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十篇

2024-09-12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1

智能电网能够实现低碳经济,因此,近年来我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大。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是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的中心机构。为使智能变电站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在最近几年内采取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措施,自动化系统就是其中一项。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将就智能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谈谈自身的一些看法。

1 智能变电站应用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智能变电站由先进、节能、智能化的设备组合而成,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进行变电站各项数据的传输,由此实现对数据的收集和测量,并且能对整个变电站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进行智能化的分析,给出处理建议。如果存在严重故障,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会发出预警信号,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故障,清除故障。与强调手段的数字化变电站不同,智能变电站更强调目的。相比于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变电站中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由主控制系统进行全过程控制,这大大减轻了变电站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变电站运行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于我国电网整体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

智能开关、光电式互感器、机电一体化设备等智能化电气的应用,组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使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物理结构上,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分为2大类,即智能化一次设备与网络化二次设备;而在逻辑结构上,自动化系统则可以分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等3个层次。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1 过程层

过程层指的是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也是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结合面。在智能变电站中,过程层主要有3个功能,分别为:(1)在电力运行时进行电气量的检测。换句话说,就是指对电流、电压和谐波分量进行检测统计,我们可以通过间隔层的设备得出具体的电能量。与传统方式相比,智能化变电站所采取的是数字量,而这种采集方式抗干扰能力较强,还能使开关装置在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加精致和紧凑。(2)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检测与收集。变电器、断路器、电容器、电抗器等状态检测设备主要检测的是设备温度压力、绝缘性能和工作状态等数据。(3)对设备进行操作和控制执行。在变电站中,过程中的控制动作都是受到间隔层等上层的指令而发生的,过程层设备在执行控制动作时,具有智能分析的能力,可以对命令的真伪和是否合理进行准确的判断,还能控制执行动作的精度,实现控制的智能化。

2.2 间隔层

处在间隔层的设备具有以下几大功能: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控制,同时实现其他控制功能的操作;在优先采集、统计运算和控制命令等方面有着优先发出命令的功能;实现过程层和站控层之间的网络通信,保证整个变电站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2.3 站控层

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站控层主要担负的任务:进行变电站系统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和对历史数据库的按时登陆;将数据信息发送到控制中心;实现人机联系;能对处在过程层和间隔层的设备进行检测、数据维护和在线诊断以及参数的修改,还能对智能变电站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行智能化的分析等。

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要点

(1)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指的是在变电站二次回路中传统使用的继电器和逻辑回路被可编译的系统程序所替代,提高了整个设备的自由化程度,与此同时,现代光电数字和光纤将会取代传统变电站中所使用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提高设备的通信质量。(2)常规二次设备的网络化。继电保护装置、电压无功控制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等二次设备在变电站的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会对运行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作用,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应用后,这些二次设备的联接将会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所有设备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二次设备不会再出现传统的VO现场接口。(3)运行治理系统的自动化。在智能变电站运行中,运行治理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电力生产和运行时的数据统计、运行机组状态统计的无纸化、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分层操作、进行自动化的分流操作等。如果变电站的运行出现故障,运行治理系统会及时对故障进行分析,并自动产出分析报表,找出变电站故障出现的源头,进行自我检修,如果变电站出现大的故障,运行治理系统会对检修人员的检修工作起到协助的作用,将传统的定期检修转变为状态检修,如图2所示。(4)网络技术的自动化。对于智能变电站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维持智能变电站的两大核心技术,整个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都由网络系统所掌握。在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1套设备与保护装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都是由1个CPU系统所完成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但是采集的效率较差,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这套动作是由网络系统中的多个CPU共同完成的,虽然采集和运算、输出、控制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如何控制好采样的同步与控制命令的输出,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难题。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从网络通信的速度和通信协议2个方面入手。目前,我国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网络技术主要采用以太网(ether-net)控制和芯片,实践证明,采用以太网技术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4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难题

在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这3个层次中,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从下而上发展的,目前我国对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正集中在过程层,智能化开关、光电互感器设备和状态检测技术都取得了突破,但还存在如下几个主要的难题:(1)缺乏专业之间的协作,无法进行协同攻关;(2)智能变电站材料和设备质量的问题;(3)测试的方法和标准制定的问题,尤其是变电站电磁干扰和兼容方面,还是很大的难点。

5 结语

作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重要战略的一部分,智能变电站的自动化主要体现在一次设备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上。作为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吸取和采用新兴的技术,不断完善智能变电站基础设施,对智能变电站自身的发展开展专项研究,为整个智能电网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智能变电站应用自动化系统的意义入手,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和技术要点,最后分析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难题。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意义,结构,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吕景泉.“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2(8)

[2]黄益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2

为了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成了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电力系统智能化主轴在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自动化配电系统两部分, 二者与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联系, 各系统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如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部分、调度部分和供电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每个步骤都需要智能系统的严格把关, 而且, 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与科技人员的创新设计、建设等密不可分。

