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行为十篇

2024-08-24

商业经营行为 篇1

一、儒家价值观蕴含的商业伦理思想

1. 以义取利、博施济众的经营宗旨

“义”与“利”的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义”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利”是指人的功利价值和物质利益。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 孔子提出要“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 在孔子看来, 一个是人否有“义”行“义”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问题, 是关涉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但是, 孔子并非一概地反对“利”的追求, 孔子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不过在富贵利禄面前, 不能丧失道德良心, 而只能“见利思义”循义而求之。因此, 儒家思想不是把获利作为商业活动的惟一目的, 而是提倡把经商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 并认为“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论语·雍也》) 。

2.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经营原则

儒学的“仁爱”思想始终如一条红线贯而串之, 成为儒学之核心, 《论语》中多次专门提到“仁”, 孔子对“仁”作了大量的论述。孟子也说:“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 仁也”《 (孟子·离娄下》) 。“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 也只有爱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孔子把“仁”从自我修养引申到家庭、社会, 推之于国家、天下。商品交换, 从直接层面看是物与物的交换, 金钱与金钱的交换, 而儒家精神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纯粹的物与金钱的关系, 从物与金钱中看到人, 主张按照“以人为本, 仁者爱人”的原则去经营, 这种经营思想是儒家“仁爱”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

3. 尚中贵和、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尚中贵和的“中”就是“中庸之道”, “和”就是“以和为贵”。孔子认为中庸既是一种道德境界, 又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即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因为任何过与不及都会产生品德上的缺陷。儒家倡导“致中和”, 认为“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 主张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 实现“和则众”的目标。把这种“和气”伦理转用于商业经营实践, 作为处理商家内外关系的基本方法。和气生财的“和”的经营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 寻找共同生财之道, 所谓“有钱大家赚”。提倡既竞争又合作, 反对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相互吞并;二是注重对顾客的和气态度, 不巧取豪夺, 欺行霸市, 提倡让利于民, 视顾客为上帝, 诚实无欺;三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人际和谐, 注重上下沟通, 协调劳资关系。

4. 守信重诺、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准则。《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是“真实无妄”;“信”是“诚”的具体表现, 即“诚善于身之谓信。” (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 。孔子指出:“人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言而有信”。将诚信作为经商之本, 在中国由来已久。只有以诚待人, 才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如果耍手腕, 搞欺诈, 就不可能把生意做成。“诚信”不仅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并且它还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 成为社会稳定、上下相亲、经济秩序良好、商品货真价实的根本保证。

二、儒家文化在现代商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 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是巨大的, 然而并非是唯一的, 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 先进的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文化则对经济起阻碍作用。在现代商业经营实践中, 不少品牌特别是中国老字号在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对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认识, 在商业经营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 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传统。

第一, 注重文化蕴涵。儒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家喻户晓, 因此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处世哲学为内容的字号, 不仅是商家主要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基础。因此, 不少“老字号”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定位于此。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成为中国传统商家标榜的招牌词语, 如:同仁、聚仁、全聚德等等, 都以儒家核心思想作为字号名称, 以便获得广泛社会认同。

第二, 讲究审美意趣。一些“老字号”主要服务对象是文人墨客, 为迎合这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 主人往往把店名取得高雅、古朴、深奥, 以便取得他们的审美认同。如:北京以经营书画、篆刻、扇面、笔砚等而著名的老字号“荣宝斋”, 则表明该店有发扬光大中华瑰宝之任务。

第三, 求吉避忌。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 造成了中国大众的接受心理, 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就是求吉避忌。中国许多老字号, 就是按照这种原则命名的。如:东来顺 (事事顺利) , 宝元通 (财运亨通) , 永安堂 (永远平安) 等等。传统“老字号”名称用得最多的字是“庆、祥、泰、丰、兴、顺、荣、盛、昌、福”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字词。

第四, 注重人文形象。许多商家字号的表现形式往往与所定的文化内涵相配合。例如:字号的书写十分讲究, 一般都要请社会名流或书法家题写, 字体厚重, 字划故意加宽加粗。除招牌外, 一些著名老字号在店堂内还悬挂宣扬本字号的匾额。还有一些“老字号”除名称之外, 还配有对联, 以便对字号作进一步的诠释, 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顾客对该字号的印象。以中国儒家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商号, 往往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

三、在现代商业经营中弘扬儒家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商业活动必然蕴含着一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 必须遵循生财有道的原则。如果没有这种相应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其精神动因、规范因素和定向机制, 那么它就容易变成一种单纯的功利冲动, 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现代商业文明的情势下, 如何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呢?

1. 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 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 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市场经济原理结合起来, 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继承发扬儒家商业文化,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

2. 倡导儒家“以义取利, 博施济众”的精神, 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各民族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活动中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 要有一个更高的为国家、民族, 而奉献的价值取向。依据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来说, 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为振兴民族经济而奋斗的社会抱负。在这方面, 儒家精神的“博施济众”思想, 将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狭隘经济利益的限制, 为国家、民族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重义轻利”立足于义、利统一的立场, 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当义、利发生矛盾, 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眼前的利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就要放弃某些局部利益。同时, 儒家“依群利己”的团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是相通的。在21世纪的市场经济活动中, 提倡儒家精神, 是实现共同富裕,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将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进。

3. 学习继承儒家思想中“信”的道德理念, 确立“诚信立商”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 塑造中国现代商业的民族特色

