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成长十篇

2024-09-13

体育产业成长 篇1

一、孤军奋战却并不孤独, 只因有学生依偎在身旁

1995年, 从河南大学体育系毕业后, 我被分配到31中任教至今。在这所地处偏远、以农村学生为主的学校中开展篮球训练, 组队的艰辛、训练的坎坷是可想而知的。岁月如风、往事如烟, 每届学生的音容笑貌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2000年入校的那一届学生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1. 缺兵少将, 训练捉襟见肘

8个刚入校的小姑娘——吴丹丽、乔淑萍、孙贝贝、孙圆圆、王聪聪、李瑞娜、胡媛媛、王胜楠冲进我的办公室, 强烈要求进篮球队。看到这一群好苗子, 我打心眼里高兴, 却不露声色地给她们强调着篮球训练的辛苦, 但她们个个态度坚决, 于是我决定指导她们训练。

训练初期, 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 但天气转冷后, 问题就开始接踵而至。首先出现的是出勤率的问题, 在每天的训练中, 只能来一个练一个。为了保证训练质量, 我就站在校门口“堵”来晚的队员, 不许她们早读, 让她们先补训练。一段时间后, 班主任和家长意见极大, 终于在一次家长会后, 有4人被迫停训, 3人开始动摇, 最后只剩下吴丹丽一个人还在坚持。幸运的是, 吴丹丽坚决的态度感染了乔淑萍;在学校的“晨光杯”篮球赛前, 又带动孙贝贝、孙圆圆、李瑞娜回来参加训练, 于是我开始“偷偷地”带领弟子们训练。

天气越来越冷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 睡过头、偷懒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 我完全可以停训, 因为学校并没有训练补助, 我也感受不到支持。每天早上5:00就要起床, 为了不吵醒家人 (孩子刚满一岁) , 我只能摸黑起床、穿衣服、洗脸, 经常到校一看, 裤子前后反穿着, 袜子底朝上孩子不醒还好, 一旦孩子醒过来他的哭声对我就是一种揪心的折磨, 但我只能坚决地离开家, 因为学生此时更需要我。但往往是来到学校, 只有一两个学生站在风中眼巴巴地望着我:“老师, 还练不练?”每每此时, 我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委屈, 但一想到同样克服很多困难才能来学校训练的学生, 我变得更加坚定。但此后, 来自家长、班主任的压力构成了无法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一面是学生热切的目光和一个体育人不服输的职业操守;一面是缺兵少将、冷嘲热讽, 没有支援的训练格局, 我一度都要“顶”不住了, 我总是在思考“我该何去何从呢?”

2. 越挫越勇, 咬牙坚守

教导处的贾主任用徐教练屡屡成功的事例来“刺激”我、激励我, 这不禁让我扪心自问:难道我真得不行?我尽最大努力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搏斗,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我要和学生们交心, 要多关心她们的学习, 多鼓励她们, 多和她们的父母、班主任沟通, 力求让她们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

在训练中, 我为她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训练计划, 积极督促她们学习、开拓视野、出外参观训练, 组织她们与高水平队伍交手。很快, 队员们的劲头提了起来, 在学校中、球场上, 她们表现出了可喜的不服输的精神, 队伍在一天天变好……

后来, 一次突如其来的冲突, 差点断送了球队。训练要早到晚归, 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 领导破例同意队员们住校, 可不懂事的队员们由于干扰了晚自习而被取消住校资格后, 竟然离校出走以示抗议。家长也强制孩子停训, 耿直的吴丹丽因此事和班主任发生了冲突, 被停课、被家长责骂, 但她照旧来训练, 我无能为力, 只能默默流泪, 眼见刚有起色的球队将再遭到厄运。

恰逢教师节, 当队员们一字排开站在办公室门口, 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并说道“教练您辛苦了”时, 我一句话也说不出, 只能任泪水肆意地流淌着。训练没补助、家长和班主任不支持, 但队员们的这一句理解的话, 让我感觉我的坚守是值得的。

3. 守得云开见日月, 我成功了

队员们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动:下雨天, 我的桌上有雨伞;教师节, 我的桌上有礼物。面对着有情有意的学生, 我又怎么舍得丢下她们呢, 正是她们让我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2002年, 在市“晨光杯”篮球比赛中, 我校女篮以九战全胜的战绩获得冠军。吴丹丽、李瑞娜、孙园园被河大附中免试特招。这几年球队更是胜绩连连, 球队的训练工作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许多家长更愿意送孩子来训练了, 我成功了!

二、昂首走在体育教育教学的路上, 因为我是一名幸福的体育教师

现在, 我非常迷恋自己的专业, 运球声对我犹如天籁, 训练使我充满活力, 我可以激动地彻夜难眠, 也能因比赛失误而痛哭流涕。当学生有出息时, 我逢人就夸, 自豪的神情常溢于言表。我现在觉得, 再调皮的学生, 只要从他们的爱好出发, 就能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方向。学生喜欢和我交流, 她们把我当做知心朋友, 我感觉自己很幸福。每当我上了一节有创意的课时, 总会回味很久。这样的工作状态更让我满足, 但更让我感骄傲的是——我是一名幸福的体育教师!

