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不可忽视十篇

2024-07-04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1

因此, 我认为,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忽视语法教学, 学点语法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必需。

下面, 我想通过两个教学实例来说明语法教学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例1:

这学期的第一次月考, 有这样一道翻译题, 原句是这样的: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这句话的正确译文应是:臣子侍奉君王, 犹如儿子侍奉父亲, 儿子替父亲效死没有什么遗憾。

但很多学生这样翻译:臣子的事就是君王的事, 就好像儿子的事就是父亲的事一样, 儿子因为父亲的死亡而产生怨恨。

而本题的采分点为, “事”、“亡”、“恨”各一分, 句意一分, 结果很多学生只能得零分。

其实, 要想正确翻译这个句子, 必需要有词类活用意识、通假字意识、古今异义词意识和断句意识。

比如: (1) 活用意识。这里, “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侍奉”。

在“臣事君”这个句子中, 这三个词如果都是名词, 那么这个句子就没了动词谓语。

但如懂得一点语法知识, 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主谓宾都具备, 那么, “事”活用为动词“侍奉”, 就毫无疑问了。而“事”活用作动词“侍奉”的意思, 在《鸿门宴》中就出现过 (吾得兄事之) 。

(2) 通假意识。“亡”通“无”, 意为“没有”。这也是它常用的意义。

(3) 古今词义不同。“恨”, 古义为“遗憾”之意, 而今义多为“怨恨”, 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4) 断句意识。如果语感好, 懂得断句, 那么这个句子在朗读时应该这样读:“子为父死/亡所恨”, 在“死”与“亡”之间稍作停顿, 句子的正确意思就出来了。

例2:

讲到主谓倒装句时, 我常常举这个例子:“甚矣, 汝之不惠。”并问学生这句话怎么翻译。不少学生这样翻译:“你太不聪明了。”我说这是意译, 不是直译, 如严格按照句式特点来翻译, 根本得不了什么分, 而学生说初中老师就是这么翻译的, 没办法, 还是语法惹的祸。我只好继续讲:“这句话的正确的译文应该是‘你不聪明, 太严重了’”。然后我就再问学生, 译文的句子成分应怎样划分, 他们说, 主语是“你”, 谓语是“不聪明”。我就再问, 那么, “太严重”作什么成分?学生说作补语, 补充说明“不聪明”。这样的回答真让人啼笑皆非,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汝之不惠”充当的, 其中的“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谓语是“甚矣”。所以, 这个句子应是主谓倒装句。结果因为学生不懂语法, 当然就无从判断了

有感于上述原因, 我认为, 高一阶段有必要对语法知识进行补救, 给被初中忽略了的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补课, 让高一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 比如词类概念、短语概念、句子成分概念, 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是大有帮助的。

结合我多年来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法教学。

一、高一新生入学, 可先花上两三周的时间给他们讲讲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讲词类时, 可重点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人称、疑问代词) 、介词。因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常有活用现象, 代词在宾语前置句中多涉及, 介词常和状语后置有关联。

讲短语时, 要特别强调主谓短语、偏正短语中的“状语+中心语”型, 还有介宾短语。讲主谓短语, 有助于学生理解“之”字的用法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 理解主谓倒装句;讲偏正短语, 对判断虚词“而”“以”的用法很有帮助。

讲句子成分时, 要让学生分得清主干和枝叶, 要特别讲清楚定状补在句子中的位置, (可让他们牢记口诀———谓前为状谓后补, 定语常居主宾前) , 而这些, 对理解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非常有帮助。懂得了这些, 很多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对课本中常常出现的各类文言文特殊现象。

如活用和特殊句式, 要注意教会学生归类, 从而以点带面, 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 形成“课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网———新课文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

三、加强文言文的诵读, 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2

一、爱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纲要》告诉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靠爱国这个情怀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古诗中表达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非常多。比如,伟大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诚挚热爱之情;伟大的宋词家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伟大唐代诗人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总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草窝。”每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必定是热爱自己家乡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从这里 足见人们 对家乡的 热爱。因为家乡是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地方,哪个人不都是靠家乡水养大的呢?要想爱国,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家乡。因此,家乡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唐代大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深切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爱亲友教育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这种手足之情,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那么友情同样是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诗关于友情的诗歌也比比皆是。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3

