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技能十篇

2024-05-29

21世纪技能 篇1

借用“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2009年度主席佩奇·约翰逊的话来说,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作者“特里林和菲德尔用可读性很强、非常实用的措辞, 论述了怎样自始至终按照标准, 将21世纪技能融入学校课堂。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企业领导人、政府决策者来说, 这本书是一件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伴侣。”

21世纪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挑战是, 如何形成和保持我们自身的个性, 以区别固有的传统和周遭的世界, 同时学会包容与吸纳传统和周遭世界带给我们的个性与新知。遗憾的是, 在今天, 不少教育同仁竟然越来越沉迷、越来越喜欢用国外同行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业绩, 而无视这样的现实:“今天, 近20亿部手机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使用, 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心以及网吧里访问互联网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培养技能的机会。”

互联网世界, 大数据时代, 以慕课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在线交流工具和环境提供了学习的社交手段、协作手段和群体手段, 这些工具和环境如今随手可得。鉴于因特网已经全球化, 因此, 学生如今可以学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 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共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掌握21世纪的技能, 如培养全球意识、环境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以及公民素养。

面对这些挑战, 除了技术的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层面的问题。阿尔文·托夫勒有句名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或写作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学过就忘以及重复学习的人。”这个世纪的教师需要的是强劲的学习力, 努力成为一个不断吸纳的学习者, 因为技术的更新是即时的, 如果我们稍不留心就可能落伍。21世纪的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线下与线上结合起来, 既要考虑新的变化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 也要思考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大数据背景下, 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控制者了, 在许多知识面前我们甚至已经落在学生后面, 我们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阅历和经验了, 这正是学生身上所缺乏的, 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在丰富的资源面前, 教师可以发挥的优势就是整合与遴选, 给学生更多的方法和理念的具体指导和帮助, 这些帮助更多的又是随机的, 生成的, 一对一的。

总之, 21世纪的教与学, 再也不能迷恋教师本位、知识本位了。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要从被动转为主动, 从教材转向网络和现实世界, 从记忆转向探究, 从接受转向合作。

21世纪技能 篇2

项目设计:黑川雅之

项目用途:观光景观

项目用材:铝、玻璃、LED等

该作品是经过几家公司竞标后被选中的作品。因为富山县盛产铝及玻璃, 因此选用这两种素材提案。

该项目是面向未来、宛如向上地龙的形象。采用钢筋正八面体相连的形式。下部是铁条, 上部为管。内部附有LED的照明, 设置了可以攀登的台阶。

其钢筋结构外侧100mm直径的铝管和相同形状的玻璃管组成直径2400mm的循环成形, 用由铝制作的连接口, 在现场组装。

考虑到由大气及太阳的热膨胀、防止水浸入管内等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细节。内部安装了富山市民制作的风铃100个, 风吹过发出轻快地声音。

美国科学院定义“21世纪技能” 篇3

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显示,当前21世纪要求学生无论是进入职场或是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在认知、个人技能和人际关系上的综合或平衡能力,但目前的教育政策并未明确定义这些必备能力。

因此,美国国家科学院召集旗下行为学、社会科学与测验、科学教育等各领域专家,来共同研究定义出“21世纪技能”和“深入学习”的真正含义。

报告作者之一是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学习科学研究所主任詹姆斯·佩力格。他认为,当前有7%~11%的美国人拥有高薪工作,他们都是以完整学历教育为基础,可见在校教育对学生一生影响非常大,我们应当通过研究、明确定义出其中有益的影响元素。

美国科学院委员会在报告中认为,“21世纪技能”所需能力组群,可先简单区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认知技能:如批判思考、分析推理等的学习及学科思考的能力。

二,人际关系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三,个人内在技能:即自我表达,包含自我觉察的反省能力、及诚实正直等品德能力,这与能否拥有好的职业收入、健康生活形态等息息相关。

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育学教授林达·汉蒙得予以肯定,“21世纪技能”的教育定义对目前教育政策讨论制定具有急迫的重要性。但她也认为,政府应投资进一步研究,拟订出如何教导、学习、评量这些技能的政策及如何落实,否则将为空谈。

她肯定报告中建议“应更多注意及研究学生‘人际关系技能’及‘个人内在技能’”。因为这些技能,正是决定学生将来能否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关键,而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团队合作和自我反省、机智等能力,应当与进入大学前的GPA学科考试成绩一样重要。“现把这些能力重新放到台面上,尤其在当今只关心测验成绩好坏的狭窄教育政策下,更突显它的重要性,应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科学院报告中“21世纪技能”实现,许多教育界专家还认为,另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最难实施和评测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将学到知识转换和应用到另一个新情境的能力”,即知识技能的“转换能力”。

