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符号学三篇

2024-08-19

罗兰巴特符号学 篇1

罗兰·巴特是学界公认的法国文学符号学和法国新批评创始人。他认为符号和信息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的理论性的科学, 正是由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构成了符号的三种关系, 首先是将其能指和其所指结合在一起的内部关系;其次是两种外部关系:一种是将符号与其他符号的特定的储备结合在一起的潜在关系;另一种是将符号与述说的先于它或后于它的其余的符号连接起来的内在关系。这三种关系便是巴特笔下的象征关系,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这三种关系构成事物的意蕴现象, 将人们的意识集中于此。 (张智庭, 2009) 。

意指是巴特符号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是指把一种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符号。符号具有任意性, 不是每一种符号都固定的特指一种意义, 而是约定俗成的, 是长期以来人们赋予符号的文化内涵。“女汉子”也不是一开始就被赋予其所指意义的。

1“女汉子”何以成为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一种抽象的、极具代表性的称号, 它像图腾一样极大响应了社会的一个时期后才得以称为文化符号。不同时期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点与风格。文化意识流集中体现的往往是文化的领军人物。今天的中国与日俱进, 汉语词汇的标新立异同样令人眼花缭乱。当下, “女汉子”一词大反传统, 却又意味无穷。在文化意识流中, “女汉子”利用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环境, 促使某些观点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思维, 建立起具有流行模式的文化特点, 简单代表并刻画了一个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 乃至折现了时代的文化潮流和舆论导向, 构成一个文化的整体。

作为社会的性别符号, 汉子与女子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气质类型。所谓“女汉子”, 是指外表是女孩子, 性格却“纯爷们”的姑娘。她们行为举止不拘小节、性格开朗, 心态乐观, 在生活中依然得体大方, 不失温柔体贴却也果决冷静, 具有男人般的战斗力。“女汉子”一词在主持人李艾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上出现后便迅速走红。它特指性格上和萌妹子的区别, 而不是行为举止上的不得体。有人把“女汉子”归为除男人和女人之内, 世界上存活的第三种人。根据符号学家艾科的说法, 在既定的社会氛围下形成, 能以某事物取代其他事物的, 便是符号。顺应时代的要求, 人们便将那些能力可以与男性匹敌, 行为举止男性化的女性称之为“女汉子”。因此, “女汉子”也就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2“女汉子”的符号学意义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 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载体, 是具体的事物 (符号形式) ;所指是符号的意义, 是心理上的概念 (符号内容)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因此, 符号要指明的意义就必然存在多种意指。符号所具有的意义来源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抑或是文化背景, 所以符号可以传达其他含义而不是自身所拥有的东西。

在罗兰·巴特看来, “能指和所指的层级关系构成象征”。任何符号都有能指和所指功能。能指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 是符号的无知形式。符号的能指意义通过社会成员的约定俗成被分配并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中引起某种概念的联想, 这种概念就是符号的所指意义。在这种关系中, 形式和内容相像, 就好像形式是由内容产生的, 而形式不停地被内容所超出 (张智庭, 2009) 。巴特符号学理论中的现代神话, 是指现代社会透过媒体制造出来的一种超级符号以及这种符号在人们心里产生的幻觉, 它的意义大多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测“而非其本身的东西”。基于此, “女汉子”的出现是一种基于女性想要独立, 追求平等的心理而导致的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 说到“女汉子”, 我们会马上想到性格“纯爷们”的姑娘, 想到“女汉子”为了追求平等而不得不把自己的性别缩水。因此, “女汉子”这个词无疑是一种间接的、隐蔽的、深层的、关系性的表达某种意义的象征。其次, “女汉子”通过身份的形式成为人物性格的表征。身份是人类社会组织活动形式的现实反映, 也是典型的社会行为符号。组织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若离开社会组织,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透过社会组织结构来决定的个人身份, 是人的现实存在的直接表现, 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 个人对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 都是通过自身的身份表现出来的。作为社会的一般规定, 身份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式, 只有和特殊的对象相关联时才真正具有意义。

