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十篇

2024-08-07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1

“多媒体作品制作”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高一必修中的第五、第六章, 高二选修课《多媒体技术应用》均有此类内容。以前在进行“多媒体作品制作”课教学时, 多数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实践→教师小结”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 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 只是机械模仿。另外,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依赖性较强;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操作示范时多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自以为什么都懂, 真正操作却不知从何下手;不喜欢教师广播教学, 只愿意跟着教师的示范一步一步地来学习;对于软件的学习较感兴趣, 但对于知识点不善于联系实际加以应用。

而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的基本原理, 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进行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课标要求, 如何有效地开展“多媒体作品制作”课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这些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在上“多媒体作品制作”课时采取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 (老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就是一种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情境中, 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 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训练技能, 同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三、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的实施原则

笔者认为, 在实施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 源于生活创设情境; (2) 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 (3)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4) 优化帮助资源。

1. 源于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 要尽量创设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 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 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 同时, 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般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或“真实情境”来开展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根据学生情况及学习内容而创设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比如:在教学《视频信息加工》一课时, 可以通过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想从现有的视频中剪取一段视频、制作自己的MTV、想给视频添加字幕、转场特效等, 围绕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相应知识点和技能, 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再比如:在《Flash动画设计》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生在进行QQ聊天时碰到的表情设置问题来进行“我的表情我做主”创作大赛。QQ大家都很熟悉, 聊天的时候也很喜欢用QQ表情, 自己的表情自己做主,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娱乐创作中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学习, 寓教于乐。

“真实情境”, 就是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通过真实的学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图像合成》时, 可以让学生处理自己学习、生活照片, 根据需要合理地合成新的图像, 可以将主题确定为“校运会班级风采展示”、“我的学习剪影”、个性名片创作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需要, 最终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在进行《音频信息的加工处理》教学时, 可以结合学生在平时文艺表演时对音乐的一些要求来进行教学, 比如:如何将几首歌经过截取处理合并成一段音乐, 或对已有音乐只保留伴奏等。由于实用性比较高, 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也就高, 自然能较好地掌握相应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2. 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

任务设计要有目标性, 就是任务必须围绕学习目标, 既包含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又包含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目标明确, 学生学习目标相应地也会明确, 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漫无目的地探索。一般来讲, 我们可以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总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该干什么, 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 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机会。

3.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完成不同的任务, 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喜悦心情。由于学生操作水平有差异, 而且理解、学习能力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原基础上有所进步, 实施真正的成功教育。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图像合成”、“网页制作”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与技能差异, 设计不同技术要求的任务, 让一般能力的学生按照已提供的内容和素材完成任务,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创新来完成较高任务。同时, 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 也要考虑层次性, 既要激励能力较强学生的创作欲望, 又要保护能力一般学生的创作激情, 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对学生后继学习也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4. 优化帮助资源

在实施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优化帮助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 更快捷、直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学习网站上设置帮助视频栏, 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设置留言板, 学生在某项操作不懂时可以进行提问, 教师和学生可以交流、讨论以解决问题;设置评价表, 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作品评价, 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创作有特色的作品, 另外, 也是对自己操作过程的一个总结, 它能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 积累创作经验。

四、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视频信息的简单加工》为例来说明如何实施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教材分析及目标分析 (略) 。

教学过程设计 (如下表) 。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 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考虑其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认识发展规律的情境, 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情境。其次, 在评价时应适时挖掘学生作品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成绩与付出, 勉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这样, 学生可能会在下次创作时有较大的突破。第三,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 使学生少走弯路, 前提是学生真正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能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断给予帮助, 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结果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四, 适当提供帮助资源, 我们可以借助学案及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不赞成提供详细的操作过程给学生或每个知识点都提供操作视频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思考以更好地掌握操作要点。第五, 务必注意设计的任务主题要源于生活, 用现实生活来刺激教学活动, 以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问题。

六、初步教学成效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对这种“基于情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还是很赞同的,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图。

