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九篇

2024-08-20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1

全民健身路径指的是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就是大家常在体育广场、公园、小区所见的那些人们用于活动身体的健身器材。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力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这时我国“全民健身”这一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施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中国知网通过关键字“全民健身”进行搜索,找到2638条结果。其中关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仅有8篇文章,占0.003%,说明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方面的关注有待加强。

2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一文中,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指出:虽然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中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面积远比不上东部地区;李相如等人之前就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这篇文章中,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进行了论述,对路径工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给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2007年常乃军,郑旗,李俊明发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制约。现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要大力支持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首先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仍要继续实施。其次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再次要继续在土地、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要引用资金完善健身路径宣传、冠名、制作广告牌等设施,对于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进行鼓励和引导参与建设健身路径。最后国家应考虑帮扶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结对帮扶,争取达到双赢,加快中西部健身路径的建设。

体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无法解除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黄彦军在文章《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中提出以下建议:要从前风险防控、事中风险应急处理、事后风险转嫁三个层面上构建出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应在那些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为产品购买了质量责任险的供应商那置办;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引导参与健身锻炼的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伤害事故处治更加市场化。利用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应对方式,使用合理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指出:我国群众体育还处于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袁小玲在《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做了总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行政色彩较浓,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设施缺乏,种类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多是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当由地政府领导,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

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中,谢恩杰等人探析了我国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指出应在资源配置、体育体制、工程布局、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最主要因就是素资金问题,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到路径工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地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捐赠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还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

参考文献

[1]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2]李钊军,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4)

[3]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96-98

[4]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6-19.

[6]黄彦军.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

[7]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4-8

[8]袁小玲.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1(7):28-29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石河子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方法

查阅全民健身路径的文献、资料,以及新疆全民健身路径的数据资料,以便为研究的相关资料提供有利的参照。为达到较好的研究效果,需结合社会学、统计学内容和要求,对石河子市城区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健身路径锻炼的路径锻炼群众实行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485份,回收率97%(485/500),有效问卷共476份,有效率98.1%(476/485)。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后,针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调查结果

石河子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数量

石河子以体育彩票公益资金作为向导,积极地调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开展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在石河子市较多地区实行建设,至2016年全民共建成275条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石河子市全民健身路径经12条发展为275条,尤其瞩目的是2011—2013年,第14~16批健身路径的建设。

2.2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布设要点

石河子市早期全民健身路径,一般多集中在群体体育活动中,基础体育组织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推动体育的发展,首先规划城市级城市,然后逐渐经城市—县乡—农村转移。

以援建的建设趋势来看,成熟路径的数量由多到少发生转变,且呈下降趋势不断发展。县乡-农村路径建设经首批0条到2005年第5批,2006年第6批后,呈上升趋势不断发展。2006年石河子市开展了农民健身工程,直至2014年石河子市开展了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的建设,加速了路径—乡镇—农村的建设转移。然而该次抽样调查中,石河子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分布多以城区为主,这一部分占总调查数量的80.02%。乡镇和农村健身路径数量较少,随机调查中,占21.25%,和石河子市的多个乡镇、村现状进行比较,健身路径的普及情况,远低于经济发达的乌鲁木齐。2016年,城区的全面健身路径共275条,路径的普及率约占调查总数的72.5%。

2.3 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

前期国内全民健身路径,经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配建项目;公园配建项目;健身广场配建项目。

3 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使用及管理情况和要点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石河子市参加健身路径锻炼的人群中,有男性226名,女性250名,女性比男性要高,男性与女性所占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在年龄的不同阶段方面,表现为两端小、中间大的特点,主要以41~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为核心,中年与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全民建设工程在石河子市一些居民区修建了相关体育健身设施,但相关设施的使用率却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健身者都只是单纯地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进行模仿,主动查看器械采用说明书的人数相对较少。

3.1 确保全民健身路径数量的均衡

全民健身路径数量的增加,使得城乡的分布也产生不均衡现象。石河子市是农业地区,但是农村健身路径数量和城市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需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主,并做好乡镇的体育健身工程,有效改善乡镇和农村的健身路径建设工作,调节分布不均的情况,使得健身路径能够均衡布设。

