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十篇

2024-09-10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1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这一当前迅猛发展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1]。一方面,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2]。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机工业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农业物联网已经在智能化培育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监测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3],但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还不广泛。本文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其可行性与发展前景,以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

1 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这一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意味着物联网的核心仍是互联网,但它将“物”带入了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欧洲联盟对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主要包括3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1个层次是传感器网络,是指包括RFID、条形码、传感器等设备在内的传感网,可以实现信息的感知、识别和采集;第2个层次是信息传输网络,可以实现远距离无缝传输来自传感网所采集的巨量数据信息;第3个层次是信息应用网络,该网络可以实现通过数据处理及解决方案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5]。正是这3个层次赋予了物联网能全面感知信息、可靠传递数据、有效优化系统以及智能处理信息等特征。

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作物生长、农民生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等信息的获取,通过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与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饲养、施肥、植保以及农民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和物流等各环节智能化程度,为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升农村行政服务效能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一代技术支撑平台[6]。

1.2 农业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方向,很多国家都在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我国也正高度关注对此的研究。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我国尝试在各个行业进行应用物联网示范工作,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成效。农业物联网可以把感应器嵌入农业机械、土地、灌溉系统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与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智能分析,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这样,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农作物田间及温室环境控制和信息反馈,用其检测动植物的环境信息监测,保证动植物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还可以应用农用传感器于移动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产业、农业自动识别技术与设备产业、农业精细作业机具产业和农产品物流产业。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及技术需求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器装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农业机械化系统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置换,同时在农业生产力置换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7]。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减少劳动和土地等传统资源要素的投入,增加科技和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已成为目前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随之呈现以下趋势。

2.1 智能化

高新技术不断融合于农机化领域,农业机械智能化已成为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资消耗、增加利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节约型

资源的不足和环境的退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积极推进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实现节水、节油、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的目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获得较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农业机械节约化发展对于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 精准化

随着节约型、环保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入,精量及定位播种和育秧、精准定位施肥及精量施药等精准农艺生产需求的发展,对高科技精量化农机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给农机产品配备精准农业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发展的潮流。

2.4 大型化

考虑到我国土地集中、规模加大、复式作业和节本增效等问题,农业机械化向大型发展的趋势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大型农业机械具有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平均作业成本低和有利于进行联合作业等优势,农用动力继续大型化将是未来我国农机的发展趋势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产品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逐步向大型化、精准化、智能化和节约型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应该指出的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过程离不开对农作物信息的感知、农业数据的传递、系统的优化与农业生产智能决策,而农业物联网技术恰恰在这几方面能发挥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因为物联网技术就是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智能处理和优化决策等关键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体系。下面就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机化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3 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前景

3.1 在农机装备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在“物”中安装传感器和其他控制系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上就可以实现“让土地说话”,通过及时收集和掌握作物生长的一些重要参数,如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气压和CO2浓度等,可以摸索出植物生长对温度、湿度、光、土壤的需求规律,提供精准的科研实验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智能控制,农业机械能及时做出决策,精确地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效果。澳大利亚已经将物联网运用于农业机械,推出一种能识别莠草的喷雾器。这种喷雾器在田野移动时,能借助专门的电子传感器来识别莠草,发现莠草时才喷出除莠剂,从而大大节约了花费的除莠剂,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8]。浙江工业大学也成功利用传感器网络监测大田及温室土壤温湿度及建立节水灌溉系统,随时精确获取作物需水信息,为精量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如果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产品上,实现物联网系统与农机产品的有机结合,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更好地实现精确作业。

3.2 在气候智能型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2010年上半年,我国的极端气候日益增多。年初,西南五省特大旱灾;7月中下旬,我国南北诸多地区接连遭受洪涝灾害……有农业专家指出:农业是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很高且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面对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必然会给脆弱的农业产业带来严重危害,直接威胁国家“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安全。因此,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极端气候已成为农业农村面临的一项极其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利用物联网的感应器技术原理,可以在该领域实现信息的实时监测,提高农业对洪水和干旱等破坏性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加强对农业的管理,降低气候灾害对农业社区的危害程度,同时建立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来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如在农业的水利水位上安装水位测定感应器,可以实现对水位数据的识别、采集和处理。

3.3 在农机化区划与农机4S中的应用前景

每年农时,农机户大多数是根据经验进行农业机器的配备及更新,而由于每年的生产要求与气候变化,常常造成农机配备过剩或短缺两种结果,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及农户经济利益受损。尤其在生产的关键时刻,由于农业机械未及时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油料、时间、人力的浪费,甚至延误农时[9]。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给农业机械贴上电子标签,那么农机信息就可以实时获取,清楚地了解到作业机械的具体位置,进行自动跟踪。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实现对农机装备的统筹管理,了解各区域农业机械的类别及配套数量等,从而增强了农机化区划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才能发挥农机系统优化配备的最大效用。

农机4S体系是一种以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为核心的农机特许经营模式。对于这种新型的“一条龙”农机经营服务模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等其他环节实现产品的定位追踪。改进农机销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快速供货、适时补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即使在农机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可以准确地定位,做出及时的补救,使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机供应商送货的可靠性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对农机用户的服务水平、档次、效能和质量。另外,对不合格的产品也可以实现及时召回,降低产品退货率,提高了自己的服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

3.4 在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灾害的突发性、难以预料性是超乎人类想象的。如果处理得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应急工作能力刻不容缓。考虑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结合来构建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一是可以对不同灾害的有关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集中信息资源,建立灾害预警模型库、告警信息指导模型库,为灾害事故的预测、预报和防止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如在小型超低空飞行器底部支架上装备数码摄像机实时的获取地面蝗虫图像,从而实现灾情预警;二是在一些极端环境下,可以迅速决策,调配农业机械,做到运转有序、避免混乱,保证所需农机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灾区第一线,如一旦发现灾情,可以及时调用农业航空飞机及所需的农用机械救灾;三是这样有针对性地调用农业机械可以避免运输费用的浪费,降低抗灾救灾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损失。

4 结束语

1)物联网是一个概念,其内涵清晰、外延无限。虽然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才被提出,但人们的实践早已开始,其应用已触及各个领域,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应该受到重视。

2)物联网是一种思想,一种使物变人、呆变聪、死变活、静变动的思想,一种地球数字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特征,它的应用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机械有了物联网技术,人们耕作时即可实现“不在情景、尽在掌控”,增产增收,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3)物联网是一种战略,不可一蹴而就,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有周期的,从技术创生、成长到成熟有一个过程,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经济过程。国内在物联网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核心技术和生产规模方面都还有差距,必须考虑成本、效率和收益,走“宏观战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效果优先”的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也逐渐趋于智能化、节约化、精准化和大型化,而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可以对农业机械发展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为此,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具体分析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机装备技术、气候智能型农业、农机化区划与农机4 S以及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气候智能型农业,农机区划,农机4S体系,农业机械化应急体系

参考文献

[1]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问题的初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5):94-96.

