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伴抑郁十篇

2024-09-10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老年性痴呆伴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痴呆诊断标准和抑郁症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有严重自杀倾向、无法配合治疗、入组前2周服用抗抑郁药物者。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男性28例, 女性23例;年龄60~76岁, 平均 (65.56±11.35) 岁;体重43~80kg, 平均 (64.21±10.63) kg;病程2~6个月, 平均 (3.46±0.71) 个月;观察组男性30例, 女性21例;年龄60~75岁, 平均 (65.22±11.40) 岁;体重42~81kg, 平均 (64.31±10.61) kg;病程2~6个月, 平均 (3.57±0.75)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西药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每次5mg, 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加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每次10mg, 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加用天智颗粒治疗, 每次5g冲服, 每天3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评分 (MMSE)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

1.4 疗效评价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1], MMSE量表包括定向力、即刻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延迟记忆和语言等方面内容。MMSE总分为30分, 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 MMSE评分<27分者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5]。根据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价患者抑郁症状的变化[2]:7分内无抑郁;7分以上可能抑郁;17分以上肯定焦虑;24分以上明显抑郁。显效:治疗后MMSE评分、HAMD评分改善大于或等于90%;有效:治疗后MMSE评分、HAMD评分改善大于50%但小于90%;无效:治疗后MMSE评分、HAMD评分未改善[3]。显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4%, 优于对照组的82.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 (P<0.05) , 观察组MMSE评分、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为老年常见疾病, 老年性痴呆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患者学习记忆力降低[4]。从西医角度看, 与胆碱能神经递质活性和数量变化密切相关。西医多以提高患者脑内乙酰胆碱水平的药物进行治疗, 盐酸多奈哌齐为典型代表药物, 其可增强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 降低胰腺胆碱酯酶活性, 改善患者学习记忆力[5,6]。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中医理论认为, 肝藏血, 肝血不足可致精血减少, 髓海空虚, 脑窍失养而痴呆, 痴呆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而肝主疏泄, 肝气郁结可致情志失调而抑郁。老年性痴呆伴抑郁属中医“郁证”范畴, 治疗应以活血通络、疏肝解郁为主[7]。天智颗粒组成成分中, 山栀子和黄芩可清肝泻火;石决明、钩藤、天麻可平肝熄风;牛膝可活血通络;夜交藤和朱茯神可安神养心;益母草可活血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活血、平肝熄风之功。将天智颗粒与西药联用, 应用于老年性痴呆伴抑郁治疗中, 可发挥协同效应, 提升疗效, 且用药安全[8]。

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西药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对照组患者加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观察组患者加用天智颗粒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4%, 优于对照组的82.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天智颗粒治疗老年性痴呆伴抑郁患者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减轻抑郁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盛国滨, 赵庆杰, 郭加磊, 等.头针结合天智颗粒治疗中风后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3, 41 (2) :83-84.

[2]王少华.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3) :83-84.

[3]吴斌, 徐清, 顾君, 等.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12) :1774-1776.

[4]李建波, 张殿印, 侯玉琴, 等.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59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3) :84-85.

[5]魏春华.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6) :83-84.

[6]陈勇.天智颗粒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8) :92-93.

[7]李香, 方圆, 陈文武, 等.天智颗粒对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3) :63-65.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 篇2

关键词:高血压,抑郁症,氟西汀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 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高血压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明显增加高血压并发症及病死率[1]。 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发现老年人群中抑郁病发病率升高[2], 据统计,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抑制发生率明显约为40%[3]。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 如何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氟西汀联合降压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伴有抑郁症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65岁, 并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4];②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5],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6]) 对患者抑郁状态进行评分。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65岁的患者;②高血压合并肝、肾、心脑等靶器官损害患者;③继发性高血压或者恶性高血压患者;④单纯抑郁症不伴高血压患者, 或者单纯高血压不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35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史、HAMD评分及用药前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降压治疗: 硝苯地平缓释片 (H14020798) 10 mg口服, bi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 (百优解J20130010) , 20 mg, qd。 疗程共8 周。

1.3 测血压方法

分别于初诊、2 周、4 周、6 周、8 周时, 由专业护士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患者肱动脉血压, 每次测量3 次, 取平均值。