3.2 做好全面健身路径建设位置的规划工作

结合石河子市全面健身路径发展,发现其建设不均且器材的配置较差。以城乡规划、全民健身等作为主要的依据,履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标准中的内容,做好健身路径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旨在确保健身路径的质量,规范建设地点和空间布局、设备配备等,进而利于人们的正常使用。

3.3 扩宽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资金投入和发展方向

健身路径建设需依靠政府,且需依靠政府管理的最底层社区和村委会。受到资金所影响,使得资金投入方面维持在低位运行的状态下。所以,应拓宽石河子市的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资金来源。可通过不同的渠道,筹措社会资金建设健身的路径,进而以政府资金投入作为向导,吸引不同渠道的社会资金,以此建设出更多的健身路径,构成多元化建设主体,扩宽健身路径建设的方向。

3.4 引导城区居民合理使用健身路径

石河子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农村健身路径的利用率。人们对于健身路径的使用并不科学,群众多缺少有效的锻炼和锻炼的习惯,并对锻炼身体的常识不够重视。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可在健身路径做好锻炼现场的活动指导工作[2]。同时,可采取媒体宣传、体育专业人员指导等方式,鼓励居民加强日常的锻炼,进而帮助城区居民养成正确的锻炼方法和习惯。

3.5 完善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使用、管理的措施

体育行政部门实行捐赠,受赠的部门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进而充分推动初期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当前,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时间增加,建设的范围和主体非常广泛。然而,因为管理机构的不完善,管理规制有一定的欠缺,进而易于产生健身路径管理问题、维护问题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为此,需突破健身路径管理的平行线模式,将全面健身路径的管理工作,列入国家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工作以及维护系统中,并结合以往其他城区实行健身路径管理的经验,明确健身路径管理的架构,并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

3.6 合理规划建设资金

因为城区健身路径的管理主体为人民群众,管理人员缺少经费管理的意识,进而使得健身路径难以实行充分的管理。为有效处理健身路径中的资金问题,并达到不需后续管理和节省经费的效果。相关管理企业构建、捐建初期,应拨出一定资金,作为全民健身路径的公共基金[3]。同时,需做好健身路径后期的管理和维修工作。经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资金的管理和资金的维护工作,进而构建透明的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发展资金平台。

4 结语

当前,石河子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实行建设、使用和管理,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和发达城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需结合调查的内容,不断完善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实行建设、使用和管理,进而帮助城区居民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波,赵金林.延安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4):105-108.

[2]付瑶,李朝福.黑龙江省全民健身路径的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6,13(30):221-222.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3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健身路径

【中图分类号】 G811.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6-0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发挥现代体育的社会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而如何贯彻科学发展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则是体育界的一项重大历史课题。在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日益增加的全民健身需求与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因此,研究全民健身路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基础的完善和丰富关于体育发展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一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推动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路径工程的带动下,健身长廊、专项路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等面向大众的各种类型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相继诞生,使中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建设“全民健身路径”近4万条路径,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000多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

2.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民形象。路径工程是各级政府从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出发,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政府以民所思为己任,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拥护,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路径工程的建设,树立了体育部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民形象,也树立了政府“以人为本”的为民形象。

3.推动中国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建设路径工程,对体育彩票是很好的宣传,树立了体育彩票的良好形象,促进了体育彩票的发行。同时,大批量的路径器材的安装、使用,促进了室外健身器材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培育了健身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健身器材生产行业的发展。

4.美化了城市环境。路径工程的建设,配合了社区、广场、公园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环境的改造,美化了社区环境,丰富了广场、公园、园林建设内容,成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部分路径工程的选址在城市、乡镇的边缘地带,促进了这些地方的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5.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路径工程为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了方便、好用的健身器材,适应了小康社会群众的健身需求,使很多的人参加经常性的锻炼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内容和手段,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加了体育人口。

