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十篇

2024-06-12

中学生 篇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 离该目标还有一段鸿沟, 这是为什么? 2012 年本科毕业后, 笔者选择了贵州省 “硕师计划”, 在贵州省织金县的一个乡镇中学服务了三年, 成为了广大农村英语教师的一员。我自己也是农村出生的孩子, 一直是农村学校中的佼佼者, 上了大学后发现在专业英语上与城里的同学存在巨大差距。笔者的这种状况, 何尝不是众多农村孩子状况的一个缩影? 那问题出在哪里? 在农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三年后, 通过分析和归纳, 有以下发现。

二、论文所采用的方法:

在笔者工作的三年间, 身兼英语老师和班主任之职, 细心观察学生课堂学习动态, 对成绩进行分析,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走访周边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加以对比分析, 与农村英语教师进行沟通。对班级中出现的个例进行分析并引导, 通过搜集数据资料、整理得出结论, 最后用文字形式简明呈现自己的论点。

三、内容

虽然农村不乏优秀的英语学生, 但主体学生还是存在着太多不足, 通过调查, 70% 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表现为一心只为考试、认为英语不重要、厌学等; 83% 的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为: 听不懂原声材料, 听力部分考试中丢分严重, 不敢开口说英语, 发音不标准不流畅等; 笔试成绩不理想, 各个年级的平均分在40 分到65 分之间 ( 满分150 分) , 考试及格率仅为12% - 20%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出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中学生英语不如城市中学生, 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什么?

( 一) 客观因素

1. 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规定,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在农村的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课表上, 确实有英语课, 学校也给学生发放了小学英语教材。但是事实上, 英语课经常被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占用, 真正的英语课屈指可数。其次, 小学英语老师很少讲英语知识, 原因一, 小考不包括英语考试, 第二, 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课堂难于管理, 第三, 小学英语老师大多费英语专业老师, 自身的英语水平问题。很多孩子上了七年级后, 不会写、不会认26 个英语字母。从一开始, 他们已经落后于城里的中学生。现在有观念认为小学开始学英语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很难纠正过来———这种观念是狭隘的。事实上, 学英语, 不只是为了考试, 而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上了中学以后, 由于中考的压力, 老师把所有的教学重心都放在考试上。教学方法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法翻译法, 循规蹈矩, 大量的语法讲解和填鸭式教学, 堂课以老师为主导, 只有老师的知识输入而没有学生的输出。学生由于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容易走神、打瞌睡。老师在讲台上忘我讲解, 津津有味, 台下学生早已心猿意马、不知老师所云,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方法, 导致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薄弱和英语常识的匮乏。

3. 学习环境的落后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农村中学多媒体设备有限, 大多数学校只有2 - 3 间: 教室会议室、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而农村中学班级多, 班级人数多, 老师如果要用多媒体上课, 得提前申请。因此, 除了听老师讲, 学生没有其他的学习输入方式, 比如原声听力、视频、动画等。由于输入方式的单一, 学生的英语输出当然也很局限, 出现只会做题的局面。除此以外, 学校的校园活动基本不涉及英语, 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之间的竞争只有分数的高低, 很多学生无法挖掘自己其他英语英语能力, 如语音、表达等。长此以往, 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4. 农村英语教师师资素质偏低。乡镇中学的英语老师, 大多数都不是英语专业, 而是通过短期进修走进英语课堂 ( 这是学校和组织为了解决英语师资缺乏的问题, 也是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终身学习所做出的策略和努力) , 专业不够扎实, 发音不够标准, 方法较单一, 部分老师不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只能听懂自己英语老师的发音。贵州农村少量的英语专业英语教师, 是贵州省实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之后陆续进入农村英语教育的。虽然他们经过正统的英语技能训练, 但由教学经验的相对不足, 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但他们仍然是农村英语教育的新鲜血液。

