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业务传送三篇

2024-07-13

IP业务传送 篇1

1 全IP时代传送网络面临的挑战

从Vo IP的出现到软交换AG的盛行,从2G基站的IP化到3G/4G的天然IP接口,无不折射出业务IP化成为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共同发展选择,全IP时代已经到来。而作为基础网络的传送网络也在业务全IP化的驱动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网络融合和拓扑的变化是最重要的两个改变:在IP骨干网层面,固网和移动网的核心设备都承载在同一张IP网之上,网络更加扁平化。集群路由器的部署,使网络单节点的容量更大,同时站点间的网络拓扑也向着全互联、Mesh化发展。

在不同的网络层次,全IP时代为传送网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在骨干层主要是为了为T级别的骨干路由器提供海量带宽,并要求不同厂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在城域层则要求传送网能够传送更多的业务形式,并提供灵活的业务调度能力、智能管理和电信级的可靠保护。在接入层则要解决大量宽带上网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高效汇聚,提供高性价比的比特传输方案。

基于上述需求中兴通讯提出了集WSON、PXC、L2交换、以及OTN技术于一身的i WDM解决方案。并具备智能控制平面、大容量光层和电层的业务调度、完善可靠的电信级保护等多种功能,能够充分满足运营商各个网络层面的传送需求。

2 i WDM解决方案的核心理念

波分网络经历了从P to P发展到OTN标准,目前正逐步地走入i WDM新时代。具备多颗粒度调度功能的智能型波分设备成为符合业务及网络发展趋势的新选择。

面向IP化、智能化、高集成化成为中兴通讯iWDM解决方案的核心理念。

1.面向IP化

相对于传统波分设备,i WDM系统对传统TDM业务和新兴IP业务具有更好的兼容性,能够实现新旧业务的统一承载。基于OTN标准的ODUk封装为IP业务提供高Qo S的刚性传输管道,提供透明的业务传输能力。基于统计复用的L2交换功能为IP业务提供满足802.1P的Qo S要求的柔性管道,满足QinQ要求的VLAN帧处理为波分网络拓展更宽的应用范围。

i WDM系统能够提供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所有接口类别,包括STM-1/4/16/64/256、2.5G/10G/40G POS、FC1G/2G/4G/10G、ESCON、FICON、FE/GE/10GE等接口。提供4路STM-1/4业务汇聚成2.5Gbit/s业务,4路STM-16/FC 2Gbit/s业务汇聚成OTU2业务,8路GE/FC业务汇聚成OTU2业务,2路FC 4G汇聚成OTU2业务。对于10Gbit/s业务能够提供STM-64、10GE LAN、10GE WAN统一单板,通过网管可以设置选择客户侧业务接口类别,而不需要更改硬件连接,最大化的简化运维操作提供运营商维护效率。对于FC业务能够提供满足业务开展必须的拉远功能,从而使数千公里以上的SAN存储业务的开展成为可能。

2.智能化(Intelligent)

i WDM系统能够为波分网络提供多层次的调度功能,并能够加载基于GMPLS协议的控制平面。同时能够为IP网络提供多种智能化的电信级可靠保护。

中兴通讯i WDM解决方案多层次的业务疏导体系,可提供波长级(10Gbit/s/40Gbit/s)、子波长级(O-DU0/1/2)和L2(GE/10GE汇聚)的业务疏导,有效提高承载效率,针对不同业务提供不同Qo S的承载服务。中兴通讯多层次业务疏导体系,如图1所示。

光层交换目前成熟商用的是ROADM技术。中兴通讯i WDM系列产品支持业界最全的WB(Wavelength Block)、PLC(Planar Lightwave Circuit)、WSS(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光层调度方案,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场景采用不用的光层调度方案。WB和PLC方案适用于拓扑简单的二维网络,WSS解决方案应用于网络拓扑日渐复杂的城域网络,主要用于构建多维度的端口无关性和方向无关性站点。