不经历风雨, 就难得见彩虹, 困难与磨砺是人生的巨大财富, 只要每天做最好的自己。我每时每刻都激励着自己, 因为我是一名体育教师, 我必须昂首走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

说明:

本期参与编审的社外团队成员名单:

于斌董明华

邹小更田龙

体育产业成长 篇2

一、学会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为有效的策略。作为青年体育教师, 对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积极的反思。每一节课下来, 体育教师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反思: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教学时间控制;教学手段使用;学习方式设计;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合作意识;师生互动情况;教师自我感觉;待解决的问题与改进等, 并及时做好反思记录, 写出反思笔记, 以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掌握新的教学技能

由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有效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 这对担任体育与健康课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完全沿袭原来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如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进入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 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如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的选项教学以及场地器材的安排等问题。广大青年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的教学技能,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更快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三、重视教育和教学研究

体育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工作, 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导力量。体育科研活动是体育教师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新时期体育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体育教师都将与体育科研紧密相连, 反之则将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难有作为。作为青年体育教师, 首先要明确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教育科研当做提高能力、促进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研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排除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每名青年体育教师都要从体育科研中充实自己, 塑造自己, 这样才能在学校体育的岗位上挥洒自如, 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四、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是一切形成课程因素的来源。课程资源根据存在方式, 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的资源是指看得见, 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如教材、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隐性资源主要是指人的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 它对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主动作用。显性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外在条件, 而隐性资源是内在因素, 只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才能使课程目标水平得到提升。青年体育教师要不断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如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 合理布局、使用和改造学校场地器材等, 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提高自己, 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提高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阳光体育 快乐成长 篇3

【关键词】强化措施  夯实基础  落实要求

开展阳光体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以“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进取”为基本要求,让青少年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措施,拓展体育内涵

1.科学制定计划。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要求,每学期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每个体育教师都要有完整齐备的课程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保证体育课课时,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体育课教学要确保“五有”,即有课时时间、有备课教案、有授课教师、有场地器材、有课后评价。

2.落实教学任务。学校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突出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与“课时性”,每一节课都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即有《体育与健身》教材内容,也有体育锻炼、活动、竞赛内容和校本教材内容。体育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课,高质高效上好课。

3.以教研促教学。体育教学有其独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遵循其特点,建立体育教研组。体育教研组要实行日常集中办公制度,实行体育学科集体备课,保障体育教师集中研训。在日常的集体办公、备课、研训中,体育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寻问题、解决问题。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创新体育教研训机制,不断强化体育学科的“教研训一体”活动。

4.严格考核制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严格执行体育课考勤和考核登记制度。若遇学生因病不能上课,要在课前将校医室(或医院)的病假证明交给体育老师,体育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核实,并做出上课,见习或免上课的决定。如果在课前不能提供病假证明交给体育老师,而私自不上课者(特殊情况除外)均按旷课处理,并将结果放入学生考核档案。

5.坚持“五个结合”。学校在体育工作中,要坚持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与艺术相结合,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学校每年召开春、秋两季学校运动会,并要坚持开展体育活动与“快乐校园”、“体育艺术2+1项目”、“一校一品”、“千百十”学校高雅艺术、“艺术特色校”相结合。

二、夯实三个基础,保障活动开展

1.强化教师培训。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体育工作规程以及有关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了解体育工作信息,掌握体育工作动态,积极为特色教师创设施展特长的平台。体育教师要积极申报课题,撰写教研论文,形成体育科研网络。学校在体育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工资待遇要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2.完善设施设备。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器材的充足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保障。要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可采取分步实施的原则,购置体育设备、器材,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保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大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要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等硬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体育师资培训、教科研等软件投入,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工作。

三、落实要求,开展体质测试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和测试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一环。为了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必须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育项目测试,测试结束后及时上报数据。

1.强化培训,提高质量。学校要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计划开展工作,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指派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校长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体育教师在测试前要明确各年级的测试项目、测试步骤和操作细则,体育教师、班主任要对各班进行《标准》的测试项目及锻炼方法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标准》实施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组织测试,保障安全。在测试前,各班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情况的摸底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测试,并对测试仪器调试、场地、设施以及环境的布置和安排进行细致的排查,制订出详细的测试细则和安全措施,准确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备活动等。

3.整理数据,及时上报。在测试全部结束后,学校要认真审核测试数据,核对无误后,对数据进行录入,录入之后体育教师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上传,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反馈测试结果。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整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原始数据,妥善保存。

4.分析问题,改进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完成后,体育组要组织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对照数据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认真分析。从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方面分析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从坐位体前屈及格人数看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从肥胖学生增多分析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合理性等等。通过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动态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查找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内容,装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形成制度。

体育产业成长 篇4

一、加强学习,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研员

教研员在一个县市, 既是领导的参谋助手, 又是学科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教师专业成长的带头人, 这就要求其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级教育部门有关行政法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规定, 为教育行政部门落实上级规定出谋划策;二是要学习课程标准和学科方面的理论, 为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引领及指导;三是通过学习, 切实了解上级的政策和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情况与动态, 发现本学科教育教学中丞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避免人云亦云、赶时髦、随潮流的做法, 进而提高专业水平,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 还要强化一线体育教师的学习意识, 指导帮助一线教师建立学习规划, 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资料, 向他们推介读书书目等, 通过开展活动, 促进教师读书。如近两年, 我们在全市开展了“读书富脑”活动, 把《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定为体育教师必读书目, 要求体育教师人手一份;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听课的变革》、《体育理论》等书籍, 作为教师选读书目, 通过教师业务考试、读书交流和读书征文等活动, 促进体育教师读书学习, 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专业水平,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二、加强教研,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研员