“信”是儒家思想要求的最起码的人格道德。“商无信不富”, 诚信对一个企业或商业组织来说,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好的信誉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前提, 信誉竞争其实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竞争, 它要争夺和占据的, 不是商品市场, 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场。而人心和道德市场往往又决定商品市场的兴衰, 只有占领了人心和道德市场, 才能树立企业形象, 才能维持已有的客户关系, 并使这种关系不断巩固、扩展, 企业才能抵住各种市场冲击, 站稳脚跟。正所谓“信誉无价”, 企业家要始终抓住“信誉”这一个根本。

4. 树立“天人合一、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

儒商文化将对人、自然、社会的哲学思考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强调“天人合一”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性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注重塑造一种和谐、舒展的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以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摩擦成本, 要求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和则众”的目标, 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 即对人的重视和尊重, 把人看作是世间一切物中最可宝贵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 (见《孝经.圣治章》) 的著名命题, 这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作为有理智、有感情的“社会人”, 其思想、气质、性格、爱好, 千差万别, 所以, 承认人的个性, 尊重人的人格, 就成为感化的先决条件。首先, 要尊重员工, 信任员工, 树立员工主人翁思想。其次, 让员工参与管理, 使他们感到被企业重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再次, 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儒家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对今天的现代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启示, 这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范例。

四、结束语

发扬儒商文化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学习和继承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 也不仅仅固守在原始的层面上, 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 进行新的思想创新,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创建现代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徽商研究——论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搜狐财经 (business.sohu.com)

[2]吴根友: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论语》《老子》中的“信任”思想略论[J].伦理学研究, 2003, (3) :30~33

商业经营行为 篇2

一、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因子分析法的涵义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法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是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二)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其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分析的变量。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变量,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观测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因为如果变量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小的话,它们不会有共享因子,所以原始变量间应该有较强的相关性。

(2)计算所选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描述了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帮助判断原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这对因子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所选变量之间无关系,做因子分析是不恰当的。并且相关系数矩阵是估计因子结构的基础。

(3)提取公共因子。这一步要确定因子求解的方法和因子的个数。需要根据研究者的设计方案或有关的经验或知识事先确定。因子个数的确定可以根据因子方差的大小。只取方差大于1(或特征值大于1)的那些因子,因为方差小于1的因子其贡献可能很小;按照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一般认为要达到60%才能符合要求;

(4)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因子解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并为每个潜在因子赋予有实际意义的名字。

(5)计算因子得分。求出各样本的因子得分,最后以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进行总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银行类上市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共有14家上市,本文选取这14家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有关这14家上市银行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企业2008年年报,数据全部来于巨潮资讯网站和新浪财经网站。

(二)评价指标选取

由于银行不同于一般上市公司,本文根据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证监会要求上市商业银行必须披露的特别信息,分别从资本充足状况、流动性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状况等方面选择相应的财务指标8个,构建上市商业银行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如下:X1为资本充足率(%);X2为核心资本充足率(%);X3为资产流动性比率;X4为不良贷款率(%);X5为每股收益(%);X6为净资产收益率(%);X7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8为成本收入比。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选择分析的变量

收集整理14家银行上市公司2008年度的财务数据(表2),是本文选择分析的变量。在所选指标中,不良贷款率(X4)是负指标,将其正向化,公式为1/X4,其余则是正向指标。

(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运用SPSS得出相关矩阵后,经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KMO值为0.518,根据统计学家给出的分析,基本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表明:Bartlet值=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其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三)因子提取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该方法假设变量是因子的纯线性组合,第一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的成分,其可解释的方差逐个递减,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并以分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作为提取公因子的依据,计算出的主成分特征根及其贡献率(表4)。选入前四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这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3.523, 1.747, 1.334,贡献率分别为41.468%,22.686%,18.389%,累计贡献率达到82.543%。

(四)因子旋转

由于后两个公因子在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所以就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得到表5。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Rotation converged in 5 iterations.

由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发现公因子F1替代了资本充足率(X1),核心资本充足率(X2)、资产流动性比率(X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7)、成本收入比(X8),可以作为资本充足、流动性以及成长性的体现,命名为“资本充足及成长因子”;F2替代了每股收益(X5)、净资产收益率(X6),因此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3替代了不良贷款率(X4)的作用,可以命名为“资产质量因子”。

进一步计算四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以及企业各因子的得分及排名,见表6。

(五)企业经营业绩综合得分及排名

基于表6的企业各项因子的的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7),即公式:

(六) 因子分析结果解释

从资本充足状况及成长性来看, 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几家地域性银行的资本充足, 且流动性较好, 成长性较高;并且可以看到, 股份制银行的成长性普遍较高, 尤其北京银行等近年的成长很快, 具有相当的成长潜力。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及工商银行等相对而言成长较差。

从盈利能力来看,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老牌的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排名在后的则是深发展、中国银行等。

从资产的质量来看,深发展、宁波银行、兴业银行等企业的不良贷款较少,资产安全性较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都排名不高,这与这几大国有银行历年来的贷款的呆帐坏帐过多等原因是分不开的。而股份制银行一般设立较晚,真正运营时存款贷款行为已经比较规范,所以股份制银行的安全性普遍较高。