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觉得信息技术有用, 能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创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能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 在市区获奖。

参考文献

[1]杨威主编.信息技术教学导论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2

在信息社会里, 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 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 人们不得不终生学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师的主动性, 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 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 而把学习者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是灌输的对象。任务驱动教学 (或称任务导向教学、行为导向教学) , 不同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重“道”轻“器”, 使得理论教学玄而又玄, 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之甚差。其实, “道”不仅可“传”可“授”, 更需要“悟”。为此, 我以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尚象制器”。任务驱动教学便是“尚象制器”的典型模式, 它以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为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做”而不是教师“讲”。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改变过去讲细, 讲透的教学方法。

1 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不再用以前的“章节”为线索, 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 改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力,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特别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时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由“学会”到“会学”。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会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最后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

a.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者。教师要制定好策略,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b.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教师一是参与讨论;二是在学生的众争纷议中能恰当地梳理, 进行必要的引导, 给出正确的分析评论, 做这个业务领域的咨询顾问。

c.教学活动中调节与组织者。调节好不同学习空间的转换, 控制好个别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广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

2 理解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 接下

来我们就要做任务设计, 那么在驱动任务设计上, 我们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2.1 任务要注重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动手能力。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贴近实际的工作生活,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能力。

2.2 任务要就具备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 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之上的, 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能较好地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会学习。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前面的工作任务尽可能地较为简单实用, 再慢慢地加深。

2.3 任务要有层次感

在设计“任务”时, 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也就是说要“任务”要有层次感。

2.4 任务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 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果任务成果具有创新性, 还会有加分, 从而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顺应职业能力教育的要求。

3 当一个任务提出时, 学生都觉得很简单, 但无从下手。

因此我们在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时要注重教学程序的梳理。一般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

3.1 提出任务: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

“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 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这个环节是成功的开端,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地分析教材, 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兴趣, 再制定相应的任务。

3.2 分析任务

任务分析是整个任务驱动过程中最关键环节, 其作用是把现实中的任务分解为训练要求。明确任务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和技能点, 解决难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完成任务需要准备哪些素材;教师要进行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3.3 示范操作

此环节也不是必须的, 如果任务操作具有较大的难度, 或者操作方法有共性, 可以举一反三, 教师应该作出一些示范性操作, 并且以简练、通用的语言和恰当的图示介绍操作步骤及关键的方法和技巧。

3.4 学生实训

各项准备就绪之后, 学生们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首先获取被加工的素材, 然后参考效果图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将“示范操作”与“学生实训”两个环节交叉、分段进行, 以便增强师生互动。

3.5 讨论总结, 检验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 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 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 可以这样说, 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 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 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3.6 扩展和细化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 对于学生来说, 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 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 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

所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 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 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那些特点, 如何设计工作任务, 并详细地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步骤

参考文献

[1]范东明.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1]范东明.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2]王淑君, 陈丽, 施书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6.[2]王淑君, 陈丽, 施书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6.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3

【关键词】导游业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困难

1前言

“任务驱动情境建构”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要趋势,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导游员和导游服务的概念,掌握导游服务规范与程序,能够选取任何景点进行导游讲解与服务;能力目标以导游职业工作过程( 如图1 所示) 为基点,以导游员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接团、带团、送团服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导游服务能力、语言讲解能力,组织协调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成为形象的设计者、文明的传播者。

2“任务驱动情境建构”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着重说明在有意义合理的任务情境中要把学习、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以完成任务为主线的多维式的教学,增加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协作分析问题、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上实现了的实质性的提升。

2.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大多需要创设一种真实的任务情境,来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和思维活动,进一步的理解任务,情景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来,或者是一个动画、视频,但是不管用哪种形式,它都必须具有真实性,需要完成的任务、预期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自然地引出,在这些过程中,设计和编排“任务”是关键,要在后面的任务完成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求“任务”明确、编排合理。相应的任务要求一般在引出任务后给出,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