中兴独具特色的ODUk交换,能够提供集中式交叉调度功能和分布式交叉调度功能。集中式调度功能够提供支路、线路分离的调度方案,将支路单元接入的FC、GE/10GE、TDM/POS等通过总线传送到交叉单元,实现集中式业务调度后,送回线路单元,传送到波分网络中。业界首创的分布式交叉调度单元DSS系统,通过Mesh化的背板走线,将子架中的四个槽位分为一组,组内业务单元之间实现无阻塞交换。i WDM电层交换系统为网络提供子波长级别的基于ODUk的灵活业务X-ADM功能。

i WDM系统集成了L2交换功能,能够为城域核心承载网提供GE/10GE数据业务的高效承载,为城域宽带、大客户接入业务提供高效的数据业务接入、汇聚服务。L2子系统能够为客户侧提供GE/10GE接口,系统侧采用满足OTN标准的OTUk接口,实现了将多个GE信号和10GE信号混合接入后通过统计复用汇聚成10GE信号。改变了原有网络对于GE/10GE只提供刚性管道的历史,能够大大的提高网络波长利用率,并为有效减少网络层次迈下了坚实的一步。

中兴通讯i WDM系统支持基于GMPLS的控制平面的加载,为波分网络的智能化带来历史性的变革。WSON控制平面和多层调度系统的完美结合为波分网络引入了深度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快速的实现业务提供和抗多点实效保护,并能够提供SLA服务,为运营商细分市场类别提供便利。

i WDM解决方案能够为波分网络带来全方位的电信级可靠保护。基于光层的复用段保护、线路1+1保护、通道1+1保护、通道共享保护和Mesh保护为网络带来了基于整根光纤、子波段及波长级别的保护。基于电层调度平台的波长1+1、子波长1+1、波长通道共享保护、子波长通道共享保护和Mesh保护为网络带了颗粒度更加精细的波长和子波长级别的电信级保护。基于L2系统ZESR保护为波分网络带来了IP业务实现了在数据层面的小于50ms的可靠保护。

3.高集成化(High-integrated)

全球变暖、电子垃圾污染、能源危机等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高效环保的绿色网络成为国内外运营商的共同追求,网络绿色化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通信设备不断的向小体积,安全环保,节能等方向不断演进。

中兴通讯i WDM解决方案符合欧盟89/336/EEC、ROHS指令、ISO 11469和ETS300 753等标准能为各大运营商打造精品绿色网络。传统的波分设备需要3个机柜才能实现80波站点满配置,而i WDM系统采用更小的单板,更高的端口密度,不断的提高设备的集成度,单机柜即能实现80波站点配置。同时对于波分网络常见的OLA站点支持灵活的子架式安装。i WDM系列产品在新工艺的支持下采用低功耗、高集成度的集成器件取代传统的分立器件,在80波满配置情况下,功耗比原有传统波分设备降低了20%~30%。

3 结束语

中兴通讯i WDM解决方案提供从城域边缘到长途骨干的全网智能波分解决方案(见图2),包括ZXMP M720、ZXMP M820、ZXWM M920和ZXONE8600产品。高集成度的、粗密波合一产品M720主要应用于城域接入层。M820产品用于部署具有灵活组网需求和业务调度需求的城域汇聚层及城域核心层。M920产品主要应用于骨干层,能够满足骨干网超长距和大容量的传送需求。ZXONE 8600产品提供T级别的电层调度能力,主要用于骨干层和核心层中有大量业务调度需求的核心节点。

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 篇2

文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IP业务传送技术:ATM、POS、DWDM和以太网的实现方案,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进一步还介绍了弹性分组环、多协议标记交换等技术;最后指出了在向IP电信网演进的过程中上述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IP电信网;传送技术;弹性分组环;多协议标记交换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s of main IP service transport technologies, such as ATM, POS and DWDM, are introduc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resilient packet ring (RPR) an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bove-mentioned technologies in the evolution to IP telecom networks is outlined.

