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十篇

2024-05-21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1

一、对幼儿心智成长作用效果

(一)有效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对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是建立幼儿与图书之间有效沟通及良好交流的过程,同时能够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故事进行解读,然后在吸取有用的信息逐渐丰富自身体验的过程。图画故事书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小雪花》图画故事书阅读,不仅认识了雪花,也认识了小鸭子、小鸟、小熊等小动物,还可以与家长进行游戏互动。

(二)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喜欢阅读的幼儿比不喜欢阅读的幼儿,在语言能力表达过程上,对话语的实际理解、使用的词汇量、表达的完整性、流畅水平、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表现要好很多,可能在表达能力上超出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平均水平。例如,幼儿在一周岁左右就会自己讲故事,虽然故事的完整性和清晰程度还不够好,不符合逻辑性和真实情况,但是幼儿可以语言进行组织进而简单的叙述,有效地推动了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幼儿审美能力水平

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一种美的、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并且还具有一定艺术特点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站在美术的角度上来看,图画故事书中的插图具有色彩鲜明、线条简洁、 画风协调统一等优点,结构之间的反差比较大;站在文学的角度来看,图画故事书中使用的文字语言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逻辑性、具有较强的韵律感、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使其充满了童趣。通常情况下幼儿会被图画故事书中所具备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因为幼儿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习惯扮演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本能抵制故事中的反面形象;幼儿在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能够对外在美和心灵美进行有效的区分,然后幼儿会使用自身的形式对美进行创造。

(四)有效帮助幼儿情感性格发展

图画故事书带给幼儿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快乐的,并且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帮助。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时,会很喜欢故事中的主人公,然后沉浸在故事书中,而这些好的体验都会给幼儿情感性格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家长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时,就可以使用图画故事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家长可以对故事中的文字进行阅读,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意义。

(五)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幼儿在图画故事书进行阅读时,首先会从图画形象来进行理解,然后对事件发展进行深刻认识,最后进入到故事角色中去。而对图像的理解则是认识事件以及进入角色的基础前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其实际理解水平也会逐渐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也在不断加强。

(六)提升幼儿空间想象力

站在幼儿角度来看,只有具有良好空间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对图画故事书进行理解。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是体现在对故事场景的构建,刻画故事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在美的方面获得良好体验等。因此,幼儿只有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记忆力、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把故事书中的图画组建成完整故事,引导幼儿进入到童话故事中去。

二、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进早期教育期间,图画故事书阅读是众多早教方法中最为合适的一种,同时也是亲子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幼儿在进行图画故事书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期间,要增强对故事书的认识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并且要对这些计划进行逐步完成;其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这一阶段的实际特点,例如,心理特征、实际年龄、性格、喜好等。然后对图画故事书的种类、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图画书的种类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全图型,另外两种是半图少文和半图半文型;再次,对于图画故事书的选择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品质,书籍要较为经典和优秀,这些书籍一定要是广为传阅的和出自教育名家之手,内容丰富且图画精美。 例如,《西顿动物记》、《大象的礼物》、《小雪花》等;第四,要提升亲子阅读中图画故事书阅读所占的比重,正确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简单叙述,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 观察力;第五,在亲子活动进行期间,在合适的时机引入书中的角色进行互动,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第六,鼓励孩子以故事书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创作或者是绘画,着重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创造力。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加入故事书中的道理以及知识,正确引导幼儿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早期教育对幼儿的心智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效果,而在众多早教方法中,最为直接有效地方式就是使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升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幼儿审美能力,推动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还能塑造幼儿良好的情感性格。因此选用适合幼儿心智成长的方式就变的特别重要。

摘要: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以及家长重视起来,幼儿早期教育可以使用很多方法。例如,常识教育、游戏、歌曲、阅读、早教玩具等一系列方式和方法。而使用图画故事书阅读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无疑是提升幼儿心智成长最好的选择。文章对幼儿家庭教育实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图画故事书阅读应该要注意的事项。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怀化市幼儿园的中(1)班和中(2)为实验对象,每班各25名幼儿,其中,中(1)为实验班,中(2)为对照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广泛咨询国内在该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的领导和优秀教师,访谈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了解生理生化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测试结果分析的注意事项。

1.2.3 实验法

1.2.3. 1 实验时间

本研究实验时间为2007年9月-2008年2月。第一次测试时间为2007年9月10日-9月11日。2007年9月初实验班开始幼儿武术游戏的教学练习,试验开始。第二次测验时间为2008年2月11日-2月12日。

