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十篇

2024-05-23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1

1. 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 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 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即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 有效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 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效或者无效, 具体表现为:问题简单化, 缺少思考价值;问题随意化, 缺乏针对性;问题形式单一化、提问缺乏艺术性和教师点评简单化;问题设计过于深奥, 启而不发;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提问缺乏互动性, 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等。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 教师不仅关注教学形式的变化, 更注重教学内涵和教学的有效性,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问题, 并以此驱动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当我们要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 就需要把研究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上, 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疑为思之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 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 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 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1. 提问应具有目的性和科学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表现在问题设计应服务教学过程, 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前提是熟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 “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 科学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 要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 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 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认知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 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2. 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 而且要导。”问题的设计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 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 一方面要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 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

3. 提问应具有渐进性和适度性。

宋代王安石说过:“词之不切, 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 则取之不固。”有效的问题应该是递进式的, 课堂提问应该适度、适时、适量, 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甚至是深思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分轻重主次, 学生的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

课堂提问一要适度, 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 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 课堂提问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 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随意答出的轻傲。因此, 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课堂提问二要适时, 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 进行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 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 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 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 会感到非常的愉快。

课堂提问三要适量, 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有疏有密,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次提问后, 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4. 提问应具有互动性。

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沟通和交流, 而交流就具有互动性,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 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 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 探究学习, 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5. 提问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所提问题就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这样的问题可能是超出教师预想的, 可能是暂时得不出答案的, 可能是存在争议的, 可能是答案多元的。正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会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

三、有效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好的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有效提问和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 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因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或无意义的回答, 就对他们失去耐心, 更不能用伤害感情的语言来对待学生, 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跟踪提问和追问。

教育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避免总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各种方式提问, 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差异而忽视部分学生, 也不能因个人习惯而无意识遗忘视野中心区外的学生。

同时,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变换提问的形式, 增强提问的艺术性, 通过如“对此问题还有什么见解”“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加以解释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追问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使学生认识到思维的过程和答案同样重要。

3. 提问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包括:提出问题、回答、教师点评, 因此, 要想达到课堂提问应有的效果, 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特别是高层次的问题。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 可以给学生恰当的思维时间, 更多的思考机会, 适当的沉默时间能避免教师打断学生的讲话, 也有时间让其他学生参与评论。而如果教师因急于继续自己的讲课, 常常打断学生的回答, 这虽然在表面上节省了教学时间, 但由于学生根本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充分表达, 更没有时间思考和评论别人的回答, 最终只能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学生思考浮于表面。

4. 提问既要有预见性, 又要注重生成。

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是有预设的,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由于某些原因, 教学往往会偏离我们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 让学生配合完成“教案剧”, 而应该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情况和学生不正确、有争议的回答也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 让课堂活力在学生的思考、体验、讨论、争辩中迸发。

如, 在讲解《老师伴我成长》中“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伴随着我们的学习生活, 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 请同学们说说老师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我上课没有说话, 老师非说我随便说话, 我怎么解释老师都不听, 老师太霸道了!”其他学生也纷纷加入到“批斗”老师的行列中, 课堂气氛异常紧张。面对“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 教师主动放弃了预设的方案, 而是巧妙利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作为真实的教学情景, 设计了恰当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刚才同学回答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学生 (或如果你是老师) 你会怎么办?”课堂上出现的师生矛盾, 通过换位思考问题得到解决, 也使学生在对教师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信任和由衷的热爱。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2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主宰者, 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 不给学生任何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严重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作用, 完全将学生看做是被灌输的容器, 对书本的知识更是采用死记硬背的重复机械式学习, 甘愿让学生做书本的奴隶。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被彻底颠覆。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主要负责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协调。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诸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满意, 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如何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从而对学生产生学习的吸引力, 是每个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以下就是笔者对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的几点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对每节课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气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一定要因势利导, 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点放大, 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实际相联系, 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改的推广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自由阅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想认识非常简单, 感性认识绝对处于主导地位, 对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 他们喜欢就乐意学, 不喜欢就会表现得很排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地言论, 把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 鼓励他们张口来表达自己, 这是逐步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就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言,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 对学生不要设置过多的限制, 鼓励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彼此了解双方的想法, 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 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和提问, 让他们放下心中的顾忌, 一切为了学习,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 从而自主扩宽发散思维。