1.4 疗效判定

1.4.1降血压疗效[4]显效

坐位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pressure, DBP) 下降>10 mm Hg, 并降至正常 (<85 mm Hg) , 或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下降>20 mm Hg;有效:DBP下降<10 mm Hg, 但已正常或SBP下降10~20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抑郁症状评定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24) , 包括24个症状项目, 在治疗前、治疗1、4、8周分别评定, 总分越高病情越重。以HAMD减分率计算, 减分率≥75%为痊愈, 50%~<75%为显效, 25%~<50%为进步, <25%为无效。本研究以HAMD-24减分率≥50%作为临床治疗有效。

1.4.3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定问卷GQOLI-74[7], 分别于患者初次就诊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评分,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该问卷包括躯体健康 (physical domain, PHD) 、心理功能 (psychological domain, PSD) 、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 domain, SRD) 、环境 (environment domain, ED) 四个方面, 生活质量总分 (total points of quality of life) 越高, 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经治疗, 治疗组SBP[ (130.13±12.4) mm Hg]较治疗前[ (161.06±15.3) mm Hg] 明显下降, DBP[ (98.15±6.23) mm Hg] 较治疗前[ (72.51 ±5.08) mm Hg] 明显下降; 对照组SBP [ (152.43±12.1) mm Hg] 较治疗前[ (160.99±15.8) mm Hg]下降, DBP[ (95.11±7.03) mm Hg]较治疗前[ (99.26±6.39) mm Hg]下降。 同组间SBP及DB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P <0.01; 对照组:P < 0.05) , 两组间SBP及DBP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1;1 mm Hg=0.133 kPa

2.2 两组降压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 (92.29%) 要高于对照组 (4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其中治疗组显效率[54.29% (19/35) ] 要高于对照组[17.14% (6/35) ],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逐渐减小, 1 周后为 (19.95±8.31) 分, 4 周后为 (17.33±5.69) 分, 与治疗前[ (23.11±6.12) 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P < 0.01) , 治疗组1 周后减分率逐渐增大, 1 周后为13.67%, 4 周后减分率为25.01%;治疗组治疗8 周后为 (9.87±4.67) 分,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HAMD-24 减分率高于50%, 具有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疗1、4、8 周后评分分别为 (22.12±5.35) 、 (21.18±6.15) 、 (20.04±6.51) 分, 与治疗前[ (22.97±6.53) 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且HAMD-24减分率均小于50% , 无临床治疗意义。 两组间HAMD-24 评分4、8 周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过抗抑郁治疗后, 治疗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躯体健康 (72.15±7.78) 分、心理功能 (70.55±7.51) 分、社会关系 (70.22±6.34) 分、环境 (72.16±8.34) 分, 而治疗前分别为 (63.05±7.03) 、 (63.05±7.03) 、 (62.18±6.15) 、 (63.04±8.15) 分, 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相比分别为:躯体健康 (64.95±7.04) 分、心理功能 (62.33±6.55) 分、社会关系 (62.15±6.22) 分、环境 (64.72±8.02) 分,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分[ (70.57±5.11) 分]较治疗前[ (64.25±4.13) 分]也明显增高,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分[ (64.21±4.4) 分]与治疗前[ (63.99±4.35) 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情感障碍, 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 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较差的预后[2,8], 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不良因素之一[9]。 目前有几种假说解释高血压和抑郁之间的关系[10]:①抑郁症患者可通过建立不良生活方等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 如超重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②抑郁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有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释放可能增加血压;③抑郁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与高血压有关;④炎性反应。 总之, 抑郁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血压也易导致抑郁的加重, 因此, 临床医师要时刻警惕高血压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 荷兰心脏康复指南就建议在高血压患者中筛查焦虑或抑郁症是否存在[11]。 另外,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注意、记忆、推理等认知功能减退, 使老年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 增加治疗的困难。 老年高血压患者虽有抑郁症状, 但对抑郁的情绪表达相对较弱, 往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 因此要警惕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及躯体不适, 尽早、及时诊治抑郁症。 研究表明, 抗抑郁治疗后, 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效果提高[12], 因此, 对合并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抗抑郁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降血压联合抗抑郁治疗, 其降血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虽然, 目前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5-羟色胺 (5-HT) 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13]。 氟西汀易穿透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增加大脑5-HT供给, 改善神经递质的缺乏, 可以有效控制抑郁症状[14]。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抗抑郁8 周后HAMD评分逐渐降低, 减分率随治疗时间逐渐增加, 其中治疗8 周后评分及减分率明显优于治疗4 周后, 建议抗抑郁治疗时间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延长。 氟西汀抗抑郁疗效与三环类相似, 心血管不良反应比较少, 不会引起低血压、口干, 无镇静嗜睡等不适症状[14], 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均未观察到患者服药后不适感及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本研究表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治疗, 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改善其心理和社会功能, 对血压的控制较单纯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并提高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01