“转换”是一种近乎神奇的学习能力。或许学校与教师能够教会学生各学科知识,天文地理无不通晓,但知识如何转换成技能,技能间又如何转换,目前的教育无法强求实现。现实生活中,即使专家在陌生领域中也常会有转换能力缺乏的困扰。

读《21世纪技能》有感 篇4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就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主动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人才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性地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然而,农村学生主动创造学习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很多情况下强调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和主创学习实践能力;教师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而不是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创造的人;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其教学的主体价值,事实上学生变成了教师知识的奴隶。因此在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仍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不断发展、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神背道而驰。在教学活动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

1.群体的压力

由于社会的原因,我们的学校一个班容纳五、六十个学生是非常普遍的。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中的学生,不管你是爱说的还是爱唱的,也不管你是爱动的还是爱跳的,便都得听老师的安排了。(不听行吗?那么多人,还不炸窝?)怎么安排?上规矩呗。软(表扬听话的,激励捣蛋的)硬(言词激烈,冷嘲热讽,甚或教鞭相加)兼施。久而久之,安静的同学成了班里的标兵,于是他会更安静;调皮的同学成了老师的眼中钉,会想法使他变安静。先前的许多个“为什么”便被老师的有意或无意的“不注意”“没顾及到”所冷却;先前对知识对学校的崇拜感、神秘感也渐次被教师“死令”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所代替。十指都有所长短,人多更有差异。于是乎,学生被分作三、六、九等。“那么多人比我强”,群体的压力便会背负在一个个柔弱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已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什么了。

2.缺乏理智的挑战

古往今来,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现代的,古代的,家庭的,学校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会有问,有答。问,是启疑;答,是解疑。问而无疑,答便无意。这便要求每一位从教者当多研究“问”的技巧。问题抛出,要使学生通过智慧,自己归纳而得出结果,这才是有理智的问题,是对学生智慧的挑战,才会启迪探究,才能引起主动学习的兴趣。现今的课堂上,教师也多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必动脑,照着课文读下去,答案便在其中;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也无多大价值,翻翻书,便会水落石出,只是互相说说,练练口语罢了,根本谈不上“讨论”。久而久之,教师成了课堂上的导演兼演员,而学

生只是看客,间或跑跑龙套而已,根本无兴趣、无主动可言。3.过多的打击和挫折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犯错误,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便会步入教育上的误区:对待优生过分宠溺,对待差生过多打击。课堂上的小动作,作业的零乱,以及成绩的不理想都会成为教师批评、打击的借口,“真笨”“不争气”“不可救药”等一顶顶帽子会毫不留情地扣在学生的头上。学生在遭受了一次次的挫折后便会逐渐认可了自己的“愚笨”,他会认为知识的高峰永不可攀,山顶的美景永远不属于自己。学生以这样的心态学习,有何主动可言?有何成就可造?

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呢?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旧的教学观念。

(一)变先教为先学

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教师先讲为学生先学后讲,教师后教后导。

(二)变教路为学路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统一的“标准件”,而是造就有活力,有个性,会学习的一代。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

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分析学情,及时调控教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要随着学生学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路,变教路为学路,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变提问为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的形成。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比老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接受”,消除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主人,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须坐听老师之讲说。”

(四)、创设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在不断的良好氛围中保持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但要这种氛围延续下去,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自主良好的自我鉴定、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互相自我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自主参与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矫正、评价,这样知、能、情、思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满堂灌、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不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学会学习了。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⑴大胆地“放”

“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放手让学生去凭已掌握的旧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知不足而努力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这样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⑵.精巧地“扶”

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之后的“扶”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学生需要的。“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点之处,“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扶”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可以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可以是读懂课文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文字的一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学会,会学。

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 篇5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1)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2)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3)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现代社会对智能的定义可以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概括,即: (HI, AI, II) ∈I, I-智能,HI-人的智能,AI-人工智能,II-集成智能,而人的智能、人工智能与集成智能的关系又可以概括为:II≡HI+AI (≡为生成于的意思) 。

人们就是利用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及集成智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设计、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根据智能建筑的性质,建筑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1.1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1.2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1.3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1.4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1.5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2 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2.1 地面: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2.2 墙面: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2.3 天花板: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 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3.1 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3.2 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3 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3.4 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4 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 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 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 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 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还要考虑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 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 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的问题。

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住宅科技, 2001 (9) .

