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十篇

2024-09-13

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 篇1

一、直接法

像解主观题一样求得问题的结果, 再与选择支进行比对, 作出选择, 称之直接求解法.

1. 定性分析法

此法侧重于概念辨析, 推理论证, 空间想象, 位置关系等, 用以判断被考查的数学元素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

例1 ( 2015 年北京) 汽车的“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 升汽油行驶的里程, 图1 描述了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燃油效率情况.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消耗1 升汽油, 乙车最多可行驶5 千米

( B) 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 三辆车中, 甲车消耗汽油最多

( C) 甲车以80 千米/ 小时的速度行驶1 小时, 消耗10 升汽油

( D) 某城市机动车最高限速80 千米/ 小时. 相同条件下, 在该市用丙车比用乙车更省油

解析: “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 升汽油行驶的里程, ( A) 中乙车消耗1 升汽油, 最多行驶的路程为乙车图象最高点的纵坐标值, ( A) 错误; ( B) 中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 甲燃油效率最高, 所以甲最省油, ( B) 错误, ( C) 中甲车以80 千米/ 小时的速度行驶1小时, 甲车每消耗1 升汽油行驶的里程10 km, 行驶80km, 消耗8 升汽油, ( C) 错误, ( D) 中某城市机动车最高限速80 千米/ 小时. 由于丙比乙的燃油效率高, 相同条件下, 在该市用丙车比用乙车更省油, 选 ( D)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函数应用, “燃油效率”新定义的理解, 以及识图和用图能力. 要注意的是定性分析常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

2. 定量分析法

此法偏重于通过计算来确定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然这个计算离不开逻辑分析和正确的推理. 包括待定系数, 分类讨论, 规律探索等都涉及到定量问题.

例2 (2014年湖北卷) 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当x≥0时, , 若, f (x-1) ≤f (x) ,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依题意, 当x≥0时, , 作图可知, f (x) 的最小值为-a2.因为函数f (x) 为奇函数, 所以x<0时, f (x) 的最大值为a2., f (x-1) ≤f (x) 恒成立, 即, f (x+1) ≤f (x) 恒成立.考查点C (4a2, a2) 与点D (-2a2, a2) , 所以4a2- (-2a2) ≤1, 解得, 选 (B) .

点评: 画图分析是关键, 先定性后定量是常见方法.

3. 数形结合法 ( 图象法)

此法借助于几何图象、函数图象、方程的曲线及有关集合的韦恩图等, 以利于分析题意, 转化解题途径, 求得结果, 或迅速、直观地作出判断. 值得提醒的是, 高考题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借助图象来完成.

例3 (2014年安微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y中, 已知向量a, b, |a|=|b|=1, a·b=0, 点Q满足.曲线, 区域.若C∩Ω为两段分离的曲线, 则 ()

(A) 1<r<R<3 (B) 1<r<3≤R

(C) r≤1<R<3 (D) 1<r<3<R

解析:不妨设a= (1, 0) , b= (0, 1) , 则,

于是曲线C为单位圆x2+y2=1, 而区域Ω是以Q为圆心, 分别以r和R为半径的两圆之间的圆环部分, 要使C∩Q为两段分离的曲线, 如图, 需有1<r<R<3, 选 (A) .

点评: 抓住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 画出图形分析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特别要小心当R = 3 时不能把C ∩Ω 分为两段分离的曲线.

4. 构造法

例4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理科12) 设函数f (x) =ex (2x-1) -ax+a, 其中a<1, 若存在唯一的整数x0使得f (x0) <0,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当ex (2x-1) -ax+a<0ex (2x-1) <ax-a, 整理为ex (2x-1) <a (x-1) .设函数g (x) =ex (2x-1) , h (x) =a (x-1) , 而函数h (x) =a (x-1) 是过定点 (1, 0) 的直线.

因为g (x) =ex (2x-1) , 所以g' (x) =ex (2x-1) +2ex=ex (2x+1) , 函数g (x) =ex (2x-1) 在区间单调递增, 在区间单调递减, 在取得最小值为:, 画出函数g (x) =ex (2x-1) 的图像, 以及h (x) =a (x-1) 的图像.当a=1时, 直线y=x-1与函数g (x) =ex (2x-1) 相切.

因为a<1, 从图像看, 若存在唯一的整数x0使得f (x0) <0, 则x0∈ (-1, 0],

当x=-1时, , 当x=0时, g (0) =-1.

直线过点和 (1, 0) 时, 斜率, 当直线过 (0, -1) 和 (1, 0) 时, 斜率a=1, 从而要使存在唯一的整数x0使得f (x0) <0, 则.因此选择 (D) .

点评: 这类问题往往要构造两个函数图像来研究.实际上, 构造法是最富有活力的方法, 高考中的构造主要有构造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图形、向量等.