何谓“教研”?教是指教学, 研是指研究。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 是学科教研的带头人, 是学科教师的指导教师, 是将学科的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和关键人物。因此, 教研员应该带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 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1. 建立研究机制, 规范研究方法

我们以教研员为带头人, 以本市的山东省特级教师、威海市体育名师为主组建了文登市体育名师工作室, 并运作了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带学科名师、以学科名师带学科骨干教师的三级培养模式。同时, 我们还每年开展一次名教研组的评选工作, 以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是一线的教师, 他们最了解一线教学的情况及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因此, 我们组织了教学情况调查会, 并针对调查和了解的情况, 进行梳理、归纳, 进行认真研究, 并对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普遍存在的困惑开展主题教研和网上教研。如2007年, 针对全市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上课随意的实际, 在全市启动了“教研活动月”工程, 并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全市教研活动月, 教研员出示课例, 教师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全市统一时间在网上进行研讨交流, 研讨结束后, 每位教师根据集体的智慧和网上研讨的情况, 写出个性化的备课, 并在学校上研讨课, 教研员深入学校参与课例的研讨并给予指导, 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 指定教师在全市上研讨课, 并组织教师看完课后进行研讨、写出反思。每月第二周星期二上午8:00~9:30是固定的网上主题教研时间, 主持团队的确定由各学校申报竞选, 市体育名师团队根据各学校申报主题的时效性和质量确定人选, 教研员做好研讨过程中的引导、研讨后精华帖的评选和整理工作, 保证研讨的实效性和研讨后的再学习。由此, 研究问题来自一线, 解决问题服务于一线, 体育教研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2. 构建教研网络, 提高研究实效性

建立畅通的体育教研网络, 对于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教研员要认真分析体育教师的情况, 结合县级学校分布特点, 科学规划、认真研究适合地方特点的教研方式, 建立上下联动、协调发展的体育教研网络, 通过任务驱动、督导检查、教研员参与活动等措施, 保证体育教师全员参与, 有计划、有主题、有学校领导负责教研活动的开展, 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000年, 针对全市体育教师教研意识淡薄、研究能力差、教研无主题、活动零打碎敲、学校对体育教研活动放任自流的实际, 经过研究论证, 我们在全市建立了市——镇——校“三级”体育教研网络。市级主管部门对教研活动提出总体要求, 并统一规定教研计划;镇级主管部门依据市级要求和计划拟订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方案, 学校按要求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讲人, 教研员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 避免教研活动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无管理的状态, 确保组织上政令畅通、形式上全市统一、内容上丰富多彩, 形成了体育教研“市里有人抓, 镇里有人管, 学校有活动”的局面。

2007年, 针对全市学校的调整和镇级教育机构的变动以及网络的普及, 我们及时对教研网络进行调整, 建立了市——伙伴联谊校——学校“三级”体育教研网络, 并加大了网上教研的力度, 充分发挥伙伴联谊校优质师资的资源, 让他们管理下属区域学校的教研活动, 年终市教研室对伙伴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有效的管理、政通的教研网络, 保证了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 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 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3. 强化行动研究, 促进教师快速发展

教研员除加强自身修养, 以精湛的业务、人格的魅力, 引领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外, 还要有计划地深入学校调研, 培养体育骨干教师, 组织活动,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一是学校调研。每学期安排一半的时间深入学校, 倾听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课堂, 了解体育教师状态, 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情况, 通过看课, 掌握体育教师上课的情况, 同看课教师一起对课进行研讨,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课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全体教师一起备课、研究、重构课堂, 对课进行打磨, 并按新的设计思路进行第二次上课, 再进行研讨, 使课堂教学最优化、效率最大化。

二是培养骨干。挖掘体育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典型, 跟踪看课, 进行业务指导, 通过外派学习、同教研员一起研究课题、承担市级教研任务等方式, 对骨干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培养, 并在市级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学科教学研讨会及课例大教研等活动中, 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 让他们进行会议的主持、业务讲座、上示范课等, 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三是举办活动。定期举行全市教学研讨会、课例教研、体育教学小专题研究、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评选和教师教学素养大赛等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激发教师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三、加强引领, 做一个能指导的教研员

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 都需要科学的引领和指导, 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教研员要肩负起责任, 从不同层面、角度进行有效引领和指导。

一是理论方面的指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需要及时统一。我们主要采取理论讲座和专题培训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并通过二级培训进行指导, 以“短、平、快”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通过网络平台开设主题专栏, 将教研员自己学到的理论、研究成果、骨干教师研究的成果等及时地转达给教师们并组织学习、研究与实践, 将教研员与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经验、成果或有效方法及时地介绍给其他教师, 如优秀课件、校本课程的共享等, 从而切实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方面的指导。

二是业务方面的指导。作为教研员, 首先是教, 如果离开了教学, 教研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 教研员应该能够“下水”上示范课, 为教师做好课堂教学方面的引领、指导。其次, 对骨干教师或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加强指导, 除了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或有针对性的帮助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跟踪指导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第三, 组织骨干教师送课下乡, 缩小城乡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差距。

三是对参赛教师进行指导。每年省、市级都要举行优质课、教学论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等活动, 教研员要认真发动、精心组织, 并做范例式指导。通过集体备课、看课, 组织更多教师进行研讨, 逐步实现微格优化等环节, 从而不仅让一个参赛教师受益, 更以点带面地让参与者都学有所获。当然, 这种指导, 教研员应当是研究者、指导者, 更要体现参与、合作、交流、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成长。