二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不平衡问题。

2.全民健身路径的安全问题。

3.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选址问题。

4.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与维护问题。

5.健身路径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问题。

三 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投资力度,改善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和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健身习惯的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同时可以在西部地区更多的建设一些简易实用的路径工程,以使更多的人群从中受益。三是继续给予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健身路径冠名、设置广告牌等方面的引资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个人和企业建设健身路径。四是国家可以考虑扶贫中的帮扶机制,让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结对帮扶,援建西部部分健身路径。

2.借助保险手段分散和规避风险,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结合现有的经验,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可以要求从事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投保产品质量责任险,将这作为其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前提条件之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事故处理逐步市场化。通过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地经济应对准备,运用合理的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3.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将路径工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管理目标,纳入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在征询专家和走访群众的“双保险”下,避免出现扰民的现象。再次,体育相关部门、受赠单位和生产厂家要签订捐赠协议书,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各自权力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第四,健身路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已经成为健身路径建设的焦点。因此,有必要将全民健身路径纳入社会公共资产管理,由政府买单实行长效管理。第五,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注重各类体育组织的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指导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健身路径较完善地区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占主要份额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路径工程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设施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府优先安排用地,非经营性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有关建设规费按政策规定执行;对企业、个人等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可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并对捐赠者和中介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4

1您的性别是

A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是

A10-20B20-30C30-40D40-50E50以上3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吗

A 是B 否

4您了解全民健身路径吗

A 了解B不了解

5您平常喜欢在哪儿锻炼身体

A 公园B 社区C家里D广场E学校F其他 6您希望将健身路径器材安装在什么地方公园

A 社区B家里C广场D学校E 其他

7您最喜欢哪种健身路径器材

A 单杠B双杠C 吊环D臂力训练器E秋千F漫步机G其他8您觉得哪种健身路径器材训练效果比较好

A单杠B双杠C吊环D 臂力训练器E秋千F漫步机G其他9您是怎么了解健身路径器材使用方法的A效仿他人B看使用说明C凭感觉D 看书E请教他人10您利用健身路径器材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强身健体B疾病康复C消遣娱乐D 提高运动技能E减肥F 其他11您认为使用健身路径器材锻炼的效果

A作用很大B作用较大C作用一般D 作用不大E没有作用 12健身路径器材损坏后维修时间是多少

A一周B两周C一个月D更长时间

13您认为现在桓台县健身路径工程存在哪些问题

A器材数量少B 器材类型单一C损坏无人修理D质量差E设计不合理14您认为桓台县全面健身路径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A维护管理B产品质量C使用功能D 安装质量

15您认为桓台县健身路径出现使用伤害事故的几率是

A经常出现B偶尔出现C从未出现

牛树营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5

关键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发展趋势

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新型的服务型政府,而体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就是其中的重要任务。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需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完善。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对体系的构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我国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缺乏清晰的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除此以外,政府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没有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没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虽然我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其效果却一直不佳,这主要是受到了传统体育机制的影响。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各方面的支持。除此以外,很多人都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政府的工作任务,因而企业以及一些体育团体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体系的建设工作中,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3. 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范围内,而我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这也是限制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提高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和规范性。

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1. 全面贯彻和落实全面健身的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愈加重视,政府也因此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体系构建政策,为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总之,政府需要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2. 建立多元化的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体育事业建设的资金投资计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逐渐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规定县级以上的地区应当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纳入到本级的财政预算中,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国家应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地方企业和体育团体为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现阶段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仍旧存在的,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因而发动社会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3. 重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实现全民健身

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组织建立相关的体育机构和团体,为农民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建设的财政支持,将其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体育建设的管理,定期组织农民开展运动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全民健身。

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统一

我国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是较为薄弱的,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并为实践工作提供应有的帮助是改变现阶段体系建设困境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对政府出台的关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政策的实施切实符合全面健身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其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有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科技投入评价制度,根据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来创造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的转化率。最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的支持,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覆盖