二、间接法

1. 特殊化法 ( 即特例判断法)

逻辑依据是, 一般情形成立, 特殊情形必然成立.包括利用特殊集合, 特殊函数, 特殊数列, 特殊方程, 特殊图形, 特殊不等式, 等等.

例5 ( 2014 年陕西卷) 原命题为“若z1, z2互为共轭复数, 则| z1| = | z2| ”, 关于其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真假性的判断依次如下, 正确的是 ()

(A) 真, 假, 真 (B) 假, 假, 真

(C) 真, 真, 假 (D) 假, 假, 假

解析:设z1=a+bi, z2=a-bi, 且a, b∈R, 则, 故原命题为真, 所以逆否命题为真.当z1=2+i, z2=-2+i时, 满足|z1|=|z2|, 此时z1, z2不是共轭复数, 故原命题的逆命题为假, 其否命题为假.选 (B) .

点评: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 否命题与其逆命题同真假. 再适当特殊化, 给判断带来了方便.

2. 验证法

即验证四个选择支中哪一个符合题设. 实际上, 选出了正确支, 就排除了三个错误支, 排除了三个错误支, 就选出了正确支. 验证是一种排除 ( 排除错误选项) , 也是一种选择 ( 选出正确选项) .

例6 ( 2015 年浙江卷, 理科7) 存在函数f ( x) 满足, 对任意x ∈ R都有 ()

(A) f (sin2x) =sinx

(B) f (sin2x) =x2+x

(C) f (x2+1) =|x+1|

(D) f (x2+2x) =|x+1|

解析:取x=0, 可知f (sin0) =sin0=0, 再取, 可知, 所以不存在函数f (x) , 使得f (sin2x) =sinx, 否则有f (0) =0且f (0) =1, 不满足函数概念的唯一性.所以 (A) 错.

取x=0, 可知f (sin0) =sin0=0, 再取, 可知同样, 不存在函数f (x) 使得f (sin2x) =x2+x, 否则有f (0) =0且, 不满足函数概念的唯一性.所以 (B) 错.

取x=1, 可得f (2) =2, 再取x=-1, 可得f (2) =0, 所以 (C) 错.

所以, 选 (D) .事实上, 存在函数使得f (x2+2x) =|x+1|成立, 因为选项 (D) 中的函数可变形为, 令t= (x+1) 2-1可知, 满足要求.

点评: 定义是教学之根, 把根留住数学的天地才能郁郁葱葱. 本题用的是特殊化验证, 对函数定义的理解是关键.

3. 估算法

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 实质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 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数值作扩大或缩小, 从而对运算结果确定一个范围, 或作出一个估计. 更本质地看估算, 它应该是一种数学意识, 是在蜂拥而来的众多信息面前, 迅速捕捉一批有用或关键信息的那种数学素质.比如, 用概念性质估算, 通过特殊情形进行估算 ( 特殊值、特殊函数、特殊模型等) , 借助图象估算, 在运动变化中进行估算, 取问题的极限状态进行估算, 运用直觉进行估算, 等等. 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 即“要会算, 要会少算, 也要会不算. ”

例7 (2015年浙江卷, 理科8) 如图5, 已知△ABC, D是AB的中点, 沿直线CD将△ACD折成△A'CD, 所成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为α, 则 ()

(A) ∠A'DB≤α

(Β) ∠A'DB≥α

(C) ∠A'CB≤α

(D) ∠A'CB≥α

解析:这是一个动态问题, 在变化中蕴含不变的东西.当△ACD翻折180°时, 若AC=BC, 则∠A'DB=α=0, ∠A'CB=α=0;当AC≠BC时, ∠A'DB>0, ∠A'CB>0, α=0.此时, (A) 和 (C) 错.

当△ACD翻折0°时, α=180°, ∠A'DB=180°, ∠A'CB<180°.此时, (D) 错.

只有 ( B) 在两种情况下均成立, 所以选 ( B) .

点评: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0°, 180°], 即问题包含翻折180° 和无翻折的情形, 利用这个特殊情形可快速估算, 进而解决问题.

例8 (2014年全国卷) 设a=sin33°, b=cos55°, c=tan35°, 则 ()

(A) a>b>c (B) b>c>a

(C) c>b>a (D) c>a>b

解析:因为b=cos55°=sin35°>sin33°, 所以b>a.因为cos35°<1, 所以, 所以.又c=tan35°=sin35°/cos35°>sin35°, 所以c>b, 所以c>b>a.选 (C) .

例9 (2014年龙岩一中模拟题) sin218°+sin254°的值为 ()

解析:因为0°<18°<30°, 所以所以,

所以, 排除 (A) (C) (D) , 选 (B) .

点评: 看似不可解的问题可解, 全在于估算的魅力.