四、加强交流, 做一个服务型的教研员

教研员要把学校作为自己工作、教学研究的基地, 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朋友, 充分发挥“中介”和“枢纽”的作用, 向领导提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师等方面的最新信息, 向学校和教师传播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作法, 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困惑。

一位农村体育教师的成长故事 篇5

一、山路多崎, 我向何方

2002年, 我胸怀着满腔热情走进了自己喜爱的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 社会经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以及不被重视的体育教学工作, 这些都让我忐忑不安。当时, 我不断地问自己:“我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吗?我能在这里干好工作吗?”我心中一片茫然, 全然不知我的路将会在何方。

那时候, 学校的条件很差, 土操场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独自承担全校6个年级7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工作之初, 整天忙得天昏地暗、腰酸背痛, 却始终不得要领, 但我是学校当时为数不多的师范毕业生, 学校把我当块宝, 对我非常信任, 也抱有很大的期望。但越是这样, 我的压力就越大, 就越是找不着“北”。在忐忑之中, 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大考——全乡踢毽子、跳绳比赛。

从接到通知的那天起, 我就开始做计划、选队员, 组织学生训练, 一心想在这次比赛上一鸣惊人, 但事与愿违, 结果是大败而回。那时, 感受到的只有失落、无助、苦闷和彷徨, 突然觉得以后的路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二、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工作上的压力和对领导信任的内疚, 让我病倒了, 连续三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又因为错吃了药引发过敏, 患上了过敏性紫癜, 需住院静养治疗。没给学校争得荣誉, 却给学校增添了负担, 我不敢跟校长请假, 但我双腿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泡, 瞒不过陈景科校长的眼睛, 他果断安排我停课治疗, 并宽慰我:“病了先看病, 这边不用管, 我先给你顶着, 千万不要着急。”

我满怀着感激和愧疚, 边调养、边反思、边“充电”。我向自己的老师请教, 我向以前的同学学习, 当病情有所好转, 我开始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动力, 投入到工作中去, 慢慢地竟然也小有了一些成绩。就在我觉得即将走出迷途时, 又一个考验到了。也正是这次考验, 使我增添了自信, 使我从青涩逐渐走向了成熟。

2004年初, 全县体育评优课全面展开, 每所学校都下发了通知。我心虚怯战, 以场地器材匮乏为由没有报名。但鬼使神差, 当时的副校长高光到局里开会时, 得知我没有参报这次活动, 以为我不知道这个消息, 就顺便帮我报上了名。我知道我没有退路了。“上!还能怎么的, 大不了再丢一次人呗!”一切就在慌乱中开始了, 我选定三年级持轻物投准的教材。教学楼那时刚竣工, 工地尚在, 我在一角找了点白灰, 按照自己的设计画了一个场地, 向学生们交待了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没有上课用的器材, 我就发动学生回家做个小口袋, 还请以前的同学帮忙找资料, 设计了两个小游戏……在忐忑中, 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公开课。

三、无心插柳, 小荷初露尖尖角

从来没在这么多教师面前上过课, 学生紧张, 我更紧张。学生们还不时出现一些我想不到的状况, 我一边忙着输出我的“程序”, 一边忙着化解出现的问题。那一节课, 我觉得无比漫长, 下课时, 我感觉快虚脱了。教研员曾老师课后破例点评道:“课的设计较新颖, 思路清晰, 课堂驾驭能力较好……”这些话语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我, 让我获得莫大的动力, 使我至今难忘!

没过多久, 证书发了下来, 虽然只是二等奖, 但这节课, 应该是我的一个转折, 它增加了我在体育教学中大踏步前进的信心。此后, 我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参加全市体育评优课, 全都获得了一等奖。

2006年9月, 我校受命承担辽宁省“十一五”体育科研课题研究, 这个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 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虽然, 此前我参与过市级课题的研究, 但那也只是“打打下手”, 而这毕竟是省级课题, 可以说我是一点经验也没有, 参加完省里的开题会议后, 我通过调查, 结合学校的实际, 确定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的子课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 除了每天日常的工作, 我不停地查阅资料、写报告、写总结、做调研、研究案例, 并到各个城市参会、取经……三年间, 我先后到过沈阳、本溪、大连等城市多次, 听专家讲座20余场, 名校名师经验交流、课堂教学30多节……这三年是我人生得到升华的三年, 这三年是我得到飞跃发展的三年。三年时间, 转瞬而过, 2009年末, 课题终于结题了,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学校同仁的精诚协作下, 课题荣获三等奖, 我撰写的结题报告结集出书一本。

四、山花烂熳, 行者无疆

体育产业成长 篇6

1.1 产业集群文化的内涵

产业集群文化是指在集群所在地传统文化及区域特有文化的影响下, 其内部成员间通过长期的相互接触、影响、积淀、整合而形成的一系列共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理念、道德准则、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风俗习惯等。由于集群文化具有根治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 它被认为是产业集群成功的根本原因。以美国硅谷为例, 硅谷内具有宽松自由的创业体制和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 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冒险、善待失败和乐于合作等, 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气氛中, 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产业集群文化是集群内在精神的彰显, 对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的持续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产业集群文化的主要内容

目前, 对集群文化主要内容的概述还没有形成精确、完善的结论。主要从内容主体在整个集群成长过程中重要性的角度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