关键词:语法知识;语言教学;表达交流

一、语法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语法即语言组织之法则。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方能做到准确地表情达意。不懂得规则、不明白规范、不晓得规定怎能在语言这个球场上赢得比赛?虽然现行的中考不强调语法训练,也没有明显的语法试题,但这并不是没有涉及语法。光靠培养语感来解决语法问题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需要在掌握语法规律的基础上大量地阅读。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单凭教科书上少量的课文阅读只不过杯水车薪。因此,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语文的学习主要是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

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别人的语言表达内容并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是顺畅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而语法学习则是更好地实施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有了较好的语法知识为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诸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等大量的形容词。教学本段时,如果教给学生必要的形容词词性知识,学生在了解形容词对事物形状、性质、状态等修饰作用之后,自会从上述这些词语中深入领会作者描写的妙处,体会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内涵。

再如,《背影》一文,学生可以通过品味文中副词,加深对父亲形象的认识,深入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本已”“再三”“甚是”“终于不”“颇”等副词形象表现出父亲犹豫不决、放心不下、细致入微的形象。文中“暗”“现在”“那时”“真是”“太”等副词,表现出“我”因不理解父亲一片爱心而自责、愧疚之情。文中“只是”“唯”“诸多”等副词连用,形象写出老境颓唐却倍加思念儿子、宽慰儿子的父亲形象。

三、教学必要的语法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准确的表达交流

由于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增多,学生阅读时间与数量明显不足,语言积累得少,表达交流时不仅表现为语言干瘪无力,而且病句累出。究其原因,学生对句法知识掌握不足。甚至很多学生不知句子成分,不明白各个成分之间相应的顺序,以至于修改病句时无从判断,作文时经常出现修饰不当、搭配不合理、成分残缺、重复累赘等病句、错句。文不从字不顺,何以清晰表达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与感悟?

四、学好语法知识,可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语文课本虽不再列有语法知识的相关内容,但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法知识的运用。尤其是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句式判断、倒装句的翻译与理解,无疑都需要过硬的语法知识为基础。句读之不知,其意之不解。不解词句,如何理解主旨,体味情感,深悟博大精深之国学文化?

另外,语法知识的适当教学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这点,英语教师就深有体会。学生明白了主谓宾,了解了定状补,知道从句是怎么回事了,那么英语的造句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很多定义、定理、概念都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引导学生对定义项、被定义项主词和修饰成分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并更好地应用。

所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与训练,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语法,这会有益他们终身的学习。

教育叙事3“估算”教学不可忽视 篇4

昨天,我在网上听了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那么巧妙„„特别是李老师对“估数”意识的培养使我自愧不如,值得反思。

数学新课标准强调对学生“数感”培养,强调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进而悟出数学的本质。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数感。

李老师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的小棒有多少,然后数一数,再猜盒子里的小棒有多少?接着数一数,再猜一猜自己组的小棒有多少?小组合作数一数,„„,最后,还要学生估算一下1000根有多少,用手势比划,再看实物,一节课教师围绕猜数、数数贯穿课堂始终,有意识地让学生估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之前,我也教了同样类型的课《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上明明写着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20大得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部分知识教课书上首先安排的是草原牧羊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整体感知100有多少,而我在教学中没有重视估数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估数,直接进行数数、数的组成教学,直到最后才让学生直接数了数羊的只数,一节课下来没有让学生估一次数,更别提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

不可忽视的初中英语教学“误区” 篇5

一、学生自由互动, 就是合作探究

创设自由互动的教学情境对英语教学环境氛围起到活化和推动作用, 但需要考虑到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综合协调安排。教师在教学备课中,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变化因素, 多采用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来相互学习, 并以此认为就是合作探究。

其实, 这样的合作探究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 但未能真正从学生思想内心深处来设计教学方法, 只不过给了学生可随心所欲的发言机会。学生自由互动, 应该在体现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多种互动探究的形式, 像同桌交流、小组对话、师生合作等, 让学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特别在自由互动环节中, 应为学生明确一定的讨论互动范围, 让学生能够在明确的学习要求中, 主动讨论和积极交流。

