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融合五篇

2024-08-31

IT融合 篇1

1 对IT融合概念的认识

IT融合的概念目前国内还没一个统一的概念,似乎也不太好下定义。大概出于IT融合发展较为动态,如早期的IT与管理业务融合、发展到IT与知识结构融合、平台融合、到现在流行的“云计算”融合等等。其实要对IT融合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对其产生的背景是有必要首先搞清楚的。IT融合产生的背景大概有两点:一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孤岛”是社会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的阶段性问题。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种MIS(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各自为政,于是,OA、ERP、CRM、HR……彼此之间相互脱离,导致了企业的协同性严重下降。企业原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应用系统的割裂使企业的管理最终走向低效。重复录入信息、信息交流不同步、有效信息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等多种问题,也时刻影响企业管理的效率。在政府部门,有多少个委、办、局就有多少个MIS,每个MIS都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管着,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选择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在此背景下,为IT融合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二是面对当今IT高速发展的环境,社会各行业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需在管理模式、业务模式上要与之相适应、相融合。如大量互联网新技术的产生: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等,使得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模式需与之相适应、相融合,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不落后;行政部门同样如此,IT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工作模式、服务模式、沟通模式,且更加注重融合,使单位信息化达到新的高度。IT技术的高速发展还带来了如行业内部的知识结构融合,部门融合与重组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我们可以为IT融合的概念下一个结论:IT融合是为解决社会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适应IT高速发展的必然行为。并会随着IT的发展而愈加深入与宽泛。

2 IT融合发展前景展望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将融合发展,IT与各行业的日常管理业务必然更紧密地融合,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坚信IT融合将成为未来社会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IT融合在未来将给我们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呢?

2.1 IT融合将向社会各领域广泛辐射

未来IT相融合的领域将扩展到包括教育、医疗、汽车、造船、机械、建设、石油、国防、能源、保险、农业等各大领域。IT融合将是未来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使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发展到达新高度。

2.2 IT融合促使各行业的管理业务发展水平产生质的改变

IT融合的执行者CIO们将搭建起信息化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一座桥,随时洞察各个部门的应用需求,结合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优势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统一办公平台,打破各个系统造成的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和资源孤岛,提升总体运营效率。IT融合也将打破传统部门格局,使得业务再造流程得以真正实现。

2.3 IT融合是未来各行业创新的助推器

当前我们正在走出全球经济下行的噩梦,步入“后危机”时代,创新是未来各行业生存的唯一途径。创新的源泉在那里?这是当前企业的CEO、CIO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IT具有的高度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特点,将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微观方面,技术也会引发业务创新并使行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IT与业务融合发展将是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2.4 IT融合同时也扩大了IT自身发展的新空间

如IT融合过程中,多维系统集成、移动互联集成、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等等,必然使IT自身的发展产生新的机遇。近些年来,许多IT服务商纷纷发力,在ERP类系统与门户、流程、知识等多方面的融合对接应用中,为企业融合应用实现了统一的信息门户、流程支撑平台、知识中心。这些融合应用,不仅满足了社会信息化市场需求,同时也助推了IT自身的高速发展。

这里我们引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国青教授的观点:展望下一个10年,以移动泛在性、虚拟体验、个性化、社会性、富媒体、大数据为特点的新兴IT融合将成为信息化画卷的一种主色调。只有敏锐感测和响应国际动态,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发展方向,进一步从全局和前瞻的角度处理信息化进程中的宏观与微观、高端科技与草根应用、自主创新与应用普及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才能在国际竞争以及信息化战略上保持主动。

3 IT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IT融合也谈了许多年,但纵观整个行业局面,真正实现IT与业务两者融合的行业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3.1 人才瓶颈

IT融合的最终实现,每一个过程环节无不需要大量即精通新技术、又具备现代管理思想理念、懂得新经济模式的专门人才。如ERP到BI、IT赋能业务创新等等。IT融合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基础的,需要跨越各领域的专家团队联手打造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推动IT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IT融合的关键。但当前,具备IT技术兼备通晓业务管理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3.2 技术瓶颈

技术瓶颈在各行业IT融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比如,实现支持连接智能电视、智能家庭等融合产品的超高速无线通信设备、智能感应器、LTE-advanced网络的核心零部件、产品系统化的核心技术——系统级芯片(SOC)和软件等等这些核心IT融合部件的研发基本上处于不是落后、就是依赖进口的局面。软件方面也不乐观,系统集成方面有些单位、企业连SQL-server与oracle的数据转换、异构都成了阻碍自身信息化发展进程的问题。这不仅是人才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许多基础类系统软件的核心技术都不是我们的。