2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是电力系统的发展目标。它涵盖了控制发电、电力调度和配电等环节的自动化。发电控制和配电的自动化在当前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技术已经成形, 且基本实现目标。电力调度的自动化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泛, 虽然和以前相比进步非常明显, 但是很多目标仍未实现, 还需努力。总之, 许多问题制约电力系统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集中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 缺乏团队精神, 很多公司或单位在进行电力系统智能技术研究时, 都不愿和其他公司协作, 资源和技术不能共享, 导致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缓慢;第二, 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许多自动化智能技术仅限于理论研究层面, 实际应用较少, 实际经验匮乏, 使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不顺畅;第三, 缺少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现阶段国家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关注不够, 政策和财政上的投入与支持太少。

3 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应用的分析

3.1 专家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 都是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进行操作和监测, 人工操作的效率低、成本高, 易出现工作误差。专家系统的出现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专家系统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具有专家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专家知识解决突发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同时,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也离不开专家系统的应用, 它可以监测电力系统的状况, 若出现紧急事件或者警告状态, 可运用其智能程序, 做出相应指示, 进而帮助技术人员准确排除故障, 快速的恢复系统。如今, 专家控制系统在很多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操作流程及监管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2 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线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常常会给电力企业运营带来一定影响。在电力运输过程中, 特别是在长距离送电时, 许多因素都要考虑, 如铺设线路的成本、送电过程中的损耗、线路故障检修, 等等。为了解决电力输送问题, 便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施, 技术人员研发了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障碍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3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人工神经理论和控制理论的结合诞生了一种新的系统, 即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它可以像人体神经一样反应极快, 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对问题作出反应, 完全实现电力操作系统智能化。它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有极好的处理能力。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和与最优线性控制系统相比, 有以下不同点, 神经网络控制处理能力强、有非线性特征。神经网络系统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如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数序系统、计算机科学理论等的运用。

3.4 模糊控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模糊控制是指结合模糊数学的思想与理论开发研究出的一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这种技术对那些动态性很强的系统进行有效掌控, 精确度极高。电力系统本身变化性和变化量非常大, 难以控制电力系统的准确动态, 对于系统数据的控制精度不高。但是, 模糊数学却可以轻松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检测一个新进自动化程序是否实用, 可通过模糊控制系统模拟运行, 检测其可行性。模糊控制系统的构成之一是一套完整的智能推理技术, 当在系统中输入完备的数据和控制规则后, 模糊控制系统可自发地对数据按照一定逻辑和规则进行分析推导, 最后推断出模糊控制输出结果。

3.5 综合智能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现在, 发电系统都是些大型的电力系统。这些大型系统结构复杂, 易出现错误。因此, 为了降低电力系统的管理和运营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性智能系统随之产生, 此系统通过智能技术来实现其目的。智能系统作用强大, 是现代化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结合物。智能系统通过各种智能技术将电力系统中复杂、庞大的环节变得简单易行。现阶段, 类似这样的综合智能系统已在我国广泛应用, 有些电力企业为了使运营和管理更加流畅和便利, 常把许多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在一起使用。

3.6 电网故障自愈功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对故障或异常的处理极其迅速, 其可视化管理方法可以监控智能电网的配网设备, 发现问题后可自动开启决策程序,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将故障自动隔离, 从而实现线路自诊、自愈。同时, 智能电网的建立为使用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方式对设备、检修、停电及用电等项目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探讨[J].科技风, 2011, (05) :70-71.

[2]肖云峰, 刘立英.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企业, 2011, (15) :52-54.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智能小区;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

引言

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智能用电小区是其重要的组成,它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标准化的载体。智能电网的建设对于用电的节能减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智能用电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政府为了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推出了一些列的相关政策,并且给智能电网赋予了“安全可靠、智能清洁”的新内涵。恩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更好地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开展了智能小区试运行建设工作,专门研究智能用电小区的关键技术和运营模式等,为智能用电小区在恩施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初步开始智能用电小区试运行建设工作,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将智能电网应用到居民区,建设一个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智能用电居民区。同时还建设一个全面开放的智能小区综合应用平台,提升小区的智能化服务的能力,提高电网综合服务能力。

1.智能小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1)智能用电的控制管理中心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一定要能够很好的满足对小区的管理和控制,并且能够正常的收到系统所发送数据,同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同时,可以准确的发出控制指令,对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进行控制和处理。

(2)目前的通信技术大多是采用GPRS通讯技术,并且在通讯服与终端之间采用自由的数据交换协议,使通讯数据具有准确性。

(3)在系统的前段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多路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技术和信息协调技术,从而保证了配电控制设备、变电所、智能抄表系统等信息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2.智能用电小区设计方案概述

所选择的系统是外国先进的智能小区综合应用互动集成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将小区所有的智能功能都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并且将光储微网系统纳入到本方案中,让小区内的居民能够感受到清洁能源的好处;在智能家居、公共服务系统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多种服务设备联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系统的应用,体现了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具有的先进技术水平。