1.2.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集群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主要指某一特定地域中形成的亲缘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等各种关系和信仰、理念、道德准则、风土人情等意识形态的总和。地域文化对集群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2.2 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主要指开创、创造的精神, 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包括英勇的冒险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志向高远的雄心抱负等。产业集群内企业精神持续广泛的存在使内部成员前赴后继地延续并在此消彼长中成长壮大。

1.2.3 创新文化

产业集群的特殊网络形态大大释放了集聚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它们正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创新是集群发展不衰的动力, 创新活动是一种行为, 而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动力是集群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1.2.4 协作精神

以集群内各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协作精神是产业集群网络良性运作和发挥独特优势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源于主体之间的“信用网络”, 包括密切的私人联系、广泛的人脉及多次接触后形成的信任积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企业间共同利益的期待和不断合作的预期需求。

1.2.5 学习文化

集群学习的内涵是指集群中的企业和机构, 基于共享的社会文化范围和制度环境, 在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时, 协调行动而产生的知识积累的社会化过程。集群学习可以保证知识传递的连贯一致性和动态协同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 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网络从而加快了创新。

1.2.6 制度文化

集群制度文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对集群所制定与实施的各种政策、规章制度。二是集群内部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以及各种组织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集群内共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相较于以上几个方面对集群成长的柔性约束作用, 集群制度文化表现出硬性约束作用。

2 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集群文化的发挥

2.1 产业集群孕育期

在这个过程中, 一般是具有创业精神、资金和技术的人员首先创办企业, 若取得成功,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

在本阶段, 集群内尚未形成企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相近, 仅仅出现了遵守社区秩序的意识;规章制度、营销渠道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创新活动只是存在于数量极少的成功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效仿, 因此, 创新精神和学习文化还未成为集群成长的推助器。

在集群孕育期, 地域文化是集群内的主导精神, 这时的集群文化几乎等同于地域文化。可以看两个例子: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一般分布在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如美国“硅谷”;而以劳动力数量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多分布在人口密集、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 如我国江浙, 广东, 福建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影响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的动力因素有四类:社会资本优势、外部经济性、价值链分工、集群网络效应。其中, 社会资本优势就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 是形成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的产业集群首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浙江宁波、温州等地区, 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地域文化占据集群文化主导地位的同时, 创业精神也在施威, 它从根本上催生了一个个崭新的企业。创业精神是深植于地域文化之中的,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无论是硅谷还是我国江浙粤闽的企业家都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

2.2 集群快速成长期

快速成长期是集群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 集群内企业数目大量增加, 由于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基本形成, 集群的专业化分工深化, 规模经济的作用渐渐得到发挥, 集群规则制度建设步入正轨, 各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哲学逐步变为集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销渠道等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 集群优势显现出来。

集群进入快速成长期是与集群内企业和组织的成长分不开的。在这一时期集群学习文化强大的推动力显现出来。集群内的企业已意识到集群的整体效应的存在, 企业之间协作加强, 非正式交流增加, 集群内企业之间逐渐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一时期大量新企业的加入带来了大量新思想, 只有集群内企业之间学习交流氛围建立起来, 这些新思想才能够在集群内广泛传播和扩散, 才能尽显集群的生机和活力。

在集群快速成长期创新文化的起到了根源性的推动作用。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在集群内部, 一些知识、技术、甚至理念, 类似一种公共产品, 一旦形成很难限制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学习使用。集群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集体学习, 集群内的企业、机构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内部学习网络并推动渐进性创新活动的实现。

本时期集群内企业“出生率”很高, 并且相对于孕育期 “死亡率”大大降低, 集群内的创业精神依然活跃, 在其影响下, 有的企业实力逐步强劲, 开始成为集群中的先锋力量, 而另一些则还未成熟就在争夺“成长养料”时走向夭折。

2.3 集群成熟期

本阶段集群内企业的协作关系趋于稳定, 形成成熟的网络组织, 网络整体优势较为稳定的显现出来, 集群成员的数量达到最适宜的平稳状况, 企业更注重规模生产, 创新行为不如快速成长期活跃, 产业集群进一步创新的难度加大。

成熟稳定的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提高了集群内的合作效率, 协作精神的能量渐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时, 产业区内企业间存在着分工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分享机制和良好的合作氛围;在一定程度上, 整个产业群内的所有企业的资产都可以被其中的任一企业所利用, 或者说, 所有企业的资产都互为合同性资产。如在硅谷内, 集群内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日常生活、工作中, 各成员之间除了通过MSN、电子邮件、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技术联系, 似乎更重视非正式的会餐、集会甚至闲聊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正是由于硅谷内特殊的合作文化氛围,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自发地进行合作、自我组织。

本时期集群制度文化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当集群进入成熟期后, 整个集群的规范管理随之改观和提升。除了政府政策的显性约束外, 集群内自觉自发的制度管理也走向成熟, 如行业协会的诞生, 它作为集群网络环境和企业协作的标志, 可以提供诸如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劳资谈判、论坛等服务。行业协会的存在可大大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具有某种外部规模经济表现的服务。另外, 集群内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过度竞争等不当行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监督和规范作用。

2.4 集群衰退期

成熟期后的产业集群可能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 这与影响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有关。在集群衰退期, 产业集群生态解体, 集群网络退化, 整个集群缺乏一种必要的总体约束, 产业链发生多处断裂, 集群在较短时间内可能回返至发展的初期阶段或完全解散。如浙江省的丝绸产业, 由于丝绸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随着浙江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全国各地蚕桑养殖的兴起, 集群的比较优势迅速丧失, 企业或迁往内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省份或关门倒闭, 集群逐渐消失。