三、教学要回归生活, 延伸课本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经典的课文和优秀的历史人物, 可以说课本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改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挖教材, 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千万不可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来, 这样生活就可以走进我们的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内外结合, 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学以致用的作用。只有当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的时候, 他们才会发现这些东西原来是很有用的, 自然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 “宝剑锋从磨利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在新课改大力推广的今天, 作为一线教师, 一定要把新课改的政策完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挖教材, 把编者的选择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丝毫不差、点滴不漏地传递给学生。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中, 教师要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和创新,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坚持不懈,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尝试, 勇于探索新知,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小学语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正确运用我们母语的基础课程, 是对汉语的听、说、读、写相综合的实践课,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希望同行多多指教。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精心备课,有效“讲授”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须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置务必“少而精”,避免“多而杂”。这是因为“多而惑”,“少则得”。一堂课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一两个问题,达成一两个目标,这就是好课。目标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似懂非懂,犹如“夹生饭”,怎么下咽?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必然是建立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备课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必须熟悉班情学情,即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思维能力水平,班级中优等生、中等生、较差学生的比例分布,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准,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

有了精心的备课,设立了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精讲”,即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师精练的语言,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诱发兴趣,有效提问

孔子说过,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如给初一学生教学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不妨先给学生讲个《世说新语》中唐朝大将军王蓝田吃鸡蛋的故事:“曾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齿破即吐之。”——猜猜故事中的王蓝田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治军时又会怎样?你是如何知道的?老师在讲述故事时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一下情景,学生的兴致一下就被激发起来。最后明确,作者用“刺、掷、碾、齿、吐”五个字对王蓝田的性急进行了传神的刻画,把人物由急到怒,由小怒到大怒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勾画得淋漓尽致。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特征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而不是写的文字越多就越具体生动。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人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保持下去。一堂课,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仅是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才是重头戏。要知道,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可以设计如下的层递式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具体困难?家里的人态度怎样?这些困难解决了没有?智叟为什么反对?愚公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能不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形成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高潮。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三、优化结构,分层教学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组织课外名著阅读、随笔写作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笔者以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分层递进可包括60%~70%的语文基础知识、20%~25%的思维拓展、5%的挑战创新等三项内容,即教学内容中60%~70%的知识所有学生都能掌握,20%~25%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只有5%的知识极富挑战性,适合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这样,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初一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其能把事情写完整,字数足够就行;而对于大多数同学,则要求他们必须在作文中能围绕中心进行记叙,能运用描写手法把记叙的重点表现出来;对于个别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譬如立意要深刻,选材上能“以小见大”,语言要生动形象等。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四、教后反思,弥补缺漏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这样。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内在要素,它能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谦虚慎行的心态,通过自觉研究教学实践,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更加睿智起来。教师要养成经常反思、及时反思的习惯,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抓好教学反思,让备课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

课后反思示例:

(1)课后总结,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能否反应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14-11-22 点击数:317

[摘要]从有效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善用“迁移”、巧用“共情”、活用“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迁移策略;共情策略;生活化策略

为了推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需要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 进步或发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有效率指的是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省时 的;有效果指的是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学有所得,并且爱学、会学;有效益指的是教学能充分适应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学生学的东西 有价值、有作用;它们就好比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本文从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应策 略:迁移、共情、生活化。

一、善用“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发挥迁移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将已 经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为 迁移而教”的口号并不过时,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理念与办法。尤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软件及模块都有一些相似和共性的内容,如果在课 堂教学中重复这些内容,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善用迁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不断更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 效地增进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类迁移。1.概念迁移

