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与行政法论文四篇

2024-07-13

公共选择理论与行政法论文 篇1

一、教育行政低效的根源

教育行政效率一般是指教育行政组织和教育行政人员在处理公共教育事务、实现教育行政目标活动中所得到的最终结果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比值关系。即政府的教育产出与教育消耗的比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就是提高教育行政效率[2]。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行政效率即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教育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评价;是教育行政机关和人员在一定时间的教育行政活动中, 教育行政总产出与教育行政总投入的比率关系。效率是一个只有数量概念而无“质”的内涵, 只有在教育行政活动对社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时, 该活动本身才是有意义的。否则, 效率越高, 反而更是“南辕北辙”。教育行政效益是指教育行政活动在单位时间与空间内所造成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有益社会效果与在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财、物和时间总量之比。通过提倡教育行政效益, 就可以将教育行政活动的质和量统一起来。但无论是“教育行政效率”还是“教育行政效益”都没有衡量教育行政完成教育行政目标的程度。只有“教育行政效能”才能全面显示教育行政活动的成效。教育行政效能是指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行政人员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率、效果、效益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 效能是高出效率和效益的概念。教育行政效能包含了教育行政效率和教育行政效益两个方面, 体现了教育行政目标的正确性和教育行政高效率的统一[3]。

1. 教育行政人员的自利动机。

帕金斯定律(Parkinson’s Law)所指出的情况,即无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甚至无事可做),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人员的数量总是按同一速度增长。按照帕金斯的说法,随着“金字塔在上升”,低效能等“顽症”如“全身瘫痪”将愈演愈烈,到最后无可救药,只有“等死”,这也应了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公共预算额可能是‘最适当的’公共开支额的两倍。”

2. 公共教育物品的垄断供给导致教育行政的低效率。

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和成本意识。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基本垄断了公共教育物品的供给,公共教育物品的提供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极端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的替代方式都可能被禁止。不管他们是否需要,公民都被迫去消费教育行政机构提供的服务。”第三,教育行政机构提供公共教育物品,割裂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对公共物品估价和评价的困难。

3. 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无法监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选择多半是在“政治市场” (political market) 当中完成的。政治市场中政治选择的一次性,使人们在选择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时只能是一次性的、不完全的,对政治市场的相关信息掌握是不充分的,公众作为“买方”永远处于劣势地位。其次,教育行政人员既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又是评判者。帕顿和沙维奇指出:“在实践中,政策的实施和评估经常由相同的主体来进行,也就是政府官员。他们一边行动一边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行动,把计划的执行与对结果的理解相结合,以便加强或改变计划内容。工作的好坏基本上与分析无关,政策过程的参与者既是他们所实施计划的评估者,又是他们所评估计划的实施者。”最后是无效监督,信息不对称。

二、教育行政低效的对策

1. 凸现教育行政“公共性”,树立教育行政责任理念。

教育行政责任要求教育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必须迅速、有效地反映和帮助公民教育意愿和要求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教育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应该做到:一是在行使职责时,必须说明要达到什么目标;二是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要有所交待,向公众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三是在完成职责后,如出现差错或损失,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制定教育行政组织法,明确界定和规范教育行政职能。

宪制改革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主张。政治竞争是在既定的规则结构内进行的。要想提高政府效能, 不能仅指望为公共利益而奋斗的公共管理者的觉悟与努力, 重要的是改革政府系统得以运转的规则。李春玲提出,教育行政机构的宪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完善教育行政组织法[2]。包括:第一是将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以立法形式予以确立和规范,使政府职责的实施有法可依;第二是将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以立法形式完成职能的分解,即详细确立和规定各个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相互关系及各自应承担的职权、职责,使其职责明确,避免互相扯皮和互相推诿;第三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运行方式与范围以及法律程序,并特别注重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行使过程中的程序化,克服操作者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保证依法实施政府教育行政职能具有规范性和可行性;第四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对政府教育行政职能运行的监督,详尽规定各不同监督主体对政府职能实施的监督主体资格、监督权利、监督方式及监督结果(即法律责任),使监督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教育服务市场化。

公共教育服务市场化有着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而不是“划桨”(执行)。二是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发展。三是公共教育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5]。

要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市场化:首先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其二是培育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教育的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教育拨款审议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审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等,这些中介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发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管理的作用,使政府对教育的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使教育行政部门专事宏观调控职能。劳凯声教授根据市场介入的程度不同, 将我国公立学校市场化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6]: (1) 学校的象征性市场化运作; (2) 公立学校的局部运作市场化; (3) 公立学校“一校两制”的市场化运作; (4) 转制学校的市场化运作; (5) 股份制学校的市场化运作; (6) 教育中介组织的市场化运作; (7) 教育券制度。

