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情景的创设十篇

2024-05-31

高中化学情景的创设 篇1

关键词:实验,生活,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 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汲取化学知识, 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 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 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创设的情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 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在传授盐类的水解的时候, 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 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顺理成章, 用p H试纸检验一下, 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 又会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变化, 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 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

二、创设的情景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 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 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在一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 而应该保持一个度, 如果为创设情景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那又是得不偿失的。情景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 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 又保持静态稳定性。

根据化学教学的特殊情况及教学的基本要求, 化学课堂的情景创设可以按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 通过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 知识大多来自实验, 知识点多, 又较复杂烦琐, 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 应该重视实验, 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化学教师, 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 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 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体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 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 这样的话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充分体现劳动的效果、动作的美感。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 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 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 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演示实验, 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 验证原理, 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 以及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 并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 我们还能给他们许多我们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2. 通过生活来创设情景。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 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 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 还是高考中的考点, 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高涨, 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 通过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 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高中化学情景的创设 篇2

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和谐的情境, 是激趣乐学的前提。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倡导学生, 积极发挥想象, 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 多与他们沟通, 不挖苦、不歧视, 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 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以促其建立自信,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并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二、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间接兴趣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 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论,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 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使学生学到发展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 在高二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时候, 创设如下情景:科学家发现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并确定了苯的分子式为C6H6, 但化学家们为难了:苯分子中比同碳数烷烃少8个氢原子, 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时让学生代表板演结构简式, 并亲自通过实验验证, 但是实验证明苯的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 说明它和不饱和有机物的结构不一样。师再引入化学史:在1858年,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分析了大量实验事实之后, 对苯的结构提出了两个假设

(1) 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了环状闭链, 即平面六角闭链;

(2) 原子之间存在着单、双键交替形式。

此时再结合史料, 讲述凯库勒关于“蛇形苯环”的梦幻故事, 确定苯分子的实际结构应是:六个碳连成环状, 苯分子中, 既没有单键, 也没有双键, 而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后人为了纪念凯库勒在苯结构探究中的巨大贡献, 把他发现的结构式命名为“凯库勒”结构式并应用至今。通过这则化学史的情景教学, 学生不仅理解了苯的抽象结构, 也深刻感悟到苯分子结构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科学家们勇于质疑、善于思考, 勤于实验, 敢于探究的必然结果。不但激发的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三、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在教学中, 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实验,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例如:在Al (OH) 3的性质实验中, 教材设置[实验一]:向一定量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直至过量。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随NaOH溶液滴入产生白色沉淀并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增加而增多最后又减少直至消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学过的理论, 奇妙的现象使他们兴奋不已。此时, 教师导入新的实验情景, 设置[实验二]: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 直至过量, 会有什么现象?实验马上变成了探索性实验。学生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 他们猜测有两种可能: (1) 与[实验一]现象相同。 (2) 一开始就产生白色沉淀并逐渐增多, 最后沉淀不消失。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即刻豁然开朗:硫酸铝溶液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偏铝酸钠, 当氢氧根离子被消耗完, 产生的大量偏铝酸根离子再与加入的铝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 才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这时学生心里有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极大诱发了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化学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 篇3

一、以“趣”入景

利用趣味实验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或化学史中的许多有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化学入门课用氢气球悬挂欢迎学习化学的条幅或用酚酞试液喷碱写“化学”两个字;学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空气时,用“水涨船高”实验;学碳用“木炭跳舞”、“烧不燃的手捐”;学二氧化碳时,用“鬼谷”的故事,或用“吹气起火”、“自吹自擂”实验或讲化学史中有趣的故事等进行情景创设。

二、以“疑”入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迪与活跃学生的思路。

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探究“在密闭容器里的高、中、低三支蜡烛,哪支先熄灭?”通常会认为低的先熄灭,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但实验结果却恰好相反,是高的先熄灭,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小而上升的结果。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多探索、多比较,最后得出信服的结论。

三、以“情”入景

化学物质五颜六色,化学反应千变万化,化学产品层出不穷,其作用和功能千差万别,能够引起学生探索情趣的素材比比皆是。

如,学习“水是丰富自然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影像和多媒体技术,创设令人兴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气氛中感受到水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美。

四、以“异”入景

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异议、争论或讨论,进入探索情景。

如,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不等于100mL,可先在黑板上写出50+50≠100,学生自然产生异议,从而引入课题。