2.2 共同讨论,分析任务

教师需要在任务提出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任务需求,知道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技能在哪那里运用,学生需要学习过的信息技术在那个环节,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和策略。教师在复杂的任务中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部,制定任务的各个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重要任务,有时要在此环节实施的时候依据任务的大小和开放性进行分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组内合作。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很容易忽略这个环节,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环节不重要,这是错误认识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许多时候依靠详尽到位任务分析得。

2.3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这个环节,以学生或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教师给予必要的一定帮助和辅导,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能够被教师及时发现并予以加以指导和解答,达成学习目标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优点,支持学生大胆创新,探索不同方法,不同的设计效果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才能将完成工作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统一起来。

2.4 任务展示,总结提升

教师组织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同时将总结获得的技能、知识、经验和体会进,分享给班上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相互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出存在不足与优点,讨论修改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在今后学习中完善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还可以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时候甚至可以联想到新的任务,使学习变为连续发展的过程。

3 对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了知识内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展示学习成果,调动了学习的参与。

3.1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介绍任务”—“分配任务”—“小结任务”,转变了教学方式,将以往以传统教学-“传授知识”为主的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让学生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研究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充满民主、个性,也充满了人性,真正活跃的课堂氛围才会出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实践,养成学会思考的能力,在完成活动的进程中,获得体验、感受并内化,渐渐提高了学生的导游服务素养和能力,实现导游教育的最终目标。

3.2 构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困难

教学进度不易把握。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是“放”容易 “收”就难了,教师很难把握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活动结束时,出现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二是改进课堂管理。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比较“活”,使得有些学生打扰他人。因此在约束学生行动上要采取一些措施,每个学生最好都能够“忙”起来。另外在组织和管理好学生活动的有效方法也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评价任务完成好坏困难。结果评价比较较简单,过程的评价不容易做到关注到每一组每一个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是课堂评价,同时它也是任务驱动的重要环节。要及时评价每节课的任务完成情况。四是设计能有效驱动学生的任务。在实践之初很多学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茫然无措,非常不习惯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的限制,这一过程的长短与学生自身适应能力而定。老师的传授为主仍然被很大一部分学生所认可和熟知,这样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进度,即使他们尽全力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而,老师应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分析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相关理念,我建议老师应该组织一个关于任务设计的专题性小课题。

4 结束语

把任务驱动法运用导游业务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的空间,通过科学的建构任务、真实的情境呈现任务、自主的探究任务、反馈评价任务,活动任务统领教学内容,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积极发挥,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国峥.例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线”与“暗线”[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3.

[2]郑胤飞.化学是一种文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6.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4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很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下面从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多留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个中滋味不是在书本中能全部体验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最终目的也就是指导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做主》这一主题的第一节内容《投上神圣的一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学了,五年级二班又要选举班干部了,但是事情让班主任老师很为难,有的家长提议班干部要轮流当,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有的说就让班主任指定就行,有的说要经过大家的选举,你们能帮助她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吗?到底用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因为联系到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兴趣高涨,马上小声地议论起来,最后,通过议论,得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选举办法:先由学生推选候选人,人人可以参加,既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毛遂自荐。然后候选人向全班同学发表简单的况选演讲,并接受大家的提问,最后让大家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这样,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认识到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兴趣很大。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教学《快乐就是分享》一主题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在每年一次的番瓜大赛上经常夺魁,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啬地将夺魁的优良品种种子送给街坊邻居,人们不解其意,农夫说:“我将种子分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是帮助我自己!”请你想想,农夫这样做为什么也是帮助自己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有了各种答案的猜测。最后当老师提示答案:农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邻居们也能改良他们的番瓜品种,从而避免农夫邻近田地里别人较差品种的番瓜花粉传给自家的番瓜。学生恍然大悟,并好象明白了点什么。师再小结一下:用一灯点亮另一盏灯,却无损于自身的光芒,当我们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时,不仅对自己没有损失,反而,你的一分快乐会变成更多的快乐。其实,快乐就是分享,学生自然而然受到了教育。

