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囊外摘除七篇

2024-09-10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 (116只患眼) 白内障患者, 所有患者经过严格的眼部检查后均确诊为白内障, 且符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手术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 每组44例。传统组44例患者中,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52.1±3.2) 岁;其中左眼34只, 右眼23只。改良组44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22例, 年龄40~76岁, 平均 (51.4±3.6) 岁;其中左眼30只, 右眼29只。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组采用传统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即眼部全麻醉加结膜麻醉后, 在上方角膜处垂直切口, 随后开罐式截囊, 取核, 冲洗残留晶体皮质, 植入人工晶体, 缝合切口。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膏涂眼。

1.2.2 改良组

改良组采用改良式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即眼部全麻醉加结膜下麻醉后, 切开9~14点方位球结膜并做电凝止血, 在角膜缘后1 mm处用一次性穿刺刀行垂直隧道切口, 用撕囊钳行连续环形撕囊, 冲洗囊袋内残余皮质, 无残余后再次注入黏弹剂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缝合隧道切口, 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包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改良组的手术时间 (68.6±10.5) 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 (85.6±11.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32, P=0.00) 。

2.2 两组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比较

两组术前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术后的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 而改良组的术后矫正视力明显优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只 (%)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比较

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 (6/44)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1.8% (14/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白内障作为全球第一的致盲眼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有遗传、眼部组织老化、新陈代谢或内分泌异常、辐射等, 从影响晶状体代谢功能到晶状体蛋白质变异浑浊, 白内障病情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4,5]。

本次研究是将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与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 传统的白内障囊外切除术尚且停留在大切口的囊外摘除术阶段, 这种手术方式切口大, 手术时间长, 术后易产生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后囊浑浊、虹膜脱落等并发症。而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切除术采用新型的隧道式切口技术, 联合连续环形撕裂和水分离技术, 这种方法既能够确保手术成功率, 且术中运用到的手术器械简单, 综合手术费用相对较低, 整体手术时间较短, 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明显提高, 且术后患者眼部并发症大大减少[6]。由此可见, 改良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保留了传统手术的优点, 又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术的安全可靠性。

在行改良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 切口为隧道式的大切口。隧道切口位于角膜缘后1 mm处, 呈垂直线型。第二, 眼囊袋的撕开方式采用连续环形撕开, 环形撕开的直径在6~8 mm。第三, 做水分离技术时, 应确保眼部晶状体皮质与囊膜彻底分离, 确保晶体核上皮质与晶状体核分离, 并全部脱离于囊袋上[7,8]。

综上所述, 改良后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 (116眼) 白内障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 每组44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 改良组采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 (68.6±10.5) 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 (85.6±11.5) min,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 (6/44) 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1.8% (14/4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前的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术后的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有所提高, 而改良组的术后矫正视力明显优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后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既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向明, 陈丽欣.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0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3, 15 (3) :215-216.

[2]张月钦.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7 (20) :2301-2302.

[3]次仁琼达.西藏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效果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31 (77) :72-73.

[4]邱艳飞, 何建中, 兰婷, 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4) :146-147.

[5]张秋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168-169.

[6]袁建树, 马蓉, 王育文.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3 (12) :1330-1331, 1336.

[7]林加水.小切口非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9 (5) :72-74.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2