3.3 环境瓶颈

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也是IT融合得以实现的保障。这一方面,我们做得也不够。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通信信息化发展中也提到了关于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以及对两化融合的基础支撑,将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和主线。但从执行层面看还是缺乏针对性、引导性、激励性、具体相关政策配套等问题。微观方面,虽然各单位、企业也意识到IT融合会为将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束缚于前面讲到的人才与技术瓶颈,短期内也难有所作为。加上现阶段的IT融合难免会加大投入,这也使得各行业在IT融合的步伐上停滞不前。这里不得不谈到目前在IT融合进程中遇到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虽然这些年来一些IT厂商伴随着企业IT融合应用需求的加深,也纷纷在IT融合应用上发力,一些优势厂商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满足企业的多维应用集成需求。但各ERP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业内迎来“诸侯争霸”的混战时代,每个厂商都有自身的一套的标准与接口。面对层出不穷的IT产品,使得企业在选型上愈加复杂化。如果你上了这家厂商的产品,或许以前的要推到重来,因为基础开发平台、应用平台都会有差异化。使得问题愈加复杂。这也是企业不愿意面临的问题。其它的如安全控制机制、认证问题等等都是困扰IT融合发展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IT融合同样如此。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IT融合是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有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坚信再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CIO们要改变思维,加强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融合,努力去推动业务与IT融合,致力于用IT支撑并优化业务运作,让业务的各个流程中,遍布IT的基因,为业务注入新的动力,使IT融合作为创新的重要力量存在。CEO们要足够的重视,把IT融合上升到战略层来考虑,加大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配套等等。相信IT融合必然为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本质的飞跃,在未来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百度百科.信息孤岛.http://baike.baidu.com/view/912383.htm

IT融合 篇2

关键词:IT融合,含义解析,维度划分

当前我国进入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始应用信息技术(IT),如何促进企业与IT的有效融合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IT融合展开研究。Horovitz分析了IT融合的含义并将其分为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1]Reich从因果两方面对IT融合的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2]之后很多学者都对这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我国学者吕亮从动态视角对融合的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重新定义。[3]李丹分析了IT融合的含义,将其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并提出IT融合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4]石代伦从业务与技术融合的角度分析了IT商业价值。[5]但已有研究成果对IT融合的含义、维度划分至今仍未统一,仍缺乏IT融合系统的深入研究。而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IT融合效果。因此,厘清IT融合的概念内涵,系统地对其维度进行划分,对于未来学者深入理解IT融合含义,促进企业有效地IT吸纳有重要意义。

一、IT融合概念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融合的定义是:“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文化融合。也作‘融和’”。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融合的目的,融合的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组织要素的参与性、组织与IT的相互适应及动态过程的视角对IT融合的概念进行了剖析。[6]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给出如下定义:

IT融合是指企业实施信息系统(IS)后,为提高组织绩效,通过各种措施敦促组织内各层员工学习、接受IT,并对组织和IT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产生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使IT与组织在各个层面融为一体的一个持续动态过程。

对此概念需做三点说明:(1)IT融合的主体是企业。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IT与企业业务和管理活动的融合进行研究。(2)IT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企业目标提高组织绩效,同时在IT融合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了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3)由于IT飞速进步、企业管理复杂多变、企业吸收IT的过程漫长,因此,IT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二、IT融合维度解析

1. IT融合维度划分原则

IT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持续过程,单维分析很难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与研究。Horovitz将IT融合分为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理性维度旨在研究企业计划以及计划制定方法;社会维度则关注融合过程中人的因素。[1]Reich对其从因果两方面进行区分,指出融合理性维度是IT与企业业务目标内部一致、外部有效的一种状态;社会维度则是组织内各业务单元的部门主管与IS主管理解并认可彼此使命、目标和计划的状态。[2]吕亮沿袭该结果,提出业务与IT融合模型,并从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研究了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3]而李丹则从动态过程视角将IT融合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4]