引导学生将自由互动转变为自我内在学习的需要, 鼓励学生在真正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教师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建议学生通过同桌讨论, 围绕“What do you know about Giant Pandas?”来深化对文本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运用小组讨论形式, 就“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来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以此来深化对阅读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感知。这样的自由互动, 能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目的来主动探究, 从而深化认知感悟。

二、布置问题思考, 就是任务教学

任务教学与思考探究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过程, 更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学习结论, 让学生在带着强制思考中, 质疑和发现学习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但布置一定的问题不仅是任务教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进行争辩, 形成认知共识。

其实, 任务教学的运用应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基础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化, 多注重引导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集思广益, 充分暴露他们的认知思维感知, 使得他们在思考交流过程中体味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意义。此外, 任务的布置要结合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 让学生在充分表达交流中探寻科学有效的破解之策, 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认知感悟转化, 不断深化思维理解感悟。通过任务引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和语言交际的规则。

在实施过程中, 还应该突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方式的运用, 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学习的潜能和激情。笔者记得教师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A“Best friends”教学时, 就布置了一定的思考题目:Who is your best friend?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him∕her?What do you usually do together?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形式来完成, 课堂教学氛围很活跃, 但在最终的课堂学习检测中, 学生连朋友的一些基本性格特征, 像helpful, smart等都未能写出来, 对“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使用规则”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不能不说是任务教学运用的一个败笔。究其原因, 一方面, 未能把握学习内容重点, 化解的难点缺少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 未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中准确把握任务教学的运用。

三、利用情境活动, 就是开放模式

英语教学的情境营造是基于课程学习内容需要基础上的水到渠成, 是一种自然的有机衔接。在教学中, 一味创设情境, 甚至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情境, 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多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建议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整体认知感悟的基础上, 能自编自导, 多从他们学习的认知需要中挖掘相应的元素。同时, 多为他们提供相似的文化背景, 引导他们在情境活动中自我表达和主动交流, 将情境运用转化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延伸。情境活动, 应该源于学生学习的生活, 但应与课程内容相关。其实情境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认知感悟, 与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一个道理。

综上所言, 英语课堂教学如同一门艺术, 根本目的是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互动交流中增强认知体验, 培养正确的学习思维感知。围绕学生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调整策略, 走出容易忽视的教学误区, 更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 .

[2]刘骏.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0 (04) .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6

一、介绍背景, 作好理解的铺垫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人物情况、相关书籍等作了介绍, 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供了不少方便。但也有许多文章、诗词后面没有安排“资料袋”, 没有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 成了文本的一处“留白”。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文本, 抓住这处留白, 寻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1. 介绍背景, 铺垫情感。

如笔者教学李白的《赠汪伦》, 一开课就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 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 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 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 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 便欣然前访。见面后, 李白方知“受骗”, 原来所谓桃花, 只是桃花潭, 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 只是店名, 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非但没有生气, 反而哈哈大笑:“临桃花潭, 饮万家酒, 会汪豪士, 此亦人生快事!”于是, 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 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课始这个故事的引用, 不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 初步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2. 介绍背景, 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往往会碰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些难句。其实, 此时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也不失为促进学生理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笔者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围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时, 就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以下一段背景资料:

鲁迅生活的时期, 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 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 而且要逮捕他, 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 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 不要出门, 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 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 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借助这段资料, 经过教师点拨、互相讨论, 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 “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还体会到了鲁迅不怕敌人打击、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补充情节, 丰满人物的形象

小学课文多以写人叙事为主, 不少课文在对人物描写时留下空白。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 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空白, 使课文的情节更具体, 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1. 补充人物的语言。

如古诗《秋思》中有“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一句诗,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后,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中诗人和送信人的表情、动作, 然后联系生活、影视中看到的相关情景, 想象一下当时诗人和送信人会说些什么并写下来。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描写人物的对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诗人拿着信, 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 封好信, 交给送信人说:“麻烦你, 务必将此信送给我家人。”“先生, 您尽管放心。”话音刚落, 送信人已跨上马背。刚想出发, 诗人又叫住他:“且慢。”送信人下了马, 把信递给诗人, 迷惑不解地问:“先生, 还有什么事吗?”诗人没有回答, 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 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 确认没有遗漏, 才再次封好交给送信人, 双手抱拳行礼说:“拜托了, 拜托了!”送信人也回礼说:“先生尽可放心, 我走了。”说完, 跨上马飞奔而去。“一路走好!”诗人高喊, 看着送信人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中。