关键词: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术,白内障,疗效

目前白内障在临床中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摘除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或佩戴合适的眼镜。本文旨在分析比较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0例 (108眼) , 男41例, 女49例, 年龄41~75 (58.2±7.7) 岁;晶体核硬度Ⅰ~Ⅴ级;其中老年性白内障72例 (85眼) , 继发性白内障16例 (21眼) , 先天性白内障2例 (2眼) ;视力光感≤0.3;排除外伤性白内障、既往有白内障手术史、合并青光眼等其他眼病及眼科手术史、糖尿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摘除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 (55眼) 和B组45例 (53眼) ,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晶体核硬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实施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以上穹窿为基底制作结膜瓣, 在12点角膜缘外2mm处做6mm长水平切口, 深度为1/2巩膜厚度, 向角膜缘内1mm处做巩膜隧道, 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于角膜缘9点方位穿刺, 行连续环形撕囊6mm, 水分离并游离晶体核后, 扩大隧道内切口, 以晶体圈将晶体缓缓托出, 注吸残留皮质, 然后植入人工晶体, 将黏弹剂冲洗出前房, 确保切口无渗漏。B组实施超声乳化摘除术:切口制作、注入黏弹剂、环形撕囊、水分离等步骤同A组, 实施水分离使晶体核游离后, 在环形囊袋内行超声乳化并吸出, 清除残留皮质, 扩大巩膜切口至6mm, 植入人工晶体, 冲洗前房, 闭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开始检测视力, 以度数≥0.5者为视力恢复。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视力恢复率、平均散光度,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恢复率

2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视力恢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平均散光度恢复情况

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散光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

A组出现并发症6眼, 角膜内皮线性浑浊3眼, 虹膜炎1眼, 高眼压2眼;B组出现并发症9眼, 角膜内皮线性浑浊3眼, 虹膜炎2眼, 高眼压3眼, 前房积血1例。2组并发症均较轻, 经处理恢复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技术改进, 角膜缘外切口已缩短至6mm左右, 结合巩膜隧道切口更为安全严密。手术切口的缩短减轻了角膜损伤, 术后角膜恢复更快, 且使切口裂开、房水渗漏等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巩膜隧道切口的实施使切口层叠, 接触面扩大, 有利于切面粘着、愈合, 且在眼内压力的作用下更易闭合, 术毕通常不需缝合, 复位精准, 最大程度保护了角膜内表面的连续性, 有效降低了术后散光度数;眼内操作与外界基本隔离, 操作简单, 用时较短, 不受晶体核硬度影响, 技术难点在于水分离和晶体核的托出, 保持认真、轻柔操作, 对内眼干扰小, 并发症少且轻, 视力恢复快, 经济有效[1]。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实施同样的巩膜隧道切口, 效果相同, 起初切口更短, 但在植入人工晶体时需扩大切口至6mm, 切口形态和长度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相同, 故术后视力恢复率和平均散光度数差异不显著[2]。但超声乳化术操作精细, 技术要求高, 操作不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硬核患者超声乳化所需时间长、能量大, 容易损伤角膜内皮及内眼组织, 初级人员难以完成, 且所需设备昂贵, 手术费用高[3]。

综上所述, 2种术式相比,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疗效相当, 且操作简单, 便于开展, 经济、安全、可靠, 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震.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两种方法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5) :122-123.

[2] 李润祥, 白文宁, 陈继伟, 等.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与超声乳化术临床效果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08, 37 (22) :1009-1010.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3

2002~2006年86例白内障86眼,男41例,女45例,右眼47例,左眼39例,年龄42~83岁,平均60.3岁,其中老年白内障77眼,并发性白内障9眼,术前视力光感-0.1。

手术方法:手术前30分钟用0.5%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球后麻醉,开睑器开睑,缝线固定上直肌,在10~2点方位沿角结膜缘剪开球结膜,分离结膜下组织,止血。在巩膜上作5.5~6mm长的与角膜缘弧度相反的弧形切口,最前點距角膜缘1.5~2.0mm,两端距角膜缘3~4mm,深度为巩膜厚度的1/2,并沿此深度做巩膜隧道,至透明角膜内1mm,在隧道最前端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用截囊针行前囊开罐式破囊,水分离前囊与皮质及晶体核,透明角膜内隧道切口视晶体核的大小及硬度可略扩大至8~9mm,向核下方注入黏弹剂并旋转核使之浮至前房,用注水圈匙伸至核下将其核托起缓缓娩出。用复方氯化钠平衡注射液注吸冲洗残余皮质,前房和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5.5mm直径的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冲洗前房,置换出前房内黏弹剂。轻压眼球两侧观察创口闭合情况,封闭结膜切口,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万U,氟美松0.5mg,单眼包扎。

