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应用十篇

2024-09-12

剖宫产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 监测我医院剖宫产术病历56例 (剔除不符合标准的) , 年龄19岁~35岁。

1.2 调查内容

(1) 患者资料:姓名、住院号、年龄、入院天数、剖宫诊断、感染情况、手术时间、母乳喂养情况。 (2) 用药情况:药物名称、给药方式、给药时机、起止时间、联合用药情况及药物过敏史。 (3) 评价标准:选择性剖宫产, 年龄<35岁, 无合并糖尿病、妊高征, 白细胞计数<1.5×109/L, 无胎膜早破, 胎次1~3胎, 手术时间<2 h, 无贫血。

2 结果

见表1.

注:a) 按医嘱;b) 指青霉素、头孢类过敏试验;c) 头孢呋辛:4.0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点, 1次/d;d) 氯唑西林:9.0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点, 1次/d.

3 讨论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 耐药细菌的急剧增加, 控制术后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则可引起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造成严重后果。依据陶西萍观点,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预防用药品种过多、给药次数与剂量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合理及未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1]。表1监测结果显示, 2009年, 我院在剖宫产中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

3.1 抗菌药品选择不当

剖宫产属清洁-污染手术, 仅需预防用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需依据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 (杀菌剂而非抑菌剂) 、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2]。依据可能的菌种类 (革兰阴性杆菌) , 剖宫产术宜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首选头孢呋辛。阿奇霉素为抑菌剂, 用于剖宫产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效果欠佳。甲硝唑在乳汁中分泌量较高, 哺乳期应避免选用或选用应暂停哺乳[3]。喹诺酮类药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 革兰阳性杆菌耐药率高, 一般不宜作预防性用药[2]。洛美沙星属喹诺酮类, 且说明书注明哺乳期禁用, 洛美沙星、甲硝唑联用于剖宫产显然是雪上加霜。

3.2 联合用药不合理

联合用药要有指征。多数研究表明, 在多数情况下, 单剂给药与多剂给药, 效果并无差别。剖宫产术预防用药单剂疗法效果要优于多剂给药[4,5];克林霉素与甲硝唑抗菌谱重叠 (厌氧菌) , 联用未扩大抗菌谱;姚爱琳报道[6], 单用克林霉素即可。本组56例均二联用药, 既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又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3.3 给药次数与剂量不正确

头孢呋辛、氯唑西林为β内酰胺类药物, 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消除半衰期 (T1/2) 短, 应一日多次给药。氯唑西林说明书注明大剂量注射本品可引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建议头孢呋辛静脉滴注1.5 g/次, 间隔8 h;氯唑西林静脉滴注单剂量4~6 g/d, 不宜超过8 g/d, 分2~4次。本监测56例均单剂量一次用药, 且连用数日的方法不可取。

3.4 给药时间过长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8 h, 总的给药时间不必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2].临床研究, 术后48 h未感染的切口, 再继续使用抗菌药已属无用, 而且失去了预防的意义, 还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难治性感染[7]。为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剖宫产术预防用药应夹住脐带后, 立即给予预防性抗生素, 回病房如无异常不给或再给1次治疗性抗菌药。本监测56例应用抗菌药物平均天数大于48 h, 显然不妥。

参考文献

[1]陶西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评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8, 7 (5) :357-358.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15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8-4-17.

[4]张家珍.剖宫产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率的发生[J].中华现代护理, 2005, 2 (10) :14-15.

[5]聂娜, 陈霞.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23) :3346-3347.

[6]姚爱琳.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22) :3065-3066.

剖宫产应用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

Ⅰ~Ⅱ级剖宫产产妇45例, 其中术前合并重度子痫前期2例, 合并妊娠甲亢1例, 前置胎盘4例, 臀位7例, 横位2例, 胎儿宫内窘迫9例, 滞产12例, 双胎妊娠2例, 过期妊娠1例, 余无特殊。年龄23~40岁, 体重53~82 kg, 身高155~165 cm, 妊娠周数33~43周。

1.2 麻醉方法

不用术前药, 45名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液。左侧卧位, 均经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导入腰麻针, 可见有脑脊液溢出, A组15例在蛛网膜下隙予0.75%布比卡因1.5 ml (11.25 mg) , B组15例予0.5%布比卡因1.5 ml (7.5 mg) , C组15例予0.5%布比卡因2 ml (10 mg) 。注药时间10 s, 腰麻针尖斜口向上。拔出腰麻针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然后平卧。以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常规面罩供氧, 此后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加用硬膜外阻滞:①腰麻能完成的手术无需用;②术前腰麻平面不够, 低于T10则及时并用硬膜外阻滞;③术中腰麻平面减退, 并用硬膜外阻滞。麻醉中若收缩压低于30%或90 mm Hg, 静注麻黄碱10 mg。若心率低于60次/min, 静注阿托品0.5 mg。取出胎儿后, 若患者牵拉不适可辅用Dolantin 50 mg或氟哌啶2.5 mg。

