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味道三篇

2024-09-10

品出味道 篇1

一是语味

所谓语味,就是给人的一种浓烈的语感味。语味应是语文课的主味、 本味。汉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任何关于语言的变迁、声调的转变、语音的轻重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语文课应该是很有味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应该讲和务必讲”的“语言因素”,这些 “语言因素”,它应该是体现了课文重点、难点,表现了作者某种“曲趣密巧”和“写作匠心”的,这对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情味

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意性决定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富有“情味”呢?

(一) 教师须动情在先。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 随着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实际,相应地做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二) 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唤起他们的想象,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实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三) 教师要怀情而教。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进鲜明浓郁的情感,用这种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进行是与非 、爱与憎、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情感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是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哪里有趣味,那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具有“趣味”呢?

(一)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有些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其秘密在于明确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许多时候,语文课的趣味是从“变改”教学方法中来的。故有人把这类能够引出 “ 趣味 ” 来的方法 归为 “ 趣味教学 法”。然而,即使是“趣味教学法”,用久了用滥了,不给予“掺新”,学生也会生厌的。

(三) 不断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作为精选的教材,无论哪种文体,都是有某种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词、散文多情趣;政论、杂文多理趣;小说、戏剧多意趣;讽刺、小品多风趣等等。

(四) 不断从课外引进趣味。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却是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一个教师,只有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才能开阔自己的思路和视野,才能不断从课外“拾趣”, 特别是对那些看似枯燥的课文,这种做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个味

个味,一般来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 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它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吸引着学生。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具有“个味”呢?

(一) 认真备课。在备课时要坚持“自学自得”的原则,要尽量从自己的直接钻研教材中获得真情实感, 然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对 《教参》 的利用, 应重其“神”而轻其“形”。

要品出语言的味道 篇2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那么,阅读教学在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时,要有所收获,就不应少了语言品味。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品出语言的味道呢?

1、聚焦。文本中语言的分量往往是有轻重之分的,同时文本中的语言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上述特点,善于发现作者行文的浓黑重彩之处,并将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聚集到焦点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譬如孙双金老师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就独辟蹊径地将焦点定位在“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上,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每行诗中的要害词,从“靠家近应该还。”(从诗中的“一、只、数”可以看出。)“离家久更该还。”(从诗中的“又”可以看出。)“思家切何时还。”(从诗中的“何时”可以看出。)三个侧面把“还”字所承载的作者矛盾、无奈的复杂情感品味的淋漓尽致。

2、补白。所谓“补白”就是针对文本中一些用笔独到、内涵细腻的语言文字,教师根据该语言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多个空白,激活学生想象然后加以补充,进而达到对该语言的魅力心领神会的目的。“蹭”一词可以说是老舍先生《猫》一文中的妙笔,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处空白引导学生补充,一处是在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并知道“蹭”是摩擦之意后,我说:蹭有摩擦的意思但又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的摩擦才是蹭呢?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然后补充。另一处是在学生完成了前一项补白内容并交流了小猫这样蹭着老舍爷爷。它会对老舍爷爷说些什么之后,我让学生补充,这一蹭蹭出了()。两处补白练习过后学生不仅对“蹭”的意思了然于胸,而且对“蹭”的妙处也恍然于心了。像《荷花》中的“冒”,《鸬鹚》中的“抹”,《过故人庄》中的“就”等,我们都可以通过补白的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3、援引。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要增强资源利用意识,在品味语言的环节教师也可以援引同一作者的其他文本、同一题材的相关文本、介绍课文主人公的其他文本等学习资源中的语言、情节来组织教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时,就跨越了文本援引了作者写过的另一首词《菩萨蛮》里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启发学生分别以作者的妻子、父母、兄长问作者“何事轻离别”来组织教学: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的。

师:好一位贤德的妻子。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诵读诗句。)

在独具匠心援引之后所进行的诉说式的表达,一咏三叹的诵读。移情人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品出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内在意蕴和情韵。

品出自己的味道作文 篇3

阳光很好,撒出半分阴影,红茶和咖啡在柜子里相拥沉睡。我将自己沐浴于阳光中,品味洒在身上的阳光的味道。我是一个初三学生,一个在阳光下品读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学子,一个在阳光下咀嚼书香墨味的少女。

一座巨大冰冷的高塔,散发着诱惑的味道,塔上的火花,将一只又一只满腔热血的飞蛾,烧成灰烬。人动加流影,松松紧紧地汇聚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之中。密密地围绕着那巨大冰冷的高塔,期待获得更多的光和热,直到化成那瞬间耀眼的光芒。哪怕最后有可能会化成灰烬。

这个社会大多的人,跟着别人的`品味而去品味,盲目追求名利,为了权利名声,不顾一切放弃亲情、友情、爱情、快乐、善良甚至更多。他们精打细算,处处算计,却不知他只是在品味别人觉得美好的生活,而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味道。

高中也如同一座高塔,为了紧拥那座塔,我们不断求学,不断努力。修读一本又一本书籍,喝掉一杯又一杯红茶和咖啡,熬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去追求,去获得更多的光,更多的热。希望自己能高高在上,如神祗一般俯视一切。我们一路上苦苦追求,不计后果,无论代价。至于那背后的伤痕,只有自己才能品出。

我想我是那只脱群的飞蛾,虽然我也希望能紧拥那座塔,但我心里淡然闲定,不需要耀眼的光,不需要太多的热,不需要高高在上,不需要精打细算。只希望找个小小的海滩,做一个平凡厨师,给每份嬉戏的欢乐添上几分味道,用自己的方式品出属于我自己的人生百味。

没有豪华装饰,只需三、四套桌椅;

没有玉盘珍羞,只需二、三味小菜;

没有拥挤喧哗,只需四、五位游人;

没有世人烦忧,只需自己细细品味。

希望热量没有被磨去,依靠单薄的翅影,在远离光和热的地方,找到一份安静的小小的海滩,用双手将属于自己的味道分享给每一份路过我生命的每一份嬉戏的欢乐。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误区下一篇:合理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