通过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引人深思,同时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而在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城乡的全面覆盖是重要工作。首先,要尽可能地缩短城乡体育事业建设的差距,在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实现突破。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评价机制,逐渐解决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则是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公平性,尤其是在财政支持方面。

3. 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6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成都市全民健身路径设施以及使用社区健身设施来锻炼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以成华区为例对附近小区或场所的居民健身场地及设施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对使用公共健身器材锻炼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发放地点主要是社区门口,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4份, 其中有效问卷37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

1.2.2 实地考察法

对健身路径配置器材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资金来源和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解, 实地观察社区群众使用健身路径进行健身锻炼的情况, 并与使用健身设施的群众进行交流, 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变量统计、编号, 运用Excel数据库系统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成都市成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经费来源与分析

成都市成华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多方面的体现, 一方面体现了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倡导服务群众, 推进全民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内容, 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 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需求越来越高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不断加大全民健身体育力度,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促进了全民健身的普遍化。

2.2 居民对健身器材的使用

2.2.1 居民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

健身器材的使用是居民健身情况的一个侧面反映, 健身器材的使用率, 是健身器材设施作用的一种直观展现, 通过调查显示, 84.5%的居民都使用健身器材来达到健身的目的, 25.5%不使用健身器材来健身, 不使用健身器材的人们4.5%是参加商业的健身俱乐部, 6%是工作忙没时间, 7.5%觉得健身的人太多, 设施少, 2.5%不会, 对健身没兴趣。说明健身器材的使用率比较高,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喜欢使用健身器材来健身, 少部分人, 工作忙, 健身的时间比较少, 健身的人太多, 人均健身器材太少, 极少部分人, 健身意识不强, 对健身的积极性很低。通过,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健身还是比较重视的, 健身意识比较强, 说明全民健身的发展是必然的, 健身设施对居民的健身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对健身器材发展的一种肯定, 对未来健身器材的进一步完善有很大的帮助;还有极少部分人对健身的认知很浅, 健身的积极性不高, 健康积极性不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宣传健身的意义, 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 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知程度, 从而提高人们的健身积极性, 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 社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小区健身器械的保护是保证社区居民长期使用, 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因此, 器械因为什么原因而遭到破坏, 并采取相应得力的措施, 对城市居民小区全民健身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管理部门的指导跟不上和维护不及时是造成健身器械损坏的主要原因。在对成华区实地调查的社区中发现, 有5处社区健身场地被非法占用, 还有14余处的健身器械被人为破坏, 破坏健身活动的有序开展 (损坏因素也不排除环境、非人为破坏、正常损耗等) 。因而在使用器械过程中, 应提高居民保护健身器械的意识, 自觉维护和监督健身环境的意识, 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健身器械的使用时间, 更好地发挥其健身器材的重要作用,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管理存在的问题居民是如何看待的呢,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 18%的居民认为社区的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有的设施基本闲置不用, 这就存在着铺张浪费的现象,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 把那些闲置不用的器材回收进行改进, 尽量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45%的居民认为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服务, 居民健身存在着盲目性, 需要相关部门调取相关专业的健身人才, 定期或不定期的来社区进行健身指导, 促进居民健身的科学化, 更好地达到健身的效果, 从而促进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17%的居民认为设施的数量不够, 人均健身设施不足, 是居民健身的一个重要阻碍, 需要有关部门, 加大体育健身设施的安装力度, 提高人均健身器材的数量, 为居民健身提供尽可能最大的服务, 尽最大可能满足让居民的需求;20%的居民认为体育健身设施的分布不合理, 这是阻碍全民健身有序进行的一个问题, 需要安装技术人员,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好空间, 合理安装体育设施, 充分发挥健身器材的健身作用。

3 结语

绝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健身还是比较重视的, 健身意识比较强, 说明全民健身的发展是必然的, 健身设施对居民的健身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健身设施的不合理利用, 人为的损坏, 只重建设, 不重管理, 相关单位对健身设施的管理不当, 健身场地的位置存在安全隐患, 健身器材的分布不合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宣传健身的意义, 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 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知程度, 在使用器械过程中, 应提高居民保护健身器械的意识, 自觉维护和监督健身环境的意识, 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更好地发挥其健身器材的重要作用,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燕.陕西省成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2) :44-45.

