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思维九篇

2024-09-12

象征思维 篇1

一、象征性岩画思维的根源

象征性岩画属于原始时代的巫术文化的产物,大都出自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低下,他们对支配自然和调节社会的能力也显得微乎其微。这种条件下产生与发展的原始文化根源于原始宗教,而原始宗教的灵魂便是“万物有灵”观念,它是指先民在无法理性看待自然现象时,把身边遭遇的各种疾病、死亡、灾害等现象通过自身敏锐的感觉和曲折的主观臆想对每一件事物的象征性表现,把自然人格化,建构了神灵世界。先民以为这样可以获得该事物的真实再现。希望子孙繁衍,希望敌人灭亡,希望驱邪除魔,希望死后复活等。这些意识成为创作象征符号的动机。其实,神灵的创造就是象征,象征着他们面对肆虐的自然力和灾难的期望。

先民创造了巫术,用来象征性地沟通人神世界。在先民的思想中,神的意志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必须在神的意志下实施。譬如,狩猎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实际的猎杀,而是狩猎前要通过一系列的巫术仪式来获得神给予的能力,并且在整个狩猎环节中都贯穿仪式。也可以说,巫术仪式促生了原始岩画的发展。这样,我们在肃南榆木山和嘉峪关黑山狩猎岩画中见到的象征性图像就不足为奇了。共同点在这些岩画中非常明显:先民手持的弓箭都直接与动物相交,这并不表示将弓箭射入动物体内,而是表现先民通过神赋予的力量控制住了动物,先民深信想象的力量是可是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所以,这些岩画所表现的是先民想要猎杀动物的愿望,想要通过一系列巫术仪式来获得力量的愿望,从而最终能得到猎杀动物这一事实。

虽然说巫术促生了原始艺术,但巫术并不是艺术创造的根源,先民自己才是艺术的创造者。先民的原始思维方式决定了原始宗教、巫术的产生。原始思维是建立在先民旺盛的想象力和生命感受力的基础上,思维过程没有逻辑与概念的束缚,仅仅是通过现象去暗示含义,故而称为原始象征思维。

原始象征思维最大的特征便是先民在认知周围事物时不会考虑事物之间的差别和距离,他们会把一切主观的联系起来,使毫无相干的事物相互作用、生命互渗、心神感应。在这样的思维中,一个岩画图像就包含了生命和属性。例如,原始先民制作刻画牛的岩画,他们以为岩画中的牛有现实中牛的属性,认为是有灵魂的。在画面上刻画出弓箭射中牛,就好比在实际猎杀中射中牛。同时,通过现实的巫术仪式,用真实的箭去射中羊的岩画图像,就等于射中了现实的牛。如此一来,作用于图像的力量就会转化为作用于原型的力量,图像便有了神秘的象征含义。所以象征图像所蕴藏的各种神秘意义,皆来源于原始思维的结果。

由于象征岩画常常是非逻辑、非概念的,所以其意义就隐晦。在河西走廊有一些最超越逻辑,令人难以理解的象征,譬如足印为什么会和生殖相关;小圆点为什么会是生殖力的象征,同时又会象征神灵或神力等。甚至有些抽象几何图像岩画的象征性,委实难以解读。这种情况下,要用原始思维的意象比附性来解释。这类岩画虽然在象征层面上表面现象与传达内涵之间是有相关性、因果性的,但是这种相关性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也是非常松散的。并且由于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没有达到一个科学、理性的程度,所以他们用原始象征思维来主观的认识自然,主观的改造事物的性质,犹如天马行空般把事物主观的缔结在一起,形成因果性、相关性的联系。这样就使得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变得合乎逻辑,不现实的因素变得自然。这类随意的主观性、幻想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原始象征思维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可以揭示为什么象征性岩画大多难以理解、神秘诡异。

二、原始思维的象征分类

先民们在制作岩画时是由原始象征思维来驱动的,并没有明确的对所作的岩画分类别,这里的分类仅是便于探讨象征性岩画的特征。根据图像所指代的事物可分为具象性象征和抽象(符号)象征两类。

1. 具象性象征

具象的图像在象征性岩画中是容易被人们所认知的,也是乐于被先民表现的,它们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象征性思维既不能脱离感性形象,又得超过这一形象本身。图像虽然是具象的,但传达的意义并不是再现这个事物。这里面图像的表象与意义的关系大多是多向性和非逻辑性的,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在具象图像中通过表象去传达其它的意义,这就需要在具象事物与传达的意义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不仅仅要反映出物象的特征又能够恰当的表达出象征意义。这种表象和意义之间的契合点并不是先民随心安排在一起的,而是先民对自然界现象认知的结果联想。

原始先民对物象的真实刻画,并非是为了一种娱乐和消遣,而是想要在现实中得到这个物象。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动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先民对待动物的心理很矛盾,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又含着一种占有的愿望。为了使被占有的动物与其他动物区分出来,人们把拥有的,或想控制的动物形体进行了夸张,一方面可以区别,更重要一方面则是达到对动物的占有和控制。在河西走廊岩画中,为了传达山羊善于奔跑的特点,大多夸张山羊奔跑时羊角的动态。对野牛威猛的牛角大力夸张,以无比巨大的牛角体现牛的力量。嘉峪关黑山岩画中有一幅狩猎雄鹿图。画面中可以看出鹿群开始逃窜,最为健壮的雄鹿反向面对猎人,表现出明显的敌意。画面中下方出现的猎人手持很大的弓,弓的长度超过人物身高一倍有余,箭出现在弓的前端,直指猎物。这种物象被夸大,是原始人对其自身力量在形体上的表现,也是将有形的真和无形的力与某种神秘性意向结合的结果,动机是控制意识,以为这样便可获得控制物象的力量,受控制意识支配而对岩画形象的夸张是先民力量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渗入结果。

2. 抽象(符号)象征

这一类的象征可以说是“借此言彼”,它不是从图像的表象来传达意义,而是从代指或更深层次来传达。以河西走廊岩画为例,一些抽象的符号(点、线等)和图案(方格形、圆形、波纹型等)构成了象征性意义。而抽象符号是原始艺术中最令今人难以理解和最超越逻辑的部分。

例如,在肃南县榆木山羊圈湾东段山脊处绘制的一幅难以辨认的岩画,图像最上面呈牛角形展开,左边角段分两叉。中间部分呈现一三角形,与上部的牛角形相连,内部有一圆点,图像下端仿佛为人物两足形象。整个图像思路严密,构图严谨,更有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在其中。这幅岩画中似乎拥有一些神格面具岩画的特点和规律,有沟通天地通道的牛角,中间的三角形就是神格面具,而下面的腿形则代表了神格面具背后隐藏的神灵形象。一般来说,神格代表的是神灵的居所,是用来接收祈祷和膜拜的,大多数的神格面具岩画所表现出的形象都是人面形为主,也有动物形和抽象形。而在肃南其它地方出现的几何形组成的人面像中,以三角形、圆形和曲线为多,大多用变形、省略、转移的手法来绘制一些神秘诡异的神格面具图像。

在永昌县牛娃山一处的岩画上也绘制有典型的抽象象征图像,画面有田字般上下左右四个图形构成,上分两个图案呈桃心状,下方呈S形;在嘉峪关黑山岩画上也常见一些抽象符号,如两个相互连接的螺云纹,字母符号等;在酒泉马鬃山岩画中出现的由三角形、圆点、射线等抽象符号构成的图像较多,但大多数图像的意图还是难以酌定。这些图像的表意大多怪异、模糊,让人无限遐想,这也是抽象象征性的体现。这些图像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代表女性生殖,有人认为是植物的描述,有人认定为太阳神等等。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以类似的图像代替另外一些图像,以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这是先民们头脑“高度类化”的结果,从中可明显看出先民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河西走廊岩画中经常出现的蛙纹、鱼纹、小凹穴、同心圆圈等符号,实际就是以类似女阴的图像来代替女阴实物本身。学者已经考证,在原始社会时期,鱼纹、蛙纹就是女阴的象征物。小凹穴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题材之一,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指出小凹穴是公认的女阴符号。

当我们在欣赏、学习象征性岩画时,要用一种诗性的思维去理解和体验它,不能用逻辑性的思维去解读和分析,要抛开图像本身的理解,透过表象去挖掘它所传达的隐藏含义。这些象征性岩画,虽然最初看起来形象怪异,荒诞、稚拙,但它们能够把相互无关的事物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连洽在一起,能够把最隐晦的含义通过最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它们来源于巫术文化,是原始象征思维最典型的集中体现,充满了诗性的思维与神奇的智慧,在今天我们看来仍具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

[2]陈兆复.岩画艺术[J].文艺研究,1991(3).

[3]斑斓.论中国岩画造型的象征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4).

[4]陈兆复著.中国岩画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5]熊真.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与原始思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月.