4. 引入“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开展教育行政绩效评估。

所谓政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它以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为第一评价标准,蕴涵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

进行教育行政绩效评估,首先要求参照国外学者提出的4E衡量指标,即经济 (Economic) 、效率 (Efficiency) 、效果 (Effectiveness) 、公平 (Equity) ,结合国情和地区条件的差异,制定出全面客观的、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教育行政绩效评估指标。其次是尽可能收集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真实反映教育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绩效。最后是对评估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指出问题和改进建议,促进教育行政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分析了教育行政低效产生的根源,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 提出了改善教育行政低效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教育行政,低效

参考文献

[1]田爱丽, 张晓峰.对现行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思:“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1) .

[2][4]李春玲.略论教育行政低效的根源及对策: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 .

[3]戴恒屹.近十年我国教育行政效能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1) .

[5]吴群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国外公共行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公共行政创新理念实践

公共行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研究现代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活动的理论。自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力主“建立一门行政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行政经历了多次理论突破和发展,即从公共行政理论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再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三大重大突破。当然,公共行政的理论来源于公共行政的实践,反过来公共行政的理论也可以指导公共行政的实践。20世纪以来,政府的行政改革和再造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兴起与发展,必将推动公共行政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并能够更好的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服务。

理论的创新

尽管之前很多理论家和实践家已经对行政机构行使国家职责的作用问题作了评述,但是公共行政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普遍被认为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立足于三大理论之上,即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一大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促进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成为“美国公共行政的圣经”。官僚制理论内含的价值中立原则也是传统公共行政的重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即要求公务员不应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他们应该能够为任何一个政党组成的政府服务。在传统公共行政看来,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追求。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问题的越来越多,政府机构的运作亟需得到研究。为此威尔逊说:“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上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可见,效率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政府行为的最高标准。古利克甚至宣称:“在行政的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效率。”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曾对推动大工业时代许多宏伟图景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由于传统体制的固有缺陷,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早在20世纪40年代,行政学大师沃尔多在《行政国家》一书中就指出,主张价值与事实区别的实证行政理论研究,会使公共行政化约为只重视行政效率与行政技术,而完全忽视了公共行政的公共本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正是建立在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批削的基础上,摈弃了传统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着重强调社会公平,认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公平。弗雷德里克森在1980年总结了自己数十年对公共行政的思考,出版了《新公共行政》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新公共行政的理念和主张。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把有效率、经济地、协调地管理公共事务作为其目标;而公共行政存在的正当理由在于更好的管理。在他看来,这种界定和理念是不准备和不完善的,公共行政应该把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然而,新公共行政学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否定,由于它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自足,未能最终取代传统公共行政而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掀起的以重塑政府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这种市场导向型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强调政府“多掌舵少划桨”,倡导去管制化、服务化、社会化、分权化的理念,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澳大利亚学者欧文·休斯说:“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典范可以比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美国学者奥斯本与盖布勒于1992年发表的《重塑政府》一书,使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念得到了提炼和普及,并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推向了高潮。在这本书中,他们描述了“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③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④卓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⑤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人拨款;⑥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⑦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⑧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⑨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⑩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四个不同模式,即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市场式政府强调政府管理市场化,参与式政府强调对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参与,弹性化政府认为政府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解制式政府则提出减少政府内部规则。

当然,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风靡欧美等西方国家之际也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反思,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的是服务导向,倡导维护公共利益,努力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民本位、追求公共利益为根本的行政体系。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公民为中心,认为政府的服务角色应遵循七项原则:①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②追求公共利益;③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④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⑤承认责任并不简单;⑥服务,而不是掌舵;⑦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与此同时,治理和善治理念出现,以表示社会治理的主体由政府变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基层自治的多元治理模式形成。

政府公共行政从关注行政管理到提倡多元化的、以公民为中心的、分权与参与的综合治理结构,从效率主义到公平主义,进而转向公共服务的理念,凸显出了以下四个特点:被拓展的公共性、多元的主体性参与、系统化的公共产品、可持续的公共治理模式探求。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变换图景,具有革命性意义和实质的正义。

实践的尝试

公共行政创新作为政府改革的一种实践活动,对各国政府的组织行为、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各国个性化公共行政创新实践从宏观调整到微观改革,硕果累累。