例10 (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长治二中、临汾一中2015届高三数学 (理) 试题) 函数的图象大致为 ()

解析:, 是奇函数, 排除 (A) .y=f (x) 在y轴右边的第一个零点是, 又在区间上, f (x) >0, 排除 (B) , 当x→∞时, f (x) →0, 排除 (C) , 故选 (D) .

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 篇2

近年来, 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并且命题方式灵活, 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选择题, 其考查内容和解答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 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选法

一般来说, 直选法比较适合用于解答那些难度较小的试题。考生可以通过仔细审题, 明确试题考查内容, 并直接运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 选出正确答案。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一般情况下, 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问题。 (节选)

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准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准海拔。图中地势起伏和缓, 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间, 应为丘陵。我国东南丘陵大部分在低纬, 一小部分在中纬 (北到长江、南至珠江、西到雪峰山、东临大海) 。故应直接选D。

2.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技巧就是根据题干中的条件把一个个的错误选项逐一排除掉, 缩小判断范围, 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2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 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解析:河水是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流动的, 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①处附近的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 故A项错误;②处等高线稀疏, 坡度较缓, 故B项错误;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地势较高, 为山脊, 不会有河流发育, 更没有瀑布, 故D项错误。排除以上三项, 故C项正确。

3.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 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需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当遇到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时, 可运用此法。

例3 (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下图中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问题。

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丙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应该位于北半球;又由于12月22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 故甲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乙、丁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应该位于南半球;又由于6月22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丁地, 故乙地的纬度低于丁地。乙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故乙地的纬度比丙地低。丁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 比甲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故丁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低于甲地。因此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乙、丙、丁、甲。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递减, 故该题选B。

4.逆向思维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题涉及知识面广, 从而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 不妨先假设某一选项是正确的, 然后把它放到题目条件中去验证, 并逐一进行排除, 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例4 下图中的两条虚线, 一条虚线是晨昏线, 另一条虚线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若图中时间为7日和8日, 甲地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2) 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河畔曙光初现

解析: (1) 此题所给条件模糊, 考生不知道哪条线是晨线或昏线, 哪条线是日期分界线 (日界线或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解答此题最好用逆向思维法。首先根据图中两条虚线的特征 (一条经过南北极点, 另一条没有经过南北极点) 判断出其中经过南北极点的虚线是日期分界线。然后假设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 则晨线以东为白昼。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这与题干中“地球公转速度较慢”符合, 说明假设是正确的。据此可确定与经线相交的虚线为晨线。此时另一条虚线的大部分位于昼半球上, 说明此虚线应为日界线。这样就可以确定地方时为6时的经线为120°E, 甲地位于120°E经线以东, 时间应为8时。甲地位于日界线以西, 日期应为8日。故选B。

(2) 根据上题论断可以推算出第2小题各选项中各地的时间, 并据此可判断出这些地区是否会出现相应的地理现象。经过分析可知, 应选A。

5.图解法

图解法是利用示意图来辅助考生解答选择题。考生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 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 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例5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 据报道, 某年3月9日, 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 (78°55′N, 11°56′E) 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完成问题。

据此推算, 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

A.9月21~30日

B.10月1~10日

C.10月11~20日

D.10月21~30日

解析:依题意可画出下图, 分析此图可知黄河站刚好出现白昼 (即极夜现象结束) 的日期是3月9日, 离春分日还有12天。根据对称原理, 也就是说到了秋分日12天以后黄河站才可能出现极夜现象, 日期大致为10月4日。故选B。

6.计算法

计算法是根据题干、选项所给的信息, 通过数学计算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其一般用于解答考查比例尺、地方时、区时、经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等相关知识的考题, 有时也用于计算一些单纯的数字, 如相对高度、气温日较差、人口密度、气温递减率等。

例6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下表中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 (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问题。

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解析:考生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解答本题:第一步, 表格内给出的是三地日出、日落时间, 根据同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可以计算出昼长和夜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夜长=24-昼长。利用上述公式计算, 可得出当日三地昼长和夜长分别为:①地昼长14小时, 夜长10小时;②地昼长11小时22分, 夜长12小时38分;③地昼长13小时8分, 夜长10小时52分。第二步, 根据昼长和夜长进行半球划分。①地和③地昼长大于夜长, 位于同一个半球;②地昼长小于夜长, 其与①③两地所处半球不同。第三步, 进行纬度排序。其依据的规律:某一地点的夜长等于位于不同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另一地点的昼长。 如果某半球任一地点昼长大于夜长, 则该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昼越长。因此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③②, 故B项正确。

7.对比法

对比法是将不同选项进行对比, 筛选出最为合适的选项。一般情况下, 对比法用于解答备选项中有多个接近正确, 但符合要求的只有一个选项的试题。对比各选项前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 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 在不同选项中找出最优者。

例7 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A.新闻印刷品 B.煤炭

C.时装 D.电脑芯片

解析:先对比选项中四种货物的性质、价格、重量、时效性, 再和水运的特点结合起来。A、C产品对时效性要求高, D产品贵重、重量轻。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运速慢的特点。通过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8.转换法

