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目标生成技术三篇

2024-09-12

动态目标生成技术 篇1

一、教师精心预设生发新型动态课堂

精心的课堂预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 当然也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 不至于形散神也散。可是再精心的预设也决定不了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讲究预设, 更讲究课堂的动态生成。我们对课堂教学案进行优化, 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需求和动态课堂的生成过程, 给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 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真正活化课堂留余地, 同时也为学生灵活发挥留有空间。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重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这是一个辩证性的双重质疑, 也我们对动态生成课堂最有效的基本定位, 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基本规划。预设既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 它也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它是教师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之前的必修课。以往的教案、教学设计大都注重教学方法、方式, 往往忽视对学习内容的再加工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及学生学习情感的忽略。重教案而轻视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一般只是依据教材呈现的次序和方式展开学习内容, 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在少数, 因此课堂也就缺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这也是我们生发新型动态课堂所面临的困境, 任务艰巨, 却也迫在眉睫。

新课标下的预设, 这是教师生发新型动态课堂的第一步。新的课程, 新的教学目标下的课堂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 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 使内容与目标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 使效益与方法一致, 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与掌握学习方法相一致。教师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臬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 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 (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 , 再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 (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 上, 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 手中还是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 即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第二步,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 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 (问题) 、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 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 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 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作为动态的课堂, 还会出现一些我们很难估计到的情况, 这就是生成性;很多时候, 这些难以预料的生成性情况, 会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因此, 教师在预设时要注意根据学情, 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反应等实际情形, 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案, 来响应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如我们上《夜宿山寺》这一课, 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 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 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 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 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的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 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 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 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在课后我们可以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不再死抱“预设”, 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第三步,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 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 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 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为生成留空间的弹性化预设, 要着眼教学的多个要素。例如设定教学目标要首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 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而且要兼顾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确定其侧重点, 设计教学实施过程, 要注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余下时间和空间, 切不可教师一讲到底;练习作业的设计也应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任务有收获, 因此课堂预设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教师巧设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动态生成“孕育”了课堂崭新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的设置, 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重难点的成功突破, 提供了一种可能氛围。情境设置的巧妙,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 把握内容, 理解主旨;更重要的是它能成为激发学生本能的学习热情和潜在的思维力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的重要手段[2]。“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实现互相沟通, 互相补充, 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 达到共识, 共享, 共进;要敏锐捕捉富语文教学论文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 反思教学行为, 及时予以调整, 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释放生命的活力, 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飞扬起自主的语文教学论文个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 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 绿满天下, 鸟语花香,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 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 (生背)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 (生背) 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 (生背) 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 但是我们往往知春, 而不会写春, 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 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 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而在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 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将一位学生的眼睛蒙住, 让他在另一个学生的掺扶下越过障碍行走, 再由现场同学采访他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时的感受, 并让全班学生闭上眼睛体验一下。接下来的阅读中, 同学们会很入境, 对光明和爱的渴望, 就能感同深受。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也很让同学们感动, 当问及读了这篇文章, 同学们从盲孩子和影子的遭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同学们就纷纷大胆而投入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给他人帮助就是帮助自己;有的说:虽然盲孩子的眼睛看不见, 但眼前的世界并不只有黑暗;有的说:我们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爱心, 去帮助他们;有的说:人不管遇到何种灾难, 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情境设置, 让学生有了兴趣, 有了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潜在的思维力量,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巧妙设置情境, 除了可以通过活动, 还可以借助媒体、图片、音乐, 甚至角色表演,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获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三、教师掌握互动在动态沟通中对话

语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动态关系, 这种动态关系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是一种“共享”式的对话过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 就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堂机智, 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思维亮点, 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以形成燎原的思维热潮。如前段时间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研讨课交流活动中, 有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 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爱?”