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可以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英国的改革重点在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考虑到全民公共行政体系形成历史悠久,改革的目标是集中提升政府长期影响力,而不是暂时“减震”作用。英国首相办公室政府战略部主任杰夫,摩根认为:“每一个现代政府核心的任务就是提供最大的公共增加值,这个增加值指的是

公民相对于他们缴纳的税款和对政府妥协程度而实际所得的价值,本质上是,政府相对于其消耗的价值而实际增加的价值,这个增加值的多少是检验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的迎合公民期待,提高满意度,改革行动中以提供量化指标和解决问题为导向,清晰的标准使每个领域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明确,并且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努力做到公共价值最大化。

美国的公共行政创新从里根政府开始,目标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就业机会,建设“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纲领性文献有:1993年戈尔的《从过程到结果: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以及《1993年美国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1994年《联邦雇员重新调整法案》、1997年《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2002年《总统管理日程》等。其基本内容是强调政府行动的績效和结果,原则是“以公民为中心,而非以官僚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通过竞争而非僵硬的变革”。在创新操作行动中,突出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绩效管理等。在职能转变上,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权治理,联邦政府主要管理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福利和环保等问题,经济发展等问题放在州及以下地方政府管理,提倡了模式个性化,以细致的法规作为保障。

英国、美国的公共行政改革侧重点不在政策变化、精简机构和结构调整,更多关注管理改革,强化对公民的服务,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除了宏观调整,微观层面上的改革实践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国公共服务奖就是为了表彰世界各国发展而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公共服务机构,促进公共服务更专业化而设立的奖项。以下是2003-2006年间获联合国公共服务奖提名的创新实践11个著名案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国的微观改革从一些具体窗口事务出发,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反应能力和责任意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并通过创新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制定,改善服务供给。这些创新成果对提升政府信任度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世界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对改革政府公共行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卓有成效,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公共开支、提高了政府整体绩效,重点回应了: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升、政府公共行政模式结构更具合理性以及公众民主参与意识提高等问题。

共识的形成

2007年,联合国举办的第七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上,发表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维也纳宣言》,提出了十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政策建议,即:确保政府的合法性,优先考虑为民众提供服务,增强透明度和问责制,打击腐败,改善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利用,支持有效的民间社会参与,保证媒体发挥建设性影响,密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促进建立公私伙伴关系,促进公共部门的改革创新,在危机和后冲突国家重建信任。《宣言》成为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导向,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公共价值诉求,各国政府正在为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而努力,因为优质、高效的公共行政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各国在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共识:为实现公共行政创新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关键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政府来说,政府需要角色转型,重塑公共行政理念。政府是一个经由公民赞同而合法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利用公共资源、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承担公共责任的政治组织。当前,政府角色正在发生转型,由原来“全能”政府承担“全权”统治向分工“治理”转变,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政府也只是一个参与者。政府将克服采取以单向的“命令一控制”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责任理念,而与非政府组织、公民建立公私结合模式,合理界定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功能与定位,灵活采取授权、特许、合同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凭单制、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

而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治理主体,有着巨大的潜力,呈迅速成长的趋势,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公共管理系统中去搭建了平台。培育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健全制度化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管理和监督是十分有益的。

公民的有序参与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的公民既是公共服务的对象,也是各种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公民的合法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政府公共行政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处理中,缺少必要的公民参与途径和保障渠道,常会导致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公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从而引发政府的不信任危机。因而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拓展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验的借鉴

公共行政改革与创新涉及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从本国实际出发,吸取他国成功经验是拓展本国创新的重点。我国建设运转良好的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体系,有四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1、政府可持续绩效文化体系建构

绩效文化是伴随着组织绩效管理理论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公共行政的运行用主观指标来衡量,能更充分的体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和信心。美国推行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始于上世纪70年代,对公共行政改革创新,降低行政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强调“绩效”为中心的行政文化,重点在于采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如政务公开、电子技术等。各国的国情差异形成不同的政府公共行政绩效文化方案,显然,可持续的绩效文化应当着眼长远,具有梯层性和系统性,并建构在绩效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

2、适度竞争机制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

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因此,市场化过程也是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适度的竞争能使各类公共服务生动活泼,运行畅通,但是处在转型时期的国家不能操之过急。实践征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历程源远流长,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比较高,而部分发展中国家把市场机制简单引入公共管理部门会导致转型社会陷入困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化不等于完全民营化,公共服务的宗旨是服务,市场化的本意是通过部分公共产品的适度市场化竞争,改进公共服务,获取更好的公共服务效能,所以,政府承担着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的责任,使用公开、公平、透明、合法的竞标,资产评估等方式,重点项目和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中,还应当开听证会,获得大多数公民的支持。