在IT融合过程中,理性维度和社会维度是彼此作用,不可分割的,企业内各部门主管与IS主管彼此认可的状态是IT与业务目标内部一致,外部有效的前提,而理性维度是社会维度努力的最终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李丹动态过程视角的维度划分方法更加合理,即用广度表示IT与组织融合的范围,用深度表示IT与组织业务融合的程度。但IT融合程度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IT与组织哪类管理活动实现了融合;二是IT与某项特定管理活动的融合深入到何种程度。它们体现了IT融合程度完全不同的两个侧面,后者是传统意义上的融合深度;前者则取决于管理活动的分类。而从IT和组织融合的角度看,企业管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管理战略层,组织运作层和个体行为层,三种层次活动涉及的主体和内容有很大差别,可以从这一视角分析IT与不同管理活动的融合程度。

因此,本文将IT融合分为三个维度:广度表示IT与组织融合的范围,深度表示IT与某项特定管理活动融合的深入程度;层次表示IT与组织哪类管理活动实现了融合。

2. IT融合广度

IT融合在广度上是一个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单部门融合,跨部门融合,企业整体融合。

(1)单部门融合。单部门融合是指IT仅在企业某个部门内实现与业务、管理等工作的融合。这种融合多发生在IS实施后的初期阶段,企业刚刚了解IS功能,对IS蕴含的管理流程及思想了解较少。因此,单部门融合多是利用IS提高部门内的工作效率,改进部门内部业务流程,其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本部门工作的性质、特点,同时还受到其他部门运营情况的影响。

(2)跨部门融合。跨部门融合是在企业多个部门(如进销存及其相关环节)实现IT与跨部门业务的彼此调整、相互适应的融合。这种融合多发生在具备一定信息化使用经验和知识的企业中,员工不仅了解IS业务功能,还对其蕴含的管理流程和思想具备一定认识。在跨部门融合中,企业可以利用IT实现前所未有的跨部门合作,IT应用从支持技术性的工作转变为支持管理性的工作,各部门间也实现数据共享。

(3)企业整体融合。企业整体融合是指在企业所有部门内,IT与组织相互匹配、相互适应调整的融合。这种融合多发生在IT经验和知识比较丰富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及相关人员充分了解IT功能、管理思想及其提升管理的潜力。在企业整体融合中,IS支持企业各层次的管理活动,各部门间的IS实现集成、信息共享,同时也与企业相关利益体(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客户、政府等)之间建立起数据交流渠道,实现企业整体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3. IT融合深度

在IT融合过程中,IT与管理活动的融合深度,从相互独立,到相互调整适应,到最后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经历多个使用状态的进化。本文将IT融合深度分为:机械式融合、有机式融合和创新式融合。

(1)机械式融合。机械式融合是指企业采纳IS后,利用IT替代原有手工劳动,未对企业和IS做重大调整,仅仅利用IS完成特定的工作和任务。融合过程中,对两者不匹配的功能弃之不用,对不能由IS执行的业务则由员工完成。该状态下IS应用是一种机械照搬式的应用和扩展,并未对企业和IS进行适应性调整,或者进行了微小调整而由于企业内部各方力量的作用效果甚微。

(2)有机式融合。有机式融合是指企业采纳IS后,为充分发挥IT潜力,对组织内部各要素及IS进行适度调整,使彼此能够有机协调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融合方式。在融合过程中,对两者不匹配的IS功能予以修正;对企业与IS不匹配的各组织管理因素,通过调整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措施,使之能充分利用IS,以改善原有的信息传递流程。有机式IT融合是一种修正式应用,根据企业和IS的特点,保留两者各自的优势并对其进行适度调整。这种调整可能会损害部分员工的利益。因此,它需要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以保证IT融合的顺利进行。

(3)创新式融合。创新式融合是指企业采纳IS后,企业内部各层员工根据对企业活动的理解,利用IT开发并完成新的工作任务,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而这些工作、产品或服务在应用IS之前是无法实现或是不被大家所知的。在融合过程中,组织内部员工根据IT使用经验和感受,逐渐掌握IT传递和储存信息的本质,并能根据业务知识、流程及市场需求等,发现可以利用IT实现的新业务及需求。这种IS应用是一种创新式应用,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及其员工具备很高的信息化素质及业务素质。

(4)IT融合层次。IT融合层次表现为IT与组织在哪个层次实现融合。对照企业管理活动层次,把管理战略层的IT融合称为战略对应;把组织运作层的IT融合称为流程匹配;把个人行为层的IT融合称为员工接受。