[2]李效军, 陈翔等.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建筑学报, 2000 (5) .

[3]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建筑学报, 2001 (5) .

[4]周金萍, 周联军等.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住宅科技, 2001 (6) .

[5]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住宅科技, 2001 (6) .

[6]李熙成等.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住宅科技, 2000 (3) .

[7]赵里云.21世纪新型建筑的特点.建筑, 2000 (4) .

运用深度学习提高21世纪能力 篇6

“深度学习”是个人将在一个情境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深度学习通常是个人在与他人分享学习和互动中发生的,其形成的知识是可迁移的,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和为何、何时、怎样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将这样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体称为“21世纪能力”,这些能力是根据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些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而不是孤立的、肤浅的事实或程序。支持迁移的正是人们将交织在一起的知识和技能组织起来的方式而不是孤立的事实和程序。其他类型的学习可能让人回忆起事实、概念或程序,而深度学习则让人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英语和数学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和由美国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研发的科学框架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这些标准和框架都希望促进深度学习以及形成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数学标准和科学框架都包括了“实践”维度,要求学生积极地运用和应用(即迁移)知识,而英语标准要求学生综合应用证据来形成观点并有效地交流,说明这些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对基础学术内容的关注。这三个学科领域都有力地支持批判性思维,非常规的问题解决,以及对基于证据的论证的构建和评估,但是对于其他能力的要求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内省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虽然三个学科领域的教学标准都包括认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论述和论证,但是对证据及论证规则的界定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各学科的学习环境对21世纪能力的支持不同。在各学科内形成全面的21世纪能力需要系统性的指导和持久的实践,我们需要投入额外的教学时间和资源来超越当前普遍的教学现状,以达成这些复杂的学科学习目标。

这些标准和框架显示了每个学科对形成可迁移(即在课堂以外的情境被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愿景。但是,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目标只是针对某个学科的,例如,科学框架的教学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能够参与有关科学问题的公共讨论,以及批判性地接收科学信息。如何帮助学习者把在一个学科领域获得的能力转移到该学科领域以外仍然缺少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我们建议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调查以培养某个学科内的迁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跨学科的迁移能力。

支持深层学习的教学方法包括创建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中不仅能获取学科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内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美国南部一个州的94个四年级班级中试行一套结合科学和语文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把合作性的动手科学探究活动和阅读文本、写段落和报告以及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教师被随机分配到实施综合课程或(使用学校的常规材料)单独教授科学和语文的班级。实验结果显示,实施综合课程的班级在科学理解、科学词汇和科学写作的评估中获得了显著更高的成绩增长。

氢能源:21世纪最大的能源革命 篇7

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绿色能源有两种:一种是氢能, 另一种是受控核聚变能。而这两种能源都与氢元素息息相关。

氢是一种极为优越的新能源, 其主要优点有:燃烧热值高, 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 约为汽油的3倍, 酒精的3.9倍, 焦炭的4.5倍。燃烧的产物是水, 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资源丰富, 氢气可以由水制取, 而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演义了自然物质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经典过程。适用范围广:氢燃料电池既可用于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可发电, 又可用于分布式电源等其他场合, 如可以代替煤气、暖气、电力管线而走进家庭生活。国际上认为氢能将是本世纪汽车最理想的能源, 也是人类长远的战略能源。

氢能源的提炼成本跟汽油大致相当, 这为它替代石油改变未来世界格局提供了经济价值基础。氢能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储运成本高于汽油4倍, 而氢的燃烧效率又比石油高一倍, 如与传统汽车相比, 燃料电池车能量转化效率高达60%-80%, 是内燃机的2至3倍。所以目前只要将氢的成本降低一倍, 就能让氢动力应用处于经济性许可范围内了。目前, 德国通过电解水利用可回收能源制造氢;日本对氢技术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 到2020年投资预算将达到40亿美元;冰岛和壳牌石油, 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以及挪威水力发电建立了独特的合作联盟, 发起全球第一个氢经济计划, 在今后40年内用氢能源取代石油;美国能源部制定了“氢能源”计划, 提出到2010年使燃料电池汽车占整个汽车市场的25%。