Key words:

IP telecom network; Transport technology; Resilient packet ring; MPLS

1 IP电信网的基本特征

由于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电话、电视、会议电视以及多媒体等各种业务都可以通过IP网络提供,电信网络专家和计算机网络专家都相信未来网络是基于IP技术的网络,即IP电信网。作为电信级网络,提供等级服务、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应当是IP电信网基本的特征。

结合数据网络、Internet的发展,以及宽带IP业务的建设经验和对下一代网络(NGN)的研究成果,IP电信网可以分成用户接入和网关、传输和交换、网络控制以及业务等4个层面。接入和网关层主要完成网络用户的接入和必要的转换功能;传输和交换层主要完成网络业务的汇聚、交换和传输实现;控制功能实现网络的总体控制,主要是实现业务的接续控制,同时将网络业务控制和数据流相隔离,便于引入新的网络业务;而业务层主要是提供与具体的业务实现相关的功能。

本文主要讨论网络用户的接入、业务汇聚、交换和传输方面,即网络的传送技术,并就有关服务质量保证、可靠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2 IP传送技术

有关IP业务的传送,有多种解决方案。从提供电信服务的角度看,有使用ATM、POS、DWDM和以太网等几种实现方案。下面简要介绍各种方案的特点。

2.1 ATM实现方案

ATM传送IP业务,或者IP over ATM有多种解决方案。在千兆比路由器(GSR)发展、应用之前,IP骨干网络是通过ATM来实现的,ATM可以提供高速连接链路,同时通过ATM交换机可实现流量工程。而ATM上直接承载IP业务,包括ATM传送IP(IPoA)、局域网仿真(LANE)、ATM上的多协议(MPOA)、标志交换(Tag Switching)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等多种方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淘汰,在大型网络应用方面,MPLS方案已经获得发展和应用,并将在网络的演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POS实现方案

POS(Packet over SDH)是另外一种IP传送方案,主要是通过高端路由器实现。它将IP包通过点到点协议(PPP)封装,高速数据链路(HDLC)定界/同步,然后通过SDH的有效载荷进行传输。

POS方案的出现和流行,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OC-48或2.5 Gbit/s POS 高速端口满足了Internet骨干网络流量的需求。

(2)通过SDH直接承载IP业务要比ATM承载IP业务效率高。

但POS在满足了基本的传输功能后,作为一种网络传送技术,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1)服务质量措施缺乏。

(2)难以实现流量工程。

(3)可靠性措施不力。

虽然,在技术上可以通过SDH实现APS,但与电信级设备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因此,不少厂家开发了专用技术,比较典型的有DPT等。标准化的RPR将使得可靠性问题获得解决。流量工程则是通过引入MPLS实现,特别是在运营商的大型骨干网络中。而服务质量方面已经有一些解决方案的模型和具体的实现,但总体而言,IP解决方案的QoS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3 DWDM实现方案

IP over DWDM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省去前述ATM和SDH方面的ATM和SDH设备的成本,同时可以减少IP业务经多层适配的开销,是目前看来IP传送的理想解决方案。从网络模型的角度看,有重叠模型和对等模型,两者各有优势。重叠模型IP网络部分和光网络可以独立存在,光网络根据IP业务层的需求动态地提供通路;对等模型可以减少网络的层次,对IP网络和光网络层面使用同一套协议,对两个网络层面的内容都了解。从目前的角度看,重叠模型更符合应用的需求。例如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和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在竞争全光网络的主流控制协议方面,使用重叠模型,对网络的发展就要主动得多。

目前的传送方案,无论是基于SDH或者DWDM的,一般都是通过手工配置网络链路。这要耗去大量的时间,并且影响网络业务的正常提供。而网络结构一般是根据行政区划以及业务量的经验值推算而设定的,随着业务的发展,或者由于特殊的原因,网络某些链路可能会过载,从而引起网络总体结构的改变和调整。有了自动光网络后,这个问题可以轻松解决,根据业务量的具体情况,通过GMPLS或者其他机制,可以动态调整、改变波长路由,实现全网的均衡运行。