4. 战略对应

管理战略层的IT融合主要是指企业业务战略与IS战略二者相互调整与匹配。学者们将IS战略和业务战略的交互影响与适配称为战略一致性、[7]联系、[7]和谐、[8]整合[9]等。本文把管理战略层的IT有效融合定义为战略对应,主要是指企业业务战略与IS战略经过调整和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彼此一致。它有两层主要含义:(1)彼此对应。彼此对应表明,这个对应是双向的,即不仅是IS支持业务战略,业务战略也会根据IS战略进行调整。(2)一致性。业务战略与IS战略融合的最终状态为两者达成一致,为了实现企业共同目标,二者拥有共同的发展方向。

5. 流程匹配

组织运作层的IT融合,其本质是IT内部架构与流程对业务流程架构与流程的支持程度。该层次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S内嵌的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有效匹配,企业能否处理好IS所体现的行业“共性”与企业“个性”的关系。本文把组织运作层的IT融合定义为流程匹配,它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绩效而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协调企业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关系中的所有要素,使IS与业务流程在功能结构上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IS对业务的支持程度及企业对IS的利用程度不断提升,最终企业IS与业务流程逐渐匹配,在物理架构上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员工接受

个人行为层的IT融合体现为企业内部个体员工对IS的自愿接受。企业实施IS后,内部员工迫于各种压力而不得已采纳IT,实际采纳发生在心理接受之前。而员工是否自愿接受IT,会影响其使用方式,[10]并影响IT潜能的发挥。[11]本文把个体行为层的IT融合定义为员工接受,其真实含义是企业员工从心理自愿接受并主动使用企业选择的IS。它是指企业实施IT后,其员工从强制地被动使用逐渐过渡到从心理接受IT,主动自愿地应用IT的过程。企业实施IT后,员工会根据其使用效果和经验评价IS,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积极的使用情绪,逐渐从心理上认同并接纳IT,从原来的被动使用转变为主动地接受和应用,最终企业IS在应用过程中实现端对端的融合。

三、IT融合多维结构模型

IT融合是IS与组织相互调整、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实施IS后,首先通过组织内培训、学习及激励措施鼓励员工使用IT,逐渐在各个部门内代替原有的手工劳动、纸质文档以促进单部门融合;同时随着各部门逐渐接受IT,企业内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开始共享,IS功能集成化,形成跨部门融合;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IT逐步实现了在整个价值链上的整体融合。

在IT融合广度不断扩大的同时,IT融合深度也逐渐发生变化。最初,企业大多是利用IS现有功能机械性地执行原有工作;随着对IS功能的认可,企业对业务流程、管理活动和IS做出适当调整,IT与组织逐步实现有机式融合;而随着企业和员工经验的积累,组织认识到企业内信息的新价值和IT的采集、存储、传递信息的能力本质,创新地利用IS处理信息,为企业创造新的业务或产品,实现创新式融合。

在IT融合广度逐渐扩展,深度不断推进的过程中,IT与组织分别在管理战略、组织运作和个体行为三个层次开始交互作用,互相渗透。员工接受是指IS内各模块的终端操作者即各层员工逐渐从被动使用发展到从心理主动自愿使用IS的过程;流程匹配是指组织与IS从最初的两个独立的系统,发展到IS成为组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IS流程再造,提高企业效率的过程。战略对应是指IS战略与业务战略彼此一致,即在战略层面发挥IT潜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IT在这三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自下而上逐步递进,甚至有可能是自上而下,这取决于企业的IS实施战略。但就其最终目标而言,IT融合是指在IT与组织的融合广度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推进的同时,最终能够在企业三个管理层实现战略对应,流程匹配和员工接受,即实现企业整体的创新式的全方位融合。

由此可见,IT融合的内涵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它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其多维结构模型见图1。IT融合的广度体现了IT与组织融合在范围上的扩散,深度体现了IT与组织融合在应用方式上的演变,层次则体现了IT与不同管理活动的渗透与融合。这三个维度有明显的区别,它们分别体现了IT融合的不同侧面,其中广度和深度更多地体现了融合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而层次则更多地体现了融合在管理活动上的复杂性。三个维度的融合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随着企业应用IS的时间增加,IT融合广度会呈现出从单部门融合向企业整体融合的逐步扩散与成长的规律,其深度也会随着IT经验和知识积累,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而IT融合层次则更多地受到组织内部各要素作用的影响。但三个维度也有内部联系,IT融合的层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IT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特征。比如,企业实现战略对应时,一般情况下也达到了广度上的整体融合,深度上的有机式融合。可见,IT融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多维的动态过程。

IT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IT融合效果。本文在总结前人IT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剖析IT融合含义,并对其维度划分方法进行探讨。最终从广度、深度和层次对IT融合进行维度划分,并提出了IT融合的多维结构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IT融合提供基础,也为企业对其信息化程度进行准确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Horovitz J.New Perspectives on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Winter 1984,PP 19-33.