1.3 监测

观察并记录入室BP、HR, 麻醉后第1、5、10、15、20 min的BP、HR, 麻醉阻滞最高平面, 腰麻阻滞最长维持时间, 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术中发生低血压使用麻黄碱, A组10例 (66%) B组7例 (46.6%) , C组9例 (60%) 。

多于注药后10~20 min 发生。B组1例腰麻后20 min发生心率缓慢, 低于60次/min, 予阿托品0.5 mg静注后心率回升至73次/min。

2.2 最高阻滞平面

A组为T5~10, 中位数T7~8;B组T6~10, 中位数T8;C组T4~10, 中位数T7。

2.3 腰麻阻滞的最长维持时间

A组为87.50±27.50 min, 1例因平面偏低而在腰麻后15 min经硬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2 ml后完成手术。B组为80±30 min, 4例因平面偏低而在腰麻后30 min追加麻药。C组为82.50±22.50 min。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4 不良反应

术中出现寒战A组2例。呼吸困难C组2例, 经面罩供氧扶助呼吸后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 术后随访未见头痛发生。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显著提高, 而大多数产科手术属急症性质, 对麻醉要求既要保证母胎安全, 又要满足手术要求。1981年Brownriedge首先将腰-硬膜外联合 (CSEA) 技术用于产科麻醉[1], 成为一种新型椎管内麻醉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起效快, 用药量少, 肌松好, 可术后镇痛, 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麻醉方法。

3组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低血压发生率, 我们认为这类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后, 小动脉扩张, 周围阻力下降, 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心排血量下降所致。血压下降程度, 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 但与患者心血管功能代偿状态以及是否伴有高血压、血容量不足或酸中毒等病情有密切关系。处理上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 快速输液, 必要时静注麻黄碱或多巴胺。

新型腰麻针的低头痛率是CSEA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3组产妇无1例发生术后头痛, 可能与其铅笔尖样针头可减轻穿刺时对硬脊膜的损伤, 加之针细使脑脊液外漏减少有关[2]。

3组产妇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说明本文所使用的剂量与浓度对母婴来说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Brownriedge P.Epidural and subarachnoid analgesia for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Anesthesia, 1981, 36:70.

产钳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钳;娩头困难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6-01

我院近2年在49例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回顾性分析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施行新式头位剖宫产1000例,其中各种原因导致徒手娩出胎头困难者49例。对比,我们全部使用产钳助娩,成功100%,缩短了胎头娩出时间,减少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提高了新生儿Apgar评分。

1.2 方法 胎头高浮时,上产钳方法与阴道产钳基本相同。在子宫壁与胎头之间,左手置入左叶产钳,置于胎头左侧,将右叶产钳置于胎头右侧,放正扣合产钳,合拢钳柄。助手按压宫底,正枕前位则向上提拉产钳,使胎头以枕骨为支点娩出;如为正枕后位,向下后、向上提拉产钳使胎头娩出。胎头深嵌骨盆时,使用单叶产钳。助手上推胎肩使胎头松动,术者握持产钳,钳叶弯侧朝向母体头侧牵拉,利用杠杆作用将胎头撬出切口。如为正枕后位,上撬胎头时,助手可将左手食中二指插入胎头一侧,协助胎头俯屈旋转以利胎头自切口娩出。

2 结果

46例一次成功,3例放置两次。胎儿娩出时间20~150秒,平均32秒。新生儿出生时Apgar平分正常47例,轻度窒息2例,无一例死产或新生儿死亡,胎儿头面部无损伤,未发生子宫切口撕裂和产后出血。

3 讨论

剖宫产的目的是母婴安全,尤其是胎儿的安全,并减少母婴损伤。如果出现胎头娩出困难,延长了胎儿娩出时间,将对胎儿造成损伤,如果胎头娩出时间超过150 s,胎儿误吸羊水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产钳刚性好、表面光滑且壁薄辅助娩头,既增加了娩头力矩,又减少了子宫切口的娩头阻力。单叶产钳占据宫腔容积较单手所占容积明显减小,可缩小切口,防止子宫切口撕裂伤。双叶产钳受力均衡,牵引主动,不易滑脱,可作一定的旋转,因而,手娩胎头失败后可一次成功,大大缩短了手娩胎头的时间,减少了新生儿由于娩出时间长造成的窒息。此外,剖宫产术中徒手助娩胎头时,需在产妇腹部加压,所加压力与助娩胎头难易度成正比,使用产钳助娩胎头则无需加很大腹压助娩,避免了因外力按压宫底导致产妇不适、子宫切口撕裂、延伸及诱发羊水栓塞[2]。此外, 种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成功率高,对新生儿损伤极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宏,崔健君,王德智.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歇对新生儿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2):67.

[2] 陈燕.新式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助娩胎头的体会[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64(收稿日期 2006?06?16).