教师结合插图抓住“分别时诗人和送信人会说些什么”这个语言“留白”, 让学生想象、练笔、体验, 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 想象人物的动作。

《父亲的菜园》第五自然段描述了父亲克服种种困难, 一筐一筐地挑土的感人举动。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 先让学生自由地说感受, 再抓住“一筐一筐”这个重点词激情:挑一筐仅能盖住很小的一块地方, 要盖住那么大到处都是狰狞岩石的坡地, 父亲该要从山脚到坡地来回多少趟啊!父亲这一路走来该会遇到多少困难啊!然后抓住本段中父亲的动作“留白”, 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挑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从以下四题中选择一题写一写: (1) 一趟、两趟、三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可父亲_____。 (2) 汗水不停地往下流, 父亲的双肩都红肿了, 可父亲_____。 (3) 山坡路滑, 父亲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筐中的黄土撒了一地, 可父亲_____。 (4) _____, 可父亲_____。在练笔中, 学生全身心地拥抱了语言, 走进了文本, 想象着父亲的动作、神情, 充分地感受了他的勤劳和执着。

3. 推测人物的心理。

文章在描写人物时, 有的地方只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情, 而略去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练笔, 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感悟人物特点。如虞大明老师教学《刷子李》, 在用图具体形象地表示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后, 他抓住文本中没有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这个特点, 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你选择这三处中的一处用两三句话写出曹小三的内心感触, 比比谁写得生动。教师出示三个填空题, 请学生选择一个写一写: (1) 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 心想:__________。 (2) 当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 心想:__________。 (3) 当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 心想: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了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 更形象地理解了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 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小三对刷子李由衷的敬佩之情, 从侧面突出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三、仿写句段, 习得文本的写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此言一语中的, 告诉我们借鉴文本中的精彩句段的写法, 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仿写句子。

不难发现, 在教材中, 有许多精彩的句子, 其词语运用、表达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中, 像“你好, 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样的句子重复出现, 构成了一个精彩无比的排比段, 不但句式工整, 读起来琅琅上口, 而且非常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只是写出了“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这些典型的事物, 其实山中还有“大树、小草、蝴蝶、岩石”等事物, 作者限于篇幅, 在本段中没有一一列举, 这是一个可供利用的文本空白。于是, 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朗读第五自然段的基础上, 先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的写法, 再提出了这样的练笔要求:除了第五自然段写到的事物, 山中肯定还有其他事物。请你选择一种, 仿照课文展开想象, 写一写。有了课文中写作方法的借鉴, 学生的练笔非常顺利, 有的写道:“你好, 碧绿的小草!你展开一块绿毯, 是要我与你一起玩耍吗?”有的写道:“你好, 漂亮的蝴蝶!你拍打着美丽的翅膀, 是邀我与你一起翩翩起舞吗?”有的写道:“你好, 枝繁叶茂的大树!你伸展的枝叶, 像一把巨伞, 为我们提供凉爽。”……

抓住文本的“留白”设计小练笔, 不但填补了文本的空白, 丰厚了文本的内容,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更习得了文本的写作方法, 提高了写作水平, 真可谓一举多得。

2. 仿写段落。

在教材中, 有许多精彩的段落, 仔细品读, 往往能体会到怎样自然过渡, 怎样围绕主要意思用上恰当的表达方式等写作方法。如学了《新型玻璃》这篇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自然地连接起来。因为学生对文中一些重点段的写法有了较深的感悟, 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你可能还会想, 眼镜上的玻璃片要是不会沾上雾气, 那该有多好!其实这种玻璃早就问世了, 它就是‘憎水玻璃’。用憎水玻璃做成的新型眼镜, 水滴在镜片上面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会形成圆点迅速溜去;汽车驾驶室装上憎水玻璃, 雨天就不必再使用雨刷了;潜水艇的潜望镜如果用憎水玻璃制造, 当潜水艇浮出水面, 就不必担心水痕遮住视线了。”这样的仿写, 不但自然地填补了文章的空白, 还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发挥了学生创新的潜能。