[2]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价值工程,2010(8):126-127.

[3]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8):54-56.

[4]尹立莉,胡伟成.发展物联网产业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8):186-187.

[5]陈明,王锁柱.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0,12(6):1-8.

[6]吴仲城,徐珍玉.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中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0(10):41-42.

[7]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32(2):245-248.

[8]张宁.基于EPC的农业智能信息化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06-6007.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2

黑龙江省五常市是一个多地貌、多积温带的农业耕作区, 水旱两类作物兼有, 旱作农业面积所占比例很大, 大致分为3类:北部平原旱作耕作区、中部半丘陵旱作耕作区、南部东部山地耕作区。近几年来, 春耕时期春旱发生机率较高, 推广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尤为重要, 而旱作农机化技术已经由一个系统技术分化出很多子技术, 必须根据不同地貌以及气候条件加以合理运用。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 又没有灌溉的条件下, 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方、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中心问题是水, 关键是蓄住天然降水, 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损失, 提高水的利用率。机械化旱作工程技术除了作为旱作农业的实施手段外, 还能有效地蓄水保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如机械耕翻及深松技术可提高水的入渗和蓄水能力;地膜覆盖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 调节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苗带重镇压技术能创造松紧适宜的土壤耕层构造, 利于保墒;秸秆及根茬粉碎还田技术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土壤结构, 培肥地力, 避免产生径流损失。同时, 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及药剂除草技术可以解决旱地农作物从生长到收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提高生产收益奠定基础。

2 旱作农机化技术分类

2.1 机械化耕翻及深松技术

机械翻地分为双向犁翻地和单向犁翻地2种。双向犁翻地作业的技术特点是作业阻力小, 比较单向犁作业无开闭垄和堑沟, 作业质量好, 大大减少地头空运转, 节省耗油, 工作效率高。机械耕翻作业深度一般为18~22 cm, 深松作业深度一般为40~50 cm。适用于北部拉林镇、牛家镇等乡镇平原耕作区, 配套机械建议使用传统六铧犁。比如:1L6-27、1L7-27型犁具, 先进一点的可用1LF-535或1LQS-435、535型配套机具, 更先进的还有高速调幅液压翻转犁力王1 LFGT-435 (建议深松使用) 。

2.2 秸秆及根茬机械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及根茬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是在谷物收获后, 使用机械直接将留在地里的作物茎秆、根茬就地粉碎并抛撒在地表。在适度的土壤水分、温度条件下, 可快速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形成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 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对水分、温度等的调控能力。因为机型较多、使用范围较宽, 效果最好的是半丘陵、丘陵地块, 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常用的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机具主要有4F系列、4Q系列、4JQ系列及49Q-2系列、1S系列等。

2.3 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

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是按精确粒数、间距和播深将种子播入种沟或种穴, 使播入土壤的种子行距、株距满足农艺要求, 覆土深度一致, 达到底肥深施, 单粒播种的一种先进技术。采用精少量播种技术要求选用优良种子, 创造良好种床, 形成最佳的水、肥、气、热以及预防病虫害等出苗生长条件。

理论播种公式:

公顷理论播种量 (kg) =每穴粒数×公顷密度×千粒重 (g)

实际播种量=理论播种量×1.1

(公顷密度指每1 hm2保留株数)

一般条件下, 玉米播种深度为2.5~4.5 cm, 大豆播种深度为2.5~4 cm。在沙土地、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应适当加深, 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上。机械播种行距要一致, 在50 cm范围内, 其直线偏差小于5 cm;播幅间的领界行距差小于4 cm。

2.4 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

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指农作物铺膜作业采用机械完成的一项技术。铺膜所选用的膜宽以大于垄宽20~25 cm为宜, 地膜卷紧实, 卷内无残膜、断头、扭曲等现象。铺膜机的内侧距应小于地膜幅宽20~25 cm, 压膜轮倾角5o左右, 压膜轮外缘与地膜外缘对齐, 前端比后端间距小2~3 cm。地膜舒展无明显皱纹, 皱纹高度不超过1 cm。地膜封闭严密, 膜边开沟深8~10cm。覆土厚度不少于5 cm, 覆土宽8~10 cm, 地膜架空率小于3%, 铺膜损失率不超过1%, 地膜折边不大于3 cm, 偏移不超过1.5%。牵引式铺膜机起车要缓, 机车行进速度要均匀, 一般在3~5 km/h。

2.5 苗带重镇压技术

镇压是旱作农业中保墒提墒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能压碎坷垃、卦闭裂隙、防止气态水蒸发, 而且可以使土粒紧密结合, 使下层水分上升, 起到提墒作用。苗带镇压器中心线应与种中心线重合, 其偏差不得大于4 cm;镇压后地表不应出现龟裂裂纹。镇压地表面的单位面积镇压强度一般在650 g/cm2左右。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 播种后3~4 h即可镇压;低洼易涝地播种后要看土壤水分, 一般镇压的时间较晚些, 只要种子发芽不超过2.5 cm就可进行镇压;干旱严重的地块应随播随压;播种后若下雨不能马上镇压, 可在地表出现干背时进行镇压, 镇压作业速度一般为7~8.8 km/h。

2.6 机械药剂除草技术

机械药剂除草技术是在作物生产管理过程中, 用机械喷洒化学除草剂取代常规的三铲或两铲三趟的新型栽培植保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应选择坚固耐用, 抗压抗震能力强的管、架, 作业故障要少, 压力泵前过滤要好, 喷洒药剂压力可调, 喷施药液的开关操作方便可靠, 各喷头之间距离相等, 喷雾均匀, 而且各喷头喷嘴要一致。兑水后的药液含量偏差不得超过5%;药液喷施要均匀, 有效覆盖密度每1 cm2不应少于20个雾滴。施药器械的药箱、管路接头、喷嘴接头不应漏滴药液, 杜绝产生药斑, 在正式作业前要进行试喷, 按喷量要求确定机车行走速度;喷药作业路线应采用梭形作业法, 地两头各留1喷幅宽, 最后喷施地头。每班作业完后, 要用洗衣粉或肥皂水认真清洗喷雾系统和药箱, 然后用清水清洗, 最后在易腐面涂上柴油, 防止腐蚀。机组人员作业前, 应准备好劳动保护用品, 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3 推广措施及结论