本时期集群的创新文化对于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直保持创新文化不衰的集群, 一般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并由于能够积极开拓创新, 使集群的竞争力得到有力的提升;然而失去创新动力的集群, 很可能反应失灵, 无法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 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本阶段创业精神再次发威, 对集群的生死存亡起到关键作用。秉承积极创业坚守精神的集群将奋力改变自身的艰难处境, 通过创新文化和学习文化的补救, 或许可以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 小结

资源是会枯竭的, 唯有精神文化可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集群文化是集群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集群文化通过对产业集群行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发生作用而影响不同集群文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 正是文化的网络根植性才使得行为主体的进步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集群成长的各个阶段, 各种集群文化在交融中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图一所示) , 极大地促进集群完成各个阶段的升级。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产业集群文化的研究也将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摘要:针对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的趋势, 梳理和总结了产业集群文化的六大主体内容, 着眼于文化精神层面探究和分析了在产业集群孕育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地域文化、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协作精神、学习文化、制度文化等集群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成长,集群文化

参考文献

[1]唐振龙.文化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动力体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3) .

[2]刘芹, 陈继祥.基于集群文化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3) .

[3]晏雄, 寸晓宏.基于文化层面的企业竞争力探析[J].经济问题研究, 2005, (11) .

[4]贾春霞, 丁森林.中小企业集群结构演进中的文化动因分析[J].企业文化, 2006, (10) .

浅谈体育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7

一、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们学习

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有的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往往有独到之处和新颖见解。虚心诚恳地向他们学习,时常会使年青教师获益不浅,以到茅塞顿开。其学习的方式不外乎留心观摩他们的教学以及进行经常性的交谈。

向老教师学习自不待说,容易接受。但青年教友间却因为都是同辈人以及一些不良心理,常常忽视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由于各自的能力不同,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于是,对各自身经验的体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授及其方法手段的运用也常常颇有各自见地,因此,青年教友相互之间也应该不存已见,互通有无。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隔行并非如隔山”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的综合性和渗透性,也由于体育内部其思想理论具有的广泛的通用性和指导性,无疑其它学科一些教友的教学经验对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因此虚心求教,广采博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教学能力大致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实施教法的能力,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是日后得以攀登教学高峰的基础,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有目的地注意自身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一点应该首先做到过好“教材关”,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方法要领,做到能讲解、能示范、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错误,做到了这些基本的方面能够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化。

三、继续向书本知识学习

现如今大有科班出身的体育工作者常常会自持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有一套一套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步入实际工作大门之后,易于忽视继续向书本知识学习,这是值得忌讳的。殊不知,现代社会知识量骤增之猛烈,知识更新之快,知识陈旧速度之惊人,终生教育学习已经取代了一次性教育,倘若死抱住旧的东西妄自尊大,到头来只能是固步自封,教学水平绝达不到新的天地。

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带着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去检索寻求知识的指教,二则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理论,观点去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而就更新理念,更新知识的方式我体会到:①是多看,广读一切与教育教学及其修养有关的书籍。譬如在阅读各种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读一些文学、历史书籍,了解一些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充实自已,服务于自己。②是多摘,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摘取信息,进行存储,制作课件。或建立读书卡片,既可随时摘取新的信息,又可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③是勤剪贴,将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章,经验丰富很深的体会分科立目地剪贴成册;便于研读,易于琢磨。

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自身经验体会的积累

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悟出其中真谛,然只去实践,而在其过程中不去领悟者也是得不到真谛的,总不得真谛又怎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重視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剖析,对自已的教学经常的进行反思,认真的进行总结,不断的使教学效果有一个提升的过程,注意自身点滴教学经验体会的积累是提高教学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这里值得注意的尤其有两点:

1、对自已的教学要及时的进行客观评价,坚持写课后小结。一次课中的教学体会犹如人的灵感一样,容易稍纵即逝,及时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记课后小结,把课中的体会最深的东西,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加以分析、记载,对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经常写专题小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种质的飞跃,将零零落落的感受系统地归纳起来成为理论化的经验,无疑是教学水平的一次升华,通过经常性的专题小结,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日积月累就能对此较之“驾轻就熟”“别出心裁”了。

五、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我与体育课改同成长 篇8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落实和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管理、学会享受(享受体育的“快乐”),因此,让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从而以民主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的发挥。

一、让学生体会“快乐”

其实参与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都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模式,学生失去“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统一进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此“量身裁衣”,例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的儿童正趋于“肥胖”发展的阶段,对于那些“肥胖”生来说,在速度方面就比较的弱,但在力量方面可能就比较强一些。因此,根据自身的条件,这些学生可以在投掷方面多下功夫,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不让这些学生过于单一的学习,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警察抓小偷”、“狼和小白兔”让学生在追与逃的过程中体会跑、跳等其它运动。由于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因此执行起来就方便多了,教师不用再花时间去讲解、演示,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展现自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观察、讨论、提问、答问、演练等活动当中去,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助于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师生共同参与是“快乐”的根本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势必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成熟,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诱”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多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动向,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再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同时这样也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优化了师生的关系,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中,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些内容在教材中非常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前滚翻”时,学生的身体不能象球体一样滚动时,为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身后挂一条长尾巴,让做动作的同学看尾巴或咬尾巴。但是学生的身体象球一样也不一定就能顺利的滚动,我让学生试想一下球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行滚动,并让学生拿一个球来做实验,学生很发现在有坡度的地方球会自行滚动,于是我就让学生在垫子的一端加高,使之倾斜到一定的角度,让学生体会手撑及脚要有力的蹬,这样学生做“前滚翻”就容易多了。