第一作者:

陳维梅,女,31岁,本科,在莒县中医医院妇产科工作,主治医师。

通讯方式:

剖宫产应用 篇4

岳翠丽(兰州市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效果。方法: 以2012年-2013年我院剖宫产病例为基准,抽取2012年病例作为干预前对照组(100份)、抽取2013年病例作为干预后观察组(100份),统计分析剖宫产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干预前剖宫产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表现为多种药物滥用,干预后选择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合理率由32.08%提高至84.83%;给药时机合理率由85%提高至98%;用法用量合理率由15%提高至95%;联合用药使用率由75%下降至25%。结论: 临床药师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是有效的、可行的,能有效推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 剖宫产; 围手术期; 抗菌药;临床药师;干预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s of

cesarean section

YUE Cui-li(Lanzhou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Lanzhou Gansu,73003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in cesarean section on perioperative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microbials.Methods: 100 cases of 2012 were as control group before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f 2013 after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in in our hospital.Delivery time, drug selection, usage and dosage ,and combination of antibiotics were analysed.Results: Drug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after interven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compared with a variety of drug abuse of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microbials before intervention , GeLiLv drug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increased from 32.08% to 84.83%;medication time from 85% to 98%;usage and dosage from 15% to 95%;combination utilization rate decreased to 25% from 75%.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of antibiotics in cesarean section is effective, feasible, an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cesarean section.[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perioperative period;antimicrobial drugs;clinical pharmacists;intervention 随着女性职业化程度的增加,女性生育风险不断增加。剖宫产手术因其较简单易掌握、较安全的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选择的一种手术分娩方式[1]。但是,由于孕妇宫颈和阴道内存在大量的潜在致病菌,在生产前期极易引起内源性感染,也极易在术后并发感染[2]。据统计,剖宫产术后感染及术后病率要比自然分娩高出20倍[3]。因此,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尤为重要[4]。但目前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缺乏合理指导,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疗程及联合用药等方面缺乏临床药师的干预和指导。本文就临床药师对我院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干预前后做一对比分析,从整体上对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做一效果评价,旨在为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抗菌药提供依据,为我院整体合理应用抗菌药探索合理的用药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抽取2012年-2013年我院产科剖宫产病例,从中分别抽取100份剖宫产病例,以7为间隔抽取剖宫产病例号,作为入选资料[5]。剔除标准:产前已发生感染、产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内科疾病的病例。以2012年未干预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以2013年临床药师干预后的病例作为观察组。

1.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年龄、孕周、胎次、术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指征、术前肛阴查次数、胎膜破裂时间、产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指标。1.3评价指标

依据《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6],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合理性评价标准, 判断抗菌药预防使用是否合理。从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用药疗程、产科抗菌药使用强度等方面考察预防用抗菌药的合理性。

1.4干预措施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和《2013年兰州市抗菌药物临床经验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对剖宫产预防

2医务科联合药用药的指征、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时机、预防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作出明确规定。○

3学部在每月的医师大会上通报抗菌药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将不合理抗菌药处方及病例做专项点评。○在全院开展合理应用抗菌药专题讲座,详细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全院所有临床医生进临床药师实时监控产行培训及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及医师专业资格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处方权限。○

5临床科手术病历, 就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病历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从源头杜绝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药师深人临床病区进行查房, 查房过程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在病区内针对科室用药特点对医师进行专题讲座。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预防用药药物选择

临床药师干预前,预防用药选药硝基咪唑类占31.25%,青霉素类占27.18,大环内脂占22.92%,第一、二代头孢占(11.25%),喹诺酮类占4.17%。经临床药师干预后,预防用药主要以五水头孢唑林钠为主(51.72%),硝基咪唑类占22.76%,大环内酯类占8.28%,青霉素类抗菌药比例降为0,克林霉素作为头孢类过敏的备选药物,逐步取代氨曲南作为头孢类过敏的药物选择,总合理率由32.08%提高到84.83%,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预防用药药物选择(n=100)

Tab 1 Prophylactic sele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100)

对照组

观察组

分类 青霉素类

一代头孢 二代头孢 三代头孢

其他

硝基咪唑类

大环内脂类 喹诺酮类 林可霉素

合理率

2.2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药物 青霉素钠 氯唑西林钠 五水头孢唑林 头孢西丁钠 头孢曲松钠 头孢噻肟钠 氨曲南 甲硝唑 奥硝唑 罗红霉素 左氧氟沙星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病例数 15 50 9 18 0 0 3 45 30 55 10 5 0

构成比(%)病例数

6.25 20.83 3.75 7.50 0.00 0.00 1.25 18.75 12.50 22.92 4.17 2.08 0.00 32.08

0 0 75 10 3 2 2 25 8 12 0 0 10

构成比(%)

0 0 51.72 6.90 2.07 1.38 1.38 17.24 5.52 8.28 0.00 0.00 6.90 84.83 剖宫产给药时机应为结扎脐带后立即给药,对比发现,干预前对照组病例首次给药时机为术前给药占15%,术后产妇返回病房给药占10%;干预后观察组术前给药比例为2%,术后返回病房未发生一例。