有些概念和术语出现在不同的软件中,含义其实是相同的,比如Flash、Photoshop、金山画王等软件中“图层”的概念,如果学生已经在其他 软件中完全掌握,教学时就没有必要详细讲解;有些则是有区别的,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中“模板”的概念,教学时要 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术语在不同的软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其实相差不大,如Word、Frontpage中的“书签”与 Dreamweave,中的“锚点”,无非是叫法不同,教学时只要进行联系,点明即可。2.技能迁移 Windows系统下,遵循着“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实现某些功能,即使是在不同的软件中,操作也是相同的。如对象的选中,一般用CTRL或 SHIFT键配合单击可以实现多选;再如对象的复制、移动,一般都能通过剪贴板或按键配合鼠标拖动完成。教师如果能适时进行总结提炼,在新内容的教学中就 可以运用迁移,放手让学生尝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3.方法迁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教学中涉及的软件只能算“冰山一角”。教师不可能把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学时用好迁 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同一系列的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同属Office系列套装软件)、同一用途的软件(如 Frontpage与Dreamweaver都是网页设计软件),或同一风格的软件(如VB、VFP都是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它们的共同点较多,课堂教学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以往软件使用的经验、方法来学习新的软件。比如,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无非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 设计程序,就像同样的意思是用汉语还是英语表达一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算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核心,实现迁移。

二、巧用“共情”,改善教学效果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问题和情感的能力;它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本质上缩短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教学依存于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这样的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师生双方情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瑞 安斯、弗兰德斯、西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共情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相关性。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善学生在 学业上的表现:学生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学习;学生的行为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学生的成就更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 堂不应只有程序操作、人机对话,更应有丰富的教学情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改善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共情能 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情感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小学生往往是喜欢老师才喜欢他所教的课。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可能还远不及语文数学老师,原因 何在?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课时较少,教师“副科”心态较重,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与学生接触不多、交流不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的眼神、语言等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机器的阻碍而变得较少或不流畅,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教师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注意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多用积极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言语上多对学生表达期望与肯定,及时表扬鼓励,对操作有误的学生耐心点拨,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课 堂氛围。2.情势理解

教师共情能力的核心是对学生认知、情绪、意图等各方面情况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理解了,这样学生才 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对教师产生知识信仰。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由于程序性、操作性很强,如果一味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老套”,容易产生厌 倦感、疲劳感。教师应当“吃透学生”,并根据所教的内容,创设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设置动画效果”时,教师精心 设计了导入环节,先播放已经设置了部分动画效果并配以剧情简介的《喜羊羊》演示文稿,一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全班的情绪,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想 为这个演示文稿设置更为丰富的动画效果吗?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该教学设计的PPT素材来自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是部很受青少年欢迎的动画片,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总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与 学协调达到最好的效果。3.情境创设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共情的重要技巧。中小学生爱玩是天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教育游戏,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得知识。比如,在Powerpoint“设置动画效果”一节,教师借鉴“愤怒的小鸟”游戏情节,在教学时用PPT设计这样的游戏:小鸟出现一小鸟上弹弓一小鸟弹出 一击中绿猪一绿猪消失,将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方式全部融入到游戏的情境设计中。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既生动又很有乐趣,教学效果大大改 善。中小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不管有多难,都喜欢去探究,而对不喜欢的内容,不管老师说有多么重要,他们都“一概拒之”,因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非常重 要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性较强的实例。

三、活用“生活”,产生教学效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 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一方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 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是现实的、有用的,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效益。所谓教学效益,不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或学了多少,而是看 对学生当前或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力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有如下一些策 略。1.生活类比

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或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两个变量值的交换,为什么要引进中间变量,学生初 学时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将两个变量比作两个杯子,而变量的值比作杯子中的饮料,现在要将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互换,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 法学生很快就能想出,再用一个空杯子作为中转。借助于这样的类比,有了生活中具体形象的事物依托,于是变量值的交换须引进中间变量就不难理解了。再比如,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运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生活类比:将对象看作是某个人,那么身高、体重、肤色等就是其属性,吃 饭、睡觉、运动就相当于方法,针对其发生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事件。2.生活案例