[2]展更豪.对我国城市居民小区全民健身管理工作中儿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2 (4) :93.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7

1 实施背景

1.1 与实现人群“全覆盖”尚有差距

一是应参保人群的底数尚未摸清。据初步统计,全市大约还有近200万人未参保城乡养老保险,有100万以上的职业人群未参加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还有近100万的重复参保人员。按照市人社工作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要达到95%,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要达到80%。因此必须尽快摸清全市各险种的应参保底数,有的放矢开展扩面工作,才能收到实效。二是中断参保缴费的现象仍较多。三是选择性参保、缴费基数申报不实等问题仍然存在。四是社保关系转移接续还不顺畅,致使部分参保群众持续性权益受损。

所谓“心 中没数 , 脚下没路”,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掌握精准的数据,是解决断保、漏保、重复参保等问题的基础举措,是扩大参保覆盖面的重要途径。

1.2 全民参保登记已具备实施条件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按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重庆市2009年打破城乡居民户籍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理顺管理体制,城乡医保归口人社部门统一管理。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提供了政策体制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重庆市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正逐步提高,基层服务网点不断延展,“市—区县—镇(街)—村(社区)”四级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提供了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2013年6月起,全市已实现社保数据市级大集中管理,市级技术平台基本建成,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提供了最便利的技术支撑。

2 主要做法和体会

全民参保登记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展登记,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重庆市的全民参保登记确定“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思路,即由市级整体设计实施方案,确定登记对象和内容,统一研发系统软件,统一制定配套文件,区县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1 领导重视,顶层设计

全民参保 登记工作 所耗时间长、覆盖面广、跨部门多,需要五大险种之间,社会保险与人力资源、劳动监察之间,社保机构与财政、公安、民政、卫计委等部门之间有效协调、通力配合,必要时做到信息共享。没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领导是无法推动这样工作的。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列入2014年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市政府出台文件,指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公平性、适应流动性、维护制度可持续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并明确全市推进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和经费保障。

2.2 确定目标 :全民登记、全员参保

从2014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全市所有符合条件人员的登记调查工作,对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全民参保基础信息库。通过全民参保登记,要求各区县在入户调查登记后,及时将调查核准的信息进行梳理,录入专门的数据库,供社保经办机构第一时间掌握。通过掌握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城乡居民相关参保信息数据,锁定各项险种应参保人员,促进未参保人员参保、未参齐险种人员参齐险种、断保人员接续参保,及时分析征收、扩面空间,把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的社保制度覆盖范围,实现人员全覆盖。

2.3 统一规划,信息共享

“统一登记对象”,即明确以本市户籍人口为主(含本市尚未户籍登记的新生儿)。“统一工作手段”,即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全民参保登记人员信息库,以社保数据为基础,与公安户籍、卫生计生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获得涵盖全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人群的最大数据信息集合,与“金保”业务系统数据动态链接管理。“统一工作思路”。即以全市现有社保参保数据和公安、卫计委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料为基础,形成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及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建立市级集中管理、区县和镇街共享共用的全民参保登记数据信息。

2.4 找准做法,因地制宜

重庆市全 民参保登 记工作自2014年5月正式启动,选取黔江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大足区5个地方作为试点。该项工作落实的关键在基层,试点由街道、镇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村、社区具体负责落实辖区人员的入户调查和信息调查核实工作。试点推进中,鼓励各试点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个性化推进工作。

黔江区针对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少,村、社区基本无专职人员的情况,明确村、社区工作机构对试点工作负总责,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其他工作人员齐参与的工作模式,针对不同特点人员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别调查。其中:对锁定的重点人群(未参保人员和信息缺人员)进行入户调查登记;对“常住类人员”(已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在家一直未外出人员),通过召开院坝会等方式进行集中调查;对“外出类人员”(经常外出务工、户在人不在等人员),通过电话、短信、QQ等方式进行调查登记。