四、利用插图, 丰厚文本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补充课文内容,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将相和》这篇经典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 教学第三个故事的最后阶段, 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打扮、表情和动作, 想象他们的对话, 然后提出了这样的“随文练笔”要求: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根据课文插图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学生因为对故事内容有了充分的感悟, 加上有插图的帮助, 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廉颇脱去上衣, 背上荆条, 来到相府门前, 跪在地上。蔺相如得到下人通报, 赶忙出来。见到蔺相如, 廉颇低下头, 抱拳行礼, 满面羞愧地说:“蔺大人, 都怪我, 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 请您用荆条抽打我这个糊涂人吧!”蔺相如听了这番话, 笑着一边扶, 一边说:“廉将军, 快快请起, 我们还是好朋友, 共同保卫我们的国家吧!”廉颇听了, 对蔺相如说:“好的, 我们同心协力, 保卫国家, 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 我一定会改正我的不足之处的!”说着, 两人就手拉手进了相府。

这一补白练习, 使课文中的插图变活了, 学生充分想象了将相的对话、神情、动作, 不但丰厚了文本内容, 而且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和廉颇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可贵的品质。

五、关注标点, 感悟文本的意蕴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内容, 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在教学中, 我们会特别关注文中的省略号, 从而感悟文本的意蕴。如赵丽宏的《顶碗少年》最后一段:“在以后的岁月里, 不知怎的, 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 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 每每想起, 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里的省略号就给人无限的想象, 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 设计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在以后的岁月里, 每当我想到那位顶碗少年, 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就会激动地想:。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时常想到的也就是学生学了此文所感悟到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坚持就是胜利”、“宽容和关爱、鼓励会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通过这样的练笔, 学生不仅懂得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了解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还积累了许多格言警句,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续写结尾, 激活文本的灵性

小学高段语文课本中的不少经典课文的结尾往往具有意犹未尽的特点, 在此处指导学生续写留白, 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 从而激活文本的灵性。如王崧舟老师在《两小儿辩日》教学的结尾处安排了这样一个“随文练笔”:面对两小儿的嘲笑, 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 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 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 那就用“孔子曰”开头。学生写后, 纷纷交流:

———孔子说:“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孔子说:“天下的知识多如海洋, 我哪能样样精通呢?”

……

上述教学片断中, 学生入情入理地思索、动笔, 兴致勃勃地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恰当地运用了《论语》中的句子, 再加上教师及时、正确、幽默的评价, 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其乐融融, 精彩纷呈。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7

一、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数学教学中听的训练, 主要是课上的听, 包括听教师的讲述和听学生的发言两方面。而在这两方面中, 学生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述, 而忽视同学的发言。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两者兼顾, 特别是后者。在训练中, 听同学发言, 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一是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是吸收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是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 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 要有目的地突出重点、难点。譬如, 在教学时, 教师要对每节课进行多次阶段性的小结, 小结要有条理地进行, 而且要突出重点, 因为各种思想方法、推理过程的掌握与否, 直接影响到以后学习的好坏, 数学是循序渐进的一门科学。在讲述中, 教师要力求语言精练, 切忌罗嗦。否则, 就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感, 从而影响他们专心听讲的积极性。如能进行这样的长期训练, 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鉴别能力一定会有一个飞跃。

二、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其实, 听、说两种技能在教学中紧密相联, 相互促进, 一个是理解, 一个是表达。数学课不应“满堂灌”, 也不应“满堂问”, 要精讲多练。练不只是做练习题, 还要练表达, 特别是用数学术语表达, 通过表达反馈信息。谈话法是很注重说的, 运用这种方法易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言。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来说题、说意义、说法则、说推导过程。在计算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从过去追求结果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 表达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 只有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 也是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在教学运算律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说说各个运算律, 这样更容易理解观察总结得来的字母表达式,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运算律。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直观图, 说出图中的信息, 相应地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样既能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又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 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相同, 只是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 解答方法也完全相同, 最后请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独立解答。这样教学, 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阶段, 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注意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听”与“说”的机会, 培养学生“听”与“说”的习惯, 提高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三、要让学生学会读概念、读法则、读题、读数学书