有学生回答说:“皇帝最可爱。”师问:“为什么皇帝最可爱呢?”生说:“我觉得他蠢得可爱。”这个时候, 教师很机智的捕捉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亮点, “哦, 你认为他蠢得可爱,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皇帝还很感兴趣, 那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哪位同学有勇气来扮演一下皇帝?”于是一场别开生面, 贴近人物性格的采访开始了。教师趁热打铁, 又让学生分别扮演了大臣还有记者, 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可见, 如果能及时迅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 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是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 成为课堂真正的思维主体的,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

四、教师启发点拨引领课堂智慧

求知欲、好奇心, 这是人的永恒的, 不可改变的特性。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 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问题意识是让思维运转的不竭动力, 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但目前还是有许多课堂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 出现了“满堂问”这样的被动教学局面。尽管教师将一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 讲起来滔滔不绝。但这样的课堂, 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 殊不知, 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 不问学生兴趣, 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教学应该从情感体验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启发才能让教师应该创设好课堂的情境?是为了教学而创设情景呢, 还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也就是教师是否有“童心”。只有有“童心”的教师, 他们所创设的情境, 才能让自己、让学生真正融“情”入“境”, 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 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气氛, 要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表达, 支持学生寻求答案。这或许是给了学生人生的一个支点。追求“个性化”阅读, 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 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 涵孕精神意蕴, 因而, 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 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 更要点化生命。教师, 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 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 而首先是生命体, 教育就是要把个体精神同生命的发展主动权交给他们, 为他们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 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个性的舞台, 让他们的鲜明个性、生命之光永远亮丽。因此, 弘扬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应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富有个性地表述, 创造性地想象, 还学生个性的解放, 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上述案例, 由于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 铺设了求异创新的土壤, 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一个个独具智慧而又不失现代经济思维的想法“喷薄而出”。如果我们唯本是瞻, 固守老一套的教法, 一味地理性分析, 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能被激发吗?学生能有如此独到而又精辟的个性化表述吗?

以上所述, 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通过上述各种途径的努力, 活化语文课堂, 以化解语文教学的僵局, 实现教学双赢。教学需要预设, 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 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 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倡导的是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 也是我们教育的改革双赢之道。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动态目标生成技术 篇2

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教师在生成教学的实施中,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做教学目标达成的掌舵人。

笔者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就教师如何在具体的生成教学中掌控教学目标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做目标落实的“助推器”

经过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目标向前进。此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就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推器。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拉一拉学生的手,帮助分析原因、出谋划策,将目标向纵深方向挺进;当学生出现创意时积极肯定,帮助总结、提高,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提升和超越。

1.溯本求源,直击目标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不足的关系,课堂上的问题与思考常停留在表层次上,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中心地带的现象。每当面临这一困难时,教师就要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信息,比如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层层追问,溯本求源,引导孩子深入探讨,直至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1:执教《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时,同学们出示了一张调查表(如表1):

师:看了调查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说这个康复中心太浪费了,有的建议改成儿童乐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就生成了。

孩子们凭着个体对这个世界十几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为探求“真”知,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此刻,离“明白除了一些常用的设施以外,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社区公共设施有不同的使用需求”。这一目标已近在咫尺。如何实现目标?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静默了几秒钟后,我走到一名男生前面说:“看来谁也说服不了谁。你们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呢?”

机灵鬼柳杨第一个站起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像老年活动室这样的儿童公共设施,而且是太需要了。”

我点点头,笑着说:“嗯,从你们的表述中我感受到了两个字‘需要。”

看到我赞同的样子,朱雨彤不服气了,反驳道:“可是,老年人更加离不开老年活动室啊。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

“也有道理。”我转过身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儿童活动室,老年人也需要一个老年活动室。”我提高了音量说:“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学生们恍然大悟,接口道:“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公共设施。”

……

教学犹如剥笋,“剥”一层,就露出一段“鲜活”,一层一层“剥”下去,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已有经验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经验、认识,重建更有说服力的新知识。

2. 深入挖掘,丰满、提升目标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的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应捕捉课堂交流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思考,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获得更为真切的道德体验,和学生在即兴互动中创造、超越目标。

案例2:《家人关爱我成长》片段

三年级上册有一课《家人关爱我成长》,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说一说家人关爱我们成长的事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是的。我那次生病,刚好爸爸出差不在家,我高热一直退不下去,妈妈整夜都没有睡觉,不停地用酒精给我擦拭身体,不时地给我量体温,就盼着热度能够退下去。后来我病好了,妈妈却累倒了。” 多么生动的例子啊,我问:“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妈妈,谢谢你,我也要关心你,关心家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案例2中教师以“妈妈如何在我生病时照顾我”为切入口,深入挖掘,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成因子,有深度地开发,有力度地挖掘,有高度地提炼,给预设的目标添入灵活创新的营养成分,丰满目标,提升目标的水平。