1.2.3. 2 实验方法

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完成初次测试后,对照组完全按照《幼儿园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课外活动按照常规要求开展。实验组利用《幼儿园教学大纲》规定的活动时间进行幼儿武术游戏活动(每周一至周五,每天进行1个小时的游戏活动)。尽量使参加试验的幼儿饮食、生活习惯、课余活动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均与同园幼儿相同。测试的时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进行测试。

测试指标如下:反应时、20m×2往返跑、立定跳远、闭眼单腿站立、坐位体前屈、手臂支撑。

1.2.4 数理统计法

所有测量数据均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

2 实验后结果的统计分析

2.1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下肢力量的影响

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机能能力,通常以肌肉收缩时期做的功或功率来表示。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以肌肉快速收缩的形式所表现的动力性力量,亦称“爆发力”。在本研究中我们仅测量了下肢爆发力———下肢肌肉快速收缩发出的力。代表下肢爆发力的指标是立定跳远。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见表1)

即对照组通过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跳跃能力都有所增强,但实验组明显得到提高,成绩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跳跃是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之一,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技能,是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作,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并且幼儿也常用跳跃动作来表达自己欢乐的情感,因此对照组的幼儿下肢的下肢力量也比试验前提高了。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的明显是因为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间,腿部力量得到锻炼,并且在游戏中幼儿的全身的协调性也得到锻炼,因此,实验组的成绩得到显著性提高。

2.2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反应能力的影响

反应能力是指有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中枢神经系统本能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有意识的应答刺激行为。根据信号刺激的多少和反应速度的不同,又可把反应分为简单动作反应和复杂动作反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本试验中测试的仅是简单反应。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9<0.05);(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

即通过试验后,对照组的反应速度虽然有提高,但是实验组反应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到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与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活性有关。长期训练能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因此,通过训练反应能力都会提高,练习越多,反应时间就越快,练习越少则反应时间就较慢。另外,在游戏中,幼儿经常要听教师讲游戏的方法、规则等,以及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游戏中。研究证明,运动员注意力高度的集中而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要比注意力不集中而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反应速度能提高60%左右。因此,实验组的幼儿反应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上肢耐力的影响

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对抗疲劳的能力。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也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耐力按其参与活动的部位,可分为局部耐力和全身耐力,本试验仅对局部耐力中的上肢耐力进行测试。代表上肢耐力的指标是双臂支撑。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试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手臂支撑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但实验组又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试验组和对照组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支撑主要是克服自身体重的动作,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生活技能。幼儿从很小开始就喜欢尝试用双臂支撑住自己的上体,以便爬动。特别是从四岁左右起幼儿的肌肉开始能够支撑自己的体重,于是垂吊、攀登等一些需要肌肉耐力的运动开始迅速发展。对照组显著性提高原因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实验组又明显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手臂支撑体重是一种耐力性活动,实验组的幼儿通过幼儿武术游戏,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坚强的人,能在长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力和智力,克服大量困难,去力求达到预定的目的。

2.4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影响

平衡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是最基本的一种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是人维持身体姿势、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它是平衡器和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分析器等身体器官与组织协调合作的综合反映。平衡能力不仅与运动技能密切相关,而且平衡能力本身也是一种技巧。维持平衡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平衡能力对于保证人体完成各种动作,以及站、立、行非常重要。幼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总是需要不断地改变姿态、体位,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完成各种活动。

评价人的平衡能力应包括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两个方面。由于目前没有一种便于操作的测试评价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方法,在研究运动项目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时,只能通过采用测试闭目单足站立来进行评价。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如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5)。

即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对照组虽然有提高,但是提高不明显(见表4),其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年龄的增大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实验组通过实验后,闭眼单腿站立的时间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生理机能的改善。如:在梅花桩游戏过程中,当前庭器官、视觉、本体感受器感受到身体重心的转换、前进方向的改变等信息后,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经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分析并发出与技术动作相和谐的指令调整身体姿势。各种信息不断刺激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会使感受器的灵敏机能逐步得以改善,从而缩短完成反射弧的时间。上述过程即是平衡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过程。(2)下肢肌力及技术动作协调性的改善。如:在平衡比赛游戏中,初参加游戏的幼儿在动作泛化阶段身体重心总是控制不好,他们虽然知道游戏要求单足支撑身体重心,但因下肢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尚未形成动力定型,控制不了重心。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幼儿慢慢懂得调节重心,以及下肢肌肉力量的提高、身体协调性的改善,单足支撑身体重心的时间相对延长。