2.3预防用药疗程

临床药师干预前预防用药疗程为3.56±1.12d。临床药师干预后预防用药疗程为2.45±1.09d,干预后平均疗程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预防用药疗程对比(n=100)

Tab 2 Comparison of medication d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100)

疗程

<24h 28h-48h 48h-72h >72h

对照组

观察组

病例数

0 25 56 19

病例数 58 27 5 2.4预防用药联合用药

在临床药师干预前,剖宫产联合用药比较复杂。一般是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联合硝基咪唑类的甲硝唑、奥硝唑,大环类的罗红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部分病例甚至3联用药,总的联合用药高达75%;临床药师干预后,药物联合以甲硝唑为主,联合用药比率下降为25%,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联合用药对比(n=100)

Tab 3 Comparison of combination therap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100)

用药方法 甲硝唑 奥硝唑 罗红霉素 左氧氟沙星

甲硝唑+罗红霉素 甲硝唑+左氧氟沙星 奥硝唑+罗红霉素 奥硝唑+左氧氟沙星 合计

对照组 病例数 25 5 23 5 9 5 2 1 75

33.3 6.7 30.7 6.7 12.0 6.7 2.7 1.3 100.0

观察组

比例(%)80.0

8.0 0 0 8.0 0 4.0 0 100 2 0 0 2 0 1 0 25

比例(%)病例数

2.5预防用药用法用量

临床药师干预前,预防用药用法用量比较混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一日一次,甲硝唑、奥硝唑一日一次或两次;抗菌药剂量一般以治疗剂量给药或将全日治疗剂量一次滴注;药物溶媒未按说明书规定选择。针对这一问题,临床药师以《抗菌药临床指导原则》为依据,先从药物选择进行指导,在选择合理的预防用药前提下,按其用法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干预后合理用药例数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预防用药用法用量对比(n=100)

Tab 4 Comparison of usage and dosage in prophylaxi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n=100)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合理例数 95

不合理

频次 65 5

溶媒 25 5

剂量 28 2

合理率(%)15 95 3.讨论

3.1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标准 用药指征: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用药指征与阴道相通, 易发生感染, 故需预防用药;药物选择:首选一代头孢菌素,若存在高危感染因素,可选用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钠、氨曲南或克林霉素(头孢过敏);用药时机:断脐后立即给药;用法用量:头抱菌素类、氨曲南常规单次剂量1-2g , 克林霉素单次剂量0.6-0.9 g, 甲硝唑单次剂量0.5g;联合用药:存在高位感染因素,时,如产前羊水早破、产前流血、foleys管引产等情况时,可一、二代头孢联合甲硝唑。用药疗程:一般为24h,最长不能超过48h。,3.2临床药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78]

剖宫产为清洁-污染手术的二类切口,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我院为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剖宫产手术占产科生产方式的30%。一直以来,剖宫产产妇术后3-4天拆完线后出院,抗菌药预防用药一直伴随产妇出院结束疗程。临床药师督导产科抗菌药合理使用后,根据我院具体情况,以卫生部第38 号文件和《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从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用药进行干预。

3.2.1用药时机不合理干预。剖宫产预防用药时机应为断脐后给药,但在临床药师干预前,预防用药首次给药有术前给药,也有产妇回到病房后开始给药。针对这一情况,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护理部沟通,从头孢类抗菌药药动学的角度出发,详细阐明断脐后给药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大杀菌浓度,最大程度的杀灭由于手术过程中接触性产生及定植的细菌,并且避免术前给药对胎儿的不良影响。通过医生、护士的配合,现在我院剖宫产手术首次给药时间为断脐后给药达到98%。

3.2.2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进行干预。临床药干预前,预防用药药物选择以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及青霉素类为主导;经有效干预,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以一代头孢菌素为主。预防用药用法用量:干预前,头孢菌素抗生素给药剂量不合理占27.73%,频次不合理占55.08%,给药溶媒不合理占21.19%。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药物,药物杀菌效应与体内血药浓度维持MIC 以上的时间成正比,而不与剂量相关,一次给予全日量致使单次给药剂量过大,体内短时间血药浓度过高, 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因此,预防用药给药频次应一日2 次给药(除头孢曲松)。而对于抗菌药溶媒,依据细则: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 ml,一般应30 min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预防用药药物剂量与治疗剂量不同,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 g,头孢呋辛1.5 g,头孢曲松1-2 g,甲硝唑0.5 g。经过临床药师的督导,预防用药抗菌药用法用量的合理率有原先的15%提高到95%。