二 任务驱动 主动参与

一直以来,任务驱动被认为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模式,但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这一方水土》这一主题时,我先学生分好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如了解我国的名山、名河、多样的气候、富饶的物产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此时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借阅有关图书、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相互交流,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究,具有较多的体验、了解、思维、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式的交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5

一、通过任务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求和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提出任务后,教师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加强开放式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重视“渗透”和“潜移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用PowerPoin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教学中重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

高职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评析 篇6

一、学习“任务”的内涵

自从Prabhu等人于1983年首次提出以任务大纲取代传统的结构或功能——意念大纲以来, 语言学习过程的活动本质也逐步成为语言教育界共识。后来以David Nunan为主要代表的其他语言教学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进行了拓展性研究, 不断丰富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理论。

1.“任务”的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主要依据来自教育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学, 因此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任务做了界定。下面是多数学者倡导的任务的定义:

(1) 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交际活动。

(2) 任务是教学过程中有非常明确目的的活动。

(3) 交际性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他们的语法知识去表达意义上, 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使用语言的形式。

Nunan认为所谓“任务”就是“用目标语做事”, 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 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的学习心理状态。为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 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个人“意义”重建, 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语言习得和内化真实写照。

2. 任务的分类

学习任务通常分“广义任务”和“狭义任务”两种。

狭义任务派认为, 只有为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目标语的活动才可以称为任务, 而且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如果要求学生使用下列单词和短语来描述图片或者给出一些食物的单词, 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学生用“Yes, I do.”或“No, I don't.”来回答, 这就不能称为任务。这种仅仅为了练习特定的语言形式, 其实没有任何结果。狭义任务派强调在执行任务时, 学习者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 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在交流中所获得的经验。他们关注完成任务的非语言结果。练习与任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而广义任务派认为, 任务可分为“学习任务”和“交际任务”。所谓学习性任务指的是语言方面的操练活动, 如:讲解语法、词汇用法, 有控制的练习等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言的工具来实施亚交际任务。这些任务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保证“交际任务”完成而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由此可见,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并非反对语法教学, 而是不主张直接呈现或讲解语言形式、语法规则, 强调提供任务, 学习者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解决问题, 去表达有意义的思想。在积极参与完成任务过程中, 鼓励学习者在使用语言中感悟其规则系统, 发现、归纳、掌握、内化语言的学习。

针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实际, 持“强语言交际观”的狭义任务型教学显然接近综合实践和校内外实训等教学活动, 而广义任务派持“弱语言交际观”, 则更贴近日常课堂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是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折射, 并非个别人杜撰的产物。它集多种教育教学思想于一身, 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晶, 尤其受惠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并不是个体对外部知识简单吸收和积累的过程, 而“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借助各种活动, 人作为活动主体, 能动地与外界物质客体和其它主体进行相互作用正是人认知发展的动因。

布鲁纳是“学习是学习者意义的积极构建”思想的重要推行者, 他力图将皮亚杰的理论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同时扩展了认知发展理论, 即儿童的三种不同思维形式:行动的、图形的和符号的。从本质上讲, “发现法”强调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 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核心。其特征可概括如下:1) 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意义的积极建构者;2) 强调内在动机。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较之在竞争中生存的外部动机更为重要;3) 强调信息的提取。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是提取, 而不是储存。信息如何组织又是能否提取的关键。学生自行发现与组织的知识, 有助于记忆和提取。

三、学习任务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观点, 较其他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学习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1) 意义第一性;2) 有交际问题的存在;3) 联系真实的生活环境;4) 完成任务最重要;5) 完成任务的结果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学习, 而且要关注学习过程。任务的完成情况主要看结果。为此, Nunan提出了以下几条相配套的任务设计原则:

(1) 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语言材料、交际问题、交流对象和交际环境都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生活实际。