2.5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二是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伸展性。关节的活动幅度主要取决于关节本身的装置结构;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则主要通过合理的训练获得。柔韧素质是人体的重要身体素质,柔韧素质的好坏影响着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只有掌握发展柔韧素质的规律,正确运用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使僵硬的肌肉得到缓解,增加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工作能力,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因此,发展柔韧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代表柔韧素质的指标是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主要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和弹性。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可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没有差异(p>0.01)。

即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大幅度提高,而对照组幼儿该项指标却提高很少,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5),究其原因可能是:柔韧性是退行性先天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水平会逐年下降。幼儿的各部关节十分柔软、灵活,骨骼的有机物质较多,无机物质较少,软骨成分多,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关节活动幅度大,肌肉也较柔软。因此,可塑性强,训练效果显著,不容易发生肌肉韧带拉伤、骨折等现象,并且训练时也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痛苦感。如让幼儿在踢腿破门的游戏中锻炼柔韧性,幼儿不会感到练习枯燥无味,其热情高涨,而对照组的幼儿因为没有参进行这方面的锻炼,柔韧性不但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出现下降的情况,这是幼儿时期身体自然增长的正常表现———幼儿的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一定的波浪性。

2.6 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在日常活动或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快速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它既与神经的灵敏性反应有关,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素质。

良好的灵敏性有助于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掌握技术和练习手段,使已有的身体素质更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本实验中代表灵敏素质的指标是20m往返跑。

通过研究对象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如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2)实验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3)实验后,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灵敏性都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幼年期就算不参加训练,随着身体机能的成熟其灵敏性也会逐渐提高。虽然数据表明实验组好于对照组(见表6),但不具有差异性。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灵敏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的制约与影响,是各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对照组的幼儿由于平时也经常参加运动,并且在本研究的实验中选取的指标为20米往返跑,在20米往返跑中,速度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实验组的幼儿并没有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因此20米往返跑的成绩提高得并不明显。其具体原因有待更进一步进行研究。

3 结论

实验班幼儿进行四个月武术游戏锻炼后,柔韧性、平衡能力、反应速度、下肢爆发力、敏捷性等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证明这套幼儿武术游戏对提高幼儿以上素质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中广泛推广。

4 建议

对幼儿园教师加大力度进行师资培训。扩大培训的面,增加懂得武术的教师人数,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对幼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介绍及教育的思想意识。

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身体成长和发育特征,积极创设各种喜闻乐见如武术游戏等形式的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增强幼儿体质,进而弘扬中华武术。

参考文献

[1]许汝霞.浅谈人体柔韧素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浅谈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3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是因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运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通话故事;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5-02

一、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切近幼儿的心理。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想象也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可以说幼儿的思维就带有童话的特点。

孩子喜好新奇向往不平凡的事物,充满神奇和变幻莫测得童话故事自然会深深地吸引他们。童话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巨大欢乐,也给与他们多方面的营养,他帮助孩子明白事理,增长知识。在童话故事中,一些枯燥无味的教训和抽象的道理都会变得十分生动具体。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行为告诉给儿童,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这些教益将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自动地促使儿童如何反应,因而它们将会使儿童大受其益。例如《小红帽》中告诉了孩子 "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等自我保护知识。最关键的是童话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它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

二、童话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一)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每个人艺术的天分。正是从孩提时代的想象力开始萌发的。表面上看,幼儿的想象力显得可笑而幼稚,但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是非常珍贵的。 幼儿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天空会哭,也会怕冷;月亮会笑;星星会眨眼。

童话世界是一个生机万类的世界,对孩子们充满诱惑的奇妙的故事。以幻想为特征的谎言故事来引起儿童共鸣的艺术假定,是符合幼儿及儿童想象方式的。富于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又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是故事逻辑所规范的童梦世界。因此,幼儿把童话故事当成了重要的学习对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美餐。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他运用极度的、强烈的夸张造就浓烈的幻想氛围,突出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作品产生诱人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因此童话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这主要因为低幼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带有夸张性、多变性,与幼儿的思維特点相符。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听爱看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理解美、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观点,使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获得全面发展。但受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限制,他们还没有能力从实质上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欢乐,契合了幼儿的精神世界,也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给予他们多方面的营养。

第一,利用童话的蕴涵,使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童话具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形象、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浅显易懂的语言、独特的文学构思方式等,从美学角度来审视童话,会不知觉地发现童话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底蕴。它能把人的感知觉、听觉、思维、想象、情感很自然的带入美的童话意境,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

第二,建构童话环境与氛围,使幼儿产生审美意识。在区角创设幼儿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象、场景,会令幼儿感受到一种幽静、整齐的童话境界的美;师生一起创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场景,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三)利用童话剧发展幼儿的语言