九龙坡区石板镇注重提升群众对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认同度,吸引群众主动登记。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合作医疗保险补助、就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大学新生入学奖励等惠民政策一并开展入户宣传,既让群众了解惠民政策,又让群众明白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的目的、意义,激发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达到“全频共振”。

北碚区利用全民参保信息系统,对辖区人口数据和现有参保数据进行比对,筛查出全区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有针对性地为有困难的未参保人员开展上门参保服务。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在5个区44个试点街镇近1年的试点,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已初见成效,概括起来,即:基础数据实了、参保信息准了,参保范围扩大了、受益人群多了。

一是基本掌握辖区居住人口详细信息。通过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其他居住人员的基本信息、原籍地、现居住地、联系方式及从业情况等信息的比对、采集、完善及定期更新,确保应参保人员数据信息准确完整,为了解各辖区人口主要构成及基本情况提供详实依据。

二是实现对辖区居住人口参保状态准确把握。以北碚区首批试点的天府镇为例,该镇共有户籍人口3.7万人,通过实施全民参保登记,分类摸清了尚未参保人员的具体情况,包括已在市外参保人员、参军人员、未上户人员、服刑人员、空挂户人员和举家外出人员等具体数据,有效锁定了下一步扩面参保的重点人员对象。

三是促进 未参保人 群积极参保。以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为例,通过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已为辖区内286名未参保人员办理了参保手续。2014年7月2日,黔江区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当日,阿蓬江镇即有328人进行参保登记,36人办理新增参保。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是贯彻社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人享有”的必要举措。全市将根据全民参保登记信息,合理确定各险种扩面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适应人口流动需要,不断完善城乡社保制度体系,实现城乡社保制度间顺畅转移接续。探索全民参保登记与社保个人权益告知一体化管理。同时为完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发挥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40号)[Z].2014.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8

【摘 要】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郑州市高新区社区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实际找到高新区健身路径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为今后郑州市高新区的健身路径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郑州市高新区;健身路径;使用状况;社区体育

1.前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路径的不断进步,健身路径成为当今社会必需品。全民健身路径卓有成效的开展所收获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不仅增强了自身的体质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其次,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社区的安定团结。郑州市高新区虽在高新技术和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社区体育上尤其在健身路径发展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新区社区体育的发展及郑州市整体发展进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郑州市高新区10个社区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为研究对象。按照非概率行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高新区10个社区的400人,其中男性有220人(55.00%),女性有180人(45.00%)。

2.2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新区10个社区的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时间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18:00~20:00时间段内使用的人数最多,其次使用人数最多的时间段为6:00~8:00。在6:00~8:00时间段使用人群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且以50岁以上人群居多,经过与50岁以上使用者的交谈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老年人睡眠较浅睡眠时间短,早晨有晨练的习惯,因此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也是一种理想的健身方式;18:00~20:00时间段使用人数最多,尤其是在暖和的天气,人们都愿意走出家门进行一定的室外运动,也可作为一种饭后消遣的方式,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健身路径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3.2社区居民每周使用健身路径的次数

在周使用次数上,每周使用 1次的人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46.00%;使用2-3次有 172人占整体调查对象的43.00%;使用3~4次有28人占到了7%;使用4次以上的人数最少占到整体的4%。说明在社区居民每周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较低。每周坚持使用4次以上的16人中以老年人居多,主要在于老年人每天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较多并且一部分老年人有晨练的习惯,能够提高健身路径的使用率;使用1次的人群在调查对象年龄段中主要以青年人居多,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工作任务较重只有在周末有时间有时间来进行健身活动。在使用2~3次人群中也有少数的儿童但他们并不是利用健身路径来健身只是单纯的玩乐。