结 果

86例86眼,均在术后第1天换药,大部分术眼见有程度不同的角膜内皮混浊,极少数病例人工晶体后部有少许色素沉着,经给药物治疗一般3天内水肿消退,角膜透明,6例1周内角膜恢复透明,3例2周恢复透明。术后视力:86眼中术后1周视力<0.5者8眼,占9.3%,0.5~0.8者15眼,占1 7.4%,>0.8以上者63眼,占73.3%。术后验光检查,极少数病例有+1D~+1.5D远视或散光,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

讨 论

白内障摘除记生活随笔 篇4

20xx年6月19日,我在某三甲医院做了右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这是一台迟做了的手术,早在20xx年11月就定下要做的,只是当时一副主任医生认为可以观察半年后再视情况而定。因为那时除了晶体混浊,还有玻璃体混浊、黄斑出血,手术效果未必理想。于是将近视镜由先前的500°调整为左700°多、右900多度,视力得以改善。

不料,好景不长。过些时发现右眼视力大不如前,眼镜店验光升为xx00°,再次就诊。晶体混浊加重,无疑需要手术,保留200°近视。术前按常规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准备。

儿媳陪我来院。又一番检查之后,安排在11点做。

好不容易轮到我。就在进手术室的刹那间,我才真的感觉有点紧张,医生则再次宽慰我“没事,很快做完。”我迅速调整心态,既然进来了,就由医生摆布。

躺上手术台,医生摆好显微手术灯,打开——不亮;再打开,还是不亮。护士找来两个换上,全都不亮。有人问护士为什么不多准备几个,她无心回答,一个劲地打电话叫病房护士火速送来。可送来的灯泡全试遍了,都不亮。我禁不住多嘴会不会线路问题,没人理睬。护士急得不行,打电话叫商家立即打的送来。

这段时间,我真算沉得住气了。我开导自己,这样的事情只是偶然,要理解,更不能发牢骚,他们已经很急了。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刚刚升天的女航天员刘洋那自信、淡定、甜美的笑脸上。手术医生反复向我表示歉意,怕我受凉找来手术衣披上,问我要不要喝点什么,因为已经11点多了。

在外边等待的儿媳十分不安,原本说顺利的话只十多分钟就行,今天老妈花这么久,不知遇到什么麻烦,在那干着急。

灯泡似乎比预定的时间来得快,倒霉的是仍然不亮。他说全试过才送来的。我只得耐着性子慢慢等,这刀今天一定得开。

没多久,来了一位专业的电工师傅,确定不是灯泡毛病,是某个部位接触不好。故障排除,大家迅速收拾没多久,来了一位专业的电工师傅,确定不是灯泡毛病,是某个部位接触不好。故障排除,大家迅速收拾心情,各就各位,重新开张。我依旧躺好。,各就各位,重新开张。我依旧躺好。

主刀的两位十分麻利的消毒、铺巾,然后高度集中在我的眼球上。我感觉到他们在按术前设计精准地操作,力求做到“恰到好处”。凭感觉很快做完。全过程中仅打麻醉针时有像小蚂蚁咬的痛觉。

次日上午,按医嘱复查。医生揭开纱布眼罩的瞬间,感到外边的景物一片光亮!我搞不清,真实的.可视环围是现在的这样,还是戴着眼镜时的那样。视力检查,右眼裸视力由原来的<0.1上升到了0.6。