坚持从环保、农艺、高效的角度认识这些技术, 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 针对3种地貌的不同特征, 确定不同的子技术和配套机型以及耕作制度。

大力宣传这些技术的优势, 推广和培训部门要搞好配合, 多层次培训农机经营操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者, 做到精确合理运用这些技术。

做好技术实践的信息反馈工作, 不断修正这些技术, 进一步合理研发配套农机具。

解决好项目资金和购机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缩短资金支付流程, 打破购机补贴中存在的机型垄断, 让农机经营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让涉农资金落到实处。

总之, 通过合理分析, 认识地势地貌以及农艺和农机的科学关系, 科学运用技术及配套机具, 有利于保水保肥, 保护地表耕作层, 有利于发展可持续农业。

摘要:根据旱作农业中心问题是水的特征, 系统地阐述了各项机械化技术的内容要求和作用, 提出了因地制宜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意见和措施。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3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倡,在全省玉米种植地区推广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技术。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是一项综合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机械精少量播种为中心,辅之以秋翻整地,种子处理、化肥深施、苗带镇压和药剂灭草等相关配套技术。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加上全方位深松和节水保墒耕种技术。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在我省以推广多年,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原因就是许多地方作业技术不规范,相关技术不配套,致使这项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规范技术要点,加大推广力度。

首先要提倡秋翻整地。根据我省的降水情况,只要耕作措施得当,前一年贮存在土壤里的水分足够种子萌发需要。但我省有些地区搞春整地、春打垄,这种方法使前一年贮存在土壤中的天然降水散发。这样,出苗所需水分就寄托在下雨上。我省70-80%的自然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春季下一场透雨(>10毫米)的机率,根据多年统计分析,中部地区约占30-40%,西部仅15-20%。因此,干种湿出的做法风险太大。而且春天整地还容易形成土块,阻碍种子的萌发。只有在秋季整好种床,经过土壤的冻融作用,种床的质量才会更好。

在西部干旱地区提倡全方位深松,深松的深度为40-50厘米,而且在耕层底部形成一个直径10厘米的空洞(称为鼠洞)。全方位深松的好处很多,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增强土壤抗旱涝的能力。深松过的土壤,在一小时内可接纳350-600毫米的降水而不形成地表泾流,既能贮存天然降水,又能避免因地表泾流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通过全方位深松,在地下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它能为春旱条件下一次播种保全苗提供可靠的水分保证。据测定,深松比不深松的耕地0-100厘米土层中可多蓄35-52毫米的水分,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多蓄水400吨左右,做到了天旱地不旱。二是能够降低土壤盐碱浓度。全方位深松的土壤,可使耕地含盐量降低12%左右,这对于改造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很有作用。全方位深松三、四年进行一次即可。这样,我省西部的耕作技术就能充分积蓄有限的350-450毫米降水,使伏雨春用、旱用,克服干旱威胁,确保春旱年利用好土壤自然蓄水,一次播种达到苗齐、苗全、苗壮。在没有实行全方位深松之前,还需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节水保墒耕种技术)技术。

保全苗技术的关键是播种环节。首先种子要有保证,发芽率和纯度要高,要经过药剂拌种和磁化等处理,要有良好的秋翻整地质量与合适的土壤墒情。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科学的播种方法,一要深均匀,深度偏差在+0.5厘米。窄开沟,接墒下种,覆湿土。二要按品种要求保证株数,株距一致,使小苗吸收养分均衡。三是播种要进行苗带重镇压,使种子和湿土密接。播种同时提倡深施化肥和药剂灭草。

采用科学的机械播种方法,配套相应的技术,能达到苗全、苗齐、苗壮,实现增产增收,节本增效。机械精少量播种比传统人畜力播种每公顷可省种子20公斤(节省下来的种子钱足以支付机耕费),而且省工、效率高,抢农时。这些,已被各地多年的生产实践所证实。我省近几年机械精少量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但许多地方作业技术不规范,相关技术配套不好。比如,有的地方不搞秋翻搞春翻,既失墒又很难保证整地质量。全方位深松技术刚刚引进,干部群众对此认识不够。苗带重镇压器虽已推广多年,但机具数量仍不足千台,等等。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推广好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技术,应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水稻也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在水田耕作上,我们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推广了水稻盘育苗、棚管理、机插秧技术。后来又推广了小井种稻技术,对加快全省水田开发步伐,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到1998年,全省水田在册面积已由1980年的383万亩增至694万亩,每公顷水稻产量已由4253公斤增至8399公斤)。今后一個时期,要想让水稻生产进一步增产增效,我们认为,应该有计划地逐步推广水稻本盘钵盘育苗机械行抛技术。这项技术的好处在于作业效率高,抛秧质量好、增产效果明显。由于采用钵盘育苗,带土移栽,因此不用缓苗,生长快,分蘖多,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试验表明,机械抛秧水稻穗大、粒饱,每亩可比插秧地块增产50-80公斤,增产幅度在10%以上。今年省农机推广站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三台水稻行抛机,并且在梅河口市召开了现场会进行作业演示,准备明年进行多点示范,以便进行大面积推广。机械行抛对育苗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把好育苗关,要做好推广前的技术培训,包括钵盘育苗技术和机具操作技术。推广要循序渐进,遵循引进试验,多点示范,然后再面上推广的原则。推广过程中要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

大豆是我省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应用,对提高大豆单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农机方面主要是把一些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与农艺技术一起配套实施。这些技术包括机械耕整地技术、种子磁化技术、精量点播(双行拐子苗)及化肥深施技术、播后苗带重镇压技术、化学药剂除草技术。1995年我们在扶余、前郭、九台、德惠和舒兰五个县(市)搞了10万亩项目田,平均亩产168.7公斤,比这五个县(市)前三年大豆平均亩产增产24公斤。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有推广价值。

为了实现我省发展现代化效益农业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我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相对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差,办公条件和设备配置非常简陋,绝大多数农机推广站没有推广用车、机具设备和试验用地,推广手段落后。二是没有推广专项经费,一些好的新技术和新机具,往往由于缺少经费得不到推广。如在耕整地方面,我省还普遍使用着牵引铧式犁,已批量生产多年的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与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阻力小,耗油小,作业不出堑沟,然而目前全省仅有几十台。在蔬菜大棚整地和浇灌环节,玉米、水稻和麦豆收获环节,一些省(市)已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机械化,而我省这方面的机具寥寥无几。在播种、插秧、施肥和植保等作业环节上,我省虽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但机具性能仍不能很好满足新农艺技术的要求,需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更新换代。因此,从发展效益农业出发,应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给予相应扶持,稳定队伍。另一方面,每年需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和组织推广。