2.1 智能用电小区主要功能配置

智能用电小区的功能主要包含智能小区配电网自动化,用户信息收集、综合应用处理平台、智能汽车基础充电设备、智能家居服务一体化、自助用电服务一体化、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等。

2.2 综合应用平台

智能用电的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集成系统,对小区进行全面的开放式管理。智能用电的系统的各个子功能都集成在同一个综合平台上,这样就能够使业务功能集中、运维管理方便、系统扩展灵活的特点。智能用电小区综合应用平台结构见图1所示。综合应用平台由操作系统、服务应用、信息发布3个层次组成。操作系统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服务应用平台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处理,涉及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业务都在该平台上实现;信息发布平台一般采用B/S结构,实现智能家居、物业管理、社区交互、家庭能效分析、智能用电分析、用电信息查询和小区配电自动化的管理等功能[2]。

3.智能小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图

如图所示为智能化配电系统的概念图,有系统的前端采集、通信网络和配电控制中心组成了配电系统的统一体,实现了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在智能化系统的监控位置配置了传感器的相关设置,可以很好的反映智能系统的运行状况信息,如电压、电流、功率、电量等,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进行相应处理,转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信号;对于反映系统状态的信息如开关状态、继电保护信号等,通过传感器进行处理,转换成可以被使用的数字信号。数据集中器对各个线控点的数据进行采集,它被分布在空间的各个区域中,小区的集中器RS-485总线对各个才几点进行监控数据,数据集中器与GPRS数据传输模块通过RS232串口相连接。为了使得控制管理中心能够接收到来自GPRS终端传来的信息,处理平台需要启动一个相应程序,使得GPRS终端能与控制中心建立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4.智能小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初探

4.1 小区配电自动化

智能配电系统是智能化用电小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联系用户和智能电网的枢纽,对于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检修和非故障段停电时间、保证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小区配电自动化主要可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小区低压配电系统监控。实现小区配电系统及公共用电设施的遥信、遥测、遥控以及运行监控信息的图形化管理和状态自动报警等功能。二是故障自动检测与隔离。对居民住宅小区出现故障的供电设备进行智能准确定位。对小区低压智能配电系统的故障进行自动诊断、自动隔离,以缩小故障时的停电范围,恢复非故障段供电。

4.2 用电信息采集

小区用电信息采集建设,主要实现对智能用电小区内的居民用户用电信息、电动汽车充电桩用电信息、分布式电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实现智能小区用户用电数据的自动收集、计录异常监测、电能使用质量监测、用电的分析和改善、相关资源发布等功能。

4.3 智能家居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是智能用电的展示窗口,它能够充分的展示出智能用电的经济性、高效性、先进性、灵活互动、友好开放的特征。智能家居以用户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布线技术、无线技术,将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各种智能结合起来。智能家居系统示意图见图2所示。基于电力光纤低压型电缆、无线通讯术和物联网技术,在家中通过户内通信组网方式把各个家电与智能家庭网关、智能交互终端相连接,组成家居网络,由系统后台对智能家居进行状态监测和控制。同时能够实时收集水、电等资源使用信息,从而提供一个安全、便利、舒适和环保的居住环境。

4.4 自助用电服务

自助终端用电服务系统是指用户通过自助用电终端和智能互换处理终端以及95598互动网站进行电力业务的咨询及办理,为智能用电小区住户营造一个24h电力查询、缴费、充值卡购电、业扩报装、信息查询、票据打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业务窗口。

5.结语

对于小区的居民来说,智能化用电不仅是一次用电系统的技术更新,更是对居民生活的一次革命。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国,智能用电小区的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用电小区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智能化的用电服务和全新的用电体验,更具有节能环保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梦子军.某智能小区配电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J].轻工科技,2012(7):57-58.

[2]林弘宇,田世明.智能电网条件下的智能小区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11,35(12):1-7.

电气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论文 篇4

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有着鲜明特征体现,能有效实现无人超控,系统控制是通过鲁棒性变化以及下降时间和响应时间进行调节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电气自动化中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在数据处理的一致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智能控制器能对所有数据经过处理估计得以应用,在数据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层面有着鲜明特征[1].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不需要控制模型,这样就能减少应用程序,从而在效率上有了提高。