总体来看, 综合业绩的前三名为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宁波银行, 它们都是2007年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虽然上市时间不长, 但是其成长能力较好, 盈利能力也日益提高, 在很多指标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综合排名较低的银行主要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基本上是因为两三个公因子的得分偏低, 导致整体业绩较差, 低得分暴露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对症下药。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的业绩评价一直是会计界的热点,也是政府管理部门、广大股东、经营管理者、债权人等关注的重点。综上分析可知: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它对企业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因子得分可以揭示出每个企业的薄弱环节,对银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表现在:首先,本文旨在分析银行的经营业绩,因而选取的指标中没有考虑企业的规模,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未能显现出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排名靠后。第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必须真实可信,但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仍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有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本文分析的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只就其某个时期(2008年)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影响方法和过程的一般性研究,在数据和指标全面的条件下,按着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得到更趋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4期。

[2]王增民:《因子分析法在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年第1期。

[3]王秀丽、张新民:《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与质量分析》, 《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商业经营行为 篇3

关键词:存贷比监管指标 流动性风险 信用创造资产负债管理

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以下简称“存贷比指标”)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并将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取消存贷比监管职能是适应我国货币金融环境变化、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需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存贷比监管指标约束银行信贷扩张

我国199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存贷比成为法定监管指标以来,在控制信贷增速、防范流动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监管框架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是约束商业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的三个主要指标。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3%~4%的水平。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监管数据,我国银行业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3%;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6%,远高于监管规定的8%和4%的要求。而上市银行201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各主要银行的存贷比指标已达到或接近75%的监管上限。由此可见,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存贷比对银行信贷规模扩张的约束更为直接和显著。

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适应我国货币金融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方式、社会融资结构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货币供给更多地由依靠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被动供给转向主动投放;社会融资结构由以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共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理财业务迅速扩张。为应对上述变化,央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优化调控框架,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并更多地向运用价格型工具调控转变。在此背景下,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是适应货币金融环境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的。

(一)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转变需要增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在以往年度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快速增加导致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为防止流动性泛滥,央行通过存贷比约束以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限制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降低货币乘数,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合理范围内。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趋势,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外汇占款明显减少。央行开始更多地通过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向市场主动投放基础货币,弥补流动性缺口,流动性格局由过去偏宽松逐步回归中性适度的新常态。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转变客观上需要减少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的约束,以实现一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满足微观实体的融资需求和宏观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是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的必然选择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社会融资需求显著增加。为规避存贷比指标的约束,有的商业银行通过不规范的同业业务、通道业务向房地产、预算软约束部门和政策限制性领域提供了大量融资,形成了大量的非标资产。这类融资方式脱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信息公开程度低,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导致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迅速聚集。不仅如此,由于表外融资通常需要借助信托计划、券商资管产品、基金专户等通道进行,这就增加了融资的中间环节,推高了融资成本。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在鼓励金融创新、维护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前提下,按照“堵邪路、开正门、强管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银行同业业务相关经营行为进行清理和规范,同时,作为前述文件的配套性文件,银监会还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强化政策执行力度。政策实施以来,规范了银行同业融资业务,缩短了资金链条,维护了市场秩序,防范了业务风险,也提高了社会融资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在此背景下,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也成为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的必然选择。

(三)有助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实际上,以价格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的模式。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传导需要建立能够充分反映货币供求关系变化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取消存贷款监管指标约束有利于减少对银行信贷行为的硬性限制,便于银行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信贷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货币市场效率,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由“量”转“价”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

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经营行为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整体存贷比处于高位,中小银行存贷比普遍高于大银行。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有利于提升银行业整体信贷扩张能力,尤其有利于吸储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进行资产扩张。由于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可以间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强化融资业务监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将表外融资业务回归到表内,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了解和监管银行融资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减少融资中间环节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因而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也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可能对银行债券配置需求形成一定冲击

相对于投资债券而言,贷款收益率较高。从利润最大化角度看,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后,银行总体更倾向于从事收益率更高的贷款业务。从具体债券类属来看,信用债与贷款的风险权重相当,而利率债则没有资本损耗。因此,预计贷款对信用债的替代作用将大于其对利率债的替代作用;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可能会对银行债券尤其是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形成一定冲击。

(四)有助于商业银行负债来源多样化,促进银行间货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政策,调整了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的统计口径,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存款”的统计口径。在此基础上,当前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可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弥补资金头寸,从而有利于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未来有望逐步由负债管理为主的经营模式向资产风险定价、负债结构多样化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作者单位:英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商业经营行为 篇4

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已经几年了,对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加速其商业化转轨步伐,提高经营效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现实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商业银行在经营行为上还存在着目标不清,管理错位等经营行为,计划体制的影子还时隐时现,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这里,笔者从几年来县级行经营管理的体会出发,针对几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谈一些主观上的粗浅看法.

作 者:刘智和 晋宏举 作者单位:农行大同市云泉支行,山西,037006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7)分类号:F8关键词:

商业地产经营管理方略谈 篇5

1. 商业地产项目经营管理现状概述

商业地产管理遵循的是战略目标管理方式, 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 主要设置项目总体战略, 通过总体战略的分解, 形成阶段战略目标和部门战略目标, 用来指导和管理整个项目的运作。商业地产项目管理是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的, 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 运用系统管理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项目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按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系统。

具体讲, 商业地产项目不同于住宅地产, 具有投资金额大、运营周期长、投资回收缓慢、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 最重要的是商业市场变化较快, 开发商需不断去适应市场的变化, 灵活采取经营管理策略,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在制定管理的目标时既要有硬性的指标也要灵活变通。目标主要包括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成果性目标指投资回报率、商场开业率、销售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等效益指标, 以及项目的内外部功能要求;约束性目标年度销售额、店铺出租率、投资限额、质量标准等。除此之外, 商业地产项目还受城市区位因素、城市规划、目标受众群体、招商代理公司等条件制约。商业地产项目涉及投资方、规划、设计、施工、招商代理、营销代理、租户等多部门和单位, 以及最终用户消费客群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因此, 商业地产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保证体系, 来统筹和协调项目的全过程和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2.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点