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4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机化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机化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等方面会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快的转化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推动 农机化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中央一号文件又将发展农业现代化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里就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东营农业机械化发展谈几点看法:东营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现状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东营市政府非常重视全市信息化工作,对此农机部门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都应及时上报。目前,全市农机化信息网站已经建立,各种信息报送的制度和规定已经制定,信息上报进一步规范。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一些基本资料,逐步扩展到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政策法规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市场供求等一系列栏目。上报信息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全市农机化信息报送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网上资源的时效性、针对性日益增强。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也为广大农机管理者和农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1.2 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

《农业机械化论坛》是我市农机部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农机化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机部门工作者和农机使用者都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的依据。农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

自八十年代起,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社会对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有价值的信息量少,无价值的信息量多,特别是我市农机化网站,还不能有效的、及时的提供农机化信息服务。

2.2手段落后,服务滞后

面对中央提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着手段落后、服务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一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各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及时在网上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

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上主要局限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等信息,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在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几点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一个行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将影响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充分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增加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入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息服务窗口。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组织不健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与基层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我市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的办法是: 一是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即:在全市县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设立信息工作站,定期将当地的农机信息上报上一级农机管理部门,重大信息随时上报;在市一级设立农机信息中心,对各地上报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二是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随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三是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信息加工使用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保证信息采集量的基础上,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其次,信息加工需要一个加工平台。对采集到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加工成有用信息以便利用。信息的传递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开劈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

3.3明确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

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按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快捷的路径。组织指导全市开展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上级农机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规范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农业机械节油技术 篇5

油耗增加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驾驶员没有按照要求正确的使用农机;第二是农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由于磨损、失调、松动等原因, 使工作性能变差。所以除了正确的使用农机外, 还需要及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使农机工作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笔者从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节油技术有以下诸个环节:

1.柴油必须经过48小时以上沉淀以后方可使用, 加油前一定要擦净油箱周围的灰尘污垢, 再打开油箱盖, 尽量使用软管使油借自重流入油箱或用手油泵加油。使用沉淀后的清洁柴油, 不仅可提高发动机偶件的工作可靠性与经济性, 同时, 能有效的延长偶件的使用寿命。

2.按期定时保养空气滤清器。尤其是遇田间尘土多、作业环境恶劣时, 机车保养周期应缩短, 使其始终保持清洁与畅通, 否则容易造成滤清器被堵、空气供应不足、混合气变浓, 致使柴油不能充分燃烧, 增加了不必要的油耗。

空气滤清器的保养周期一般是工作100小时, 但实际工作中要视空气中含尘情况而定, 作业环境条件差, 保养周期相应缩短。

湿式滤清器保养时要注意油位, 不足时需添加, 但不得超过油面标志线, 否则机油将被吸入气缸燃烧, 造成积炭, 甚至引起飞车事故发生。清洗金属滤网时, 先在含金属洗涤剂的水中洗净, 然后凉干, 再浸透机油, 待多余机油流掉后, 再进行安装。

干式滤清器保养时要仔细清除各部分的尘土、纸屑。不论是刷掉滤芯上的尘土, 还是拆装和清理滤芯时都要小心, 不要碰破滤芯, 当发现有破裂或穿孔时, 应及时更换。检查密封圈或衬垫有无损坏, 所有暗缝均应上紧, 以保证密封。保养完后应作密封检查。检查方法是:启动柴油机, 使其低速稳定运转, 然后卸掉空气滤清器罩帽, 堵死吸气管口, 此时柴油机应立即熄火。否则表明有漏气部位, 应认真检查排除。

3.防止燃油滴漏。定期对发动机进行耗油技术检测, 坚决杜绝燃油滴漏现象的发生。

4.喷油嘴有滴漏或雾化不良, 供油提前角过早或过迟, 也会使柴油得不到充分燃烧而冒黑烟。因此, 要及时正确调整。

5.油箱开关、油管接头、柴油滤清器及高压油管等处的柴油渗漏现象应及时检修。否则, 在机车运转时, 由于震动渗漏会越来越严重, 造成不必要的油耗。

6.柴油机使用一段时间后, 会因缸套活塞组件、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精密件的磨损而导致功率下降、油耗上升的不良后果。因此, 要及时检修, 排除故障, 以恢复其正常的技术状态。

7.冬天冷启动拖拉机时, 应注意柴油机的预热时间不要过长, 怠速稳定好可起步;在柴油机的扭矩达到最大时挂挡, 提前挂挡会引起敲缸现象, 挂挡太慢会造成扭矩的浪费, 而且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耗油量增加。

8.行驶中挡位选择的省油原则就高不就低, 只要柴油机转速达到适宜于转速, 就要及时挂入高挡, 并且在行驶中尽量保持高挡位低转速行驶, 这样有利于节油。

9.按柴油机排烟颜色判断其技术状态。柴油机工作中突然遇到重负荷加大油门时, 时常冒出一股黑烟, 在调速器的作用下转速趋于平稳, 黑烟消失, 这是正常现象。但柴油机在工作中持续异常冒烟, 属不正常现象, 说明柴油机已带病作业。常出现不正常的排烟现象有:冒黑烟、冒蓝烟、冒白烟。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排气无明显颜色, 当发动机冒黑烟时表明柴油不完全燃烧;当排气为白色时, 表明有冷却水进入气缸或低温启动时部分燃油没有燃烧;当排气为蓝色时, 表明有机油进入燃烧室。因此, 当发动机在工作中经常冒烟时, 应根据不同情况, 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 及时加以解决。否则, 不仅使发动机功率下降, 而且增加油耗。

10.确保多缸发动机工作均衡, 不能“瘸腿”。如四缸发动机, 假设有一个缸工作不良或不工作, 可增加油耗10~20%。若出现以上故障, 应及时检查是哪方面因素造成的, 是气门封闭不严, 还是喷油嘴雾化不良。

11.常规调整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要经常调整, 如果发动机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位角减小, 要适当减小气门间隙 (不得小于0.2毫米) , 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小。凸轮轴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否则, 不仅功率不足, 而且增加油耗。

12.制动器回位要好, 不拖滞, 否则有时处于半制动状态, 造成制动毂高温, 导致耗油增加。

13.按季节和作业环境来确定更换机油的周期。油底机油应按规定标准加, 不能加得过量。否则, 会造成发动机运转阻力增大而耗油。

14.保证各个部位轴承润滑良好, 在装配时不能过松或过紧, 要使之运转自如。

15.定期检查轮胎气压是否标准, 若轮胎气压过低会引起滚动阻力增加, 造成机车牵引负荷增大。由此使耗油率上升为3~5%。若轮胎气压过高, 又会加速轮胎的磨损。

16、出车不超载、不空跑。正确选择牵扯负荷, 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空跑。否则浪费燃油。