1. 2电气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作用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5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1 人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人工智能化技术的主要应用于设备故障的诊断。诊断电力系统故障的传统方法是对电力装置与设备在发生故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数字状态信息与其他关键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从分析中推理出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及发生故障的电力元件, 并对故障恶化发展的态势作出预测。近些年来, 人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目前电力系统中常用到的人工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ANN、ES、GA、Pe tri、FST等网络技术。其中ES是一种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技术, 其不但将书本上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而且还总结了专家的实践经验, 与电力工程的知识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ES智能技术在不断改进自身的知识构造与获取方式, 目的是使知识表达与获取的工作变得简化, 并使推理诊断故障的效率得到提高。ANN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无需对专业理论与专家的实践经验进行知识形成、转化及表达方式等进行重新构造, 而只是需要对领域专家提供的故障实例进行自我组织与自我学习,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故障诊断的样本集, 诊断故障的样本集对于识别故障类型与故障定位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FST技术的诊断原理为根据模糊的隶属度描述故障、保护装置及断路器之间可能的度量。此外GA与Petri技术则是各具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2 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内部, 采用实时监控技术, 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现代计算机科技技术、工控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不断提高与更新, 因此, 只有提高电力系统的监控智能化水平,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智能监控系统的用户界面为图形化结构, 监控界面实现了数字化控制;显示电力系统的实时趋势、柱状图、位图动画及表盘数据等直观图形;此外, 智能监控技术还具有遥控闭锁、实时报警、置数及遥控图形界面等功能。智能监控技术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而且节约了电力系统的人力资本, 提高了安全生产生的可靠性, 保障了电力系统内部的安全有效管理。智能监控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系统结构, 例如:在对高压进线、馈线及母联部分, 低压进线及联络回路的部分, 电源切换及低压补偿等馈线、回路部分等方面进行考虑时, 优先采用分布分层式结构。智能监控技术可以监测现场控制层、主控层及通讯层变压器的温度变化;监控发电机的全电量、油温及转速等状况。智能监控技术能监测到多种遥信量的信号, 如断路器的开关量、保护装置的跳闸信号、非电量信号及异常报警的信号。

3 神经网络的控制技术的应用

神经网络的出现、形成与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学习算法与模型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大量成果。因神经网络具备并行的处理能力、非线性的特性、自学习自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备受人们关注。神经网络由许多简单神经元组成的, 其将大量信息隐含于连接的权值上, 并根据学习算法对权值进行调节, 从而使m维空间神经网络到n维空间神经网络之间非线性的映射得以实现。

4 综合化智能系统的应用

综合化智能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对电力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控制与现代化控制的结合。这方面的控制主要包括变结构的模糊控制、自组织与自适应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及变结构的控制等。在另一个方面, 综合化智能技术也包含了多种智能控制技术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因此, 对于庞大而复杂的电力系统来说, 应用综合化智能控制技术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神经网络技术比较适用于非结构信息的处理, 模糊控制技术则是适用于结构化知识的处理。因此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的结合, 具备技术基础。神经网络负责把感知器发送的数据进行妥当地安排与解释, 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则是为其挖掘潜力与利用潜力提供框架。以上两种智能技术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上为智能系统提供服务, 且能产生互补作用。

摘要: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 对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的控制, 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本文探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四种典型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

参考文献

[1]董德坤, 商涛.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论坛, 2009.

[2]王连生.基于风险的电力系统安全预警的预防性控制决策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 2009.

[3]唐亮.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M].应用科学, 2010.

[4]李妍.浅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J].能源及环境, 2010.

智能电网的调度自动化技术分析 篇6

1 传统电网调度存在的问题

电力调度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作用。近年来, 我国电网各方面运行性能不断提高, 这对于电网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电网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了电网的快速发展。首先, 电网调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而传统电网调度主要是由电力人员进行手动操作, 需要很多电力人员共同配合。但是由于某些电力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 造成人为失误, 严重影响了用电安全。其次, 我国电网对于运行故障的自动化修复能力还远远不足, 直接影响了安全、可靠的供电。再次, 对于电网调度运行故障缺乏预先控制, 总是在出现问题以后才解决, 这样不仅影响了电网的正常运行,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概述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是综合运用控制技术、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等, 采用先进的传感测量设备监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 实现电网运行监控的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及数据测量、调度等功能,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过信息资源共享, 确保电网调度的安全运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个领域的用电量大幅度上涨, 电力系统逐渐朝着高效化、安全化、经济化等方向发展。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和科技水平, 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积极融入节能环保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实现智能电网的调度自动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应积极完善和优化调度自动化系统, 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3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优势

3.1 集成性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全面、统一、规范地进行决策, 优化电网流程, 强化电网生产运营管理, 实现电网信息的有效整合和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 充分体现智能电网调度的集成性。

3.2 优化性

调度自动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合理的成本支付, 确保资产流转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可以结合智能电网实际的分布情况和分流情况, 实现电网资源的合理分流, 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 降低能量损耗。

3.3 自愈性

自愈性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特性, 能够极大地提高电网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利用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自愈性, 可以及时完善电网运行的缺陷和不足, 消除智能电网的安全隐患。例如, 智能电网对某些元器件的还原或者阻隔过程进行自我检测, 强化防爆控制和自我恢复, 从而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最大程度地降低供电中断概率。

3.4 兼容性

智能电网将自动化技术、燃烧电池和可再生能源有效整合起来, 可有效分担电网运行中的负荷压力, 并且调度自动化系统可接入多种能源, 特别是接入了清洁的再生能源, 提高电力系统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同时消除电网扰动危害, 将环保和电力使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保障了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

3.5 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根据电力需求和供应进行电力交换, 其关键点在于电力用户, 智能电网可以有效提高各种用户接口利用率, 实现人机模拟、人机联动和人机互动, 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智能电网设计, 保障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 推动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