(2) 形式——功能统一原则: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语言的形式与语言的意义紧密结合, 为发展其运用语言的能力服务。

(3) 任务链原则:任务设计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梯级推进, 环环相扣, 并构成从初级到高级循环上升的任务链条。

(4) 做中学原则:始终坚持鼓励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有意义的、活的语言, 运用语言时体验与内化语言。

(5) 脚手架原则: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感到成功、安全和挑战并存。完成任务难度以“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感觉最好。

四、任务型学习的评价

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往往需要创新的学习评价手段与它相配套。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活动过程本质, 提倡在“用中学”和“学中用”, 自然把学习过程摆到了重要位置。利用传统的方法, 仅凭一份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显然同任务型教学事实不符。因此, 采用“学习档案夹” (Portfolio) 评价手段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效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 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

五、教师角色的定位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活动教学, 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 它赋予教师角色新的内涵:1) 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2) 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3) 言语和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4) 开展活动的协作者;5) 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及享受成功的同伴;6) 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

有时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的答案或结论可能并不是唯一的, 往往多种可能共存。有时候连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下一步的学习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材料, 动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 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未知中探索者。刚刚从传统英语教学课堂出来的教师可能会由此感到自己“权威”地位的缺失。这就要求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心态调整, 角色意识与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的关注。

综上所述,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集多种前沿学习理论精华于一身, 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 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站在语言教学的制高点, 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 任务为载体, 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 尤其是它重视解决真实交际问题的语用能力的培养的思想同“学以致用, 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它的确给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注入新思维和新取向。

摘要:基于高职英语教育“项目驱动, 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 文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 解读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分析了任务型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及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旨在为有效开展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职英语,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晓华.“话题报告”在实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 (3) .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工业设计教学,教学效果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 才有真知的收获。”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的新生》中的精辟见解, 也是对“做中学”理论的支撑。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设计教学不仅应遵循“做中学”思想, 而且在“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应很好地运用“任务驱动法”。但在信息时代如何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设计教学效果, 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 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接收途径平等, 原来师生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悬殊已不复存在。那么在这个时候,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对设计实践课很重要, 而且对于理论课同样很重要。

“任务驱动法”是新时代对设计师生新的要求。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路,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用计算计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时代, 教师其实并不是很好当, 因为在信息网络面前,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几乎是同等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内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也对设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的课堂上, 学生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等。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能实现的, 而是需要在课题的任务完成中锻炼的。因此教师应从认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而不是教授具体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网上资料很多, 为什么要教师自己费心去找呢?给出问题, 给出关键词, 给出任务, 把任务抛给学生, 把球抛给学生, 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兴趣也会很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 巧妙设置任务, 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 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去学习新知识, 感受新方法, 形成新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 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信息知识是死的, 能力是活的。在设计课程的学习中, 设计专业学生主要培养五种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的任务完成中得以调动和提高的。因此, 任务驱动法既是设计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又是新时代对教师新的要求, 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法宝之一。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任务驱动法”设计非常关键。一般说来, “任务驱动法”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设计, 若能将这枝火把点燃, 就取得了通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授之以鱼, 更授之以渔,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任务的设计除了掌握设计理论与方法外, 还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

首先,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时, 必须有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包括整个活动的目标和每个小环节的目标。制订每一个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 此目标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思考。其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向目标努力时, 应该能够预测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何时需要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其次, 向学生讲明任务的目的很重要, 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 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 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设计, 更重要的是掌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和经验, 改善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计划能力和推销自我的能力。在一次任务的设计中, 教师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在这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希望学生注意在哪些方面的提高。如笔者在教产品设计原理时, 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你最喜欢哪类产品?以“某某产品的前世今生和花样年华”为题作一个产品的变迁专题, 要求分析产品变迁的原因、趋势, 以及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一组进行合作) 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这个任务不仅是考验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而且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还有宣讲能力。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很多。