17.机车超速行驶会增加前进阻力、空气阻力, 会造成不必要的油耗, 一般增加耗油率为5~15%。

18.正确牵引机具。正确调整牵引机具的配合间隙和牵引角度。拖拉机应做到不旷、不卡;轮胎气压要符合标准, 否则费油。

19.调整各传动部位间隙。正确调整机车各传动部位的配合间隙, 以减少传动部分的动力消耗, 从而降低油耗和作业成本。

20.拖拉机田间作业时, 要正确选择行走路线, 要尽量减少回头空行程, 同时还要保证不出现重耕、漏耕现象。根据田间农艺的不同要求, 翻地犁牵引纵横向要水平, 旋耕犁刀的安装方法要正确, 耕深要一致。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6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 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 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如在种植业中, 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和收获等各项作业, 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 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保护性耕作是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达到保水、保土、保肥和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相对于以人力、畜力为动力源的保护性耕作而言的, 其主要作业如免耕播种、秸秆残茬处理、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深松等都需要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

二、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要求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保护性耕作则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工序, 通过残茬覆盖、免耕 (少耕) 播种、土壤轮耕制 (3~5年进行一次深松) 和病虫杂草控制技术, 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看似两种对立的耕作制度, 但实际上, 二者互相促进, 互为前提。

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保护性耕作的有效途径。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增产新技术, 其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技术。上述技术的实施, 完全依靠于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具要求结构更合理、性能更完善、质量更可靠。只有积极探索各种农业机械化的服务模式, 才能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才能为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开展提供保证。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机械化深松、机械化秸秆还田、病虫杂草控制、免耕播种等一大批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投入使用, 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2.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保护性耕作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发展规模的扩大, 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快。虽然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机械研发方面起步比较晚, 还处于研制和小批量生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由于国家重视、农民需要, 一批结构合理、性能完善、质量可靠、适应性强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正投入使用, 这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1.政府应高度重视, 各方面要协调运作。

农业生产涉及方方面面, 任何一项农业技术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尤其像这样一个涉及农机、土肥、植保、环保等多个行业综合集成技术的推广项目, 靠单个部门、单项技术工作, 其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建议由政府牵头,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细则, 由农机、土肥、植保、环保等多部门协作, 立项实施, 各负其责, 创建一个实质性的集成技术推广平台, 资金集中使用, 人员统一调配。

2.典型示范带动, 由点到面推广。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是农民, 他们既是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者, 也是示范推广者, 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从思想上发动农民, 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 使他们认可、接受这项技术, 行动上积极主动应用这项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才会顺利进行。在推广初期, 要选择农机化基础好、村干部威信高的村和示范园区作为示范点, 发动村干部带头搞试验、示范, 组织各乡镇分工领导、村支部书记、主任、农机大户、合作组织负责人、保护性耕作示范户等人员, 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现场观摩、技术培训, 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进行跟踪检测、对比。通过实践对比, 使示范户进一步坚定信心,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搞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3.加强宣传发动, 搞好技术培训。

为推动保护性耕作快速健康发展, 各级农机部门应通过常规培训、阶段性考试、“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在农忙时节, 利用电视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新机手进行培训, 并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 促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大推广”活动的开展。

4.增加资金扶持, 增加补贴力度。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7

1 如何解决当前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扶持

做好农业机械维修工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 对推广农业机械化进程意义重大。对此, 应该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呼吁, 争取政府对农业机械维修各方面的扶持, 如给予营业税收减免、给予维修设备采购补贴、采用合作社的营业方式上等[1]。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市场把控, 进行维修能力考核, 避免不具备维修能力或维修能力低下的人员参与农业机械维修, 导致市场维修水准低下, 打击农户对农业机械维修的信心。另外, 有关单位还应努力完善农机维修市场的服务管理体系, 做好日常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督, 杜绝出现乱收费和维修质量差等现象, 对于不合格的农机维修站要坚决整改或取缔。

1.2 提高维修人员专业素质, 确保维修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 当前的农业机械呈现出多功能、高性能的特点, 这也对农机维修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 所以, 农机管理部门应重视对维修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另外, 农业机械使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 对农业机械也缺乏相应的了解, 在使用过程中不懂也不重视对农业机械的保养, 因此, 应设专职人员定期深入农村, 为农民讲解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减少农机维修次数, 保证农业机械得到良好的使用和维护[2]。

1.3 加大投入, 改善修理厂条件

农机修理厂投入相对较大, 前期投入较大, 很多农机维修人员因为受到资金条件限制, 未选择开设农机维修厂, 而现有的很多农机维修厂也由于受到资金困扰, 未能扩大规模。因此,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机维修厂的扶持;同时, 农机维修厂经营者应当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努力改善修理厂的硬件条件, 做到“维修设备人无我有, 维修服务人有我优”, 增强自身竞争力, 真正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势, 进一步推动农机维修行业的良性发展。

2 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2.1 建立健全推广的政策环境

首先, 政府应认识到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重要性, 农机的推广与构建新农村、增大农业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息息相关,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为农机的销售和技术服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此外, 在进行技术推广时, 一定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目前, 已经有部分地区坚持每年进行“科技下乡秀”和“农机技术操作表演”等活动, 使农业机械化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有效提高了农户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程度。

其次, 加强市场监督, 防止在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大量的劣质机械涌入农村, 导致农民对农机的印象不好, 这样会严重阻碍农机机械化的推广, 对于农机销售站点, 应不定期进行抽检, 对已销售的农机, 并对购买农机的农民应进行回访, 保证农机的产品质量, 及时解决农民对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 加强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销售、租赁公司的合作, 将竞争关系转换为合作关系;同时, 积极改变经营理念, 做到优势资源整合, 加强技术协作, 更快更好地提升农民对农机需求的服务。

2.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职业教育尚未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 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涉农方面的职业教育;二是基层农机站工作环境恶劣, 待遇和福利差等原因导致基层农机站找收不到优秀人才。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教育的资金投入,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对基层农机站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 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等。

例如, 招收农民进行半农半读的形式,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加强产学合作, 将大型的农业产业公司与农业教育相合作, 做到学有所用。此外,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较大, 农民大多文化知识低、年龄较大, 所以对他们的培训不能用常规的教学方法, 应该更多注重技能和安全操作, 将实践与技能相结合, 激发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另外, 在开展农机培训时, 要结合实际, 关注农民是否需要、农民是否满意、农民是否接受等因素。