关注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是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一为“信息”,二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确定的,而信息是可 以选择的,我们应当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处理任务。比如,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的照片、学生亲手录制的声音和视频来讲图片、音视频的处理;针对所教 班级学生的某次考试,通过算总分、排名次、统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任务,进行Excel的函数、数据分析、图表统计等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由于融入了 生活案例,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是具体的、可亲近的,也让学生发现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产生积极的影响。3.生活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显示其应有的意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当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强 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展现信息技术的现实魅力。比如,在学完Word制表后,要求学生做一张班级课表供自己使用,座位安排表供班级使用,成绩 记载表供老师使用;节日将至,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Office软件制作一张富有个性的节日贺卡,送给师长或同学;用Photoshop 为学校即将举行的某项活动设计海报„„这些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正是教学的效益所在,它能发挥样本示范的作用,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5

第一, 要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和基础

要备好所教内容的教学目标, 在备课中应当认真研读新课标, 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全面熟悉和把握新课标对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要求, 因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三者相互联系, 各有侧重, 又不能人为分割。

因此, 备课时, 一定要准确的把握每节课内容与前面所讲内容的联系, 对后面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每节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选择温故而知新的切入点, 确立教者与学者的着力点与延伸点。还要深入研究教材的文本, 理清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挖掘经典案例的显性与隐性用意, 分解文本问题蕴含的层次, 把握课标的基准点, 保证教与学的方向;解剖内容的关节点, 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 要梳理师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积累, 用“教材”的高度来整合这些素材, 来反思过去模糊的肤浅的认识, 融入教材之中,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兴趣的内容,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有价值的借鉴, 要识别与教材相关联的社会热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一方面要结合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还要将时政热点材料转化为教材的能力, 并指导学生用教材提供的基本理论观点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二, 要上好每节课, 上好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每个人对同一节课的评价和衡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和建议。一堂好课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 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衡量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的标准, 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有收获, 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知识学会了没有;道理懂得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产生怎样的心灵共鸣。其中知识既包括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包括课外知识和老师课堂上补充的知识, 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掌握的,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一点新知识都没有学到, 那么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收获很小。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道理、科学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学生如果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 做到思、听、读、记、看等各个环节, 都会有所收获。感悟就是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爱的感悟、心灵的感悟等。课堂内容本身能引发学生一种心灵的共鸣, 老师所讲的故事、课堂上联系到的事例, 都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包括自我的反省、对自己各种行为的思考等。无论是知识、道理、感悟和心灵的共鸣, 都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的, 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课堂教学中,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 而课堂纪律主要是以纪律散漫、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学生展开, 用一个最调皮的学生, 让他作为思想品德课的“纪律委员”, 进而约束他自己。经过多年的实践, 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 纪律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第三, 要注重复习以及练习训练的过程, 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因素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复习是以老师, 以知识为主体,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 结果收效甚微, 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 不能学以致用。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 扩展知识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平时要把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要义, 狠抓基础, 注重知识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 让学生通读教材, 使学生对教材各课内容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你认为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等等。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写出各单元框题知识结构。这样, 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 形成了知识网络, 更加系统化。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 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 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要点避免了学生只孤立地掌握些支离破碎知识的现象。

第四, 抓好单元检测关, 是学生消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单元过关测验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综合评价, 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 是我们查缺补漏的重要手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检测性练习的设计, 要显示出它的特点, 在内容上, 要重视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突出能力意识,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重视对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注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与中考接轨的题型练习固然需要, 我们应设计多样化的、新颖化的, 更应体现学科检测评价特点的检测内容。所以, 教师要多设计多样化练习, 让思想品德课练习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得出了什么结论, 还要考查出得到这个结论所用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思维能力, 更能考评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性变化,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6

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更新观念, 灵活运用知识, 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一节语文课, 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 针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较直观等方面, 教师要有自己的新认识。教师还要熟识学生, 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也找出不同的传授方法。常言说得好:“学生有一碗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面一定要扩宽, 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 灵活地融入到教学的知识当中, 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对文字的热爱, 来熏陶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绝不是仅有课本上的那点知识, 而是应将自己的文学素养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更新了观念, 将自己的教学的知识有效利用, 讲课要精,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他们在文字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这样, 学生在一节课上才能有效地学到知识, 才能爱上语文课。