3.2.3针对联合用药比较混乱,临床药师通过医师大会,专题讲座等宣教形式,使联合用药由原来的甲硝唑、奥硝唑、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多种联合方式,规范为以联合甲硝唑为主。但在产科值得注意的是,甲硝唑虽为指导原则推荐联合使用的抗菌药,但其在乳汁中含量较高, 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发现其具致肿瘤和致突变的危险性[ 9] , 如若孕妇产前有高位感染因素,确需使用时再联合,但必须暂停哺乳以防对婴儿的不良影响,并且广泛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将会导致耐药肠球菌的增加, 引发感染的治愈难度, 不宜长时间使用。

3.2.4对于用药疗程比较长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通过查资料,对比相关医院剖宫产用药情况,从询证医学的角度出发,阐明围手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菌药使用疗程没有正相关,相反,长疗程会引起细菌耐药而导致新的感染[10]。依据我院实际,选择一些没有基础疾病,未发生羊水早破、未发生产前出血、未使用foley’s管引产的孕妇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临床药师的督导,产妇预防用药疗程有原来的3.56±1.12d,缩短为2.45±1.09d。随着产后抗菌药疗程的缩短,临床将剖宫产切口的缝合线改为可吸收的肠线,产妇生产后观察两天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后,就可以出院,这也大大缩短了住院周期,减少了产妇的住院费用。随着剖宫产合理预防用药的提高,产科抗菌药的使用强度由原来的80.19DDD降为29.33DDD,剖宫产产妇住院药费有原来的平均212.12±23.16元降为110.32±16.65元,剖宫产产妇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6.69±1.12d降为5.12±1.23d。

4小结

临床药师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一些基础医院更是可有可无,在全社会追求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被医院所忽视,在一些例行的检查的工作中,临床药师常常充当数据统计员的角色。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临床药师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使自己的工作成绩增加医院的效益呢?《抗菌药专项整治》为每一位医院领导敲响了警钟,抗菌药整治不达标,这就是我们临床药师工作的出发点;医保患者药品费用超标,这就要求我们临床药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如何有效,合理的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药物治疗成本;医疗资源紧张,合理应用药物治疗,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绝对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相对增加医院的住院患者病床数;这就是我们临床药师工作的结合点。合理用药的宗旨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时,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同时也为医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剖宫产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行剖宫产的32例初产妇, 均无基础性疾病, 年龄23~36岁, 平均 (29.0±3.1) 岁;孕周38~41周。所有产妇均为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将两组产妇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6例。手术原因:宫缩乏力经催产素静脉滴注引产无进步12例 (37.5%) , 前置胎盘10例 (31.2%) , 高龄10例 (31.2%) 。学历:大专17例 (53.1%) , 中专10例 (31.3%) , 高中5例 (15.6%)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按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入院后立即向产妇发放临床护理路径相关表格 (参考吴袁剑云等主编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手册》[4]) , 并详细讲解表格内容。护理人员每日按照表格内容结合产妇个人具体情况, 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通过加强巡视, 关心产妇心理状况, 舒缓产妇对手术的紧张、焦虑情绪以加强其安全感。通过建立良好医护关系, 增加产妇护理顺应性。通过密切观察产妇剖宫产产后伤口状况, 做好其相关生活护理。结合产妇个人状况, 指导产妇术后适当活动。制定个性化产后恢复方案, 包含产妇出院后的营养搭配、锻炼活动、个人卫生清洁指导等。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详细记录并对比两组产妇从入院至出院的住院天数与费用, 并调查产妇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记分制评定需掌握的健康知识内容, 包括手术后营养搭配、锻炼活动、个人卫生清洁、疼痛减轻法、喂养技巧、新生儿家庭护理、预防伤口感染、产后体形恢复、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情绪调节等内容。制定满意度调查表了解产妇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其中满意度细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 并采用记分制评定。出院前发放健康知识问答表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表格总分为100分) , 分数值与满意度成正比, 即满意度越高, 分值越高, 反之则分值越低。通过两组的评分分值比较, 反映两种护理方法的实际临床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显著性概率取α=0.05。由于是同批样本群体的多次比较, 比较次数k=4, 故调整显著性概率α’=α/4=0.0125。据此判断两组比较的统计学意义。

注:0.0125为调整后的显著性概率, 即α’=α/k

2 结果

由表1可见, 观察组产妇健康知识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整体医疗及标准化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2]是针对特定患者群体而制定的日程计划表。日程计划表中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技能指导、出院计划等护理流程。患者可通过详细说明和记录, 了解何时做哪项检查、治疗或护理, 何时可出院等内容, 从而改善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护理工作不同于被动的、机械的执行医嘱;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 有计划、有步骤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及改进。患者对自身的护理计划心中有数, 可增加自身参与护理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与提升在疾病治疗中的积极性, 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并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临床护理路径可达到最佳护理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并紧密联系护患关系。在临床护理路径这种护理模式下, 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了住院费用, 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减少护理资源的浪费, 提升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5], 从而达到明显提升医院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述,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护理剖宫产产妇优于常规护理方式, 产妇术后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戴红霞, 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08-211.

[2]李瑞英.试论循证护理与护理程序[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9) :17-18.