二、做目标把控的“导航仪”

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思维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干扰甚至偏离教学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及时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重组课堂生成信息,采取“提示”“收缩”“调整”等诸多方法,让教学沿着预定目标的轨道前行。

1.因势利导 巧拨妙点

案例3:《孝敬老人》片段

有位教师在执教《孝敬老人》一课时创设了“帮助奶奶穿针引线”活动,其初衷是让学生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主动关心老人,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教师大跌眼镜:一个、两个、三个……学生纷纷走上来,竟没有一个能够把线穿过那小小的针眼。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教师一下子蒙了,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让学生讨论穿针引线的诀窍上,尝试,失败,再尝试……十几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学生成功。最后,教师自己把线穿过去,该教学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这种教学状况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看着教师如此艰难地完成这个教学环节,在场的教师们深深地感到遗憾。教师明显把该教学环节的目标僵化了,以至不能跳出“按照预设执行”的窠臼,陷入了“目标教学”的误区。当预设的教学目标出不来时,教师完全可以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将教学的切入点由原来的教学结果转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活动体验:这个看似轻而易举的穿针引线,眼明手快、动作灵活的小学生都很难完成,而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做好这些事就更不容易了,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从心底里萌生出主动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意愿。

2.曲径通幽 迂回前进

案例4:《我是小小安全员》教学片段

当课堂上学生正就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时,突然传来学生李××伤心的哭泣声。顿时学生的眼光全部转向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也不知为什么,就走过去,询问李××。

经询问才知李××的父亲上个星期在工地上干活,由于没带头盔,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的石块砸到了,现在还在医院里昏迷不醒。李××听到同学们说了有关生命的脆弱,想到了自己躺在床上的爸爸。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及时改变教学预案。

师:(一边安慰着李××,一边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想对他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生:希望李××的爸爸早日康复,以后工作可要戴好安全帽。

生:要是李××的爸爸戴了安全帽就好了,不至于伤势这么严重。

生:看样子多遵守一些安全制度,明白劳动时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加强安全意识,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呀。

……

很明显,工地安全问题,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隐患,做到及时防范”有偏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及时反思:这一生成与教学目标有多远?该架哪座桥,让这一生成为我所用?经过思索,教师提取到“李××爸爸这件事情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认识安全隐患的危害性并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关联这一信息。于是采取了迂回战术,变直接预设的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为建设工地上的事故,让生成信息在“曲径”传递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由于顺应了学情,改变了教学方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了,孩子们纷纷就李××爸爸这一事件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师生在课堂即兴中“写就”一个精彩、灵动的教案,顺利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 欲扬先抑 引而不露

案例5:《诚实是金》教学片段

《诚实是金》一课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说话声很小很轻,但是大家都听清楚了。我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另一学生马上又说:有一次,我在小区玩时,不小心把别人停在那儿的自行车撞坏了。后来我站着等车主来进行道歉,可结果被车主大骂了一顿。

师:是啊,有时候诚实的确会吃亏。

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立刻有同学起来反驳说:“事实就是你自己做错了,难道隐瞒了错误你的心里就会好受吗?”这一来,教室里变得更加骚动了……

师: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黄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

案例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目前的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确是这样想、这样做的。面对这一背道而驰的声音,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呢?教师没有急于去否定他的错误信息,反而欲扬先抑地支持他的观点:“是啊,有时候当我们诚实时,确实会面临这样的难堪。”这一招必然激起学生思辨的浪花,通过再辩、再悟,孩子们就发现: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当我们因为诚实而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误解、责骂时,我们可以怎么做?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答案。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联系、交流、互动日益紧密的今天,多元利益主义剧增,多元价值观并行的情况下,道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各种功利的思维方式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有的孩子彷徨,有的孩子迷茫,有的孩子甚至迷失。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静下心来,挖沟建渠,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培养学生具备价值辨析的能力,价值选择的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任何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失败的。面对预设得最精心也会变数百出的课堂,我们唯有胸有成竹,定好目标,处变不惊,把稳目标,才能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动态目标生成技术 篇3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 徐敏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预设是课前所作的准备,生成却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于教学现场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体现,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努力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主动