5. 笔试考评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小考不考英语, 为了考上好的初中, 学生只关注主科的学习, 忽视英语的重要性, 也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原因。上了中学后, 迫于中考的压力, 老师和学生都把关注点全部放在解题策略上。由于听力所占分值只有30 分, 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难点, 听力也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的重点。加之不考口语, 因此老师只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听说, 而课堂的实施上面, 则略去听说训练, 或者一笔带过。同时, 农村中学生由于没有参加其他形式如初中托福, pets等英语考试的愿望, 就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 二) 主观因素

1. 留守儿童多, 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农村留守儿童中学生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 意识淡薄。产生厌学情绪, 和英语老师常常处于对立关系, 不理解英语老师的关心。在其他科目都平平而已的情况下, 他们也会首先选择放弃英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的影响, 部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骤然提升, 导致了他们不正确的学习观念。“反正我考不上大学……反正我初中毕业就跟我爸妈去打工……我们家那亲戚, 大学回来也还没找到工作……”这些 “读书无用”的消极思想是真实、普遍存在于农村中学生的思想中, 尤其是留守儿童。

2.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笔者认为这是个主观因素, 因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在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占学生数比例大。当他们有学习有困难或者问题时, 老师出于责任, 要与家长沟通。结果常收到这样的反馈: 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电话联系不上; 年迈的老人看孩子, 对孩子溺爱, 缺乏管教方法和约束; 少部分外出打工家长甚至责怪老师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导致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 大部分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英语。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视野不够宽广, 或者经济因素而陷入困境, 找不到方法, 难以提高孩子的英语。

3. 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影响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传统的背语法、做题、研究考试技巧。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 忽视英语听力和口语, 因此, 英语能力不均衡, 死记硬背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很高的分数, 一方面学习成果不理想, 另一方面导致听不懂、说不出的局面。

相比之下, 同样教育体制和课程目标下的城市中学生英语更优秀。第一, 他们学习资源丰富, 学习环境更好。磁带、光盘、英美同步教材、多媒体数不胜数; 家长重视, 特别辅导; 教学资源易取得, 学校英语活动广泛多样。第二, 观念更先进, 在努力攻克考试难点的同时, 还不忘记训练自己的听力和口语, 参加各种英语社会实践活动。第三, 学习方法多样,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全面发展。

四、总结

不难发现, 农村中学生不如城市中学生的原因, 第一, 缺乏外部因素的刺激: 教学环境落后, 教学资源匮乏, 小学阶段不重视。第二, 没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认识不到英语重要性, 观念的落后,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农村中学生, 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因此农村英语教育是整个教育环节当中重要的一环。那怎么样才能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 让他们与城市的中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一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另外要着力培养农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 激发求知欲,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上改善农村学校教育, 使他们跟上城市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建立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给予下乡服务的大学生更多的政策性鼓励, 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感。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吸引外出工作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从而降低留守儿童数量,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学生有监护人的关爱和监督, 是保障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加大对小学英语教育的监督, 避免英语课变语文课、数学课的情况。为中学英语打基础, 避免适应不了中学高强度的语学习的情况。

摘要:众所周知, 农村中学生和城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农村学生常出现听不懂, 不愿听, 英语发音不标准, 不敢开口说英语的问题。进入社会后, 其竞争力远不如城市里的中学生。本文主要从导致英语学习不理想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方面着手, 结合笔者三年的农村英语教学经验, 运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揭示问题的结症所在, 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并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英语,留守儿童,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孟天.《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策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中学生 篇2

一、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1.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 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 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 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 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 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 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 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 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 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 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 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 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 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 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 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 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 要以情达理, 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 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应处处以学生为本, 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二、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1.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 我在英语教学中, 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 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

2.开发情感资源,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1)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 巧妙地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以往的英语教学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都过多地关注英语学科的“知识性”,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更是少有问津。《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 注意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 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力求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教学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 为了导入新课, 我提问学生:Is today your birthday?whose birthday is today?过了一会儿, 一位男生很腼腆地站了起来。我对他说:Great!Happy Birthday!Here’s a little present for you. (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小礼品) 他说, Thank you.接着我对同学们说:Boys and girls, what can we do for him now?有的同学建议搞一个party, 有的同学提议为他唱生日歌。我表示赞同, 说Good idea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于是, 师生唱起了生日歌。此时学生情绪高涨, 我也自然导入了新课:Today is also Tom’s birthday.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s happening at his birthday party.相信那位过生日的学生一定会永远记住这节特别的英语课。