[6]岳邦湖著.岩画及墓葬壁画[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

象征思维 篇2

早春三月,桃花吐妍,粉红一片,景色迷人。古诗云:“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风景秀美的桃花林,还激发了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之杰作。先开花,后结果,乃大自然众多果树之天性。到了七、八月,便是鲜桃成熟上市之旺季了。

桃为何称“寿桃”、可作长寿的象征?

桃,古人雅称为寿桃、仙桃。历代不少年画描绘的老寿星,总离不开捧着一个硕大艳丽的寿桃。古代神话故事中,传说天上的王母娘娘每年举办一次蟠桃盛会。那蟠桃3000年才结一次果,吃之可使人长生不老。因此,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斗胆偷吃过王母娘娘栽之蟠桃。古往今来,民间不少地方也有喜用寿桃、仿桃面包为老人拜寿之习俗。

桃,为蔷薇科植物桃的成熟果实,每年采摘上市于盛夏时令。我国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各地出产的桃子品种成熟时间不同,故一年四季几乎都可能食用到从外地运来的不同品种的新鲜桃子。中华大地是桃子的故乡,我国栽桃食桃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考,成书于2700多年前的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早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而直到公元前2世纪, 桃子才经“丝 绸之路”从 我国传入波斯 (今伊朗),后又渐次引进到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地。如今,则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我国大江南北几乎都有栽种桃子,尤以华北、华东、西北为多。桃子是一个品种颇众的庞大的水果家族。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里述:“桃品甚多……有红桃、绯桃、碧桃、湘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皆以颜色名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状名也。”桃树一般分为观棠桃、食用桃两大类。前一类,重在观赏春日桃花的风姿,其美丽的姿色,不亚于青春少女的娇媚,古书中常用“人面桃花”、“桃花运”等形容青年男女间爱情的芳容、艳遇;后一类,重在食用桃子的色香味形俱佳方面。在我国桃的品种多达800余种,其中,在常见的70余种优良品种食用桃里,当推河北深州蜜桃、山东肥城佛桃、浙江奉化玉露桃、上海永蜜桃、南京八月寿桃、杭州蟠桃、陕西渭南甜桃、贵州血桃、甘肃天水齐桃,以及近年北京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庆丰桃等为佼佼者,它们在果大形美、皮薄肉厚、质柔汁多、又甜又香等方面上各领风骚。

古人为何推崇桃为“寿桃”、可作为长寿的象征呢?据考,桃子乃我们祖先最早栽培、食用的珍果。在3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贤已将桃列为“五果” (指枣、李、杏、栗、桃) 之一。其中,桃果形的丰肥悦目、果色的黄里透红,皆为其它水果所无法匹敌媲美的。唯有桃子艳美的果形果色,才似健康的长寿老人的鹤发童颜和红润脸色。此外,桃子的香甜美味、丰富营养和具有滋润养颜、健身益寿的食疗价值,更使它可作喻寿之品而受之无愧。据现代科学分析,桃肉富含果糖、葡萄糖、维生素A原、B族、C、PP、钙、磷、铁、苹果酸、膳食纤维和微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中医研究,桃子味甘性温,有生津、养颜、消积、活血、润肠诸益。适量鲜食,治津少口渴、面色萎黄、体虚劳热、晕倦乏力、肠枯便秘诸症。如古籍《随息居饮食食谱》说它“补心、活血,生津涤热”, 《滇南本草》道它“通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大明本草》述它“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崔禹锡《食经》谓它“养肝气”等。

顺便一提,桃之种仁中药称“桃仁”,是一味具有活血去瘀、润肠通便、镇咳平喘的常用中药,但须遵医嘱使用。

介绍几则桃的治病、养颜处方

◆治津少口渴:鲜桃1个,去皮、弃核生食,每日3次。

◆治便秘:鲜桃2个,去皮弃核,每日2次。

◆治肺燥咳喘:鲜桃3个,去皮,和冰糖30克炖烂,喝汤吃桃肉弃核,每日1次。

◆治面黄起皱:鲜桃2个,去皮弃核,捣泥榨汁,拌少量淘米水擦脸,每日1次。长期坚持,有美肤、除皱、养颜的神效。

光色象征和色光语言 篇3

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光色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 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一、光色的情感与象征

光与色是维系着人的情感世界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 “色彩造成的是一种在本质上属于情感的经验……”这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人物在《色彩论》中详尽论述了人对于色彩的视觉现象和情绪反应, “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色彩的表情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 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 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色彩的效果非常直接并且具有自发性, 不会只是由知识附加给它的某一解释所引起的。”[1]

事实也确实如此。世间万物都接受着阳光或灯光的照射, 经自身吸收或反射后形成不同的色彩, 人们由此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自然景物, 生存在一个色彩缤纷的光色世界里。有了光才有了色, 光是万色之源, 人们看到的所有色彩本质上都是光。人对不同光色的心理感应是不同的, 这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光色对人的视觉形成不同的感官刺激, 使人对此有了不同的视觉反应和精神感受, 继而影响到情绪;同时, 经验又使人对某种光色孳乳出特定的联想, 于是, 光色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产生了。如绿色的田野给人以生命、和平的视觉印象, 使人本能地感到其中的和美宁静并因此而惬意;当人们在那片田野以外再看到同样的绿色时, 原来的视觉印象形成的经验就会闪现脑际, 那么这种绿色就成了与生命、和平等概念有着密切关联的象征。

光色情感在本质上是人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本能的生理反映。关于这一问题, 11世纪阿拉伯学者海桑认为, “可见之物没有仅凭视觉就能理解的, 只有光和色例外。”[2]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对于色彩反应来说, 观者的被动状态和经验的直接性是更为典型的……”[3]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严文梁在《色彩琐谈》一书中有更为具体的阐述:“红色的光波长而缓, 青色的光波短而速,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快与不快的感情与脉搏有一定的关系, 快感由于脉搏迟缓而强, 不快由于脉搏快速而弱, 这种生理、物理现象与光波快慢极相符合, 所以青色不宜代表兴奋的感情;红色不能代表冷静、沉着;绿色不能象征威武, 紫色不能象征热忱。这种色彩效果与在光带中的位置和温度高低有关。”“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 可分为兴奋与沉静两类。兴奋的可以红类色为代表, 沉静的可以蓝类色为代表。”[4]

基于这样的原因, 光色被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种大的类型, 这便是常说的色性。金红色的朝阳和橙红色的篝火给人以温暖和热烈的感觉, 所以红、橙等色彩被称为暖色;淡蓝色的月光和绿色的树荫使人们感到清冷和凉爽, 于是蓝、绿等色彩被称为冷色。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 即黑、白、灰、金、银五种色彩, 它们既无暖意也无冷意, 人们称之为中性色, 也称极度色。自然界的所有光色除了极度色以外都分属暖色和冷色两种色性。

在色相方面, 每一种色系乃至同一种色系的不同光色倾向都会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觉, 都有着具体指向的光色情感和由经验引出的象征意义。在红色系中, 与人们最直接的联系是火和鲜血的视觉经验, 于是一般常见的红色会使人感受到温暖、热烈, 也会使人联想到暴力、革命和战争;金红色是朝阳的色彩, 有着希望和光明的意味;晚霞呈现出暗红的色调, 所以暗红色给人以沉稳和持重感;玫瑰红和粉红是春天里许多花朵的色彩, 美艳娇媚又充满生命活力, 能影响人的情欲, 故而能让人想到爱情和婚姻。在橙色系中, 橘子、橙子、柚子等多为橙黄色, 往往会使人回想起酸和甜的味道, 是一种令人口中生津的色彩;冬日里金橙色的阳光射进窗子, 欢快明亮又暖意融融, 给人以美满、喜庆和高贵的感觉;凋谢的花瓣和深秋时节的枯枝败叶多为橙赫色, 所以这样的色彩会令人烦躁、沉闷和压抑。在黄色系中, 金子的珍贵使得金黄色和与之接近的正黄色成为神圣、尊严和至高无上的崇尚对象, 这是中国帝王的专用色彩和权力象征;广袤的土地总让人们伴随着浓浓的乡情, 于是土黄色就使人觉得亲切和淳朴;另一方面, 人在生病和惊恐的时候往往会面呈土黄色, 所以土黄色又有憔悴、疲惫的病态感;老虎和马蜂都是黄赫色上间杂着黑色条纹, 这样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以危险的印象。