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特别迅速,幼儿通常在与人日常交往时逐渐掌握自己的母语,但是日常环境中的语言学习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不利于幼儿掌握和使用规范的语言。

童话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童话剧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受孩子喜爱。童话剧中的语言浅显明白、优美规范,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一幕优秀的童话剧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幼儿在理解童话剧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表征各类人、事、物的词句与概念,从中学到准确的发音,掌握大量新鲜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句式。幼儿在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过程实际上亦是其语言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童话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帮手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工作如果只是依靠单纯的说教,幼儿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童话中一些可爱的形象深为幼儿所喜爱,对幼儿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

童话故事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篇4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教师一般通过欣赏、分析和讲述等教学模式,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词汇,接受文学的熏陶和品德教育。同时,故事也是一种催化剂,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在美术、音乐、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如在美术活动中,故事中丰富的画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有助于幼儿记忆歌词;在健康活动中,幼儿可以从故事情境中了解很多道理。

童话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牢牢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童话故事的想象空间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童话故事的天性,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童话阅读时间,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内容,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易于他们理解的故事,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的幼儿适合阅读情节简单、语句重复的童话故事,他们在复述这些简单的语句中能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太简单的故事情节、太简短的语句已经不能满足中班幼儿的需求,他们适合阅读拟人化的童话故事,并会在复述故事时穿插动作和表情;大班的幼儿适合阅读一些内容复杂、抽象且内容较长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大胆创编故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二、利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普遍存在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他们给一切物质都赋予了生命色彩。教师应善于利用童话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小羊过桥》教育幼儿对朋友要谦让,尽量避免与朋友发生矛盾;《龟兔赛跑》告诉幼儿不能骄傲,要学习乌龟踏踏实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幼儿喜欢听童话故事,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感染着他们,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为之动情,为之陶醉。

三、渲染童话氛围,将想象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教师可以按照童话故事中的描述布置场景,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想象、去讲述、去提问,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轮流讲故事,相互评价各自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流畅连贯、绘声绘色以及合理运用成语等技能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阅读童话故事的时间,用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动听的童话故事教育幼儿,并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延迟满足对幼儿的影响 篇5

(一)什么是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二)幼儿延迟满足的现状

在如今,很多家庭的幼儿是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还没要就被急于讨好的家长们送到他手上,长此下去,就剥夺了孩子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如己愿就乱发脾气,只能通过吵闹来达到目的。要知道,学业成绩、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本领和能力,是家长永远没法给孩子的,必须要他自己努力才能获得。当一个孩子除了伸手拿和接受长辈给的东西,自己根本没有意识自己需要努力时,他的能力发展就会遇到困难。长此以往,会养成性格急躁、自我中心、不善等待、不懂珍惜、不会感恩等不良品性,这样的孩子不但难以成功,更难以得到快乐。

二、延迟满足对幼儿的影响

(一)性格叛逆

幼儿想要什么,父母马上满足,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时间一长幼儿形成习惯,当父母动作稍微慢一些的时候,幼儿就有可能哭闹,脾气急躁,缺乏耐心,不能等待,例如案例2中幼儿要打电话,不论家长说什么幼儿都不听,如何解释都没有用,只是一味地哭闹。这对幼儿长大成人以后的生活学习多是有害的。

(二)不懂珍惜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幼儿想要什么,父母就立刻能够满足,这种现象就使幼儿容易认为:所有的东西得到的都很容易,什么事情做起来都很简单。如果他们弄坏了或者丢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父母都会给他们的。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知道父母的不易,不懂得珍惜,因此幼儿可能形成不懂的爱惜物品的坏习惯。

(三)我行我素

什么造成了幼儿的任性?答案就是“父母的爱”。不管幼儿提出什么无理的要求父母都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要买什么,他们想什么时候要就必须什么时候满足他们,这就使幼儿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不论父母有什么困难,必须要满足幼儿的要求。

(四)无法面对困难

幼儿长大以后,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的宠爱,进入学校和社会,会遇到各种困难打击,可能会事事不顺心,如果幼儿时期延迟满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任性、急躁的脾气一定会让他们饱受挫折。他们会认识到,在学校和社会上许多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没有人为他们服务,他们的要求不能立刻得到满足,而这时他们发现父母再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这时有的人抗挫能力差就会承受不了,而在困难面前退缩,在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疾病的出现。

三、如何让延迟满足给幼儿带来正面影响

(一)让幼儿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

(二)学会理解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三)适当的奖励幼儿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四)从简单到难的培养孩子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五)给孩子树立标杆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总结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6