(2) 利用情感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乐学”。例如, 在课堂上讲到be going to do这个结构时, 我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be in the future?这个句式让学生自由交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纷纷表达自己的理想, 一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他们中有的要成为教师, 有的要当侦探, 有的想当宇航员, 探索宇宙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我也给学生激励、鞭策、指导和建议, 努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三、情感教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我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我组织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 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 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初学者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此时,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声由衷的赞许, 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我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帮助他们设法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同时, 注意结合含有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如有关Albert Einstein, Edison等伟人、名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让学生学习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及顽强拼搏的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 我还注意选用含有情感态度内容的英语例句, 如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 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A.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B.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C.Don’t give up and try your best. I believe every dog has its day. (不要放弃, 继续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

D.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 学到老。)

洞悉中学生心理,提升中学生素质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辅导

中国分类号:G444

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家长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无视中学生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盲目地给孩子制定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何解决这些迷茫和困惑,提升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认为:初中生主要心理特征有三个:

一、初步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心理自控力差

初中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意志、情感、态度、人生观,形成了稳定的心理认同感。凡是符合其情感意志的事积极去做,凡是自己不认同的正确的事,即使别人强迫去做,也会抗拒或逃避。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志,喜欢表明自己的主张、观点等。但是,初中生毕竟是处于十几岁的年龄段,他们往往“讲的是大人话,行的是小孩事”。

二、由于生理发育引起的性心理探求及心理行为的混乱

初中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很多人从“儿童”一下子长成了“大人”,期中绝大数人经历了性发育的必然过程。很多人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产生迷茫、恐惧、好奇的心理。他们怀疑过自己是否“正常”,“别人也是这样吗”?同时,也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幻想。

三、面对学业的压力和社会评价而产生的压力与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平衡

初中生都面临着中考的竞争,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面临的竞争。他们在中考中的表现,还会引来一系列的评价。这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初中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仍很脆弱,他们常常无法化解这些压力,遇到一点失败就会产生挫折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就很容易使他们心理失调,甚至产生冲动和攻击性行为等。

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学习方面: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出于高度紧张状态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

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这种状况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源于学生个性中存在的自私,妒嫉,高傲以及独生子女孤独和霸道。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

3.与父母关系问题: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程度达到白热化状态就是与父母的关系。其原因有: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父母关系不和,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成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等。

4.青春期心理方面: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等。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于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

(4)异性交往方面: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于异性交往有误解。

面对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关键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交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时间证明,学校和中学教师,在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養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展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加速教育“转轨”进程等,就是我们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实践证明,经常参加集体文体活动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中之重。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之中,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良策。

3.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

4.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客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中学生 篇4

中学生作文大全网:

中学生作文,指的是指初/高中学生根据所给定命题或半命题作出的文章。文章的文体常有记叙文、议论文、叙事/议论散文等。初中学生作文字数约600字左右,高中字数在800字左右。初/高中时期的作文训练对青少年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作文训练是整个人生中语言修为的拔高过程,是在语言运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初中生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目前中共为各省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限定省制),包含第7到第9学年,原先称作初

一、初

二、初三,现在开始称作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初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初中毕业证。读完初三后会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

高中生

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称为高

一、高

二、高三。高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读完高三后会有以升入大学的高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本科或高等专科学校。

作文(composition)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小学作文分为,一般3年级的作文字数大约有200字左右。

4、5年级的作文350~450左右,6年级的作文500~550左右。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中学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大全 中学生作文网 中学生优秀作文网