2.3 创新农业机械维修制度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范围不断扩大, 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通过创新农业机械维修制度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维修效率。对农业机械维修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可以以农技站为单位, 每个县至少设置一个总的农机维修点, 并由点带面, 设置下属的一级和二级机构, 深入农村, 方便农民及时维修农业机械。其次, 积极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经营, 推广新的组织方式, 包括“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院”等, 通过新型的合作社方式, 带动农民一起参与农技站现代化进程, 推动农业机械维修水平提升。此外, 创新对现有的农机维修企业的管理, 对于农业相对发达、农机维修企业众多的地区, 可以建立区域性的易损件配件中心, 通过快速物流和便捷的交通, 帮助农机维修企业尽快获得易损件, 提升农机维修的效率。

3 结论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更是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生产力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而健全农业机械维修制度、推动农机站现代化建设进程, 有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因此, 农机站和农业机械维修企业应当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加强农机维修的保障性措施, 并积极做好农机技术培训, 以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 2007 (2) :38-40.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组织;管理;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30

1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程序

在试验示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机具选型、选择试验示范点、签订示范合同和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总结验收这五个工作阶段。

1.1机具选型

项目通过论证后,即可着手进行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选型必须注意机具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做到动力配套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安全,价格合适等。若无合适的作业机械,可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机械加以改造或研制新的机具。

1.2选择试验示范点

试验示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检查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树立样板,示范全区。

1.3签订示范合同,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推广单位和示范单位要签订试验示范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生产活动,约束各方。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农机化推广实施方案,必须加强同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合,要使实施方案真正体现出农机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1.4组织实施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方案中制定的工艺流程,逐步实施要推广的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

1.5总结验收

总结验收的目的在于对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确定能否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2 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管理

2.1实施程序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实施技术组织准备阶段、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项目实施工程程序如下:

项目实施技术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实施地点、任务分解;签订合同 ;进度时间管理;建立项目组织机构;人员组织与培训;资金、物料筹集;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区发动宣传;实施场所条件准备;新技术对比实验准备。

项目实施技术推广阶段包括: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资金物料配套投放;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原始数据记录、记载及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项目整理。

项目总结阶段包括:测产、项目基础数据统计;项目效益评价;技术总结,项目工作总结;撰写验收或鉴定技术文件;申请成果鉴定;项目资料存档。

2.2选择实施地点及推广面积分解

选择实施点及任务分解的必要性。一是部、省下达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求大范围、大面积推广,推广面积少则几万亩、几十万亩,多达几百万亩。

选择实施地点的原则:以乡或县(市)为基本的实施点;在实施点划定的项目区应集中连片,田块平整,便于机械作业;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具备,即要求路通、水通、电通;有一定的机械化基础;农民自愿参加计划实施;当地政府领导重视支持,并愿意给与资金配套;承担单位技术较强,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2.3建立项目实施机构

建立项目实施机构的目的在于发挥项目主持单位及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综合功能,处理推广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为项目实施工作提供行政领导,为项目实施起到组织保证作用。项目实施机构体系一般由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生产应用单位共同组成。对大面积大范围跨地区项目按行政区划分地、市、县、乡(镇)层层成立项目实施机构或协作组。

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实施所在地区的农机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项目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难易程度确定领导小组参加单位以及成员名单,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推动,组织发动和协调,定期检查,解决配套资金保证物资供应。

项目技术组。以承担项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组长由推广单位分管业务工作的站(所)长或室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推广单位、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各项推广技术工作。

项目协作组织。项目协作组成员由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主要推广人员组成。协作组织职责是制定工作方案,统一技术经济指标及进度要求,制定测产验收办法,负责落实任务、组织检查、考察参观、经验信息交流、办示范点、现场验收、评比等工作。

2.4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主要推广任务和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广的主要技术内容;实施地点;工作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措施;组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组,明确其职责分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

要以项目合同为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是项目合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任务指标应与合同提出的一致,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实施方案要被应用单位接受执行。拟定一个科学实用、便于操作的实施方案,且要反复修订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草案)拟定之后应交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组讨论研究,并听取应用单位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批准执行。

2.5项目检查与监督

检察监督是保证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检查和监督是依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对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与原计划目标进行对照,发现差异,指出原因,以便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防止问题再度发生;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组织交流推广。

检查监督要局部检查与全面监督相结合,内部监察与外部检查相结合,平常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在开展检查监督之前,应事先对检查的范围、内容、重点、步骤及方式方法等分别予以研究,拟好检查提纲,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检查完毕后要做好总结评比。

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9

今年春耕生产已顺利结束。春耕期间,各地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春季田间管理视频会议的部署,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春耕农机作业技术要点的通知》(农办机〔2010〕6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机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0〕7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玉米精量播种、油菜机械化播种、机械化秸秆还田等17项先进适用、经济有效、节能环保的重点农业机械化技术,充分发挥了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抗击了旱灾、低温等自然灾害,成功打赢了2010年农业生产开局第一仗,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春耕生产中,全国共推广重点农机化技术17项,推广面积达5397.3万公顷,累计投入各种农机具316.2万台;举办各类现场会、培训班1.3万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资料近3.5万份、培训人员达2.2万人;其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31.8万公顷、免耕播种技术245.7万公顷、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188.8万公顷、机械深松技术210.9万公顷、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35.7万公顷、棉花机械化播种技术134万公顷、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136.2万公顷、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技术70.6万公顷、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机插秧)213.9万公顷、玉米精量播种技术1019.2万公顷、化肥深施技术1655.7万公顷、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797.8万公顷、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24.2万公顷、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7.1万公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15.2万公顷、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0.3万公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38.2万公顷;为农民每亩地节本增效约14348元。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春耕期间,各地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实施,严格规范操作,加大政策宣传,强化督导督查,确保政策实施到位,加快推广节本增效农机化适用技术和装备,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农机部门把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严格购机补贴操作程序,确保补贴政策操作过程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农民、企业及社会监督。

截至5月31日,全国共执行农机购置补贴74.1亿元,占首批中央财政下达补贴资金的74%,共补贴农机具227.3万台(套),其中,北京、陕西、福建、广西、西藏、重庆、宁波、青岛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补贴资金已经全部执行完毕,山东、河南、广东、贵州四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进度已过90%。

江苏省为适应该省农业发展,满足农民购机需求,提高农机补贴的质量和效果,今年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较大调整。一是补贴机具种类由去年的28种增加到53种,新增了25种机具,将近翻番。二是突出了补贴重点。对重点补贴机具(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植保机械)按照农民实际需求组织实施,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优先购置补贴机具。三是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各市可在全省统一补贴的机具品种之外,根据当地农业发展需要,增加不超过3个其他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补贴品种纳入省级补贴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购机补贴管理工作,该省农机局完善了管理办法,建立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报帐制度,明确市县农机管理部门的责任。为提高补贴机具的监管成效,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努力防止倒卖补贴机具现象的发生。