用描述同一个事实的两种说法, 检查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可将试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 即转换角度。

例8 在假定的营业时间内 (上午9时开市, 下午5时闭市) , 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作业的是

A.法兰克福、新加坡 (东经104°) 、伦敦

B.伦敦、香港、旧金山 (西经122.5°)

C.伦敦、东京、纽约

D.东京、洛杉矶、纽约

解析:考生在解答这道题时, 如果只想着计算时间, 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利用转换法转换思维, 换一种表述方式提出设问条件, 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题的核心是“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作业”, 即24小时的每时每刻, 三个金融中心总有一个在营业。要符合上述条件, 三个金融中心的经度差均为120°即可, 从而将此题转换为“寻找一组经度均相差120°的金融中心”,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应选B。

9.排序法

排序型选择题是要求考生将若干个同类地理事物, 按某一主要线索和一定要求进行排序。这类题中, 最大、最小的数据一般是大家熟知的, 而排在中间的数值, 考生一般比较陌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先弄清排序的要求与方式;再判断两个“端点” (如最小值与最大值, 最东点与最西点等) 及邻近点;最后找出最有把握的选项。

例9 1949年以来, 我国四种主要能源, 按其增长的倍数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石油、煤、水电、天然气

B.天然气、水电、煤、石油

C.水电、石油、天然气、煤

D.天然气、石油、水电、煤

解析: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开滦、萍乡等著名煤矿, 也就是说煤炭在1949年时的基数已经很大, 其增长的倍数可能是最小的。这样的话只有C项或D项可能正确。我国过去有“贫油国”之称,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玉门产石油, 产量也很低。20世纪60年代,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 石油量增长很快, 并成为我国第二大能源。天然气的生产是伴随着油田的开发而增长的, 它是我国第三大能源, 增长的倍数也很高。于是解题的关键为判别水电和天然气谁的增长倍数大。再联想一下, 水电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很低, 由此可知水电增长的倍数很小, 不会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故可确定选D。

10.反证法

从命题的反面出发, 引出矛盾, 从而证明命题成立, 这种方法即反证法。在解答选择题时, 若直接判断某选项的正误比较困难, 则可先假设它是正确的。若以此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明此选项错误。

例10 下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的是

A.南半球 B.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C.南温带 D.南寒带

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并且南寒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在分析问题时, 考生应该把一年内太阳光线入射方向变化较大的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地区和南寒带作为特殊地区考虑。对于A项, 南半球热带地区物体在12月22日前后影子朝北;对于B项, 当南寒带出现极昼现象时, 南极点附近地方时为24时的地区, 其太阳光线是从南极点方向射入的, 此时该地物体的影子朝北, D项同样存在该类情况。故应选C。

综上所述, 解答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因题而异, 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而各种解法也并不是孤立的, 有时需要几种方法组合运用。做题有法, 但无定法, 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 考生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要想做好选择题, 关键还是要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掌握了, 再结合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篇3

一、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指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相关的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正确的计算或严密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它适用于答案或结论唯一的计算与推理问题,

例1 (2014·玉林、防城港)一个盒子内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四个球,其中红球1个、绿球1个、白球2个,小明摸出一个球不放回,再摸出一个球,则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概率是().

A.1/2

B.1/4

C.1/6

D.1/12

分析:两个白球记为白1、白2,画树状图如图1.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有2种情况,故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概率是2/12=1/6选C.

点评:这是一道与概率计算有关的选择题,由于计算结果的唯一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画树状图或列表法汁算出结果,选择正确答案,

二、筛选法(排除法、淘汰法)

根据题没条件与各选项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计算、判断,对选择项进行筛选,将其中与题设相矛盾的干扰支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结论.

例2(2014.湘潭)以下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A.任意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

B.菱形对角线相等

C.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D.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

分析: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菱形的对角线垂直但不一定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不一定相等,选项A、B、D这些命题都是错误的,均可排除,故选C.

点评:在使用筛选法时,应先从易判断的选项人手,缩小选择范围,直至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三、检验法

将各选项代人题干进行检验的方法,适用于计算量不大的试题,尤其是通过观察就能计算出结果的情况.

例3(2014.娄底)方程组 x+y=l,的解为().

{2x-y=5

x=-l,

x=-2,

A.{y=2

B. {y=3

x=2,

x=2,

C.{y=1

D.{y=-1

解析: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将A、B,C的值代入方程组后都不成立,故选D.

点评:本题直接解方程组也简单,对稍微复杂的方程组,使用检验法会显得十分简捷.

四、观察法

观察法是不经过推理,直接观察题中的式子、图象等就可得出问题答案的方法,

例4 (2014.黔西南州)已知如图2,一次函数y=ax+b和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不等式a+b>k/x的解集为().