2.1 商业地产项目的计划管理

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计划管理, 能使项目的前期论证、招商策划有计划、按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可以说, 通过使用一个动态计划管理, 将项目全过程和全部经营活动纳入计划轨道, 使项目有序地达到预期总目标。

2.2 商业地产项目的组织管理

这是指通过职责划分、授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 以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各种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 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保障体系, 使项目的各项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2.3 商业地产项目的协调管理

其意义是为经营管理提供协调和谐的公共环境, 保证项目开发建设顺利进行。协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与外部环境、项目各子系统之间, 以及项目不同阶段、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沟通与协调。这种沟通与协调将更有利于睦邻公共关系, 吸纳融通资金, 寻找招商推广渠道, 广揽优秀招商和推广队伍, 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项目。

2.4 商业地产项目的控制管理

其意义是有利于对既定的战略目标的实施进行控制, 并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决策、反馈和调整等手段, 采用项目分解, 各种指标、阶段性目标的贯彻执行与监督等措施, 对项目的设计规划、招商周期、营销推广费用、资金使用、成本造价等进行有效控制, 以确保项目用最少最优的人力物力投入,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商业地产经营管理的策略

商业地产项目的经营管理是指从项目定位期到稳定期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控。由于商业地产项目专业性比较强, 一般需要与专业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或机构来协助进行项目运作, 在管理好项目自身团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需要团队成员运用好外协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服务于项目, 所以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 主要是以合同管理为手段, 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等方法, 对商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 按照行业要求、规范和合同规定的目标, 进行严格监督、控制和管理, 以确保商业项目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商业项目阶段式目标管理方法。对一个商业项目而言, 需经历项目定位期阶段、项目筹备期阶段、项目进场期阶段、项目启动期阶段、项目运营期阶段和项目稳定期阶段6个大的阶段, 6个阶段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需要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针对每个阶段制制定合理的管控策略, 这样才能将6个阶段统一起来实现商业项目的总体目标。

3.1 项目地位阶段的策略

定位期, 为商业运营打好基础。一个具有良好潜力的商业项目应该在项目施工前, 就应该有良好的业态经营定位和清晰的招商对象定位, 这个时期经营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结合业态实际经营要求, 对商业的业态分配、铺位分割方式、配套要求等提出具体的方案, 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决定于开发商、设计院、代理公司, 从物业的实际运营者角度说, 经营管理工作在此时就应该提前介入, 依托专业的商业策划管理公司或机构对项目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展望, 制定确实可行的策划方案, 并逐项分解到项目的各个专业, 包括招商需求、推广需求、营销需求等等, 目的是为商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同时需要制定一些风险管控机制。确保项目目标顺利实现。

3.2 项目筹备阶段的策略

筹备期, 为市场运营做好准备工作。在第一个时期工作完成之后, 经营管理公司应对商户的招商对象筛选, 并做好市场运营的宣传推广工作。这个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对商业项目影响较大的主力店的确定,

主力店作为商业项目的主要业态之一, 不但具有巨大的“磁场”吸引力、良好的集客效应和极强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 同时能够达到提升商业项目的整体商业价值, 增强业主的投资信心, 推动商业项目商铺的销售的作用, 为其他业态及业种的加盟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 商业项目主力店招商的成果, 引进主力店的品牌质量和档次, 招商的速度快慢, 直接决定开发商投资回报的实现及商业项目后期的运营和管理。管理者需结合招商规划和商圈的特点确定主力店, 待确定后需尽快将主力店的物业条件提交给设计和工程部门, 由他们尽快完善设计和施工, 以免造成后期的施工返工, 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压力, 其他次主力店及商铺也需尽快确定, 并将物业条件提交给开发部门, 以达到商业管理和工程开发的有效衔接, 有效地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

另外经营管理公司还应该在此阶段完成自身架构的完善工作, 比如建立IT信息部优化商户上游货源资料, 建立终端推广点, 为商业未来商圈辐射做基础工作。期间可以不间断加强和商户的交流活动、提高商户经营素质, 帮助商户采购有竞争力商品。

3.3 项目进场阶段的策略

进场期, 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商户经营信心。此时期商铺逐步进入交铺工作, 经营管理公司在此阶段应该帮助商户与工程部门进行工程交接, 使商户尽快进入场内, 同时要帮助商户审视产品竞争力, 对持观望心态, 不肯下实力经营的商户进行经营信心劝服工作, 任何新商业项目投入经营最根本的矛盾是一怕商品没人来买, 二怕开始经营了消费者到了现场买不到商品, 如此恶行循环经营自然难以做旺。此阶段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 就是尽最大可能提高商户经营信心, 提升商品品质和价格的综合竞争力。

3.4 项目启动阶段的策略

启动期, 把人气做起来。商业进入试业或开业后, 最初的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聚拢人气, 增加人流, 可以用特价 (SP活动) 、商业抽奖、消费送礼、免费接送、明星造势, 线上线下等推广营销方式制造人气和消费额度。不管是零售业态还是餐饮业态, 首先要让商户有生意做, 此时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没做好, 商品与客群需求不匹配、品种不全、价格无竞争力, 虽短期制造人气也很难把商业做旺, 这种情况下人气越旺, 市场口碑形成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危害了市场成长。相反, 商品综合竞争力强, 口碑效应则会让商业越发兴旺。