3、公共行政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互补模式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行政法治是为了规范政府权力。自律与他律作为两种不同的规范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分别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自律,是反映公共行政伦理特征的主导方面,主要依靠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而他律,是用强制性手段来规范、约束行为。虽然两者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即通过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现实表明,没有法的强制性会规范无力,而没有自律则缺少调控机制。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的制度化、法律化有助于完善权力伦理体系。

4、公共行政中的公共管理者自觉

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是一种责任。新公共管理视野中,公共行政管理者需要有高素质和专业化的特征,以及为公民服务的自觉性。公民要求公共管理者充当理想的“公仆”角色,其工作目标是取得大众利益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希望公共管理者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维护公共利益。在官员问责中也包涵着对公共管理者政治责任、职业责任、法律责任及集体责任等的要求,当然公共管理者的自觉也不可忽视。

公共选择理论与行政法论文 篇3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 官僚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公众利益 个人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制度等上层建筑也取得了实际进展,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观点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政治家与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本文就以公共选择中的官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突破点,并结合gdp、三公经费和八项规定的实例以及个人见解来分析公共选择学派该论点的合理性。

一、理论分析

(一)公共选择中的官僚理论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官僚理论认为“理想的官僚制”体系是当选政治家或选民的工具,官僚应该坚持价值中立,只服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合法的职权是官僚概念的核心。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则提出自己的官僚理论,该理论假定官僚就像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样,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政治家就如企业家,选民就是消费者,选票即该市场下的有效货币,选举制度就像市场性的交易制度,理性且自利。官僚们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他们关注的是权力、官职和公共声誉;上述目标与官僚的预算规模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得出官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其预算的最大化的结论。

布坎南之所以把官僚看作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其理论基础是把“经济人”假设运用于政治市场中。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组成的,经济市场的活动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政治市场的活动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一经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会随意改变。再者人的行动是围绕其价值观进行的,既然做出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的是同一个人,那么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不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自觉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截然对立的价值观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当官僚和政治家抛开政治身份而仅仅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理性人”或“经济人”的时候,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也是符合现实逻辑的,该理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二)公共选择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是委托人,被授权者是代理人。公共选择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作为委托人

政府不再直接生产公共产品,而是通过委托代理模式,将公共产品的生产任务交给社会,通过竞争招标等模式从社会生产者手中购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政府作为代理人

人民将法律层面上享有的公共权力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赋予权力机关、政府部门行使。人民只享有公共权力的剩余索取权,并保留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选择权与监督权。

当政府作为委托方时,其在竞争招标选择最终承担某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的过程中,衡量和评价生产者资格的标准肯定会因人而异。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政治家和官僚肯定会倾向于优先考虑对其自身利益有利的生产者,在此趋势之下与政治团体具有特殊关系的“利益集团”应运而生。利益集团是政府自利性的表现之一,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和依靠利益集团的资助来帮助它实现竞选胜利从而谋取私利,当然在此过程中“政治人”的本质也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政治家和官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当政府作为代理方时,人民授权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此时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经常存在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隐藏信息和行动、机会主义行事、逃避监督等违背公共利益原则的自利行为。这些行为可以从生物人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家和官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现实需求,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是不可厚非的,只要将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能强迫作为政治家和官僚的社会个人完全牺牲个人利益而为公众利益服务,这是有悖自然人性的。

二、实证分析

(一)政府绩效考核指标gdp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效率、效果、行政能力和公正等。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指标中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因素。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和一国的国力与财富。gdp是以数量见效的,因此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展现自己执政期间的显赫政绩通常会选择依靠一些见效快、易于发展的产业来拉动当地政府的经济生产总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政府对地方的泡沫经济房地产业的“照顾”,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打压房价和泡沫开发的相关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回应总是微乎其微,甚至置之不理。同样以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来分析,政治家和官僚在想方设法促进地方政府gdp增长的过程中就是站在“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作出的利益决策。因为政客在乎的是是否再次当选,所以他们在执政期间把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gdp纳入工作重点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gdp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导致政治家和官僚在执政过程中形成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因素之一,而牺牲个人利益追求公共利益经常只是政府行动的一个旗帜。