A.x<-3

B.-3l

C.x<-3或x>l

D.-3

解析:不等式a+b>k/x的解集,就是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方时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观察图象可知,当-3l时,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方,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解题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五、数形结合法

利用函数图象或数学结果的几何意义.将数的问题(如解方程等)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直观性,再辅以计算,确定正确答案的方法叫作数形结合法,每年中考均有很多选择题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

例5 (2014.济宁)“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那么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决下面问题:若m、n(m

两根,且a

A.m

B.a

C.a

D.m

解析:依题意,画出函数y=(x-a)(x-b)的图象,如图3所示.函数图象为抛物线,开口向上,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a,b(a<6).将方程l-(x-a)(x-b)=0转化为(x-a) (x-b)=1,方程的两根是抛物线y= (x-a) (x-b)与直线y=l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由m

点评:本题在已知中没有出现图象,通过作出函数图象将方程与抛物线有机结合,使看似难以解答的问题得以轻松解决.

六、构造方程法

构造方程法是指对所求问题通过列方程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应用它解题可以使问题由复杂变得简单,易于求解.

例6 (2014·绵阳)在边长为正整数的△ABC中.AB=AC,且AB边上的中线CD将△ABC的周长分为1:2的两部分,则△ABC面积的最小值为().

解析: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分为,故选C.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篇4

选择题解题技巧解题策略

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09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考知识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

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篇5

以河南省为例, 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重基础性、现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贯穿于试题始终, 这也是近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就做题情况看, 学生很难拿到20分的满分, 包括学习较好的学生。从命题方面来说, 命题范围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古代史 (部分) 和乡土文化史等, 涉及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社会领域, 题设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提高成绩, 减少选择题的失误, 是所有考生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实,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外, 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也至关重要。

可以说, 选择题是我们平时遇到的最常见的大众题型之一, 也是训练较多的题型, 同时也是我们最容易轻视的一个题型。由于关注不够到位, 造成许多误解, 在练习中, 很多学生只是盲目地关注答案的选择, 很少去想做完一道题, 怎么去做一类题或者触类旁通做会几道题, 尤其很少去找更加简便的做题方法和规律。其实, 在历史学习中, 是可以找到很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以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为例, 从方法上说, 要提高选择题的解题效率, 可以将解题步骤分为以下四步。

一、读题

读题就是阅读题干和选项是什么, 这是做题必备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 所有的考生都会完成这个比较容易但必须完成的环节。但是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 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在读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差错, 诸如读半截、读错、错换概念等。

如:6.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主题是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 (%%) 。

A.爱国、救亡%B.民主、和平%C.自强、求富%D.和平、发展

如果稍一疏忽就会把“抗日战争后”当作“抗日战争时期”, 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答案“A”, 而放弃正确答案“B”, 造成丢关键字而失误。

二、审题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是什么, 即题目所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这一步完全建立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之上。要通过读题和审题, 搞清题目所考查的中心事件或知识, 框定具体的知识点, 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 是哪册书哪单元, 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 才能快速地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做题讯息, 筛选正确的知识依据, 界定思考范围, 去除题目里不相干的部分, 顺利而高效地完成做题。否则, “眉毛胡子一把抓”, 难保做题的效率。

如:17.斯大林曾经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达和行动的技巧来说, 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 。

A.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B.法国光复

C.意大利投降D.攻克柏林

认真审题之后, 我们发现题设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本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 比如从“希特勒德国”明示我们这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 属于九年级下册的内容, 开卷之下很容易就能找到课本所在的位置。虽然通过斯大林的话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中的重要事件“诺曼底登陆”, 但是本题的难点更在于设问“这次行动的‘最直接的后果’是”, 因为课本 (人教版) 对“诺曼底登陆”的结果是这样叙述的:“……一个个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 而没有明确地提及具体的国家名称, 需要仔细地辨别后得到正确的答案“B”。

三、找关键

这里所说的“关键”又可以称为关键词、题点, 如时间、人物、事件、地点和限定词等。平时在进行选择题的练习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设词:是或不是、属于或不属于、正确或不正确、无误或有误与错误、适合或不适合、符合或不符合、相关或无关、消极或积极等一系列判断词, 这些词看似简单但却很容易出错, 考试中一定要加以认真区分和辨别, 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平时的练习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它们, 尤其是那些经常马虎大意、粗心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4.1919年6月20日, 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 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 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

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

本题的关键词有时间:1919年6月20日;人物:十几岁的孩子;限定词:政治改革运动, 三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肯定本题考查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是“B”。