再次, 任务的情境设计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中, 笔者经常采用的是把所教班级当作设计公司, 以“模拟公司运作”, 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设计。并把构思草图贴在教室墙壁上, 并用大量的贴纸来评价方案。同时, 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拘形式。或围成一圈, 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灵感, 进行一小时的“头脑风暴”讨论等。

最后, “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只有具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在产品设计原理中讲产品的结构时, 对于非工科的工业设计学生来说, 结构对他们是陌生乃至枯燥的。于是笔者布置的任务是:以“大变小, 小变大”为关键词, 做思维导图。学生先是打“哈哈”, 什么物品是这样的呀, 经笔者一点拨, 学生颇有兴趣, 列举了许多具有此特性的事物, 甚至孕妇的肚子, 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情的大胆想象力。最后, 以大家的想法为基础, 总结产品的常用结构。学生也在这样的游戏任务中, 对产品的结构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2. 任务的指导和监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当听课变成讨论, 传授变成指导, 那么指导的过程也是存在着相当的艺术技巧。首先, 教师在设计课前制定详细的设计指导书, 对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如选题、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都有明确要求。在情感上, 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 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 多给予学生表扬, 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的同时, 提出问题, 平等地、探讨式地解决问题。其次, 在知识上, 应给出学生更多的知识链接, 更多不同的方法, 启发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在设计的课堂, 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学生难免有惰性, 也难免被动。如何激起他们的热情, 如何督促他们积极参与, 如何监督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 都是需要仔细分析研究的。

首先, 有些任务以团队形式完成比个人完成更有效。“三人行, 必有我师”,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 将会更好地互相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 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的方式, 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 团队的形式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 组长的设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学生, 促进任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 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如提供网络电教室、资料室、多媒体教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我们不仅应当尊重, 而且应该鼓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学习的动力, 才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 是教给学生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 在遇到问题时如何灵活解决。在任务的指导和监督过程中, 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权威性, 教师自己的成功作品和成果对学生具有无形的说服力和鼓舞作用。

3. 任务的评价

任务讲评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以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题,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讲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完善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任务的评价形式有多种, 有理性和感性评价之分, 也有自评、互评和师评方式之别。在评价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理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是否和任务的目的一致, 采用什么方法能避免自评和互评的随意性。如在草图方案互评中, 宜根据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创造性等设计要素列一个表, 让学生有理性的评价指标可以遵循。

总之,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网络时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最为合适和可行的教学方法。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可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设计使命感, 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有的放矢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充实专业知识, 更加理想地完善自己, 从而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创新思维论.

采用“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采用“任务驱动”,激活学生的双手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中的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把提高信息素质的任务具体落实到几个任务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任务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合理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选择任务时必须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等客观因素来考虑。如在学习《文字的输入》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打英文字符和汉字。这个任务中包含这样几个知识点:(1)大写锁定键(Capslock键)的使用;(2)如何切换输入法;(3)双手击键的科学方法。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不断地尝试,同时互相交流和合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无形中掌握了操作技能,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在完成任务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任务中,既要用到旧知,又要用到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接到任务后,一心想着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此时老师顺水推舟地将新知识和新技能传授给他们,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不断去探索和发现,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解决问题中,学生探究解决方法

问题提出来后,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通过共同探索得出。教师每次授课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接着让学生动手结合刚才授课内容,进行一个相关的练习或活动,完成一个小任务。活动完成后,接着刚才的那股兴奋劲儿,下一个知识点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一来,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围着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得到了及时巩固和强化。学生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在成功地完成任务后获得一种成就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实施“任务驱动”,灵动学生的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为他们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他们的设想和探索中获取足够的信息,能力和创造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很难有创造性成就。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热情。例如,在教“画图”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提出学习任务:每人画同样的一幅画,怎样画好这样的画呢?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幅画,再开始作画,优秀作品进行网络展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创设放飞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将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创造能力一种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3.点拨学生的发散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在解决问题中的寻找各种可能的方法,聚合思维是在解决问题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确定最佳解决方案。这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解法,在众多的方法中,经过判断、比较和归纳,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初识word2003》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演示:(1)双击桌面上的word图标打开文档,(2)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 Word的相应命令打开文档。学生在尝试打开的同时,教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你喜欢用哪种方式打开它呢?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去探索,去比较,去总结。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又布置了发散性任务: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关闭word2003吗?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画图》关闭方法再通过尝试,找到了多种方法关闭word2003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检验证明学生掌握得很好,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篇9