半年之后,我再次来该院眼科行左眼同类手术。想不到的是手术过程和上次出奇地相同,“无独有偶”、“祸不单行”的成语由不得不信。不同的是这次麻烦出在人工晶体。

当我躺下准备手术时,护士才发现手术室所有的人工晶体中,没有符合我近视200°那种(英国产920H,和右眼一样),只有250°的。这50°之差,对于高度近视来说,也许可以忽略不计,但我现在的手术设计仅仅200°,那就得另当别论了。我绝对不接受这个“二百五”,宁肯改天再做。主刀吴主住更是坚持要用与右眼同型号的,以保最佳效果。于是马上打电话要求供货商尽快送到。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患者共156例186眼。其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98例114眼,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58例72眼;男性86例92眼;女性70例94眼;年龄48~82岁。平均65.8岁。

1.1.2 排除标准

妊娠、哺乳、或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入选前半年内全身使用过口服避孕药、抗组胺药、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等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疾病者;曾有其他内眼手术或眼表手术者、曾有眼外伤或眼烧伤病史者。

1.1.3 分组

上述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组(98例114眼)和ECCE组(58例72眼)。

1.2 手术方法

手术参照标准手术操作规范进行[1],均有同一操作者完成。其中超声乳化术做透明角膜切口,囊外摘除术做巩膜隧道功切口。

1.3 眼表功能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随访复查,并于术后1个月时按下表记录各项评分[2],见表1。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两组症状、体征和干眼症发病率等进行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干眼诊断性试验结果比较,见表2。

ECCE组术后对干眼症诊断性试验各项指标与对PHACO组相比,其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参照Lubniewski等[3]的标准,ECCE组干眼症发病率为27.78%(20/72),而PHACO干眼症发病率4.38%(5/114),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两组术后干眼症状比较,见表3。

ECCE组术后各干眼相关症状较为明显,与PHACO相比,各症状评分高于后者,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眼部体征比较,见表4。

ECCE组术后结膜充血和黏液状、丝状分泌物等较PHACO组明表1观察指标及分级评分标准显,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s)

(±s)

(±s)

3 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现代囊外摘除术切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与其他内眼手术一样[4],术后均可能引起泪膜不稳定,造成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本研究中,ECCE组和PHACO组术后发生符合诊断标准的干眼症者分别为20例和5例,发生率分别为27.78%和4.38%,并且在其他不符合上述标准而未诊断为干眼症的患者中,也有相当多的出现了诸如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干眼相关症状和结膜充血、结膜囊内丝状、黏液状分泌物等体征,在一些诊断性试验上也表现为阳性结果,如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荧光素染色增多等。其异常表现在ECCE组的发生率高于PHACO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巩膜隧道切口下的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对眼表功能的影响大于透明角膜切口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目前研究标明[5],泪膜是由黏液层、水液层、脂质层所组成,具有保营养和润滑角结膜,防止上皮角化等功能,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的稳定性与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其平衡关系的破坏可导致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在诊断性试验上也可表现出异常,重者可致干眼症。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更容易导致眼表正常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引起干眼症状或干眼症,这已被研究结果所证实,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1)ECCE手术需剪开球结膜,可能破坏部分角膜缘干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从而使泪膜中黏液的分泌量减少而降低泪膜稳定性[6];(2)ECCE手术中做巩膜隧道需潜入透明角膜内,可能会破坏三叉神经眼支末梢,同时还可能造成功口周围神经纤维中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运输障碍,进而使角膜中央知觉降低,引起瞬目动作减少,影响泪液涂布和泪膜重建[7];(3)ECCE术后炎性反应较PHACO术后重,可促发眼表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肿瘤坏死因子α等,引起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激活,通过细胞毒作用等途径使角膜上皮细胞破碎溶解或触发细胞凋亡,而上皮细胞本身又可作为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靶细胞而进一步加重眼表上皮细胞的损害[8];(4)ECCE由于术后反应相对较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眼液的时间较长,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蛋白质分解,而抑制其合成代谢,从而对脂质层和黏液层的形成产生影响,破坏泪膜稳定性[9]。

