。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平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即心理定势)之中,心理定势被破坏时,人的心理就出现了不平衡,学生也是这样。这个时间就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即最佳教育时机,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佳教育时机有以下几种情形:(1)当学生犯错误时;(2)当学生进步时;

(3)当学生生活中受到委屈时;(4)当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时;(5)当学生对某种事情发生强烈兴趣时;

(6)当学生失败时。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采用开设心理咨询室、挫折教育、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及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宣泄剩余精力等形式,由面到点,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心理纠正。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是把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维多利亚州下一篇:线路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