一、“任务”自主选择——充分发展创造的空间

在六年级上学期, 尽管学业很忙, 班里还是掀起了写留念册的热潮。一本本精美的留念册, 满载了同学和老师的祝福。可是打开这些留念册, 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册子格式很雷同, 大都千篇一律;内容也很简单, 就是写一些同学和老师的个人资料以及祝福。看多了, 就觉得毫无特色, 更谈不上个性。于是, 我想到了让学生动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留念册。

六年级下学期开学后, 我和学生在商定上课内容、制定任务时, 提出了“制作毕业留念册”这个想法。没想到, 我的想法和学生不谋而合, 他们都很乐意。于是, 我们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制作毕业留念册, 还要在五月底进行展示。他们兴致很高, 信心十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等特点, 将他们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我们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 甚至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 会非常专心致志, 而且乐此不疲。

二、“任务”分析研究——提高质疑解难的能力

当学生明确了制作毕业留念册这一总任务后, 我们要对这次活动进行设计。于是, 我组织他们思考具体如何操作。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毕业留念册里面需要哪些板块?哪些内容?资料从哪里来?手工制作, 还是电脑制作?怎样制作才既有个性又美观?如何装订?最后展示, 采用什么形式等。

针对这些问题, 我和他们一起进行了梳理:要求学生先确定留念册的内容组成部分, 再搜集相应的资料, 接着整理资料, 然后编辑制作, 最后装订。还要安排时间向同学、教师和家长展示。至于大家的疑问, 经过群策群力, 50个即将毕业的同学准备在毕业留念册上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特点。共性部分指的是在每本册子上都要有班级的全家福、老师的寄语、家长的希望和同学的祝福这几个板块。个性部分指的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特长, 增加其他板块的内容。如:我行我秀、自画像、我的作文海洋、我的荣誉榜、实践乐园、成长足迹 (个人照片或作品照片) 等等。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电脑制作, 喜欢绘画、手工的学生可以手工制作。每节课, 我们都将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设计制作。

这样一来, 他们围绕总目标, 不仅把制作的任务细化了, 而且也明确了每节课的活动重点, 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提出任务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应先组织学生仔细研究、分析任务, 思考讨论如何完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提出问题。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 而提出新问题,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 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三、“任务”合作完成——形成团结互助的品质

在两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根据每次的主题, 讨论决定主题的名称, 即板块的名称;设计主题的形式, 即版面的形式和安排;搜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制作这一板块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都能围绕主题——每次的小任务, 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协作开展实践活动。这说明“任务”的达成, 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课上, 我经常能看到学生低头讨论的情景, 听到学生争论的声音, 感受到学生思维碰撞, 集思广益后的满足感和喜悦之情。当我拿到学生的作品时, 我觉得这不再是一份普通的作业, 而是凝聚着几个人心血的结晶, 因此显得十分珍贵。

学生活动的过程, 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 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举措将原来教师讲解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 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 提高技能, 促进他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任务”及时反馈——注重知识积累和生成

五月底, 我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向综合实践老师、部分家长进行了以制作毕业纪念册为任务驱动的成果展示。