痴呆伴着抑郁来 篇3

抑郁之后的痴呆症

最近,《英国精神病学期刊》上的一则报道称,在汇集了23个相关研究,分析了5万名老年人的资料后,研究者发现,相比同龄一般老人,抑郁的老人患血管性痴呆症的几率增加了1倍,患阿兹海默症的几率提高了65%。这个结果虽然不能证明老年人抑郁会导致痴呆症,但至少抑郁情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一旦大脑出现了损伤,抑郁情绪就会加速损伤,为痴呆症的发展添砖加瓦。

痴呆症是指大脑功能衰退,血管性痴呆症和阿兹海默症是最主要的两种老年痴呆症。血管性痴呆症是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患者因为脑内血管病变,出现大脑供血不足,最终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开始衰退。阿兹海默症则是因为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而出现的神经退化疾病。

23份研究报告的综合数据显示,每50位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中,有36位会患上血管性痴呆症;每50位患过抑郁症的老年人中,有31位会患上阿兹海默症。以往也有研究发现,有抑郁症史会让患阿兹海默症的几率翻倍,但还是头一次有数据分析证实,抑郁症与血管性痴呆症也有很强的相关性。

抑郁如何导致了痴呆症?

抑郁症与痴呆症之间有什么生物机制方面的联系吗?不少证据都显示,抑郁症患者体内有较高水平的皮质醇,这种激素会对大脑的海马体造成负面影响。大脑的海马体负责短期记忆和学习新知识,皮质醇过高,这两项大脑功能将受到损害。另外,压力还会造成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血管受损,阻碍大脑中的血流,最终造成脑神经退化。

除了抑郁造成的炎症和激素水平升高会伤害大脑组织以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抑郁症和痴呆症都受到同样的基因影响。这样一来,抑郁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征兆之一,或者是因为思维和记忆力受损而出现的负面情绪。而抑郁也有可能加速认知能力的下降,让痴呆症发展得更快。

不论抑郁症与痴呆症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如果老年人出现了抑郁症状,那么他应该及时接受治疗,并要防止复发。即使这不能预防痴呆症的发生,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让老年人远离抑郁

老年性抑郁的主要征兆与症状为:悲观、疲劳、对以往的爱好失去兴趣、社交活动减少、体重减轻、胃口变差、出现睡眠障碍、自尊心下降、酗酒、有自杀的念头。如果家中的老人有类似表现,应该提高警惕,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抑郁情绪。

◎运动 让身体活跃起来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运动有时候甚至跟抗抑郁药物一样有效,而且还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只要在生活中增加自己的活动量就好,例如:把车停在离目的地远一些的地方、走楼梯、做家务等。

◎社交 他人的支持和关心能够让老年人尽快走出抑郁情绪。老年人可能因为疾病、孤独、生活失去目标、对死亡的恐惧、丧失伴侣或者朋友等而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情况下,家人应该对他们多加关心。最好不要让他们独居,或者经常去看望他们,白天鼓励他们邀请朋友来拜访,晚上多陪他们说说话。

◎睡眠 老年人也应该保持每天睡眠7~9个小时。缺乏睡眠会加重抑郁情绪。

◎饮食 不要吃高糖、高脂的垃圾食物。应该从健康的饮食中摄取均衡的营养,每天补充多种维生素。

◎宠物 如果家人很难抽出时间陪伴老人,那么可以让老人养一只狗或者猫作为宠物。照顾宠物、和宠物散步、与宠物交流都能够驱赶负面情绪。

◎学习 学一种新的技能,画画、摄影、乐器等都可以。重要的不是学习成果有多好,而是让老年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中,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亲情伴抑郁学生走出困境 篇4