世界各国及企业在研究开发氢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内燃料电池汽车将正式进入市场, 电动汽车将可能以20%的速度迅猛发展。

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宝马和丰田等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大力开发电动汽车产品,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研制的“第五代新电池车”已成功横跨美国。

21世纪属于中国? 篇8

尼尔·弗格森:我认为21世纪将属于中国。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接近10%的年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法里德·扎卡利亚:目前来看,中国大有主导世界之势,但亚洲大多数后起之秀的经济都曾经保持了9%左右的年增长率,之后却江河日下。我不是在预测中国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崩溃,我只是说中国也难以摆脱“先高速增长,然后在某个时间增速放缓”的规律。

李稻葵: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的确不可能永远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是当美国逐渐崛起的时候,其增速也没有中国当前的增速快。中国过去30年的变革的确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力量,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对这些进步还不满意。他们正在热切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动更多的改革和更大的开放。

亨利·基辛格:中国在过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也曾见证这些成就。但就经济角度而言,中国每年必须创造出2400万个就业岗位,吸纳迁徙到城市的600万人,必须处理1.5亿至2亿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中国周边有14个接壤国家,中国任何一个主导世界的企图都会激起周边国家的过度反应,这将为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中国在21世纪无疑会变得更加强大,而在于我们能否让中国在21世纪接受一个更加普遍的观念。

(摘自本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书架

《巴菲特股票投资术》

作者:[美] 玛丽·巴菲特 大卫·克拉克

出版:中国商业出版社

定价:39.80元

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看,股价下跌了,投资的前景就更好。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要怎样评估企业,以目前的市价投资这些企业未来会得到多少回报。

《漂游放荡》

作者:编号223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定价:39.80元

十年来他都梦见自己躺在一张飞翔的大床上漂游;十年来他一直在热烈中得到滋养,在激奋中度日;十年来他用镜头直击观者心头。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胶片、旅行和记忆。

《正能量》

作者:[英] 理查德·怀斯曼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29.80元

21.21世纪会计学科建设展望 篇9

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会计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必然受到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使得不同阶段的会计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人类迎接21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调整,呈现出世界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集团化、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态势,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已改组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必将加强国际贸易的协调和宏观管理,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欧洲统一大市场已经顺利建立,欧洲联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订了“欧洲经济区条约”,使欧洲统一大市场实际上扩大到18个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不仅正式成立、运行,而且在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已确定了将北美自由贸易区在2005年扩大为全美洲的自由贸易区的意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确定了要在2020年以前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投资、融资的作用日趋扩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看,在90年代余下的年份中和下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将相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一大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在参与整个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必将日趋国际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发展成为一种开放的、国际化的市场经济。

从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看,21世纪将是当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已把主攻目标集中到信息工程尖端技术、生物工程尖端技术、空间工程尖端技术、海洋工程尖端技术、新材料尖端技术和新能源尖端技术等6大工程领域。可以预见,上述高新科学技术必将在21世纪得到惊人的飞跃发展和运用,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运用,一方面将会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将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强烈的渗透和影响,从而加剧各类学科的分化交叉和重新组合。

二、我国高校会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会计学科建设方面还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1.专业设置过细,学科口径过窄。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会计专业的设置上,仍保留着很浓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部门、按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或会计专门化,专业划分得过细,学科口径过窄,如各高校设置的有:会计学专业、财务与会计专业、企业理财专业、工业会计专业、商业会计专业、外贸会计专业、物资会计专业、邮电会计专业、煤炭会计专业、电算化会计专业、国际会计专业、涉外会计专业、审计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或专门化),等等。

2.课程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滞后。本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的会计改革,高等会计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这次改革仅仅解决了会计专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初步相适应的问题。尚未着眼于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教委指定的课程;二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师资特点增设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理论课程过于单簿,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严重不足,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的课程几乎空白的现象,而且现行的不少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比较陈旧或滞后,与社会经济实际脱节,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脱节。

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和方法落后。我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一种提法是,培养会计高级专门人才。另一种提法是,培养中级财务会计专门人才。这两种提法尽管存在着“高级”和“中级”的分歧,但都强调“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既不适应未来21世纪对会计人才通用型、应用型的要求,又是导致目前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老化的原因之一。另外,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过于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的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板;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三、面向21世纪会计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会计教育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21世纪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为此,高等会计教育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主要面向现代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型、通用型会计人才。这里所指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是规范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应用型”是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未来面向的主要是现代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所从事的主要是实际会计工作,而不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区别于会计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目标;“通用型”是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宽口径的业务知识、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中能随时转轨,从事各种不同单位的、不同类型的会计、审计工作。