2.4 以太网实现方案

以太网已经有接近30年的发展历史。以太网从最初的共享10 Mbit/s、交换式10 Mbit/s、100 Mbit/s (FE)、

1 000 Mbit/s (GE),发展至今天的十吉(10 Gbit/s)以太网。以太网因其成熟、价格低廉、易于使用和极好扩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10G以太网的标准化以及通过光纤直接传输的距离已经达到40 km以上,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中大量应用已经成为可能。作为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以太网的问题在于:

(1)不能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2)多业务的支持欠缺。

(3)没有较好的网络可靠性方案。

有关服务质量的问题,有几个因素能促进其解决。其中包括:

(1) 802.1p的标准化。

(2)通过硬件实现一定数量的服务质量等级,例如3个服务等级。

(3)随着城域网应用的需要,MPLS将会被支持,MPLS QoS将引入和实用。

有关多业务的支持,不是以太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可以通过其他接入设备,或者网关解决。有关可靠性问题,将通过弹性分组环(RPR)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3 进一步的技术探讨

ATM、POS、DWDM和以太网等几种实现方案,还不是理想的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对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3.1 有关网络演进的考虑

ATM技术作为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主要的缺陷是没有高端端口的支持。目前40 Gbit/s的POS端口由于业务发展和光网络选择走向等原因,尚未有见到开发成功的报道,因此,随着10 Gbit/s ATM端口的开发成功和实用化,ATM技术无论是在广域网和城域网内,都将和路由器展开竞争。由于ATM支持QoS,支持目前运营商收入主要来源的传统数据业务,加上ATM交换机的“Ships in the night”的实用化,可以很好地支持MPLS,满足未来IP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ATM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并有可能成为IP传送技术的优选方案。另一方面,由于MPLS和DiffServ结合的QoS策略的标准化的实现,IP的QoS问题将会获得解决。通过MPLS VPN技术,在核心IP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边缘接入设备的支持,可以提供传统的FR和ATM业务。这些,为采用传统的ATM网络技术体制的运营商和采用IP over SDH/DWDM的运营商实现统一的IP电信网提供了演进的方案,能够保护他们的网络投资和业务开展,并支持新兴业务。

3.2 弹性分组环技术

ATM技术的缺点是具有“信头税”而导致带宽的低效使用,路由器的缺点是要支持实时业务必须基于“带宽的过量供给”。虽然都是带宽的浪费,但ATM技术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网络控制功能,而路由器则没有体现任何价值。弹性分组环(RPR)技术可以在解决可靠性问题的同时提高传输资源的利用率。

RPR是一种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协议,环形连接上的各节点通过该协议实现信息的传输。节点设备的操作十分简单,包括信息的插入、转发和剥离。RPR在收发两个方向上可以同时传输信息,使得带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有关链路信号降级或发生光纤故障时,RPR节点会自动、快速(小于50 ms)地实现环回。RPR既提供了自愈保护、实现高可靠性,同时也解决了网络的灵活性和效率等问题。RPR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连接的高可靠性;

*物理层的灵活性,支持SDH、DWDM或以太网物理层协议;

*节点间带宽分配的公平性;

*便于组播/广播业务的开展;

*可以实现QoS。

RPR支持高速接口,包括GE、10G以太网,以及2.5G/10G POS接口,环形链路上最大支持128个节点,可以满足目前高速网络建设的需求。

预计RPR 2003年3月将成为正式标准。届时以太网在城域网中的应用,以及基于高端路由器的IP网络的可靠性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至少在城域网的范畴内,能进一步完善IP电信网的传送技术。

3.3 MPLS技术

多协议标记交换是90年代中后期ATM上支持IP业务以及IP交换的一种方法。MPLS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网络技术之一,它不仅解决了网络发展中遇到的众多问题,同时也为支持网络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MPLS的一些重要功能和应用有:

(1)MPLS Fast Reroute功能。该功能使得LSP上的节点或链路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迂回或切换到新的LSP上,保证网络业务的不中断。