在绿色系中, 早春的幼芽和嫩叶是偏黄的绿色, 显得娇嫩、清新, 是青春、理想和希望等美好概念的最恰如其分的象征;广阔的田野和茂密的森林是一种比较中性的绿色, 它使人们如置身于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之中, 这种色彩自然令人感受到生命、和平、宁静与安全;阴暗潮湿的地方往往滋生暗绿色的苔藓植物, 霉变的食品也多为暗绿色, 所以暗绿色一般会有肮脏、阴森和恐怖的含义。在蓝色系中, 晴朗的天空、无垠的大海都是蓝色的, 因此蓝色能使人感到辽阔、宽广、幽静、深远。这其中淡蓝色更为淡雅、平和, 倾向于雅致、浪漫、宁静和孤独;深蓝色则迷幻、深邃, 倾向于神秘、庄重和悲伤。在紫色系中, 偏红的紫色是春日里常见的鲜花的色彩, 伴随多种艳丽的花色一同渲染出姹紫嫣红的春天色调, 所以这种紫色显得娇艳媚悦, 包含着祥瑞、性感、华丽和傲慢, 有很强的装饰感;而偏蓝的紫色在自然界中出现得较少, 会使人产生神秘、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极度色也同样有着情感和象征的指向。只有光而没有色的地方是白色, 这种没有任何色相和冷暖倾向的色彩洁净而单调, 因而有纯洁、细嫩、高雅的表象, 也会显得软弱和无力;没有光的地方自然看不到任何色彩, 更无所谓色相和冷暖, 因此是一片漆黑, 凝重而沉寂, 在对人的情绪影响上, 黑色既有庄重、高雅的感觉, 也会成为死寂、哀痛的象征;灰色是白与黑之间的色彩, 其中淡灰色显得雅致而富有装饰感, 深灰色则显得浑浊和沉闷。极度色因为没有色彩倾向, 所以在色彩搭配中可以协调任何色彩。

光色对人的情绪影响与物体的材质有密切的关系, 正如一块暗绿色的玉石和一块色相体积完全相同的发霉的面包, 或是一块褐色的巧克力和一块同样色相的锈迹斑斑的铁皮, 这些完全相同的色彩却给人大相径庭的视觉印象。光色对情绪的影响还与色彩面积的大小、视线在色彩上停留的时间长短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 不同的色相对情绪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的色相强有的色相弱, 有的影响直接有的影响。当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在相互搭配时会改变或减弱其作为单色时的视觉印象, 其中占面积较大的一种色彩为主导色, 主导色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人的情绪反应;众多缤纷的色彩在没有主导色的情况下无规律组合时极具装饰性, 其中如果形成的整体色调较为明亮时会调动起人们欢快活泼的情绪, 如果色调浓重则会出现迷幻的效果。

当然, 这种由经验引起的喜怒哀乐忧思伤悲的情绪联想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审美理念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有不同的光色情感。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种光色,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其感受也会不同。但是就整体而言, 人们对光色所发生的情感有着一个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

二、色光语言

蒙昧时代的原始人类, 刚认识色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来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信息了。严文梁认为, 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 此后依次认识了橙、黄、绿、蓝和紫, 正好是太阳光谱色的次序。“上古时代人们首先认识红色, 所以红色早有定名。”[5]在人类的孩提时代, 太阳和火都是人所膜拜的圣物, 金红色的朝阳光艳耀目, 给人带来新的一天新的希冀, 赐予人们光明和温暖;而橙红色的火焰则可使人们抵御严寒、驱赶猛兽。原始人类因此而崇拜红色, 向其祈求福祉, 镇灾辟邪。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作为饰物的项链, 就是用矿物质将兽牙染红制成的;人们在为死去的人进行祭奠活动时, 往往要在遗体的周围撒上经过染制的红土。这些现象说明原始人类不仅已经认识了红色, 而且对它寄予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开始使用它。

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于是, 红色的装饰被用来烘托庆典活动的热烈, 红色的旗帜被用于激励革命者的斗志, 黄色被用来象征对土地的深情, 绿色被用来表现对和平的渴望, 淡蓝色提醒着医院的静谧, 粉红色暗示着新房的柔情, 金色代表了帝王的威严, 黑色寄托了对亡者的哀思。

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 (从写生色彩学的角度来看, 任何光都是有色彩倾向的, 阳光偏橙, 白炽灯偏黄, 日光灯偏蓝。但就装饰色彩而言, 可以把这些光视同白光) , 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一只灯在一明一暗地闪烁着, 接收者通过这光中不同的色彩和明暗间歇的长短, 接收到各种代表着不同内容的信号。这是一种称为“灯语”的通讯技术手段。

红、黄、绿三色的灯光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上保障着人群与车辆穿梭往来的通畅。人们都知道, 红灯在提示危险, 黄色在表示预警, 绿色在告知安全。同样的光色象征还运用在更多的领域。一座座灯塔在指引着夜幕下的船只顺利航行, 一盏盏号志灯在指示着黑暗中的列车安全行驶, 一只只导航灯在遥控着夜空中的飞机准确起降。这些光都有着复杂的色彩系统, 不同的色光通告着不同的信息, 标示着各种障碍, 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引导着驾驶者避开暗礁岔道, 明辨航向。

这就是色光构成的语言。

色光语言不仅在技术领域中延展着人类的喉舌, 更多的时候在艺术世界中创造美丽。

一座座教堂的尖顶直指苍穹, 引导着人们的灵魂向天国升腾。教堂内的巨大的窗子被分割成许许多多的窗棂, 窗棂中镶嵌着绚丽斑斓的彩色玻璃, 它们组成了各种抽象的装饰图形或主题性画面。当光线透射进来时, 明媚的阳光就被分割成色彩缤纷的色光, 光的亮度减弱了, 变得含蓄。在教堂内所看到的逆光中的窗棂是黑色的 (窗棂本身并不一定是黑色) , 正是这视觉中的黑色边框将众多的色彩予以协调, 也使得整体色彩效果浓重而浑厚, 美丽而迷幻 (图1) (图2) 。于是, 在高大廓落的建筑空间里, 时空和明暗以及光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幻像的美妙境界。“在这样的礼拜堂里, 人沐浴在染色玻璃透过来的千万条神秘的光束之中, 立时感到进入童话境界。那是如此迷人, 如此美丽, 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受的人世上的多少痛苦, 都得到了补偿。”[6]没有人见过天国, 然而当人们满怀着神秘和敬畏置身于这里时, 人们宁肯相信这个由色光语言编织出来的神圣的地方就是他们心中的天国, 神就在身边。

这里奇特的色光效果是以相对静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另外许多情形下, 色光却是动态的, 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幻之中。这时候的光色现象和传递出的光色情感则有着另一种意味, 色光语言的内涵和意蕴也更为丰富。

舞台上的光与色是一种复杂的设计, 是舞台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所见到的舞台上的光由前后、上下、左右各个不同灯位的不同色光以及天幕电影、幻灯等组成。随着演员的活动、场景的变化、道具的更换, 不同灯位的相互搭配、穿插以及不同色光的交替作用, 在观众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舞台的灯光设计有着明确的主题性, 或创造环境、或营造气氛、或塑造人物, 其设计的手段可以是写实的, 也可以是写意的, 有着客观再现性和主观表现性双重功能。

写实的灯光设计多在戏剧演出中用来客观地再现现实场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舞台上, 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都是写实的, 因此舞台灯光也必然要服从于这样一个主题, 各种不同的色光结合布景、道具等元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具有层次感、虚实感和纵深感的舞台场面。色光的变化还可以模拟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电闪雷鸣、昼夜交替, 在舞台上真实再现大自然的各种风云变幻。

话剧《茶馆》的舞台美术是现实主义风格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 布景、道具和灯光之间的有机构成, 使得舞台上完完整整地立起了一座没有第四堵墙的裕泰大茶馆。在第一幕中, 整个舞台是偏紫的深蓝色调, 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沉闷;舞台中心处是橙黄的暖色光, 提供表演区的照明, 并与周围的深蓝色调形成对比;布景上方的窗子周围布有少量的橙赫色光, 与表演区的橙黄色光有所呼应, 也增加了这个特定环境的烦躁气氛。这一舞台画面中的光与色在冷暖、色相和明暗上都有明显的对比, 既强化了布景的立体感和虚实感, 使其更加真实, 又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还通过光色象征传递出某种情绪感觉。这里的色光是在进行着一种描述, 用色光语言将剧作中的社会生活画卷真实地描述给剧场观众 (图3) 。

就舞台灯光的设计而言, 写意的手法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重在主观表现的设计, 是舞台灯光艺术的重要手段, 用来展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意境和营造舞台氛围。