3.5 项目运营期的策略

运营期, 把生意机会最大化。项目初步经营起来之后, 应该在此时期加紧梳理商圈辐射的空白点, 应尽可能扩大商圈辐射范围, 对商圈盲点进行专项推介, 对商圈居民进行情感性沟通工作等。此外在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口碑后, 需要在推广营销上不断进行强化和创新, 在节假日举行大型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媒体的力量进行持续的推广。以此来建立商业项目的特有的品牌影响力, 保证客流持续稳定的增长, 从而实现商业的持久盈利。

3.6 项目稳定期的策略

稳定期, 守卫消费商圈, 与时俱进提升商业竞争力。此阶段一方面为商业创品牌, 增加商业形象诚信度, 促进消费者情感认同度, 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为市场商户提供商业资讯、增强其经营素质和新商品引进能力, 持续不断推出各类促销活动增加消费热情。

购物中心的商业集聚经营优势分析 篇6

一、对商业集聚的界定

商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现象, 它是指相互关联密切的商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 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的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由于商业集聚是由同种类产品、互补型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商业企业聚集而形成的, 因此, 从模式上来讲他属于水平型的产业集聚。蒋三庚在他的《论商业集聚》这篇文章中将商业集聚分为三种形态:团组快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购物中心属于其中的第一种形态。

二、对购物中心的界定

购物中心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 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程。购物中心在中国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目前它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购物中心又称Shopping mall或是Shopping center, 国外又称其为Plaza和Shopping city。对购物中心的定义各国都有所差异。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定义为:由开发商规划、建设, 统一管理的商业设施, 拥有大型的主力店, 多元化商品街和宽广的停车场, 能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日常活动的商业场所。中国商务部对购物中心的定义为:多种零售店铺, 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是一个区域内, 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不论各购物中心定义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不同, 但它们都强调了一点:购物中心是一个商业集合体。其表现的经济行为就是商业集聚。

三、优势分析

购物中心近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尤为迅猛。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6年仅上海市购物中心的数量就从36家增加到47家, 增加了11家, 全年的销售额从2005年的251亿上升到了317亿, 增幅达26.7%。那么是什么吸引了开发商和投资商的注意力呢?购物中心这种新型零售业态与其它零售业态相比, 有其独特的经营管理优势, 这也是它的竞争力所在。

(一)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也叫规模效益, 它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 随着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 单位成本呈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动引起长期平均费用下降, 从而使收益增加的趋势。购物中心的规模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空间优势。我国按购物中心的规模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即社区购物中心、市区购物中心和城郊购物中心。

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

从对购物中心的分类可以看出, 购物中心的面积都在几万平米以上, 目前, 一些大型的购物中心的面积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平米以上。因此, 购物中心内部的空间开阔, 可容纳的消费者数量比其它零售业态的卖场要多好几倍, 有的甚至是几十倍, 吸引的客流也就较多, 从而大大地增加了营业额。例如, 北京的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 东西横跨600米南北跨度120米, 地上5层, 地下2层, 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 2004年10月24开始正式营业, 仅开业后的一个月内, 客流量就达到了130万人次。

2.资源共享优势。一般来说, 购物中心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是指购物中心由代表业主权利的、受业主委托的管理公司集中管理, 主要包括集中的招商管理、集中的营销管理、集中的服务监督、集中的物业管理。“分散经营”是指购物中心的管理者不直接进行商业经营, 只对消费者与商业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交易场所, 为他们搭桥建梁。正是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 管理者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消费环境, 经营者可以共享管理者为他们的销售所提供的各种资源, 包括整体营销广告、卖场装修等。经营者和管理者各自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分担成本。这样既可以降低购物中心业主与各商家的经营成本, 又可以吸引客流, 从而充分地发挥了购物中心的规模优势, 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

(二) 实现业态之间的互补

百货店经营的是各种品牌的商品, 从而实现商品之间的互补, 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而购物中心经营的是各种商店, 也可以说经营的是业态, 它也像百货店中商品的互补性一样, 实现各种业态之间的互补, 从而达到消费者的不同消费目的。例如百货店经营的服装主要以时尚类型为主, 而大型超市中经营的服装则以普通的中低档类服饰为主, 这样, 在服装方面, 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就可以形成互补, 消费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消费水平或需求选择不同的消费场所。

(三) 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购物中心, 它都几乎囊括了主要的零售业态, 有的甚至是全部的零售业态, 一些大型的购物中心除了拥有商业业态之外, 还融合了金融、医疗等机构设施, 因此, 购物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金融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例如金源新燕莎购物中心汇集了两家大型百货店及居然之家家居店、易初莲花超市、汽车贸易中心、星美院线、美食中心、滑冰广场、方特乐园等知名企业, 同时引进了羽毛球馆、网吧和洗脚屋。它在迎合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同时, 也使消费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 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四) 吸引客流

下面引用哈夫模型来说明。哈夫模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者戴维·哈夫教授于1963年提出的。他是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 认为:消费者前往某一商业设施发生消费的概率, 取决于该商业设施的营业面积、规模实力和时间三个主要要素。通常而言, 消费者更愿意去具有消费吸引力的商店购物, 这些有吸引力的商场通常卖场面积大, 商品的可选择性强, 商品品牌知名度高。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Pij表示i地区消费者到j商店购物的概率;Sj表示j商店的卖场吸引力 (通常指卖场面积, 或卖场提供的商品种类或服务项目的多少) ;Tij表示i地区到j商店的距离阻力 (通常指消费者从i地区到j商店所用的时间) ;μ表示卖场魅力或商店规模对消费者选择影响的参变量;λ表示需要到卖场的时间对消费者选择该商店影响的参变量。