[3]刘晓萍, 金丽, 张志民.临床路径在我院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4) :129-131.

[4]吴袁剑云, 英立平.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8-84.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应用

剖宫产手术要求术中保证产妇各项生理指标的平稳, 同时还要求完善的肌松、对胎儿较小的影响、良好的镇痛[1]。硬膜外麻醉主要缺点是麻醉效果不确切, 麻醉起效缓慢, 肌松不够理想[2]。腰硬联合麻醉综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 对产妇、新生儿安全性与有效性高, 不良反应小[3]。对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ASAⅠ~Ⅱ级剖宫产患者60例, 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剖宫产患者120例, 全部患者均排除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同时排除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妊娠并发症以及无重度妊高征, 年龄20~41岁, 平均28.5岁, 体重60~89 kg, 平均70.5 kg, 麻醉分级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 (CSEA) 60例, 硬膜外组 (EA) 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麻醉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麻醉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 给予静脉通路的开放, CSEA组选择L2~3椎间隙作为硬膜外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应用一次性腰硬联合穿刺套针, 从穿刺点进行穿刺, 将25 G腰穿针放入硬膜外穿刺针, 随之能够看到脑脊液流出, 然后注入0.3%布比卡因2~3 m L, 随之退出腰穿针, 由穿刺针向头侧置入导管3.5 cm, 对患者的麻醉平面进行调整, 让麻醉平面的上界达到第6胸椎以下[4]。EA组选择同样的穿刺点进行穿刺, 置入25G腰穿针, 局麻药1.5%~2%利多卡因15~20 m L。两组患者术后均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在手术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对两组患者肌松效果, 麻醉药用量, 麻醉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麻醉并发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观察并记录。

结果

CSEA组的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EA组短 (P<0.05) , 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 (P<0.05) , CSEA组术中麻黄素的使用多于EA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头痛等并发症。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近年来, 剖宫产手术逐年增多, 术中硬膜外麻醉的优点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血压影响比较小, 同时还可用于患者的术后镇痛, 缺点是局麻药用量较大, 对产妇和胎儿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同时患者阻滞平面出现较慢, 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5~7]。

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是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小、肌松效果好、术后镇痛明显, 且不良反应小, 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腰硬联合麻醉充分发挥了腰麻、硬膜外麻的优势[8,9]: (1) 起效快, 镇痛、肌松完全, 加快了胎儿娩出时间, 且无需辅助药物, 临床满意度高。 (2) 局麻药用量少, 0.75%布比卡因1.5~2 m L可以满足大多数手术的需求, 降低了药物对产妇及胎儿的不良影响, 降低了危险。 (3) 麻醉的阻滞平面具有较强的可控性, 可以通过对注入药物的速度进行调整, 效果不足时, 可以由硬膜外麻醉补充。

腰硬联合麻醉时, 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注意对呼吸系统影响, 给予产妇充分吸氧, 控制阻滞平面过高,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必要时给予产妇人工通气, 避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10]。注意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麻醉前对患者进行适当扩容, 对注药速度进行较好控制, 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 采取左侧卧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 同时对药物用量进行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94.

[2]李仲廉, 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

[3]刘鲲鹏, 廖旭, 薛富善.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05, 7 (6) :454-457.

[4]黎祖荣, 魏佳, 王明德, 等.全麻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14 (6) :154-158.

[5]Ahsalom AR, Sutcliffe N, Kenny GN, et al.Closed-loop control ofanesthesia using bispectral index[J].Anesthesiology, 2002, 5:96-97.

[6]熊章荣, 唐延先.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官产手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05, 34 (2) :236.

[7]陈志新, 方志源.脊麻硬膜外复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时脊麻布比卡因剂量的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1) :47.

[8]周代伟, 高燕平, 刘燕君, 等.不同方法的椎管内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1) :5.

[9]曹灵敏, 李胜德, 马桂芬,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12) :742.