孤独:青春期抑郁突出表现

“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容易烦恼的阶段,而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陷入抑郁。”广东省人民医院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学等综合因素。研究显示,抑郁症主要与患者大脑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神经递质的功能低下,或对其不敏感有关。二是与早期母爱剥夺有关。有研究显示,如果婴儿缺少母亲的照顾,长大后更易患抑郁症。三是青春期少年在寻找自我、形成个性的过程中,因价值观冲突而陷入负面情绪,如突然遭遇应激事件打击,例如学习挫折、失恋等,也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从症状上看,青少年患者和成人有所不同。“青少年抑郁,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孤独。”他说,孩子的人际适应、同伴交往明显退缩,表现为不愿出门上学、不愿和朋友来往,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广州一名17岁高中男生患抑郁症后,拒绝出家门,跟父母也可以几天不说话。

此外,孩子的消极情绪更为明显,例如觉得自己无能、“活着没用”,以往的爱好突然放弃,对异性丧失兴趣、显得无精打采、很难快乐起来等,相当多的学生还会有学习成绩下滑、食欲下降等表现,少数人甚至身体发育滞后。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

父母应主动问孩子烦心事

有些青少年患抑郁症后,家长担心孩子处于发育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对身体有害。许明智说,抑郁症治疗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服药,以免病人病情恶化后走上不归路。

实际上,对于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来说,最好的“解药”是家庭的关爱。“青春期孩子面临诸多烦恼,要让他们有释放压力的渠道。倾诉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师长,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倾听他的烦恼。” 许明智说,孩子跟成人不同,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不快乐”,父母应察言观色,多主动询问孩子“最近有什么烦心事”。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3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平阳县中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3]; (2) 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5 0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 DS) 评分≥5 3分[4]; (3) 年龄≥60岁; (4) 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其中男52例, 女48例;年龄60~71岁, 平均 (65.3±5.9) 岁;焦虑抑郁病程2~13个月, 平均 (6.5±2.2) 个月;冠心病病程2~15年, 平均 (8.9±2.9) 年;合并糖尿病4 4例 (4 4.0%) , 高血压病3 2例 (3 2.0%) , 高脂血症2 6例 (2 6.0%)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硝酸酯类、他汀类、抗血小板药及β受体阻滞药等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商品名:黛力新;丹麦灵北药厂, 每片含氟哌噻吨0.5mg和美利曲辛10mg) 口服, 早晨及中午各1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谷维素片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新五丰药业有限公司, 10mg/粒) 2粒/次, 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 采用S A S和S 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两个量表均包含有20个项目, 每个项目评1~4评分, 总分20~80分, 按标准分=原始分值×1.25换算为百分制, 评分越高, 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显著改善, 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回升≥1.5m V或者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50%或者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静息心电图无改善甚至恶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 SS 16.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 (47/50)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 (39/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 2, P<0.0 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S A S和S D 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1、2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3、4分别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组间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方面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 (1 6.0%) , 其中失眠3例, 食欲减退、口干各2例, 恶心1例;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6例 (12.0%) , 其中食欲减退3例, 恶心2例, 口干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 未经处理可自行恢复。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 3, P>0.0 5) 。

3 讨论

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 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 给患者生理及心理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1],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且与冠心病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因此, 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是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治疗的重要环节。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是由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复方制剂, 其中氟哌噻吨可以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 美利曲辛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而发挥抗焦虑抑郁作用[5]。谷维素片是以环木菠萝醇类为主的阿魏酸酯混合物, 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改善内分泌平衡失调及精神神经功能障碍, 其疗效在国内研究中已被肯定, 在焦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6]。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显著。另外,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冠心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且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主要因为:一方面, 谷维素片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强抗焦虑抑郁疗效, 减少焦虑抑郁负面情绪导致的儿茶酚胺过量分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引起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心肌耗氧增加等生理病理改变, 提高冠心病疗效;另一方面, 当冠心病症状明显改善时, 又可以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 谷维素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效果良好, 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并明显提高冠心病疗效,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谷维素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平阳县中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谷维素片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 比较冠心病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显著降低,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谷维素片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效果良好, 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提高冠心病的疗效,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关键词:谷维素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陈银娣, 周天骍, 施慎逊, 等.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2000, 12 (1) :17.

[2]刘金光, 于艳华, 克纳新.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 :199.

[3]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4]胡大一.心脏病人精神卫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29.

[5]张二箭, 田福利, 张宾.黛力新联合多虑平治疗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7 (6) :758.