现在, 我们假设有一家购物中心A和一家单店业态模式经营的百货店B, 某一消费者Y从他所在的地区i到A和B的时间相同, A的面积明显地大于B的面积, A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目也明显地大于B, 即SAμ>>SBμ。下面计算Y到A和B的概率。从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分母部分是相同的, 此时根据假设可以认为Ti A=Ti B, 在SAμ>>SBμ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购物中心与其它单店式经营零售业态相比在吸引客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 知识外溢

说到知识外溢, 一般大家都会想到在工业生产企业集聚中所产生的技术外溢, 但在购物中心这种商业集聚的新型零售业态中同样具有明显的知识外溢, 这里的知识外溢主要表现为信息的外溢。购物中心是由多家商业企业聚集而成, 从其中一家或几家企业中所反应出的消费者需求信息以及市场潮流时尚信息能够很快地传达给其他的商家, 各商家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地改变和调整营销策略以及商品结构等,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这就形成了购物中心的知识外溢效应。

由于购物中心这种商业集聚的新型零售业态所具有的经营优势, 它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它也将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引领我国乃至世界商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伟.购物中心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J].商业现代化, 2005 (4) .

[2]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3]余凯.我国购物中心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 2006 (34) .

商业经营行为 篇7

参考文献

[1]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2) .

[2]李镇西.中小银行的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J].银行家, 2011 (5) .

论商业物业经营模式及发展问题 篇8

【关键词】商业物业 经营模式 发展

一、目前我国商业物业的经营模式

商业物业想要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从它自身的经营模式入手,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特点,不断的发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商业物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阶段,我国商业物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发商自己兴建物业,自己经营管理已经竣工的物业,这种经营模式能够让开发商的利润最大化。第二类是开发商通过和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物业,也就是说开发商是出租自己的物业,交给专业的商业物业公司来经营管理。这种经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各自优势,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第三类是开发商在商业物业建成以后直接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然后由物业公司来负责物业的出租、经营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这种商业物业的经营模式比较的普遍,它把物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放在了同一个体系中,更加便于管理。现阶段我国商业物业的经营模式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适应目前商业物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的商业物业企业要不断的革新,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商业物业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商业物业企业的经营理念

现阶段的商业物业企业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但目前很多的商业物业并没有真正的从传统的经营观念中走出来,他们的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只是单纯的套用以前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多的业主和承租商都不服从物业企业的管理,根据自身经营上的需要,来制定和实行经营计划,这就造成了物业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物业企业品牌的建立,同时也不利于零售商经济利益的实现。另外,商业物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特色,企业在招商的过程中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招商目标,商业定位缺乏准确性,企业中的承租商或者零售商具有普遍性,没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不但不利于物业企业品牌的建立,也会给承租商和零售上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物业管理市场的结构不健全

新型的商业物业经营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它自身的交易体系还不是非常的完善,缺乏政府部门系统的指导以及中介结构的积极参与,这就使得商业物业管理的市场非常的不规范,结构也不是非常的健全,严重阻碍了商业物业的发展。市场上对商业物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具有非常大发展潜力,但是,市场结构的不健全,市场制度的缺失,使得物业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创立属于企业的物业管理品牌。整个市场环境对培育与发展大中型的物业管理企业都非常的不利。

3.商业物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

物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物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对土地的开发,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现阶段的商业物业经营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管理水平的高低,商业物业想要得到成功的经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具有较高管理水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内部体制的完善,只有企业内部体制能够对企业的工作人员得到很好的制约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的管理是有效的,管理的结果能够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然而,目前阶段我国商业物业缺乏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内部的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严重阻碍了商业物业的发展速度。

4.商业物业企业人才匮乏

在商业物业中使用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传统物业模式中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新型的商业物业模式认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到位,这就阻碍了新型商业物业理念在企业中的进一步的运用。这些工作人员对于物业经营缺乏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对新型商业物业企业经营和招商中应该注重的问题不是非常的了解。对于工作人员自身来讲,很多是在国有企业工作多年,缺乏必要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具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接受新事物、启发新思维的动力不足。

三、解决商业物业经营模式中问题的具体策略

1.建立先进的物业经营管理理念

随着新型商业物业模式的出现,我国的商业物业企业必须要更新经营管理的理念,注重管理和品牌的建立,在经营和招商的环节要有企业自己的目标,不能混乱经营、盲目招商。企业在进行商业物业的建筑规划前期,就要先确定它自身的经营模式以及招商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可能发生的改造成本。在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经营,以经营为中心开展物业管理;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相互配合,商业物业管理要主动配合商业物业;开展参与经营,把经营纳入到商业管理中;开展服务经营,经营提供商业服务;加强商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商场的信誉度。商业物业企业还要科学地规化设计开发模式,实现商业和物业的双赢。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物业经营可以拓展思路,使用电子商务来帮助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线上线下统一经营,避免因为电商的冲击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让商业物业的经营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政府规划作用,完善市场结构