(二)三公经费的控制

近几年三公经费是否公开一直是公共行政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三公消费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由官方数据公布可知,截至2011年7月26日18时,在已公布“三公经费”的86个中央部门中公务接待费年预算超千万的部门达20个。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质检总局及中国科学院位列前三,分别达到66703.50万元、11384.66万元和8043.66万元,金额数目惊人,自然会引起社会阶层的不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心,在2012年国务院几次再下“三公经费”公开令箭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三公经费”有所控制,数额和比例都有所下降,预算得到了有效压缩。

这一现象正好引证了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选择中的具体运用。当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人行使行政权力时,与作为委托方的人民之间由于利益立场的差异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委托方在侥幸心理的前提下主观隐藏事实信息和行动,必要时甚至捏造虚假信息以维护私人利益。正面来说,中央对三公经费的控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抑制代理人的私欲,使政治家和官僚能各司其职,公私分明,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反面来说,该现象揭露了代理人以实现个人利益为基点借助行政职位和行政权力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事实,三公经费就是以权谋私,借工作之机享个人之乐。

(三)“八项规定”的推行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长效机制

“八项规定”是总书记针对党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文件简报;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要改进新闻报道 ;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

“八项规定”从法律意义来说只是对党的工作作风提出的规范性要求,没有很严肃的强制性和法律权威性,而且是针对现阶段政治领域出现的广泛性政府机关人员作风不正等问题提出的现实性对策,适用于总书记上台后的政策方向,因此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八项规定”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规范更多的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强调的是通过对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正确向导来规范其实际工作要求。

但政策是针对现有问题而言的,正是“八项规定”的出台更突出了政治家和官僚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受自利主义影响的可能性之大,八项规定推行的短暂性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不违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三、结论

经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我们应该以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家和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观点,即有选择性的赞同。

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站在“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可以论证政府机关人员经常以自利主义为工作原则,而并不总是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结合gdp、三公经费和八项规定的实例我们可以从另一面看出政治决策中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结果还取决于政治家和官僚的个人价值观倾向。如果该政治家的价值观倾向于为公众无私奉献,那么他的政治决策必然会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反之,则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导向。

四、建议

公共选择理论与行政法论文 篇4

第一章:绪论

1.有些学者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CE)三种权力。

A.立法 B.监察 c.行政 D.考试E、司法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BCE)。

A.西蒙B.怀特C.汤姆森D.孟德斯坞E.斯密斯堡 3.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BE)。

A.科学管理时期 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c.人际关系时期 D.2.政府职能的特点是(ABCDE)。

A.普遍性B.不可替代性 C.服务性 D.系统性E.强制性 3.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AE).A.政治统治职能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D.计划职能E.社会管理职能

4.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ABCE)。

A.政治职能B.文化职能 C.社会职能 D.协调职能 E.经济职能 5.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ABCDE)。A.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外部性问题 C.公共物品的提供

8.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CD).A.传统型B.现代型C.特殊型D.发展型E.经验型 9.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E)。

A.民族自治原则B.政治原则C.有效管理原则D.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E.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 第五章公共组织

1.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ABC)。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B.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D.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E.伍德沃德的权变组织理论 力

7.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ABCDE)等特质。

A.社会背景B.智力 C.个性D.任务定向 E.社会技能8.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ABCDE)。

A.四分图理论B.领导系统模式 C.领导方格理论 D.PM型领导模式 E.领导作风理论

9.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CE)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A.利克特B.斯多基尔 C.莫顿 D.沙特尔E.布莱克动态行政学时期 E.X理论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 D),他们提出

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A.韦伯B.法约尔C.威尔逊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BE)完成的。A.怀特B.魏劳毕C.泰勒D.韦伯E.费富纳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BCDE)。

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第二章行政环境

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BCE)。

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E)。

A.自然地理环境C.管理对象B.管理对象 D.政治环境E.组织文化。

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BCE)。

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 D.公共性E.约束性。

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CD)。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B.分散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 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E.集中型公共行政模式

5、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ABE)。A.政治制度B.政党制度C.阶级状况D.法律制度E.政治文化。

6、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CDE)。

A.法律制度 B.意识形态C.道德伦理D.价值观念E.教育。

7、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它包括的因素有(ABCDE)。A.组织文化 B.组织结构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的凝聚力 E.管理对象。

8、组织文化包括(ABDE)。

A.组织观念 B.法律意识C.管理对象D.价值观 E.道德感情。第三章 政府职能

1.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ACDE)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A.政府与市场B.政府与政党C政府与社会D.政府与公民E.政府与社会组织

D.无知和非理性E.不平等问题6.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ABCE)。

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B.造成另一种不公平C.政府的低效率 古德诺D.政府成本过高E.泰勒E.寻租