4 智能电网的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1 数据服务技术

数据是智能电网的自动化调度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只有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调度。传统电力系统进行调度时, 数据采集系统冗余设置使数据交换效率非常低, 整个过程非常复杂, 并且电网运行过程中分级调度的数据交换可靠性和灵活性很差, 经常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基于SOA的数据服务技术, 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传统电力系统中的数据交换问题, 利用标准接口和数据注册中心方式, 实现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和数据的融合性, 强化电力设备运行管理, 实时监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 极大地提高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 应用虚拟服务技术, 可以及时屏蔽智能电网数据物理存储信息, 实现无差别访问, 将数据通信技术和数据服务结合起来, 统一智能电网通信系统, 简化前置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流程, 实现智能电网的在线数据订阅和调整, 保障智能电网调度过程中数据服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和传统电网相比, 数据服务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优势非常明显, 可有效确保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2 节能发电调度技术

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发电环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深入, 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采用节能发电调度技术。加快电网节能发电调度建设, 在节能发电中引进关键技术手段, 例如, 发电厂脱硫监测技术、水调自动化技术等。但是在电网运行中, 很多系统比较独立, 各个系统的功能比较分散, 无法满足智能电网节能发电调度要求, 所以应积极进行改革, 通过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 采用节能发电调度技术和多种高新技术, 在电网中接入可再生能源, 创新智能电网发电调度, 例如, 新能源优化调度、梯级水电优化调度、碳排放检测控制、水火电优化调度等, 实现多级电网之间的协调平衡, 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节能性。

4.3 应用服务技术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包括多种应用功能, 虽然传统电网运行中也包含部分冗余功能, 可以采用多样化手段来实现, 但是想要有效地将各种分散功能融合起来难度较大。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面向服务架构的SOA方式, 实现组件封装, 可以相互进行调用, 并且可以灵活配置智能电网调度功能, 实现电网扩展和兼容, 满足不同功能的阶段性电网调度要求。同时, 在SOA面向服务架构体系下, 智能电网自动化可以合理划分故障分析、阻塞管理等模块, 如电流潮流、系统等值等, 细化分析电网调度过程中各个服务应用需求, 提高智能电网调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 结束语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对于电网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 全面掌握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技术, 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加大对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调度自动化技术应用优势, 实现智能电网运行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翔, 仇群辉.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7:182-183.

[2]狄义伟.面向未来智能电网的智能调度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3]魏洁, 柳强.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0:215+235.

[4]王文博.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1:181.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7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智能,无功补偿技术

1 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化概述

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如今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给以融入, 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可以对相关部分有效集成, 如发电厂、用户以及变电站等, 对电力生产供应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 促使供电过程更加高效。简单来讲, 就是在电力系统的发电供电过程中, 借助于相关设备组合, 在可控电子元件的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对电力流动进行有效控制, 除了基本的如切断和接通方法之外, 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有效调整和改变电压, 促使供电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 如发电厂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以及电力系统故障处理的自动化等等。通过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 可以无障碍地自动化控制电力生产的全过程, 更加高效安全地进行电力供应。

2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要点

一是合理确定补偿容量:在电力补偿中, 非常重要的一项参数是补偿容量, 通过科学确定补偿容量, 才可以促使智能补偿得以实现;补偿数据的确定十分复杂, 在计算过程中, 需要将供电系统以及使用用户充分纳入考虑范围, 并且只有将补偿容量确定下来之后, 方可以促使系统正常运转。

二是常规补偿方式的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今常规补偿方式越来越多, 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三相共补、分相补偿、综合补偿, 在选择的时候,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

三是系统补偿级数的选择:从实质上来讲, 电容的分组数量就是补偿级数, 越高的补偿级数, 就需要越高的补偿精度, 在这种情况下, 装置成本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 另外设备还有较大的体积。因此, 就需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科学选取补偿级数。

四是系统投切方式:在对系统投切方式进行选择时, 需要对装置的体积进行减小和优化, 促使其可靠性得到提高, 也就是将一定的容量比分组安装于电容器中, 组合投切可以利用自动化软件来实现。