健全的物业管理市场结构是商业物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商业物业中由于恶性的市场竞争,经常出现重复建设以及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闲置与浪费,想要有利的避免这种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在大型商业物业建设开发前期就必须要把工程的建设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来,加强政府规划,综合考虑城市交通等多种因素,对商业物业中的地理位置的发展规模以及商业物业的结构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制定符合城市发展以及商业物业经营的合理的城市物业布局结构,为商业物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尤其是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保证企业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商业物业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考核制度,明确每项工作的节点,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对于绩效完成好的员工,按照奖励机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没有很好的履行工作职能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采取末位淘汰等制度,进一步筛选优秀员工。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给工作懈怠的员工给予压力和警示,打造精干高效的经营团队。企业还要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的成功管理经验,让企业的管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个商业物业企业必须要有一支非常专业的管理队伍,要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商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要能够很好的为物业产权人与使用人提供从商业经营上的准确定位以及在招商管理中的优质服务,从而提高商业物业的经济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因此,商业物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对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不断招聘那些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又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的社会先进人员;对企业的老员工也要加强教育,积极组织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物业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积极地解决目前阶段在商业物业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适合市场运作的管理制度,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刘昱.物业经营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01

[2]张青.精细化管理理论之内涵.冶金企业文化.2013(1):18-19

商业银行经营学 篇9

第一章

商业银行的功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动态

商业银行的制度:分类一,国有商业银行;企业集团所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公司商业银行;分类二:地方性,地域性,国家性,国际性;分类三:单元制,分行制,持股所有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监管的定义:开业监管,分支机构监管,业务监管,价格管制,资产负债表控制 内部环境,外部监管=与其他机构(银监会)内控机制:

第二章

银行资本金的构成:股本,盈余,借债,储备金巴塞尔协议

分子策略: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分母策略:压缩资产,改变资产结构

第三章

银行负债的构成:存款,借入款项,其他负债银行存款业务: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储蓄存款

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稳定性,存款成本管理,存款规模控制

短期借款的渠道:同业借款,想中央银行借,转贴现,回购协议长期:债券

第四章

现金资产=在途资金+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存款

现金头寸:点头寸,时期头寸;基础头寸,可用头寸;

第五章很重要,全部仔细看有40分!

第六章

银行证券的投资功能:增加流动性,分散风险获取收益,合理避税

银行证券投资业务:手握证券,手握证券账户

第七章

租赁的概念类型:经常性租赁,融资性租赁(直接,转,回购),杠杆租赁

信托业务:融资性信托,公益性信托基金,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信托投资

第八章

表外业务的原因:客户需求,增加资金来源,科技支撑,自身条件,金融环境使然,转移分散风险

九种表外(中间)业务:忘了担保业务:备用信用证;商业信用证的特点,交易程序

远期利率协定原因

第九章

结算业务(细看)贷款承诺:定期贷款承诺;备用~;循环~

结算工具:汇票,支票,本票(结算方式:汇款,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保函结算

保附代理:

国际业务类型:外汇资金筹集:国际融资,国际信贷;贸易融资与国际贷款: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票据承兑,购买应收账款,出口信贷,forfeiting,银团贷款,资产管理:商业性贷款 理论,资产可转换性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三性(吕布)

融资缺口:

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问题研究 篇10

一、市场营销战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对策

(一) 市场营销战略

就是企业领导人根据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对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适用性、风险性等特点。若企业能够立足自身的条件, 适应外部环境, 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制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 那么企业就在总体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为企业的各项营销活动提供了依据, 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

(二) 市场营销战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

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有的企业只看到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因而常常发生一些短期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市场发展有利于企业时, 不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 盲目地为自己的产品涨价。2.当企业的产品紧俏时, 不考虑长期用户的利益, 把产品大量销售给暂时出高价的用户。3.当市场发展不利于企业时, 不顾同行业的利益, 轻率地降低产品的价格。4.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不考虑用户的回款能力, 大量赊销自己的产品。

1995年, 煤炭销售中的“不付款不发煤, 不还账不发煤, 汇票不到不发煤”的三不原则, 像一把利剑斩向国营企业的债务链, 当年一季度国有重点煤炭销售回款率达94.4%, 有的甚至高达100%, 不欠新款, 老账也开始返还了。但是,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也有少数煤炭企业对“三不”原则认识不足, 执行不坚决, 贪图暂时的利益和本企业的局部利益, 在用户屡屡不回款的情况下, 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发煤, 而货款回收率只有70%, 甚至更少。黑龙江某局一年的销售额14亿元, 到1994年底, 用户总欠煤款达14亿。辽宁某局一年销售额2.5亿元, 到1994年底用户总欠款达4.8亿元, 相当于一年半的销售额。就这样, 煤款回不来, 职工的工资发不出去, 生产也难以维持正常。

(三) 市场营销战略中短期行为的危害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短期行为有如下的危害性:1.毁坏企业形象, 降低企业信誉度。2.影响企业与用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造成市场份额减少, 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3.影响企业与同行业伙伴的关系, 容易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4.容易形成大量的货款沉淀, 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和职工收入水平。5.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难境地。

(四) 克服市场营销战略中短期行为的对策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 应采取一些对策, 克服市场营销战略中的短期行为, 从而避免因短期行为而给企业带来危害和损失。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领导人必须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 制定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的总体设想和规划。2.在制定企业市场营销的总体设想和规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3.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适时调整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并在调整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用户和行业伙伴的切身利益。