你拍一,我拍一,写清时间记在心;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莫忘记;你拍三,我拍三,写活人物是关键;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你拍五,我拍五,开头原因要写清;你拍六,我拍六,结果一定不能丢;描写语言多积累,好好学习天天上;用好作文的要素,阳光作文快快长

写作方法

1.开头的写法

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2)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3)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4)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5)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于记叙文,也可用于议论文。(7)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8)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9)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10)夸张法:以一个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前提,吸引读者(11)侧面转折描写: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12)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格调升华。

中级水平的学生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例如“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策略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探究新知, 有了兴趣, 才会集中注意力, 才会有探究新的知识的心情向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年龄、心理发展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就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通过设计有趣得活动, 调动他们的兴趣, 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后, 才会与老师的教学相配合, 才会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愿意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几年来, 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巧设导语, 培养兴趣, 做好开课篇

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 集中注意,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知识的导入阶段很重要, 这是一堂课的开端, 一堂课如果有良好的开端, 那么就对下面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恰当的导入, 不仅是课堂的良好开端, 而且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增强兴趣和信心。

教师课堂开始的导入要进行精心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主, 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以故事情节导入的, 要使所讲的故事与本课有关;以多媒体展示的, 教师要在图片的选择上下功夫, 既要美观符合题意, 又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演示中看清楚;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的, 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与前面的课程相衔接, 同时对本科的学习有启发意义。这样吸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谓一石二鸟, 何乐而不为。又如, 在讲亚州季风气候之前, 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 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呢”?“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悬念一出,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接着就讨论开来, 好奇心一来, 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二、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火花

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身体力行”, 这是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形:走夜路的时候经常会迷失方向;为什么秋天的时候也会出现叶子变黑。我在思考: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好所学的知识。最近几年来, 各地的灾难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环境危机, 教给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和避免灾难, 化险为夷, 是我们在地理课上应该着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多年的地里教学过程中, 对地理课走进生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如我在讲到地球公转时, 我让全班同学一一上黑板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标出自己的生日, 然后再让同学们分析自己出生那天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以及变化情况, 这样做,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我国的人口》一课时, 如在讲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 笔者出示给学生一幅漫画《苦难的母亲》, 画面上显示的是, 愁容满面的母亲, 手里还牵着孩子, 背上也背着孩子。那个母亲的肚子大大的像皮球一样, 可见肚子里的孩子也将要出生。画面还显示出, 母亲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吃的在互相打架……接着, 笔者就让学生讨论, 并回答:你看到的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这种状况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 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人口出现了过剩现象, 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口过剩, 会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 使我们的生活质量降低, 使我们的幸福指数减少。

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兴趣

地图是很好的地理课的教具, 同时也是学生很好的学具。因为地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同学们也非常喜欢制作,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通过自己的创造发挥, 绘制相应的“地图”, 比如在讲授“青藏铁路”内容时, 笔者就让学生自己绘制出自己想去西藏某地方的路线地图, 学生做得相当好, 还有比例尺, 主要的景点等。另外, 笔者还让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如我要求学生自带大桔子一个, 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在桔子上定出南极、北极和赤道, 做穿过地心 (桔心) 的地轴, 每隔30度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标出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小组内、班上展示交流,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了解经线、纬线、经纬网知识的目的。

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时, 会体验到喜悦感, 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 在兴趣的驱动下, 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 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 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 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学习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思考问题, 掌握方法, 正如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如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目光, 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句激励的话语, 都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之情和真实之爱。又如在每一次课堂提问中, 只要同学举手回答, 无论正确与否, 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精神, 如果有后进生举手坚持不叫优生, 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机会。这样, 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和对知识的渴求油然而生, 地理成绩就会一步步提高。以上是我这几年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中学生 篇6

一、树立新的师生观, 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心灵自由才有智慧的产生, 人格平等信息才好交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思维或活动提供表现的条件和机会,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和同志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也是育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要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眼光和气量让学生“反客为主”, 改变那种“教者发令, 学者强响应, 身应而心违”的教学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环境。