一游戏影响幼儿的运动能力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 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爬、跑、跳等体育游戏, 锻炼了幼儿大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协调的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积极、互动、富有挑战的游戏,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要不断地思考, 要在思维中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爬、跑、跳等体育游戏, 锻炼了幼儿大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协调的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积极、互动、富有挑战的游戏,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如“好玩的彩泥”, 我为美工区的活动做准备——自制彩泥。孩子们看到桌子上的原料和量杯纷纷围了过来。“老师这是什么?”“你在做什么呀?”望着他们好奇的眼神, 我立刻决定把这些原料交给孩子们去做,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卷起袖子, 和老师一起商讨如何调配原料 (两大杯面粉, 一大杯水, 一小杯食用油, 两匙盐, 再加少许色素) , 并在操作中练习搓、团、压等基本技能。原本教师的准备活动, 现在通过孩子们的参与, 变成了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我发现孩子们非常热衷于玩汽车玩具, 我让孩子们把不同的汽车车轮沾上各色颜料, 在纸上滚出相互交错的轨迹, 还有的孩子用自制的彩泥为汽车制作车轮。孩子们不仅为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欢呼雀跃, 还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展开丰富的想象……由于这些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 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在探索过程中, 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我发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美工区再没有闲着没事做的孩子了。在指导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 只有细致地观察幼儿的需要, 进行个别指导, 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 掌握好教师帮助的时机和程度、帮助的方法等, 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形成。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在与父母或同伴玩游戏的交流也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通过语言进行计划、设计, 完成对游戏内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游戏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贪玩心理的作用下, 练习了发音、训练了表达、丰富了词汇、理解了语义。在区域活动之前,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迷宫”的游戏规则。我发现班级里不少孩子说自己玩过, 但我还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会玩。

终于可以开始玩迷宫游戏了, 孩子们非常兴奋。可是只能两个孩子同时玩, 益智区的几个孩子好像都跃跃欲试。“不急, 我们可以轮流玩!”我这样安慰孩子们。

从刘×的表现可以看出, 他很会玩, 而且还很熟悉游戏的规则。看到这一情况, 我就让刘×做“小老师”, 负责这些孩子们。“如果有谁不会玩, 你就教他怎么走?如果有谁不明白的, 你就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走, 好吗?”刘×很高兴地答应了。而我也放心地走到别的区域去了……

等我在别的区域转了一圈之后回来, 我看见刘×正在很认真的“检查”其他两个小伙伴走迷宫, 而且还很有心地给这两位同伴介绍为什么这样走的原因, 伙伴们也十分愿意去聆听、去尝试、去改正、去接受。我想刘×真是一个称职的“小老师”。

当有孩子走出迷宫到达目的地时, 刘×还引导正在旁边观看的好朋友为他俩鼓掌, 孩子们果真十分配合!就今天的区域活动来说, 孩子们当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是会玩迷宫游戏的, 但老师首先学会了放手,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也许这样才是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谦让”, 另一方面也是对能力强的孩子的一种很有效的鼓励及锻炼, 一举两得!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克服困难, 锻炼意志品质

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一种好奇心理,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 幼儿不模仿其他小朋友所做的模型, 自己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对于幼儿的这种独创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 并为此去寻找答案, 这样能不断提高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勇于说出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反思、构思、创设, 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上, 并积极思考问题, 这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魅力正在于它对幼儿构成的挑战性。通过游戏过程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又可克服困难, 锻炼意志, 还可以发现和体验自己的能力, 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 更进一步利于幼儿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

浅谈音乐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智力

1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在我们周围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看到老师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引导幼儿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使得整个音乐活动的环节变的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当幼儿学会后,他们会很积极主动的做一些事……而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情感因素,因此,幼儿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可以了解更多,并获得能力,受到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发展。

音乐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人的智力的生理基础无疑是人的大脑。智力开发,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使人脑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为协调、更有效率。学音乐,正可以尽可能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

(1)理解力。许多学了音乐的孩子,他们对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能比别的孩子理解得更快、更透。因为音乐所要表达的往往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孩子长期接触音乐,可以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而不需要他们多费精力了。当《梦幻曲》的乐声萦绕在孩子的指尖时,孩子体会着理解着音乐声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虽然,这种理解也许达不到成人所想的那种深度和高度,但它却是儿童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理性灌输的结果。儿童就能通过音乐语言理解那些通过日常语言所不能理解的细节和微妙之处。这就使得孩子在“感性和理性中得以融洽、升华。”