浙江省则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购置补贴目录内的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水稻机插秧盘补贴购置金额的60%;继续实施水稻机插作业环节补贴政策,对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农户或农机服务组织给予每亩40元补贴。

(二)狠抓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

今年以来,各地农机部门围绕重点推广的17项农机化技术,积极探索农机化发展新路子,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推广适于本地区的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17项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5397.3万公顷,其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31.8万公顷、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188.8万公顷、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机插秧)213.9万公顷,效果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春耕期间,部分产茶大省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技术应用达18万公顷,极大缓解了茶叶生产季节用工紧张态势,有力促进了茶园管理机械化和茶叶产业化的发展。

南方稻麦轮作区保护性耕作项目发展势头良好。湖南省2009年开始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在该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明确职责,精心组织,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该省丘陵地区农田保护性耕作之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丘陵地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和操作规程,即中稻+油菜轮作和早稻+晚稻轮作的浅耕或免耕保护性耕作模式。在确定了工作思路后,编写了《湖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和《湖南省保护性耕作宣传挂图》,结合在农业部所学保护性耕作知识,对项目区的所有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和农业、农机技术人员进行了两期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保护性耕作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求,并带着挂图资料下到示范区各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将挂图和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通过各种方式共培训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民共计1.5万多人次,发放各类资料、挂图共2.2万份。做到了项目实施区的农户家家有资料、户户有挂图,为项目实施打下了技术基础。同时还认真做好机具选型工作,水田选择LBG一0.9机滚船进行浅耕灭茬,选用2ZS-4或SPW-48c手扶步进式插秧机进行插秧播种,用油菜(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油菜种植选用2BYF-6油菜开沟直播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等工作。用机动喷雾喷粉机进行病虫害和杂草防治。

福建省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及初加工机械发展势头迅猛。该省是茶叶种植大省,安溪县铁观音、武夷山市岩茶都是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的茶叶,两个县(市)全年茶叶种植面积分别为36万亩和12万亩,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前列。两县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自开春以来,全省已新增茶叶修剪机1260多台,茶叶采摘机1110多台,茶叶初加工机械17000多台。春季投入茶叶修剪机11478台、采茶机4667台,完成机械化修剪面积31.4万亩千公顷,机械化采摘面积27万亩。

(三)强化农机化主体建设,积极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各地积极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加大宣传引导,强化购机补贴等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大幅度增加。

浙江省强化农机化主体建设。围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加大力度扶持发展各类农机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给广大农户提供订单式、菜单式、全程化服务,完成早稻机械面积44.3万亩,约占全省的85%,使其在引领机插技术推广应用中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

江苏省着力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种田大户、机插秧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协会已经成为插秧机的主要用户,是推进机插秧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全省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带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如东县级机插秧服务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下,每年都统一组织30台左右的高速插秧机赴上海提供跨区机插作业,年作业量都在2万亩左右,纯作业收入达90万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农机化技术推广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农机部门继续以“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结合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职业技能开发和农机化项目的实施,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给农民公开信等渠道,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推介会、庙会、科技大集、送农机下乡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累计举办各类现场会、培训班1.3万次,发放各种技术、宣传资料近3.5万份,培训人员达2.2万人。

广西自治区多措并举,强化技术宣传推广。全区各地农机部门通过召开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印发技术宣传资料,制作板报,同时结合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今年春,对全区各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甘蔗分段式收获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先进适用新机具新技术培训会等重点农机化信息进行深入宣传和报道,并与广西电视台共同制作了2010年《聚焦广西水稻插秧机械化》“春耕时节话春插”等4期农机专题宣传片,在广西电视台资讯频道《走进农家》栏目播出,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形成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宣传对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的促进作用。

甘肃省通过大力宣传,做好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全省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通过送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演示、以会带训、发放宣传资料、电视讲座等多种措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播种、垄沟播种、精量播种、机械深松、耙耱镇压等抗旱效果显著的农机化技术。今年,全省重点加大了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技术、垄作沟灌机械化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省财政资金拿出800万元,用于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机具,共投放机引起垄机1.5万多台,新增机引机具1500台。各地农机部门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先后推广垄作沟灌播种机148台,保护性耕作机具1500多台,有效保证了春耕生产机械作业的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农机推广体制机制不顺,制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开展

从各省报来的总结材料来看,目前,基层农机推广体制机制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些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多数乡镇没有独立农机推广机构,缺乏推广经费,培训经费不足,缺少交通工具、示范农机、机具库、办公场地、示范基地等基本办公条件和手段。

当前,全国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二是推广队伍素质不高、不专;三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落后;四是推广经费难以保证。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作为基层第一线的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民与省、市、县农机管理和推广部门信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也是在农村推广农机技术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农民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是农民接受农机化新技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而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不稳定一直是农机推广的薄弱环节。近些年,由于乡镇机构的改革,大部分乡镇农机站撤并到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或综合站,多数综合站只留一名农机人员,只能应付统计之类的事务工作,根本谈不上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服务工作,乡级农机推广机构的人员和能力被大大弱化,农机化技术信息传递的纽带被打断,很多乡镇已难以承担农机推广培训服务,县级推广站的工作任务大幅度增加。而基层农机推广站设施陈旧,人员待遇没法落实,推广经费更是寥寥无几,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同时,基层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亟待提高。此外,乡级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新老接替断代等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

(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市场化水平亟待提高

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不论从农机从业人员中参加农机服务组织的比例、还是从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已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也存在市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三)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一是购机补贴资金有待进一步加大,春耕期间,出现了广西等省购机补贴资金量不够,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春季购机需要的现象。此外,一些省份多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给农机化技术推广带来极大困难。许多县级农机推广站资金投入不足,缺少试验、示范基地,每项新技术都租、借农民土地进行试验、示范,给农户带来了不便,严重影响了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导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步伐缓慢。

四、建议

(一)加快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基层农机推广机制创新

1、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2006]30号文件文件精神。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县一级,在当前形势下,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如何巩固和加强农机化工作阵地,如何整合农机系统内部资源,要积极主动与当地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沟通,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2、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工作的指导。对农机专业站的编制标准,财政保障提出明确的意见。2006-2007年安徽省怀远县实施基层农机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试点县的经验表明,运行机制创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在落实国务院《意见》时,要争体制,创机制。争体制,就是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设置方式和管理体制上,要有利于运行机制的创新,比如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农机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特别要明确支持为此而进行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创新;农机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有保障,基本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等。创机制,就是在体制确定后,把机制创新当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采用技术人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制、考评末位警告或淘汰制等方法,激励和保持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活力。