例如, 在室内理论课堂教学中, 改变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单纯由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形式变成“竞答式” (类似知识竞赛形式) ,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争着回答, 大家谈、大家听, 不对时就互相纠正。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挥。在室外课上,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准备热身活动中自己创编徒手操, 并带领大家做好热身活动。学习中充分运用能者为师, 一帮一、一帮多, 或“小团体”进行学习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提高认识,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竞赛, 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动因。学生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目标, 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启发、诱导, 激发创新动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一是诱发学生的创新需要。多给学生介绍体育方面的科学知识、运动项目发展史与技术的变化, 我国运动健儿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成就等。例如:跳高技术的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以我国体操运动员李宁、童非、李小双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邓亚萍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等, 使学生由感到羡慕, 再到萌发需要———别人能我也能, 进而形成“做别人不能做的”的愿望。

二是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 教学活动中非常容易安排富含竞争因素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 竞争活动最容易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要尽可能安排一些竞赛性的活动或游戏, 并把一些竞争游戏活动的规则制定得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变换目标追逐游戏中, 要求被迫逐者做各种身体练习动作, 追逐者模仿;在障碍接力跑中, 对跨越障碍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由学生自己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跨越方法等。让学生通过竞争活动, 在活动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身体练习, 激活创新动机, 培养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 注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是要求学生能多问“为什么”。质疑是创新素质最基本的态度之一, 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以此作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学自身特点是, 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不仅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紧密结合, 而且学生表现特别活跃, 学生的“为什么”有时会是异想天开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体育教师要能保护好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望, 妥善解决好学生的质疑, 而不是把学生的一些“标新立异”的“为什么”一棍子打死,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引导学生对体育动作进行类比。体育动作类比是把动作相似或性质相似的动作建立起一定联系。正确运用体育动作类比, 不仅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运用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变通性和发现新关系的能力,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把跳的练习动作和“蛙跳”“兔跳”类比;教授技巧前 (后) 滚翻动作时, 引导学生想象圆球的滚动;教授排球扣球中“鞭打”动作和武术中“拳似流星、眼似电”等。

四、凭借体育人格力量, 注重创新品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 如果缺乏健全人格, 缺少独到见解, 而依赖性又很强, 没有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毅力, 是不可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要能结合教学实际, 针对教学中的多种情况,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强人格教育。例如:耐久跑教学中,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讲解篮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项目的战术和配合时,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 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理想、奉献、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些创新品格的培养, 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学生 篇7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十分良好的状态,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况,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自我感觉良好, 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 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5个方面:智力正常、心境开朗、意志顽强、人格统一、心理适应。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一是智力正常;二是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三是对自己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四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为:一是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二是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三是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四是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五是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情良好;六是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七是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二、中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体育教学活动在影响人的心理、塑造人的心理、增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目前中学生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越长越不易出现问题行为, 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在3至4次的中学生也有较高的成就感, 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也越强。体育锻炼能够缓解中学生学习焦虑。还有许多其它的相关的研究都一致表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反应及成因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反应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生理、体质和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所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主要表现有:

1、焦虑。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良情绪, 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有的学生跑的能力不行, 那么每次体育课的时候就害怕要跑步, 跳的能力低的学生对跳的项目容易产生焦虑, 然而对于身体素质比较低的学生每一节体育课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不错, 平时体育课表现也很好, 但是对于体育测试却感到焦虑不安。

2、人际关系紧张。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较窄, 缺少和别人交往的和谐关系, 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己见等现象, 甚至有个别的中学生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确的心理状态。现在的体育教学提倡男女分班上课, 这样往往两个班级的女生一起上课, 她们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成绩方面的, 教师方面的, 还可能是学生们之间的集体感, 对他班学生的排斥。

3、自卑或自责心理。学生间的身体素质大不相同, 有的学生先天性的身体素质强, 因此对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很快就能够掌握, 而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或者在学习动作时接受和掌握动作的能力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同学相比较,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技不如人, 无法赶上其他的同学, 从而自暴自弃, 没有信心, 结果导致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4、急躁。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些学生一旦不能完成技术动作或技术动作完成得不好、参加比赛时没有得到自己预想到的成绩, 以及碰到种种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时, 往往爱发脾气, 搓手跺脚, 摔器材, 情绪波动很大, 有时候甚至有过激行为的发生。