(2)想象力。音乐所表达的一切都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们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并且通过人的想象转化成为种种形象和情感。当孩子听到《大雁》这首儿歌,或许他们并未见过真正的大雁,但就凭他们自己的想象,他们就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因为他们对音乐的旋律也有一定的想象。对同一首乐曲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想象结果。因此,学音乐可以让儿童的想象力较少受经验干扰,而得以充分地活动、运作。长此以往,孩子的想象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和丰富。想象丰富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及身体协调能力。

感知觉、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情感能力等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人的智力结构。学音乐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

2 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给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

2.1 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

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如:《小小兵》、《摇篮曲》。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2.2 音乐对幼儿的启发音乐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

它对于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训练幼儿动作协调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育中开展游戏情景地表演、角色地塑造又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展。而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象。

2.2.1 我们可以由音乐来激发孩子们的创编能力。

先放一段音乐,让他们说出音乐的特点,如:音乐是缓慢的或是欢快的等,然后把他们感觉到的用符号表现出来。接着,分小组把音乐的内容编成故事并表演出来。这是完全无声的,是考验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游戏。

2.2.2 还可以完全利用声音表演故事。

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或嗓音编出一段故事。如轻快的声音可能是表现小动物的,粗笨的声音似乎大狗心倘。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学会听音乐,学会用音乐表现它的意思,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帮助他们了解音乐,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也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这种渗透性教学使幼儿身心得到了愉悦的发展。

2.3 音乐对幼儿精神的完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总之,音乐可以增进想象,音乐的想象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儿童音乐是儿童无比广阔的想象世界,音乐教师要在这个世界中,当好导游,让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有智慧更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最新幼儿园艺术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2]李晋瑗.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郭声兼.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9.

延迟满足对幼儿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延迟满足;幼儿;影响;培养

一、案例分析

现代大多数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父母对幼儿的宠爱,有的甚至是过度溺爱。许多父母对幼儿有求必应,无论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只要是幼儿要求的,父母马上就设法予以满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往往表现出欲求过分,不管什么需要,不管什么时候,一旦产生需求就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就会哭闹不止。下面就几个例子:

例1下午幼儿玩了一会以后 突然要求喝奶,幼儿说“我喝奶!”妈妈说“我给你热热,太凉了!”这是幼儿不干了“不热,我喝奶!”幼儿就开始哭,非要立即就喝奶,知识妈妈并没有立即把奶给幼儿而是给他热了热,这期间幼儿就一直哭!

例2妈妈打电话,刚把电话拿出来还没有拨号,幼儿就开始要“我打电话 !”妈妈说“我先给你拨!”幼儿不听一直抢,嘴里还哼哼,如果不给他就开始哭!还把茶几上的东西全部摔在地上。

案例1表现在幼儿吃的方面,幼儿如果想要吃,那就必须让他们吃,一刻也不能等待,否则他们就会哭闹;案例2表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想要打电话,妈妈就要给他,等一分钟都不行,还发脾气。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很多家长可定都遇到过,但是大家都是怎样解决的呢?父母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大多数父母都会不同程度的采取一种反方式——忍让。

因为当幼儿出现上述类似的情况时,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心疼幼儿,有时知道幼儿这样是不对的,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对的,但就是会有意无意中纵容幼儿的这种不良习惯。父母会尽自己一切的办法尽快的满足幼儿,父母这种被动满足幼儿每一个要求的做法,只会让父母成为幼儿的奴隶,虽然忙得四脚朝天,但仍然不会让幼儿得到满足。而且,父母对幼儿“有求必应”的这种教育方法,只会使幼儿变得越来越任性。

现在我们常见到父母责怪幼儿过于任性,可令父母们想不到的是,正是父母的行为滋长了幼儿的这种习惯。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其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时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这话很值得父母反思!父母应该设法让幼儿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要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这些例子和分析,我们知道其实这些都与对幼儿的延迟满足教育有关,如果家长在一开始就对幼儿进行很好的延迟满足教育,让他们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那么幼儿上述的一些问题可能就很少出现或者是不会出现。那么什么是延迟满足?