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见的, 但舞台上写意的色光表现却可以把它们展示在观众的眼前, 让观众们触摸到剧中人的内心深处。话剧《屈原》中有这样一幕, 当屈原在极度的苦闷和孤独中独白时, 整个舞台一片昏黑, 只有一束明亮的淡蓝色追光投向屈原。此时, 《雷电颂》的吼声响彻舞台:“……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 毁灭, 毁灭呀!”这黑暗中的吼声仿佛要刺破长空, 震撼寰宇。这时的舞台上, 大面积的黑暗与一束光亮的对比, 主人公内心汹涌的狂涛与宁静的色光的对比,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淡蓝色本是一种幽静的色彩, 因此这束淡蓝色的追光看上去好像很静默, 但这静默却是在呐喊。它在此似以一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方式表现出沉寂中的嚎啕怒吼, 正是在这句正话反说的色光语言中, 观众们真切地看见了孤独的三闾大夫内心中深深的忧郁和满腔悲愤。

在音乐、歌舞等演出中, 一般不以写实的光色来模拟某种真实的场景,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光色的象征来烘托和渲染气氛, 创造出与舞台主题相映衬相呼应的一种环境效果。在此方面,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光色运用可谓是一种大手笔的写意设计。在第一章《山河祭·惊梦》一幕中, 表演区自前向后由淡蓝色、粉红色和较暗的土黄色三种色光组成, 舞台后侧大屏幕中的镜框是代表皇家威仪的金黄色, 此中冷暖和色相的对比突出了舞台的层次感, 也包含了某种象征。这一舞台画面中最亮的色调是表演区中心位置的粉红色光, 它的美艳昭彰着皇室中铅华粉黛的奢靡, 而后区少量偏绿的土黄色光则暗示了这歌舞升平中所掩盖着的病态和疲惫。幻灯在椭圆形阶梯上投放出橙赫色的龙凤图案, 用这种沉闷和压抑的色调包裹着舞台中心这一场华丽的幽梦, 也让人隐约感到似乎要发生什么。突然, 1840年的一声炮响, 金色镜框中的山河破碎了, 舞台顿时变得漆黑, 只有表演区一片深蓝色, 悲哀的色光映衬出仓皇奔逃的散乱人影。紧接着, 大屏幕中山河破碎的地方火光冲天, 椭圆形阶梯也成为火海, 整个舞台一片红光, 暴力开始了, 战争开始了, 革命也即将开始。这一幕中舞台灯光的三次切换, 让人通过光与色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大时代的惊变和沉沦。在第二章《热血赋·为了母亲》一幕中, 大屏幕上炮火连天, 硝烟四起, 鲜血流淌, 表演区和椭圆形阶梯上遍布红光, 预示着血腥的到来。继而大屏幕上熊熊烈焰, 表演区大红与中蓝的色光交替闪射, 冷暖的强烈对比和快速的切换表现出战争的惨烈。最后, 当这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 红蓝色光定格在以灰色军服为主要服色的人群身上, 形成雕塑感, 在大屏幕火光的背景中, 一组铁壁铜墙般的人物群像巍然屹立, 色光似用坚硬的刻刀雕琢出一个被鲜血与烈火沐浴着的英雄民族的悲壮剪影。在第四章《大潮曲·遥望我的蓝色星球》一幕中, 大屏幕上出现星云阑干的浩瀚宇宙, 这是一种极其浓重的深蓝色调, 神秘而飘渺;表演区是大面积的深蓝, 椭圆形阶梯是偏灰的中蓝, 场景深邃幽静, 充满着梦幻和憧憬;表演区的深蓝中又分割出前后两个光区, 是两组舞蹈的表演区, 这两个光区都是淡蓝光, 但前面的偏暖, 后面的偏冷, 优雅又宁静。此时整个舞台是满目美丽的蓝, 没有色相对比, 但通过色阶推移和微妙的色性变化, 从蓝色系中分出了若干个层次, 形成极强的视觉纵深感。由此, 观众的视野里展现出了一个幽深无际的宇宙太空, 一个民族千百年飞天愿望梦想成真的故事就被这一片童话般的莹莹蓝光重现在舞台艺术中 (图4) 。

这几幕中光与色的组织和搭配以其与表演的完美融合而显得极为经典, 色光语言像在作着一种比喻, 用光色的象征意义艺术地比拟出舞台主题的蕴涵。人们在品味音乐语言、舞蹈语言、诗歌语言的同时, 也领悟着色光语汇的丰富, 感受着色光语言的魅力, 被它激发出忧思、悲愤和欣慰、快乐。

今天, 光的丰采已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才能领略了, 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随处都可以见到光在美化着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已不再只是建筑、花木和雕塑的构成组合, 设计者在考虑这些元素在日光下的艺术效果的同时, 也会让它们在夜间呈现出另一种美妙, 于是色光语言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其中。当太阳在西天隐去它最后一抹辉光之后, 人们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徜徉漫步时, 都会置身在华丽绚烂的光彩世界里。这里的建筑被光包裹得金碧辉煌, 树木被光渲染得晶莹碧绿, 巨大的光束在夜空游弋, 细碎的彩灯在枝头闪烁。此间的水景设计更是旖旎多姿, 只见轻轻荡漾的水波忽而红艳如火, 忽而青翠胜蓝;喷泉的水柱直射长空, 缤纷的色光投在水柱上, 流光溢彩, 艳丽耀目。若是轻风徐来, 水柱的顶端水雾弥漫, 氤氲飘闪, 似是天上彩虹散落人间。在这充满浪漫情调的设计中, 色光忽冷忽暖, 忽明忽暗, 五光十色, 变幻无穷。由于色性和色相在短时间内的频繁变化, 使得其色彩的象征意义显得抽象起来, 暖色并不十分热烈高亢, 冷色也不那么孤寂沉静。这里的色光以其整体上明亮的色调创造出欢快的气氛, 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感, 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人们在此通过光与色享受到一种绚丽, 色光语言如一个柔美嗓音的尽情吟咏, 陪伴着人们的悠然和欢愉 (图5) 。

光成就了舞台上艺术的美, 光也延展了环境空间中自然的美。而在新出现的一种环境实景演出中, 这两种美却是联珠合璧, 融为一体, 色光语言的艺术魅力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辉煌。人们惊异地看到, 桂林漓江、杭州西湖、开封清明上河园的胜景都变成了一个个妙不可言的巨大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 灯光设计的复杂程度让人难以想象, 光与色也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美丽供飨着人们的视觉。

在著名古城开封清明上河园中演出的大型实景歌舞《东京梦华》中, 人们看到了这种既有园林景观光色的装饰效果, 又包含舞台灯光写意表现的恢宏设计。观众在彩光缭绕下只见火树银花中的水榭楼台、小河虹桥扑朔迷离, 亦真亦幻, 千年前的繁华一梦于此间飘然若现。歌舞的第一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用李煜的词表现了南唐的败落和大宋朝的开国。照射背景城楼和莲花台表演区的灯光在不断地切换, 红、黄、绿、紫等浓重的色光交替闪现, 满目的迷幻与沉醉, 南唐王朝仍在这舞低杨柳楼心月的美景中苟且偷安;此时莲花台中的歌女正在轻歌曼舞, 粉红、淡紫和淡蓝的色光显示着奢华中的几缕忧伤;未几, 整个表演区一片蓝光, 悲哀降临了, “雕栏玉砌朱颜改”, 四十年来家国不复存在;紧接着, 蓝光被一片强烈的红光取代, 莲花台的侧旁已是壮岁旌旗拥万夫, 人声鼎沸, 礼炮齐鸣, 大宋的旗帜在金黄色光中冉冉升起, 观众在这红色的喜庆与金色的威仪中看到一个新的王朝拉开序幕。浓艳的色令人陶醉, 简约的光也有着别样的景致。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幕中, 背景的建筑和树木被蓝色光染得神秘而伤感, 玫瑰色的激光灯在夜幕中闪烁迷离, 幻化着“但愿人长久”的浪漫祝福, 表演区一弯黄绿色的巨大的月牙勾勒出理想和希冀, 一行金橙色灯笼的游动则像是飘然而至的如意和美满, 这四种色光的简单的组合交织出几多难以名状的人生况味, 千年前苏东坡的怅然慨叹和美好祝愿跃然眼前。

光与色的绮丽还在继续着。最后一幕《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用辛弃疾的词展现了大宋鼎盛时期的繁华盛景, 这一幕中, 大片的彩光将当年的东京华梦晕染得淋漓尽致。观众看到随着舞乐奏响,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红、橙、黄、绿、蓝、紫多种色光照亮了整个园林。在一片眩目的光焰中, 巍然矗立的城楼辉光煜煜, 波光潋滟的水面绚烂斑斓, 激光灯在夜空中似雷霆霹雳般划出明艳灿烂的闪电, 犹如巨擘在银汉挥洒彩墨, 苍穹尽染。这里的光在跳动, 色在变幻, 水波在闪耀, 大气在流荡, 天地间流光曳影, 如诗如梦, 光与色对人的视觉占有已至终极, 它们的渲染使得天地、山水和其中的人以及人的艺术彻底地融为一体。色光语言在此引吭高歌, 唱出缤纷色彩的华美音符, 让置身其中的人们夺魄驰魂, 叹为观止, 疑是天上宫阙换了位置, 不知人间今夕何年…… (图6)