三、“参与”是“自由”的天地,是“快乐”有展现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成长之我见 篇9

一、体育教师自身需具备的几个要素

1. 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

体育教师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不仅是每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学习和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扎实、高效地上好体育课最基本的要求。

2. 克服心理障碍, 迅速适应教师的角色。

初上讲台的教师, 往往都会有心跳加速、说话结巴、两腿打战的经历。我们生来都不是演说家, 怯场就显得再平常不过了。作为教师, 我们面对一群天性活泼的孩子, 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学生当成周围的朋友, 提前准备好学习的内容。

3. 不断学习体育理论知识, 汲取前人经验。

青年体育教师必须经常阅读、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书籍、报刊, 积极争取参加和观摩体育教改教研活动, 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从中吸取体育教育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如果我们教师不学习, 也就难以跟上规则的变化。

此外, 注重向老教师学习, 学习老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 提高自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树立牢固事业心和责任感。

4. 树立教师威信, 展示教师风范。

体育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 体态、仪表不可轻视, 这是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主观因素。新教师要注意言谈举止文明, 专业用语。

5. 敢于吃苦、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甘于吃苦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组织好每天的课间操、课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 认真、踏实、任劳任怨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 还要善于认真总结自己的得失,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工作中的成败, 善于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具备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

二、牢牢抓实外在因素中的几个“平台”

1. 实践“平台”。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 是所有教师教育教学的落脚点。一方面, 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 最主要的是能在常态课的实践“课内”平台上磨炼和提升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体育教师要抓好常态课, 抓实抓准“课内”的教学设计, 研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课外”实践平台。通过积累到大量的丰富的教育案例、教育实践, 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充分利用好实践资源, 并能非常清晰明白职业核心, 这样就使得自己的努力有方向, 得以迅速成长。

2. 学习“平台”。

可以说, 教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年轻体育教师, 只有不断充实知识厚度, 更新教育观念, 拓宽知识领域, 树立终生学习观, 才能在教学技艺、方法、战术、技能上获得突破。首先, 要虚心请教, 与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学术探讨, 明确自己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和遇到的困惑的解决办法。其次, 年轻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多读书, 读好书, 不断地从书籍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并付诸实践, 才能少走弯路, 更新教学理念, 丰盈教育智慧, 加快教学成长进程, 为自己未来发展定位, 为“学者型”或“专家型”体育教师奠基。最后, 年轻体育教师要学会与网络学习交流, 通过与全国的优秀体育教师探讨, 提升自己的认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在共同学习中, 提高自己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 提升和修正自己能力。

3. 研究“平台”。

当前, 体育老师的工作性质已经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走上了实践研究之路了。这就要求年轻体育教师要争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养成教学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习惯, 重视教学后记和教学反馈。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多用研究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的问题, 摒弃把自己停留在每天完成学校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层面上, 而应该以研究的心态去用心善待每一次教育活动, 决不能忽略每一项工作的开展事实上是自己最宝贵体验挫折感经历, 应从研究、探索、尝试、创新的高度上来对待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学等等活动中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研究者, 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养成及时记录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的习惯, 通过教育叙事、教育日记、案例故事等形式, 保留其最鲜活的教育资料, 以便于自己经常回味。通过与同事、学生的沟通, 了解他们对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 进而进行反思, 汲取先进的理念及方法, 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 科研“平台”。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科研更是年轻教师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问题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必须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必须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因为课题研“链接”着鲜活灵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新问题。一个好的课题就像一棵持续生长的绿树, 它会不断长出新叶, 生生不息, 无穷无尽。通过课题研究, 去寻找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通过积极撰写教学总结与论文, 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出来并推荐给别人, 从而引发自己新一轮的思考与实践。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总结与学习, 体育教师会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地成长, 授课水平会相应地提高。同样, 学生上体育课时自律性有很大提高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身体素质。

摘要:目前在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大环境下, 体育教师业务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学校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采用有效的途径来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下的区域品牌成长研究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自主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仅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同样区域也需要品牌。同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产品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一样,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区域也能吸引资金、技术、经销商、供应商以及人才等先进要素,进而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区域品牌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某类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的较高知名度。依赖于该知名度产品能取得顾客的信任,给顾客形成品质优质量高的良好印象,如瑞士钟表、法国香水、意大利服装、景德镇瓷器。区域品牌的形成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因素,但随着市场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已不再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区域品牌形成源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在的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及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他们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从结构上看,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大中小企业集聚而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快速成长,也促进了集群所在区域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研究述评

第一个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的是马歇尔,他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工业组织,认为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此后经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论、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得到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动力和方向两个角度)、作用等方面。苗长虹(2009)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方面研究认为市场需求扩大、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扩散之间互动引致的收益递增的结果。严士清等(2009)认为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集聚效应、政府支持和企业家精神是集群形成的关键;对于产业集群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张丽君(2009)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杨哲(2006)城市化的发展、王亚飞等(2007)吸引FDI等方面具有主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对区域品牌的研究中,吕涛,聂锐(2005)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悠久的历史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再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区域品牌形成基于产业集群;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每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都能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每个知名区域品牌的背后也都有产业集群作为支撑;孙丽辉(2007)认为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受集群所具有的产业优势、良好的区域环境、龙头企业创牌和优势名牌群体的聚合效应、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与效能四个维度影响;熊爱华(2008)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和传播的基础,但产业集群并不能自动产生区域品牌,只有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认可时区域品牌才能形成;李学军、王松峰(2010)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影响其购买行为。