班会的主题是“童年流金”, 由“收获多多”“精彩回眸”“师恩难忘”“父母期望”“真情告白”“‘告别童年’仪式”“童年留彩”这些板块组成, 分别呼应毕业留念册中的板块。学生将手中不动的文字资料变为一个个生动的节目, 采用舞蹈、录音、摄影、书画、相声、小品等形式展现收获, 交流真情。为了表示感恩, 也为告别童年留下亮丽的金色, 他们决定为学校、社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每个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周密的计划, 如:修社区健身器材、宣传学校特色、教低年级学生眼操等。最后, 还隆重举行了“告别童年”仪式。同学们在打印好的“童年流金”横幅上签字并庄重宣誓……

通过我有意识的设计、组织、引导, 制作毕业留念册这一学生自发、零散的活动上升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终身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座的综合实践任课老师、家长、学生现场进行了交流, 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 完成任务后, 我们要及时反馈,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相互欣赏、相互点评, 学生自己去寻找优缺点。在此过程中, 他们不仅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而且也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肯定其存在的价值, 使它们成为另一个任务的生长点。

例谈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与技巧 篇10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上,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以任务的布置导入教学,一般可以用一个精彩的示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明确任务中涉及的问题。《智能处理》一节中,教师引用卡通片中的机器人“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曾经有名的国际象棋大师与机器人“深蓝”的“人机大战”以及斯皮尔伯格影片中那个梦想成为人类的机器人男孩等例子导入新课。

2. 提出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框架内细分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具体任务的实施来体现总体的学习目标。

《智能处理》一节中,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总目标设定具体目标为:从概念上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通过体验几个人工智能具体应用的例子,体会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应用价值;通过讨论和实践体验,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通过典型的事例了解人工智能的含义,并通过模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人等体验,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就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展开讨论,初步认识其对社会的影响。根据以上目标,任务安排如下。

任务一:阅读人工智能有关资料,大致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应用、现状及发展状况。

任务二:智能手写汉字输入识别。运行“文通慧视小灵鼠”软件,在任意文本文件中,利用鼠标书写汉字,观察识别率,思考模识识别技术的特点,体验应用价值。

任务三:语音识别。启动IBM公司的Via Voice软件,通过麦克风输入一段文字,让计算机“听懂”人说话,将人说出的话转换成计算机文本。通过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体验语音识别技术的价值、特点和带给人类的情感。

任务四:使用OCR软件,对扫描图片进行文字识别,思考识别原理,获得文本文件。

任务五:机器翻译。利用爱词霸等相关在线翻译网站进行中英文翻译,体验翻译效果,总结特点,思考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等问题。

任务六:利用金山翻译软件进行中英文翻译,分析其工作原理,体验其便利性,归纳应用技巧。

任务七:与机器人对话。登录机器人对话网站,设计与机器人朋友对话的内容,记录对话过程,思考机器人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体验有关情感。

任务八:展望未来,思考讨论未来的人工智能产品会不会超过人类,甚至与人类为敌。

任务九:教学总结,提示学生今后要利用自己身边的可以获取的智能工具来处理信息,为之后的“人工智能”选修课奠定基础。

任务十: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学习体会,放入电子学习档案。

以上这些任务,可分两节课完成,或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变更。

3. 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给出任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智能处理》一节中,教师让学生搜索人工智能的有关资料、在实践体验中思考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浏览教师准备的文档资料,通过让学生自学,使他们在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锻炼与提高个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演示操作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提醒学生及时进行操作验证,比如在声音识别的任务驱动中让学生个别朗读输入汉字。

4. 评价交流,进行总结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智能处理》一节中,教师适当地从技术、艺术、思想各方面给予了点评,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并进行总结。《智能处理》一节中,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较差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达到教学要求。比如在学生完成OCR软件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获取有意义的文字图片有哪些方法和软件、在识别时对字体大小有什么限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1.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首先,设计学习任务要满足学生的共同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在设计任务时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爱好,围绕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结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掌握差异非常大,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让学生量力而行。再次,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个性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去积极自主地探究。

2.应该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后要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遇到的疑惑提出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师生讨论制定任务的方案时,要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还懂得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的知识。

3.应该让学生接受科学的评价

上一篇:综合种养模式下一篇:特性和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