三、结束语

“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7]

后来, 人的世界阳光普照。人说:要有美丽的光。于是就有了美丽的光。人看美丽的光觉得更好。

如果世界是神创造的, 神给予了人们让世界明亮的光, 而人们让这明亮的光在自己的手中变得美丽起来, 美成了一种象征, 美成了一种语言, 美成了一种艺术。

光还会更美。

摘要:自然界的各种光色引发人们不同的精神感受和情绪, 同时, 经验又会使人们对某种光色孳乳出特定的联想, 光色情感和光色象征由此产生。人们在逐渐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光色的过程中, 把凡可以进行美饰的所有对象都赋予了色彩, 除了愉悦视觉的装饰性目的以外, 其象征意义也成为诱导情绪的一种设计手段。更有意义的是, 人们将色彩之源的光也赋予了各种色彩, 这一实践使得人们日常所见的白光变得无比的曼妙和美丽。非但如此, 当光被赋予了色彩成为有色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而且成为一种语言。

参考文献

[1][3][德]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A rnheim) 著.常又明译.色彩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2][英]E·H·贡布里希 (E·H·Gombrich)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7

[4][5]严文梁著.色彩琐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

[6][荷兰]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7

《白鲸》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篇4

一、亚哈的象征意义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美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之心也就愈加的强烈。在这部作品中,船长亚哈正式象征着人类的这种野心。亚哈这个名字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亚哈是一代君王,而且相对于以前的君王,他变得更加的残忍和凶狠,在一次战斗中被射死。梅尔维尔的《白鲸》中的亚哈与其极为相似。亚哈野心勃勃,十分的自我、自傲、狂大。亚哈在一次逮捕白鲸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因此他对那只白鲸都恨之入骨,一直怀恨在心,并且伺机报复。所以,亚哈不惧死亡,虽然满头白发,仍然带领着一群人去逮捕白鲸。亚哈一心只想着报仇,并不关心跟他一起来的成员的生死,利用自己是船长的身份,不断地威逼利诱的让船员去逮捕白鲸,最后在千辛万苦的寻找到白鲸之后,面临的结局却是在与白鲸的斗争中一起坠入到死亡的深渊。在这部作品中,亚哈这一人物形象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先他象征着人类野心之大,在满足物质之后的野心勃勃;其次他还象征着人类的勇敢、无畏,在大自然面前不只是一味的屈服,而是在积极地探索大自然。在这部作品中,梅尔维尔吧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十分真实,亚哈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并且积极的认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想要征服大自然,但最终是以失败为结局。亚哈虽然知道与白鲸进行斗争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是他还是勇往直前,不退缩,不气馁,坚定地与白鲸战斗到底。在亚哈这一人物塑造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那种坚持不懈、积极探索、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正是亚哈身上的这种精神在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亚哈的性格具有多重性,所以这一人物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单一的,它有一些的复杂,有一些的模糊,这就清楚的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写法。在亚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良与恶狠,美丽与丑恶的并存,在亚哈上海别人的同时他也伤害着自己,这样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是具有十分悲壮的意义的。

二、佩廓德号的象征意义

佩廓德号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他们的民族是十分英勇的,但是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殖民侵略时收到了严重的迫害,最终导致灭族的惨状出现。作者用这个民族的名字来作为这艘船的名字时,就预示着这艘船最终的失败结局。佩廓德号进行逮捕白鲸的行动象征着人类在发展文明时对大自然进行了一定的迫害,而它的灭亡却预示着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佩廓德号上的所有船员象征着美国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可以说这艘佩廓德号船是当时的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对这些船员在逮捕白鲸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象征了当时的美国人的不同的自然观念。

三、白鲸莫比·狄克的象征

对于白鲸这一形象,作品中的其他人物都有其不同的看法。就船长而言,白鲸是十分残忍的;就以实玛利而言,从白鲸的身上感受到宇宙之大;就大副斯塔巴克而言,白鲸是一个海怪。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白鲸这一形象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象征着十分神秘的大自然,同时也象征着十分残忍的资本主义。白鲸十分复杂,莫测高深,但同时也十分的美丽,这一点充分的体现了它的自然性。人类进行逮捕白鲸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大自然所蕴含的丰富的宝藏,就这一点来看白鲸是名符其实的受害者,但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探索也是正当的。在船长与白鲸的斗争中,白鲸充分的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充分展现了人类是不能任意迫害大自然的。最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暗示出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小结

《白鲸》这部作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但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同。人类面对的这个世界是不受我们所掌控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征服大自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精神和艺术魅力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视野。在所有的有关《白鲸》的著作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价值主要在于船长与白鲸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其实,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由于其所具有的复杂性,所以每个人所研究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候还互相矛盾,但是这又都是正确的。

摘要:《白鲸》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不仅仅涵盖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囊括了现代主义的因素,这就好比现代主义在其中的运用。在当时美国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并不能很好的接受这部作品,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白鲸》就犹如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艺术殿堂,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不断地追求着它,同时它那复杂的象征的运用又让人们为其折服。

关键词:《白鲸》,象征,赫尔曼·梅尔维尔

参考文献

[1]万莉.一个象征的世界——浅论麦尔维尔的《白鲸》[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解读《紫色》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篇5

关键词:妇女主义,颜色,象征

自从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问世以来, 便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有评论家称其为“一部具有永久重要性的美国小说, 是一部罕见的作品。”[1]这部小说从黑人女权主义的视角出发, 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双重压迫的生存状态。以主人公西丽由麻木到觉醒、由反抗到独立, 最后获得男性尊重的经历为线索, 体现黑人女性对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的渴望和追求。沃克以颜色给这部小说命名, 并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象征主人公的心境、环境和成长的不同阶段。本文试图从沃克的独创理论妇女主义的角度出发, 解读小说中各种颜色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红色

红色象征热情、活泼和激动, 同时也代表快乐和幸福。在西丽没有得到自由之前, 她被她的丈夫告知不允许她穿红色, 原因是红色“看上去太鲜艳活泼了。”[2]那时西丽的生活根本和快乐无缘, 所以红色不适合她。但红色却是西丽丈夫的情人——莎格的突出装扮。她一出场就“穿着红色的线衣”[2], “双颊涂着红色的胭脂”[2], “嘴唇涂着红色的口红”[2];莎格在酒吧唱歌时, 人们看到“莎格光亮的黑皮肤紧紧地裹在红色的连衣裙里, 脚下蹬着时髦的小红鞋。”[2]“红色传达一种严肃和尊严的印象, 同时又表现出优雅和魅力。”[3]莎格的装束象征着她做人的尊严和魅力, 充分体现了她的性格。她热情奔放, 个性开朗, 独立自强。她是布鲁斯歌手, 一直到处演唱, 她的歌声受到黑人和白人的喜爱, 她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在西丽走向自我的过程中, 莎格起了主要的作用。莎格从精神上给西丽支持, 肉体上给西丽抚慰, 最后帮助西丽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开创出了一条独立的人生之路。红色在莎格身上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自信。在沃克看来, 莎格是黑人女性的完美形象, 是妇女主义者的代表, 莎格的生活状态才是黑人妇女追求的至高的理想生活境界。沃克给莎格穿上了红色的反叛外衣, 酷似一团红色的火焰, 点燃了黑人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希望;像一面旗帜, 引领着苦难深重的黑人妇女走向独立自我的新生活。

黑色

在传统观念里, 黑色往往代表“恐怖”, “邪恶”, “死亡”。因此, 黑皮肤的黑人在白人的视角里被认为是劣等民族, 历来经受着歧视和压迫。甚至, 在黑人种族内部也存在肤色歧视。那些得了“白化病”的黑人自觉内化白人的腐朽观念, 不但甘受白人的压迫, 并且歧视自己的民族。西丽的公公就因为自己的肤色是浅黑而诋毁并不接受莎格, 说她“黑的像柏油。”[2]柏油是用来铺路, 踩在人们脚下的。沃克在这部小说中彻底推翻了这种传统的偏见, 她把黑色描写成了美丽而高贵的颜色。莎格的装扮除了红色, 就是黑色。她戴着黑帽子、黑珠子。在审美层次上, 沃克把黑色提高到了与红色同等的地位。在沃克看来, 黑色不只是美的象征。耐蒂在给西丽的信中这样介绍她所崇拜的牧师塞缪尔“他是黑的。”塞缪尔尊重女性, 为人善良。他到处传教, 目的是帮助黑人提高道德和文化水平。他是黑人, 黑色在他身上闪耀着崇高的光芒。甚至, 沃克出人意料地在小说中宣称, “上帝本来是黑人”[2], 整个颠覆了白人至上的观念。耐蒂的非洲之旅, 更是把黑色、黑人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耐蒂看到的非洲黑人, “黑人那么黑, 眼睛有点炫耀的神采, 而那亮光好像真的是来白月光, 实在太令人眼花缭乱了, 他们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2]耐蒂对黑人肤色的描写充满了羡慕, 对黑色所蕴含的美进行了高度的赞扬, 显示了她作为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骄傲。耐蒂对黑人的赞美也为黑人妇女树立自我, 追求自我增加了一份自信。沃克在这部小说中打造的黑色象征意义, 为呼吁黑人弘扬民族文化, 自觉摒弃传统陋习, 张扬女性意识, 强调男女平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理论。