二、重点突出, 提高课堂实效, 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语文课上, 很多的时候是围绕预定的问题而教, 所以很多老师的课堂就千篇一律。其实,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精彩纷呈的, 应该突出这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 喜欢并爱上。教师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 注意观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投入, 恰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重点, 灵活地采用适合自己的教法, 真正让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在语文课上要力求不说废话, 不抢占属于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兴趣中更加和谐有效地学习。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带着兴趣和主动性参与进来, 算是有效的语文课。所以,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在每节课上针对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再向外延伸, 给学生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 然后灵活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课,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你的语文课感兴趣了, 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的学习, 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的课堂教学, 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外, 还要善于充实自己、总结经验, 还要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借助多媒体, 让课堂生动有效

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课堂, 很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课堂有声有色。学生对多媒体教学通常很感兴趣, 每次要说用大屏幕, 学生几乎全在欢呼。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时候, 要多动脑筋, 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点有效地展现出来, 绝不是单纯地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听觉上、视觉上受到冲击, 学生在感官上得到满足, 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要点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样才能将语文课处理得生动有效。

多媒体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制作课件上, 还可以上网找些音频的资料, 如对作文教学有帮助的微电影, 能提高欣赏能力的散文诵读、诗歌朗诵等。运用这些视频、音频,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 让学生亲自去感悟文学的魅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对文章的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在此基础上, 教师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引导学生, 适当点拨, 让学生真正会学语文, 只有这样, 语文课堂才真正有效。正如教育界的一句名言说:“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 我就会真正理解。”

也只有这样, 语文课堂上才会精彩纷呈, 才会有效。

四、教师有效教, 学生有效学, 课堂上才会结硕果

学生会学习是有效的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知识点, 激发学生养成思考习惯, 让学生会学习,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每一节课, 教师有效地教, 才会给学生带来乐趣, 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 才会在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上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有效的。因此, 在教学上, 老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寻求知识的切入点, 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接受知识的方法。老师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 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要分别对待, 不能笼统地将知识一股脑地倒出来, 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所以, 教师在备课上, 在选择教学方法上, 要多动脑筋, 多角度、多思维地对待每一节课,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新鲜的东西渗入, 让学生在盼望你的语文课的同时, 独立地思考问题, 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再培养学生懂得去分析, 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宏观上指导,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害怕语文课到喜欢语文课, 培养他们把欣赏文章、喜欢文字当成乐趣, 同时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用到主动学习当中。这才是有效地教, 有效地学, 只有这样, 课堂上才会结硕果。

摘要: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关键, 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 收到好的成效。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7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高效学习氛围

1.发挥个人魅力,走近学生。课堂教学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在教师。一名成功的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内外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建立高效的学习机制,从中获得更加成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2.恰当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困生潜能。在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态度要慎重、委婉,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学困生,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为了激发学困生潜能,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让每个学困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营造和谐氛围。教学评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学中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有效调控学习过程,就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学生只有成为积极的自我评价者,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英语教学精彩纷呈,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二、优化教学方法,保持高效授课

1.导入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上课之始,根据教材内容或学生的情感需要,以精辟的谚语格言或小幽默开场,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直接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需要一批充满激情的学生。笔者在教学GO Shopping过程中,把教室布置成卖各种物品的商店,安排学生进行购物交际,不仅操练了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I would like…”、等,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使学生的感官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3.质疑设问,训练学生思维。课堂质疑必须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抓住教学中实质性问题,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提出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并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另外,提问也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设置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鼓励自主探究,提倡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能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三、及时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节成功的课也会有瑕疵,也需要教师认真反思。现代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这种教学反思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不断减少和消除教学中“少、慢、差、费”等现象,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地理学科是一门以理论性为主的学科,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挑战性以及趣味性等,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能够积极促进初中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想开展一堂高效的地理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想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现代的教学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①。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而且,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地理学科的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时,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地球仪的结构,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根据自己对地球的理解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利用多媒体将地球仪播放出来,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地球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了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初中地理的教学时,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转变师生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转变教师的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在进行《西半球的国家》的教学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小声的讨论,这时不要去制止,要充分利用这一情况,激发学生探索欲,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西半球都有哪些国家?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会热烈的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②。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地理学科中的知识和现象比较复杂,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来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所以,多媒体技术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非常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撒哈拉沙漠”时,为了能够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动植物在沙漠中生存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沙漠的印象,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撒哈拉沙漠的特点。而且,动态的视频更能牵动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二、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充分挖掘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采用教学手段,适当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发展。但是,单单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具体的转变,比如,教师在教学时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是学生都了解的,而不是具有较强难度的例子,而且,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已经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真正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初中时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时期,教师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注释】

① 刘菊.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 华夏教师,2013(04):94-95.