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 男38例, 女30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50岁, 平均 (65.3±2.9) 岁;心绞痛程度:26例为较重度, 27例为中度, 15例为轻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 和治疗组 (38例) ,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抗冠脉痉挛、抗凝、抗血小板、常规扩冠等治疗, 同时, 采用活血化瘀中成药、抗凝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一些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代谢的药物。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 并加用20mg/d氟西汀, 持续12周。心理治疗具体措施:采用诱导、示范、讲解、暗示等方法将患者紧张的心理因素予以消除, 使其转移注意力, 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病区环境安静整洁, 空气流通, 光线柔和, 温湿度适宜, 避免一切噪声, 护士操作、走动及关门要轻;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和了解, 消除莫名的恐惧;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对抑郁、焦虑的原因进行了解, 找出诱发因素, 帮助患者重新恢复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自信心。另外, 应多鼓励患者的亲友、家属来探望患者, 给予社会团体、同事、朋友、家庭的支持, 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条件者还应让患者每日坚持听1 h的佛教音乐或轻音乐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和治疗开始阶段的运动耐量、心率变异性 (HRV) 、发作时ST-T改变、心绞痛次数等指标进行判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

(1) 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后4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2) 心绞痛疗效判定:加重: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发作次数增加;无效: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减少<50%;有效: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减少50%~80%;显效: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减少>80%或者心绞痛基本消失[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心绞痛次数降低程度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心绞痛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心电图及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T、NST、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ST、NST、HAMD评分均有所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NST表示心肌缺血范围, ∑ST表示心肌缺血程度

3 讨论

从目前来看, 多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都会合并有抑郁症, 以轻中度为多, 抑郁的发生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4]。氟西汀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能够对γ-氨基丁酸 (GABA) 释放进行阻断, 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 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心理矛盾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着较大地影响。据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 心理因素能促使分泌释放某些介质, 使其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加, 内分泌失调, 免疫功能大幅度降低。与单纯生物学护理相比, 心身综合疗法的效果往往要比常规疗法较佳。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变患者的治疗态度, 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 还可使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增强患者遵医服药依从性。本组资料统计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 并加用20 mg/d氟西汀, 持续12周,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及∑ST、NST、HAM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这充分说明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总之, 对于心绞痛的预后和治疗而言, 抑郁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基于心身医学角度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可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基龙.抗抑郁对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12 (1) :62-63.

[2]李炜, 朱中玉.综合干预对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2) :97-97.

[3]路玉江.黛力新治疗抑郁症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4) :143-144.

心血管病患者伴抑郁症的治疗 篇7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症状,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诸多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1]。心血管病大多病程较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长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使得心血管病患者的并发症和猝死率明显上升, 而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则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抗抑郁药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老年科住院患者中40例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气短、情绪低落、担忧、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紧张、焦虑、记忆障碍等临床症状。其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9~78, 平均年龄 (68.2±7.4) 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24 h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等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疾病类型为高血压病15例, 冠心病11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 心律失常10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加用新型抗抑郁药治疗。

1.2焦虑抑郁症状的判定评分标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7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10分;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根据其表现归纳为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结构因子:F1-焦虑/躯体因子, F3-阻滞因子, F4-睡眠障碍因子。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F1-精神性焦虑因子, F2躯体性焦虑因子。

1.3方法所有患者均根据心血管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血管病药物治疗: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 3次/d、卡托普利片25 mg, 3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 2次/d。同时应用抗抑郁药奥思平20 mg, 2次/d治疗。治疗第2、4、6周进行疗效评定。总疗程抗抑郁药物治疗3~6个月。心血管药物出院后长期服用。

1.4疗效评定标准以HAMD、HAMA治疗后的减分率为指标, 采用临床痊愈 (减分率>75%) 、显著进步 (50%<减分率≤75%) 、进步 (25%<减分率≤50%) 、无效 (减分率≤25%) 四级。减分率= (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治疗前分数×100%。

1.5观察指标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2.1奥思平治疗的总疗效治疗焦虑症状疗效为:痊愈64.63%, 显著进步25.34%, 进步10.03%;治疗抑郁症状疗效为:痊愈68.45%, 显著进步21.67%, 进步9.88%。

2.2奥思平用药时间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改善的关系治疗第2、4、6周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均得到明显改善, 从第2周开始即有进步, 第4、6周进步更为明显。见表1。