7.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ACE)。

A.民主职能B.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 D.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E.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8.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BDE)。

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C.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9.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BCE)

A.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 B.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D.改善收入分配 E.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第四章行政体制

1.行政体制的特点主要有(ABCDE)。

A.历史的继承性B.严格的系统性C.鲜明的政治性 D.相对的滞后性E.较强的稳定性

2.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BCDE)。A.原始社会的行政体制B.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C.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D.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体制E.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3.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ABCD)。

A.中央政府体制B.地方政府体制 C.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D.行政区划体制E.行政领导体制4.下列国家实行内阁制的有(BCD)。

A.阿根廷B.比利时C.加拿大D.斯里兰卡E.津巴布韦5.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AD)。

A.墨西哥B.德国C.新加坡 D.埃及E.丹麦6.下列国家实行半总统制的有(ABCDE)。

A.葡萄牙 B.坦桑尼亚C.奥地利D.芬兰E.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

7.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ACE)。A.自治体地方政府B.议行合一制政府 C.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 D.三权分立制地方政府E.行政体地方政府

2.韦伯认为的权力有(ABD)

A.传统的权力B.魅力的权力C.经济权力D.法理性的权力E.宗教权力

3.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ABE)。A.悔奥B.巳纳德 C.韦伯 D.法约尔 E.西蒙

4.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ABD)。A.非正式组织理论B.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5.巳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BCE)。A.新型领导能力理论B.非正式组织理论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E.组织平衡理论

6.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ABCDE)。

A.非政府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志愿性E.自治性 7.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BCDE)。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8.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A.减免税收B.委托公共事务 C.辅导监督D.补助E.法律管制 第六章行政领导

1.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ABC)。

A.高层领导者 B.中层领导者 C.基层领导者D.政治领导者E.经济领导者

2.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AC)。

A.政务类行政领导者B.委任产生的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D.选任产生的领导者 E.考任产生的领导者 3.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ABCD)。A.选任制B.委任制C.考任制 D.聘任制E.考核制 4.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ACD)。

A.权力集中、责任明确 B.公开平等,有效防止任人唯亲C.指挥统一、不受牵制 D.行动迅速、简便易行E.择优录取,在竞争基础上鉴别人才

5.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BE)。A.决策权力B.权力性影响力C.合法权力D.奖惩权力E.非权力性影响力

6.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BCDE)。

A.决策权力B.归属权C.专业知识权 D.奖惩权力E.合法权

10.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式归结为(BCDE)。

A.人事并重式B.专制独裁式 C.温和独裁式D.协商式领导 E.参与式民主领导

11.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ABE)类型。

A.民主式的领导作风B.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C.温和独裁式的领导作风 D.人事并重式的领导作风E.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12.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DE)。A.系统性 B.社会性 C.发展性

D.层次性E.时代性

13.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ABCDE)。

A.政治素质B.文化素质C.道德素质 D.心理素质E.身体素质第七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的特点可以归结为(ABCD)。

A.法治化B.专业化C.现代化D.职业化E.普遍化 2.人事行政的专业化特点主要表现在(BCDE)。

A.人事管理形式专业化B.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 C.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 D.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E.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 3.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德才兼备原则 B.知人善任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功绩原则E.依法管理原则

4.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ABCE)。

A.部外制 B.部内制 C.折中制 D.酋长负责制E.党统一领导制 5.实行部内制的国家主要有(ABC)。A.法国B.德国C.瑞士D.英国E.中国6.人力资惊具有的特征主要有(ABCDE)。

A.时效性B.时代性C.能动性D.再生性E.增值性 7.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BCD)。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B.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C.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D.人事分类、依法管理E.政务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8.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AB)。

A.品位分类B.职位分类C.能力分类D.学历分类E.态度分类

9.下列国家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有(AC)。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E.中国 10.下列国家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有(ACE).A.美国B.法国C.中国D.英国E.日本 11.我国公务员调配的基本形式是(ABCD)。

D.A.调任 B.专任 C.轮换 D.挂职锻炼 E.借用 12.我国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ABCE)。

A.初任培训B.任职培训C.业务培训D.综合培训E.更新知识培训

13.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上有(ABCDE)。A.功绩晋升制B.考试晋升制 C.年资晋升制D.越级晋升制E.综合晋升制

14.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ACDE)。A.夫妻关系B.五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C.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D.直系血亲关系 E.近姻亲关系