五、以“理”入景

例如,“煤和石油”一节,可以这样创设情景:对于石油、煤,大家并不陌生,它们是很重要的资源。你们知道它们有哪些用途吗?先由学生讨论,然后归纳。

六、以“实”入景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亲临其境地考察、实验、实物展示等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例如,学习“化学肥料”一节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化肥厂或田间,看看化肥的生产过程和农民在田间具体使用化肥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篇4

石狮市第一中学

王 巍

摘要:在高中阶段实行的新课改,要求老师将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变,要从学生角度重新看待教学内容,多研究并创设教学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进行学习,并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关键词:问题情景、创设情景、创设情景的途径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并且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但是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力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创设情景,即教师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情景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动机,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情景的创立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需要研究的问题渗和到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夹塞在课堂实验,化学故事、史料中,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是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景激发着学生去掉非化学因素的情景,关注情景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即情景问题化。所谓问题是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思索的,对学生来说是无法解决或者说没有完全解决好的矛盾或困惑。利用各种方法、媒体给学生展示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情景,使学生在情景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深入情景,分析情景,去表及里,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的东西,这就是发现问题,然后交流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在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本人着重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条途径:(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展示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 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Cu与稀HNO3实验的教学中,为了明显的观察到NO无色气体,我们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改进实验:取一个U型管,在合适的橡皮塞上扎入一根螺旋状的铜条塞在U型管一端,往U型管的另一端加入稀HNO3, 至 U型管的左侧完全淹没铜丝.可观察到在铜丝附近有一段无色气 体柱.U行管左侧产生液面下降,产生蓝色液体.U型管右侧液面上升,这种新鲜的现象就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回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回归生活意味着新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社会,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既使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新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化学知识,并使他们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如在讲甲烷的性质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境: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庄,一头牛好几天没吃东西,可牛的肚子还是鼓鼓的,这可急坏了农场主,牛不吃东西会不会嘴里有什么东西?于是他叫人把牛嘴巴撬开,点了一支火把想看个究竟,谁知当火把一接近牛的嘴巴,就从牛嘴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为什么牛嘴巴里会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呢?这样在故事情境中就导入甲烷新课,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内在需要。

如油脂的性质情境教学设计:(1)家里烧的菜上面浮着一层油;(2)油瓶里有少许油时只能很缓慢地流下来,并且有明显的油腻感;(3)粘有油渍的衣服水洗不干净,但用汽油可洗净;(4)少吃肥肉减肥;(5)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进食50~60克脂肪,能提供日需要总热量20%~25%;(6)实验探究肥皂的制取;等等。

在讲糖类的性质时设计情境:(1)当人生病或体虚时,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2)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根据含糖量可以确定病情轻重。那么如何检验葡萄糖?等等。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应该有意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溴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到底乙烯能不能使溴水褪色,怎样才能检验乙烯?在课堂上,只有争议不断的产生才能真正体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4)通过对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的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又应该考虑学习内容特点、学生水平与学习资源条件,如果一味追求开放,不仅难以实施,最终也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请你根据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推测:Fe2+能否转化为与Fe3+?若能转化,需3+2+要什么条件?Fe又能否转化为与Fe呢?若能转化,又需要什么条件?请你提出假设并分别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此案例的实验方案是开放性的。学生可运 用已学知识,推测加入氧化剂可使Fe2+转化为与Fe3+,而加入还原剂可使Fe3+转2+化为Fe。但是,又能通过什么实验去分别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可以相互转化,而又怎么证明它们确实转化了呢?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5)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和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教学情境设计首先应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教学情境设计应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如在讲晶体结构时,给学生展示NaCl模型,结合模型提出问题: 1个Na+周围距离最近的Na+有几个? 1个Na+周围距离最近的Cl-有几个?解决这一问题后,再提出问题:真正属于这个晶胞的Na+和Cl-有几个?这时学生表现出异样的表情,通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晶胞抽取的原则。

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情境设计:(1)投影展示Fe、Al、Pb、H2O、H2SO4、H2、CO2、O2等物质的密度,分组计算1mol上述各物质的体积;(2)分析数据,讨论并总结有关规律;(3)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堆积图,并类比篮球和乒乓球,分析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等等。

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活动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微观过程可视化,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有效的素材,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自主自觉的活动。

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5

情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来增强教学效果而营造的情绪氛围,是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引入时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验需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需要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创设得好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学习,使他们体味到数学的美和趣味,产生明显的学习意识和情感共鸣。我就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五中《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谈谈体会。

情境1: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为止。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认为国王应该给发明者多少粒麦粒呢?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

情境2: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情境3:某公司由于资金短缺,决定向银行进行贷款,双方约定,在3年内,公司每月向银行借款10万元,为了还本付息,公司第一个月要向银行还款10元,第二个月还款20元,第三个月还款40元,……即每月还款的数量是前一个月的2倍。请问假如你是公司经理或银行主管,你会在这个合约上签字吗?