二、延迟满足及其影响

《学前心理学》中对“延迟满足”的定义是“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满足,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幼儿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1)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幼儿想要什么,父母马上满足,经常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时间一长幼儿形成习惯,当父母动作稍微慢一些的时候,幼儿就有可能哭闹,脾气急躁,缺乏耐心,不能等待,例如案例2中幼儿要打电话,不论家长说什么幼儿都不听,如何解释都没有用,只是一味地哭闹。这对幼儿长大成人以后的生活学习多是有害的。

(2)不懂得爱惜物品。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幼儿想要什么,父母就立刻能够满足,这种现象就使幼儿容易认为:所有的东西得到的都很容易,什么事情做起来都很简单。如果他们弄坏了或者丢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父母都会给他们的。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知道父母的不易,不懂得珍惜,因此幼儿可能形成不懂的爱惜物品的坏习惯。

(3)任性。什么造成了幼儿的任性?答案就是“父母的爱”。不管幼儿提出什么无理的要求父母都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要买什么,他们想什么时候要就必须什么时候满足他们,这就使幼儿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不论父母有什么困难,必须要满足幼儿的要求。

(4)抗挫能力差。幼儿长大以后,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的宠爱,进入学校和社会,会遇到各种困难打击,可能会事事不顺心,如果幼儿时期延迟满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任性、急躁的脾气一定会让他们饱受挫折。他们会认识到,在学校和社会上许多东西并不是唾手可得的,没有人为他们服务,他们的要求不能立刻得到满足,而这时他们发现父母再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这是有的人抗挫能力差就会承受不了,而在困难面前退缩,在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疾病的出现。

三、延迟满足的培养

既然延迟满足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的培养?

(1)延迟满足教育必须从新生儿时期抓起。从幼儿一出生就进行延迟满足的教育,那么以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更加容易进行。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当父母听到宝宝哭时自己先沉住气,和他说说话,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宝宝能从父母熟悉的声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内心的恐惧;如果这时宝宝仍旧哭,索性就让他哭上一两分钟,这有助于锻炼他的耐心。等一两分钟再看看他。刚开始进行延迟满足教育时时间一定要短,随着幼儿情况逐渐延长。

(2)父母要不断鼓励幼儿。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幼儿还小,延迟满足對幼儿来说的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当幼儿学会等待时,不管时间的长短,父母都一定鼓励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例如亲吻幼儿或者给他心爱的玩具,这会使幼儿有成就感,从而让他们能过坚持下去。

(3)从小事着手进行延迟满足的培养。从上面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情况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就是这些琐碎的事情更能过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而且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利于幼儿接受。例如在案例1中幼儿想要立刻就喝奶,就可以跟幼儿讲道理:“奶太凉,喝了以后会肚子疼,肚子疼就要扎针了!扎针很疼的!”这时听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尤其是他怕打针,他就会等等了。

对幼儿延迟满足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从易控制的事做起。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让孩子灰心丧气,彻底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延迟满足的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家长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软而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闯,刘凌.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2008,05.

[3]韩佳玲.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9

摘 要 语言环境的营造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至?P重要。幼儿语言的学习是幼儿在成长和今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幼儿园语言环境的营造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成功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就目前来看,国内幼儿语言环境的营造也在逐步的完善过程中。本文为了加强人们对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视,从目前幼儿园语言环境的营造现状、营造幼儿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和营造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如何营造幼儿园语言环境和发展幼儿语言教育的措施,以期促进幼儿教学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幼儿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 发展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幼儿语言学习的好坏对其今后的教育发展和成长都有很多的影响,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中,要重视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对于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促使幼儿在语言的教育和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语言环境营造的现状以及必要性的分析能够帮助学者研究营造语言环境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进步。

1幼儿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幼儿语言的最初发展时期大多是在幼儿园里形成的,所以幼儿园作为幼儿最重要的语言形成的环境,能够让幼儿学会说话,并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渐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完成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幼儿园是一个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真正使幼儿获得语言的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实现正确的交流与思想的体现。

2幼儿园语言环境营造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往沟通的必备工具,对于幼儿而言,幼儿语言的学习是幼儿教学以及自由活动中进行交流沟通的必然手段。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幼儿园只有为其营造一个活泼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们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愉悦身心,才能让幼儿们产生想要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幼师在和幼儿交流接触过程中要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幼儿与幼师之间交往轻松愉快,幼儿在完成幼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排斥心理,加强与老师的沟通才能更好理解老师在教学中的意思,并能够容易接纳幼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幼儿园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也是促进幼儿大脑和智力健康发展的必备手段,对于幼儿而言,语言学习的好坏决定了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好坏,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的营造

3.1打造一个灵活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的发展需要为其打造一个灵活的语言环境,使幼儿能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得到语言的影响与培养。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在阅读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听和读的教育,先让幼儿在自己的阅读声中感受语言的美好,当他们的注意力被集中后,再引导幼儿自己阅读,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使他们在阅读中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学会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对语言产生兴趣,更乐于找各种各样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知识的教育,使他们逐渐地、深入地学习语言、了解语言、掌握和使用语言。其次,教师也可以在幼儿园里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比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挂一些丰富有趣的识图,摆些栅栏等教具,将一些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材料铺在地面上,这样不仅能够营造一种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使他们在玩与学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这对于他们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大有益处。