A.积极方案B.临时方案C.追踪方案D.应变方案E.长期方案 第十章

1.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ABE)。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C.控制阶段D.协调阶段E.总结阶段 2.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应该本着(ABDE)的原则,既不能准备不足,也不可铺张浪费。A.必要 B.适当C.调查

D.预防E.节约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BCD)。

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 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E.行政评估 评估人员E.评估方案的撰写第十一章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特点是(ABCDE)。

A.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B.法律地位的独立性C.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 D.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E.监督对象的双重性

2.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的类型有(ABCDE)。A.权力机关的监督B.司法机关的监督C.社会监督D.行政机关的监督E.执政党的监督3.社会监督的主体是(ABCDE)。

A.追加预算B.经费预算C.公共投资预算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E.临时预算

3.按照预算的编制程序,公共预算可分为(ABC)。A.临时预算B.正式预算C.追加预算D.经费预算E.公共投资预算

4.按照公共预算编制范围和预算技术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将公共预算分为(AB).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临时预算 D.正式预算E.追加预算5.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ABCD)。

A.政策审核B.指标审核 C.体制审核 D.技术审核 E.经费审核15.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ABCDE)。A.德 B.绩 c.勤 D.廉 E.能第八章机关行政

1.机关行政的特征包括(BDE)。

A.机关行政的法制性 B.机关行政的综合性C.机关行政的权威性D.机关行政的事务性E.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2.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ABC)。

A.参与政务B.处理事务C.搞好服务D.进行决策E.执行公务

3.机关行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

A.发动作用B.枢纽作用C.效率作用D.保障作用E.联系作用

4.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ABCDE)。A.计划安排工作B.组织实施工作C.协调控制工作D.检查总结工作E.奖惩教育工作

5.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的阶段有(ABCD)。A.单机操作阶段 B.数据处理阶段 C.网络运行阶段 D.知识管理阶段 E.信息交流阶段

6.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协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ABCDE).A.系统需求分析B.系统设计C.系统实施D.系统维护E.系统评价 第九章行政决策

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D)。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C.理性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E.直觉决策

2.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D)。A.集体决策 B.经验决策 C.理性决策 D.个人决策E.直觉决策

3.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A.程序性决策B.非程序性决策C.理性决策D.科学决策E.直觉决策

4、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BE)。A.集体决策B.经验决策C.理性决策D.个人决策E.科学决策

5.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ABCD)。

A.领导决策系统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D.信息支持系统E.行政评估系统 6.决策方案一般有(ABCD)。

4.行政指挥的方式主要有(ABCE)。

A.书面指挥B.口头指挥C.会议指挥 D.遥控指挥E.现代通讯指挥

5.根据控制的市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AB).A.微观控制B.宏观控制 C.集中控制 D.分散控制 E.分级控制 6.根据控制的方式划分,行政控制分为(CE)

A.微观控制B.宏观控制 C.直接控制D.分散控制E.间接控制 7.根据控制的组织机构划分,行政控制分为(CDE).A.微观控制B.宏观控制 C.集中控制 D.分散控制 E.分级控制 8.根据控制的时序划分,有(ACD)

A.事先控制 B.间接控制 C.事后控制 D.直接控制E.事中控制 9.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ABCD)。

A.个人观察B.统计报告 C.口头汇报 D.书面汇报 E.集体汇报 10.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ABCDE).A.行政工作人员B.财务 c.工作D.信息E.组织绩效 11.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A.计划控制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12.按向通的确定性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E).A.正式沟通 B.单向沟通 C.双向沟通 D.网上沟通E.非正式沟通 13.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CE).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双向沟通D.网上沟通 E.单向沟通14.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CDE)。A.双向沟通 B.单向沟通 C.下行沟通D.上行沟通 E.平行沟通15.接沟通工具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BD)。

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C.正式沟通 D.网上沟通E.非正式沟通16.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ABD)。A.心理与语言障碍B.组织结构障碍C.信道障碍D.职位与专业障碍E.接受障碍

17.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ABCE)。

A.层级结构的协调B.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C.各种资源的协调D.转变政府职能E.人际关系的协调

18.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包括(ABC)。A.转变政府职能B.建立社会反馈体系C.民主参与D.人际关系的协调E.各种资源的协调

19.行政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ABCDE)。A.确定评估对象B.明确评估目的C.选择评估标准D.培训

A.政协B.各民主党派 C.各社会团体D.新闻机构E公民个人4.阳怡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ABE)。A.事中监督 B.事后监督C.社会监督 D.法制监督 E.事前监督5.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CE)。