不仅语文课上要读, 数学课上也要读。读什么?怎么读?不再是读字、词、句、段、篇, 也不再是绘声绘色地朗读。在数学上, 应该是读概念、读定律、读法则等, 以求加深印象, 准确掌握知识点, 应更好地学习数学术语, 指导实践;读算式、读文字题以提高对数学运算顺序的表达能力;读应用题, 应更好地看清题意, 理清头绪, 分析解题思路;读课外读物, 拓展知识面, 发展思维,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阅读课本, 帮助学生消化课本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老师讲的听懂了, 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做了, 并不能算是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 还必须吃透课本, 才能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完整、更深刻。我们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本的习惯。可以课前读, 通过预习发现问题, 可以课后读通过温习巩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所以说, 读的训练着实不可忽视。

在教学中, 我们还应引导学生默读、细读、边读边想。实践说明:凡是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善于边读边想的学生, 没有一个是成绩落后的。

四、要让学生学会写

数学教学强调精讲多练, 练习当然离不开写。写是一种书面表达, 能够反映出学生学得怎么样, 扎实不扎实, 数学中写的是数字, 画的是图形, 但变化无穷, 学了理论方法, 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是运用, 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反馈。除了解答题目, 还可以写数学日记或编数学小报。这是对“读”的反馈, 也是对“读”的促进。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写下他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回忆、总结、创新。鼓励学生更多地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 尤其是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数学日记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想体会, 哪怕只是寥寥数语, 也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为了编写小报, 学生会主动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对于阅读的数学知识, 他们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内容, 采取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形式, 将其编写成数学小报, 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 这种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小学阶段,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不可忽视的体育教学常规 篇8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然十余年头,曾几何时,有的老师借着改革的旗号,将体育教学改得“面目全非”,走上所谓的充分发揮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放羊式教学”的误途中,把体育最基本的,值得发扬的教学常规丢在一边。作为教学改革,我们不能忽视体育课堂常规,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

一、重视课前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体育课区别于一般的课程是因为它以实践课为主,以身体的运动练习为主的课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1、着装的准备

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上体育课的服装应以轻便、舒展、不束缚身体和不妨碍运动为好。在体育课上,自己衣兜里不要放尖硬的东西及其它金属物,以免伤害自己身体。实践表明,学生衣物的准备,是需要反复提醒和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做到的,老师应要以身作责并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达到要求。如:让他们记住每周上体育课的时间规律,建立习惯意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加强课前检查和督促,一旦发现个别学生准备不足,应及时提出新的要求。

2、场地器材的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前若不画好场地和把器材放在需要的位置上,势必会中断课的进行,贻误时间,破坏教学节奏,削弱教学效果。为此,应建立在体育委员带领下的小组“轮流值日制”。如:设男女(特别是高年级)体育委员,应做到带领值日生协助老师准备场地。同时,还要教育学生积极保护已画好的场地和放好的器材。

只有充分做好了这一系列的准备,体育课才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保证在时间上与课的连续性上得以保障。

二、加强课中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1、注重上下课的仪式

体育课的课堂主要在室外,不能因为它区别于室内课而忽略了课堂的礼仪。整队集合,师生问好,交待好一节课的任务或者设置学习的情境是开课的基本要求。通过简短的仪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的任务和要求,创造一种活泼、和谐的上课气氛。这里老师的仪表神态,着装和在学生面前的举止、风度等神色风貌,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因此,老师上课时应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结感染学生。当学习结束,互相致意说再见也是体育课必不可少的,显示了一节课最后的完结。

2、培养良好的信号与手势习惯

作为体育老师,良好的手势与信号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规范课堂教学,轻松灵活驾驭课堂。例如:利用长、短不同的口哨音,各种特定的手势动作来表示集合、练习、分组、不同队形的调动等易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及时完成的动作。长期的培养,便有助于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并顺利进行。当然,教师对各种信号的规定和运用,要从年龄特点和需要出发,以便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3、形成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

一堂体育课,没有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那将是一盘散沙,老师也无法去驾驭课堂,这也是老师控制课堂,保证正常教学的必要措施。例如:教学中应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带好头练习,负责好纪律。培养小组合作,相互学习练习的习惯;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行动要听指挥,集体练习中听老师的指挥,手势和口令,分组练习听组长的安排。另外对于一些课堂上的细节,老师也应注意提示和培养,如出入队列的要求,领、放器材的秩序要求等等。只有形成老师自己的一套习惯,组织好课堂,才能保证上好一堂体育课。