四、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

(一) 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技术特点, 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使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中学生男女生在生理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应给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理论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自我, 知道自己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并讲授相关的处理方法。

(二) 采用激励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调节学生良好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参加不喜欢的体育活动, 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反而会加大其心理负担, 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发现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这对中学生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 如果学生不喜欢所从事的体育活动, 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因此, 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体育课的练习活动中体验到愉悦和快乐, 这种良好的情趣气氛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 创造生活, 起到调节心理, 发展乐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激情, 游戏可以教师指定, 亦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创造游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强调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性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形式, 但体育活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集体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最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集体性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而且在这种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够获胜的活动中让同学们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相互帮助, 如拔河、集体大跳绳、开火车、班级或组别之间的比赛等活动时最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 让好的学生帮助体育技能差的学生, 使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体验到快乐;相反被帮助的同学因为得到帮助, 不但在学习上能有提高, 而且内心上有种被关系爱护没有被遗弃的感觉, 使得对运动更感兴趣, 这中合作非常有助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国著名学者李京诚教授对于合作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 利用心理调节方法, 帮助学生调节急躁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情绪波动较大、性情及急躁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控, 并教他们进行自我调控。调控方法有:冷静思考法;间接沟通法和转移自慰法。

中学生 篇8

一、培养审题习惯、强化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的提高和审题习惯的培养既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着意进行训练。

1、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上习题课时,要重视带领学生分析题意。每讲一道题都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如何全面分析条件、如何寻求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应尽量规范地板书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内容。这些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上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对于书面作业应要求学生每一题都写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物理量,同时善于发现和暴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不善于审题造成的困惑。比如常听学生说“这题不会做”,不会做,首先就是不善于审题。这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重新读题,认真分析题意,找出已知和要求的物理量,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还要时刻给学生敲警钟,督促学生步步注意审题。题目愈难,愈需在审题上下工夫,以求突破。既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导致失误。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

脱离物理知识对学生大谈审题方法是空洞而无效的。在设法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后,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举例示范审题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审题技巧。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1、认真读题,找出关键性字句

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不能就字读字,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引起注意,并认真思考。例如,在讲解完“弹力”一节后,课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说明落地变扁的皮球产生弹力的方向。大家异口同声说向上。答错的原因是此题的关键词是“产生的”。而平时在做受力分析题时,总是分析物体“受到的力”,此题却是问物体“产生的”力的方向,也就是皮球对地面的压力方向,显然应该是向下的。就是这样一道非常简单的课后作业题,使学生认识到了审题的重要性,在以后做题时就会注意认真读题,查找关键性字句。

2、注意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物理条件和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拟定的。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如果不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就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解题。例如,以12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刹车后3秒内汽车发生位移。

对于这道题,很多同学直接套用位移公式S=v0t+at2计算(a=6m/s2,t=3s),得出S=63m;有的还好,知道刹车后做减速运动,把加速度套成负值(a=-6m/s2),得出S=9m。很少有学生考虑到从刹车到停下只需2秒而不是3秒(根据公式vt=v0+at),两秒之后汽车将停止,不再运动,代入t=2s,得出正确答案为S=12m。通过这道题的讲解,能使学生认识到做题时绝对不能贸然行事,应细心分析,善于查找隐含条件。

3、审题要注意画好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对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解例题及习题时应特别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认真画图,规范板书。同时在学生书面作业及考试中应对此严格要求,有必要画图的作业题或考题,无图的应酌情扣分,使学生对画图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画图的习惯,逐渐认识到画图的作用,提高学生利用画图分析题意的能力。

