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教师基本功三篇

2024-09-05

新课改呼唤教师基本功 篇1

一、地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要能“发现问题”

每当学生走进教室,脑子里往往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并且希望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有的地理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若要使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地理教材中的问题、发现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发现学生中的问题。

1. 发现地理教材中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教材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仅仅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视教材为媒介,深入挖掘教材上知识内在的教育价值,去发现教材中内容与学生心理之间的矛盾,创造一种情境,展示新旧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发现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地理教学活动所依存的条件十分复杂,十分微妙,千差万别。地理教学情境不能完全重复,每一个班级的每一堂课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学中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都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点滴的鲜活细节,也是问题的开始。这样就需要地理教师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

3. 发现学生的问题。

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问题意识”,还要弄清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意识”,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传统地理教学制约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限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就应当注意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轻松、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畅所欲言,积极思考,敢于发问。

二、地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要能“善”问

有些地理教师虽然肯问,经常问,但是不善问,他们抓不住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如何“善”问,《学记》上早有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教师要做到“善”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

1. 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地理教学中要求地理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也就是地理教师要研究把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中地理教师的反思也是地理教师学习的过程。什么是反思?绝不是简单的“想一想”,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是需要确定的主题、具体而可操作的方式,以及情感的投入等因素,使之成为教师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2. 更新知识结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当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学科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和更替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的创新性和批判性越来越鲜明。地理教师也只有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胜任新时期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3. 提高专业能力。

地理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面对新形势新时代,还要不断提高现代技术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指导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校本教研等现代教学能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才能使自身充满“问题”,从而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地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还要“善待”问

地理课堂上问题的出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的必然结果,问题越多说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投入越主动、越深刻。地理教师应该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生所提出的一些怪题、难题,应该为自己有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机会而感到欣慰。如何让这种“心灵之火”不灭呢?“善待问”,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也是对学生的希望和信任。笔者认为地理教师“善待问”应力争做到以下两点:

1. 心态要转变。

地理教师要学会“等待”,也就是地理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独立的过程。地理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而教。无论是备课还是课后分析,都应基于学生“学”的需要,而不是地理教师“教”的需要。

2. 行为要转变。

首先要学会妙用激励与批评。激励本质上是为了激发起其内在的尊严和价值感,从而使得学生更加自愿地发现问题。而批评适当,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批评中,地理教师需要关注情感、方式以及批评和激励的巧妙结合三大因素。其次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评判的精神,这是地理教师与学生达到真正平等的基础。

地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地对待问题。如果地理教师做到“发现问题”“善问”“善待问”,学生才能够敢想,敢想才能敢问,敢问才能拓开思维的领域。只有对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与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渐渐活跃起来;只有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打开学生思路,使其畅所欲言,从而活跃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首先应树立“问题意识”。地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地对待问题。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每一位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发现问题”,能“善问”,能“善待问”。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新课改呼唤教师基本功 篇2

教师教学的基本功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被教育对象的人才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语文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工具课,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接受其他学科的能力和质量。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就显得尤其重要。

那么,语文教师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基本功呢?

一、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修、逻、文四大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但要懂得一般常识,还要求掌握的更多。语文教师只有基础知识雄厚,教学才能居高临下,处理自如。

同时,语文课是其他学科的工具课,所以它与其他学科知识必然密切相关。因此还必须了解天文、地理等邻近学科的知识。只掌握语文单一学科的知识,不懂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也很难取得如意的教学效果。

二、需要备课基本功

备课的实质是对教材再加工的过程。经过教师处理后的教学内容绝非是教材的翻版,而是教师依据大纲确定合理的教学目的,找出应落实的基础知识,安排训练程序的系统科学工程。它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除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及接受知识规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理解大纲、基础知识等基本功。

备课基本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三、需要课堂教学基本功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多种信息的科学组合,是备课工程的具体化,是教学效果的实际体现。因此,必备以下基本功:

1.课堂语言基本功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工具,是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

教师课堂口头语言是备课书面语言通过教师的一整套思维过程转化而成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发音要准确、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要有较强的逻辑性、科学性,运用好抑扬顿挫实行课堂气氛调节与突出讲授重点难点。

课堂书面语言主要指板书。表现形式是文字与图表。板书是口头语言的精要记录,是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度的标志。它既反映文章的结构、中心,又能反映课堂讲授的层次和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板书一定要精炼、有条理,使用图表要表意鲜明,便于记忆和摘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口头、板书两种语言信息传播方式相辅相成,配合默契,是实行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2.教学机制(也叫随机教学)基本功

教学机制基本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发自学生的没有料到的现象的随机应变能力。

从容镇静地“迎战”。

从容镇静是前提条件,在觉察出学生发出的是自己意外的信息时,教师必须要实行心理机制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和课堂情境。否则,即使教者自己有能力组织同学解决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有损教师的形象。

机察善断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诸方面必须职业习惯性地留意,诸如学生的举止、神态等等。对发生的哪怕是十分隐蔽的“异常”现象都要准确地、迅速地捕捉,做到明察秋毫。准确是领悟问题的基本要求,及时也很重要。只有及时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紧扣学生的思维。对捕捉到的“异常”现象不能敷衍了事或简单压制,而要立即做出准确判断,实施备课设计的方案,或从教师本人广博的阅历中选取科学的解答问题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启发诱导基本功