三、做好课后常规,是一节体育课的延伸

1、器材的整理和回送

如果课后还有课使用相同的器材,教师应指示值日小组协助下一班将场地器材整理好,以减少下节课的准备时间。若是不同的教学班级、教学内容或者是最后一节课,就应把器材送回器材室。

2、课后对学生健康的要求

有时由于课的运动量较大或气温较高,下课后有些学生要急不可耐地解决口渴、降温、补充营养等问题。为此,教师要进行运动卫生常识教育,并提出课后“三不许”要求。即:不许大量喝水,尤其不能喝生水;不用冷水浇头,冲身,或在电扇下猛吹;不许立刻大量吃食物。

总之说来,无论什么时候,一堂体育课,必须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培养老师良好的教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保证良好的体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素梅;;“集合整队”——体育课上不可忽视的课堂常规[J];体育教学;2011年06期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9

在当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对幼儿喜爱的色彩不够重视,过多注重幼儿对形体的把握和线条的控制,对色彩的要求也仅仅局限于按物体固有色来绘画,把幼儿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为乱涂。其实,幼儿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幼儿内心的世界更是绚丽多彩的。幼儿喜欢色彩,幼儿对色彩有不同于成人的敏感与想象力,他们会以他们特有的色彩符号来描绘自己的所看所想,这种符号有着天性的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表现力。唯有色彩最能调动幼儿的情绪,最能加强幼儿审美情感的刺激。

如何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色彩,大胆地画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当中,让孩子们分辨客观世界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我们组织孩子们去秋游,观察植物的季节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如:春天浅绿的草地,到了夏天变成深绿,到了秋天又变成枯黄;天上的朝霞和晚霞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成人的脸色和小朋友的脸色是不一样的,高兴时候的脸色和生气时候的脸色也是不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观察,孩子们对发现周围生活中的色彩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很微妙的色彩变化。

二、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经常有针对性地带幼儿进行一些户外观察,感知自然与艺术作品的形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幼儿最感兴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幼儿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儿换色作画的兴趣。并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这时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例如:“用红色画太阳,绿色画树”。否则,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表现,失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从而激发、加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有的孩子在画一个秋天的果园时,在每一棵果树上画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苹果、梨„„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谁能保证今后的果树经过人工嫁接后不能长出很多种类的果实呢?幼儿这种带有想象成份的色彩感觉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注意发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

三、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在玩中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

吹画活动是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我鼓

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基本色,辨别较多的色彩,兴趣很高。

染纸活动是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一个角蘸色,由于所用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如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色彩相互渗透,出现有趣的色调变化。同样扎染和蜡染是染布活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扎染是将布打结后浸染颜色。蜡染是先在布上滴蜡烛油,再随意涂抹水彩色,最后盖上一层废布,用熨斗在布上煨烫,揭开废布后即可呈现画面。我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

喷洒印画活动是先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

语法教学不可忽视 篇10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语文教学期刊的发展阶段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学期刊的发展, 我把它概括成“M”形状。

第一笔:向上。五十年代, 我国的语文教学刊物开始发展, 出现了早期的语文教学期刊, 例如, 天津的《语文教学》 (1951—1952) 、华东师大的《语文教学》 (1956—1960) 、郑州的《语文教学通讯》 (1956) 、新乡的《语文教学通讯》 (1956—1957) 。从此以后, 我国的语文刊物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活跃在语文教育的舞台上。

第二笔:向下。1960年以后,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 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 新生的语文教学刊物也随之受挫, 纷纷停刊。只有中华函授学习校的《语文学习讲座》从1962年坚持到1966年, 但它是内部刊物, 不公开发表, 因此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有限。只有1972年陕西师范大学承办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给语文教育期刊注入了新的希望。“文革”开始以后, 语文教学期刊更是走向沉寂, 几乎万马齐喑。