2.3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变化经奥思平治疗后焦虑抑郁症状有了显著改善, 第2周焦虑抑郁症状及其因子即有明显改善, 第4周时焦虑抑郁症状有50%减轻。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各因子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治疗前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及心律失常均得到改善, 尤其以高血压得到稳定控制、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效果明显, 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新的严重的心律失常等事件。其副作用轻微, 多数无需治疗。见表2。

2.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食欲减退2.50%, 恶心2.5%, 腹胀便秘5.0%, 排尿不畅2.5%, 无一例患者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及其血管的疾病, 它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近年来有关心血管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为抗抑郁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心脏排血量不足, 心脏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代偿性的改变:1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激活。心血管病导致精神障碍的机制是:当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导致血液中儿茶酚胺 (如去甲肾上腺素) 水平明显上升, 与心肌细胞上的β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后发挥“三正效应”, 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来增加心排血量。同时周围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 导致心脏后负荷明显加重, 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此外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心肌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可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并参与心肌细胞的重构, 并具有促发心律失常的作用[2], 继而引发情绪障碍。

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约为8%~44%, 其中又以合并抑郁症状最为常见, 心肌梗死后的发生率约为45%, 显著增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心血管病伴发抑郁症是老年科常见的疾病之一[3]。

本研究对原发的心血管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 给予新一代抗抑郁药奥思平治疗, 结果显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而以往临床常用三环类药物 (TACs) 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晕等症状, 使心血管事件增加。奥思平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氨 (5-HT) 与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 (SSNRI) [3], 对多巴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有高度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 奥思平治疗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源, 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264-276.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3, 167.

老年抑郁与痴呆的区别 篇8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年性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会变得更加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老年人口中,抑郁症老人约占7%-10%;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有一半伴有抑郁症。而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在老年人群体中,抑郁症是发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老年痴呆症。

如果家中的老人经常情绪低落,失眠、健忘、吃饭没胃口,同时不愿参与各种活动,那么他有可能患上了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孤处的老人、退休后感到失落的老人或者刚遭遇了生活中的哀伤事件的老人等。此外,在中风或心脏病患者中,有20%的人也会陷入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关注前期征兆以免误诊

老年抑郁症会给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种种原因,抑郁症常被误诊,临床上常见一些老人在综合医院求诊了多次才来到精神科治疗,所以对老年抑郁症前期征兆的关注尤为重要。

头痛、头昏,是老年抑郁症的常见征兆。如头痛可以表现为胀痛、钝痛或跳痛,但一般还能忍受;大多为紧张性头痛和非偏头痛性血管头痛,而且疼痛的部位没有特殊固定位置,因此这样的老人常感到头部这疼那疼。头昏则常表现为早晨起床后觉得头脑发涨或者头重脚轻,到了午间头昏的感受加重。方亚明说,约有一半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这种症状。

此外,出现睡眠问题:约有48%的抑郁症患者是以失眠为首见症状。

老年抑郁症的前期征兆还包括:多汗,遇到情绪激动或稍事活动便容易出汗,尤其是头部、躯干、手足部位多汗,甚至在热闹的场合多说些话也易出汗;心慌气短,患者表现得焦躁不安、情绪紧张、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感觉呼吸不畅,常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平时周身倦怠无力,语气声调也低微无力;食欲减退,胃部感到饱、闷、打嗝,食而无味,饭后胃脘部胀痛,自觉腹中有气上冲,嘴里发腻,甚至感到恶心欲呕;周身疼痛,四肢、肩部、膝关节、背部、腰部疼痛酸楚,检查发现不到异常,然而总觉得浑身不适,双脚和小腿发凉,采取保暖措施和药物处理后仍不见效;眼花耳鸣,感到视物模糊,看书看报觉得两行字在相互移位或颤动,但眼科检查却又正常,休息或睡觉前、或者在一阵紧张嘈杂之后耳朵内会出现各种声音,患者因此烦躁不安,久治难愈。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征兆,就要警惕老人家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与老年痴呆症相区别

家人一度怀疑70岁的王阿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去年丈夫过世后,她就一直陷入悲伤,沉默寡言,也很少出门,总是感到不开心。她还变得特别健忘,出门不是忘带钱包就是忘带钥匙,还怪保姆偷了,因此跟保姆大发脾气,并把自己的房间加了锁,但她对外人则很讲礼貌。送去综合医院后,王阿婆被诊断为老年痴呆,但治疗了大半年,效果却不明显。后来被精神专科医生诊断为老年抑郁症,治疗仅两周后,病情就出现明显好转。