去年以来, 煤炭市场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煤炭价格一路飙升, 特别是焦煤产品持续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主焦煤生产基地之一的汾西矿业集团公司, 其“晋柳王”品牌的优质主焦煤, 地销价格曾高达700元/吨, 比经过加工的洗精煤价格还高, 且不用占用珍贵的铁路运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该公司领导人果断决策, 严格控制地销, 以充足的数量确保合作多年的重点合同用户的产品供应。这一决策很快得到许多重点用户的一致好评, 有不少用户主动提出在合同价的基础上, 不同程度地提高价格, 并在付款方式上、质量要求上提出了许多有利于该企业的条件。这样, 公司不仅没有因控制高价地销遭受经济损失, 而且进一步开辟了市场, 巩固与老用户的合作关系,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产品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对策

(一) 产品策略

产品是交换活动的基础, 企业同市场的关系首先是通过产品来联接的。在市场营销组合中, 产品策略是其他另外三个因素的基础。所以企业的产品策略是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关键在于产品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以及产品策略的正确与否。产品策略的制定和正确实施, 首先要求对产品的整体概念正确理解。其次是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各阶段的营销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和新产品开发策略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二) 产品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

在对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解和各产品策略的运用中, 企业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以及企业营销战略、营销人员的素质和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诸要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会在产品策略的制定实施过程中, 发生短期行为。1.只重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的质量;2.只重产品的实物形态而忽视产品的厂牌、商标及包装;3.只重产品的质量而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

某市食品加工厂, 生产的月饼一向以制做精美、香甜可口、价格合理且质量可靠而受到广大市民的亲睐, 在市场上十分畅销。1994年中秋节来临之际, 由于企业的知名度高, 其产品质量过硬, 所以该厂生产的月饼销售十分旺盛, 销售量明显地高于往年, 致使产品的原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为保证货物供应, 满足市场需求, 该企业将库存的已经有些发霉变质的原料, 掺入新购回的原料中进行生产。很快被消费者投诉到有关部门, 经质检部门检验后, 确认该厂的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并在电视台曝了光。从此以后, 该厂的信誉一落千丈, 销售节节退缩。企业虽然进行了多方努力, 仍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 产品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危害

企业在产品策略中的短期行为有很大的危害:1.破坏产品形象, 降低产品的信誉度。2.影响企业的中长期收益, 导致经济效益下滑。3.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不利于扩大市场份额。4.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四) 克服产品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对策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产品策略的过程中, 应采取对策, 克服产品策略中的短期行为, 避免短期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1.企业须对产品的整体概念正确理解。2.力求以质取胜。3.拓展产品的外延, 使产品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价格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对策

(一) 价格策略是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 必须在了解并掌握纷繁多变的市场环境形势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优势, 权衡利弊, 配合其他组合因素, 灵活地制定其价格策略, 决定其产品价格。商品价格的高低大小, 主要是由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的, 但除这个因素外,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又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如商品的成本、市场需求情况、市场环境结构、商品的市场特点等等。企业必须在市场调查预测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价格策略, 以促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 价格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

企业在价格策略中的短期行为表现如下:1.不进行市场调查, 或不以市场调查资料为依据, 只凭主观臆测制定价格策略。2.不考虑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 单以占领市场或扩大销售为目的制定价格策略。3.不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盲目地仿效别人的价格策略。

(三) 价格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危害

企业价格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危害性:1.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2.不利于企业稳步扩大市场份额。3.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4.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走向衰落。

(四) 克服价格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对策

企业在实施价格策略的过程中克服短期行为, 应做到如下几点:1.对市场做充分的调查预测。2.经常或定期对市场行情和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3. 以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制定企业的价格策略。4.适时适度地调整产品的价格。

四、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对策

(一) 销售渠道和促销的概念

销售渠道是在把产品传递到最终购买者手中所使用的各种中间商;促销是把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向消费者报道和说明, 以促进和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

(二) 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短期行为的表现

在企业的销售渠道策略中短期行为主要表现为:1.为了眼前的利益, 毁坏良好的销售渠道。2.在竞争中, 选择错误的销售渠道与对手竞争。3.为了一时的利益, 选择信誉不好的中间商。在企业的促销策略中短期行为的主要表现为:

1. 企业营销观念缺乏, 重产品轻促销。2.轻视人员推销, 重视非人员推销。3.使用不正当的促销手段。

(三) 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危害

企业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的短期行为的危害性:

1. 难以实现企业产品的商品化, 形成产品的严重积压。

2.有损企业形象, 降低企业的信誉度。3.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 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四) 克服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短期行为的对策

企业克服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中的短期行为的对策如下:1.始终保持与中间商的良好合作关系, 风险共担, 利益分享。2.重视促销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运用各种手段, 主动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 曾一度大量利用中间代理商为其销售煤炭产品, 也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但是, 随着企业营销网络的逐步建立健全, 中间商的作用越来越小。这时候, 该公司采取了逐步过渡的方法, 使代理商退出。第一步, 停止了那些坐享其成的中间商的业务;第二步, 向中间商提出了提高产品价格, 让步产品质量等要求, 迫使其自动退出, 最终实现了产品的直销。在这一过程中, 大部分代理商都在理解的基础上, 接受了这一现实, 有的还与该公司建立了其他业务关系。

综上所述, 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很大。因此, 企业必须增强市场观念, 加强营销管理, 提高营销水平, 克服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正确运用各种营销策略, 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宋小敏, 宋道先等.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6月第六次修订重印.

[2]李景泰.市场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11月第12次印刷.

[3]孙淑红, 徐有峰.中小企业创新营销精华读本.安徽人民出版社.

[4]周继文.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命脉.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5] (美) 菲利普.科特勒 (Philp Kotler) .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上一篇:先秦文学下一篇: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