3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智能无功补偿技术

一是合理选取智能补偿方式:在选择自动化智能无功补偿方式时, 为了将无功补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就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原则, 首先要在固定补偿的基础上, 有机结合动态化补偿;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使载荷日趋复杂, 那么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无功补偿。传统的固定补偿技术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那么要想实现智能化补偿, 就需要有机结合自动化补偿和固定补偿。其次, 智能补偿的实现, 需要应用综合补偿的方法, 在应用一些新设备的过程中,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两相的用电量, 这样就会加剧电网中三相不平衡的问题, 不能够继续采用三相共补的方式, 如果仅仅采用单相补偿的方式, 需要较大的成本。因此, 就可以将共分结合的补偿方式应用到智能补偿系统中, 以此来扩大效益, 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后, 还需要有机结合稳定态补偿和快速跟踪补偿的方式, 这样补偿的灵活性就可以得到大大提高,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是合理选用智能补偿的投切开关:目前出现了诸多类型的投切开关, 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过零触发固态继电器, 这种设备可以快速动作, 并且电网、物涌流也不会冲击或者出现于投切开关的应用过程中, 并且可以使用较长的时间, 但是却不利于节能, 因为会有功耗出现。其次是复合智能开关, 它实现了机电一体化, 可以将交流接触器以及固态继电器并联运行, 这样就将两种开关的优势都发挥了出来, 投切可以快速实现, 并且在应用过程中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 不会有大量的功耗产生,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 且无法保证其可靠性, 因此制约到了它的普及和推广。智能真空开关是最后一种, 它也可以实现机电一体化, 并且该开关还可以过零投切电容, 这是因为其应用了低压真空灭弧室和永磁操作机构, 在可靠性方面比较高, 通常使用时间也比较长。

三是智能补偿的无功控制措施:智能补偿的无功控制工作原理是, 计算机对三相电压和电流进行采集, 对系统中的无功变化情况进行跟踪, 用控制物理量来对无功功率进行变化, 投切的参考限量是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 依据相应的模糊控制理论, 对电容器组合进行智能化的选择。将智能的控制理论应用到电容投切控制中, 对电容补偿进行自动及时地投切, 有效补偿无功功率容量。有这些主要无功控制措施, 首先是电压限制条件的科学化, 在智能系统中, 对过电压保护值以及欠电压保护值进行设定之后, 可以对禁投、禁切电压值进行科学设定, 具缺相保护功能, 投切限值是由无功功率来设定的。其次是设置投切延时, 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来调节延时时间, 并且还可以设置同组电容投切动作时间间隔和快速跟踪补偿。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电力需求在不断扩大, 对供电质量和供电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无功补偿技术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另外,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也促使电力企业在满足用户电力需求的同时, 更全面地监控和治理用户电网。在新时期,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自动化无功补偿技术, 提高供电质量, 促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艳梅.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无功补偿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 2 (6) :123-125.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8

【关键词】智能技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应用

0.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化理论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是目前才兴起的一个高新的技术领域,但是从它出现到蓬勃发展这短短数年间,智能化技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及广泛的应用,其未来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电气工程领域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与电气有关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和相关的电子电气技术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等,这些智能化技术的实际效用和具体的研究方向都有着很多重合地方,经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控制中应用各式各样的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控制效果,并对其中一些缺点或差错的地方进行很好的弥补和改进,最终有效的促进电气工程行业蓬勃发展。

1.智能化的理论分析

智能化理论是开发及研究如何延伸、如何模拟人的智能理论。作为当今新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化技术充分解释了智能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一种和人类智能有类似智能反应的智能机器。电气工程行业研究与电气有关科学研究及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动化控制的工作效率,减少成本投入,将工程控制人员从原来比较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减轻了员工的压力,又能安排他们去进行其他项目工程且不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2.智能化电气工程应用的分析

2.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理论是研究如何延伸、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技术很好的诠释了技能的本质,且生产出一种与人类智能有类似反应的智能机器。研究主要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电气工程研究的主要是和电气工程有关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电子电气技术、系统运行、信息处理及计算机和电子应用等。随着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计算机编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传播自动化的传播和运输。电气自动化在加强生产、交换、分配及流通方面有重要作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实现,将降低人力投入,使运作效率大大提高。

2.2智能化控制优点

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化控制,应用不同方法来讨论。但有些人工智能控制器,模糊神经、遗传算法及神经都是非线性函数近似器。采用这种分类方法有利干对总体的了解,同时促进对综合性控制策略的开发。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具有普通函数估计器所没有的优势。在多种情况下,控制对象动态方程的掌握是很不易的,所以控制器在设计控制对象模型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人工智能控制器有很强的一致性,输入陌生的数据能产生高的估计,可忽略驱动器产生的影响。在模糊化和反模糊化过程中,如果采用隶属函数、规则库及适应模糊神经控制器,能够实时进行精确确定。在众多方法之中,只有应用系统技术才能得到稳定解,结合简单拓扑结构配置来实现迅速自学及快速收敛。

3.电气自动化控制实现

3.1智能电气自动控制概述

智能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人员针对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如:如何将智能化系统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故障诊断及预测模块中、电气产品设计自我保护系统、自动化系统优化及控制方面等。在自动化系统设计优化方面,电气工程中设备的设计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对电路、电磁场、电器电机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运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以往设计的技巧与经验。以往设计电气产品时,经常基于实验基础与生产经验,以手工设计方式展开。在智能化技术以后,CAD技术大大促进了电气工程设计的发展,提高了设计产品效率和质量,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以及仿真技术测试虚拟产品的性能与品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电气设备故障和征兆有着很多必然及偶然关系,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点,智能化控制优势在于通过智能方式能够得到较好解决方式,特别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等。