老年人面临突然出现的重大精神刺激,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情绪抑郁,这是正常现象,并非病态。但如果出现持久的抑郁症状、并且向严重的程度发展时,就要考虑到是否得了抑郁症。这时要特别注意与老年痴呆症相区别,以免贻误病情、影响康复。

有些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思维和动作都会受到抑制(尤其是思维抑制),会出现与老年痴呆症相类似的一些临床表现。老年抑郁症与老年痴呆症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起病与病程不同:相较而言,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而老年痴呆的起病、发展都较为缓慢。

从症状的持续性上: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像年幼的孩子,不像老年抑郁症的抑郁状态会持续较久。

从智能角度上: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时似乎会表现出智能上的障碍,但这种障碍是暂时性、部分性的,每次的智能检查结果都不相同;而老年痴呆患者的智能損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

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不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结果也没有阳性发现;而老年痴呆患者的情况则相反,他们会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不少患者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小中风”的病史,脑部CT检查会发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塞的表现。

抗抑郁药物效果不同:使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抑郁症患者会开始康复,恢复到病前自如的神态;而抗抑郁药物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老年痴呆症患者在病程的早期也会出现一些抑郁症状,很像患了老年抑郁症,只是到了疾病的中晚期,老年痴呆症的真正面目才会充分表现出来。

老年妇女更要注意防治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性格内向,发病前就不爱交际,在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家人、同事、朋友的理解或遭到误解,则可能难以摆脱抑郁的阴影,不利康复。因此,和睦温暖的家庭、适当的社会交往本身就是一帖良药,有助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度过灰色的抑郁期。

由于老年妇女患上抑郁症的比例可达25%,比老年男性要高出许多,因此老年妇女防治抑郁症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女性要经历哺乳期、怀孕期、绝经期等,在一生中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激素分泌的影响,她们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绝经期妇女如果患有更年期综合征,则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抑郁症状,倘若当时没有接受正确、彻底的治疗,往往又会拖成慢性抑郁症,到了老年时会反复发作,大大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作者系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男性47例, 女性43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62岁。患者纳入标准: (1) 有明确的病理诊断; (2)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神志清楚, 能配合完成问卷; (3) 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 (4) 应用自评抑郁量表 (SDS) 评定, 标准分在53分以上者。排除标准: (1) 既往有精神疾病, 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2) 依从性差, 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3) 合并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心理干预组,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及肿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参与心理干预医务人员要求:

临床经验丰富, 对患者病情了解充分;参加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医患关系融洽, 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1.2.2 心理干预计划:

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完成心理评估及诊断, 由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针对患者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及支持。医患“一对一”个体化治疗安排1次/周, 每次30~60 min, 累计干预时间>8 h。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安排1~2次/月, 累计时间2 h。

1.2.3 心理干预方法:

(1) 健康知识宣教:通过面对面交谈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 (2) 心理疏导:通过和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及家庭背景, 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发展, 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 (3)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张贴健康知识宣传栏,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改变患者癌症不可治的观念, 帮助患者理解在积极正确的治疗下, 可以很好的减少痛苦和延长生存时间。

1.3 评价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评估时间为患者入院后3 d内、治疗后第8周。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 以P<0.05评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90例患者配合完成设计方案, 进入统计学分析。见表1所示, 实验组S A S、S D S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 实施心理干预的45例患者与对照组初始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干预8周后两组间焦虑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 近年来, 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在近年的临床工作中我科曾发生2例住院患者跳楼自杀的恶性事件, 另有少数患者因受抑郁症困扰痛苦不堪而中断化疗。这使我们迫切意识到医学在治疗肿瘤患者身体上的疾患同时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国内外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状态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Zabora J等[2]对4496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显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约为35.1%, Mitchell AJ等[3]调查指出癌症患者焦虑发生率约38.2%, 国内陈德凤等[4]对癌症住院患者的研究数据为40%左右, 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削弱机体免疫功能, 引发患者的躯体症状, 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5]。医护人员对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忽视会导致其后期治疗依从性差、治疗方案的改变, 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及生存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的评分, 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 医患配合更加融洽, 说明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符合。我们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也发现生存期相对较长的患者往往有以下心理行为特点: (1) 对生活抱有乐观的心态。 (2) 能积极参与业余兴趣爱好。 (3) 善于表达和倾诉, 能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4) 能与家庭成员、朋友及医务人员保持密切的关系。相反, 不良的心理行为则加速肿瘤的恶化过程。