(2)实现流量工程(TE)。流量工程通过路由受限-标记分配协议(CR-LDP)设置有关节点,通过流量的检测,决定有关流量分流的情况。根据如何决定分流链路的方法,可以区分松散与精确的指定。

(3)实现虚拟专网(VPN)。VPN通过公用网络实现一个单位内部的网络。由于业务流量和网络覆盖的关系,早期VPN网络通过专线来实现,缺乏灵活性。在IP网络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网络设备直接支持VPN实现。MPLS 由于LSP的封装性,可以实现专线特性,保证安全性,不需要实现复杂的加密算法,而且具有极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实现IP QoS。通过对LSP设定有关特性来实现QoS,并能和DiffServ有机结合。

(5)支持多播功能,能够节省骨干网络的带宽和支持视频广播业务的开展。

(6)支持话音业务的开展。

(7)MPLS已经被扩展,用于光网络的控制。

4 结束语

光网络无疑会是IP传送网络的基础。从SDH、DWDM到ASON,随着技术的发展,统一的网络基础平台将被提供,并将足够灵活以满足网络业务开展的需求。在业务汇聚和交换方面,ATM多业务交换机和路由器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等,虽面向应用不同,但功能将趋向融合。对MPLS的支持等将是必备的功能。对组播业务的支持和QoS保证,以及MPLS VPN的QoS保证将是基本的要求。各种传送技术将会并存,而ATM和MPLS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则有可能成为IP电信网的优选传送技术。□

收稿日期:2002-11-06

参考文献:

[1] 蒋林涛. IP电信网及其业务[J]. 中兴通讯技术, 2001,8(S0):10—12.

作者简介:

IP业务传送 篇3

TCP/IP传送方式

组播技术是TCP/IP传送方式的一种,在我们讨论组播技术之前先来看看

TCP/IP传送方式。TCP/IP传送方式有三种:单播,广播,组播。

单播(Unicast)传输:在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需要单独的数据信道。 如果一台主机同时给很少量的接收者传输数据,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有大量主机希望获得数据包的同一份拷贝时却很难实现。 这将导致发送者负担沉重、延迟长、网络拥塞;为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需增加硬件和带宽。

组播(Multicast)传输:它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组播组中的主机可以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 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物理网络(如果有组播路由器的支持)。

广播(Broadcast)传输:是指在IP子网内广播数据包,所有在子网内部的主机都将收到这些数据包。 广播意味着网络向子网主机都投递一份数据包,不论这些主机是否乐于接收该数据包。然而广播的使用范围非常小, 只在本地子网内有效,因为路由器会封锁广播通信。广播传输增加非接收者的开销。

二、组播技术

2.1、组播技术的原理

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组播源)发送单一的数据包到多个接收者(一次的,同时的)的网络技术。 组播源把数据包发送到特定组播组,而只有属于该组播组的地址才能接收到数据包。组播可以大大的节省网络带宽, 因为无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链路上只传送单一的数据包。 它提高了数据传送效率。减少了主干网出现拥塞的可能性。组播组中的主机可以是在同一个物理网络, 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物理网络(如果有组播路由器的支持)。

2.2、实现组播技术的前提条件

实现IP组播传输,则组播源和接收者以及两者之间的下层网络都必须支持组播。这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主机的TCP/IP实现支持发送和接收IP组播;

* 主机的网络接口支持组播;

* 有一套用于加入、离开、查询的组管理协议,即IGMP(v1,v2);

* 有一套IP地址分配策略,并能将第三层IP组播地址映射到第二层MAC地址;

* 支持IP组播的应用软件;

* 所有介于组播源和接收者之间的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TCP/IP栈、防火墙均需支持组播;

2.3、组播地址

在组播通信中,我们需要两种地址:一个IP组播地址和一个Ethernet组播地址。其中,IP组播地址标识一个组播组。 由于所有IP数据包都封装在Ethernet帧中,所以还需要一个组播Ethernet地址。为使组播正常工作, 主机应能同时接收单播和组播数据,这意味着主机需要多个IP和Ethernet地址。 IP地址方案专门为组播划出一个地址范围,在IPv4中为D类地址,范围是224.0.0.0到239.255.255.255, 并将D类地址划分为局部链接组播地址、预留组播地址、管理权限组播地址。