人人心里都藏有“男女双重气质”。如若一个女生长时间只身生活, 受现实所迫也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时, 骨子里的男性气质就会受到鼓动, 最终会变得愈来愈显著, 而女性气质就会逐渐被弱化。现实生活中, 男性气质所重视的果断、进取、积极等气质更容易获得成功, 于是, 女性为了取得成功, 不能不习得这部分本该属于男性的气质, 感觉就像“女汉子”差不多。随着追求男女平等想法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单纯的只是满足自身的传统角色定位, 甘愿违背自身柔弱的本性, 为了达成自我价值感, 把自己塑造成为人们眼中的“女汉子”。“女汉子”, 性格男性化的年轻女孩子, 就是它的能指;性格独立, 做事果断是它的所指意义, 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了时代变迁下的产物———女汉子。

3 女汉子社会作用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一辈人只看重男性, 认为只有男人才是传后人, 男人才有资格被认同, 被尊重, 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女性同胞也只有把自己原本的性别特征抛开, 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随着社会的变迁, 人类开始变得男性不男, 女性不女, “女汉子”与“娘炮”也就应运而生。有调查显示, 年轻群体中, 有不少男孩子性格冷漠、孤独、自卑, 由于家庭的溺爱和专制使得男孩子不再具有阳刚之气, 反倒多了很多的阴柔美。在现实社会背景的影响下, 不论是在职场上, 抑或其他重要场合, 竞争的压力已经抹去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 女性同胞不得不和男性承担同样的责任, 背负同等的压力, 才能获得和男性同样的机会。也只有把女性同胞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地烘烤, 磨练, 把她们锻造成比男性还要优秀的人, 最终战胜男性, 并成为男人中的男人, 来适应这个社会, 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 获得应有的尊重与重视。这就意味着女性必须是花木兰式的女汉子, 越不把自己当女生, 越是要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 才可以越加出色, 成功, 如若不然, 则意味着自动出局。这也许是女汉子越来越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

4 结论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是在现代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下诞生的, 是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较为系统的构建了自己的符号理论大厦。“女汉子”一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 也体现了社会的严重失衡。如何确保男女平等的同时抵制男性不男, 女性不女问题的升华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摘要: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注重意义的产生过程, 即意指过程。为了可以准确无误地描述意义的形成过程, 巴特在索绪尔与叶姆斯列夫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创建了符号的二级意指系统。本文运用罗兰·巴特的建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分析并解释了“女汉子”后面所隐藏的涵指意义, 以此来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罗兰巴特符号学,“女汉子”,涵指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华, 刘立华.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张桂荣.罗兰·巴特符号学意义下的日本文化解读[J].2012.

[3]杨简茹.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D].2008.

[4]蔡洞峰.语言乌托邦与人的自由——罗兰·巴特美学思想评述[D].安徽大学, 2005.

[5]有一种新感性符号叫做“女汉子”[OL].新浪博言:云舒的博客.

[6]王鸳珍.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看刘文彩的“恶霸地主”神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7]吴志文.偶像崇拜的符号学解读[J].当代传播, 2007.

[8]女汉子的表现软妹纸的心——解密女汉子的内心世界[OL].http://xl.39.net.