综上所述, 医务工作者应重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临床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肿瘤患者具体的心理行为问题, 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恶性肿瘤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5例) 和实验组 (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化疗及支持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实施心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测评, 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有明显的下降, 且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干预,焦虑,抑郁,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Kissane D.Beyond the psychotherapy and survival debate:the challenge of social disparity,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adherence in psychosocial cancer care[J].Psycho-oncology, 2009, 18 (1) :1-5.

[2]Zabora J, BrintzenhofeSzoc K, Curbow B,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 2001, 10 (1) :19 28.

[3]Mitchell AJ, Chan M, Bhatti H, 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djustment disorder in oncological, haematological, a nd palliative-caresettings:a meta-analysis of 94 interview-based studies[J].Lancet Oncol, 2011, 12 (2) :160-174.

[4]陈德风, 郎红娟, 姚艳玲, 等.胸腔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7) :1044-1046.

老年性痴呆伴抑郁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12月本院已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状态的患者8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 其中男39例, 女45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2.6±6.7) 岁, 心血管疾病类型:高血压38例 (45.24%) , 冠心病26例 (30.95%) , 心律失常14例 (16.67%) , 心肌炎后遗症6例 (7.14%)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扩冠、抗凝等心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氟西汀, 20 mg/次, 1次/d, 对于睡眠障碍患者睡前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服小剂量三唑仑。同时给予两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 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指导患者通过松弛训练、音乐治疗、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 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临床总体疗效的判定按评分的减分率标准[1]:减分率>75%为痊愈;减分率在50%~75%范围内为显效;在25%~50%范围内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抑郁改善情况采用国际常用HAMD、SDS、SAS三个量表进行测定[2,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7例 (16.67%) , 显效23例 (54.76%) , 有效11例 (26.19%) , 无效1例 (2.38%) , 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痊愈0例 (0) , 显效16例 (38.10%) , 有效19例 (45.24%) , 无效7例 (16.67%) , 总有效率83.33%,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图1。

2.2 治疗前后两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2.2.1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HAMD、SAS、SDS三个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 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2观察组与对照组SCL-90评定中, 其躯体、抑郁、敌对等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相比, b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aaP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胃肠道功能紊乱, 1例头晕头痛, 症状均在给药3 d后逐渐消失,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 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亦逐渐增多, 有研究发现, 目前在我国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6%~37%[4], 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过度压抑情绪, 对社会活动缺乏兴趣[5];临床经验显示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或加重抑郁, 同时长期的伴抑郁状态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 对于这类人群单纯的给予心脏病药物效果欠佳, 常需要给予镇静安神或抗抑郁药物, 如氟西汀就是很好的抗抑郁药物[6]。有研究表明, 氟西汀作为新一代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氟西汀治疗总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 且HAMD、SAS、SDS三个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结果与文献结论一致。此外, 本研究还对氟西汀使用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42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1例头晕头痛等症状, 且均在给药3 d后逐渐消失,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进一步表明氟西汀治疗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方法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采用氟西汀对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高了治愈率, 缩短病程, 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状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西汀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 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三个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CL-90评定中, 两组躯体、抑郁、敌对等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氟西汀治疗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方法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氟西汀,伴抑郁状态,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赵小丽, 刘全胜, 程曼丽, 等.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050例心理干预治疗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09, 12 (8) :455-458.

[2]殷静雯, 林举达.t-PA/PAI-1-plasmin系统与抑郁障碍及心血管疾病.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2 (9) :514-517.

[3]汪晖, 朱安平, 付春安, 等.心血管住院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情况及药物治疗.中外医学研究, 2011, 8 (27) :1691-1696.

[4]乙伶, 姚淮芳.抑郁与冠心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5 (10) :984-987.

[5]陈川柏, 朱明月, 李孟森.米氮平治疗海洛因依赖者6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3 (2) :522-525.

[6]孙绪伟, 石洪菊.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0, 4 (9) :362-364.

[7]梁战华, 唐树良, 刘晶.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康复, 2013, 32 (13) :1520-1523.

上一篇:PDCA模式下一篇:钻井船钻井费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