3.2营造活动语言环境

幼儿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表现在游戏过程中。在游戏中幼儿表现是最活跃的,其思维运转也是最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将课堂教学融入游戏活动中,幼儿们在进行游戏的同时会带动其说更多的话。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与《龟兔赛跑》的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成游戏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动物角色,通过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做出各种动作以及对话。再如《捉迷藏》、《小红伞》和《猫医生过河》等故事,根据语境设计不同的游戏,将游戏情景融入到特定的设定中,让每个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促进语言学习环境的形成。

3.3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

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其环境与教育密不可分。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从幼儿抓起。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要教导他们从小尊敬长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等等,这些细微的习惯,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及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结束语

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敏感时期,也是掌握最迅速的时期。所以,幼儿园作为一个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真正使幼儿获得语言的知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提升幼儿的其它能力,使幼儿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教师,评价风格,幼儿,自我概念,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我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自我概念从广义上来说, 等同于自我意识;而从狭义上来说是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 其中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 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 个人对于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生活目标的认识和评价。广义的自我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而狭义的概念更加具体, 更具有操作性。由于本研究所要讨论的是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因此这里的“自我概念”是比较具体的, 包含幼儿对自我的描述 (比如, 我喜欢画画) 和自我评价 (比如, 我画的画很好) 。因此, 本研究的“自我概念”并非等同于自我意识, 取其“狭义”的解释, 即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各方面的觉知, 以及对自我能力 (认知能力、交往能力) 的评价。

(二) 教师评价风格

对于教师评价风格, 笔者将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分为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两种类型。

二、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 研究对象

在王素娟的文章《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特点之研究》和韩春红的文章《教师评价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中了解到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清晰、明确的自我概念, 同时大班教师对幼儿的观点也更加全面, 更加注重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判断,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评价风格对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日活动中的自然观察来分析教师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 积极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案例一:语言活动时, 教师让小朋友们自己先看一下语言故事, 但是有的小朋友不能安静地看故事, 说话、玩书的都有, 教师这时说了一句:“哟, 我找了一位小老师, 她正在很认真地看书呢!”这时其他的小朋友因为这句话开始安静地看书了。

分析:本案例中, 教师这种积极的评价过程, 一方面是在评价和肯定表现好的孩子, 让表现好的孩子认可自我;另一方面, 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从中受到刺激, 从而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

(二) 消极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案例二:班级里有一个幼儿不怎么爱说话, 也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 教师评价他的时候就说内向, 不太合群, 敏感, 同时教师把这一个结论传达给了幼儿的父母, 并对班级里的其他教师也是这么说的, 可是长时间相处下来, 发现这个幼儿只是慢热型的幼儿, 只要邀请他参加集体活动, 他会参加的。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了解到, 由于教师的主观评价, 幼儿被贴上了“不合群”“敏感”的标签, 而且在往常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发言时, 教师因为自己的评价结果就不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参与活动, 从而他身上的“标签”也就实至名归。

(三) 同种情境下, 教师不同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产生的影响

案例三:在区角活动的时候, 有个很调皮的幼儿在练习用剪刀剪纸, 因为刚学用剪刀没多久, 他在那里用剪刀。A教师看见了, 鼓励他小心一些, 多尝试, 并教导他如何正确地使用;当B教师看见的时候, 因为他平时有些调皮, 所以B教师直接就说谁让你动剪刀了, 你剪到自己怎么办, 碰到其他小朋友怎么办。而后幼儿就没有再用剪刀剪纸, 坐在一边不再参与区角活动。

分析:同一种情景下, 两位教师不同的评价风格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A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关心, 让这个调皮的男孩没有放弃, 同时让他能够克服困难, 而且男孩也会肯定自己;但是B教师的消极评价, 让男孩在刚肯定自己后, 就开始怀疑自己, 对自己的认知和能力的评价开始不信任。

四、总结

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 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肯定自己, 产生自信;消极的评价会让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 扭曲对自己的认知。因此, 教师在评价幼儿时, 要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 放下权威, 尽可能地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以便幼儿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不同的教育知识背景会影响教师的评价风格。教师深厚的教育知识背景容易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评价风格。从本质上来说, 良好的教育背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尽量少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可以保持理智状态, 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270-278.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上一篇:混凝土的配合比下一篇:动物外科手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