生动

活动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新课程所要求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遵从总的新课程理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有新的变化,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体现趣味性、体验性、应用性,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一、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外在的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源泉。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源于文化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枯燥单调的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英语氛围,学生的情绪为周围所感染,英语才会绽放出它的魅力。

每堂课的开始部分,我通常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Warming-up exercises:比如开火车数数,轮到的同学要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要数的数;或者边唱歌边配上动作,还可以边读绕口令边击掌,这些方法都能很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10分钟中拉回课堂上来,《新课程标准版(实验本)》教材中,很多歌曲和绕口令都是这方面很好的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教师用书中为我们提供的游戏Simon says是Warming-up exercises中效果最突出、学生百玩不厌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每次游戏结束时获胜的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它只是a half。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如果总让学生坐着听说,坐着读写,很容易出现学习效果降低的死角,也会有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觉得枯燥而开始走神。要使课堂上的小主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我同样也采用了“全身运动教学法”(TPR)引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活动稳定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创设情景发展学生兴趣,使枯燥单调的学习变得更为有趣。例如:在单词教学中,学生们会读了以后,通常是开火车检查读音。这时候,我让学生们发挥小主人公精神,自己选择开火车的方向。往左往右,或者往前往后,然后这列“火车”依次读出单词。这样一来,学生们每次都会因为争着想当the head of the train(火车头)而努力地读准、读好每一个单词。在教完本节课的新单词进行巩固或复习时,让学生认读所有单词,这时的认读是起立大声读出;也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小图片,边读边出示卡片;还可以听口令做动作,Paint yellow/red/green„。这些做法都能让学生身心得到活动,避免了机械操练,单词也在无意注意中记了下来。

学习者参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实现,积极发展各自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

二、以情景引导思维,设计“任务型”活动注重体验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过程是借助情境来实现的。“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景,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小学生好表现爱表演,表现欲强、很少害羞,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会话教学中将学生的“动”融于具体情境中,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打破呆板的“井田式”座位顺序,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各种很随意的排列方式,几人一组,就好像课间在聊天、游戏一样,这样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也为他们创设了比较真实的生活情景。

情景表演最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为了表演成功,他们会很积极而精心地设计出表演内容,更会细心地把准备好的内容展现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内容已嵌入学生的脑子里。例如学习了见面打招呼,互相介绍的句子后,引导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上表演出来,从Hello!Nice to meet you!到Bye--bye.See you .从姓名What’s your name?到年龄How old are you?亦或其它的问题,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预订的教学目标进行情景表演。除了真人表演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玩具、木偶等自己喜欢的物品来表演木偶戏,自己帮配音,这样效果也很好。因为充当配音小演员及造型可爱的小玩具同样是孩子们喜欢的事与物,学生们在说说笑笑、玩玩跳跳中,既感到轻松愉快,又达到了“动手又动脑”的目的。

因此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把每节课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设计成真实有意义的“任务型”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造意识,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围绕任务目标学习新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目标,感受成功。

三、以游戏激励思维,注重语言的应用性。

英语的获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交际。利用游戏比赛将所学语言输出,这也是交际应用的过程。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游戏引入课堂,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比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应用。组织教学中,通过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操练时,比赛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复习时,比赛使学生不会觉得老师是在简单重复。我在复习课中复习数字时,要求学生们能够流利地数出学过的数字,我安排了“数字擂台赛”。挑选一位同学当擂主,快速地读出这些数字,记下他所需的时间,然后其他的同学可以向他挑战。战胜擂主的就成为新擂主,名字被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为了不使部分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同学失去信心,我在这部分学生中也设立一个擂主。两个擂主,随你挑战。比赛中的激烈竞争,使学生都积极地把数字牢牢地掌握下来。语言得到应用,知识牢固掌握,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而有个性的学习。“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苦读精神固然值得借鉴,但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去迎合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们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在其乐无穷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上一篇:贮存方法下一篇:采油废水的处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