三、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审题信心

我曾辅导一高一学生(重点高中优等生),国庆假期结束前一天,其母亲焦急地找到我说:“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女儿近几天很焦虑,物理老师布置的两份试卷一题未做,正在家里发愁。”此学生是学校出名的尖子生,基础知识牢固,头脑灵活,问题的关键是:对试卷抱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对解题严重缺乏信心,致使不能深入试题,更不能正常审题、解题。由于物理课的抽象及枯燥,学生对物理试题望而生畏,不敢下手,存在着过大的心理障碍,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普遍的,但它又对正确审题、解题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例题、布置课后作业题及选择一些课外习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努力做到由最简单、最基础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切忌使不加选择、不切实际的难、偏、怪题吓倒学生,以致其对物理试题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正常审题、解题,继而挫伤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中学生 篇9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善待你的喜好,别让它们为学习让路,要让它们替学习处事。

3、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5、过去的是远了淡了的暮霭,未来的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6、为别人着想的创新,成就自已的伟大事业。

7、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8、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9、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10、要争就能赢,要拼才能赢。

11、学无止境,人的一生倘若不学习,那么他的一生定会贫乏。

12、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

13、要成功,不要与马赛跑,要骑在马上,马上成功。

14、有了知识,你前进的道路才会畅通无阻。

15、勤奋,坚持到底!坚信自我,一切皆有可能。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与其因抱怨而止步,不如为理想而奋斗。

18、抓紧分分秒秒学习,注意时时刻刻积累。

19、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20、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21、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22、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24、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25、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26、人的一生,应当像这美丽的花,自己无所求,而却给人间以美。

27、多想想自我以前所承诺的,多看看自我此刻所履行的。

28、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9、时常注意自己的脚下,请不要伤害可怜的花草。

30、人活着,不应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追求生命的质量。

31、时刻象弹簧,能够缩短,也能够拉长。

32、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33、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34、领悟之道,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35、不要嘲笑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36、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37、今天进修不尽力,明天尽力找工作。

38、过去的是远了淡了的暮霭,未来的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39、今日播下辛苦的种子,来日收下美好的回忆。

40、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41、把知识留在脑子里,把书本放在书架上。

42、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43、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44、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45、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章律人、以志激人。

46、梦想只要能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47、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48、调节好兴奋期,学习一浪高一浪。

49、生活是需要不断体验的,成功是需要不断磨练的。

50、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51、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52、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

53、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54、道路坎坷,挡不住前进的脚步;一路艰辛,浇不灭必胜的信心。

55、知识就像金矿,要不断挖掘,才会有新的发现。

5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57、假如你没有天赋,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58、当你渴望成功就象在水中渴望空气一样,你就一定会成功。

59、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60、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6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62、知识是人生的生长剂,奋斗是成长的催化剂。

63、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6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65、想要有什么样的明天,今天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66、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67、学会放弃心中的欲望,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68、活着就意味着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

69、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70、胸有成竹进考场,先易后难答试题。

71、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72、心若在,梦就在,我的未来我做主。

73、登高山,以知天之高;临深溪,以明地之厚。

74、我们没有退缩的选择,只有前进的使命。

75、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76、蜗牛靠着毅力,才能爬到安全的地方。

77、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怕学习苦。

78、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79、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中学生 篇10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有涉及语言艺术美的, 如《西游记》《茶馆》等;有涉及想象、意境美的, 如《诗经》《陌上桑》等;有涉及人情人性美的, 如《荷花淀》等;还有涉及创新美和科技美的, 如《詹天佑》等;涉及风光美的, 如《出塞》等。这些文章集各种美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各种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着其他美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 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 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中, 老师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春游, 通过踏青赏春, 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 感受时代的春天。这正是把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进入美感实现阶段, 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内涵的同时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 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 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 加之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 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 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 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 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 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 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 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 强化感知, 丰富感知, 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 可以登泰山看日出, 可以去海边听海潮, 可以上天山看奇景, 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 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 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 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 达到了“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 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 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 但仍然顽强抗争, 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 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 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 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 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 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价不至于高, 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 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 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 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 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 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

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 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 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 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上一篇: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下一篇:潜油电机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