罗兰·巴特与《哀痛日记》 篇2

罗兰·巴特称自己的随笔“是一种带有时代特征的智力经验走过的路标”。他着迷于符号学,一种还处于概念上的学说,他拿过来发展为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与文学艺术、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几乎他所接触到的、感兴趣的所有事物,都要拿符号学的原理辨析一番,便不断有新的发现,也产生了被称为“断裂式絮语”的随笔文体。这是一个对生活、对智慧始终兴致勃勃的学者。随着《罗兰·巴特随笔选》出书,我也迷上了这个法国人,我以为,在群星灿灿的法国当代思想界,罗兰·巴特是少有的实大于名的一位。智廷兄比我热度更高,在法国借地利之便,罗兰·巴特逝世15周年时,他去巴约拿市参加“纪念巴特国际研讨会”,介绍了罗兰·巴特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使与会者感到惊奇,有的甚至说,连他们都读不懂罗兰·巴特,想不到中国读者有这么高的阅读热情,言下大有愧疚之意。智廷由此受到鼓舞,立志要全译罗兰·巴特的四大卷文集。此后我们合作推出了《罗兰·巴特自述》《显义与晦义》的中文版。2012年,智廷一口气拿出罗兰·巴特的两部新译:《中国行日记》和《哀痛日记》。尤其是《哀痛日记》,真实记录作者失去母亲后五内俱焚的心灵感受,可谓锥心之作,使我看到了这位法国学者轻易不大示人的另一面。

罗兰·巴特在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去世的第二天,开始写他的 《哀痛日记》。他是用墨水笔写的,有时也用铅笔。这些日记写在裁成四块的方纸片上,有时一天就写一片,更多的时候是一天写好几片。他的办公桌上一直保留着这样一些纸片。

母亲在22 岁时生下罗兰·巴特,儿子不到一岁,战争使她成了寡妇。母子俩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60多年。母亲的美德影响了他,母亲毫无保留的支持使他得以安心写作,母亲成了他的“价值对象”。在《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一书中,作者曾记下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段:居民区里正在盖房子,黏土地上挖了许多打地基用的大坑。一次他和小伙伴在坑里玩耍,后来所有的孩子都上去了,唯独巴特上不去。一群孩子围在坑边居高临下地嘲笑着:都来瞧啊,只剩他一个了,没人管了!这时妈妈跑了过来,把小巴特从坑里拉上来,抱起他离开了那群孩子。这个片段对于巴特富有刻骨铭心的象征意义:只有妈妈能把他从孤立无援、被遗弃的处境中搭救出来。妈妈经历了半年的疾病折磨后辞世,使罗兰·巴特几乎绝望。这种心理境遇有如他童年时落入深坑的感觉,不同的是,妈妈不在了。“妈妈的辞世将我置于孤独之中……哀痛,即遗弃之彻底的(惊慌的)换喻。”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几乎每一天的痛苦表现,同时也在认识这种哀痛的起因和暂时舒缓的方式。

罗兰·巴特是最早对文学现象以及人类情感的产生与接受进行符号学分析的法国学者,他的《神话》《s\z》《阅读的快乐》《恋人絮语》《符号王国》等都是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面对母亲的逝去,他的哀痛无以言传。“内心化的哀痛,不大有符号。”《哀痛日记》中虽然不直接涉及符号学理论,也不乏符号的视角,“我借助言语活动来包容”“言语被分享就等于是出现”“因为悲伤并不是自在的,它是一系列被转移的作用”。这些观念无不加深着读者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认识。

1980年3月,罗兰·巴特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享年65岁。弥留之际,罗兰·巴特不让亲友为他修建永久式坟墓,希望与母亲合用墓穴。在他的家乡巴约拿市于尔特村的公共墓地,一块茅草围绕中的水泥盖板上,刻着罗兰·巴特和他母亲的名字。他们永远不分开了。

离世30年后,罗兰·巴特晚年留下的讲稿、笔记陆续出版,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位符号学大师。这些重要著述,都明显地带着母亲去世的符号,它们中每一部的起因,又都和这些写满哀痛的纸片有关。

罗兰巴特符号学 篇3

现代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评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20世纪符号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符号理论,主要集中于《神话学》一书中,《神话学》实际上是从传播符号的角度对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解读这一文本,对于理解巴尔特的符号理论,解读现代视觉文化具有直接的.意义.

作 者:吕屏 LU Ping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刊 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GUILIN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7(2)分类号:G05关键词:罗兰・巴尔特 《神话学》 视觉文化 符号学

上一篇:大学生数学竞赛下一篇:观景口水利枢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