情境4:周末,王明去表弟家作客,表弟给王明出了一道难题:从今年起,他每年年初存100元,直到第十年底一并取出,一共是多少元? (年利率0.05) 。王明想,只要算出每年存入100元本利和,然后再求和就行了,于是他拿笔列式计算:

第一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

第二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

……

第十年初存入100元到第十年底取出的本利和为100 (1+0.05) ;

一共有:S=100 (1+0.05) +100 (1+0.05) 2+…+100 (1+0.05) 10。

王明发现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S的值,但非常麻烦、费时,他感到束手无策了。今天,我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助王明解决这一难题。

情境1是多数教师可能采取的设计方案,这正是基于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广泛认同。教师通过数学史料,可以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但该情境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情境2、3、4都以“市场经济”为切入点,虚拟问题情境,比较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但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情境2,以“穷人”与“富人”为虚拟人物叙述问题情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对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利影响。相比之下,情境3突出教育的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成长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情境4强调情境的生活化,力求使学生切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本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并不单一的指向实例或情景,它还包括问题、活动、实验、叙述等多种形式。教师绝不能把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唯一目标,数学还应具备抽象的心智训练功能。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可以保持对数学问题的适度抽象,课堂教学是应用价值与理性价值的统一。

高中化学情景的创设 篇6

一、创设谜语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谜语反应了化学知识的用途, 用这样的谜语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如我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是这样创设学习情景的:

【谜语导入】同学们,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有一种物质,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们讨论热烈并得出答案是二氧化碳, 此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积极踊跃地进入了课堂新授环节。

二、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生最为熟悉, 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讲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是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的:

我在教室里洒了香水, 教室里立即充满了香味, 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自觉地讨论起来, 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气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让学生自己能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很小,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从宏观引入微观, 更加顺理成章, 让学生感觉到微观世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许多原来不知道的问题是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的, 那么,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教学情境,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个好问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产生“想学”的欲望,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主角, 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原因, 问题解决后, “谜团”解开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产生成就感, 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可见创设问题情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投影动画】在一棵大树下, “马小虎”和“胡大意”又碰到一起了。

“马小虎”:我刚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 它的质量总是增加的。比如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胡大意”:你这个发现是错误的,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它的质量应该是减少。比如, 木柴燃烧变成了灰, 蜡烛燃烧没有了……

正当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 “小博士”走了过来。“小博士”说:你们说的都不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 有的质量增加, 有的质量减少, 有的质量不变。比如,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 质量不变。

同学们, 你们认为他们三个人中谁说得对?能用实验来验证吗?

借用卡通中三个人物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的争辩来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在短时间内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对化学变化前后质量是否守恒这一实验的探究中, 弄清事情的真相, 也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 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 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创设标签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依据现代学习理论, 利用丰富的情景素材创设的学习情景将知识学习与具体情景相结合,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探究活动。

例如, 2008年邳州市教育局组织化学研讨课, 我选的第六章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我当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我先投影动画, 内容是一位学生生病了, 她的妈妈带她去医院看病, 然后护士给这位同学输液。母女俩正在讨论瓶上的标签, 接着, 我又给每一组学生发了一张输液瓶上的标签, 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争着去看标签, 再投影, 根据标签你探究出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非常热烈争着发言, 此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 紧接着问:如果让你们做一个小小的药剂师如何配制这样的溶液?这样我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这样, 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所提倡“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新理念。

数学课中的情景创设 篇7

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景的选择和使用不当, 导致一些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和价值, 甚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意义时展示了一幅画, 画面上有小桥流水, 河里有鱼儿, 桥上有4小白兔分成2组在跳, 画的前面有6只鸡分成3组在啄食, 远处有9只山羊分成3组在吃草。

师:同学们, 你们仔细观察一下, 从大屏幕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老师, 我发现河面上有一座小桥很漂亮。

师:说得好, (为了鼓励学生) 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河里的鱼儿在游来游去真可爱。

师:讲得好, 还有吗?