以上学者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影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学者对区域品牌的成长路径研究较少,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下区域品牌快速成长的路径,为企业与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建议。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影响研究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了区域的知名度,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形成又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及扩散度,推动了区域内企业规模的扩张及产业集群的扩大。

1、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区域品牌随产业集群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学习效应、竞争效应,其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品牌的建立及成长,进而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1)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体现为降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投资及生产成本,由于共同使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减少了企业的额外投资;此外,集群内企业良好的声誉及较大的利润空间易于吸引外界的资本、技术、人才集聚,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筹资成本及其他必要开支;另外,集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强,生产效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产业集群具有学习效应,体现为集群区域内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借鉴,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易于传播并被模仿,由此企业可提升其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3)产业集群具有竞争效应,体现为集群区域内企业间的竞争上,有竞争才有成长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发展的动力,企业临近易于营造竞争氛围,通过竞争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学习效应及竞争效应促进其快速发展,并有利于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单个企业的品牌为区域品牌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健康成长。区域品牌作为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能够提升产业集群的形象和知名度,提高产业集群的吸引力,降低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成本,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1)区域品牌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壮大。集群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资金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低、销售渠道狭窄等缺陷,难以创建自己的品牌,导致企业的知名度低、产品的销量少,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区域品牌展示了集群在特定产品上的整体竞争优势,易于企业吸收资金、技术和原材料,以此克服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瓶颈,同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其市场份额,使其快速发展。良好的区域品牌也会使外界认为此区域内的产品质量高,销售好,会吸引同类及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进入,扩大了集群的规模,增强了集群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2)区域品牌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于品牌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但中小企业资金有限,难以承受巨额的广告投资,对品牌的宣传不到位就不能获得消费者的熟识。区域品牌是企业品牌的浓缩,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可以节省企业品牌宣传的高额费用,降低宣传的难度和成本。

(3)区域品牌有利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区域品牌能够改变消费者对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的偏见,改变他们的心理偏好,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使其易于消费某一区域的产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域的品牌效应为集群内企业的采购、生产、宣传、流通等环节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费用,并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促进产业集群下区域品牌成长的措施

产业集群并不能自动形成区域品牌,只有当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认可时,区域品牌才能形成。因此为促进区域品牌健康快速成长除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外集群内企业应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引进技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等方式发展壮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为区域品牌的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政府和中介机构也应为提升区域品牌的名誉度及知名度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企业层面

1、建立自己的品牌。区域品牌是企业品牌的浓缩,培育企业品牌是区域品牌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集群内企业要有品牌意识并努力创成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受资金、技术、销售等因素影响企业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区域内龙头企业应起模范带头作用优先创建品牌,通过其示范效应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其他企业创建品牌,提升区域的知名度。总之区域集群要发展,区域品牌要成长,大力培育企业名牌是必然选择。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品牌成长的源泉,离开了技术创新,品牌就会缺乏时尚感,对外界会失去吸引力。扬州五亭龙毛绒玩具国内销售量达60%,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低,所以产品多为批发零售,在各大知名商场的销售量较少,抑制了毛绒玩具品牌效应的传播。所以要扩大知名度,企业应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科技推动企业打造自有品牌,进而促进区域品牌的成长。

3、提高产品的质量。质量是产品的基石,一流的质量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基础。质优价廉的商品易于获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对商品的高评价可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销售量进而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此企业要制订行业标准,严把质量关,提高产品的质量,赢得良好信誉,维护产品、企业及区域品牌形象。

(二)政府层面

区域品牌是区域内所有企业共享的无形资产,具有公共品的特征,任何企业都可无偿使用,一个企业使用并不能阻止其他企业不用,这就需要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培育及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区域品牌快速发展。

1、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其创新意识,提升其产品技术含量,为产品和区域品牌的成长奠定基础;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为企业培养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同时政府应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通过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企业提供间接服务,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及管理经验的提升。

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协助行业协会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情况;加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反对不正当竞争,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环境,为区域品牌创造良好的建设和成长氛围,保护区域品牌声誉不受损害。

(三)中介机构层面

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服务机构等)应加强对区域品牌的营销宣传,收集市场各种信息,并提供商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加强企业与政府和外界的协调与沟通,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扩大区域知名度;此外中介机构还要开展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活动,制定实施行业技术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及产业集群壮大的同时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区域品牌的培育和成长与产业集群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学习效应、竞争效应及专业化分工体系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使得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成长,进而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区域品牌作为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能够提升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形象和知名度,增加了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产业集群的吸引力,降低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成本,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壮大。为促进产业集群下的区域品牌成长,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应携手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培育[J].特区经济,2008(3)

[2]、付京、向秋兰.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思想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3]、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成长[J].地理研究,2009(7)

[4]、严士清、韦云波、朱其山、岳秋丽.产业集群成因的演变对集群成长、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央视产业集群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2)

[5]、吕涛、聂锐.区位品牌的形成与维护[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6]、孙丽辉.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J].市场营销导刊,2007(4).

[7]、熊爱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分析[J].经济管理,2008(16)

[8]、李学军、王松峰.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9)

[9]、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

[10]、陈东北.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发展之路[J].企业活力,2009(12)

上一篇:空调也下乡下一篇:喇叭花与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