局部链接地址:224.0.0.0~224.0.0.255,用于局域网,路由器不转发属于此范围的IP包;

预留组播地址:224.0.1.0~238.255.255.255,用于全球范围或网络协议;

管理权限地址:239.0.0.0~239.255.255.255,组织内部使用,用于限制组播范围;

D类地址的最后28比特没有结构化,即没有网络ID和主机ID之分,

响应某一个IP多播地址的主机构成一个主机组,主机组可跨越多个网络。主机组的成员 数是动态的,主机可以通过IGMP协议加入或离开某个主机组。IP多播地址影射到以太网地址的方法见下图。因为IP多播地址的高5位未影射,因此,影射的 以太网地址不是唯一的,共有32个IP多播地址影射到一个以太网地址。

2.4、组播协议:

组播协议主要包括组管理协议(IGMP)和组播路由协议(密集模式协议(如DVMRP,PIM-DM)、稀疏模式协议(如PIM-SM,CBT) 和链路状态协议(MOSPF))

* 组管理协议IGMP

主机使用IGMP通知子网组播路由器,希望加入组播组;路由器使用IGMP查询本地子网中是否有属于某个组播组的主机。

* 加入组播组

当某个主机加入某一个组播组时,它通过“成员资格报告”消息通知它所在的IP子网的组播路由器,同时将自己的IP模块做相应的准备, 以便开始接收来自该组播组传来的数据。如果这台主机是它所在的IP子网中第一台加入该组播组的主机, 通过路由信息的交换,组播路由器加入组播分布树。

* 退出组播组

在IGMP v1中,当主机离开某一个组播组时,它将自行退出。组播路由器定时(如120秒) 使用“成员资格查询” 消息向IP子网中的所有主机的组地址(224.0.0.1)查询,如果某一组播组在IP子网中已经没有任何成员, 那么组播路由器在确认这一事件后, 将不再在子网中转发该组播组的数据。与此同时,通过路由信息交换, 从特定的组播组分布树中删除相应的组播路由器。 这种不通知任何人而悄悄离开的方法, 使得组播路由器知道IP子网中已经没有任何成员的事件延时了一段时间,所以在IGMP v2.0中,当每一个主机离开某一个组播组时, 需要通知子网组播路由器,组播路由器立即向IP子网中的所有组播组询问,从而减少了系统处理停止组播的延时。

* 组播路由协议

要想在一个实际网络中实现组播数据包的转发,必须在各个互连设备上运行可互操作的组播路由协议。 组播路由协议可分为三类:密集模式协议(如DVMRP,PIM-DM)、稀疏模式协议(如PIM-SM,CBT) 和链路状态协议(MOSPF),下面分别介绍各个协议的工作原理。

* 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DVMRP)

DVMRP由单播路由协议RIP扩展而来,两者都使用距离向量算法得到网络的拓扑信息,不同之处在于RIP根据路由表前向转发数据, 而DVMRP则是基于RPF。为了使新加入的组播成员能及时收到组播数据,DVMPR采用定时发送数据包给所有的LAN的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导致大量路由控制数据包的扩散,这部分开销限制了网络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DVMRP使用跳数作为计量尺度, 其上限为32跳,这对网络规模也是一个限制。目前提出了分层DVMRP,即对组播网络划分区域, 在区域内的组播可以按照任何协议进行,而对于跨区域的组播则由边界路由器在DVMRP协议下进行,这样可大大减少路由开销。

* 开放式组播最短路径优先协议(Multicast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MOSPF)

作者 三点水兽

★ 解析跑步的最佳时间与方式

★ 信息系统下工程监理的监理方式解析论文

★ 小升初家长必读之小升初特长生入学方式解析

上一篇:非常态化报道下一篇:民间美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