3.2智能自动控控制实现

3.2.1智能自动过程

人的智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感知外界事物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能动反映行为能力,而人工智能是由科学家们制造出来电脑设备的所表现出来一种机器智能形态,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设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学习,按照专家系统设定的非线性等思维方式进行这能分析,最后做出最合理的处理措施,并执行控制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开关量、模拟量的实时采集智能系统的这个是学习过程,并能按规范要求处理或存贮这些信息;画面显示模拟画面真实显示一次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可实时显示电流、电压等所有模拟量、计算量、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实际开关状态及挂牌检修功能,能生成历史趋势图。运行监视具有对各主要设备的模拟量数值、开关量状态的实时智能监视,有事故报警越限和状态变化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声光、语音、电话图象报警;操作控制通过键盘或鼠标实现对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励磁电流的调整。按顺控程序进行同期并网带负荷或停机操作。系统对运行人员的操作权限加以限制,以适应各级运行值班管理;故障录波模拟量故障录波,波形捕捉,开关量变位,顺序记录等(包括主要辅机);在线分析不对称运行分析、负序量计算等保护定值包括软压板的投退;运行管理操作票专家系统,运行日志,报表的生成及存储或打印,运行曲线等。

3.2.2智能自动控制实现

自动控制算法工业过程中通常采用的PID控制器,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在一些系统中常包含有非线性、时变环节,而且有些参数未知式缓慢变化,单独采用PID控制较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AI人工智能调节器采用模糊控制和改进PID相结合的双模控制算法,改变双模算法的模糊控制从而改变控制系统的动态控制品质。AI调节器在调节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自动调整功能。当控制误差较大时,可以采用模糊算法进行调节,消除PID算法控制饱和积分现象;当控制误差较小时,使用改进的PID算法进行控制调节,并在调节控制过程中自动学习以及记忆被控对象特征,以使控制调节效果达到最优化,最终效果达到无超调、参数确定简单、高精度等效果,对复杂控制对象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智能自动控制关键系统就是控制台,控制台设计必须兼顾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模式。手动控制状态主要体现在某些具体条件下需要手动干预或者在紧急条件下必须采用手动控制,这样可以直接利用工程师的具体经验进行控制;智能自动控制模式,往往可以再日常维护控制,智能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在不断完善和进化发展的。

4.结语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已经非常常见,并在逐步的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会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变得更加简单,同时智能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所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可发挥最大的效用,促进电气诊断故障、优化设计和智能控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魏俊英,曲炜.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4.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9

如上分析,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发挥了诸多方面的优势功能,但是客观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亦存有些许不足。具体而言,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仍伴有一定局限性,其虽然可以自动检测和诊断运行系统故障,优化电气产品,但对偶发性因素无法做出精准判断,继而影响了电气产品质量。同时,智能技术对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保护盒的控制失效,很容易造成工作疏漏,导致运行系统稳定性削减。另外,相较于技术发达型国家,我国智能技术发展尚留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受制于人才、资金的短缺影响,导致其创新性不足,包括故障诊断、运行控制等,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总体而言,我国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运用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其功能未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未来需逐步加大在此方面的研究投入,在即有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打破发展局限性,与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 篇10

开发性强, 可靠性高。在不增加硬件设备的情况下, 以软件代替硬件, 通过开发不同的应用软件使检测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 使得智能仪器仪表的研制开发费用低、周期短。由于“硬件软化”, 简化了硬件电路, 减少了元器件, 也就减少了故障发生率, 提高了仪器仪表的可靠性。

性能好, 精度高。利用微处理器的运算和逻辑判断功能, 按照一定的算法可以消除由于漂移、增益变化、干扰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同时还有利于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和动态特性补偿, 改善了仪器的性能。

智能化。智能仪器仪表不仅可以对被测信号进行测量、存储和运算, 还具有自校准、自动调零、量程自动转换、故障自诊断等功能, 大大地改善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有些仪器采用了专家系统技术, 可根据控制指令和外部信息自动地改变工作状态, 并进行复杂的计算、推理。

具有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操作人员可通过键盘输入命令, 控制仪器完成某种测量和处理功能。仪器还可以通过显示器显示仪器的运行情况、工作状态以及对测量数据的处理结果, 使仪器的操作更加方便直观。

具有可程控操作的能力。目前的智能仪器仪表都配有GP-IB、RS232C、USB等通信接口, 可以很方便地与计算机联系, 接收计算机的命令, 使其具有可程控操作的功能。与计算机或其他仪器构成的集散控制系统可以完成更复杂的测试任务。