蓝色

蓝色象征“忧郁”, “悲伤, ”“情绪低落”。广受黑人喜欢的爵士乐曲Blues就起源于自由感伤的黑人民歌。它是黑人倾诉自己伤感, 体现黑人独特情感体验的一种音乐形式。莎格是布鲁斯歌手, 当她在哈泼的小酒馆唱歌时, 西丽经常去听她唱歌。莎格因为感念西丽在她重病期间, 所有人都唾弃她时对她的照顾, 还专门为西丽创造了一首名为“西丽之歌”的蓝调, 并当众为西丽演唱。歌中倾诉了西丽所遭受的非人虐待, 也表达了她对西丽的怜爱。“蓝色音调”是符合西丽生活的恰当选择。可西丽却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衣服的颜色。某某先生不许她穿红色, 她又找不到紫色, 所以她能穿的只有蓝色——忧郁的颜色。蓝色符合她的处境和心情。沃克匠心独到, 巧妙地用颜色传达出了西丽悲苦郁闷的生活。

紫色

紫色象征权贵、典雅, 代表尊严。小说刚开始, 西丽找不到紫色的布料做衣服, 这暗示了西丽还没有找到自我, 没有取得做人的尊严。当西丽在莎格的帮助下, 创立了自己的事业, 独立自强后, 她用红色和紫色来装备自己的房子, 因而表明她已经走出阴霾, 走向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某某先生也亲手雕刻了一只紫色青蛙送给西丽, 西丽的尊严得到了认可, 并表明黑人男人终于承认了黑人女性和他们享有平等的地位。沃克用“紫色”为书名, 是为了“把跪着的黑人妇女拉起来, 把她们提到了王权的高度”[4]让黑人妇女也有权利享有帝王般的尊贵地位。

路易斯温伯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颜色》中说:“颜色是我们某些最敏锐感觉的中介, 它与我们的各种情绪有密切的关系。”[5]沃克用颜色来象征人物的情绪和命运, 在创作艺术上是一种创新, 在内容上使主题包含了更加丰富的意蕴。

参考文献

[1]Peter Prescott.A Long Road to Liberation.News Week, 1982.

[2]爱丽丝沃克《紫色》陶洁译.译林出版社, 1998.

[3]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Theory of Colors, tr.By Charles Lock Eastlake, Frank Cass&Co.Ltd.1967.

[4]Bettye Parker Smith.Alice Walker’s Women:In Search of Some Peace of Mind in 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 :A Critical Educa-tion, ed Mari Evans, Anchou PressDoubledy, 1984.

画作《惊奇山谷》的象征意义浅析 篇6

关键词:谭恩美,《惊奇山谷》,象征意义

小说《惊奇山谷》系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2013年公开出版的新作。作品运用谭恩美所惯用的圆形叙事策略, 主要讲述了母女两代的故事。在作品中, 母亲露西亚不再是为逃避故国苦难而移居美国的华人女性形象, 而转而成为为追求爱情而远赴东方的西方女性。题目“惊奇山谷”取自贯穿作品始终的一幅画作。在作品中, 该画作为当时留居美国的中国“画家”卢兴所作, 随着故事的进展, 我们发现“惊奇山谷”是卢兴的一部临摹作品, 并非真迹。作为横贯整个故事的一个意向, 该画作自然而然地充满着诸多象征意味, 本文从作品本身出发, 拟对这一意向的象征意义做简要分析,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

在《惊奇山谷》这一作品中, 同名画作“惊奇山谷”为卢兴这一东方角色所作, 其内容为东方中国的一个金色溪谷。当时的卢兴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传统中国后裔, 年轻时曾以“画家”的身份留居美国。露西亚的父亲邀请卢兴一起欣赏画作, 出于方便考虑, 便邀请卢兴在其家中暂居。“惊奇山谷”这一作品也是在这里展现于读者面前。这幅画作所展现的金色溪谷, 正如遥远的东方之于当时的西方世界的印象一般:安详而又神秘。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当卢兴首次展示这幅画时, 露西亚一家以及当时在场的各位西方人士都对此画大为赞叹, 尤其是露西亚。她似乎已经完全被这幅画作所吸引, 一如她被卢兴所吸引一样。“惊奇山谷”这一画作的名称也出自露西亚之口。在作品中, 露西亚还多次将卢兴描述为宛若天神一般的存在, 而这其实也只是因为卢兴所具有的与西方世界相去甚远的东方气质。在未曾涉足遥远东方的西方人眼里,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 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神秘感。正如这幅画所描绘出的意境一般, 飘渺而又恍惚。在《惊奇山谷》这部作品中, 谭恩美巧妙地将整个东方的神秘感投注与这幅画作中。表面上, 我们看到的贯穿全文的是“惊奇山谷”这幅画作, 而实际上存乎于整部作品的是东方存之于西方人眼中的“百种神秘感”。

二、爱情的盲目与虚伪

在故事中, 卢兴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应邀暂居于露西亚在美国的家中。于露西亚而言, 卢兴身上所具有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气质赋予了他一种神圣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正如卢兴的画一样, 深深地吸引着她。当时的西方虽然相对较为自由开放, 但传统的观念还是难以接受不同种族之间的结合。年轻的露西亚勇敢而又任性, 她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 大胆地与卢兴结合, 并且怀上了卢兴的孩子。为与卢兴相守, 露西亚不惜伤害自己的父母, 切断了自己对于美国的唯一牵挂, 踏上了对于自己而言完全陌生的国土。然而, 当露西亚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奋力抗争的时候, 卢兴却屈于传统, 为维护家族的声誉而将露西亚当做情妇一样对待。由于卢兴的懦弱, 后来他还遵照其母的意愿, 将露西亚出生不久的儿子占为己有, 剥夺了露西亚与儿子共同生活的权利。纵观整个故事, 我们不难发现, 露西亚之于卢兴的感情正如其对于“惊奇山谷”的情愫一般, 吸引她的始终是那种未知的东方神秘感。也正是于此, 才使得她可以在毫不了解卢兴的情况下便决定为二者的“幸福”而孤独抗争。此外, 随着故事的进展, 我们得知“惊奇山谷”这幅画并非卢兴所创, 而是尤其临摹而来, 在临摹间还对原作进行了篡改。这一情节巧妙设计, 正适时地向我们暗示了二者爱情的虚假与脆弱。卢兴对于露西亚的爱, 正如这幅画作一般, 孱弱而又虚伪。

三、母女之间的精神传递

从作品中, 我们发现“惊奇山谷”这幅画作, 不仅象征着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预示着卢兴与露西亚之间盲目而又虚伪的爱情, 同时也作为联系母女两代、贯通两代人之间互相理解的一架桥梁而存在着。

先是, 露西亚由于“惊奇山谷”以及恍若这幅画作的卢兴而远赴中国, 踏上了自己为爱情而抗争的艰难旅程。而后, 露西亚被卢兴安排到朋友的一处住所, 在哪里, 她看到了真正的“惊奇山谷”, 识破了卢兴身上所具有着的那种临摹般的虚伪。再到后来, 当露西亚回到自己的国家, 她的女儿维奥莱特将母亲留下的那幅“惊奇山谷”连同自己被母亲“抛弃”的愤懑感一齐带在身上, 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随着故事的进展, 维奥莱特最终了解到母亲并非自己所认为地那样自私自利, 而是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束缚、勇于追求爱情的斗士。从这幅画中, 维奥莱特渐渐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并能够在故事的结尾主动与母亲交流。因此, 我们可以说, “惊奇山谷”这一画作同时也建构起了母女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

德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篇7

关键词:德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异同

一、引言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也是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部分, 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都会反映到词汇上面。长期以来, 人类在猎捕、驯化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各种动物的自然形态、生活习性等, 并将这些特征运用到语言中。因此在德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动物词汇, 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具有深厚的内涵。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由于文化差异, 会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动物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其象征意义有时相同或相近, 有时又大相径庭。

二、德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一) 同一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动物形象生动直观,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 不同民族的人对某些动物属性往往具有相同的认识, 并且赋予它们相似的文化内涵。因此, 无论是德语还是汉语, 如果从动物自然属性的角度去看待动物, 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往往相同。