启发诱导是教者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合理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探求教材实质,逐步使他们积累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自学情趣,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启发,不等于每事必问,也不是灵机一动,凭空设问,而是教者根据教材实际、学生接受知识规律和教学环节实施的实际,在备课的过程中,为落实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而有目的、精心设计而成的问题。启发的命题必须具有准确性、科学性、诱发联想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启发诱导基本功上下功夫,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四、教师需要作业批改基本功

语文作业基点是作文。仅就作文批改基本功说明如下: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速读能力,在极短时间内通读学生的习作,并能迅速地依据教学目的找出有关语、修、逻、文、标点等知识运用方面的缺点。准确判断习作者审题、立意的正误。而且加准眉批和尾批。准确批点具体,体现文章个性,评价适度,有针对性。

其次是积累准确评价本次作文整体上的优缺点的材料,选准上中下三类习作的类型,为旨在提高的重点讲评作为准备。

五、教师需要教学研究基本功

教学研究是从理论上探讨教学规律和依据教育理论实行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过程。从事教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单科业务有关专案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而能就某个专题、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加以阐述,分析它的本质、规律,使人们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知识,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正确途径。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基本素质 篇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基本素质

考生姓名:李敏英

考生所在单位:邯郸市肥乡县文教体局 准考证号:200496300112 导师姓名:于玲君

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完成日期:2010年9月20日

摘要……………………………………………………………………………….1

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主问题及成因………………………….………….…2

1.1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2

1.2 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3

2.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

3.1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途经……………………………………………………6

参考文献……………………………………………………………..……………8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基本素质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也势在必行,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除了爱岗敬业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参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能力,具有厚实的基础,能实现师生的再创造。进入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基本要求。同时,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占有者、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课堂氛围的营造者等新的角色,这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教师基本功素质要求的分析,提出了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最后简单探讨了提高现代教师基本素质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基本素质 提高途径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包括思想品德、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等。教师的基本素质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地进行下去。只有造就一批政治思想敏锐、科学文化渊博、道德风范优良、锐意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型教师队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

既然,教师的素质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对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如何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几个观点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时代越来越显出教师知识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

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现代的教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逐渐提倡跨学科综合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知识面狭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很少交往,甚至相互冲突的毛病,从而为每一门学科的教与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与时代相悖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进地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我们常提倡的“尊师爱生”其实就是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从深一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而新型社会提倡一种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由、真正的平等。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新时代相悖的。

(3).教师教学能力薄弱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在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支配下展开的。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严重束缚师生手脚,教师讲课放不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这种沉闷的僵死局面已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换句话说,教师教学能力的薄弱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法的要求了,如果教师不主动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时代所淘汰。

2.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1).教育观念滞后,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全体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固守旧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就变成一句空话。

(2).个别教师缺乏理想、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不强。这些教师不关心政治,不注重师德,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一脸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样子。更有甚者,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失去信心。

(3).部分教师缺乏钻研精神,不肯下功夫钻研业务,实践知识匮乏,由于钻研不够或不肯深入钻研业务,上课只会照着教参讲,有个别的甚至一字不漏地照着教参中的教案上课。

(4).部分教师自我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前沿学科知识不足,专业知识单一,不能做到一专多能。中小学生的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这就给新老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是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充知识。(5).身体、心理素质较差。我们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身体素质差,经常因病不能上班。有的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应新形势,不能协调人际关系,对待挫折心理准备不足,一遇挫折就萎糜不振,甚至破罐破摔。

以上的问题与不足的存在,极大地妨碍了教育教学的改革,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综合社会的需求并给合我的工作实际,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对学生认真负责,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直、真诚、善良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学生;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学生;以专业的态度教育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爱护学生。

2.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及学课知识拓展的素质

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非此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成功。无论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或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全面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具有深邃敏捷的思维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有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底蕴,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具有科学、辩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在专业上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拓展能力。否则,墨守成规,靠吃老本的教师将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淘汰。

3.要具有全方位的能力素质(1).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教师教育能力体现在教学实践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①教养能力。教师的教养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激励、优化、塑造上。每个教师必须明确,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学识、心理健康的创造型人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与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严格磨炼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②教学能力。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同时还应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技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个技能。教学创新改革的宗旨是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主动学习是手段,指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在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支配下展开的。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严重束缚师生手脚,教师讲课放不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这种沉闷的僵死局面已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一般能力培养与人格素质塑造并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互动”,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不是“听老师讲,跟老师学,把教师讲的、课本上学的记住,背熟”那种刻板的以记忆、重复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存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培养探索求知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会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身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领略知识的力量、信息的浩瀚,最终让学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

(2).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3).教育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4).较强的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5).课程开发能力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三.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途径 1.建立学习机制

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和学者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3.课题研究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4.建立教师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目前对教师素质状况没有制订出相应的评价制度,这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教师素质的评价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二是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要求;三是是否具备与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文化等等。

总而言之,教师的素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应反映教师的独特的本质,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赋于教师素质以新的内涵,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师的素质构成,才能真正针对自身情况加以提高,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关注教科研的进展状况,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学习,要有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的能力,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振兴民族、振兴教育的全面素质教育目标。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