② 杨东昕. 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学周刊,2014(06):54.

③ 刘英丽.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途径分析[J]. 学周刊,2016(05):120.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9

【摘要】“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综合考虑《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统一,整合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时产生乘法的效益,是实现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材;方法;有效教学

早期的外语教学,十分强调将语言划分为各个小部分“重复不断操练”,然后再将各部分还原为语言整体训练。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当语言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时,就已不再是语言。全语言小学英语的课程应以主题式单元为核心架构。在对学生的需求和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教学目的、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分析基础上,变“单一课时备课”为“单元整体备课”。过去我们常常以“单课时”为备课及教学的对象,但在教学中往往感到“捉襟见肘”。全语言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以“单元”为单位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当前,二师所有的小学都在使用新版PEP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内容生活化,知识覆盖面广。缺点是:教材跨度大,内容难,容量多,情景缺乏。那么我们将如何更好的使用这套教材,真正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呢?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使用教材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了解单元整合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一、明确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特点

新版PEP小学英语这套教材是按照单元体系编写的,每个单元有三个部分。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教材一律按单元进行设计和编写,每册书共有6个新授单元、2个复习单元,每个新授单元又分为“A、B、Story time”三个板块,“A、B”板块主要有“Let’s learn、Let’s talk、Read and spell 或Let’s check”等主要模块。PEP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专门的话题。而且在这些单元话题中,很巧妙地安排了相对应的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同时,教材又会为每一个话题设计出相关的语言知识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语言知识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话题所要求的语言知识项目,并形成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了解教材整合的方法SARS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删减。那么什么是SARS呢?

S=Select :教材的哪些部分是最重要的?

A=Adapt:教材的哪些部分你基本保留,哪些部分需要修改以达成教学目标? R=Reject:教材的哪些部分要去掉?

S=Supplement:哪些内容要补充以满足需要?

在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务必使教学内容成为围绕着单元主题相互联系的内容网络,使学生有机会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并形成系统的知识联系,进行单元整合时必须基于学生的角度去整合,关键是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和体验相联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行单元整合时要将有意义的语言以全面的、完整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目标。

3、在处理教材时,必须对教材进行 “解压”,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学科知识,将知识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所删减或增添的教学内容在总体上应不低于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如在教授字母A---I时,当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就可以增加难度,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不同组别的学习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A组(优秀)

1、能打乱顺序正确默写这十个字母

2、知道这十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格式和笔顺

3、知道这十个字母的发音及有这些发音的单词 B组(良好)

1、能按顺序默写这十个字母

2、知道这十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格式和笔顺

3、知道这十个字母的发音及有这些发音的单词 C组(基础)

1、知道这十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格式和笔顺

2、知道这十个字母的发音及有这些发音的单词

四、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学顺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调整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顺序

单元之间的调整是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教材中某个模块的内容恰巧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相关,如果在语言知识的衔接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就可以提前教学这个模块。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

2、调整单元内的教学内容的顺序

单元内的调整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教学内容的联系,把某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并调整先后顺序,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以PEP四年级上册Unit 4 Part A Let’s learn部分为例这一部分主要学习的是有关食物的几个单词soup, vegetables, beef等和句型“How much is it?”构成的一段小对话。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一个购物过程,教学中可以一步一步由食物引到对话,添加单元中与此对话相关联的其他重点单词、句型等,高效率的整体把握教材,促使教学的结果的高效呈现。先由幻灯引出已学的食物单词,结合新授单词soup,vegetables形成新的单词词组egg vegetable soup等。通过句子“I ’d like egg vegetable soup.What would you like?”进行延伸,过渡到去KFC买食物,在这一熟悉的场所进行的交易也是十分熟悉的,因此,购物过程就变得简单有趣了。学生可以通过表演之类的活动,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有趣,既解决了基本知识学习,又加深了日常交际场景的重现,集生活与学习为一体,为真正的学习。