例如“狐狸”一词在德汉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精明、狡猾、多疑”之义。汉语中“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媚魇道”等词都带有贬义, 德语中“Fuchs”也常用来形容“诡计多端”之人, 如:“Er is teins chlauer Fuchs. (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格林童话《Der Wolf and der Fuchs》 (《狼和狐狸》) , 讲的是一只狐狸由于弱小受制于狼, 而最终精明的狐狸利用狼的贪婪除掉恶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也看到了一匹贪婪的狼。在汉语中狼也是残暴贪婪的象征,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成语都是贬义的。有趣的是, 汉语中“披着羊皮的狼”, 和德语“ein Wo fim Schafspelzsein”的喻意不谋而合。

猪是最早和人类有关系的动物之一, 在不同的语言里, 许多时候都用“猪”去比喻事物。“猪”在中国有极强的贬义色彩, 猪形象愚蠢, 如此之人经常被称作“蠢猪”“笨猪”。在德语中, “Schwein”也经常与肮脏、下流的人或物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猪也是财富象征, 素来就有“金猪送财”和“肥猪拱门”的形象;而德语中, “Schwein”在口语中也有“意外的好运气”之意, “Schweinhaben”意为“走运”。

(二) 不同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德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其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必然存在差异。有时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动物可能被赋予相同的感情色彩, 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从春秋时期至今, “牛”都在中国的农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 汉语中牛是“埋头苦干, 吃苦耐劳”的象征, 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常被称为“老黄牛”。而在德国, “Pferd (马)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Pferd”象征“能干, 吃苦耐劳”, 如

“wieein Pferd arbeiten (象马一样地干活) ”, “dasbeste Pferd imStall (最能干的伙伴) ”等。

中国人对虎非常崇拜, “虎”被认为是百兽之王, 是威猛霸气、强壮凶悍的象征, “虎虎生威、虎踞龙盘”等词霸气十足;“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用来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而在德语中, “Tiger (虎) ”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相反, “Loewe (狮子) ”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例如:“wieein Loewe kaempfen (象雄狮一样地勇猛战斗) ”, “sichindie Hoehledes Loewenbegeben (敢入狮穴) ”。

(三) 同一动物词汇象征意义不同

德汉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差异, 会造成两个民族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情感, 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高贵、吉样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真龙天子”等与龙相关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褒义词。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豪。但如果把“龙的传人”直接译成“Nach kommendes Drachen”, 那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德国人一定会非常吃惊。因为“Drachen”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 西方的龙通常被看作宝藏的守门人或考验骑士和斗士勇气的怪兽。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描述了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为争夺巨龙看守的宝藏, 同巨龙搏斗并最后杀死巨龙的故事。在德国, “龙”还是泼妇的代名词。

(四) 动物词汇象征意义不对应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特殊性。德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进程中, 其语言文化必然不是等效的。

在中国, 鹤文化源远流长。“鹤”是一种吉祥鸟, 首先是长寿的象征, 因此有“仙鹤”的说法, 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鹤或神鹿为坐骑。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而成语“鹤立鸡群”就表示它们亭亭玉立、形态高雅, 常用来形容仪表和才能出众之人。“鹤”还象征着圣洁, 清雅, “闲云野鹤”表示自由自在, 不受红尘所扰。而在德语中, “Kranich (鹤) ”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在中国和德国, “猫”都是被人喜爱的宠物, 但在中国猫几乎不具有什么文化内涵。而德语中有很多与“Katze”相关的习语, 如:“Dasistallesfuerdie Katze. (这全是白费劲了。) ”, “Die Katzeausdem Sac klassen. (泄漏机密) ”, “Die Katzeim Sack kaufen. (未见到实物就盲目地购买) ”, “Schwarze Katzevon links. (倒霉运) ”, “umetw.herumgehenwiedie Katzeumdenheissen Brei (为了某事象猫儿围着热粥转) ”等。

三、结语

德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各有异同, 这是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的。了解并掌握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另一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对促进文化交流、避免文化分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德汉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蔡明剑, 《德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育初探》

[3].张晓青, 《从动物词汇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异》,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篇8

《看不见的人》中, 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没有身份地位的美国黑人。在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 要想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必须要按照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 为此, 主人公不得不为真实的自己蒙上面纱, 以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小说的最后, 主人公最终还原了真实的自己, 正如他所说:当我发现我是谁的时候, 我就自由了。 (埃利森, 2004:243)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他的一生就是对自身身份不断地探求的过程:在寻求自身的身份过程中, 主人公从身份的迷失, 到找回自己, 最终退居到他的那间地下室。在这里他回忆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看清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身份存在。

在这部小说中, 埃利森巧妙地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展示出主人公对身份探求这一过程, 并揭示了他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首先, 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 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以白人为尺度。再次, 他也并不愿意让自己可见。最后, 许多无形的力量也时时在主人公探寻的过程中阻碍他。少年的主人公虽然心中充满抱负, 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青年, 但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现实的打击之后, 主人公已然从天真少年成为一位成熟的、有自己个人定位的成年人。

《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中, 作者精妙地利用故事情节的象征主义来渲染主人公探求自身身份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 埃里森将故事的整体和每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打构成环形的结构。在文章的开始, 主人公生活在一个地下室, “温暖而且充满着阳光”, 由此, 小说倒叙到他最初生活的南部, 按照他的生活经历, 从南到北, 从学校到社会, 故事的结尾, 主人公跌入了开头提到的这个地下室。这样的环形的故事情节布局正是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通过倒叙手法, 埃里森安排主人公自述经历, 随着情节的发展, 主人公了解到过去的生活履历恰恰是指引他未来生活道路的重要部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作者利用象征主义手法将大自然的四个季节象征着主人公探寻自我身份的四个不同阶段, 最终完成了他对自身身份探求的苦旅。春天, 他顺利的在中学学习;夏天, 满怀抱负的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 开始了他自认为的人生的辉煌阶段。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 他犯了改变他一生的错误, 被迫离开学校, 提前步入社会。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 主人公也逐步进入了他人生的“冬季”。但是这也恰恰预示着另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由此可见, 小说中的四季, 周而复始, 起起落落正是象征着主人公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希望和绝望。

小说开篇, 主人公描述自己是看不见的人。这段叙述解释了主人公的无形是源自于人们感知的扭曲以及白人社会所倡导的那些迂腐陈词。

主人公探寻自身身份之旅始于他少年时期生活的南方。长期以来, 他正是一步步的遵循着他所信赖的黑人教育家的教导, 按照拜仁的价值观塑造自己。在小说中, 作者安排主人公斗殴的这段情节的描写实际上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的。蒙着眼睛的男孩们象征着每个黑人甚至世界上的每个人在探寻到他们的身份之前都被蒙住了眼睛, 并且至于险地之中;斗殴中蒙眼布的移动象征着社会中人们的茫然;主人公被迫的斗殴以及为了硬币和褶皱的钞票相互攻击象征着黑人生存于被白人羞辱、嘲弄、威胁、辱骂、引诱的状态;黑人男孩儿们无论是避开裸体的女人还是看那个女人都无法令白人满意, 这象征着他们处于白人社会中的困境和尴尬, 无论黑人如何做, 都无法使他们免于遭受白人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最后, 白人奖励主人公的公文包和奖学金象征着主人公光明的未来。

充满着雄心抱负和希望, 主人公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他坚信只要努力的学习和坚定的信念, 他就能融入在这个白人社会中。作者模棱两可的描述奠基人对奴隶的面罩也是具有着深层的象征意义的: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不可见性, 白人文化使得主人公无法真正看清事实的真相。最终, 主人公因为一次失误被学院开除了, 布莱索博士用七封推荐信欺骗了他。通过大学的经历, 埃里森指出:教育在黑人的身份探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夸张和美化白人的重要性, 忽略黑人的个性和文化的教育无疑迷住了黑人的眼睛。使他们不能在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自身位置。

分析《玻璃动物园》中的象征意义 篇9

《玻璃动物园》讲述了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下的温菲尔德一家人的生活, 母亲阿曼达经常沉浸于对昔日的回忆, 常常讲述在她少女时代的时候那些翩翩君子的拜访。儿子汤姆是个诗人, 但却在制鞋厂打工。汤姆的姐姐劳拉是个跛子, 她的自卑心理使得终日逃避,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收集一些玻璃动物玩具放在家里老式的小摆设架上, 以慰藉自己的心灵。汤姆的同事吉姆的到来使得劳拉沉寂已久的心灵被唤醒了, 劳拉开始充满热情和希望, 然而, 吉姆却早已有了未婚妻, 这让劳拉又一次陷入绝望之中。劳拉送给吉姆一只断了角的独角兽作为纪念。母亲阿曼达责怪儿子, 使汤姆很愤怒, 便离家出走了。全剧以汤姆回忆的方式讲述, 《玻璃动物园》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汤姆和劳拉生活的家庭, 也象征着他无法逃离的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