研究中还发现,即使是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经过人工泪液治疗和较长时间的观察后,其症状体征等都会逐渐缓解,各项检查结果也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不管何种手术方式,其对眼表功能的影响均是暂时和可逆的,我们只要在术前注意泪膜功能的检查,对有干眼症的患者早做处理;术中仔细操作,避免对眼表的机械性损伤并尽可能减少对角膜缘干细胞等的破坏;术后注意随访,适当使用人工泪液等,就可尽量较少手术对眼表功能的破坏,减少干眼症状和干眼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现代囊外摘除术后眼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56例18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组,98例114眼)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组,58例72眼)。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CCE组评分明显高于PHACO组,ECCE组干眼症发病率(27.78%)也高于PHACO组(4.38%),其差别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在术后短期内更易对眼表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现代囊外摘除术,干眼症

参考文献

[1]张德秀,史传农,冯学峰,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泪膜影响的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03,11(6):489-491.

[2]Lubniewski AJ,Nelson JD.Diagnoisis and management of dry eye and ocular surface disorders[J].Ophthalmol Clin,1990,27(3):575-593.

[3]Albietz JM,Lenton LM,Mclennan SG.Effect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hyperopia on tear fim and ocular surface[J].J Refaract Surg,2002,18(2):113-123.

[4]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9-385.

[5]陈云珍,钟晓东,郭桂兰,等.LASIK术后眼部不适泪液学分析[J].眼外伤职业病眼病杂志,2005,27(3):178-179.

[6]Wroblewska E.Goblet cell density of bulbar conjunctiva after the iridectomy[J].Klin Oczns,1999,101:45-52.

[7]张汗承.泪膜生理现病理[M]//见:张汗承,周祖濂.泪腺病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91-92.

[8]Gao J,Schwalb TA,Addeo JV,et al.The rule of 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nine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the effect of topical cyclosporin A therapy[J].Comea,1998,17(6):654-663.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86例90眼白内障患者, 其中, 男48例52眼, 女38例38眼;患者年龄为52~83岁, 平均年龄为 (67.47±1.32) 岁;分析患者病情, 其中, 30眼为老年性白内障, 24眼为并发性白内障, 28眼为代谢性白内障, 8眼为外伤性白内障;分析患者核硬度, 其中29眼为Ⅲ级核, 42眼为Ⅳ级核, 19眼为Ⅴ级核。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 均进行心电图、胸片、空腹血糖、肝肾功能以及血尿粪三常规进行检查, 通过A超、角膜曲率、眼压、裂隙灯、视力及彩超对患者眼部进行检查。手动及最佳矫正视力不超过0.2, 在手术前通过苏州医疗器械总厂生产的YT2A角膜屈率计测定患者角膜屈率;通过天津市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W-1000A超测定患者眼轴长度;通过SRK-Ⅱ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3d, 患者每日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局部点用4次[1]。

1.2.2 手术方法

采用2m L混合液 (同等量的2%盐酸利多卡因和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对患者实施球后阻滞麻醉, 通过上直肌缝线的方法对患者眼球进行固定, 选取患者上方穹隆部结膜瓣为基底, 止血后依据患者核状况, 在患者角膜缘前3mm处做一直线形巩膜隧道板层切口, 长度为4~6.5mm, 深度为巩膜厚度的1/2, 在板层巩膜下潜行向前分离, 至透明角膜缘内约1mm, 实施穿刺, 进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后, 采用环形撕囊方式分离水分层及水, 之后通过旋转的方式从囊袋内取出核, 同时在核周围注入适量的黏弹剂, 使核保持悬浮, 在通过晶状体圈匙进入核同后囊中间时, 通过晶状体调位钩将核表面固定, 娩出核, 将剩余皮质冲吸干净, 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保持前房深度, 让角巩膜切口处于闭合状态, 并以水密状呈现, 不需实施缝合措施。实施手术治疗后, 患者选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局部点用。并持续3d使用全身抗生素, 避免出现感染现象[2,3]。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P<0.05, 证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d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 (81/90) ;治疗1周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5.40% (83/87) ;治疗1个月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4.05% (79/84) ;治疗3个月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为93.90% (77/82) 。对比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 球镜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0.5的治疗有效率, 没有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值见表1。