生:老师, 这桥上的小白兔是要过来呢还是要过去?

师: (有点恼火了) 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老师, 这鸡是在啄虫子呢还是在啄米?

……

教师花了不少心思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却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引入了一个看图说话的情景里。

那么, 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呢?

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联想、想象, 积极地思考, 以获得某种情感体验, 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课中应该怎样创设情景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首先, 情景的引入要具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法国著教育学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再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 积极创设有趣的情景来帮助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入情景除了用游戏外, 还可以用故事、趣题、竞赛等形式。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设计了以下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谈话) , 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一项体育运动,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 (猜)

师:老师最喜欢打篮球, 而且投篮特别稳, 想和老师比一下赛吗?

生:想。

师:老师曾经和三个同学进行过比赛, 三个同学一起来对付老师, 每分钟投篮成绩如下: (大屏幕) 甲:8个, 乙:6个, 丙:10个。老师每分钟投8个.

师:你们认为是老师赢了呢?还是三个同学赢了?

生: (其说不一)

师:你们认为三个同学投的个数应以谁的为准?为什么? (讨论引出平均数)

以上案例中教师用打篮球投篮比赛引出平均数, 通过讨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整堂课学生激情高涨, 兴趣昂然。

其次, 创设情景要从学生的为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力求变抽象具体, 贴近学生生活。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 而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作指导。”所以, 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 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密切相关的情景。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把书中购书的主题图内容改成了这样的题目:“老师今年24岁, 算一下老师经过了多少个月?”我们试想, 在三年级孩子的心目中, 是在书店买书要直观一些呢?还是想象老师经历了多少个月要直观一些?显然是把本来直观的问题抽象化了。

所以, 数学课中的情景创设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

第三, 情景的创设要追求准确性和高效性。情景的功能体现在引入与过度, 在注重情景的有效性时更要追求高效益。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注重知识迁移的准确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时, 引用了一些上下结构的汉字可以交换上下两部分的位置来认识倒数的特征。如:吞——吴, 呆——杏。后来, 学生根据这一规律就得出6的倒数是9。所以, 情景的创设应追求准确性和高效性。

第四, 情景的创设要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尝试, 探索创新。创设一个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组织学生不同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中自我评判, 自我矫正, 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 走向成功。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情景的创设 篇8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情景 创设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情景教学对提高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气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由教学内容、学习条件、课程设计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和物理环境的总和对教学因素的影响。找寻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認为课程设计对于教学情景的设置有较大的影响。现从这一方面做一探讨,侧重于分析课堂设计在教学情景设置中的作用。

一、教学情景的运用

1.导入形式灵活多样。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问题导入、事例导入、例题导入等。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采的形式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情景的展开做好铺垫。

高一第5单元第一课是对话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说话掌握语言。我这样设计了本课的导人活动:先请大家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流行歌手,然后令其上讲台尽力模仿,类似湖南卫视节目,其余学生当评委,评出模仿秀。学生纷纷跃跃欲试,想尽其所能地展示自己。待模仿秀产生后,我就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请学生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此时学生交际热情高涨,无形中他们己使用了大量的采访用语。这时我把其中一些地道的采访用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in the interview.listen to the dialogue。通过热身活动,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思维一下子激活起来,急于想通过录音了解自己的未知信息,这种带着任务及兴趣听录音,不仅听得准、记得牢,而且为下一教学步骤——教师设置采访情景,学生自编对话作好了心理与知识上的准备。

2.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这里的教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如游戏、表演、分组竞赛等。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和活化教材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中那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直观化,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环境。

在教高二第3单元“Body Language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我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把学生分为四大竞赛组、把事先写有提示体态语文字的20张卡片平均分给每组的两位同学,由他们上台根据文字提示表演出相应的体态语(如:满意、骄傲、爱等)。规则一宣布,全班立即进人活跃状态。学生各想奇着,有个同学为配合对手表演,表达 “胜利”的体态竞不惜让对方将自己打翻在地而衬托出胜利得意的姿态。为表示“爱”的体态语,一对男女生配合表演组竟大方地作了一个颇为令人捧腹的当众“吻”。在这种游戏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无形中消除了学生拘谨和不安的紧张心理,对课文主题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课堂教学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

二、教学情景的调控

1.补充相关词语,深化课堂教学情景。准确及时地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它来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深化和调整。