2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仪器仪表结构、性能改进中的应用

首先, 智能自动化技术为仪器仪表与测量的相关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运用智能化软硬件, 使每台仪器或仪表能随时准确地分析、处理当前的和以前的数据信息, 恰当地从低、中、高不同层次上对测量过程进行抽象, 以提高现有测量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扩展传统测量系统的功能, 如运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计算、混沌控制等智能技术, 使仪器仪表实现高速、高效、多功能、高机动灵活等性能。其次, 也可在分散系统的不同仪器仪表中采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等微型芯片技术, 设计模糊控制程序, 设置各种测量数据的临界值。运用模糊规则的模糊推理技术。对事物的各种模糊关系进行各种类型的模糊决策。其优势在于不必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也不需大量的测试数据, 只需根据经验, 总结合适的控制规则, 应用芯片的离线计算、现场调试, 按我们的需要和精确度产生准确的分析和准时的控制动作。特别是在传感器测量中, 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用软件实现信号滤波, 如快速傅立叶变换、短时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技术, 是简化硬件, 提高信噪比, 改善传感器动态特性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强有力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能力, 联想、记忆功能以及对非线性复杂关系的输人、输出间的黑箱映射特性, 无论在适用性和快速实时性等各方面都将大大超过复杂函数式, 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 综合获取更准确、更可信的结论。其中实时与非实时的、快变与缓变的、模糊和确定性的数据信息。可能相互支持, 也可能相互矛盾, 此时, 对象特征的提取、融合, 直至最终决策, 作出正确的判断, 将成为难点。于是神经网络或模糊逻辑将成为最值得选用的方法。如在布匹面料质量的评定, 柔性操作手对触觉信号的处理, 机器的故障诊断领域, 智能自动化技术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功实例。

3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虚拟仪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在仪器仪表结构设计中, 仪器厂家过去都是以源代码形式向用户提供智能虚拟仪器即插即用的仪器驱动器, 为了简化最终用户的使用操作与开发过程, 不断提高运行效率, 以及编程质量和编程灵活性, 相关仪器厂家在VXI即插即用的总线仪器驱动器标准的基础上作出了一套新的智能化仪器驱动软件规范, 在虚拟仪器结构与性能上进行了下述多方面改进。首先, 考虑需要兼顾用户的直观、易用性及尽可能提高运行效率, 并保持原来VXI总线即插即用标准的高层编程接口, 以提供相同的功能函数调用格式。其次, 在最新Labwindows/CVI5.0内建的开发工具基础上, 运用智能化手段, 使智能虚拟仪器 (IVI) 的仪器驱动器代码, 可以在人机交互作用下自动生成, 这样既简化了大量编程工作量, 又统一了驱动器代码的编程结构和风格, 还大大方便了不同水平用户的使用和维护。再次, 应用一系列智能手法, 识别、跟踪和管理所有各种仪器状态和设置, 使用户能直接进入所有低层设置, 并通过智能状态管理, 使用户可根据需要, 在“测试开发”和“正常运行”两种模式之间随意切换。在“测试开发”模式下, 驱动器可智能自动化地完成一系列状态检查, 以帮助发现各种编程错误。当程序调试正常投入使用后, 用户即可切换到“正常运行”模式, 以使驱动软件高速运行。这样既保证了仪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又可使软件随时投人高速运行, 尽可能提高其运行效率。另外, 也由于采用了各种智能化方法, 使驱动器可实现多线程同时安全运行, 进行多线程并行测试;同时, 驱动器还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 可以在不连接实际仪器的情况下, 开发测试程序。

4 智能自动化技术在仪器仪表网络中的应用

由于仪器与计算机一旦组成网络, 即可凭借智能化软硬件 (诸如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和联想记忆功能) , 充分发挥灵活调用和合理配置网上各种计算机和仪器仪表的各自资源特性和潜力, 产生1+1>2的组合优势。例如, 目前已可使用连接到Web的数字万用表和示波器, 通过因特网和模式识别软件区别不同的时空条件和仪器仪表的类别特征以及测出临界值, 作出不同的特征响应;也可使用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代替过去单独使用的数据采集设备, 以至可跨越以太网或其他网络, 实施远程测量和采集数据, 并进行分类的存储和应用。网络化的智能测量环境将网上各种类型, 不同任务的计算机和仪器仪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完成各种形式的任务要求, 如在某地采集数据后送往各种需要这些数据的地方, 把相同数据按需拷贝多份, 送往各需要部门;或者定期将测量结果送往远方数据库保存, 供需要时随时调用。而多个用户可同时对同一过程进行监控, 例如各部门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控人员以及主管领导人员可同时分别在相距遥远的各地监测、控制同一生产运输过程。不必亲临现场而又能及时收集各方面数据, 进行决策或建立数据库, 分析现象规律。一旦发生问题, 可立即展现眼前或重新配置, 或即时商讨决策, 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外, 智能重构信息处理技术也将为仪器仪表创造更广阔的活动舞台。结合了计算机与专用集成电路 (A-SIC) 优点的可重构计算机, 不仅要根据不同的计算任务对大量的可编程逻辑单元阵列 (FPGA) 作出灵活的相应配置。其指令级、比特级、流水线级以至任务级的并行计算, 使其运行速度达到通用计算机的数百倍以上。

综上所述, 随着智能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及应用范围与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的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水平必将快速迈向更高阶段。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智能自动化技术在仪器仪表中的特点, 针对仪器仪表结构及网络中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林金泉.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良种补贴政策下一篇:氮化硼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