2玻璃动物园对劳拉的象征

在《玻璃动物园》中, 虽然劳拉因为自卑羞涩话语不多, 但整个故事通过汤姆的阿曼达的对话围绕着劳拉展开, 田纳西·威廉斯列举了许多事物来体现劳拉的性格, 玻璃动物园以及独角兽这些事物都反映出劳拉的性格特点。劳拉因为跛脚不愿接触社会, 与外界隔绝。出于强烈的自尊心她辍学在家, 不再去商业学校学习打字, 她在测验中甚至受不住压力, 呕吐了。她对外界社会和家庭都充满惧怕, 她不仅不敢去学校, 甚至也不敢在家, 在家她也害怕看到妈妈阿曼达绝望的眼神和表情。她宁愿冬天也在公园里散步, 使自己害了感冒。劳拉经常摆玩玻璃动物和爸爸留下来的那些留声机唱片, 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妈妈阿曼达为此十分担忧, 劳拉不愿敞开自己的心灵, 用妈妈阿曼达的话语来讲就是她“十分了解那些不结婚又没有工作能力的女人会有怎样的下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劳拉不敢接受婚姻, 又因为自闭没有任何的工作能力, 使得她与社会脱节。母亲阿曼达一直对于劳拉是一种鼓励和积极的态度, 她不允许汤姆和劳拉自己称“跛子”这个词, 她认为劳拉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缺陷, 并且, 劳拉一定会有其他方面的发光点来掩盖这小小的缺陷, 比如“魅力、活泼、可爱”。尽管这样, 劳拉的心理还是不能摆脱阴影。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阿曼达说:‘没有事业心的女孩子通常到头来总是嫁一个好人’, 劳拉惊愕、迷惑的笑了一声, 她赶快拿起一件玻璃动物, 劳拉委屈的说:‘可我是个跛子啊’”。从这段对话和人物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来劳拉无论任何时刻都离不开她的玻璃动物, 玻璃动物一方面象征纯洁高尚和不受玷污的心灵, 另一方面给象征劳拉的脆弱孤独和易受伤害的精神。

3玻璃动物园对汤姆的象征

玻璃动物园也是汤姆不可挣脱的家庭和生活环境。玻璃是透明的、易碎的, 动物也是一种生命体, 由此, 可以看出, 玻璃动物园象征的也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中下等阶级市民的生活。动物是具有生命的, 但是动物的生活是劳累的, 是没有自由和权利的, 那时的人们背井离乡, 愁苦沉沦, 居无定所, 像动物一样生活, 吃苦耐劳, 不敢有怨言, 才得以生存。汤姆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人, 想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名诗人, 然而, 迫于生活, 每天早晨要去制鞋厂上班, 把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抛在一边, 无暇顾及。每一个在经济危机时寻找出路的人都是玻璃动物园里面一员, 脆弱, 孤独, 得不到保护, 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碎掉, 结束自己的生命。剧中有一段汤姆和阿曼达的对话, 阿曼达说:“你有什么权利这样胡来, 害得你可能丢掉职业?害的咱们大伙可能失去生活保障?”汤姆回答说:“你以为我爱上了大陆制鞋厂吗?你以为我想要在那一纤维板墙的房间里呆上五十五年!一直跟日光灯打交道!瞧!我情愿哪一个拿起一根撬棍, 把我打得脑浆迸裂, 也不愿早晨再赶去!我哪能不去!你每一回进来喊着那‘起来, 发光!起来, 发光!’我跟自己说死人有多幸运!”这些话语里的无奈和绝望都显示着人们的处境不容乐观, 人们的心理像玻璃一样单纯、薄弱, 人们的肉体像动物一样处于折磨和历练之中, 水深火热。尽管他们在接近于奴役的生活中勤勤恳恳, 还要多加小心, 稍不留神, 或许就会像玻璃动物一样掉在地方摔碎, 再也没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在这个社会里, 人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得不到自己的支配, 被生活的困苦驱使着向前走, 被经济危机打上易碎品的标签。人们冲不出这个牢笼, 只能默默承受, 心中的郁结像玻璃动物一样透明, 却无从解决。

4玻璃动物园对阿曼达的象征

玻璃动物园也象征着母亲阿曼达的生活。阿曼达选择了汤姆口中所谓的“没有出息的人”做了丈夫, 他在这样困苦的时刻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也就放弃了自己养家糊口的责任。他杳无音讯的离开让温菲尔德一家陷入窘境, 让阿曼达的心灵和生活变得如此脆弱, 让阿曼达和孩子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更加的艰难和无助。日复一日, 阿曼达尽心尽力的用精神支持这个家, 却无法摆脱最边缘的境况。即使这样心地纯净的人, 也必须承受脆弱。这时期的生命都像阿曼达的丈夫一样轻易就能被摧毁, 随意的在他人的手中被欣赏、被评论、甚至被嘲笑。他只留下了很多的玻璃动物和留声机唱片来让妻子和孩子缅怀, 尤其让残疾的劳拉终日沉浸在其中, 享受自己的安静和世界, 留下一片虚无支持着自己的精神, 不能实际的投入到生活之中去。阿曼达是劳拉和汤姆的精神支柱, 阿曼达不仅鼓励着烦躁愤怒的汤姆, 也要同时更加鼓励像独角兽一样残疾的劳拉, 没有角的独角兽就像腿脚不健全的劳拉, 不能堪称完美的独角兽和完美的人, 即使他们的心像干净的玻璃, 也不被认可和自己存在着自卑感。阿曼达自身也处于一种支离破碎中, 丈夫离开, 女儿残疾, 儿子处于艰苦挣扎之中。阿曼达是一个矛盾体, 既有浪漫的一面, 也有现实的一面。浪漫的一面总是在回忆过去的精彩和风光, 她告诫汤姆要改掉坏习惯, 让劳拉保持光鲜艳丽, 让仰慕者们倾心。现实的一面不得不面对困苦的生活, 面对贫穷、饥饿、劳拉的残疾和汤姆的“不务正业”, 阿曼达采取实际行动来对抗现实的教训和磨难。阿曼达是一个怀旧的人, 她不轻易屈服于生活的苦和累, 心怀希望, 但最终阿曼达的希望和梦想还是破灭了。阿曼达周旋在玻璃动物园的圈子里, 积极抗争, 在精神上努力支持家人, 维持着易碎的家。

5玻璃动物园对整个美国中下层人民的象征

三十年代的美国人民都在经济萧条的影响下生活, 身心都处在脆弱的状态下。他们都是玻璃动物园里面的像动物一样苟活的人, 身心俱累, 却不敢放下手中的活计以免在危难中难以度日。人民失业难以维持生计, 青年人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为社会作出贡献。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下, 工厂倒闭, 股市崩盘, 银行破产, 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的泡沫经济像玻璃一样迅速破碎, 整个美国人民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转变, 道德观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下, 人民与经济, 人民与社会, 人民与政府之间都产生激烈的冲突, 处在破碎和暴乱的边缘。小说把人民当时的状况清晰地描述了出来, 人们像群居的动物一样群居在一个近似封闭的空间, 见不到独立的意识, 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玻璃动物园贴切的展示了在此情形下的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6对玻璃动物园的总结

《玻璃动物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 这些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深层思想理念, 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深刻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家庭背景, 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态度。在作者看来, 这时的社会就是玻璃动物园, 这时的人民就是玻璃动物, 需要极大的保护, 却因为社会也四分五裂而难以得到保护。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 表达了对姐姐萝丝的同情和爱怜, 以及对父母的爱恨之情。汤姆就是田纳西·威廉斯自己, 象征着那些有才情和智慧, 在那个年代却难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的青年人。从这部作品中, 我们了解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仅“玻璃动物园”一个题目就象征了整个剧中的人物, 包括阿曼达、劳拉、汤姆和未被深刻提及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从玻璃动物园的生活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人物的思想情感可以看出像玻璃动物一样脆弱敏感的人民的心情。玻璃动物园的象征意义让我们看清当时的时代和状况, 以及温菲尔德一家的磨难。

摘要:玻璃动物园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玻璃动物园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了阿曼达、劳拉和汤姆以及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下面, 本文就具体阐述一下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劳拉和汤姆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特点。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劳拉,汤姆,阿曼达,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M].

[2]杨林.《玻璃动物园》的象征手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象征思维】推荐阅读:

象征比喻05-14

中心象征05-20

象征05-25

象征价值08-26

象征理论08-27

象征意蕴08-29

建筑象征09-03

象征内涵09-11

沙盘游戏象征06-02

马的象征08-31

上一篇:幼龄园管理论文下一篇:综掘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