3、要充分发挥有关项目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促进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

(二)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机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水平

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数量大幅度增加,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销售市场,大力推进农机社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三秋”生产,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抓好农机防灾减灾。大力组织推广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一条龙服务”、“套餐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跨区作业效益。要充分利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和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发布生产作业进度和柴油供应、作业价格、天气等相关信息,加强信息引导。

(三)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完善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购机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额度,扩大实施补贴的机具种类,覆盖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将特色机械、小微型机械纳入补贴范围。同时,规范购机补贴执行程序,增加农机部门对各经销商的监管力度,搞好财政购机补贴系统的日常维护,加快网络运行速度和操作灵活性。

2、完善补贴机制。一是农用燃油价格上涨直接补贴机制,其补偿方式既可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也可参考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实行特别优惠价供应农业机械作业用油。二是农机作业服务补贴机制,实行农机农田作业燃油补贴,对农机大户、接受农机服务的困难户,应根据机械作业量的多少给予作业补贴,保护农机使用者的利益和投资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三是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贷款需要;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通过信贷资金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贴息扶持。四是农机户抗风险互助机制。以农机户自愿参与、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帮助为原则,设立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抗风险互助资金。

浅析农业机械保养技术 篇10

当前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 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农业机械应用非常普及。农业机械是一种结构复杂, 技术含量高, 针对性强的生产工具, 一般都是在条件比较恶劣工况下进行作业。然而, 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 大部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较低, 缺乏常识, 往往不重视对于农业机械的保养。一般情况下, 都是在机械出现运行问题的时候直接进行维修, 这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 降低了生产效率, 并且对农业机械本身有很大程度的损害, 减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还可能影响机械本身的效率。

另外, 由于受各地气候及机械功能本身的限制, 每年的工作时间相对于闲置时间来说都比较短。在闲置阶段, 如果没有对农业机械进行妥善保管和保养, 机械很容易出现老化、腐蚀、变形、生锈等情况, 这是对机械本身极大的损耗, 影响机械本身的性能, 降低机械的寿命, 甚至导致机械完全报废。

农业机械的保养一般来说是指的是在农业机械寿命的整个时期为其进行全面的保养。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 主要是起到预防机械设备发生老化损坏, 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 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和工作效率, 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功用, 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切实完成农业生产的高效、安全、经济等一系列的目标。

2 农业机械保养技术

在农业机械的整个使用寿命过程中对机械做经常性的保养, 合理保管、定期保养、正确操作机械设备, 遵循“以养为主, 养修结合”和“防重于治, 养重于修”的原则保护农业机械, 达到防止机械老化、提高机械性能、保持机械完好、延长机械寿命的目的。做好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 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安全进行。

2.1 过程保养技术

机械设备在每天使用前后, 都进行按照一套的合理、正确的程序对其进行保养, 达到“五净”的标准, 即燃油净、润滑油净、空气净、冷却水净和机具净。具体操作如下:定时检查机械的主要零部件, 及时更换损坏或磨损严重的零部件, 对机械整体进行调试, 保证正常运行;定期按适宜的方法清洗机械各部分;在需要的机械零部件活动处, 适当加入清洁的润滑油, 保证机械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机油、燃油、空气等装置的完好的过滤性能;时常进行清除机械工作时进入内部的泥土、草屑等杂物, 以降低它们对机械的磨损;定期给机械添加冷却水, 确保机械散热系统的稳定等。

2.2 定期保养技术

对于累计工作200~500h农业机械, 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更换、清洗、润滑、调试等一系列保养工作, 对损坏严重的部件进行更换, 这不但确保了机械正常的工作效率, 也是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2.3 存放保养技术

由于农业活动存在季节性, 在农忙过后, 机械会被存放起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工作。如果在此期间, 对其不能妥善保养, 机械的部件腐蚀老化等情况很容易出现, 这会缩减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甚至导致机械完全不能使用而报废。因此, 在长期存放期间对机械的保养同样十分重要。保养时要做到“六防”, 如下所述:

2.3.1 防锈蚀

彻底清除机械内外部件里面的泥垢和植物残屑, 彻底润滑各个润滑部位, 彻底清洗摩擦工作面并涂上机油, 防止与空气接触。另外, 机械要放置于支架之上, 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 保证室内阴凉干燥, 通风良好。

2.3.2 防腐朽

对于木质零件, 要在其表面涂抹适当油漆, 并至于干燥处, 防止因风吹、日晒、雨淋而导致腐朽。

2.3.3 防霉烂

对于帆布传输带等纺织品类的部件, 应当拆下清洗后晒干, 然后存放在室内干燥且无虫害的地方, 防止霉烂。

2.3.4 防老化

对于橡胶类, 可在其表面涂抹石蜡, 然后用纸包住, 置于通风干燥, 避免阳光直晒和接触油料, 防止因老化变质而失去弹性。

2.3.5 防变形

对于弹簧、轮胎等部件, 在存放期间不能使其承受负荷, 否则它们会因长期受力而产生塑性形变, 失去作用。

2.3.6 防丢失

对存放的机械、各个零件应当建立应建立档案, 并设立专室专人保管。

2.4 季节保养技术

由于季节性的原因, 农业机械在四季保养应当各有侧重点, 应该注意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机械各个部件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而采取妥善的保养。

例如, 在夏季要注意轮胎内的气压, 如果轮胎过热、气压过高, 可能导致爆胎, 应当在阴凉处停放降温。润滑油抗氧化性差, 应该使用夏用润滑油, 并定时检查油量, 及时更换。夏天温度高, 水箱内水的蒸发速度快, 需要时刻注意水量和水温, 发现缺水情况, 应待其降温后再加入冷却水。在冬季使用机械时, 特别是注意防冻, 机械要使用防冻润滑油、防冻液, 放净冷却水, 注意停放在室内等。

2.5 特别保养技术

在农业机械意外事故发生后, 一定要进行严格全面、具有针对性的保养工作, 及时对机械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养, 反复调试正常后才可投入使用。这样不但是确保农业机械性能的完善, 而且是对操作者的安全的保障。

3 结语

在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发展, 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背景条件下, 农业机械的保养技术尤为重要。农机人员要充分依靠现代化机械, 采取合理的农业机械保养技术和方法, 确保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使用寿命和农机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从而使农业生产有序、高效、经济、安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连才, 丛志强.浅谈农业机械技术保养[J].农业与技术, 2013 (02) .

[2]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等.农业机械保养与检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锅炉材质质量下一篇:信息披露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