2.2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其中, 4眼出现后囊膜破裂现象 (4.4 4%) , 5眼出现悬韧带断裂现象 (5.56%) ;实施手术治疗后, 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11%, 其中, 1眼出血 (1.11%) , 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1%) , 1眼神经萎缩现象 (1.11%) , 5眼迟发性葡萄膜炎 (5.56%) , 11眼角膜水肿 (12.22%) 。

3讨论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即通过同轴光照明, 实施的显微手术, 该种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刺破、撕去患者眼球前囊的中央部分, 娩出晶体核, 之后采用白内障同步注吸针头将囊袋内的皮质吸净, 使晶体后囊及周边的前囊保留完整[4,5,6]。该种手术具有保留晶体后囊, 便于植入及固定人工晶体的优点。通过本次研究表明, 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 孙林.无缝线梯形巩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09, 17 (3) :240-242.

[2]李仁芳.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9, 29 (1) :49-50.

[3]Lee JS, Hou CH, Yang ML, et al.A different approach to assess resident phacoemulsification learning curve:analysis of both comple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s[J].Eye (London, England) , 2009, 23 (3) :683-687.

[4]刘平, 闫海, 王新.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2, 20 (8) :596-597.

[5]Amir F, Mohammad A, Javadi F, et al.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during phacoemulsifcation:bevel-up versus bevel-down phaco tip[J].J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 2011, 37 (11) :1971-1976.

白内障囊外摘除 篇7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老年患者,视力

白内障是晶状体代谢失衡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和晶状体浑浊[1]。属于致盲性眼病, 约占盲目和低视力患者的50%~60%[2]。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SICS) 、超声乳化等, MSICS在临床上有近十年应用历史, 因其操作便捷、创伤小而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但少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视力恢复不佳的情况,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低视力原因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我院诊治的210例 (247眼) 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行MSICS。观察组125例 (148眼) , 年龄60~88岁, 平均 (76.74±4.62) 岁, 对照组85例 (99眼) , 年龄25~71岁, 平均 (52.53±6.26) 岁。全部患者白内障类型为:老年性白内障116例 (133眼) , 并发性白内障14例 (18眼) , 外伤性白内障17例 (22眼) , 糖尿病性白内障63例 (74眼) 。视力均为0.1或仅有光感。晶体核硬度按Little分级标准[3]分为Ⅰ~Ⅴ级, 其中Ⅰ级21眼, Ⅱ级42眼, Ⅲ级97眼, Ⅳ级60眼, Ⅴ级27眼。

1.2 方法

术前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尿常规等检查, 术前半小时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 (拓普康OMS10显微镜) , 行球后麻醉。对眼球实施轻微压迫8~10 min, 采用开睑器开睑, 对睑裂过小患者用3 cm剪刀适当剪开, 在12点~2点方向做6 mm直线形巩膜板层隧道或反眉形切口, 透明角膜缘内2 mm处穿刺入前房, 前房注射黏弹剂, 采用撕囊镊行连续的环行撕囊, 外切口切割扩大至6 mm且略小于内切口大小, 充分行水分离、分层, 使晶状体核游离可转动, 将黏弹剂注入核前方以保护后囊膜和角膜内皮, 旋转核至前房, 用晶状体圈匙将核托出切口, 注吸针冲洗、吸净残留皮质。再次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将人工晶状体用植入器植入囊袋, 无需缝合。结膜瓣下涂抹典必舒眼膏, 纱布遮挡术眼。术后第2 d起滴典必舒滴眼液, 3次/d, 连续14 d。