A.侦查监督B.职务犯罪监督C.跟踪监督D.专案调查E.现场监督

6.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ABCDE)。

A.工作简报B.报告 C.专题报告 D.临时报告 E.综合报告7一般行政正督中,政府检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常见的大致有(ABCE)。

A.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B.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C.立法检查和执法检查D.专案调查E.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8.一般行政监督中,审查的形式主要有(ABE)。

A.事先审查 B.事中审查 C.独立审查D.联合审查 E.事后审查9.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ABCD)。

A.检查权 B.调查权 C.建议权 D.行政处分权 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10.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ABC)。A.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B.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C.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 D.行政处分权E.建议权11.国家审计的强制性特点表现在(ABCE)。

A.地位上的强制性B.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C.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D.审查内容的强制性E.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12.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ACD)。

A.工作监督B.侵权犯罪监督C.法律监督D.政治监督E.渎职犯罪监督

13.司法权的特征主要有(ABCE)。

A.终结性 B.专属性或不可转授性 C.中立性 D.服务性E.独立性14.舆论监督具有监督机关所不具有的特点,它们是(BCDE)。A.监督内容的广泛性B.监督方式的公开化C.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D.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E.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十二章公共财政

1.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AE)。

A.地方公共预算B.经费预算 C.公共投资预算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E.中央公共预算

2.按照公共预算内容的分合程度,公共预算可分为(BCD)等子预算。

6.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BD)。

A.强制性B.无偿性C.政治性D.固定性E.服务性 7.按照税制结构的单A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AC)。A.单一税制B.增值税C.复合税制D.个人所得税 E.农业税 8.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BD):A.印花税B.定率税C.房产税

D.配赋税 E.耕地占用税

9.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ABC).A.中央税B.中央与地方共享税C.地方税 D.农业税 E.个人所得税

10.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ABCDE)。A.经济建设费B.社会文教费C.国防费 D.行政管理费 E.其他支出

11.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ABCDE)等阶段。A.确定采购需求B.选择采购方式C.签订采购合同D.履行采购合同E.效益评估

十三章法治行政

1.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ABCDE)。

A.职权法定B.法律保留C.法律优先D.依据法律E.职权与职责统一

2.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BCD)。

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E.权力腐败的审查第十四章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ABE)

A.基本于段B.行政程序C.决策树法D.目标管理

E.技术方法

2.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主要有(BCDE)。A.政治手段B.行政指令手段C.法律手段3.行政方法的特点有(ABCDE)。

A.技术性B.创新性C.民主性D.系统性 E.科学性 4.行政基本方法包括(ACD).A.法律政策方法B.政治方法C.行政指令方法D.经济方法E.思想工作方法

5.行政科序的特点主要有(ACDE)。

A.简便性B.强制性C.合法性D.完整性E.稳定性6.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ABCDE)。A.行政计划准备B.决定计划C.执行计划D.检查监督

E.考核奖惩

7.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BE)。

A.埋期计划B.中期计划C.社会计划D.经济计制 E.长期计划 8.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制的类型可以分为(ABD)。A.地方计划 B.中央计划C.国防计划D.基层计划E.资源计划 9.从行政计划的内容上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叮以分为(ABCD)。A.社会计划B.经济计划C.资惊计划D.国防计划 E.计划10.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BCDE)。

A.内部标杆瞄准B.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 C.行业内标杆瞄准D.跨行业标忏瞄准E.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11.标杆瞄准的流程是(ABCDE)。

A.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B.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C.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D.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E.持续改进 第十五章行政效率

1.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ABC)。A.组织效率B.管理效率C.工作效率D.社会效率E.客观效率与规范效率

2.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主要有(ABDE)。

A.标准比较法B.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C.综合测量法 D.行政职能测量法E.行政费用测量法

3.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ABE)。

A.单位费用测量法B.计件费用测量法 C.行政职能测量法D.标准比较法E.人均费用测量法

4.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基本内容的是(AD)。A.经济指标 B.绩放评估 C.绩效追踪D.公平指标E.绩放指标 5.公共服务绩放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ABCD)。

A.经济指标 B.效率指标 C.公平指标D.效能指标E.政治指标 第十六章 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ABCDE)。

A.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B.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C.社会演变的要求 D.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E.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2.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ABCDE)。

A.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B.后果战略:创设绩放后果 C.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D.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E.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3.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ABCD)。

A.市场政府模式B.参与政府模式C.解制式政府模式D.弹性化政府模式E.科层政府模式

4.参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有(ABDE)。

上一篇:体系重建下一篇:油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