(二)调整本科专业结构

按照高等会计教育本科阶段的“通才”培养目标,以及拓宽专业基础,淡化专业界限,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合理交叉和渗透的改革要求,国家教委应当对当前会计专业设置混乱、过细过窄的现象,进行大刀阔釜的调整。在调整中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只设会计学一个专业的经验,坚决改变按行业设置名目繁多的带行业特点的会计专业,以及按毕业生就业去向分设会计、审计和注册会计师三个专业或专门化的现状,只设置一个统一的“会计学”专业。

(三)优化课程结构

为了体现会计学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方向,适应21世纪大经济、大市场和大科学的会计环境,根据文理知识兼容与专业间合理交叉、渗透的要求,通过吐故纳新,确定新的通用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建立一个各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

1.通用性课程是指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各类基础性、一般性课程。在设置通用性课程时,应当相应增设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理工科方面的课程,增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通用性课程应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英语、数学、数理统计学、语言文学、计算机基础、历史、经济地理、美术、思想品德、体育、自然辩证法概论、工程制图学、价值工程学、新技术概论、信息经济学、环境科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具有面向新世纪挑战的正确世界和历史责任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2.专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各类商业知识和法学知识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应当包括:国家税收、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市场营销学、现代公司管理、国际金融学、国际税收学、世界经济、经济法、税法、国际贸易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以现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运行环境,掌握现代社会商业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

3.主干专业课程是指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各类会计理论、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方面的课程。主干专业课程应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企业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企业成本学(成本会计学)、企业财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国际会计、企业特种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史、审计史、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理论专题、会计职业道德、世界会计名著选读等。主干会计专业课程是体现会计专业特点的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素质。

(四)改革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经确定,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会计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必须充分关注当代中国与世界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变化,关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会计学科的渗透和影响。认真吸收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控制理论、会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应当在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全面引进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通过“三论”的全面引入,会计主干专业课程将实现文理知识的交叉、兼容与结合,使课程内容焕然一新,充满21世纪的时代气息。结合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设一套最能体现面向21世纪会计特色的会计系列教材。

(五)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了有效保证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必须彻底改变目前高等会计教学中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大力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1.建立和运用计算机辅助会计教学系统。借鉴国外研究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建立计算机辅助会计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三个子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会计教学系统的运用,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贯穿于会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门课程。

2.建立和运用会计实验室模拟教学系统。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高等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点高、设备新、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心),会计实验室应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现代模拟技术,按照21世纪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营造一个仿真的会计环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模拟进行实际会计工作。3.全面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会计专业课教学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尽量分别采用投影、幻灯、录相、录音、电视、电声复读、实物模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会计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张从发

【参考文献】

1.《世界经济年鉴》1995年。

2.郝克明:《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95年第8期。

3.葛家澍:《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研究》1995年12月。

21世纪技能 篇10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一种崇尚高尚情怀与理念的教育,外在表象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已走进历史,教育将以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其核心使命,是对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个体素质的内涵,努力把握终身素质的发展,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因此,全面加强研究和提高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的关键所在[1]。

1.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属于经验操作型,而长期未能有效地调查[2]。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将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治学能力,适应21世纪对教师发展需要的关键。我们只有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完成21世纪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新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接班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注重素质培养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个人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做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思想观念陈旧

近些年来,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不断被引进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 敬业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为培养一代代新人尽职尽责。但是受趋利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反映在行动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个别教师还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教学能力不强

有些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些教师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能力不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势必影响教师形象。

3.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向能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教改形式,探索新教法、新内容的“学者型”体育教师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快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3.1 提高身心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必须育人,而“育人先育己”,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

3.2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面对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人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体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同体育教育学的关系,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3.3 提高知识的广博度

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求学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自己跟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以大量新鲜、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长久而强烈的知识魅力。

3.4 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新世纪体育教师要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实质、价值、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要求的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

3.5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能力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新世纪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来说,除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以外,还要有适应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语水平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并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扩宽,世界的融合迫切要求教育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是进行世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条件,是教师获得国际学术认可的基本保障[1]。

4. 结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它的劳动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高级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最后完成,有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洁, 任洪飞.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新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118-120.

[2]马谦.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 (22) :2763-2764.

上一篇:文人画民间艺术下一篇:欧盟环保指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