1.3 低视力评价标准

低视力评判采用国际低视力诊断标准[4], 矫正视力≥0.1且<0.3为Ⅰ级低视力, ≥0.05且<0.1为Ⅱ级低视力, ≥0.3为非低视力。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1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情况对比

术后7 d, 观察组低视力28眼 (18.92%) , 对照组13眼 (13.13%) ,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引起术后低视力的原因

术后7 d, 观察组低视力手术原因9眼 (6.08%) , 非手术原因19眼 (12.84%) , 非手术原因明显高于手术原因 (P<0.01) ;对照组手术原因3眼 (3.03%) , 非手术原因10眼 (10.10%) , 非手术原因明显高于手术原因 (P<0.01) 。说明术前患有眼部疾病的造成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白内障手术治疗目标从“复明”转变为“屈光”[5], 要求手术创伤更小、视力恢复更迅速和手术源性散光更低。MSICS具备以上优势, 同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手法的提高, 患者术后低视力的发生率也呈逐年降低趋势。术后低视力的原因主要分为手术因素和非手术因素。本次研究发现, 术前存在的眼病为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老年患者, 多病程长、病情严重, 术前通过视网膜电图检测、网测等方法也难以预估手术效果。

3.1 非手术原因造成的低视力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低视力原因中8眼 (5.41%) 为老年性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 对照组2眼 (2.02%) ,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调查显示, 在欧美国家AMD是60岁以上患者盲目和低视力的首要原因[6], ADM是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形成的玻璃膜疣。医学界对合并AMD的患者是否进行白内障手术存在争议, 尤其是超声乳化手术, 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加重AMD病情, 而MSICS术后不会加重患者AMD病情得到了大多学者认可[7]。通常中度白内障合并轻中度AMD患者行MSICS术后视力有显著改善, 其他患者视力改善效果不佳。

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是造成老年患者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 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壁变薄、玻璃体液化、脉络膜萎缩等, 形成不可逆病变, 即使采取白内障手术, 术后视力也难以提高。

因此, 白内障手术的术前筛查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AMD、视神经损害、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应术前进行综合评估, 对术后视力情况进行预估,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3.2 手术原因造成的低视力

大量研究显示, 年龄和手术造成的低视力呈正相关。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手术原因导致低视力9眼 (6.08%) , 对照组3眼 (3.03%) ,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晶状体核的硬度也越大, 面临更大手术操作风险, 术后恢复也相对不理想。观察组9眼中, Ⅲ级3眼, Ⅳ级2眼, Ⅴ级4眼;对照组3眼中, Ⅲ级1眼, Ⅳ级1眼, Ⅴ级1眼。

观察组9眼中, 1眼因切口出血引起后囊浑浊, 后经过激光治疗改善;2眼因反复刺激角膜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 引发角膜水肿, 经典必殊滴眼液治疗后均于1周内消退;1眼因球后注射麻醉造成视觉神经损伤;5眼因晶状体核硬度过大 (在Ⅳ级以上) , 娩出时发生严重的葡萄膜炎反应, 经过治疗后吸收, 但影响了术后视力恢复, 形成低视力。因此要求在手术时应当谨慎操作, 尽量减少眼部和器械的碰撞, 避免机械性损伤, 提高手法, 减少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王雪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0) :816-818.

[2]杨晓春, 万芳, 何远航, 等.高龄白内障患者2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6) :559-560.

[3]赵晓静, 刘苹苹, 杨程成, 等.特发性黄斑前膜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2) :3481-3482.

[4]吴元, 晏晓明.2001年至2012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病例特点及视力转归回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 (2) :215-219.

[5]李洁, 赵家良.早期皮质性白内障不同对比度下视力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 2015, 51 (7) :510-514.

[6]左磊, 张剑虹, 邹海东, 等.影响白内障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0 (11) :1325-1329.

上一篇:学生读写能力培养下一篇:前期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