四、答题

答题即作答, 就是选择最佳的答案。一般来说, 有了前面三个环节作铺垫严加把关, 这一步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 但也有出错的可能。这是为什么呢?考试中,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考生会出现诸如心神不定、焦躁、惧考等心理问题, 这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正常水平的发挥, 如把“B”写成“D”等笔误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误失分。所以说, 此环节也不容忽视, 应该坚持到底。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要解决选择题失分现象不是没有办法, 而是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是否用心去发现了, 是否找到了做题的“金钥匙”。以上四个环节紧扣选择题的题型题点, 掌握和运用起来并不难。

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举例 篇6

一、利用课本基础知识或通过读图分析读懂材料, 做好直选题

直选题即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找出图中隐含的信息直接推论出答案。直选题往往紧扣课本基础知识, 通过读图或材料分析出图中或材料中隐含的信息, 再与课本知识相联系, 从题目所给的供选答案中直接选取与之相同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B.人口的文化水平

C.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状况

解析:制约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 但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故选D。

由上例可以看出, 熟悉课本知识是做好直选题的重要条件。读图分析选择题在这几年高考命题中几乎占了全部, 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同时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选择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是排除法

排除法即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问题, 将选项中不符合题意的答案逐个淘汰、排除, 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排除法是做地理选择题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 (2009年福建卷文综)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下题:

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产业园中农业与工业的联系。企业间联系与集聚和竞争等相互知识, 根据材料不能看出企业间的集聚是由于技术协作带动的, 也不是所有企业间都具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企业集聚依然存在市场的竞争。由蔗田中的甘蔗到制糖等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农业与工业的联系, 即形成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联系, 故选D。

三、根据选项中的答案逆向推理的验证法

验证法即从供选答案逆向推理, 结果与题意相符者即为正确答案。在一些选择题中, 必须使用验证法, 做这类题时必须分析清楚题干部分的内容, 思路要清晰, 目的要明确。

例云量是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读图后完成下题。

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解析:本题考查云量大小、日照与气温变化的相关知识, 云量大的地区其日照时数小, 气温日较差小。A项中, 甲地多年平均云量值小于乙, 所以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应大于乙。C项中, 乙地降水量大于丙, 所以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D项中, 从图中可直观看出, 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小于丁地。故B正确。

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 篇7

两道选择题如下:

例1. (2010年江苏南京调研二第5题) 《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 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 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 准其自专其利, 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 。

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 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 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 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正确

此题正确答案是A。

分析:材料主要意思是学习西方, 发展中国交通事业, 鼓励发明创造。虽涉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 但不足以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理解准确只能是根据材料的信息, 再结合所学知识, 结论也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得出, 仅从材料看结论不正确, 再结合所学知识看是正确的。我的疑问就在于此: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结论就应该从材料里面分析得出, 该题的结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例2. (2010苏州调研一第19题) 基辛格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 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 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 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 又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 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 如经济问题, 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 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根据上面内容, 小张同学认为“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 主宰着当今世界”, 由此得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都离不开美国参与”的结论, 该判断 (%) 。

A.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 B.理解不准确, 结论合理

C.理解得准确, 结论不合理 D.理解得准确, 结论合理

此题答案是A。

分析:“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 主宰着当今世界”的理解为何不准确?很明显, 因为材料中说“世界新秩序不由大国主宰”, 所以尽管美国仍然算是一个超级大国, 但不能主宰世界。结论为什么不合理?原因就复杂了。第一种解释是理解不准确, 前提已经错了, 结论肯定不合理。第二种解释是材料中得不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都离不开美国参与”的结论。第三种解释是结论本身就存在错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离不开美国参与”明显是错误的。我的疑问是出题者到底出于哪一种原因判断结论是不合理的?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2008年广东单考第4题也是这种类型的题目, 但是答案和解析却有不同的见解。

例3.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 则民无所游食, 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 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 兵强者战胜, 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 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 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

当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分析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论结合、据史推论的能力, 材料不够充分, 有以偏概全之嫌。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只能看成是重农政策出台的必要性, 而非说明重农政策是精耕细作的农业产生的条件, 混淆了因果关系, 思维判断错误, 结论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取决于生产者的技能与生产工具的改进, 材料不充分, 理解不准确, 结论不合理, 正确答案选D。

另一位老师这样解释的:这只能在B、D中选, 而在这两项中, 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 孤证不立, 只有一个材料, 所以说“材料不充分”。材料虽然在分析国家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没有涉及和精耕农业的关系, 所以理解不准确。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而专制国家的出现最早要到首先出现国家的夏朝, 所以结论也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位老师认为应该是“材料不充分, 理解不正确, 结论合理”, 但没有这个选项。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挑来挑去, C算是最合适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专家给的答案是D, 而且绝大多数考生都选错了。

同一个题目, 答案和解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 分歧竟然会那么大, 甚至选相同答案的老师理由也明显不一致。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有老师们理解不同的因素, 但更多的是评价“是否充分准确合理”的标准不明确, 不统一。