第三笔:向上。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育才逐渐苏醒, 语文教学期刊如雨后春笋一般获得了蓬勃发展:1978年, 《语文教学通讯》创刊。1979年1月, 《语文学习》在上海创刊;5月, 《中学语文教学》与读者见面。由于文革的破坏, 当时的很多语文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欠缺, 他们渴望知识, 渴望提高自己, 却找不到正确的路径。语文教学期刊以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新鲜的语文教学信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 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追捧, 一度成为语文老师的手中宝典。有条件的学校都会订阅几本语文教学期刊, 每一期刊物都会受到语文教师的学习和研究。

第四笔:向下。而今在网络环境下, 语文教学期刊在语文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式微。由于网络方便、快捷, 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 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网络身上, 学校订的语文教学期刊被束之高阁而无人问津。虽然有些语文教师偶尔还在阅读语文教育期刊, 但已不再是为提高自身的学养而阅读, 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只为汲取他们需要的教案、语文知识、流行的教学套路等, 更有甚者是为了评职称发表文章而浏览一下刊物。

二、语文教学期刊对语文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期刊是语文教师成长过程中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它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语文教师提供现成的语文知识和教案。

首先, 就语文期刊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期刊具备纸质媒介精、专、深、细, 便于浏览和保存的优点, 语文教师可以随时翻阅, 并视其价值决定是否保存, 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与语文教学报纸相比, 语文教学期刊更具专业性, 每期容量比报纸大, 能够比报纸更加集中、更加充分地突出编辑中心内容, 更加深入地对某些问题展开探讨。同时, 语文教学期刊比语文教学报纸刊期长, 编辑时间比较从容, 内容更加具备研究价值。而同语文教育的书籍相比, 语文教学期刊周期短, 时间性强, 能及时传递新信息、新知识, 体现时代精神。语文教学期刊还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 有利于问题的探讨, 并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的编辑构思。另外, 语文教学期刊还有“杂”的特点, 其中包括若干不同作者的、不同文体的、不同内容的文章, 研究方向和内容也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其次, 语文教学期刊承载着语文教育的信息。语文教学期刊有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信息, 有成功的经验, 有失败的教训, 有新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动态, 有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猜想、设想、尝试, 且具有较强的先进性、理论性和实用性。

先进性:语文教学期刊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语文教学期刊所携带的语文教学信息资料能比较及时地反映当下比较流行或比较新颖的语文教学思想观点, 语文教学的科研成果, 以及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动态。同时语文教学期刊比较关注国内外语文教育、教改的最新信息,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现象进行整理、介绍和分析。例如,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别关注、语文万维网和而后的百叶窗栏目每期都会有先进的语文教学观点刺激广大语文教师的头脑, 有新鲜的语文教学信息开阔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

理论性:理论来自实践, 又指导着实践, 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语文教学期刊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一扇窗户, 它反映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及时地向语文教师传递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动向和学术发展动态。例如, 《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观点栏目、《语文学习》的争鸣栏目, 不仅有系统地探讨诸如叶圣陶、张志公等国内现当代语文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国外的一些介绍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文章, 而且经常就国内同仁关注的知识和能力、语言和思维、教法和学法、阅读和作文、考试和训练、大纲和教材、课内和课外等诸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这就从理论上武装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头脑。

实用性:语文教学期刊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类文章, 例如《中学语文教学》的课例研讨栏目, 主要介绍一线教师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 这就在不同层面上, 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模板, 给语文教师以启示和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他们的语文教学实践。

三、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期刊

语文教学期刊是语文教师理论素养提高的“指明灯”, 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最直接的“指导参考书”, 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必须的“资料源”, 是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所必需的“资料库”。在大力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 语文教师在学校学习和上岗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而语文教学期刊恰恰是对教师学历教育、教育培训的有力补充。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吸收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期刊传播, 收集的各种语文教育、教学的信息, 可突破时空和地域的局限, 汲取全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因此, 广大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语文教学期刊的存在价值, 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使语文教学期刊成为自己成长路途中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蒋凯波.波语文期刊的现状及品牌战略思考[J].编辑学刊, 2006, (3) .

[2]廖肇银.教育期刊: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D], 2004.

[3]杜桂生.试析教育期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杨永健.教育期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选题策划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6) .

[5]孙志毅.教育期刊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力度研究[J].内蒙古教育, 2009, (6) .

上一篇:培养学生歌唱能力下一篇:怎样克服社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