剖宫产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共接受剖宫产产妇218例, 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 (25.6±3.2) 岁。将所有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0例, 对照组10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干预措施, 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 产妇病区环境的护理:产妇入住病房后, 护理人员及时对病区环境及设施做详细介绍, 使产妇和家属尽快适应。产妇病房配以家庭化病房, 尽量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病房内常用家用电器齐全, 如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等, 可酌量摆放花草, 待产床之间要用屏风隔断充分保护产妇隐私。病房内光线要柔和, 温度要适宜 (22℃左右) , 并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50%~55%) [1]。病房内每日要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产房要每日消毒, 营造无菌环境。 (2) 产妇术前护理: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以后要到病区进行术前访问, 与责任护士沟通了解产妇的一般情况, 向产妇讲解麻醉和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注意事项。责任护士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产妇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嘱病人着宽松棉质衣服, 注意休息。 (3) 产妇术中护理:巡回护士要热情接待产妇, 向产妇介绍手术环境, 手术过程中多与孕妇交流, 尽量满足孕妇的各种需求。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安静, 避免器械相互碰撞产生噪音。术中患者若出现牵拉或麻醉药物的不适反应, 要及时向产妇解释, 教会产妇调节呼吸配合手术[2]。取出胎儿后要及时告知产妇胎儿健康状况及胎儿性别等一般情况, 手术结束后要对切口进行充分消毒防止感染, 并注意留置导尿管。 (4) 产妇术后护理:术后实施母婴同室, 责任护士要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 指导产妇补乳、照顾婴儿等。术后产妇常有疼痛等不适症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相应镇痛处理, 并指导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当产妇膀胱充盈自感有尿意时可拔出导尿管, 协助产妇自行排尿。留置引流管的产妇要注意改变体位时不要压迫、扭曲管道[3]。产后产妇要尽量保持安静, 避免过度探视, 要注意营养均衡使身体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情况 (VAS评分法) 、焦虑情况 (SAS评分法) 、下床活动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情况、焦虑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剖宫产术的手术风险已相对较低, 产妇死亡率相对从前大有改善, 但是由于产妇对手术环境较为陌生, 手术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从而引发产妇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 影响手术效果, 使疼痛加剧, 出血量增加。舒适护理是一个整体的、个体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 给予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有效护理, 从而使患者到达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状态, 促进患者的康复[4]。我院对110例患者采取了舒适护理的干预措施, 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舒适护理干预组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情况、焦虑情况、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获得了家属和产妇的广泛支持。舒适护理模式丰富了护理的内涵, 减轻了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了手术质量。因此, 舒适护理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孙聪颖.舒适护理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08, 15 (11) :1926-1927.

[2]叶满婷.剖宫产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1) :173-174.

[3]高月林.舒适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1, 09 (4) :322-323.

剖宫产应用 篇8

关键词 剖宫产手术 围手术期 预防性用药 抗菌素药物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08

剖宫产手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我院剖宫产手术占妇产科手术95.76%,因此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剖宫产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抽取2011年7~12月妇产科剖宫产术出院病历113份,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①患者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民族、出入院时间、临床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情况、费用等。②用药情况:包括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术前术后用药时间、联合用药。

评价标准:根据《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评价标准。

结 果

一般情况:113例患者术前均有手术适应证,切口等级均为Ⅱ/甲愈合,无感染病例发生。年龄16~46岁,平均27.7岁;民族:维吾尔族60.18%,哈萨克族15.04%,蒙古族12.39%,汉族7.96%,其他民族4.43%;住院时间4~22天,平均8.83天。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113例剖宫产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单联5例(4.42%),双联108例(95.58%),联合用药的主要方式是甲硝唑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噻肟钠105例(97.22%)。本次调查中所使用抗菌药物包括4大类4个品种,见表1。

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①初次用药时间: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抗菌药物0例,113例均为术后用药。给药途径均为缓慢静滴,溶媒体积均250ml,给药时间均超过30分钟。②总的用药时间:113例剖宫产手术总的用药时间均超过72小时,使用最长的时间22天。

讨 论

对照《实施细则》有关要求,本此调查剖宫产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有:①初次给药时机不合适,无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均为术后进入病房才初次用药(100.00%);②溶媒过多,给药时间过长,溶媒体积均超过100ml,均250ml,给药时间均超过30分钟。③预防用药剂量过大,头孢噻肟用量一般都在4g/次,2次/日。④总的用药时间过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48小时0%,而用药时间>72小时达100%;⑤用药选择不合理,本次调查发现均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剖宫产手术常用预防用药推荐表中首选品种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于防止医院内感染、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以及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院妇产科剖宫产手术适应证、费用基本合理,即剖宫产与顺产之比6∶4,住院费之比3∶1,即剖宫产费用2187.81~4193.48元,平均3101.77元;顺产费用664.87~1533.79元,平均1033.85元。但在选药、给药时机、溶媒量、剂量、频数、疗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妇产科应尽快规范,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表1

实验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1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完全溶解后,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出5ml放入容器中,再抽取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5ml混合后,容器中即出现白色混浊物,随之出现白色絮状物。静置24小时后白色絮状物沉淀。因此,说明此两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1]。

讨 论

经临床应用和实验结果证明此两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由于条件所限,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白色沉淀物为何物。对此提醒同行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在两组注射液之间输入生理盐水,将输液管内的药液冲净后再换另一组药液,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护士在临床配药及更换输液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混合后药物有无浑浊、沉淀、变色等现象,同时多观察、多巡视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前讨论 篇9

术前讨论记录

姓名:高丽丽

性别:女 年龄:24岁

科别:妇产科

床号:5床

住院号00003115 讨论日

2012年06月25日

主持

胡爱华

记录

乐丽英 参加人员(姓名、职务或职称): 陈晓华 副主任医师

胡爱华 主治医师

乐丽英

住院医师

讨论记录(术前诊断及依据、手术指征、有无手术禁忌症、术前准备、手术及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防范措施):