在高一第11单元“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一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手法补充相关词语: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请听这盘磁带中的音乐片断,然后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待乐曲播放完毕,黑板上已写下了一大串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形式的英文名称,如流行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古典乐等。学生用英语说不出的由老师补充。这些补充使学生在乐曲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主要的音乐类型及英语名称,为下一步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教学扫清了道路。

2.以思考题为线索 呼应课堂教学情景。每单元课题完成后,教师应巧设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题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本课的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考题的设立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呼应,另一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情景的进一步深化。

高二第5单元“Charley Chapin”一课(卓别林),介绍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平。结合主题,我设置的课后思考题为:“Compare Chaplin with Disney.Find out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between them. And tell me what you have learnt from their different experiences.”通过这些问题思考,学生不仅会加深对这两位伟大艺术家的理解,而已会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通过这些讨论,学生相互启发、开拓思路,使自己的发言更有条理更具逻辑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强调的是运用,我们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法,目的是学会后的应用,而教学情景的设置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尝试应用这门语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唐益.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情景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创设情景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9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个“好老师”、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去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教学法,正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有效地组织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使现代教学课堂形成学生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的真正表现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一、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做到教学指导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合理进行教材与情景的正确组合,只有对教材与情景做到合理的配合,方能使情景在教学中具有真实的感染力,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强列的参与练习的愿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在组织创设好的情景运用中,语言要做到精练性、准确性、艺术性相结合,要能在传情达意的语言上多下功夫,使在表达情景中各因素的主体地位时,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切实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情景中去,才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得情景过程在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

三、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个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只是单一的一个情景设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 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形式主义教学的错误认识,将会给教师在今后实施情景教学带来不积极的因素。可以说,好的 情境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对此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以及向往之心,恨不得立即投入到此情此景之中,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的教学情景创设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1. 数学教学情境的含义

所谓数学教学“情境”, 是把学生放在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环境之中, 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来学习数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 在教材的基础上,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或者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 为学生积极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好奇心, 刺激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的“情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实现“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达到数学的教学目标, 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 初中数学教育的教学情景创设探索

2.1 创设探究情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而习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 采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但在实际中, 很多数学教师习惯用权威教学方法, 即通过教材把已有的设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却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有所忽视, 结果致使学生的思维保守与僵化, 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合作, 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学习数学, 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 不断总结和发现数学问题, 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也是学生终生学习需具备的一种学习技能.如在教平面截几何体这一课中,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进行截取一个正方体的活动, 并比较哪组截出的多边形种类多,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动手竞争状态下进行探究学习,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合作性的能力, 也能跟着团队成员学习和开动脑筋, 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2.2 创设游戏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其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和习惯,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尤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身体验.如果教师的教学能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 不喜欢学习数学, 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这也是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把要讲授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通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玩乐”, 数学知识也学到了, 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如笔者在教学“同类项”这节课时, 请十名学生上来做“找朋友”的游戏, 把课前准备好的十张硬纸片分别写上:3x;5xy;7;-5xy;-3x;……给每人分别发一张纸片, 然后让每名学生做卡片的自我介绍.如第1名学生介绍:我代表3x;第2位:我代表5xy;第3位:我代表7……学生介绍完毕, 让其开始找同类的朋友, 如果找不到的, 则站在一边.并让没参加游戏的学生对上面学生找朋友的情况进行检查, 顷刻间, 同学们形成了热烈讨论的氛围, 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于是同学1举手发言:“我是把3x和-5x看成是梨子;把5xy和-5xy看成苹果.”在轻松的活动中, 同学们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可见, 通过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创设实践情景,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关注理论的传达, 知识的传授, 忽略实践的应用, 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但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而所需的数学知识, 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也就是说, 学习数学应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 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虽然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因此, 数学教师可通过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日常生活情景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 在“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这一教学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性教学问题:在刚开始上课时, 笔者拿了一件前后左右看到的形状都不同的实物放在讲桌上给学生们观察, 让4名学生从4个不同的方向去看, 并把看到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来, 以此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效果.另外, 在日常的作业中, 笔者也注意让学生为父母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设计一些实用美观的图案等等来训练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的训练, 可以从实践中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进而让学生领悟数学学习并不是为了学而学, 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 做到学以致用.

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情感、认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改数学教育的要求, 而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 创设探究情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游戏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景,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等等, 通过初中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 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从而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阻塞性不孕症下一篇:误区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