3.3 社区居民对健身路径使用方法的分析

根据器械使用说明进行锻炼的共86人占21.50%;按照自身喜好锻炼的人数最多有149人占总体调查对象的37.25%;模仿别人操练的有141占调查总量的35.25%,还有24人,占调查总量的6.00%,随意的使用器械锻炼。通过以上数据发现,居民的使用方法还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大部分使用者没有阅读过使用说明或看不懂说明;第二,高新区所有的社区中只有少数健身路径锻炼点的器械说明书较为清晰明了,但是大多数社区的路径器械说明牌已经很破旧影响了路径的正常使用;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应当为每个健身路径点安排健身指导人员来对健身路径提供正确的引导,促使使用者们能够更科学的使用健身路径,使其能够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3.4 社区居民每次使用时间的分析

在对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时间的统计具体情况详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健身时间 30分钟以下有184 人占总体样本数的46.00%;时间保持在30~45 分钟的有 81 人占总样本数的39.75%;时间在45~60 分钟的有 50 人占12.50%;时间在60分钟以上有 7 人占1.75%。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群每次使用健身路径进行锻炼持续时间较短;无法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3.5 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比例最高有206人达到了51.50%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大多数shuoming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不满足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追求健康生活也将逐渐成为主流;以娱乐为目的的有113人占28.25%;社会交往的有17人占到了总样本量的4.25%;娱乐休闲和社会交往都有利于舒缓心情调节情绪,因此有部分人群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以减肥为目的的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说明部分民众对自身的形体和身材有一定的追求。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逐渐加深和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积极投入到健身活动中来。由于健身路径使用较为方便且坚持使用同样能够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健身路径来进行健身活动,以此应加大对健身路径的建设投入,增加健身路径的数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并且要对健身路径加强管理,及时消除可能影响健身路径使用的因素。

3.6抑制因素分析

影响健身路径使用者参与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器械因素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现象。路径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有138人占总样本的34.50%,其次是路径数量不够的有78人占19.50%,器械损坏的有42人占总样本的10.25%;没有时间的有4人占总样本的10.75%;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有50人占总样本的12.50%。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部分老社区健身器械后期维护部到位根本无法使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在18:00~20:00这一时间段内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最多;

(2)从整体上看对健身路径的使用频率不高;

(3)路径使用者每次使用持续时间较短;

(4)路径使用者在使用路径时主要以自身的喜好为主;

(5)使用者的锻炼目的较为明确;

(6)健身路径不能满足需求成为抑制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2建议

(1)进行健身路径的设置安装时应结合各社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各社区的特性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健身路径的功效。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并结合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制作与使用说明相关的视频,还可以在健身路径旁增建宣传栏并将各类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图画的形式描述出来方便使用者理解和掌握。

(3)及时对健身路径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健身路径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炳坤.长沙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龙丽娟.海口市全民健身路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大连市主城区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甘井子区4区12个街道36个小区的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场地与设施情况及参加健身活动的锻炼者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首先查阅相关书籍, 然后分别以“社区体育”、“健身路径”为关键词, 搜索相关文献。

1.2.2 实地观察法。

从大连市主城区 (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 抽取12个街道, 在管辖内36个小区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观察。

1.2.3 访谈法。

在进行实地观察的小区内, 对该小区内的锻炼者随机抽取20人进行访谈。

1.2.4 数理统计。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一录入及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现状分析

注:器材分类:A类, 指发展肌肉力量的器材;B类, 指发展柔韧性器材;C类, 指提高有氧耐力器材;D类, 指康复类器材;E类, 指娱乐性器材。

由表1可知, 在大连市健身路径的抽样调查中, 中山区健身器材为171件, 占总数的23.1%;西岗区健身器材为185件, 占总数的25.0%;沙河口区健身器材为196件, 占总数的26.5%;甘井子区健身器材为188件, 占总数的25.4%。在实地调查过程中, 许多锻炼者反映器材数量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整个小区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 无法达到居民强身健体的目的。

由表2可知, 在健身器材种类上, A类总数为197件, 占26.6%;B类总数为189件, 占25.5%;C类总数为184件, 占24.9%;D类103件, 占13.9%;E类总数为67件, 占9.1%。其中, D类 (康复类器械) 与E类 (娱乐性器械) 数量不足, 导致许多老年人及儿童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器械进行活动。尤其E类的数量极其缺乏, 大部分儿童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 在健身路径区域进行活动。