[2]Reich B H,Benbasat I.Measuring the Linkage between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bjectives.MIS Quarterly,1996,20(1):55-81.

[3]吕亮.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及其对竞争优势的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8,(3).

[4]李丹.企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度量与模型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07,(3).

[5]石代伦,潘九朱.发挥IT的商业价值——一个业务与技术融合的观点[J].软科学,2006,20(5):9-15.

[6]杨青,陈忠民,黄丽华.基于能力的公司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战略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3):141-145.

[7]Henderson J C,Venkatraman N.Strategic alignment: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J].IBM Systems Journal,1993,32(1):4-16.

[8]Luftman J N,Oldach S H.Introduction.In competing in theinformation age:Strategic alignment in practi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3-18.

[9]Broadbent M,Weill P.Improving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strategy alignment:Learning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IBMSystems Journal,1993,32(1):162-179.

[10]Wang W,Hsieh J P.Beyond Routine:Symbolic Adoption,Extended Use and Emergent Use of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Mandatory Organizational Context[C].Twenty-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Milwau-kee,2006:733-749.

服务“四化” 推进IT融合创新 篇3

苏波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电子信息行业进一步创新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突破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大技术瓶颈,营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速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和认定,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三是培育信息投资与消费热点,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服务,带动网络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充分发挥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推动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实施电子信息基础产业跃升工程和整机产业价值链提升工程,增强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产业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工业控制系统、机床电子、金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壮大。

五是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安全法律及标准研究制定,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大力发展高端网络通信设备,研究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和重点产品信息安全检测制度。

融合从信息开始 创新由IT先行 篇4

8月25日,由中国计算机报社、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行业信息化奖项评选活动暨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隆重举办。大会围绕“融合从信息开始 创新由IT先行”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我国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政府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和来自行业信息化领域的1000余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发布了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奖项评选活动获奖榜单,并为300余个获奖企业、个人、产品和解决方案颁奖。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秘书长钟希和代表主办方致辞。钟希和解读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相关内容,肯定了信息化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制造2025”在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均包含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的内容,部署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及制造业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制造2025”将带动新一轮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而这轮变革由信息技术创新引发,也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而进一步深入。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副理事长蒋士良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进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在传统行业渗透、融合,催生出积极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行业信息化不仅驱动产业升级,同时构建起新兴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国经济新的结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行业信息化将融合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所有传统行业都将受益于“互联网+”与行业信息化。

芯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德银行、三一集团、博康智能、上海帝联等企业代表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分享了民营企业和大型国企、军工企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与思考,探讨了“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信息化与项目管理和系统效能提升等问题。

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杨春立以《制造业+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之道》为主题发表演讲,从“制造业+互联网”面临的背景形势讲起,分析了“互联网+”变革的五种模式,即产品个性化、制造服务化、组织平台化生态化、资源分布式网络化、工业互联网成为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并指出“制造业+互联网”融合点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工具为“一硬”(控制和传感技术)、“一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互联网)和“一平台”(工业云服务平台),融合方法为双创平台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赛迪信息系统评估中心副总经理王理达就“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政府”发表演讲,指出智慧政府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与传统手段优势互补,以技术支撑工作,满足真正的用户需求。

天津市规划信息中心主任才睿剖析了大数据给城乡规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大数据使规划进入新常态――精准规划、存量规划、多规合一、众智规划,规划也出现了变革趋势――规划编制技术变革、规划管理变革、规划决策方法创新、体系建构等。她还与在场嘉宾分享了多个城市规划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大会揭晓了2016中国行业信息化评选活动获奖榜单。联想、东软、阿里巴巴、华为、用友、三一集团、航天科技、国双科技、兆元科技、慧科讯业等300多家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分别在本次活动中荣获企业类、产品类等奖项。大会现场主办方领导为这些获奖企业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IT融合 篇5