手术指征:疤痕子宫

手术方案:连硬外麻下行腹部纵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切口剖宫产术 术前准备:1常规化验检查

2向家属交代病情;

3头孢噻肟钠皮试、禁食、导尿等。

吴水英主治医师:孕妇高丽丽,女,24岁,因“剖宫产术后4年,停经39+5周,下腹坠胀1天”于2012-06-25-8:00入院。自诉平素体健,月经尚规则,6/30天。末次月经2011年9月20日,预产期2012年6月27日。停经40余天有早孕反应,持续1月余自行消失;孕5月余感胎动持续至今。孕期产检多次,无阴道出血,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气促等不适,无不良药物及射线接触史。体格检查:T36.8C、P78次/分、R21次/分、BP115/65mmHg,心肺肝脾无异常,腹隆起,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无畸形,脊柱呈生理性弯曲,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情况:腹纵椭圆形,宫高33cm,,腹围97cm,胎儿估计约3.3kg,胎心音140次/分,音响,律齐。胎先露半衔接。骨盆内外测量无明显异常。无宫缩。消毒内诊:宫颈管消失,宫口开大1cm,水囊未破,羊水未见,头先露,S-4,枕左前为。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疤痕子宫;2孕39+5周孕2产1枕左前待产。

何日和副主任医师:同意主治医师诊断。如等待阴道分娩,易造成子宫破裂大出血。胎儿缺氧,窒息,甚至胎儿死亡,子宫切除可能等。考虑母子相对安全,宜行剖宫产术。术中新生儿断脐后产妇立即静滴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术中还要注意腹腔有无粘连,保护好周围脏器,以免损伤;注意保护好子宫切口,以免羊水进入血管,引起羊水栓塞。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ASAⅠ~Ⅱ级行剖宫产术的产妇, 随机分为两组:CSEA组和硬膜外阻滞 (EA) 组。术前常规检查均正常, 无胎儿宫内窘迫, 术前未用药。两组产妇均无麻醉前用药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血压、病情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硬膜外组 (EA组) :取T12~L1作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向头缓推2%利多卡因3mL, 向足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 首次量2%利多卡因3mL, 5min后无全脊麻征追加0.5%罗哌卡因10~15mL。腰硬联合组 (CSEA组) :采用一点法作腰硬联合麻醉, 取L2~L3或L3~L4间隙硬膜外穿刺, 再用针内针作腰麻穿刺, 腰麻用0.75%布比卡因1.7mL脑脊液稀释等比重液至3mL缓慢推注, 拔针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 需要时注入利多卡因或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 也用于术后镇痛。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CSEA组无一例因镇痛不全、手术牵拉而使用静脉辅助药, 与EA组使用辅助药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麻醉诱导前后血压变化

CSEA组有20例发生低血压, EA组有15例发生低血压, 经静脉注射麻黄素后均于3 min内恢复正常。两种方法对血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SEA组起效快, 骶神经阻滞完善, 从麻醉诱导到胎儿娩出时间 (20±6) min, 与EA组 (27±6) 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新生儿娩出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病例已排除了胎儿宫内窘迫病例。两组病例Bromage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麻醉效果腰硬联合组优于硬膜外组。

3 讨论

3.1 剖宫产手术一般比较紧急, 要求麻醉方法起效快, 肌松好, 镇痛完善[2]。传统的硬膜外麻醉在麻醉成功后需15~25min方可手术, 且常出现阻滞不全现象。EA组用约量可控性好, 但麻醉诱导时间长, 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率高。CSEA起效迅速、麻药用量小、起效快、镇痛肌松较满意, 在产妇平卧后即可开始消毒、手术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 为急诊手术快速娩出胎儿赢得了时间, 减少了产妇的痛苦。

3.2 本文研究表明, 腰硬联合麻醉组在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方面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使用时有以下几点体会:腰麻针较细, 拔出针芯时动作要缓慢, 以便脑脊液随针芯的退出而流出, 易于确定腰麻针在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min的平面达第10胸椎, 置头高位防止硬膜外腔注药后通过容量效应导致平面过高。因宫缩时脑脊液向头端流动, 所以注药要避开宫缩。CSEA组有2例平面在短期内达第3胸椎, 为宫缩时注药所致。麻醉前输液300~500ml维持适当的血容量, 平卧后左倾床面15°~30°, 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总之, CSEA具有脊麻用药量少, 潜伏期短, 效果确切, 对循环呼吸干扰相对较小, 又能发挥连续硬膜外的灵活性, 具有可用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同时也减少了脊麻后头痛的发生率, 可视为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应用的临床资料, 为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的临床麻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CSEA组起效快, 骶神经阻滞完善, 麻醉效果腰硬联合组优于硬膜外组。结论 CSEA既发挥了腰麻起效迅速、作用确切的作用, 又弥补了EA用药量大、骶神经阻滞不完善的缺点。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2, 24 (5) :278~279.

上一篇: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论文下一篇:变论域模糊PI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