2.2 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器材损坏现状分析

由表3可知, 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损坏情况较为严重, 总损坏件数为82件, 占总数的11.1%。其中, 中山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9件, 占11.1%;西岗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1件, 占11.4%;沙河口区器材损坏数量为25件, 占12.8%;甘井子区器材损坏数量为17件, 占9.0%。据调查, 造成健身器械损坏的主要原因为非正常使用、产品的质量问题及自然损坏。有的器材损坏长达2年之久, 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维修及报废。

2.3 大连市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分析

由表4可知, 大连市主城区健身路径的场地现状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其中, 水泥地面占到了总数的75.00%, 而地质柔软的塑胶地面和草地加在一起仅仅占总数的22.22%, 泥土地面占总数的2.78%, 杜绝了泥土地面的情况。水泥地面质地较硬, 锻炼者使用器械方法不当, 极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受伤情况。相反, 塑胶地面及草地质地较为柔软, 对锻炼者会起到保护的作用。

3. 锻炼者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锻炼者年龄及性别分析

由表5可知, 男性与女性的参与健身的人数没有差异, 但是, 根据年龄, 60岁以上的人数达到了332, 占总数的46.1%, 60岁以上的人群多为离退休人员, 几乎没有工作的压力且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据调查, 40岁以下的人群占总数的14.9%, 此类人群中, 成年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并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进行户外健身。

3.2 锻炼者使用器械时间及频率分析

由表7可知, 每周活动1—2次的人数为45人, 占6.25%;3—4次的人数为99人, 占13.75%;5—6次人数为196人, 占27.3%;每天坚持活动的人数为304人, 占42.22%;活动次数不固定人数为76人, 占10.56%。活动时间的比例为:0—29分钟, 总人数为277, 占38.47%;30—60分钟的总人数为340, 占47.22%;活动在60分钟以上的总人数为108, 占14.31%。我国体育人口规定为, 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 活动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 活动强度为微微出汗以上。根据实际考查, 绝大部分锻炼者没有出汗的迹象, 因此不能算作体育人口, 但根据项目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 活动的频率与活动时间增加, 活动强度不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大连市的社区体育健身路径数量及种类不够且单一, 不能满足该社区锻炼者的需要。削弱了锻炼者健身的欲望, 尤其青少年及儿童, 他们无法享受体育健身的乐趣。

4.1.2 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地面设施绝大部分为水泥地面, 由于水泥材质较为坚硬, 如若锻炼者使用器械不当, 则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4.1.3 大连市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点的锻炼者中老年居多, 由于多为离退休人员, 工作及家庭的压力相对较小, 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40岁以下的人群工作和家庭压力大, 导致其忙于事业, 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4.2 建议

4.2.1 大连市相关部门扩大健身器材的数量, 满足小区内居民健身的目的。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施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材。如, 青少年及儿童应培养体育健身的乐趣, 以“玩”的方式进行锻炼;老年人应注重健身器材治疗疾病的作用。

4.2.2 首先, 加大小区健身路径的管理力度, 实现定期检查与维修, 以便及时发现损坏或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健身器材。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健全的规章制度。其次, 相关部门要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 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并形成官民相互监督的良好制度。

摘要:作者采用文献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 对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岗区、中山区、甘井子区4区12个街道管辖范围内的36个小区的体育健身路径点的场地与设施情况及锻炼者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小区内健身器材数量少, 健身器材种类较少;地面设施多为水泥地, 存在安全隐患;锻炼者并非体育人口。

关键词:大连主城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

参考文献

[1]罗炯.粤北地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6) :57-61.

[2]陈秋芬等.温州市社区硬件配备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 2010, 32, (5) .

[3]周学荣等.江苏全民健身路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6) :35-39.

[4]马瑞, 葛春林, 陆跃琴.哈尔滨市健身路径使用现状及设计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2) :30-32.

上一篇:同业对标管理下一篇:透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