综合以上例题的分析, 我认为:材料是否充分的标准是“能否足以推出结论”, 理解是否准确的标准是“是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并找到材料和结论之间的联系”, 结论是否合理有两个必要的标准———一要看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要看材料与结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做这一类型的选择题, 关键是抓住结论和材料。

还有两道类似的选择题, 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看能否掌握解题技巧。

例4. (2009年珠海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卷) 某班同学从图书馆搜集到以下资料: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他们由此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政府实行了全新的外交政策, 那就是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材料充分、理解正确, 结论正确 B.材料不充分、理解正确, 结论正确

C.材料充分、理解不正确, 结论不正确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正确, 结论不正确

此题正确答案是D。

例5. (1999年上海卷) 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因此当时日美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这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 。

A.大前提正确, 小前提正确, 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 小前提正确, 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 小前提错误, 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 小前提错误, 结论错误

此题正确答案是B。

这一类题目频频出现, 这提醒我们, 学习历史不能只是死记硬背, 要学以致用,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一些材料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求实、求是、求真, 论从史出, 史料结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与复习中, 应该适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历史, 分析利用史料, 提高基本的历史素养。

摘要:作者以五道选择题为例论述了以材料为情境, 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的“新式”材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历史, 分析利用史料, 从而提高基本的历史素养。

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 篇8

一、据史推论型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通过试题考查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途径。据史推论型选择题的题干通常给出课内或课外的史实材料,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

例1 (2013·宁夏)依据以下史实,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总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

解析:本题题干以史实描述的方式再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盛况,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历史意义的认识。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底”,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找出选项所给的历史结论是A。因为,到1956年底,新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其他三个选项从时间到历史意义都与本题不符。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于1957年底;至于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则开始于1958年,所以正确答案只能选A。

例2 (2013·河南)“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考历史一直关注的话题。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我们的教材和考试往往注重它的政治影响,强调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本题力图创新,通过提供史实材料从经济角度着力考查辛亥革命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影响,如此不仅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基本能力,而且弥补了教材叙述的不足,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影响,也有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影响。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很多,如“辛亥革命”这个事件,辛亥革命发生前后的相关时间要素和两组数据,再如“工业公司”、“商业公司”两个概念等。结合材料中的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出材料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影响——它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而B、C、D三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政治或社会习俗影响,只有A项是经济方面的影响,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由论找史型

由论找史型又称以史证论型,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史证论”的“史证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类试题一般是题干给出某一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具体史实。

例3 (2013·包头)“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下列哪一事件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 )

A.英法德意策划慕尼黑阴谋 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解析:本题题干给出了一个教材以外归纳出的历史结论,要求学生从课内找出一个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历史事件,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和史论结合。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必须准确理解上述结论的含义:在特殊历史时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共渡难关、战胜共同的敌人,是可以放弃制度之争团结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全人类遭到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的特殊时期,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打垮了法西斯国家。当时这26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其中,美国、英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理解,选项A慕尼黑阴谋是英法资本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选项C中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世界新格局,选项D中的欧洲联盟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发展经济而建立的经济体,它们都是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策划或建立的,都不符合上述结论要求,故正确答案选B。

例4 (2013·黄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endprint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本题题干结论简明扼要,学生耳熟能详,但其内涵丰富,是复习备考的重点、难点。要准确理解上述结论,学生首先必须掌握“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简单说,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确立、巩固、发展的历史。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近代史也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它开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其次,要明确判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看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市场的大门被列强打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因此,我们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他选项都是这一根本变化的表现或次要原因,所以答案是D。

三、因果关系型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初中教材中因果类的历史结论,往往因时空范围广、纵横联系多、历史信息含量丰富,而成为历史选择题的常考内容。

例5 (2013·烟台)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解析:从某种生活现象人手,通过设置新材料,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历史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各地中考历史命题思路的新尝试。本题从小见大,关注社会生活,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学生跳出教材,全面、深刻地理解人口迁移流动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影响巨大,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题干所述现象与选项的联系来看,学生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的。此题还告诉我们,要把多元史观渗透到初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既要用好唯物史观,又要转换视角,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指导复习备考,以开阔历史视野,使得出的历史结论更准确、更全面。

例6 (2013·杭州)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促使他们作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年 ( )

A.《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B.《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独特,以“人生选择”为话题,抓住时代特征与人物选择两个要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对国家和个人的深刻影响。试题强调能力立意,既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又很好地考查了他们“以果推因”的能力。试题题干给出历史事实“1895年……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一个“促使他们作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明确设问要求,找准关键词“1895年”。从这个具体时间切入,就可排除B、C、D三个选项,因为《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它们都与题干规定的时间不符。只有选项A发生于1895年,也正是在“《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孙中山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都为救亡图存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本题的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正确的历史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只有准确记忆历史事实,才能正确理解历史结论,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四、判断观点型

判断观点型选择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由于人们的立场、视野、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某一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存在偏差甚至完全错误,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再评判。