12年耕耘硕果累累

IT服务产业作为实现信息化社会的支撑点, 已经成为实现强国富民、绿色社会、数字城市的主要手段。华胜天成成立12年以来, 已经从一个简单的产品代理商、系统集成商发展到现在中国IT服务领域的领先厂商之一, 员工数从几十人发展到5000余人, 年营业额从千万级别发展到数十亿元, 是中国第一家服务网络覆盖整个大中华区域及部分东南亚区域的本土IT服务提供商, 并且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分别拥有一家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

对于这样的成绩, 华胜天成CEO王维航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三个打造”, 即打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打造了与合作伙伴共赢的联盟, 打造了以技术推动业务的传统。王维航表示:“华胜天成在过去十几年间所做的服务主要是把信息系统以IT技术服务的方式, 提升客户的核心能力, 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围绕企业IT系统生命周期, 提供端到端的IT服务”, 依靠这样的业务定位, 华胜天成在其主要服务对象—电信行业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从赛迪顾问刚刚发布的中国IT服务市场发展趋势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 中可以看出, 《2009~2010年中国系统集成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 华胜天成在规模达52.27亿元的电信行业系统集成市场占据了12.9%的份额, 综合排名位列第一。同时, 华胜天成在电信行业IDC服务的用户满意度的总体得分为9.02, 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用户满意度得分为9.21, 均为领先位置。

不仅如此, 华胜天成在过去两年里, 通过一系列收购, 拓展其业务所涉及的行业和区域:2009年5月, 华胜天成以约2.6亿港元的现金收购香港自动系统集团ASL 68.4%的股份, 在完善其高端IT服务领域产品线的同时, 也走出了国际化的一步;2010年8月19日, 华胜天成斥资近1000万美元收购了在电信服务市场服务三大运营商并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摩卡软件;2010年11月18日, 华胜天成通过收购中国磐天100%股权而并购了其全资子公司长天科技, 长天科技是一家为为政府、金融等重要行业提供综合IT服务的企业。

王维航还向本刊透露:“为了持续提升公司在全行业中IT综合服务的实力和把握未来市场, 华胜天成不排除继续收购在云计算、三网融合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软件及IT服务企业。”

云时代的融合之道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时代的来临对IT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维航认为, 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用户的整个业务链也在融合, 更需要一体化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尤其是在云计算时代, 基础架构是服务, 平台是服务, 软件是服务, 接入也是一种服务, 因此, IT服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 服务的比例也大幅提升, 这在未来10年将是IT服务企业最好的一次发展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也表示:“当前云计算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相关的标准也不够完善, 市场的格局还没有稳定, 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将是一大机遇, 云计算将会为本土企业提供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本土企业抓住机遇, 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对于IT服务行业, 华胜天成在云时代的发展方向就是把客户的IT资产变成IT服务, 让IT服务和客户业务紧密结合。白皮书中也指出, 未来的云计算用户将大大降低IT成本, 他们不再需要专门的IT资产、关注IT技术问题, 而是只需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注重IT应用即可, 而传统的IT服务提供商要在未来的云计算时代不被边缘化, 都必将转型为云服务提供商, 同时, 云计算将进一步缩短产品推向市场所需要的时间, 使传统的IT服务交付模式更加灵活高效, IT供应链管理更具动态性。此外, 产品化的IT服务提供能力将成为趋势, IT服务产品化意味着IT服务在三个方面的变革, 即统一的服务标准、可衡量的服务质量和系统化的定价方式。

这也正是华胜天成在云时代的两大关注点, 首先是业务模式的变革, 云计算时代, IT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服务交付的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而从IT服务的角度来看, 云计算带来了IT资源的整合要求IT服务具备定量计价、管理自动化和远程化及管理跨机构等特点;其次是交付模式的变革, 云时代的IT服务交付将从客户端转成远程交付, 而且交付的内容是IT服务交付和业务交付的融合, 同时云计算将会产生新的IT服务需求, 如说标准化、规范化等。华胜天成CTO杨淮表示:“云时代IT服务将是IT业务与服务的融合。”

在云时代IT服务的架构中, 华胜天成将技术、软件和业务三方面的服务分为五个层次, 技术服务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服务、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服务, 软件服务即云计算平台软件的服务, 包括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应用平台等。同时软件服务平台要支撑业务流程的服务和发展。杨淮说:“华胜天成十多年来积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归结到这五个层次之中。”这样, IT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云计算服务, IT部门将会直接面对业务, IT更大的投资是放在如何来支撑业务, 也就是说从IT服务直接走向了业务服务。

上一篇:质量安全管理效率下一篇:效度对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