3、调整单元各板块内教学内容的顺序

板块内调整指的是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单元内几个板块的顺序。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art A中的内容时,就可以先学习第二部分中的内容(Let’s do)。因为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动作复习了之前的Hello的内容,先学习这部分作为复习巩固,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五、调整教学方法

从《英语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二级教学目标,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参中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设计各种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活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眼到,手到,口到,更要心到。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法对我们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师不仅要懂得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而且要善于 “瞻前顾后”地设计任务以及“化零为整”地创设情境,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整体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教材,让教材能更好的利用与课堂,不是简单的避重就轻,删繁去难,而是需要教师全面考虑《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正确把握教材的基本信息,才能让教材的整合利用发挥效果。细水长流、水滴石穿,对教材的整合、利用、第二次开发是不可能一撮而就的,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勤于总结反思,以及对教材透彻理解和钻研。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在不断地反馈中提高自己,才能灵活整合教材,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版PEP小学英语教师用书》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篇10

一、端正教学心态, 树起学科威信, 增强教师魅力

研究发现, 当学生喜欢某个教师时, 就会认真学习这个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可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我们上的课呢?

首先, 端正教学心态, 对工作有责任感。一个学生对于教师来说也许并不代表着什么, 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部。况且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家长殷切的期望进入学校的, 教师没有理由去推卸责任。其次, 要想树立起学科威信, 自己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科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朵云彩, 老师就应该拥有一片蓝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和钻研精神。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交融, 是增强个人魅力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让学生亲近自己, 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许多教师就忽视了细节。如有学生进步了, 送上鼓励的话语:“孩子你的进步真大, 继续努力”;对学生热情的招呼, 要积极地回应;课堂上主动捡起学生掉下的学习用具……真是教育无小事, 事事都在育人。

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 充实有效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再好的课堂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总有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 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

在一次公开课中, 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理解有关增强自我保护的内容知识;二是让学生切实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我首先从课题着手, 给课题命了一个特别、新颖的名字:做自己的保镖。把教学内容中的“四种保护”, 生动形象地比作“四大保镖”。果然, 当多媒体展示出标题时, 学生的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趁学生好奇心正浓时, 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 这“四大保镖”突然消失了, 而我们面临危险, 该怎么办?学生议论, 突出了“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内容。我顺水推舟地提出:为什么要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思考, 问题轻易地得到解决。我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 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增强了见识, 又能学以致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教学方式包括:课文阅读、重点讲解、问题调动、图片解读、视频分析、情感表达等。特别值得提醒的是, 以上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如果运用不当, 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杂乱无序, 从而导致教师无法驾驭课堂。如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课堂教学中, 我以“汶川地震”作为导入案例。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照片循环展现:垮塌的房屋、悲伤的灾民、总理含泪的眼睛、奋力救援的人民子弟兵等, 再配以悲壮、凄凉的背景音乐。创造了凝重氛围的图片和音乐, 都给学生以整体强烈的情境暗示。由于音乐和图片这些素材运用得当, 学生被震撼和感动了。图片解读、视频分析、师生对话、情感表达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就会浑然天成, 没有显得累赘和不自然。尽管这些教学方式是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 但又服务于共同的教育目标, 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方式不仅外在统一, 而且内在一致, 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层层深入的推进系统, 使得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真实地展现出来,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了学习效果。

四、综合运用多种课程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具有时代前沿的特征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归属, 因此更具有生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学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的内容中, 就有“违法必究”的要求。有学生提出:在“违法必究”的要求下, “未成年人保护法”能落实吗?问题一经抛出, 全班讨论激烈。学生的迷惑就是在“法律与现实的矛盾”上, 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上。我先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制定法律和法制建设基本要求的依据是什么?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之后, 引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律条文与之比较。经过讨论和回答, 学生消除了疑惑。学生思维的个性、相互的启发性和教师评价中的概括性, 又构成了学生新的学习内容, 它们和教科书内容一起, 形成了教科书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的有机统一。所以, 综合运用多种课程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思维, 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途径。

上一篇:粗苯精制下一篇:广播电视无线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