例7 (2013·恩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是历史结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准确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又是学习历史的一项主要任务。要准确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全面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革,属于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它的影响初中教材没有论述,课标却要求“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了,但它使后来者认识到,资产阶级改革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腐朽顽固的清王朝,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也应该是戊戌变法留给后世的影响之一。据此分析,正确答案为B。

例8 (2013·孝感)合作探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内容时,以分组的形式组织了一场“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讨论会,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图。哪一组同学的观点较全面、辩证地评价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

A.甲组 B.乙组 C.丙组 D.丁组

解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本题设计灵活开放,以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出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四组观点,要求判断哪一组的观点更全面、更符合历史事实,这样的设计不仅形式新颖而且符合课改精神。拿破仑无疑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课标也要求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客观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初期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军队,目的是为了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所以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来他企图利用对外战争称霸欧洲,对被占领地区进行奴役和掠夺,因而战争转变为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在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也遭到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拿破仑帝国灭亡。据此分析,正确答案是D。

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9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如何提高生物的成绩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心里非常的清楚,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没有兴趣的话,那就很难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是如此。生物学是高中众多课程中比较容易拿分的一门课程,只要你能够花点心思在这门课程里,想要拿高分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上课要听老师讲课,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好途径。很多人觉得生物会比较简单,上课就不那么认真来听课,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对于你的选择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是你自学所弥补不了的。

选择题解题策略论文 篇10

近些年非选择题题型大致分三类:文字叙述题、图表题和实验题。文字叙述题和图表题基本上是提供信息,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利用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以文字叙述来提供信息的,而后者则是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的。下面提出解题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抛砖引玉。

一、文字叙述类非选择题解题的一般规律

1. 读题,提取信息。

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信息不仅来自题干,还来自小题;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信息,因此要仔细分析。有时从要回答的问题入手再读题,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2. 审题,明白题意。

明白题意就是弄清题中告诉你什么,要你回答什么。

3. 知识定位。

知识定位就是圈定知识范围,从而确定思考的范围和途径,避免盲目思考,毫无头绪,一筹莫展。

4. 联系搭桥。

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桥。用比较、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围绕已知和未知进行全方位思考,找出相互联系的知识。

5. 组织答案。

要求:切题正确,回答到位,答案全面,用字(词)科学。切题正确,就是针对题目要求回答,避免答非所问。回答到位,就是答案要有因有果,说理清楚,要说到点子上。如果已知和未知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经过几个因果关系的知识才能间接联系,那么答案就要一层一层说清楚。

二、图表类非选择题解题的一般规律

图表类又可分为坐标类、表格类、图示类和图解类等。在考题中出现较多的是前两类。下面就这两类进行探讨。

1. 坐标类。

坐标曲线图像题是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学生不仅对曲线表达的含义能正确理解,而且能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通过分析曲线图象从中找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同时可以考查学生将图像转换成文字,或把文字转换成图像的能力,乃至图像间相互转换的能力。

坐标曲线图像的类型很多,有坐标识别型、单一曲线型、多重曲线型等。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找出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无论怎么复杂,关键都是数和形。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动态。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其他与文字叙述类方法相同)。

第一,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第二,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及各点表示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一般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坐标上的曲线实际上是“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结果。描述曲线可以是“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如何影响”,或反过来“纵坐标随横坐标的变化而如何变化”。

以上三点实际上就是文字叙述类非选择题的解法中的提取信息,目的是正确理解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或原理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能够对数据进行加工或换算,能够根据数据做出适当的推论,等等,方法与文字叙述类基本相同。

2. 表格类。

这是一类把许多生物学数据及其他资料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呈现给考生的一类考题。表格一般有横向(行)项目和纵向(列)项目,同向项目可以是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类别。纵横交叉处就是对应的数据或其他资料。有效信息就在其中。解题思路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弄清表格设置的目的;行和列各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列各有什么规律。

第二步: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表格有陈列类、比较类等。

第三步:挖出表格隐含的信息。即联系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弄清表格告诉你什么?题目要你回答什么?

三、实验类非选择题的解题的一般规律

实验考题主要有实验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实验设计又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因为是书面考查,所以主要考查实验原理、假设、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下面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作如下探讨。

1. 单因子变量原则。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高中生物第一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高中第二册“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等实验就是单因子变量的实验。

2. 设立对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可以消除无关因子对结果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常用的对照实验有以下几种类型。

(1)空白对照和条件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

(2)相互对照和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自身前后的对照。

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应该是相同的。一般要做到:生物材料相同,包括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实验所用的器具和装置要相同;实验的试剂要相同(包括成分、浓度、体积、量等);条件控制要相同,如温度、光照强度、pH值、搅拌等都要一致。

3. 平行重复原则。

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结果影响的程度。

上一篇:经济困难生下一篇:微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